政经观察
围堵态势明显 “印太经济框架”尚难打乱中国崛起进程
【研究员】:
尽管戴琪多番强调“印太经济框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但很快就“图穷匕见”,将矛头转向了中国。戴琪直言,对该框架而言“最重要的是”,这将将展示“美国作为该地区国家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博览财经特稿】美国总统拜登在刚刚结束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美国-东盟峰会几天之后,就开始其亚洲之行,访问韩国、日本,并将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领导人举行第二次面对面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峰会。
美贸易代表称:"印太经济框架"将有效反制中国
据报道,戴琪于23日与拜登在日本碰头,参加“印太经济框架”的宣布活动。戴琪称,该框架将与印太国家在供应链稳定、清洁能源、脱碳等方面进行合作,但最重要的是将展示“美国作为该地区国家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据报道,戴琪20日抵达泰国曼谷,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进行会谈。在此期间,戴琪接受采访并谈及拜登此次亚洲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印太经济框架”。
拜登政府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弥补因特朗普政府撤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导致的战略空白。然而,该框架因缺乏市场准入等实际内容而饱受诟病,真实吸引力备受质疑。
戴琪还宣称,在泰国的APEC会议上,与她交谈过的各国领导人都对这份全新的经济框架“充满热情”。“我认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因为新冠肺炎而变得更强,人们对我们如何复苏的焦虑情绪相当普遍。”戴琪说,“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经济复苏)机会。”
报道指出,戴琪支持全面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并一直在反驳美国财长耶伦关于“减少对华关税以应对国内通胀”的呼吁。戴琪认为,关税只是“经济政策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这固然值得考虑,但可以与“我们能使用的许多其他工具”一起使用。
据报道,戴琪于23日同拜登在日本汇合,一同参加“印太经济框架”的宣布活动。
据韩联社消息,5月18日,韩国政府决定作为初始成员国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另据韩国总统办公室(总统室)18日消息,韩国总统尹锡悦以视频连线形式出席宣告“印太经济框架”成立的峰会。
5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日前表示,拜登总统此次亚洲之行并非与中国搞对抗,希望美方言行一致,同地区国家一道共商亚太团结合作之机,而不是密谋分裂对抗之策,共建亚太开放包容的朋友圈,而不是拼凑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多做有利于亚太和平与发展的事,而不是在亚太地区制造动荡和混乱。
拜登之所以要建立“印太经济框架”,是因为当前美国的“印太”战略中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柱,虽然其在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QUAD)中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合作。
而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新西兰等15国经过8年谈判之后签订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今年1月RCEP已正式启动,而且中国还在申请加入CPTPP及新加坡、智利和新西兰发起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议”(DEPA),中国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建成一个真正开放、包容、平等、高标准的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拜登政府提出了“印太经济框架”的构想。
美国对于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的条件并不严格,主要可能是为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虽然美国政府鼓励各国参与所有四个支柱,但也表示只要它们至少加入一个支柱,并同意所加入支柱的所有条件,就可以算作参与印太经济框架。
在历史上,美国和亚非拉国家之间形成的剥削性阶梯型产业分工是维持美国大资本家、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实现矛盾调和的重要基础。而现在,由于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板块与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板块、以德法为中心的经济板块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在科技创新方面进展迅速,正在加速形成可以独立于美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那么,要想领导亚洲,美国要更加依赖维护其经济领导地位的另一个传统,即规则制定者和标准制定者。也就是要利用其当前在国际体系中的独霸地位,重新洗牌,强行制定新的对其有利的游戏规则,并让亚洲国家接受这些标准和规则。
印度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
从“印太经济框架”现在所透露出的内容来看,印度对其中一些内容确实很感兴趣,特别是第二和第三支柱,因为印度参与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是抗衡“一带一路”,趁机推动亚洲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印度转移,替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位置。印度特别希望美欧日等西方国家能够因为它在牵制和遏制中国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向它提供资金和高科技。为推动QUAD,美国曾经利用QUAD和“QUAD+”平台对印度做出许诺。
印度人认为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是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争取尽量优惠的市场准入,通过促进出口实现经济腾飞,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南亚-印度洋经济区。如果印度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将万劫不复地彻底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当然,鉴于印度在多边组织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贯表现,印度的加入将有效迟滞“印太经济框架”真正成型。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正在加紧构建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体系,“印太经济框架”归根到底是服务于美国地缘政治利益的。但全球产业分工及亚洲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是世界经济数十年发展的结果,有其自身规律,是资本逐利性、相对劳动成本、各国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缘政治冲突和人为干扰当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国内大市场逐渐完善,亚洲产业链、供应链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RCEP已经启动。中国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堵应该有信心,只要中国政府在国内外政策上不犯大的方向性错误,只要保持对外开放,美国就无法阻止中国的继续崛起。
5月23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东京都六本木的泉花园画廊举行“印太繁荣经济框架”(简称“印太经济框架”、IPEF)启动仪式,其他初始成员国领导人或部长级官员通过视频方式远程参会。IPEF是拜登亚洲之行的核心议程。
美国白宫宣布,这个最新的亚太地区经济构想包括印度在内的13个初始成员国,占到世界GDP的40%。
除美国外,其他12个初始成员国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仪式结束时,两名记者在场外反复询问拜登“为何不将台湾纳入”,拜登没有理会这个问题。
美联社称由于忌惮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等因素,IPEF并没有提供美国市场准入的优惠条款,在关税方面也没有做出承诺,因此其吸引力遭受怀疑。“我们看不到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加入IPEF的好处,”一位日本国贸企业的主管对日本《每日新闻》说,“IPEF没有关税削减,也没有(提供更好的)机会进入美国市场。”
此前媒体爆料印度对IPEF中的一些内容存在顾虑,但美国重视印度的加入,允诺其“更灵活的加入方式”。尚不清楚印美间达成了何种妥协。
观察者网统计,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成员中的11个、以及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11个成员中的7个此次签约加入IPEF。有7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文莱、日本)同时是RCEP、CPTPP、IPEF三个框架下的成员。
对于IPEF,中国外交部今日回应称:中方同地区国家一样,乐见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但反对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试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的目的很简单:21世纪经济的未来将主要在‘印太地区’书写——我们的地区。”拜登在启动仪式上发言说。
美国政府称,IPEF为了“发展每个国家的实力和经济增长”,其宗旨是“为了印太地区的合作、繁荣与和平做出贡献”。
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将包括四个支柱:首先是在数字贸易、劳工和环境等领域制订所谓公平、高标准和有约束力的规则;第二是提高芯片、大容量电池、医疗产品、关键矿物等重要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第三是推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脱碳和绿色技术发展;第四是税收和反腐败。
据CNN回顾,拜登政府一直在努力说服其他国家加入——即使是日韩等坚定盟友,更不用说与美国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的一些东南亚国家。IPEF的批评者表示,这个框架缺乏任何激励措施——比如降低关税等,以吸引其他国家加入。拜登的助手称,该框架本身为参与国与美国密切合作“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机会”,这个框架的宣布仅仅代表了整个计划的开始。
“需要提供更多切实的好处”
IPEF的启动,虽然高调彰显美国政府更多参与亚洲经济的决心,但是由于缺乏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好处与承诺,所以一些国家反应比较冷淡。
古德曼称,很多“合作伙伴”看到这份协议会表示,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但同时也会问:“我们能够从参与该框架协议中获得什么实质好处吗?”
此外,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研究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David Dodwell)在《南华早报》撰文表示,亚洲国家的领导人有两个关键诉求,一是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二是希望能够达成美国市场的贸易和投资准入协议。不过,他认为由于美国方面的遏制中国的政治共识,以及美国不愿向亚洲产品开放美国市场,这份框架很难提供什么实质内容。
而且,美国也没法“排除中国”。多德韦尔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它也是亚洲大部分国家的最大市场,该地区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包括中国。如果拜登政府及他们的经济框架有意不与中国接触,那么他们的重返亚洲的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5月23日指出,IPEF不太可能包括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由于拜登不愿提供更多市场准入,所以一些亚洲国家和专家对IPEF反应冷淡。
马修·古德曼说:“白宫似乎把IPEF的启动仪式搞成了更像是一个开放式酒吧的派对,所有人都被邀请参加,但真正的工作将于周一早上开始。”古德曼指出,“如果政府想要让各国参与进来,最终将不得不提供更多切实的好处。”
“试图孤立中国,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汪文斌指出,美国是不是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美方欠地区国家一个说法。人为制造经济脱钩、技术封锁、产业断链,加剧供应链危机,只会给世界带来严重后果,美国也不能例外。美方应当知错改错,而不是一错再错。亚太成功的密码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对抗。亚太应该成为和平发展的高地,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决斗场,企图把亚太阵营化、北约化、冷战化的各种阴谋都不可能得逞。试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后只会孤立自己。
美另起灶炉 也只是拜登帮特朗普“填坑”罢了
原本,国内大量媒体一致认为,俄乌战争能够拖住北约,让美国把精力投注在东欧战场上,为中国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窗口。
这时,美国就抽出了手来对付中国,拜登掐准时机来访问日韩了。访问日韩,其核心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构建全新的《亚太经济框架》,打造一个除中国在外的亚太小圈子。其具体目标就是,复制一个可替代中国的,新的亚太产业链。
它不是完全把中国踢出去,而是构建一套跟中国经济相平行的产业链。中国有的,日韩澳东盟都要有,中国没有的,美日韩欧盟也都要有。简单地说,就是要扶持日韩澳东盟,瓜分中国产业链,把一些关键性的产业迁移出中国,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在高端科技产业方面,继续联合日韩澳欧盟等,对中国进行持续打压。像加拿大,就刚把华为、中兴给拉黑了。
《亚太经济框架》的出台,始于新冠疫情。在新冠疫情的早期,欧美疫情大爆发,口罩、药品、呼吸机等关键性物资,没有哪一个国家不依赖于中国制造。那时,中国本着援助世界,共抗疫情的精神,成为了世界抗疫的后勤武器制造中心。可是,欧美所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面:“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令西方感到严重的不安。”
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意欲拆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分别构建多个区域性制造中心。如在亚太扶持东盟、在南亚扶持印度、在北美扶持墨西哥、在南美扶持巴西、在中东扶持土耳其等。用区域性的制造中心,来代替中国制造的世界工厂地位。
韩国已经宣布加入《亚太经济框架》协议,日本、澳大利亚也必然加入。东盟作为产业转移的受益方,不会拒绝拜登。
美国要构建的是一个经济上,隔绝中国的亚太经济内循环小圈子。要破阳谋,还得用阳谋。打不过,咱就得加入进去,用中国——东盟经济大循环,去包围拜登构建的亚太经济小循环。
其中,阿里、华为、腾讯、字节跳动、OV小米等中国公司,业务早已遍布整个东盟。从消费端,到投资端,都充满了中国经济的力量。同时,东盟的农产品、旅游以及工业原料等,都早已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像中国——东盟的经济高度融合,是拜登一纸协议所无法割裂的。
美国想用《亚太经济框架》来封锁中国经济,可早在2020年,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就签署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比拜登早了两年。RCEP恰恰把美国排除在外,目的是打造亚太经济自由贸易区,比原来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更强大。
比起被俄乌战争撕裂的欧洲和欧亚地区,印度不仅置身事外,反而利用印俄特殊关系巩固能源矿产长期供给;
后疫情时代的K型经济复苏
从2021-2022财年经济调查看,受海外需求和政府投资推动,印度将从2020年的经济衰退快速复苏,但复苏呈现 “K型”——大型企业强劲复苏,但中小型企业则始终难以恢复疫前水平。2021年四季度,恢复型增长越来越弱,而新财年又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以上。这表明,印度政府必须出台财政刺激政策,才有望实现增长目标。
根据印统计部门最近修正数据,2020-21财年印度经济萎缩幅度为6.6%,预计2021-22财年增长9.2%,两年合计仅增长2%。
对比之下,大型工业企业复苏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猛增到近些年高点。2019-20财年第四季度时,印度疫情爆发,大型制造业企业盈利恶化,净利润率跌至仅2%,但目前已反弹至10%以上。
可见,印度大型企业复苏良好、盈利状况改善,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加速;而创造更多就业的中小微型企业复苏有限,失业状况依旧严重,导致普通人对经济复苏的感知不强。
考虑到印度政府往往只能对规模以上企业征税,商品服务税征收情况改善,可能源于大型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化、正规经济比重上升,这无疑反映着K型复苏的经济状况。
在本财年前三季度,由于欧美和中东国家消费需求扩大,这贡献高达600亿美元的外部需求。在此之前,印度出口长期徘徊在3000亿美元左右,外部需求扩大,一定程度上弥补印度国内萎靡的消费需求。
由于印度并未出现货币剧烈贬值和资本流出,尽管商品进口同步扩大,这并未产生明显负面影响。通过外资流入、侨汇等方式,印度本财年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依旧能保证总体盈余(约1%的 GDP)。
2021-22年财年三季度,印度经济复苏势头呈现减弱迹象。根据印度政府编纂的工业产出指数(IIP),本财年第三季度复苏状况大大减弱。由于IIP代表受调查的大型工业企业的产出规模,IIP增长放缓意味着(大型企业生产的)工业品需求下滑。
相比之下,PMI通过供应链关系,却可以捕捉到更小规模企业的扩张。因此PMI捕捉到的大型制造商的乐观态度,可能意味着印度经济复苏已逐步下沉到规模更小的企业,因此莫迪政府仍需出台政策,保证经济增长惠及更小规模的企业。
总体看,可以判断印度经济复苏以补偿性增长为主,并且严重依赖外部需求、财政政策。其中,恢复性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而财政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由于西方国家正在退出宽松政策。这表明,印度可能难以维持高增长势头,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政府发力。
在新财年预算中,印度中央政府赤字预期依旧高达6.4%,高赤字主要来源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新财年资本项目开支将从上财年的约6万亿提升至7.5万亿卢比——这一数字接近国大党卸任时的四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预算削减福利补贴和就业项目,希望节省资金用于扩大资本项目开支。
如果从增量来看,扣除转移支付的中央政府开支为30万亿卢比,比起上一财年的高出9000亿卢比,这一增量主要来源于两部分:(1)铁路预算从1.17万亿增至1.37万亿,增量2000亿卢比;(2)国家高速公路(national highway,简称国道)预算从6500亿增至13500亿,增量7000亿卢比。
目前,印度铁路还需完成2.2万公里电气化改造,其中2021-22财年,印官方预计可电气化约6000公里。因此莫迪政府2024年大选前完成电气化改造目标有困难,而且必须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独立前就已修建完整铁路网络,历代印度政府并不重视铁路建设。莫迪政府重视扩大现有铁路线路,尤其是将其扩大到缺乏铁路覆盖的偏远地区。2019-2014年,国大党政府平均每年建设新线、复线为720公里,而2014-2021年期间线路扩张速度达到1835公里,新财年有望增加2000公里。
在瓦杰帕伊政府和国大党政府推动下,2014年印度国道里程已达9.1万公里,其中国大党执政十年约建设2.5万公里。不过之前建设速度与莫迪政府相比可谓相形见绌,莫迪政府上台短短7年时间就已修建超过6万公里国道,客观上推动印度公路建设进入快车道。
新财年,印度中央政府将国道预算从6000亿卢比,增至1.3万亿卢比,并希望在新财年修建高达2.5万公里的国道,这一目标相当于国大党十年执政的总和。据现有计划推测,莫迪执政这十年可能会将国道里程翻一倍。
并且印度政府国道并不限制封闭,类似于我国并未进行封闭改造的时期,可以据此认为目前印度政府已经将高速公路建设提升至中国2000年前后的水平。
印度政府另一宏伟目标是国家特快公路(national expressway),由于其至少为六车道,且限制封闭,印度的特快公路技术标准高于我国国道,相当于国内的高速公路。不过印度目前特快公路仅仅为2000公里,绝对数量依旧较低,但是印度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张线路。
莫迪政府执政之前,印度全国特快公路线路不到600公里。由于莫迪政府推动改革征地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改善资金供给、攻关技术难题,印度特快公路发展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建线路超过1万公里。即使这些线路可能会晚于2024年关键节点,但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已经形成。
印度政府会转向东亚式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吗?
疫情爆发以来,印度经济依赖扩张性财政政策创造的需求,这导致政府总负债比疫情前增加15%,而这一水平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无疑令人担心印度财政健康状况。
其实疫情爆发初期,三大评级机构对印度评级就已经降至垃圾级边缘,核心在于印度政府的债务杠杆过高,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已经高于5%的GDP。
如果莫迪政府能将通胀控制在2-6%政策目标内,并维持5%的较高水平以消化债务负担。那么,即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总赤字达到7%,债务占GDP比重依旧不会上升。在这种依赖于通胀财政整顿路径下,印度每年削减削减0.5%总赤字,在2025年就能将债务压低至80%的GDP。
然而,印度债务构成以长债为主,推高通货膨胀,事实上是将支付利息压力推移到远端。近年来,印度支付的国债总利息已逐渐提升至GDP中5.5%左右的水平,这势必挤压未来财政空间。
在2013年的征地法改革中,亲农、亲穷人的国大党政府提高了补偿门槛,并且设计了繁琐的征地流程以保障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这大大推高了征地程序的成本,印度建设项目也变得越来越资金密集。
一个重要表现是印度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始终未回到2008年前,而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融资来搞建设,无法应对成本高企的征地流程,而难以获取土地。
敢在疫情期间大手笔入局,李嘉诚如此着急地投资,必定是对越南经济前景有极强的预期。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
外资如此争先恐后入局,连李嘉诚都抢着分一杯羹,这种场面放在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都无法想象。
虽然拿一国和一城比有点苛刻,但要知道深圳作为我国外贸主力,出口额长期占据国内第一,外贸总额占到全国总额的10%以上。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大量外贸订单正在从我国流失,部分外资正在逐步撤离中国,流向以越南为首的东南亚。这个趋势,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1986年,越南追随中国搞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与外企合资办厂,给予便利的投资条件,几乎都照搬中国经验。
直到去年,越南已经集聚了大量从中国转移过来的电子和轻工产业链,仅仅三星一个企业贡献的GDP就达到越南经济总量的24%。
根据媒体报道,承接外贸订单的越南各行各业都对未来十分乐观,因为他们接到的外贸订单已经排到了第三季度末。
越南会取代中国制造吗?
第一,此刻越南就像30年前的中国。当年外资愿意投资我国产业,愿意来我国投资设厂的原因有两大点:一个是人工成本低廉,一个是生产成本低廉。
当然,这是最低工资。正常来讲,越南实行单休制度,每天工作8小时,以这个标准越南工厂员工平均工资在2000到2400元。别看钱不多,但这样的工资都有大把越南人抢着干,因为他们的人均收入也就1500元。
反观国内,因为生活成本提高,再加上学历结构变动。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到低端血汗工厂工作,大部分工厂开出5000元以上的月薪都难以招到工人。如果你是老板,5000元和2000元的人工对比,你肯定也选择越南。
为了创造一个有利外资投资的环境,我国采取了先破坏后治理的方针。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业得以涌入我国。他们不但享受低廉的人工成本,工业废品还能毫无处理直接排入我国江河湖海。
而相比较下,外资在越南就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当地政府愿意接受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低端制造业。这几乎就是30年前的中国。商人都是逐利的,在成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们撤离中国是肯定的。
手机代工,纺织品成品,电子设备组装,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端制造业。说白了,就是血汗工厂。
高层早有意识到,如果一直依靠这些血汗工厂来创造GDP,我们就永远都是西方的代工厂,一个只会制造低利润廉价工业品的国家。
这说明我们想要进入高端市场,到产业链中上游和欧美国家竞争,也试试吃肉喝汤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不用那么悲观,那真的有成果了吗?
其实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如果把时间倒回10年前,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街上日本车是最多的,其次就是欧美的传统品牌,国产车唯一的生存空间就是小型面包车。而生存的唯一方式还是主打性价比,别人吃肉你喝汤。
还有就是冶金等重工业的技术转型。在以往,我国的冶金行业的精炼技术和精炼设备几乎全盘依赖欧洲企业。甚至还传出一些欧洲企业就直接拿成套的工程图纸做几点小修改,就能卖给无数个中国厂家。
另外一个是IT行业,虽然现在软硬件上我国还不能做到自主可控,但是在另一个领域:互联网应用上已经足以和欧美抢占全球市场。例如电商产业,国内两大巨头已经在南亚和东南亚抢占了大半江山。
虽然产业升级路漫漫,但如今的一系列突破,都是我们以前无法奢望的,而从城市角度来看,一些低端制造业城市也成功转型。例如人们印象中只会做羊毛抽纱,纺织品这类毫无话语权的低端制造业的东莞和江阴,如今已经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城市。
有人说这是芯片领域的“低端环节”,但没人知道这个所谓的低端环节放在以前的江阴都不可能做到。谁能想到,现在江苏最强的芯片封测企业,竟然是由江阴的一家内衣厂转型而来?江阴通过这些技术转型,甚至还能一定程度决定全球芯片供应。
看完我国产业升级的进程,再回过头看看越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都不是一个等级。低端制造业迁出中国确实可惜,但长期来看是必然。
当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人口数量多也是我们的基本现实,我们依旧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来振兴经济。
结果,老大直接出手。日前,高层会议直接表明「我们要经济」,马不停蹄,30日又召开相关会议,更是直言「要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我们承认越南正在崛起,但我们更得看到他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是抄袭我们,也只是在走我们的后路。通过抄袭学霸然后超越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学霸「摆烂」。目前我所看到的是国家层面没有摆烂,勤劳的中国人也没有摆烂。赌国运这事,我绝对ALL IN中国!
越南出口首次超过深圳的新闻成一个热门新闻。当然了,其实核查数据的话,其实今年一季度并不是首次。
在这里说一下我对越南的看法,它确实对我国造成了竞争威胁和压力,但是其实我国的主要挑战,是来自于向上的产业升级,也就是中高端产业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些发达经济体竞争,这里才是我们的主战场,而美国是主战场的最大竞争对手;而在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其实是次要方向,而即使在这个次要方向,印度也是比越南更大的威胁。
我这么说是基于以下的几点理由,第一越南是一个弱化版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从人均上讲,越南要想达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水平,那就必须有在世界上非常领先的行业和企业。我们先不说和日本比吧,要想人均赶上韩国台湾的水平,
而且这样的世界级公司还需要不止一个,因为从人口上看,越南的人口是韩国的1.9倍,是台湾的4.2倍,可以简单的看成越南人口是韩国的两倍和台湾的四倍。
以越南的体量,要想人均达到韩国和台湾的水平,那就需要30家以上的世界五百强。
目前越南有什么高科技公司呢?至少我是没有发现的,我之前统计过苹果发布的2021年全球200大供应商,是根据2020年对苹果公司的销售收入计算的,来自越南的公司一家也没有,2020年和和2018年对比的话,
2020年在越南有工厂的公司增加到了21家,也全部是外资企业,如下: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司:伯恩光学,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立讯精密,美盈森,深圳裕同包装;来自韩国的公司:LG显示,LG Innotek,三星电子,首尔半导体;来自日本的公司:福斯特电机,村田制作所,NOK,住友电气;来自中国台湾的公司:仁宝,鸿海,夏普,国巨;其他:美国英特尔,新加坡纳峰。
另外从公司就可以看出来,越南已经在从单纯的组装制造向上游的零部件扩展,包括显示面板,被动元件,芯片,玻璃等,像是做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都在越南设立了工厂。
但问题在于,人均GDP的提升最终还是要靠本土高科技企业,只靠外资设立的工厂是不行的,没有外资企业会把一流科技转移给你,毕竟是别人吃饭的本钱,没有本土高科技企业的话,你永远只会获得别人觉得已经变得没那么值钱的二三流技术,那自然人均GDP也无法赶上外资来源国。
我们假设越南的经济总量能赶上韩国的水平,人均也只有韩国的一半。那么越南要赶上韩国的经济总量要多久呢?
越南到2030年能赶上台湾的经济总量已经不错了。
实际上2021年(去年)由于我国经济增速达到了8.1%,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美元GDP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几乎3万亿美元,一年就增加了相当于七个越南的体量。
相对于越南,印度才是我国真正的威胁,印度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人口是越南的14倍以上,其凭借着巨大的市场就可以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小米最近48亿人民币在资产在印度被冻结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小米其实是把在印度的投资收益以特许使用费的方式汇出,其实这很正常,毕竟使用了小米的品牌和专利,但是印度方面指控小米的计算方法有问题,总之就是汇出去的钱多了。
除了市场之外,印度还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庞大的经济体量,其在钢铁,电力,造船,航天,导弹,汽车,航空等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能力,虽然不如中国和发达国家,但总体技术实力是比越南更强的。
我们再说第二点,那就是越南发展带给中国的收益。和印度,欧美这些地方相比,越南不仅体量远远不如,而且和中国在地理和文化方面也更近,可以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新的大市场,它现在每年给中国贡献超过450亿美元的顺差,而且我国对越南出口还在持续增长。
就拿美国来说,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是其前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美国的邻国,两国和美国的贸易总额是超过中美贸易总额的,尽管这两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远不如中国大。从以下网站可以看到美国2021年的贸易伙伴:
可以看出2021年美国进口来源国前三名是中国(5063.669亿美元),墨西哥(3847.055亿美元),加拿大(3571.598亿美元)。而2021年美国货物出口前三大目的国家是加拿大3076.108亿美元,墨西哥2764.589亿美元,中国1510.652亿美元。
而中国,202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谁?
相对于欧盟和美国的发达国家式的经济低速增长,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具有增长动力,2021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48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自东盟进口3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
实际上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越南仅次于印度是我国的第二大顺差来源。相关数据在以下网站可以看到。
市场是商业公司资金的最终来源,美国制裁中国公司,其第一步就是阻断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这样可以遏制中国公司做大。
第三个理由是,利用东南亚的低端劳动力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必然也有一部分低端产业我们是无法保留的。例如对美国,印度这样对我国不太友好国家的出口,假设我国100种产品中,90%的出口竞争力都很强,即使美国对我们加征贸易关税也没用,但或许有5%,10%的出口产品竞争力我国和其他国家只在伯仲之间,25%的关税会让我国出口有所损失,那么转移到越南继续出口也比完全损失要好。
再比如一些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不太高的就业岗位,如果本来就不怎么赚钱,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那么转移出去也是必然的,其实很多工作岗位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本来就会逐渐被淘汰的,一些存在着高度的危险性的岗位,一些工作强度很高的岗位,一些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岗位,在中国正常的发展之下,愿意去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是本来就会逐渐消失的。
我们都知道资本家+打工人的模式吧?人富裕起来之后,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必然会雇佣他人,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除了利用他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也要利用他国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全世界的劳动力为我们服务和创造价值是发展的必然,也是能力增强的体现,同时还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真正的大蛋糕在发达国家的产业里面,分清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分清主要竞争对手和次要竞争对手。
我国搞产业升级,从这些国家和地区去争抢蛋糕才是主要方向,如果发达国家的财富是个大西瓜,那越南充其量就是个枣,越南的财富也绝不可能比欧美日这些地方还高。
我们以前都说“风靡欧美”,换言之欧美在全世界眼中是最大片的富裕地区,但如果单独看欧盟或者单独看北美,人口一个四亿多,一个三亿多。
越南毫无疑问是我国的竞争对手,国家之间怎么可能不存在竞争呢,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清楚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在每个战场要能分清主要竞争对手和次要竞争对手。
实际上我们在主战场面临的压力要比在次要战场面临的压力要大的多,美国对华为,中兴,大疆,海康,中芯国际,中国电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公司一系列制裁都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0月份,越南政府颁发128/NQ-CP号决议,进入新状态。今年3月奥密克戎来袭,越南颁发新版新冠疫情防控计划,将新冠肺炎从A类传染病名单中移除,划归B类传染病。如今,越南越过奥密克戎峰值,旅游禁令解除,经济迅速恢复,李嘉诚来了。
惊醒:经济衰退
2020年1月起,越南就采取了对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面对未知的疫情,越南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防疫如防敌”。当时的越南总理阮春福表示:“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要确保人民健康”。
然而,2021年4月,越南国内首次出现了感染德尔塔病毒的病例。不过,因初期确诊人数不多,政府并未提高防疫级别,越南国内的大型聚集活动如“国祖”雄王公祭等仍然如期举办。
越南计划投资部数据显示,1-4月越南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51个,同比减少54.2%;但投资资金约达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加工业和制造业排名第一,电力生产和分配领域紧跟其后。
5月下旬开始,疫情从4月的日增个位数猛增百例。4月到6月,越南国内累计确诊数量超过了七千例。但直到6月底,越南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仍然十分强劲。
然而,从7月初开始,这股疫情扩散速度大爆发,月初每日确诊千例,一周后,每日确诊突破五千例,到7月23日,每日确诊超过7000例,不断刷新记录。更为可怕的是,越南此时的疫苗接种率十分低。截至7月底,越南接种了第一剂疫苗的人口占比仅为4%。
8月10日,越南政府为增强信心,越南总理范明政发布政府第 86 号决议,立下到9月15日基本控制疫情的目标。然而,进入8月后,确诊新增不断冲上高峰,日均近万例,累计确诊超过37万例,仅胡志明市每天的死亡数量达到了200例。
严格的管控之下,越南疫情也并没有得到良好控制,还拖累了经济。社会面上,封控带来的物资紧缺、秩序混乱引发了一次次恐慌。就胡志明市为例,这“16号指令”竟然一口气实施了三个月。民众无法安抚,到8月中旬,越南政府紧急调拨4万多军人来维持秩序,进行物资配送、安保工作。
生产面上,越南政府想尽办法稳工,提出了“三就地”和“两点一线”的策略。所谓“三就地”是指就地生产、就地用餐、就地住宿,而“两点一线”是指企业接送工人往返于工厂与宿舍之间,避免对外接触,保障生产。但这挡不住来势汹汹的疫情,反而人口密集的工厂成为了重灾区。
越南供应商工厂因疫情停摆,导致耐克取消了约 1.3 亿件的产品生产计划。耐克财报公告,2021年6-8月,耐克出现了10周的生产损失;而9-11月份大中华地区业绩下滑20%,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冠疫情造成越南工厂关闭,导致货品库存处于低水平。”
劳动力不足、订单流失、资本流失,越南的加工出口产业遭遇危机。8月初,在面向越南企业协会的视频会议上,越南计划投资部部长阮志勇替企业总结了当下八大难题,各行业需求量下降50%,企业生产停滞、资金短缺;运输费用不断上涨、企业被迫丢单、劳动力市场受挫;外商投资企业专家面临入境困难。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2021年)前8个月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达8.55万家,同比增长24.2%。平均每月有近1.07万家企业退出市场。
越南2021年三季度GDP下滑6.17%,胡志明市更是下滑24.39%。这是越南自1986年来的首次经济负增长。越南交出了一份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单,这让政府、商会、外资各界感到忧心和警惕。
转折:迅速抉择
范明政表示,疫苗和药物是一个长期战略,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应用科学的方法是成功抗击疫情的核心关键。
9月16日起,胡志明市开启了第一阶段的解封。这期间,商场、餐馆、电影院、KTV等场所仍未解封,接种了两剂疫苗的人群可外出活动。到11月1日,商场、体育中心、户外娱乐场所和餐馆将解封。
欧洲在越商会表示,因为过去疫情封控,在越欧洲企业业绩下滑,旗下会员约18%为保障供应链,已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另有约16%也考虑这么做。
9月23日,越南总理范明政公开发声:追求新冠肺炎“清零”很难实现,我们正在制定安全、灵活适应并有效控制疫情的指导。25日,越南全国疫情防控指导委员会同意从“零感染”目标过渡到安全、灵活地适应和有效控制新冠疫情。
128号公告,犹如给越南各界吃下了定心丸。随后,越南放松了管制,居民出行、工厂、商业活动渐渐恢复。越南统计总局数据显示,10月份越南全国新注册企业8233家,注册资金达108.6万亿越盾,环比分别增长111.2%、73.9%;全国复工企业4304家,环比增长29.8%。
从6月开始成立疫苗基金,向国外购买疫苗,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疫苗接种。截至12月25日,18人岁以上中已有98%人口完成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 86%以上完成第二剂次接种,分别比8月底分别增加了3倍和24倍。
这一年,越南的经济一波三折。第一、二季度,经济火热如常。第三季度,疫情肆虐,经济触底。工厂封锁,外资撤退,这对重度依赖出口的越南来说如临大敌,陷入寒冬。越南政府没有等太久,迅速改变策略,第四季度,向暖爬升。
但是,越南心并不慌。这一年越南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685亿美元,仍然保持增势,同比增长22.6%;其中,出口额增长19%,进口额增长26.5%。而且,越南计划投资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0日,越南全年外商新批准、增资及并购投资总额近311.5亿美元,同比增长9.2%。
11月份,越南国会通过决议,将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设在6%至6.5%之间。这是越南政府向外界释放的环境稳定的信号,也是越南政府对发展的渴望。
不过,越南坚持灵活适应的策略迎接奥密克戎。1月28日,范明政表示,之前在没有足够的疫苗的时候,被迫采取了行政措施,这不可避免的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影响。“时至今日,当达到相当的疫苗覆盖率,防疫经验、公识和防疫方针均已经齐备时,我们要敢于、要有信心重新开放”,“如果再等下去,就会错过发展节奏”。
经历了农历新年,疫情势必大幅扩散,但是越南照旧复工、复学。1月份,越南国内新注册企业数量增加29%;重回市场的企业数量增长了194%。2月7日,三星、日本电产、英特尔等多家企业节后返岗率超九成。
2月份,越南全部初、高中、高校也恢复了线下课程。越南卫生部声明,全国大多数学校将在2月中旬重开。越南政府计划购买2190万剂辉瑞-BioNTech疫苗,以便为5至12岁的儿童进行接种。
一个个政策,是越南对外释放的信心。
1986年,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实施“革新开放”的经济改革。越南就此开启改革史。
1987年,越南国会颁布了《外国在越南投资法》,对外商投资给予税收、土地使用优惠等补贴政策。2005年,越南通过了新的《投资法》,取消内外有别的立法模式,进一步提升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2014年,越南再次修订《投资法》,取消繁琐的注册手续,取消对不同经济成分企业的差别对待。
有意思的是,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越南,来到河内大学。当时距离越战结束仅25年,校园内挂起的横幅写着“忘记过去 ,面向未来”。
也正是这前后,韩国三星电子、日本松下、台湾富士康等知名企业进入越南建厂。三星一来,带来的是电子元器件的生产链。到2016年,仅为三星提供配件的越南供应商就有190家。2018年,越南FDI总额达到150亿美元,其中47.5%投资来自制造业,20.4%来自房地产业。最大的来源国是韩国。截止到2021年,韩国三星集团累计对越投资180亿美元,雇佣员工超过11万名。三星销往全球的电话超过50%在越南生产。
外商投资带来的工厂、产业链,让越南有了资本积累,也有机会分羹全球化红利,更为越南国内带去了大量就业和消费。
2019年,越南人均收入年2236美元,比2018年增长了10%。世界银行预测,越南中产阶级到2026年占比将扩大至26%。经济不断增长,越南人均收入也在提高。2018年,越南实际薪资增速达到3.9%。
许多人都认为,越南起步于低端制造,没有原生技术和精密类制造能力,甚至连一些原材料、元器件都需从外进口。其实,这种判断对错与否,无关宏旨。重要的是,这个国家依然保持着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让越南政府锐意改革,扩大开放,铸成大势。
现如今,越南投资火热。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因为李嘉诚的长实试图加入,在今年4月份备受外界关注。
2007年,越南加入世贸,外资流入达到高峰,胡志明市房价一度翻倍至1,650美元/平米的水平。2015年之后,越南购房客户中为投资目的占比越来越高,且对高端房产的需求越来越强。
此前,两家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和标准普尔将越南评级为BB,穆迪评级为Ba3,这三个机构均对越南评级为正面。信用系数与展望前景的提升,将有助于越南国际债券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也有利于外资引进。
最后,越南是“油管五常”之一,越网民经常在油管上吵架;对方总是习惯性地嘲笑越南抄作业。不过,今年3月后,这种笑声少了一点。(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