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1076万毕业生 多重因素叠加今年形势格外严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0 08: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城救市与百行降息,财政角度看房地产市场未来》: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达到巅峰。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4142亿元,同比增长15.9%,创下了新记录。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与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比例是84.03%。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20个。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50%的城市有40个。

土地财政迅速增加的背后是地方债务规模的膨胀。2017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首次超过了国债余额。2020年末全国地方债务率(显性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超过97%,逼近国际警戒区间下限(100%)。另外,全国地方的隐性债务规模大、风险高。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百城救市与百行降息,财政角度看房地产市场未来  
【研究员】:
3月房地产市场跌入冰点有疫情的因素,但放到整个季度来看,或与其它同样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相比,流动性问题才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流动性问题,既包括深层次的宏观经济和家庭收入增长问题,也包括直接的银行流动性限制问题。

1_7g1Jq0y.jpg

【博览财经特稿】一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工、竣工、销售、价格、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面下跌。

投资。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7万亿元,同比增长0.7%。这是1998年房改以来的最低增速。3月,新开工同比下滑22.2%,施工下滑21.5%,竣工下滑15.5%。

销售。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9655亿元,同比下降22.7%。

价格。3月份,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38个和45个,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29个和47个。

卖地。1-3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958亿元,同比下降27.4%。3月,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滑40.97 %,1-2月下滑41.8%。

房地产为何全面下滑?百城救市,百行降息,房地产何去何从?土地财政如何破局?本文从财政的角度分析当前的房地产市场。

两种政策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地方松绑政策和上面限制性政策。

先看地方松绑政策,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百城松绑。到目前为止,全国超过100个城市给房地产政策松绑,4月前半个月,就有苏州、南京、衢州、淮北、大连、秦皇岛、兰州、台州等17城放宽了限购、限贷、限售;一些城市政策急转弯,从限制性政策转向鼓励性政策,重启棚改货币化,提供购房补贴。

二是百行降息。百行降息,不是一百家银行降息,而是全国超过100个城市的银行下调了个人房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比如,杭州的一些银行将首套房利率从5.7%下调到5.3%,广州、苏州的一些银行可以将房贷利率做到5%以下。佛山、温州、南通、重庆、驻马店等城市的银行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福州、晋中、南宁等下调公积金购房首付比例。

加入松绑大军的,有郑州、南京、杭州、哈尔滨、苏州、青岛、重庆等二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也有衢州、温州、南通、绵阳、晋中、宜昌、黄石、咸宁等三四线城市。

就说郑州吧。郑州是近些年新一线城市的典型代表,又是省会城市中最先破局的城市。今年3月1日,郑州发布房地产新政,主要看这三点:一是鼓励老年人来郑州投亲养老,允许其投靠家庭新购一套住房;二是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二套房实施首套房贷款政策;三是重启棚改货币化,鼓励拆迁群众选择货币化安置。另外,郑州在实际执行中“取消二手房交易20%差额税”。

郑州成为今年全国第一个全面放松限购限贷的城市。郑州为什么着急全面松绑楼市?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房价下跌,经济增速下行,土地出让金萎缩。郑州是过去被热炒的新一线城市,中原人口大量流入,房价在2014年之后迅速上涨,到2018年7月达到高点,新房每平米均价1.37万。但是,接下来房价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2021年夏天水灾过后,新房和二手房量价齐跌。

2021年郑州全年新房销量不到2018年的一半。到今年1月份,新房每平方米均价回落到1.15万元。郑州房价已经连跌4年,土地出让金也连续四年下降,土地溢价率接近腰斩。同时,去年,郑州的GDP增速仅为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是中国房地产政策的松绑大年,是三四线城市的救市大年。接下来,预计三四线城市都会取消限购限售政策,大部分二线城市都会松绑楼市,甚至北上广深都有调整的可能。

但是,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并未改善房地产的状况。相反,三月房地产市场在一二月的基础上全面下滑。这是为什么?

3月房地产市场跌入冰点有疫情的因素,但放到整个季度来看,或与其它同样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相比,流动性问题才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流动性问题,既包括深层次的宏观经济和家庭收入增长问题,也包括直接的银行流动性限制问题。

讲完地方松绑与救市政策,接着看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的限制性政策。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不过,住户贷款占比从去年一季度的24.9%减少到10.4%,下降幅度非常大。

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8万亿元,同比下降19.6%。其中,国内贷款下降23.5%;利用外资下降7.8%;自筹资金下降4.8%;定金及预收款下降31.0%;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8.8%。

一季度,央行降准又降息,广义货币、社融和银行信贷都高速增长,但是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不增反而减少。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很多,但直接的因素可能是2020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三道红线”和2021年开始实施的“五档分级”信贷政策。

简单说一下,“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如果开发商不符合这三个标准,就不能增加有息负债,不能从银行那获得有息贷款。“五档分级”是针对银行房贷的管控,对不同级别的银行,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比如,八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不能超过32.5%。

去年,这两项政策实施后,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迅速下滑,整个行业进入寒冬,恒大、华夏幸福等大型房地产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虽然一季度超过一百个城市的商业银行下调房地产利率,但是,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规模被限制。

面对一季度的房地产形势,央行仅仅从下调利率上做些边际改善,比如近期的金融“23条”提到“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要求”。

为什么央行及监管部门不放松流动性限制来拯救楼市?

在2019年底,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房地产时代谢幕了》。在地方层面,房地产还是财政和经济稳定的基础;但在中央决策层面,房地产之于国民经济地位已经下降,不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成为滋生金融风险的隐患。接着,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给房地产设置高压线,抑制房地产泡沫,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所以,一季度出现两种不同的房地产政策,政策的主体不同,具体目标也不同。在地方层面,房地产下滑,地方经济增速下滑,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超过100个城市放松或解除限购限售政策,甚至提供购房补贴,刺激楼市。在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依然保持着对房地产流动性的限制政策。

问题来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高和负债率高,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难道不担心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冲击地方财政及债务吗?

两种财政

这个问题困扰着市场。要知道,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房地产市场(含周边行业)贡献约30%的GDP,超过40%的财政收入,构成70%的家庭资产。

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达到巅峰。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4142亿元,同比增长15.9%,创下了新记录。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与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比例是84.03%。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20个。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50%的城市有40个。

土地财政迅速增加的背后是地方债务规模的膨胀。2017年,全国地方债务余额首次超过了国债余额。2020年末全国地方债务率(显性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超过97%,逼近国际警戒区间下限(100%)。另外,全国地方的隐性债务规模大、风险高。

近些年,市场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债务风险感到担忧。如果房地产泡沫崩溃,那么,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必然下滑,甚至还可能引发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风险。

一季度,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958亿元,同比下降27.4%。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3月,全国300城住宅用地出让金达3089亿元,同比下降62.04%;成交楼面均价同比下跌6.4%;平均溢价率为4.4%,较去年同期下降13.4个百分点。前100房企拿地总额2271.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9.3%。

难道地方政府不担心财政收入下降和债务风险吗?

财政收入是透视房地产走向的关键指标。中国财政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托于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也就是税收收入,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小;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很大。但是,近些年,地方财政也分化为两种财政:一种是上面讲到的省级以下的土地财政,另一种是省级及计划单列市的专项债财政。

地方财政分为四个账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国有资产经营收支和社会保障收支。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靠税收,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靠土地出让金。从2008年之后,土地出让金的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性基金收入紧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说明土地财政依赖度越来越大。

但是,地方政府中的省级政府近些年来试图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随着房地产棚改货币化落幕,中国地方财政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省级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基金逐渐从土地出让金收入转向专项债。

地方债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一般债依托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是税收,用于经常性支出;专项债依托于土地及项目收入,用于专门九大类项目。近些年,一般债新增规模下降,专项债新增大幅度增加。

从2018年开始,在地方债中,一般债券发行规模迅速下降,而专项债规模快速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地方政府一般债新增22192亿元,专项债新增19460亿元;2019年一般债新增17742亿元,专项债新增25882亿元;2020年,一般债新增下降到9800亿元,专项债新增37500亿元。2021年,一般债务新增8000亿元,专项债务新增34676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债发行主体是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地区市和县政府不能独立发行。地区市和县政府要发行专项债,必须归口到省级政府来发行和管理。这就是省级及计划单列市的专项债财政。这样,补充了专项债的省级政府,对房地产下滑的容忍度更高,更可能与中央保持对房地产的限制性政策。

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5.6%。其中,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7.4%。但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达到24787亿元,同比增长4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赤字达10945亿元。

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靠什么来弥补这项赤字?答案就是专项债。去年12月中央财政就提前下达地方今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1.46万亿元。截至2022年3月末,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今年一共发放3.65万亿元专项债,要求在6月之前把大部分债发下去。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去年,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总收入8.7万亿,而专项债务新增达到3.4万亿。一季度,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了3000多亿,但专项债增加了1万多亿。如今,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主要是专项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下降的空缺主要靠专项债来填补。到这里,总结三点:

一、当前,地方财政正在从土地财政进入财政专项债化阶段。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2017年,中国地方财政经历了税收、税收与土地财政并举、土地财政及棚改货币化四个阶段。从2018年开始,地方财政从土地财政棚改货币化逐渐进入财政专项债化。

地方政府的政府性基建收入从追逐土地出让金转向土地债券,即政府通过专项债提前将“土地财政”变现,后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只是在还前面的专项债。

二、一季度,政府稳经济的主要方向是稳基建,而不是稳房地产。在一季度已发行的专项债券中,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415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316亿元、社会事业225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016亿、农林水利1004亿元、生态环保468亿元以及能源、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251亿元。

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节节攀升,从1月的38%上升到3月的53%。一季度,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5%,单3月同比增长11.8%;狭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5%,单3月同比增长8.8%。细分行业来看,电热燃水单3月增速为24.4%,交运仓储邮政为8.9%,水利公共设施9.4%,教育投资15.2%,卫生和社会工作22.2%。

基建的高融资、高投资、高增长,与房地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04872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只有0.7%。

三、一季度,两种财政政策基本上决定了两种房地产政策。中央财政以及获得专项债补充的省级财政,对土地财政下滑的抗压性要强,能够与中央银行及监管层面的限制性政策进行配合。但是,高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地区市和县则积极拯救楼市,希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是“两种财政之下的两种政策”。

两种困境

接下来,政策会怎么走?其实,土地财政和专项债财政都面临两难困境。

土地财政还是老问题,高度依赖于房地产,一方面担心房价上涨引发泡沫危机,另一方面担心房价下跌引发财政和债务风险。

中央层面的考量是,仅从经济来看,担心房地产泡沫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三道红线”和“五档信贷”政策解除,在流动性宽松的当下,房地产市场会怎样?全国各大小城市纷纷松绑楼市、拯救楼市,既给钱又给政策,房价会不会继续大涨?

可以先看看郑州的情况。郑州房地产新政是3月1日发布的,发布两周后,新房成交量较前两周上升4.3%,二手房成交量较前两周上升10.9%。整个3月来看,新房成交量比2月增加53.07%,二手房成交量比2月份增加57%;但是,进入4月,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均有下降趋势。再看价格,3月,郑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27%,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06%。郑州新政在三月的效果基本是成交量反弹,新房价格跌幅下降,二手房微弱上涨。

如果房地产信贷限制性政策解除,三四线城市的救市政策估计也很难扭转房价下跌的趋势。这些城市的救市政策只能算是保底策略,尽量保交楼、救项目、兜财政,而不是振兴楼市和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一二线城市可能分化,部分城市房价在信贷宽松的支持下还可能继续上涨。

另外,今年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相背离,房地产泡沫化和资金外流压力会增加。所以,如果完全解除房地产信贷限制性政策,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化风险会加大。但是,如果房地产信贷的限制性政策不解除,房地产市场继续下滑,县市级土地财政收入和债务风险也会加大。

一季度,只有3个省(直辖市)的土地使用权让金收入增速为正。黑龙江、宁夏、天津、西藏等省份土地出让金增速大幅负增长,降幅均超80%。按城市划分:一季度,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为810.4亿元,同比-50%,占全国比重的13%,二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为2003.2 亿元,同比-59%,占全国比重32%,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为 3409.75 亿元,同比-49%,占全国比重的55%。

左边是泡沫风险,右边是债务风险,如何破局土地财政依赖度症?

我们再看第二种财政。专项债财政说明说明中国正在启用省级政府的公共信用融资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但是,这也同样陷入两难困境。

近几年,专项债的大规模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省级政府的财政困境,降低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下滑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收入影响更小一些。专项债能否破局土地财政依赖度?能否让房地产软着陆?

其实,专项债财政也面临几个难题:一是随着房地产市场下滑,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锐减,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下降,地方对专项债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会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的负债率。地方不能一边告别土地财政依赖症,另一边又新增了专项债依赖症。二是土地财政依赖度大的地区县市政府,地方对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需求增加,这可能导致专项债下沉和扩大化。

近期,中央提出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理顺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此举主要是为了化解地市和县级政府财政困境和潜在的债务风险。省级政府可能需要加大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支持。

我们需要关注专项债的扩大化。专项债,原本是“专款专用”,投资者给收益相对可靠、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提供的融资。不过,今年4月,中央财政部允许地方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包括城市网管、高质量基建、农村农业领域项目。这说明地方财政开始泛专项债化。

假如专项债扩大到置换存量债务、经常性支出,那么地方财政进入一般性债券化阶段。当省级政府公共信用的债务融资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只能依托于中央政府的公共信用来融资,即发行国债。

所以,债务不是解决债务的办法,终归要回到发展问题上来。其实,专项债,主要还是靠土地出让金收入来偿还,最终还是要落到房地产上。而政府所有的债务,最终还是要靠真实的税收来偿还。这定然也是接下来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下滑太大,对地方财政冲击太大;同时,专项债发行规模大,后面余量有限、效益递减。接下来,财政和经济下行压力极大,房地产政策将调整,财政可能采取土地财政与专项债并举的方式。

专项债继续支撑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加大对地区县市的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二三四线城市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地方可能出台更多政策刺激房地产,提振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可能会调整“三道红线”和“五档信贷”政策,加大对一些开发商和城市的房地产贷款。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会议还提到,加快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项债发行使用。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而调整。房地产的问题根本上回归到制度改革上来。前财政部长楼继伟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偏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是特殊的土地出让制度造成的,这已严重扭曲了土地资源配置和妨害社会公平正义,应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其实,其中的改革的面积与深度,不亚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除了土地制度外,还涉及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匹配、财政纪律、税收分配、商业银行制度、利率市场化等等。

认识当下房地产行业的“困局”与“出路”
今年,全国已有80多个城市出台与房地产相关的优化政策,有观点认为房地产行业的新阶段和新常态要出现了。进入二季度,房地产政策宽松空间进一步打开,央行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松绑成为多地楼市调控的关键词。如何认识当下房地产行业的“困局”与“出路”?政府如何解决现有的烂尾楼和土地资源错配问题?如何用制度更好地保障“居者有其屋”?观察者网就这些话题采访了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
观察者网:2022年一季度全国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8.6%、25.6%,最近楼市发出松绑信号。各地动作频频,取消部分限购、限售,甚至成都赣州出现了“两成首付”,央行给房地产市场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单独“降息”,但是楼市的行情依然是波澜不惊,可能受限于哪些情况?
赵燕菁:第一,前一阶段商品房供给太大,没有出清之前,房价很难上涨;第二,把打压房价作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这种错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第三,对“房住不炒”仍有片面解读,成为市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观察者网:今年首轮集中供地,整体上还是以国企央企主导,民营房企比较审慎,相较于2021年的三轮集中供地,显示出国企兜底现象,多宗土地属于定向出让。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赵燕菁:目前市场没有需求,国企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财政,明知没有需求,也要硬着头皮拿地。需求端不解决,拿的地越多,房地产卖压越大,出清就越困难,房地产市场就越困难。
1_fo4rT9N.jpg
观察者网:过去两年国家对房地产的政策相对收紧,房贷速度放缓、控制行业负债规模,2021年以来,恒大、华夏幸福等房企接连暴雷,出现债务违约现象。从城市化率、人口负增长、房企高额负债等情况看,有观点认为房地产行业的新阶段和新常态要出现了,您如何看待?未来10年房地产行业前景如何?对土地财政和市政建设将产生哪些影响?
赵燕菁:房地产行业需要转型,从增量为主转向存量为主,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谁先完成转型,谁先逃出生天。未来十年,房地产行业就是看谁能把已经形成的存量变为现金流,这需要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品房市场除少数稀缺的区位,供给过剩的项目要壮士断腕,尽快出清。土地出让净收入必定会大幅减少。任何建立在“房地产+X”的商业模式,都会被淘汰。对流量的争夺将会白热化,物业管理将会出现如互联网一样的蓝海,从城市运营到小区物管都会诞生新的“平台”和“应用”,这是未来政府和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机会。
观察者网: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认为1到3月份的房地产数据不景气,房地产必须升温,要稳地产稳经济。央行在5月9日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要求“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行业贡献20%的GDP,贡献40%的财政收入,在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情况下,房产在GDP中的占比是否会下降?
赵燕菁:不在短期内救活房地产,就会导致金融行业系统性危机。正确的口号应当是“不能将房地产作为长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政策失调,导致经济大失血,首先最急迫的是要止血。只要房地产不恢复正常的心跳,其他任何政策都难以让经济起死回生。
观察者网:随着各大房企出现危机,目前许多二三线城市出现烂尾楼现象,甚至北京一处别墅都出现烂尾,面对这些切实的民生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哪些作用?被人诟病已久的房地产预售制度和公摊面积是否在未来需要进行改革?
赵燕菁:烂尾楼就是坏账,必须尽快清算破产。必要时,政府要打折回购,或成立资产公司接受银行次级资产。一旦市场出清,房地产重新恢复供不应求,这些烂尾楼的价值就可能重新恢复。
预售实际上是一种融资,对于已经出让的土地,不能一刀切限制预售,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土地,在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后,可以逐渐取消。但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休克的时候,出台任何不利市场信心的政策都要特别慎重。
至于“公摊”问题只不过买东西用“净重”还是“毛重”的差别。如果没有政府限价,市场最后会通过价格调整抹平两者的差异。公摊的真正问题是产权细碎,不利于今后的运营和维护。
观察者网:现在各地也在加紧建设保障性住房,许多公租房与人才公寓也可保证住户的孩子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国家也在推行“双轨制”,朱镕基总理曾经判断50%的老百姓住在保障性住房里,目前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如何?缺口有多大?如何让政府和国有企业发挥作用?
赵燕菁:商品房的本质就是“炒”,所以不能用来解决“住”的问题。“住”的问题只能靠政策性保障房。保障房不能成为福利,而是要和“纳税”结合在一起,只要纳税,就应当享受当地公共服务,包括学校。
保障房的规模取决于就业人口规模,如果只覆盖“人才”,规模会非常有限,本身户籍人口没有住房的也很少。但如果要把所有城市就业者——农民工、打工者、服务员、出租司机、外卖人员、环卫人员、公交司机等统统包括在内,规模就会非常巨大,如果算上他们的家属,规模就更大。
至于缺口,各个城市天差地别。鹤岗可能房子比人还多,深圳至少一半以上的打工者住在没有产权的城中村。政府关键是要设计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让保障的现金流能覆盖其成本(新加坡是公积金),只要有稳定现金流,就可以大规模融资。但同时也需要大幅压低征地拆迁成本,这需要政治意志,遏制原住民的不当溢价。
2_bAakD0G.jpg
观察者网:在房价高企的现状下,许多人选择租房,租房市场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相比西方在租房市场上拥有更加完备的法治体系,政府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推进租售同权,保障租客的利益进而进一步让更多人愿意租房生活?疫情期间人才公寓被征用,租客被赶出所租房屋等新闻时有发生,如何平衡这一权益?
赵燕菁:这些现在实际上也在做,继续就可以了,但解决不了商品房的投资需求。在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债权)不发达的情况下,房地产是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工具,是一般劳动资本化的转化器。住房市场消失,家庭财富保值的工具就没有了。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对政府,都是巨大的损失,应对危机的能力会急剧下降。
此次防疫之所以可以扛到今天,和房地产市场融资功能密不可分。如果房地产市场被打垮,地方政府和家庭抵御突发危机的能力会急剧下降,就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观察者网:目前土地财政也存在资源错配的情况,在人口流入的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土地相对供应不足,而三四线城市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则有明显的库存过剩问题,未来国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赵燕菁:让市场解决问题:1)用去化周期取代房价考核一个城市房地产的健康;2)土地指标向需求大的城市倾斜,不能把土地指标用作“扶贫”的工具;3)建立“占用”耕地向“保护”耕地地区的税收转移机制。
观察者网:全国统一大市场里面也提到统一市场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跨省交易和调配,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钱地挂钩”政策,但全国范围内缺乏实践。当前有哪些制度性的困难?需要实施哪些改革?
赵燕菁:我们曾在美国能源基金委托的项目中,提出了一个“激励性财政转移”制度,就是想解决跨地区“发展与保护”分工的问题。
其简化的机制就是;1)中央根据建设用地规模向各地征税;2)根据耕地质量和面积返还各地。收入不进入中央,中央决定“税率”。各地根据税率,决定自己是“保护”还是“开发”。中央鼓励“开发”,就降低“税率”,中央鼓励“保护”,就提高“税率”。
这样耕地(不是粮食)本身就可以带来稳定的收益,保护耕地也就成为一个有收益的商业行为。有了市场机制就可以取代依靠各种“红线划定”保护耕地的计划经济模式,才能落实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人钱地挂钩”政策,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来源:智本社(zhibenshe0-1)、底线思维 作者:清和社长、赵燕菁采访:观察者网刘惠)




政经观察




中企和美资本“蜜月期”发生根本性转折 中国科企已到危险节点  
【研究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和美国资本曾经有过“蜜月期”,但最近几年这种形势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前后有500多家企业赴美上市,在那个中国经济黄金时期,有些股票的涨幅非常吓人,比如网易(2000年上市)涨幅达到了13591%;百度则以5420%位居涨幅榜第二位;涨幅在500%以上的一大堆。

1_l3oScyg.jpg

【博览财经特稿】前期关注到两条新闻。第一条新闻来自美国。华尔街突然升级了对阿里巴巴的集体诉讼,并增加马云个人为诉讼对象,要求阿里和马云赔偿股价暴跌的投资损失,考虑到阿里巴巴美股的成交量,如果胜诉,对美国投资人的赔偿金额将是千亿级别的。

第二条则来自央行。央行就股市的波动罕见地公开发声,表示“我们关注到近期金融市场出现一些波动,主要受投资者预期和情绪的影响”,并且还专门提及了平台经济,“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针,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两条新闻看似关联不大,其实都涉及中美竞争和中国科技企业。一边是来自华尔街国际资本的绞杀,另一边是中国监管层对平台企业的力挺。

中国企业和美国资本曾有过“蜜月期”发生根本性转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企业和美国资本曾经有过“蜜月期”,但最近几年这种形势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前后有500多家企业赴美上市,在那个中国经济黄金时期,有些股票的涨幅非常吓人,比如网易(2000年上市)涨幅达到了13591%;百度则以5420%位居涨幅榜第二位;涨幅在500%以上的一大堆。

那个时候美国对中国企业是没啥防范心的,中国企业愿意去美国融资发展,美国人也不介意。中国刚改开那会儿对资金需求很大,可以说美股融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

但从2018年开始,由于中美双方贸易战爆发,双方也越来越互相不信任,中概股迅速从美国的“香饽饽”变成了打击对象。2020年美国反华议员推出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基本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都无法满足审计要求,所有中国企业都将被迫退市。

有统计显示,在法案的重压下,2021年来,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惊人跌20万亿。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美国监管机构接连出手,先后两次把二十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摘牌名单”,很多企业跌去了7成,部分企业跌掉了9成,这都不是“腰斩”或者“膝斩”,直接斩脚踝上了。

美股融资渠道的断裂也直接传导到了国内,海外投资人对于中国企业避之不及,大批创业中的国内中小企业也拿不到美元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说,中国的科技企业已经到了危险节点上。

数据显示,法案出台前的2018年,全球十家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公司占了一半。但是在美国组合拳冲击下,美中两国企业市值的差距已经彻底拉开,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美团、拼多多等6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仅8000亿美金,不及苹果公司2.6万亿美金市值的三分之一。

很多人不理解,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似乎不是国防军工的核心企业,在海外上市还可以让美国人赚钱,不明白为什么要下狠手。

其实总结下这些年美国制裁别的国家的经验,就能发现美国其实对消费品层面公司打击力度很大,也就是那些产品销路很好并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公司。

最早针对欧洲,后来针对日本,现在又在针对中国。原因并不复杂,本质还是这些企业本身潜力无限。用任正非说过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华为唯一做对的事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做事”。也就是所有的研发和生产全部围绕“产品能卖得出去”展开。

只有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得出去,才能回笼资金,才能继续做大做强,形成一种正反馈循环,有了钱可以雇佣更强的技术高手,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卖更多钱。公司有钱了,才能给科学家和技术人才开出高工资,这些人才会感觉到受尊重。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尊重人才,所以全世界的人才往美国跑,其实并不是他们在政府给科学家什么荣誉,或者分套房。

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穷追猛打的原因

美国一直以来的套路,就是鼓励科研人员去从事商业,从市场上赚钱,创业者实现成功的商业化,自然会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更多,高薪雇佣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待遇也就上去了,形成良性循环,最明显的就是爱迪生的公司,贝尔实验室,后来的硅谷,研发推动产业,产业反哺研发,都是这个模式。美国和苏联的竞争过程中,赢得最彻底的也在于这一点。

“二战”刚结束那会儿不太明显,但随着商业的推进,美国不仅技术在应用层面有了巨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产学研”循环形成的正反馈效果越来越大,大学有了新技术,教授可能出去创业,等做大后重新投资大学的研发,大学出成果后来继续向市场输出。

而且由于学校可以接受成功企业的捐款,美国的名校非常有钱,钱多的花不完,找对冲基金给他们投资增值,自然也有有钱给优秀人才提供高薪收入。

至于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更不用说了,美国的军工企业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罗斯普鲁斯都是商业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后来苏联还没解体,他们的人才就大规模出逃,不仅苏联人才在流失,全世界都在流失,大家可以看看最近几十年美国那些最传奇的大师,基本都是移民。美国风投也特别愿意给这些人钱,因为他们无路可退,必然尽力一搏。

慢慢地,美苏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就完全拉开了。比如苏联的计算机跟美国基本没法比,著名的“俄罗斯七寡头”之一的波塔宁,他的起家之路,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西方淘汰掉的计算机倒腾到苏联赚差价,竟然赚得富可敌国。

苏联尽管不承认自己在计算机方面全面落后,不过包括核武器和导弹部队以及研究机构也都装备上了西方的计算机,因为双方的计算机算力差距不是差一点半点,而是数量级的差距,每年还在不断拉大,毕竟“摩尔定律”的前提是“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可以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市场竞争”逼着企业不断改进。懂了这个逻辑,就懂了美国为啥那么反感自己体系之外的科技公司,因为他自己是这个起家的,当然明白这里边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华为以前也是把国外的交换机卖到国内,后来开始了研发之路,依赖“老少边穷”地区微弱的市场支持,有了自己研发团队,一开始发展很慢,但是到了2010年之后就进入了指数发展状态,不仅在亚非拉横扫西方的传统老牌公司,在欧洲也一路攻城略地。

阿里也一样,很多人眼里它是做购物平台的。但是,做购物的过程中,阿里产生了巨大的技术需求,于是开始了在云计算和芯片设计等技术领域的投入。并且成果也很明显,最关键的是,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它的技术产品不仅能有很好的销路,而且阿里的技术水平还因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得到快速的迭代和升级,这就会不断挑战美国传统巨头的优势。

比如这两年很火的云计算,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没咋听说过,或者听说过却完全不知道这是个啥东西,但是这玩意却不知不觉中跟水电似的成了我们的基础设施,跟水电不一样的是,咱们最起码知道每天要喝水用电,却不知道天天都在使用云计算。

原理倒也不复杂,大家每天打开各种app,在那里刷刷刷,手机里就有无限内容蹦出来,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放在你的手机里,而是放在服务器上,而现在的服务器,大部分都在一个叫“云计算”的东西上,这玩意的物理形态是一个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服务器群,更复杂的,比如电商节抢购,春节抢红包,还有12306、健康码这样的公共服务,其实也都在云上。

在不咋久远的未来,大家可能都不需要买电脑了,买个机顶盒就可以了,然后在云服务器上租一块资源,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打开自己的电脑。这不是科幻,国内很多公司已经用上这种技术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玩意将来肯定是一个各方都要争抢的技术高地。事实上这个领域也打的昏天黑地。

全世界范围内玩的最溜的是亚马逊,这个公司以前是卖书的,后来啥都卖,现在偷摸已经把主营业务里一大块已经变成了云服务,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租亚马逊的服务,毕竟云计算对硬件和技术要求太高,他们没法自己开发。

好在我们国家并不依赖亚马逊,因为我国这几年这方面发展的非常好,比如阿里云,不仅国内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跟亚马逊有一战之力,特别是亚太市场,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超过了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

在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中,阿里云已超越06年就率先提出云计算概念的谷歌,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三的位置。除此之外,其市场份额还实现了连续六年增长,并且成功在最具潜力的亚太市场登顶。

在美国看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因为很明显“技术-市场”的正反馈循环已经形成了,研发的越来越深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企业想盈利,一般都是下边这个套路:

先做集成商,把各方的技术拿来组成一个新产品。等新产品赚到钱,再开始把里边利润率高的部件换成自己的,成本大幅下降后,利润就会上升;等各项技术都自己解决并有了新进展,推出完全自己的东西。

我们说中国企业层次低,主要是我们发展时间太短,绝大部分公司还处在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通过倒腾西方成熟技术就可以让一部分人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好日子不会一直过下去,这个阶段的尽头,充分竞争后,所有企业都赚不到钱,这时候一些企业才会被迫转型,向比较难却人少的方向发展,前赴后继,很多人倒在路上,但总会有人出头。

也正是因为现在差不多到了转型期,美国看准了时机出手了,这就是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穷追猛打的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也看出来了,中美和中苏有个巨大的差别,苏联和美国是两个系统,美国把苏联往死里封锁就完事了。但是中国和苏联不太一样,中国在改开之前既不属于苏联也不属于美国,改开和加入WTO锲入了美国的体系,中国的发展确实借用了美国的市场和资源。

而且还有一个大差别,苏联没有公司一说,他们内部的组织不是市场化运营,洗衣机做的像水桶,彩电像衣柜,缺乏全球扩张能力,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市场化下生长起来的企业可以在全球攻城略地。

所以中美闹别扭,美国回过味来想把中国踢出去。但是又谈何容易,毕竟我们其实是通过无数的贸易协定和合同,深深地和整个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脱钩如剥皮。

不过不得不说,这几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艰苦的几年,各种转型期的病症都出现了,几乎所有行业都是一片红海,传统的三驾马车都有点虚,企业主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老百姓抱怨工资越来越不值钱,正好叠加了疫情,简直凑齐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都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了,一方面,保民生保就业是底线。最重要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很多人看到美国打压我们,就觉得我们应该硬气地全面和美国对抗,甚至把苹果等公司也赶出中国。某种意义上讲,可能美国政府巴不得发生这种事,现在美国跟中国脱钩最大的阻力,其实就是美国这些跨国商业巨头们,他们想赚钱,所以会动用自己的游说能力阻止美国保守派瞎折腾。而且在华的美国公司基本都要靠我国的供应链。

同时我们一方面要深耕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继续跟西方强国保持经贸合作,跟美国一边打一边合作这事根本躲不开。只要你的工作有一点技术含量,就躲不开美国,无论是工具还是知识本身,都绕不开,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继续向他们学习。说这话很丧气,不过大家随便找个理工科博士问问,很少会有反驳的,因为美国早已不是美国人的美国,在知识和科技层面,确实是世界的美国。现在中国低端产能所必须的能源和原料,高端产能所需的技术,还有巨大的海外市场,都得依赖海外。

我们必须一直向对手学习,直到击败它。企业也要走出去,华为就是在海外起家,阿里他们这两年在海外搞的也很好,在海外开拓市场,甚至建立研发中心,雇佣当地头脑参加我们的建设。

贸易是最好的善意,澳大利亚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个国家看着和中国关系不太好,但是在整个西方取消对中国的关税优惠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竟然是唯一一个保持的,因为它和中国的贸易规模太大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美国跟中国硬脱钩,他的小伙伴们也不一定会跟我们脱钩,但是前提是我们跟他们的贸易关系大到真脱钩会痛苦至极。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如何自处。其实关注国家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就能看出来政府已经在积极协调解决中概股的难题,也相信问题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我们看到央行的发言,专门提到平台经济公司,其实也就是这个目的,我们的监管本身是为了纠偏,但不是否定互联网公司的价值。这和美国一部分人要彻底击垮中国科技行业的精准打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无论互联网公司,还是马云这样的创业家,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那句话,互联网还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我们不能自废武功。

而且我国一直在强调几乎扩大开放,让市场做主体,还是那句话,美国希望我们做的,我们就解决不做,他希望我们闭关锁国做大清,我们决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只要我们自己不把自己封锁起来,没人能封的住。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产品力和竞争力,那些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应该继续打造强悍的产品,做中国在海外扩张的东印度公司,用技术和产品赢得自己的地位和声望。(来源:九边(ertoumu893) 作者:九边)





后疫情时代 全球经济是否迎“二次衰退”要看三个变量  
【研究员】:
金融危机抬升了全球风险溢价,跨境直接投资出现停滞,商品贸易规模占GDP比重开始下行,但下行速度比较平缓。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说明“逆全球化”在美国民间取得了共识,2018年之后的“贸易战”则是该共识在政策上的显性化。特朗普政府改变了整个全球化叙事。

1_dWkhy6P.jpg

【博览财经特稿】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是否迎来“二次衰退”?要看三个变量:俄乌冲突走向、中国疫情压力和美国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

2004年,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Bangalore)市中心的KGA高尔夫球场,托马斯•弗里德曼颇有些意外地看到很多美国品牌,比如:记分员来自爱普生公司;一位球童戴的是3M公司的帽子;球场外的标识是德州仪器赞助的;路边必胜客的广告牌上热气腾腾的披萨;球场外的尚未完工的高盛大厦……更令他惊讶的是在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的见闻。在一间由40块数字屏幕组成的全球虚拟会议室里,Infosys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出现”在这个房间。他还发现美国的税务顾问、编程、呼叫中心等服务也都被外包给了印度。弗里德曼深刻认识到了数字时代的全球分工和竞争关系,并感叹到:世界是平的!当然,欣喜之外也有忧虑,弗里德曼担心的是离岸外包和价值链分工对美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工作岗位的流失等。弗里德曼的忧虑在当时显得有些多余,但现在已经成为共识,即所谓的逆全球化。

全球化“四重冲击”与价值链重构

以贸易或资本流动规模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图1),2008年是二战后全球化的顶点,商品贸易占GDP的比例为52.46%。截止到2020年,比例已经下降到42%,累计降幅10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经历了四重冲击:第一,金融危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叠加2010-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第二,贸易冲突,2018-2020年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贸易战”,多边贸易秩序和中美关系面临挑战;第三,自然灾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第四,地缘冲突,2022年俄乌冲突尚未停战,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和俄罗斯的反制裁还在加码。

2_cDv5a1T.jpg

四重冲击的力度整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之前,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已经触及天花板——就业或资产占比60-70%(联合国贸发会,《Investment Report 2020》)。金融危机抬升了全球风险溢价,跨境直接投资出现停滞,商品贸易规模占GDP比重开始下行,但下行速度比较平缓。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说明“逆全球化”在美国民间取得了共识,2018年之后的“贸易战”则是该共识在政策上的显性化。特朗普政府改变了整个全球化叙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超过了金融危机和“贸易战”(图2),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价值链安全问题的紧迫性。疫情期间的微观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调整产业链(多元化、回岸)的意向显著增强。俄乌冲突对全球燃料(原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镍、铝、钯和铂)和农产品(大麦、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价值链形成了直接冲击,金融制裁与反制裁的波及面更广,可能引发全球货币秩序的加速重构,影响也更为深远。

3_u89gavj.jpg

全球价值链压力指数(GSCPI,综合考察了全球运输成本和各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2021年12月是全球压力指数的峰值,今年1-2月连续两个月修复。由于价值链压力指数和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通胀压力也会缓解。在今年年度展望中,市场机构大多预测美国通胀的拐点或在1季度末或2季度初。但是,2月底爆发的俄乌冲突和3月初中国疫情的反弹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原油、天然气、玉米、小麦以及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大概率使3月通胀读数创新高,推迟拐点到来。就美国而言,除了输入性通胀外,工资、二手车和房价/房租的上涨也是重要贡献力量。物价-工资螺旋一旦形成,上世纪70年代的“大滞胀”重演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考虑到今年是需求侧政策退出的一年,再加上实际收入的负增长也会压抑需求。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概率并不低。

价值链的重组、多样化和区域化正在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吸引在华制造业回流是美国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一个共识。2018年至今,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稳步回升趋势,但更多是内生的。企业资本开支增速仍维持低位。虽然特朗普政府声称离岸(offshoring)生产时代已经结束,但制造业回流的证据还不充分(Robert E. Scott,2020,EPI)。新冠肺炎疫情或成为重要催化剂。疫情期间,美国本土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增速以及股票表现都显著好于离岸外包企业。基于对罗素3000指数公司Earnings calls的统计,关键词“价值链重组”(reshuffling)出现的频率从疫情期爆发初期开始攀升,一直持续到2021年底。短期内,企业或可以通过提高库存/销售比来应对价值链的不确定性,但长期而言,如何增加供应链弹性或许是所有离岸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疫情以来,中国成了全球生产和价格的“稳定器”。这既得益于中国有效的防疫政策,也与中国价值链的完整性和国内保守的刺激政策有关。中国的政策以保市场主体为主(减税降费+信贷支持),以此间接地实现保就业和保民生,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生产端强于需求端。西方国家的政策以直接保民生为主(“直升机撒钱”),同时利用货币政策保持市场主体不发生流动性危机,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需求端强于供给端。中外正好形成互补,于中国是外需补内需,于海外是中国的供给补足了他们自身供给的不足。

这一结构性互补正在走向对立面。中国正在受新一轮疫情的困扰,生产与需求双双承压,而海外经济正在全面重启,需求动能不减。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西方逐渐接国家正有条件接受共存,并逐步开放,而中国仍坚持以高强度封锁来实现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叠加疫情扩散的差异带来的结果是供给侧弹性的差异——外强内弱,这有可能扭转过去两年出口的高景气度,而出口对国内工业生产、就业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国内本次疫情冲击先后出现在深圳、吉林和上海。深圳行动迅速,疫情较快得到了控制。吉林和上海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3月PMI和企业盈利等宏观数据表明已经显露出经济的疲态。《自然》杂志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损失对封锁时间的长短比对其严格程度更敏感,更早、更严格和更短的封锁可以将整体损失降至最低(Dabo Guan et al., 2020)。由于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染性(基本传染数R0为9.5),一旦破防,破坏指数增长曲线的难度也会比较大。由于上海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精准防控的成功代表,这也说明,随着病毒的变化,防疫模式也要迭代,要始终走在曲线前面。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内疫情扰动会影响投资者情绪,增加价值链脆弱性,对世界也有显著的外溢效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或向内陆城市)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趋势还将延续。中美贸易纠纷以来,中国占美进口份额也有比较明显的下滑,基本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如越南)。例如,2018年至2021年,中国对美国的电子产品出口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42%下降到32%),东南亚的份额增幅则有明显提升,其中越南约弥补了中国一半的缺口。再以苹果公司为例,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苹果在中国大陆的生产基地数量的比重从47.9%小幅下降至42.4%,东南亚则从11%增加到了15%。2018年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但疫情期间却止跌回升。整体而言,产业链转移的压力还是边际上的,中国制造业和市场规模优势仍然存在。但这并不是高枕无忧的理由。上文所述的四重冲突的影响是叠加的。俄乌冲突会如何演变,投资者如何看待?国内防疫政策会变化吗,何时会变?这些不确定性都会提升国内价值链的脆弱性。

再全球化的“三个要素”

回顾全球化史会发现,技术、政治和金融是三个重要驱动因素(图1)。每一次全球化的“解绑”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一定程度上,核心国家的意愿和能力,决定了全球化的进程。一战前是英国,二战后是美国。

按照价格趋同的标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始于1820年。原因在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迎来了难得的百年和平。英国开启了霸权之路。早在19世纪初,英国国内就展开了关于自由贸易的讨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支持派和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反对派立场对立。李嘉图站在资本的角度,支持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认为这可以降低粮食价格和资金成本。马尔萨斯代表的是地主阶层的利益,支持征收较高的关税,主张在价格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前禁止粮食进口。自由贸易派占优。在政策上,英国从1815年开始降低关税,并于1846年最终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自由贸易的开端。1860年英法通商协定后,欧洲各国的关税也开始下调。

技术驱动力来自是蒸汽机的发明、改良和应用。1814年,乔治•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19年,风力与蒸汽动力混合的蒸汽船第一次横渡大西洋。从1846年到1879年,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0%快速上升到24%。1880年后,由于金本位制的扩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全球化继续推进,但速度有所放缓,因为1879年后,德国和美国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进入停滞期,直到一战之前才短暂地恢复。

二战后,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也承担起了重建战后秩序的任务。虽然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冷战,但并没有影响战后的经济繁荣,军备竞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的扩散。

二战后的全球化实际上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5-1973年,西方阵营内部实行金汇兑本位+固定汇率+自由贸易+资本管制的组合制度,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较小,贸易以产成品贸易为主,结构较为均衡。

第二阶段始于70年代中后期,特征是:美元本位+浮动汇率+自由贸易+金融自由化。全球分工的特点是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并重,且后者居于主导地位。在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措施的刺激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80年代开始,跨境直接投资规模快速膨胀,规模和增速都数倍于贸易。1991年苏联解体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两个重要节点,发展中国家摒弃保护主义政策,纷纷加入到全球分工当中,掀起了全球价值链革命,中间品贸易逐渐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约占贸易总额的2/3左右。价值链贸易不仅推升了贸易规模的攀升,也加快了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

可见,历史上两次全球化黄金时代都出现在世界和平、自由贸易和统一的货币金融秩序三者兼备的时候。这实际上又取决于国际秩序的稳定性。依照米尔斯海默的看法,世界秩序正在从二战结束时最稳定的单极结构,转向最不稳定的非平衡的多极结构。按照金德尔伯格的框架,世界正面临“霸权解体危机”,情形与一战之后类似。霸权解体导致世界失序的核心逻辑是公共品短缺。

全球化的调整到何时结束,可分别从技术、政治和金融三个维度寻找答案。技术条件正在走向成熟,新一代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技术使人口的流动不再受到空间的约束,面对面交流的成本将大幅下降,曾经不易流通的服务也将变得可流通,故有助于拓展贸易的边界。但是,政治和金融条件尚不具备,甚至还在恶化。

当前及未来,全球的两大主题是全球化的失衡与重构和中美关系的演绎。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全球体系主要体现的是大国意志,重构也主要体现的是大国利益的再分配。(来源:FT中文网 作者:邵宇、陈达飞)




人物广角




天才与疯子两种人最容易成功 孙宏斌似两者兼具  
【研究员】:
王石毕竟是王石,无论眼光还是大局观在当时绝对首屈一指,他说道:“去年,国家刚将房地产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确可以乘风而起,但饭还是得一口一口吃,规模不要追求太大,资金链不要紧绷、不留余地,否则,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影响,到那时候,你们顺驰就算天天加班,加到天亮都没用……”

1_kynKfu7.jpg

【博览财经特稿】世间有两种人最容易成功,一种是天才,一种是疯子。而孙宏斌,似乎两者兼具。所谓天才就是:从农村考入清华,25岁加入联想,仅仅2年,就被破格提拔为企业部负责人,再用一年时间,就立刻带领团队创下破公司记录的2400万营业额。而所谓疯子就是:无论世人如何看我赞我讥我笑我,我自在「在进一步英雄,退一步枭雄」中,风风火火,进进退退,不疯魔不成活。

业绩全线飘红,带动手底兄弟成功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同时,孙宏斌顺势在收割了一波人心。

据说,老大柳传志来会议室开会,一屋子人腾的站起来,齐齐转头望着孙宏斌,非得这家伙轻轻的转动手中的钢笔,微微一笑,点了头,众人才一起坐下。柳传志如鲠在喉,心中震撼与危机并存,后来终于忍不住与这桀骜不驯的家伙摊牌。

这段对话,用我自己的语言,大概意思就是:“宏斌呐,咱们都是那种有大本事之人,你性子野,人又虎,我驾驭不了你,我们也不能这么暗流涌动互相猜忌下去,否则就是亲者痛仇者快。”

“要不这样,咱好合好散,联想的分公司你随便挑一个,你自己去单干,分公司赚的银子,哪怕是车载斗量,全都归你,我柳某人分文不取!”

年仅27岁的孙宏斌却摆了摆手,拒绝了:“不必了,柳总!”

这场摊牌不欢而散,柳传志走了。他实在是开心不起来,因为孙宏斌这小子太得人心了,就好似头顶悬着一把无形的达尔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当头劈下。

这从后来孙宏斌因挪用公款锒铛入狱后,下属竟然想着各种奇谋设法营救就瞧出端倪,当时,孙宏斌的那批下属甚至连劫狱的打算都有了,孙宏斌劝服了他们。

因为他觉得,劫狱一时爽,但是谁要因为老孙有啥三长两短,就太不值当了。不就是坐牢么,又不是非得跟牢死磕非要把他坐穿,就当打游戏换了个副本呗。五年后,俺老孙又是一条英雄好汉!

一老一小一笑泯恩仇

别人在牢狱中是度日如年,但孙宏斌却是度年如日,在监狱中也没闲着,狱中的一串牛鬼蛇神都被孙宏斌给降服,恨不得当场磕头认老大了。出狱后,孙宏斌有意对狱中岁月轻描淡写。

后来孙宏斌的媳妇儿忍不住了,问他有什么打算,孙宏斌没答,只是低着头,沉默,烟一根一根的抽。

媳妇儿哭了说:“你忘了受的苦吗?”

孙宏斌轻声说道:“这件事儿,如果我想不开,我出来以后拎着刀子要把柳传志怎么样了,传出去,还不让人猛戳脊梁骨,江湖也没我的立足之地了,更严重的是,这辈子那真就是狗肉上不了正席,不行,我得把这件事化解。”

他主动找到了柳传志,诚恳道:“柳总,当年的我太年轻,许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我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只怨我自己。”

柳传志问:“六十年众生龙马,才能修一座龙佛菩萨,这世间人,搏命般的往上爬,无非是求一样东西,有的人求名,有的人求利,而你,求的是什么呢?”

孙宏斌沉默,柳传志也沉默。他终究是打心眼里中意这个有勇有谋敢打敢拼的年轻人,亲手将牢饭端给了他,柳传志心头始终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愧疚。

最后,他颤颤巍巍的拉开办公桌的抽屉,那是50万的启动资金,说道:“宏斌,这世间的成功之道很多,其中最容易的一条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虽然一把老骨头了,但是在某些时刻,这肩膀还是足够让你站一站的,只是别踩得太重。”

孙宏斌看着窗外那洒落一地的月光,酝酿了许久,才说:“我孙宏斌以后也是个生意人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说法不适合我,但投我以李报你以桃还是能做到地,日后,无论是IT界,还是其他领域,只要有联想在的地方,我绝不涉足!”

一老一小一笑,一笑泯恩仇。

孙宏斌是猎手中的佼佼者

孙宏斌怀揣着这50万从北京来到天津,在幽静的天津五大道,办起了一家小小的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并给公司起名叫顺驰。

有本叫做《天路》的书,是写落马贪腐高官的,其中一个原型是王雪冰,里面写道:当他进入华尔街时,外人看遍地是资本群狼,但是他就是感觉得心应手,胜似闲庭信步,这就是天生的猎手对猎场的感觉。

优秀的猎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狠!而孙宏斌就是猎手之中的佼佼者,他更狠。如同天津这一片看不见的土地下,埋着无数同行的尸骨,还葬了他孙宏斌的野心,很快,孙宏斌就带着顺驰一路火花带闪电,全面攻陷了天津,之后,就顺势开始琢磨着逐鹿中原了,但此刻,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顺驰的名号,在中原地区一炮而红呢?

后来,孙宏斌想到了前东家柳传志,终于勾起嘴角笑了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怼天怼地怼空气啊。

孙宏斌将当时地产江湖叱咤风云的那一拨人的名字,仔仔细细的写在纸上,又拿起笔一个一个的划掉,到最后,纸上只剩下四个名字:杨国强、王石、宋卫平、王健林。

杨国强首先被PASS,无它,唯土尔。略一思索,孙宏斌就划掉了王健林,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空手套这门功夫已修至大圆满境界,到时候吃不到狐狸还惹一身骚就得不偿失了。

又想了一会,宋卫平第三个出局。原因很简单,这士大夫只是对品质有着痴汉般的迷恋,其余都走低调路线,着实没啥爆点和炒作点。

王石!孙宏斌这个疯子,竟然将枪头对准的了王石,虽然这是把没装子弹的土充。王石若搁《射雕英雄传》里,在当时那绝对是五绝级别的顶尖高手,而且还不是东邪西毒,武功和地位活脱脱一个中神通王重阳,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但性子有几分黄药师的快意恩仇,拿来当靶子打爆点,绝对是再合适不过了。干。自此,孙宏斌在死磕王石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英雄本色》里头周润发有句台词,套在孙宏斌身上,可以这么说:“我等了三年,就想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柳传志,我可以成为地产界的王!”

皇天不负有心人,孙宏斌翘首期盼等的这个机会,终于来了!2003年7月中城房网论坛上,孙宏斌去了,同场的除了各大新闻媒体,还有地产行业各方执牛耳者,起先还你侬我侬一片歌舞升平。

孙宏斌也在人群中东拉西扯胡扯了一段。然后,他突然慢悠悠的站了起来,轻描淡写道:“一个城市,应该能支撑一个50亿元到80亿元销售额的地产公司,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天下第一!”

他微微顿了一顿,侧过脸,笑看坐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王石,悠悠地说:“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你,王总!”

王石说:“年轻人有梦想是好事,不过蛇吞鲸这种事,始终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我万科纵横江湖数十载,像你这样的后生,死在我们手上的多如过江之鲫。”“还有作为前辈,我提醒你一句,地不是你那么拿的,得注意控制风险。”

孙宏斌嘴角扬起,不置可否的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指不定今天就转到了我孙宏斌这里。

如此这般摸老虎额头踩狮子尾巴,壮士断腕般的疯子行径,让记者们兴奋不已。江湖要是少了这样的八卦,岂不是要淡出鸟来?

此后,媒体也有助纣为虐嫌疑的帮孙宏斌煽风点火,一时间「万科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之类的孙氏霸气语录,尘嚣直上,频登主流财经报纸版面。

当然,孙宏斌不是只会放嘴炮的银样腊枪头。在一边不遗余力的怼王石和万科的同时,一边疯狂的拿地,那段时间哪里有土地拍卖,哪里就有孙宏斌牛皮糖似的身影。

中城房网论坛两个月后,石家庄009号地块拍卖,当时河北的龙头老大开发商卓达集团老总亲自坐镇,信心满满的报价4.25亿。

忽然,一个顺驰的小马仔站了出来,抛出5.97亿的惊天手笔,过江龙悍然击溃地头蛇。

让卓达老总憋出内伤的是:报价经历161轮的疯狂角逐,现场电话此起彼伏,但是那个喊出将近6亿的顺驰「马仔」,从始至终,却连个请示电话都没打……

这一年间,顺驰耗资百亿,狂扫千万平米土地,成为地产界的“大黑马”。而孙宏斌以一种绝对疯狂的大手笔震慑群雄。

只要有土地拍卖,地产商一看到孙宏斌来了,头就大了,恨不得跳脚骂娘。但在有钱就是爷的资本市场,也只能低头,不过,从始至终有一朵疑云堵在众人心头:那疯子,哪来的这么多钱?

对此,五盖子盖十个碗的孙宏斌只是一笑了之,他的言外之意是:“你管我哪来的钱?老孙自有办法。”

一个人将地产江湖搅成一锅粥不说,孙宏斌这疯子竟然虎口夺食,对象,就是王石。

2004年1月,苏州工业园地块拍卖,这本是王石的最爱,规划都做了一年多,却没想到,临门一脚杀出了个顺驰,以高出他一倍的价格横刀夺爱,事后,远在南极探险的王石给孙宏斌打电话,商量能不能合作开发。孙宏斌一口拒绝。

王石毕竟是王石,无论眼光还是大局观在当时绝对首屈一指,他说道:“去年,国家刚将房地产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确可以乘风而起,但饭还是得一口一口吃,规模不要追求太大,资金链不要紧绷、不留余地,否则,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影响,到那时候,你们顺驰就算天天加班,加到天亮都没用……”

孙宏斌只是笑了笑,没反驳没辩解,就是一副任尔风如何吹,我自八风不动的模样,王石无奈,只能站出来对媒体说道:“小孙即将为盲目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一针见血。最终,如王石所言,宏观调控来了,而顺驰因摊子铺得太大,资金链猛然断裂,终于撑不下去。

2007年1月,顺驰被以12.8亿元的白菜价卖给路劲基建。各大地产商心头绷着的那根弦,终于松了,那可恶的搅局者终于倒下了。

众人以为孙宏斌会恼羞成怒,迫不及待想看这疯子气急败坏的样子,但是,在签约仪式上,孙宏斌没有如人想象般的那样满脸乌云密布,反而笑容如春风拂面,对路劲基建主席单伟豹说:“恭喜你,豹哥,你买了个便宜货”。

几个月后,楼市疯涨,顺驰曾经的烫手山芋——土地,转眼间价值连城……疯子孙宏斌成了反面教材,故事被载入各类文章,作为大败局的典型来警醒世人。

但面对失败,孙宏斌刻意表现得淡定,他说:“我没有败给王石,我只是输给了时间而已。”

在这期间,一直冷眼旁观的前东家柳传志始终不明白,孙宏斌为什么那么急,以至于败得那么惨?

其实,当时他提出千亿目标时,心中要超越的已非万科,正是联想!但那时的孙宏斌毕竟年轻,步子一大真的扯到蛋了,一夜之间,孙宏斌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就像他爱唱的崔健的《一无所有》一样……

只是,这世上有种人,不管他深陷何等绝境,都将不同凡响,只要时机一到,必定赫然崛起,直搅得天地翻覆。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有可能触摸到更高的苍穹

时间的齿轮,静悄悄的转到了2008年,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楼市也不能幸免,开发商几乎都在漫长的冬季里被冻得无法动弹,到了12月,头部房企们都只能眼巴巴等着破冰的时候,突然被北京海淀西北旺地块20.1亿的成交价惊醒。

大家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定睛一看,融创,竟是融创!想起那家伙当年那些疯狂的事儿,众人的身形,不由自主的抖了三抖:卧槽,那个抢地的孙疯子,他,他,他,又回来了!

然而,更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8000的地王,被孙宏斌在开盘就喊出了:“4万元/平方米!”这么贵跟抢劫抢钱有何区别,哪个傻子会买?

然而,这世间啥都缺就是不缺那种人傻钱多速来的金主,这大名鼎鼎的西山壹号院,成为2011年、2012年北京最热销楼盘!

孙宏斌经过顺驰的惨败,还是收了性子的。从大开大合一往无前的硬斗,转为了阴谋阳谋与武力齐飞的组合拳,开始了如草蛇伏线连绵千里的布局,他的野心如兵蚁般蚕食市场,他的傲慢仍在高处,但他已经知道了循序渐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触摸到更高的苍穹!孙宏斌深谐此道,这一夜,他拿起粉笔,跟十年前一样,在小黑板再次写下了四个名字:杨国强、王石、王健林、宋卫平。

杨国强同样是首轮出局,再然后,他划掉的是王石和王健林。无它,孙宏斌经过十年饮冰,热血已经凉了几分,再不是那初生牛犊不怕虎,仅靠热血打天下的愣头青了。

他学会了掂量斤两。他知道了,以融创目前的实力,想要挑战万科此等庞然大物,还不够格。至于后者,他还是不敢碰,这是个在他心中猎为SSS级别禁区的人,王健林那可是跟政府博弈还能次次踩着七寸的主,太狡猾了,跟他玩,只怕真的还没发力就被倒打一耙。

于是,金牌猎手孙宏斌这次的选择的巨人就是:宋卫平。2011年11月,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城破产的气息,为定军心,宋卫平撰写千字文回应辟谣,大意就是:“如今绿城确处寒冬,但吾热切的盼望着春的来临,吾相信此不久矣。”

发文后,宋卫平坐在办公室看《资治通鉴》。很快,秘书捧着文件夹走进来说:“宋总,孙宏斌昨天在无锡的香樟园买了套房子,而且就在刚刚他发了微博表示支持咱们,并且真诚的赞美了宋总。”

“说了什么?”宋卫平问。

“孙宏斌说绿城如同一本《资治通鉴》,值得细细品味,而宋总如俞伯牙,品味高,做人也厚道。”

宋卫平闻言,将手中的书合上,望着窗外没有说话。女秘书继续说道:“孙宏斌还说了,虽然他对绿城的支持只是些无关痛痒的公道话,但真的喜欢宋总,原因是你俩是同道中人。”

“孙宏斌说,他和宋总一来都是那种充满血性的性情中人,每次喝酒都是来者不拒一口闷,都是一副不将自己撂倒不罢休的势头,二来都有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为理想宁可头破血流,三来都怀着现代已经愈少的英雄浪漫主义,虽然这种浪漫代价很大、很消魂、很刻骨铭心,但绿城肯定会度过这次难关。”

宋卫平动容,他想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可不就是山高水流觅知音么?

恰此时,孙宏斌打来一个电话,通过秘书转到了宋卫平要约饭,宋卫平赴约,两人从资治通鉴开始,麻将,围棋,礼乐、历数、天文、地理聊得不亦乐乎,酒更是二话不说就是来干来干来干。

这顿饭,大抵是绿城危机时,宋卫平吃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个饭局了,饭局过后,融创和绿城甚至合作举办了年会,合唱的是《真心英雄》。

而孙宏斌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回报:融创仅仅花5100万就拿到了香樟园51%的控股权,不到半年,融创又收购了绿城旗下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及天津5座城市9个项目的50%股权……这可真是患难见真情情义两相知啊。

于是,在2014年5月宋卫平宣布由孙宏斌接手绿城时,人们毫不意外。虽然这是次作价50亿、转让绿城24.3%股权的巨额交易,但人们感受更多的是投桃报李之情:当年你孙宏斌白衣骑士解困厄,如今我宋卫平解甲归田托绿城。

发布会上,宋卫平更深情表示:“天下本一家,有德者掌之。”

孙宏斌欣喜不已,掏了50亿,将融创那支彪悍的狼性队伍拉进了绿城,绿城的销售额,短时间内暴涨了三倍。

但是,不看《资治通鉴》改看《杠杆原理》的宋卫平,拿了钱却迟迟未见行动,这倒不是宋卫平早早设了套子让孙宏斌钻。

矛盾在于孙宏斌的团队,素来以快打旋风闻名,孙宏斌大概是《笑傲江湖》看多了,悟到风清扬独孤九剑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精髓,做项目的画风是这样的:“兄弟们,给我将这块地往死里干,不求品质,但求三快!快速动工,快速开盘,快速回款。什么,设计要三周?你泡个婆娘才用三天,不行!给设计院打电话,立刻去拿现成图纸,地里至今除了土,就是草?黄花菜都凉了好吗?”

“快!快!快!上午盖售楼处下午开卖!房子施工要一年?一年?一年后人碧桂园都的盘都开两个了!这绝对不行!告诉施工队三个月必须完工……”

进入绿城之后,老孙带领的团队依旧不忘初心,闪电战打得飞起。速度引起质量的裂变,业主的投诉,如雪花飞到了宋大夫的办公桌前,说出我绿城的产品要是做成万科那鸟样子,产品经理早就自杀好几回了的老宋,心头极其不是滋味,将建筑当成生命,将产品当成艺术的他,苦思良久,最终反悔了。

于是,中交集团接手了这笔股权,融创只拿回了本息。孙宏斌当初以白马骑士之风度姿态,救绿城于大厦将顷,谁知道到头来,竟然被一脚给踢到了九霄云外,这相当有卸磨杀驴意思。

人们都在暗中猜测,那好斗的孙宏斌将会复仇,会想方设法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他呕不下这口气。

但孙宏斌之所以是孙宏斌,就因为:这人的思想,永远不跟常人一个频道。他没有抱怨,只是在毁约那天凌晨,躺在星空下的草地上,给宋卫平发了短信:年轻时我争强好胜,年纪大了,不会再去做双输的事。随即他又补了七个字:你是永远的大哥。

发完短信之后,孙宏斌觉得他不是康德,看不破出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就转身回到家里在书房看《资治通鉴》,媳妇儿泡了茶进来后说道:“老孙,中国历史两大盛世唐宗宋祖时代,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他的大哥李建成,才做了皇帝;据说赵光义杀了他的大哥赵匡胤,才登基。老孙,你明白吗,大哥都是用来杀的,你就真的甘心一直当被杀的那个?”

孙宏斌有些不以为然,说道:“无论如何,与绿城合作,我融创始终是受益者。”

融创完成一连串「求包养」式并购

忘却旧爱的最佳药方,毫无疑问是另觅新欢。绿城的故事前脚才结束,金牌猎手孙宏斌后脚就跟上了新猎物——佳兆业。因为这个深圳“旧城改造之王”在此时卷入了一桩大案,引发了债务危机,但佳兆业手中依旧握有大量土地,孙宏斌快如闪电,瞬间出手,迅速拿下49.25%的股权。

毕竟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狗吃屎,有了绿城的前车之鉴,孙宏斌这次没付全款,只给了24亿预付款。

但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想到佳兆业老大郭英成竟然能够成功从案中脱了身,从香港跑回来的郭英成,刚脱身便有了想法,抱怨融创收购价太低,决意反悔,甚至摆出一副要么你走要么拼个鱼死网破的决绝之意。

“这个世界上,赌徒和赌徒才会有共同语言,疯子和疯子才能成为好朋友,打交道的双方,若是脾气、秉性不投,买卖多半是做不成的,其实我可以跟你耗,毕竟理都站在我的肩膀上,但做生意讲究的是共赢,两败俱伤从来不是我孙宏斌所求,老郭,我走。”

最终,20多亿的“救命钱”拿给佳兆业用了大半年,就收回了点利息,孙宏斌再次成为被杀的那个。但他还没有死心,看上了卖火腿肠的“大地主”雨润,结果,被三杀!

不过,塞翁司马焉知非福。面对绿城、佳兆业、雨润三杀的回马枪,孙宏斌有了很多惊喜。

孙宏斌吃了亏,非但不报复不抱怨,甚至还以德报怨的胸襟与气度,为他赢得了“厚道”的口碑,一些项目竟然主动上门「求包养」,而且,吃亏多了,孙宏斌渐渐摸清了一套并购的功夫,很快就自成一派,那一年:融创完成一连串「求包养」式并购。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一副大厦将倾的模样,像极了当年的顺驰,但手中握着大片土地,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急需现金流。

融创用很少的投入就能撬动成倍的收益,短短两年不到的时候,孙宏斌通过并购就获得高达2800多亿的土地,骇人听闻的占融创土地货值的64%。

那一年,他成为了中国「第五大AMC」机构,中国投资的轮次,变成了种子轮、天使轮、preA、A轮、B轮、C轮、BAT轮、IPO、孙宏斌轮(上帝轮)。那一年是2016年,融创中国超越绿城,在房企排行榜上高居第七位,销售额高达1500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面说过,孙宏斌是个野心家:而野心家最大的特质,就是,永远不会满足当下!

2017年的某个夏夜,孙宏斌跟十五年前一样。再次拿起粉笔,在小黑板第三次写下了那四个熟悉的名字:杨国强、王石、王健林、宋卫平。

杨国强同样是首轮出局,原因还是那个原因:一个是将房子当白菜卖的三四线之王,一个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豪宅痴汉,这就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而王石,在面对野蛮人入侵之后黯然退场,也不是当年的那个「中神通」王石了。

孙宏斌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毕竟当初的他能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到声名鹊起,再到名动四方,有三四分是不遗余力的怼王石怼万科得来的。更何况:江湖上突然少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是件悲凉悲壮悲哀的事儿。

孙宏斌的思绪东游西荡,想的全是这些年与王石斗来斗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他叹了口气,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我其实挺心疼王石的!

王石退位后,与他斗了将近15年的孙宏斌,与新万科再无瓜葛。当初写在小黑板上的四个名字,到如今也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了。那是多年前,在孙宏斌心中被列入SSS级禁区,相碰而不不敢碰的人--王健林!

狼和狈在一个冷笑话中相遇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几个月后,王健林便迎来了自己的滑铁卢,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他深知:想要摆脱铁拳的制裁,必须断臂求生。但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老王掏出手机翻了七十二遍,硬是不晓得能打给谁。

所以,当孙宏斌拎着酒,一身白衣,大步流星的从夜色中走来的时候,老王顿时心中一动,他完全没想到,孙宏斌会在这个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微妙时刻,主动登门拜访。两人随后吃了一顿不咸不淡的饭,喝了不多不少的酒,聊了一些不深不浅的话题。

饭局最后,老王突然告诉孙宏斌,自己要把十三个万达文旅项目卖掉,而且,接盘侠锁定的是万科、融创和恒大,今天见过你之后,明天就要跟许家印聊了。正中下怀的孙宏斌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说:别找许家印了,我全都要。

周围的空气,终于快活了起来。夜色渐浓,酒饱饭足的孙宏斌刚站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老王再次很突然的说,我还有七十多个酒店,要一起打包卖掉。

老孙愣了下,还是那四个字:我全都要!

老王问,接下来怎么推进。

老孙说,微信谈。

王健林想了想,说:不行,马化腾会知道。

老孙略一思索,就笑着再次点了点头。

于是,这一宗中国这么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交割最复杂,号称世纪大并购的交易,就这么轻描淡写的拍板下来,甚至郁亮、许家印还在等中间人确定和老王见面的时间,就被老孙截胡了。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万达在拼命的降杠杆,孙宏斌却在拼命的加杠杆,一个明哲保身,一个逆流而上。

于是就有了极其吊诡,极其有蛇吞鲸意味的一幕:市值仅577亿的融创,花了632亿收购万达项目。狼和狈就在这样一个冷笑话之中,相遇了。

2017年7月10日,王健林和孙宏斌穿着白衬衫拍了一张合照,从此,王健林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而孙宏斌:那块陪伴了自己24年的小黑板,随着王健林的消失,也消失了,再也用不上了。

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

2018年融创首次杀入了前四,与碧桂园、万科、恒大并称为地产行业的「新四大天王」。

不过此时的孙宏斌性格又变了,作为新晋四大天王的掌舵者,他现在的画风是这样的:孙老板一到场,大家便都看着他笑,有人叫道:“孙宏斌,你这白衣骑士今日又准备出手拯救世界了吗?”,他也不恼,说:

你觉得我老孙傻吗?我这不叫傻,这叫实在,我基本上是做什么不成什么,不过,没关系了,白衣骑士也好,并购狂人也罢,总而言之,这个企业和我都是实在的人,大家都喜欢和实在的人打交道。

此人又故意高声嚷道:“这一年你融创烧了近千亿,这是还不死心,还想做行业第一?而且很有趁人病要人命的意思啊。”。

孙宏斌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说人家……”

此人接着嚷嚷:“投资乐视,接盘万达,收星耀五洲,增持金科……”

孙宏斌便说道:“那是我厚道……况且,我,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行业第一什么的……我,也不争了。”

众人狂翻白眼,你孙疯子说的话,老子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信!

你孙疯子当初也告诉大家,说放心,我融创以后都不抢地了?结果呢,还不是跟当年顺驰一个鸟样,抢起地来比谁都凶!你孙疯子当初各种场合也是毫不吝啬的花式表白PPT贾,结果呢,后来还不是哭着对我们说,乐视真他娘是个烂坑子,贾跃亭也真他娘的不是人啊。

你孙宏斌现在又说不想当争行业第一了?还非常非常小心,甚至又不拿地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会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那一年,三道红线与双集中的相继出炉,中国楼市也没能打破自然法则,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盛极而衰与美人白头。那一年,万科要活下去,其余众房企也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2020年上半年,全国房只有21家房企拿地过百亿。但融创一家就拿地已经接近80宗,总金额高达565亿,拿地面积和金额,双双全国排名第一,是别的房企5-10倍。

到了2021年的疫情时代,仅仅是上半年,融创就花了700多亿拿地,当时就有人说:老孙这一波杠杆,加到了苍穹之上。

但孙宏斌却不这么认为,在当年3月份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老孙还公开说,我支持调控:不调控的话,这个行业没法干了,房价和地价要上天。

孙宏斌当时说这话是有底气的:除了融创手里捏着1300亿现金之外, 还有市值300多亿和500亿的贝壳与融创服务的股票。

孙宏斌没想到的是,他话音刚落:资本市场,迎来了自己的雪崩。花重金投资的贝壳与融创的股票,跟王小波笔下那头挨了锤的老黄牛,被一路毒打,终究是骨折了。

半年后,融创部分区域的资金问题,已浮出了自己的冰山一角,再随着恒大暴雷,金融政策再一步收紧,楼市全面降温。融创西南区域陷入了,重庆地王,滇池拆违和收购彰泰的三面危机中。

而华北区域则靠西安公司、上海和华中等区域输血,抢救了好几次,但抢着抢着:去年的西安与今年的上海,相继被奥密克戎肆虐。

尤其是今年的上海,要知道:上海正是融创重仓中的重仓。但自二月底到现在的五一,整整一个季度,经济完全停摆,更别提房地产与融创来了……

从「买买买」变成「卖卖卖」,从神话般的「孙宏斌轮」也变成了现在的「老孙开始轮」,只用了短短三年。而当初那个大闹天宫的孙大圣,终究是被铁拳无情的镇压在了五指山下。

不知如今为了还债,自掏腰包,被很多媒体称为「押上自己」的孙宏斌,会不会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场论坛,他当众说的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孙宏斌就要成为地产界的新王,要超越在座的各位,包括你,王总。(来源:三十六楼(xiaolouchu) 作者:刘亦风)





蓝翔家族狗血宫斗仍未停止 最终没有人是赢家  
【研究员】:
商业意识超前的荣兰祥一掷千金,在山东电视台循环投放广告,并在2006年聘请曾在多部电视剧中扮演皇帝的明星唐国强为其代言。“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伴随着雄浑的男音,一排排整齐簇新的挖掘机出现在屏幕上,蓝翔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_dRQ443P.jpg

【博览财经特稿】1984年,河南人荣兰祥与同乡孔素英合伙,在济南租了几间破教室,成立了“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荣兰祥教人刷油漆,孔素英负责教缝纫。

那时他或许已有预料,这个女人会成为他的妻子;但他不会想到,这个刷油漆的培训班,日后会成为火遍全中国的蓝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更不会想到,34年后,他会亲手将她和他们的三个女儿一起送进监狱;而出狱后,女儿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公开举报自己的母亲

2_BwLpnwL.jpg

世纪之交,正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时期。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建设城市,建筑职业技能的推广成为时代刚需。大批职业培训学校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商业意识超前的荣兰祥一掷千金,在山东电视台循环投放广告,并在2006年聘请曾在多部电视剧中扮演皇帝的明星唐国强为其代言。“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伴随着雄浑的男音,一排排整齐簇新的挖掘机出现在屏幕上,蓝翔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作为农民创业的传奇,荣兰祥声望日隆,荣誉纷至沓来,甚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花团锦簇的人生,在2014年9月4日到达了顶点。

2014年9月5日凌晨4点,位于济南的蓝翔技校里,近百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被副校长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到千里之外,河南商丘的一个小区里去打扫卫生。

尽管听起来很荒唐,但迫切需要毕业的学生们乖巧地顺从了要求。在车上,汽修系主任宣布,不是去打扫卫生,而是去打架,谁跑就开除谁。

3_KbLCLp5.jpg

为防止学生们下手不果断,主管老师还动员道,“真打起来不要怕,使劲打就行,如果被抓也不要怕,就说是来打扫卫生的,你们是学生,警察不会拿你们怎么样。”

8小时后,学生们抵达河南商丘天伦花园小区。老师为他们分发了铁锹棍子,还有每人两个馒头,一包榨菜,一瓶矿泉水作为干粮。

来打扫卫生的学生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小区由蓝翔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是校长荣兰祥与其妻孔素英离婚的争议财产。此时,孔素英远在美国,为防止荣兰祥转移财产,她72岁的父亲日夜守在天伦花园的值班室。

下午1点,蓝翔师生们闯入房子,将孔父的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扔出门外,尔后在警察的组织下暂时离开。下午2点,他们再次来到小区,与随后赶到的孔家人就地开战,当地警方紧急出动防暴警察,双方各被刑拘4人,才将斗殴平息。

这场师生百人夜袭的闹剧轰动一时,彻底撕破了荣兰祥与孔素英家庭的温情面纱。从此两人开启了令吃瓜群众应接不暇的斗争:2014年10月,荣兰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查封了天伦花园;11月21日,孔素英奔赴北京,向全国人大等部门递交举报信,要求撤销荣兰祥的各项社会职务;11月27日,荣兰祥主动辞去人大代表职务,并于同年12月28日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

接着,孔素英爆出荣兰祥家暴致她髌骨骨裂,并刺伤她的手臂;荣兰祥回应称都是胡说,妻子是邪教组织,两人闹上法庭,最终荣兰祥登报声明道歉,赔偿妻子两万元精神损失抚慰金。

4_W3ILcxz.jpg

2016年12月,在两次提起离婚诉讼又撤销后,两人终于离婚。但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2017年,山东蓝翔房地产公司称天伦花园属于蓝翔财产,不能任意变卖。以涉嫌构成非法处置财产罪,申请对私自出售了145套房产的孔素英进行立案侦查;

2018年1月,孔素英与3个女儿一同被捕。其中就有4月28日公开举报母亲的荣婷;

2020年4月,刚刚刑满释放的孔素英又以同一罪名被警方带走,再次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

据传,孔素英曾在狱中向荣兰祥传话,只要能放出孩子,愿意放弃所有财产诉求,但荣兰祥毫不犹豫拒绝了她,被激怒的孔素英表示将继续举报荣兰祥的多种犯罪行为。

5_0rdUm2P.jpg

2021年10月13日,孔素英再次举报荣兰祥偷税;2022年1月21日,春节前一个月,孔素英服刑期满出狱;

2022年4月28日,出狱7个月的荣婷发布视频,称母亲在社交媒体上说的均不属实。母亲孔素英持有美国绿卡,在西雅图还有别墅,长期雇佣一批老人阻碍公检法查封房子,还强迫自己姐妹三人签署空白合同卖房。

对此,孔素英回应称,绿卡确实有,是荣兰祥办理的,别墅也是他买的,自己自2014年以后一直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在河南商丘生活。6个子女目前均在父亲处,视频应该是荣兰祥让女儿发的。

自己自出狱后就没有再见过孩子,她的手机中甚至没有荣婷的电话号码,逼迫签字更是无稽之谈。

荣兰祥一方则未做出任何回应。在举报视频中,荣婷说“我们不想再进去了”,而此时距离母亲孔素英出狱仅有3个月。

父亲将母亲与女儿送进监狱,女儿又站出来检举母亲,这场家庭斗争中孰是孰非,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是赢家。

6_AyGfbFM.jpg

作为中国最早深耕下沉市场的头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为1.5万元左右。如果按照市场传闻计算,每年在校生人数为3万的蓝翔,年营业流水或可达到4.5亿。有人估算,荣兰祥个人身家或超10亿。

早在2014年,荣兰祥就承认,跨省群殴事件以来,蓝翔技校正经历严重危机。“没来过的人他不了解,看了报道不敢来了。到春节前要亏1.8个亿。”

8年过去,这场纷争仍未停止,带来的品牌损失已不可估量。昔日的中国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已沦为充满狗血的笑柄。如果眼中只有金钱与利益,或许最终,金钱与利益也无法留住。(来源:潇湘经略 作者:潇湘)




社会热点




最后救场的总是你 中国每次出现危机时就大兴基建  
【研究员】:
不过基建投资却还不错。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个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全国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8.5%,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0.4个百分点,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1_hPRsduT.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速度在大A上居然也体现了。跌破3000点后的第三天,大A就翻红了——三大指数集体大涨,行业板块普涨,两市上涨个股超3700只。在这些行业板块里,水利基建板块是开盘时领涨的。

这都源于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这是,我们熟悉的大基建要回来了?

“以工代赈”的历史

这还真是给我们强化印象——中国每次出现危机的时候就喜欢大兴基建。

2008年第四季度,从美国扩散出来的金融危机,让我国的进出口值一度出现负值、GDP增速罕见地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就放出了“四万亿计划”来刺激经济。这些超发的货币涌向了基建以及房地产,2010年的土地成交金额比2008年翻了3倍。虽然埋下了不少雷,不过这也让经济克服了金融危机,重返活力。

再到2014年,由于美俄关系剑拔弩张、石油价格暴跌、不少新兴国家还出现债务危机,这些影响从国外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再从国内金融市场传导到更多实体行业。

在当年,拉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里的投资和进出口都出现明显下滑。与此同时上一次大基建埋下的雷,在2014年开始显露出来。2014年甚至被称为“中国债务违约元年”。

为了拯救市场信心、拯救经济,2015年高层又放出了类似大兴基建的政策——棚改货币化,即把你的房子拆了,让你买新房。最后中国经济守住了GDP增长率7%的底线。

事实上,这种经济下行就大兴基建的法子,在中国古代也有。早在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宰相晏子就推行过这种政策帮助齐国度过灾年,称之为“以工代赈”。

这种法子在国外也不鲜见。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罗斯福新政,其中一个核心政策就是建立“平民保育团”,即让保育团参与基建,同时为他们提供免费住所、饮食与衣物,以及每月30美金的维生薪资,其中25美金必须寄回给自己的家人。

2_qo3U8re.jpg

这不仅让美国产能翻倍,还让其有余力在二战的时候卖货,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从现在的经济环境来看,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里——受疫情影响,3月商品零售与餐饮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11%和16.38%,代表居民消费的短期借贷也下降了;出口方面,不止有疫情影响,还有形势更不明朗的美国对华竞争,一季度的出口金额比去年第四季度放缓了7.15个百分点。

3_d1DihX4.jpg

以上数据还已经是各地政府发了不少消费券和给不少出口企业降税的结果。换言之,现在要完成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只能靠政府进场投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要涨。

基建不等于房地产

诚然,中国还是选择了最熟悉的基建和房地产。不一样的是,这次市场对房地产的回应没有如预期。

尽管已经上演了“90天60城”的松绑大戏,2022年一季度,国内住宅新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同比还是双位数减少,代表居民房贷的中长期贷款也在缩减。

不过基建投资却还不错。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个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全国投资增长9.3%,比2021年全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8.5%,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0.4个百分点,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是面子,基建才是底子。假如没有基建作为作为支撑,房地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如果再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那么就更明白为什么说“基建不等于房地产”——投资的钱怎么来的?政府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这就要靠PPP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政府发行专项债,向有钱的人融资。从一季度专项债发行来看,截至3月底,今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相比去年发行额增加了1.23万亿元。

4_CYmCWsp.jpg

要吸引资本融资,说明有利可图——所投的东西必须获得比利息高的回报。那如何获得比利息高的回报呢?

一要前景好,未来经济活动能用上它(别荒废了);二要空间不小才行。所以,这几年高层一直倡导的“新基建”正是这个理。

这次高层开会强调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也是着眼于“从有到优”的提升。

预期搏斗中的清醒

纵然,在过去中国快速城市化阶段,基建总是和房地产放一起讨论,而房地产在近几年的风评一路下滑——用词都是捆绑、绞杀、掏空之类的。

但是对于基建,我们是需要理性看待。“我们是依赖土木老哥的基建狂魔,但是我们每十万人要共用一张ICU 床位,远低于德国的 33.9 张和美国的 25.8 张。”

虽然我们是疫情防控的优等生,但是新冠疫情加剧了医疗资源不足不均不优的矛盾,同时暴露了社会办医的发展不及政策发展预期的问题。所以高层在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里提出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也被称为“医疗新基建”。

5_rnqq3rX.jpg

根据估算,现在离“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千人床位数仍有131.6-145.6万张的短缺,根据财政支出、医院规划数量两个口径测算,医疗新基建市场容量近万亿规模。

具体说,这万亿规模可以分摊到三个环节——医疗工程、医疗设备以及医疗信息化。

在医疗工程方面,医疗净化单价相对较高,一般占工程类 70-80%。据测算,全国医疗净化系统约 330 亿元,2018-2020 年增长率保持 30%左右,行业景气度高。

在医疗信息化方面,这正和高层频频提起的“数字经济”的一个行业细分。根据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到2025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需要从7.8%提升至10%。此其中是含有至少2万亿的市场。

医疗新基建这个逻辑,也是可以推广到别的传统行业,比如高层说的水利、能源、交通。

正是这些“基建”促成了我国的数字经济大布局。(来源:金投研(Jtouyan) 作者:金石道)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太正常 现象背后暗藏着其他奥秘  
【研究员】:
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工作一年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率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1_KzskJmq.jpg

【博览财经特稿】知识星球里,一读者留言:“毕业2年,考研考不上,考公考不上,找不到工作,刚刚自己变成了“小阳人”,当代大学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这问题要是放在外面,一定会跑过来一群“过来人”,纷纷指点:找不到工作说明你学历不高,不够努力,书读得少,是不是个人能力也有问题……个人的确会有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就是事实,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刻舟求剑。

20年前,大学生值钱的狠,一个大专生毕业,想当官当官,想做生意做生意,那个时代,大学生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些过来人,把这些真理一遍又一遍告诉子女,甚至所有教师也在拼命宣传这种固有路径。

但从80后开始,你会发现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俨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转换,劳动力体系几次打破重组,导致大学生的供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太正常了。但这种现象,背后是否暗藏着其他奥秘?

春招季开始后,市面上就在疯传一则数据:2022年将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规模创历史新高。最主要是,2021届的毕业生超过了900万人,目前仍有部分人尚未就业。

随之,“今年是大学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等噱头标题文章,扑面而来。这话倒是没错,但不必惊讶,因为早在10年前,这种形势就已经确立了。

一方面是大学生数量在疯狂猛增,二十年时间,大学生从百万级跨越至千万级。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历史性地超越了出生人口总数(1062万人),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们进入了人均大学生年代。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下行,就业市场连续萎靡,尤其是大疫三年,诸业受累。单上海这一波,不知道有多少企业直接把招聘信息扔进了垃圾篓里。

我们再拿最简单的“GDP—大学生”数值,进行对照,以10年为例。2012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680万,当年的GDP是7.7%。意味着,经济增速每走一个点,对应的就是88.3万大学生的新增就业。难不难?难。

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可见端倪: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工作一年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率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再看今年。2022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逆势暴增到1076万,而今年预期的GDP是5.5%。意味着经济增速每走一个点,对应着192万大学生的新增就业。10年时间,就业困难指数直线上升2倍多。

大学生找工作的预期太低,只能被迫考研,以至于研究生赛道加速“内卷”。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比去年多了80万,增幅为21%,创下历史新高。

考研分数线直线上升,难度陡增。前段时间,2022年全国考研分数线出炉,今年共有457万人报考,录取人数仅为110.7万,录取率24.2%,换言之,另外的340多万考研人直接落榜。

未来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尤其是找高端工作,不仅是拼学历,更多是个人素质甚至是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进入全维度竞赛。最后的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拼爹。

结构性失业

今年是史上大学生就业最难的一年,也是未来五年最容易的一年。有变数吗?

我认为有,参考2020年复工后,经济触底反弹,连带就业形势好转。今年疫情总会有结果,到时候供需平衡会有一定的缓和。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市场自身就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

我敢说,中国80%的高校都在批量生产不对口市场的无效劳动力。面对市场需求,高校一直都是脱节的。要么坚守传统,比如马哲、公共管理、哲学,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要么跟风,什么热闹做什么,往往还做不到预判,所有教材和理念都是过去式。比如2012年左右,银行业非常火,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能坐进银行柜台,简直祖坟冒青烟。那时候,全国各地高校,无论是否是财经类学校,都要开展会计投资专业,批量生产“金融人”。

事实呢?银行业从2015年开始走下坡路,裁员降薪,这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滞留了一大批。

还有互联网,过去这些年在创富大潮下,全国高校开展计算机专业,生产了无数传统码农,人手会编程。而现在,大厂都在疯狂裁人,市场增量缺失,今年互联网hc估计只有去年20%,这些人又要到哪里去?

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教学“理论为王,实践为零”的萌芽期。老师都不会经营企业做一个好的企业员工,又如何传授学生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

落后的高校体制,编织着坐在办公室,翘着二郎腿喝咖啡就可以赚大钱的故事,结果造成每年以百万为单位的无效劳动力,涌入市场。

过去,经济好的时候,尚可,毕业生即使专业不对口,还可以兜兜转转跨行就业,但当经济下行时,供应严重不足的时候,无效劳动力只能归为无效。所以今年打击最严重的就是非技术类专业学生,尤其是服务业。

反观中国制造业,严重缺乏对口人才。身边开厂子的朋友跟我说,这些年严重缺乏技术类毕业生,太贵的招不起,便宜的招不上。年轻人都感觉去厂子上班太LOW,宁愿呆在写字楼里赚更少的钱,吹空调,也不愿意去生产线拿高薪,说出去不体面。

要我说,除了985、211大学以外,所有学校都应该改为职业技术大学,对口培养制造业人才,全面提高非制造业税收,补贴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待遇。这样,口号里的“实业兴国”或许才能推进。

真相

讲这些东西,只是想让大家看清真相。时代变化太快了,而我们都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被裹挟着向前。但纵使是这样,我们也要学会做一粒聪明的尘埃,在洪流中得以保全。

关于考公考编考研,还是直接进入职场厮杀,这些因人而异,在当下市场很难给出建议,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有一条:一门技术。老祖宗讲话:“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大学生都要思考,自己在哪方面的能力可以拿得出手,而且要破除认知偏见。

我见过985大学生去学理发的,后来开了12家连锁店;也见过炒饭炒的好,在抖音一天卖上万份炒粉;也见过喜欢健身的人,每天在网上带着别人锻炼身体……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前几天,一个朋友的孩子跟我说,他喜欢吃小龙虾,未来想学“小龙虾专业”。我说很好啊,中国人一年吃掉4.5万吨小龙虾,这可是经久不衰的产业。上游养殖,下游餐饮加工,人才稀缺的很。

再不济大学生也能摆地摊吧,别以为十年寒窗苦读一纸文凭就要飞黄腾达,在特殊条件下,先把自己养活再说,最失败的毕业生,无疑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啃老还理所应当。

最后再讲讲大学毕业生对楼市的影响,算是切换主题,给大家一个交代。虽然整体就业形势是下降的,但依旧存在「二八定律」,很多城市就业一片欣欣向荣。

据央视报道,今年人力流动不仅体现在行业,城市区域之间的流动也非常明显。今年一季度,成都、重庆、武汉等企业的招聘需求超过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这导致成都地区简历投递数同比增长50.95%,重庆、长沙、郑州、杭州等城市的增幅也超过了30%。道理很简单,过去大学生毕业后纷纷涌入一线城市,是因为这里可以实现梦想,有机会也有钱。

但经过疫情的几轮冲刷,大家发现,一线城市就业环境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工作节奏快,生活成本高,大厂裁员,职场竞争惨烈。反观二线城市,在较低的生活成本和高速成长的经济环境中,有了性价比对比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四大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落地生根,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概念。

人才流动就是经济流动,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一线维稳,二线快速增长的时代。而对于楼市来说,已经是明牌战场了。大学生流入,裹挟家里的六个钱包,对当地楼市具有长期利好。参考当年西安抢人计划,房价持续上涨68个月。(来源:子木聊房(zimuliaofang) 作者子木)




形势分析




斯里兰卡债务违约只是开始 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将开启  
【研究员】:
突尼斯也在寻求援助,该国的食品杂货店货架上的糖、面粉和其他重要食品供应最近已经售罄,公务员的工资发放也被推迟。土耳其在汇率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胀率在3月突破60%。秘鲁的物价飞涨,也引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社会暴乱。

1_63ngk0W.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0年以来,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紧张、俄乌冲突、美联储收紧、粮食能源暴涨、全球大通胀等冲击接踵而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秩序已经开始陷入混乱,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更是难以向外国债权人偿还债务。

斯里兰卡债务违约问题只是开始

斯里兰卡财政部4月12日发表声明:该国政府决定,在完成债务重组前,暂时中止偿还所有外债。

声明说,自1948年独立以来,斯里兰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债偿还记录,但受疫情持续蔓延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继续正常偿还外债已经变得不可能,必须实施全面债务重组。

斯政府已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帮助制订经济复苏方案,并提供紧急财政援助,斯方也在寻求其他多边和双边财政帮助,以应对国内70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过去一个多月来,斯里兰卡货币卢比连续大幅贬值,经济崩溃,该国面临外汇匮乏、物资短缺、物价高涨、供电紧张等问题,并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甚至因为缺纸和印刷油墨,3月21日起,斯里兰卡450万学生中有近300万人的学期考试被无限期推迟。

根据CEIC的数据显示,斯里兰卡2月份的年通胀率达到17.5%。过去10年,与基础设施项目相关的公共债务激增,今年到期的债务总额为7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的债券将于7月到期。而斯里兰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斯里兰卡外汇储备已降至19.3亿美元。

斯里兰卡的债务违约问题只是开始,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将开启。2020年,在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阿根廷、巴西、南非和马来西亚债务GDP比率超过6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其中阿根廷和巴西债务率在90%左右。

根据IMF的数据,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经处于30年来的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经成为今年全球经济的又一重要风险。

在69个低收入国家当中,截至2022年3月底已经有8个国家陷入债务困境、30个国家处于高风险状态,占全部低收入国家的55%。

3月,埃及中央银行将其货币贬值14%,为可能获得IMF的支持铺平道路,埃及政府此前一直严格控制其货币汇率,以提高其债券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4月初,黎巴嫩宣布其国家政府和央行破产。4月9日,巴基斯坦总理Imran Khan下台,据CEIC的数据,巴基斯坦3月份的消费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2.7%。

突尼斯也在寻求援助,该国的食品杂货店货架上的糖、面粉和其他重要食品供应最近已经售罄,公务员的工资发放也被推迟。土耳其在汇率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胀率在3月突破60%。秘鲁的物价飞涨,也引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社会暴乱。

全球债务规模之大和债务风险之严峻

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债务占全球GDP比重为351%。以全球第一债务大国美国为例,光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0万亿美元,较美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出7万亿美元。

根据英国研究机构“禧年债务运动”日前发布的报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偿债规模在财政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从2010年的6.8%升至2021年的14.3%,凸显全球债务规模之大和债务风险之严峻。

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比如,一些依赖于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于旅游业收入和侨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原本就处于持续经常账户赤字和重债状态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逐步临近债务危机。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Janus Henderson:2022年全球政府债务将上升9.5%,达到创纪录的71.6万亿美元。今年政府债券利率将上升14.5%,去年全球政府债券总回报率为-1.9%,为35年来第4次下跌。

3月末,世界银行的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全球总监MARCELLO ESTEVÃO认为,未来一年中可能会新增十多个发展中国家面临债务违约。

除了本国因素,重债穷国的债务状况非常容易受到利率和汇率波动影响,一旦全球利率中枢上移或本币贬值,这些国家的偿债压力将大幅加重。

当前全球大通胀、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情况下,对于背负较高美元债务的经济体而言无疑雪上加霜,也推高了全球债务违约风险。在此基础上,俄乌冲突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粮食、能源价格飙升,给发展中国家债务这个骆驼身上又增加了一根沉重的稻草。

虽然美国债务规模全球第一,但美元霸权倒下之前,美国的债务应该不会出现违约情况。因为,人类历史上解决高债务很重要的两种方法:一是大危机,通过破产来解决债务关系;二是大通胀,国家通过大规模发钞票,通过征收通货膨胀税来解决政府的债务。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的情况会不会蔓延,会不会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还不可而知,但这仍然可能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所面临最大的一波债务危机。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位,在加息周期和全球复苏放缓的环境中极其脆弱,全球经济应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出现的债务违约浪潮做好准备。

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不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要冲击,也会对中国的海外资产造成威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债权国家之一,中国可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遭受影响。“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我们都应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范)





全方位形势看起来都不容乐观 一场全球范围的熊周期或正在到来  
【研究员】:
地缘政治冲突下的俄乌战争,其成本却由全球埋单。欧洲人交不起上涨的燃料费用、美国人承压生活品的价格暴涨、依赖俄乌粮食的中东/北非人则可能要挨饿、巴西/阿根廷的大农场主无肥料可用、而像斯里兰卡这样有外债的国家则直接暴雷……

1_yky9v3X.jpg

【博览财经特稿】4月30日,四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公布、数值为46,较三月的48.1下降2.1;5月5日,四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指数也公布、数值为36.2,较三月的42下降近6。

两大行业PMI的明显回落,拖累4月财新中国综合PMI较上月下降6.7个百分点、仅为37.2。这三个PMI指数连续两个月创出2020年3月以来的新低。

PMI指数的全称是采购经理人指数,反映的是经济活跃度及其变化趋势……处于增长期还是衰退期。数值大于50处于扩张期、小于50则处于收缩期,数值越大经济越景气、数值越小经济越萧条。也就是说,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反映出来的经济活动均处于收缩期。

宏观到微观感受中国的艰难

如果觉得这指数太宏观,再列一些具体数据。今年一季度: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2.1%;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7%;挖掘机销量同比下降39.2%;……

如果觉得这些数据还是太宏观、个体无感,那么再说一些更微观的数据。4月30日,被称为宁王的宁德时代公布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在其营收翻倍的情况下、净利润只有约15亿元、同比下降23.6%,远远低于预期的50亿。

5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大跌,收跌于8%、最大跌幅超13%。又因为宁德时代是创业板第一大权重股(权重17%),拖累创业板指收跌1.3%、最大跌幅达3.3%。

宁王暴跌的背后是整个A股的重挫。截止4月底,今年沪指下跌超15%、深指下跌超25%、创业板跌幅甚至超30%,股市下跌的背后是投资于股票的基金、今年以来的普遍跌幅在20%以上。

有人买股、买基站在沪指3700点的高岗上,而买了深圳/东莞等城市房子的人站在了2021年的高岗上、更惨的是买了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城市房子的人站在了2017年的高岗上……有的人不仅房价站岗、房贷利率也站岗(利率上浮30%)。

如果这些投资都属于权益投资风险大、情有可原的话,那一些保守型投资者就要哭晕在厕所了。截止4月底,新股首日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占比近1/3,随后一路下行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占比约50%,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打新股、终于打破了“必赚”的躺赢规律。

其实还有更惨的。大家都知道银行理财一向保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可在3月的股债双杀中也未能幸免。有2200多只银行理财跌破1元的净值、占比高达近8%,这让想着存款吃利息的保守型投资者情何以堪?!

楼市跌、股市跌、打新股亏钱、买银行理财还亏钱……几乎所有的投资都不赚钱!更难的是年轻人,今年高效毕业生1076万、史上最高,但就业形式却不乐观。数据显示,30个大城市三月的调查失业率为6%、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超过2020年5月份的5.9%。

2_k8a0Zyr.jpg

以为只有中国艰难么?环球同凉。

美国加息背后是全球愈演愈烈的通胀

5月4日,美联储宣布加息0.5%,将联邦储备利率上调至0.75%-1%。这是美联储20多年来首次一次性加息50个基点(之前多是每次加息25个基点),也是自2006年以来首次连续两次加息,并且今年还有数次的加息。

更危险的是从6月份开始,美联储将开启缩表计划……每月最多减持债券475亿、三个月后会加倍至950亿。

缩表会让市场中的美元数量减少,加息在减少贷款(对应就会减少投资和消费)的同时、还直接提高了贷款的利率……比如房贷利率等,而这会让美国的资产泡沫濒临崩裂。

其实,美国也正在经历一轮股债双杀。今年以来,道琼斯指数跌幅超10%,标普500指数跌幅超13%,科技股集中的纳斯达克指数相对高点跌幅超20%、已处于技术性熊市。

以为这样就完了么?NO!截止4月底,彭博美国综合债券指数下跌了10%,要知道这可是固定利息收益的债务哦,而历史上最糟糕的年份出现在1994年、也只有2.9%。

它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国债跌、机构债券跌、支持抵押证券跌……而投资于这些资产的投资者就是亏钱。

美国加息的背后,是全球愈演愈烈的通胀。美国3月份的通胀率高达8.5%,创40余年以来的新高,已连续11个月超5%、连续6个月超6%、连续四个月超7%。

3_72RDlPh.jpg

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如下:欧元区6.8%、德国7.4%、英国7%、法国4.8%、印度6.95%、意大利6.2%、加拿大6.7%、韩国4.8%、澳大利亚5.1%、巴西11.3%、俄罗斯16.7%、多年负增长的日本也出现了1.2%的涨幅……都远超2%的合理通胀水平。

在通胀煎熬下,从去年开始全球就掀起了一轮加息潮。美国加息两次、至最高1%,英国加息4次、至1%,印度加息1次、至4.4.%,加拿大加息两次、至1%,韩国加息4次、至1.5%,加拿大加息2次、至1%,澳大利亚加息1次、至0.35%,巴西累计加息6次、至12.75%,俄罗斯累计加息8次、至14%……

哦,差点忘了……美国一季度GDP相比2021年缩水1.4%,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1%、更远低于去年四季度的6.9%,不仅企业、居民和投资者不赚钱,就连国家都不赚钱了。

中美两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40%,过去十年、全球GDP增量的约80%来自于中美两国,许多年来、中国GDP增量对全球增量的贡献更是接近30%,如果中美两国经济熄火、那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全球经济走熊,或许才刚刚开始,因为一系列的黑天鹅(逆全球化/对立冲突等)和灰犀牛(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事件都在冲击着经济增长。

全球经济走熊或刚刚开始

一季度,代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商品指数上涨了27%,创1994年以来的最大季度涨幅。它背后反映的是俄乌冲突下,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谷物、小麦、有色金属等在内的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因为俄乌两国、包括跟随俄罗斯而同样被制裁的白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小麦/大豆/葵花籽等粮食、镍/铜等矿产以及钾肥等农作物肥料的重要出口国。

地缘政治冲突下的俄乌战争,其成本却由全球埋单。欧洲人交不起上涨的燃料费用、美国人承压生活品的价格暴涨、依赖俄乌粮食的中东/北非人则可能要挨饿、巴西/阿根廷的大农场主无肥料可用、而像斯里兰卡这样有外债的国家则直接暴雷……

其实俄乌冲突只是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下的冰山一角,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冲击的、是这些年愈演愈烈的去全球化……过去那种“欧美出技术、拉美/非洲供资源、东亚来制造、全球来消费”的高效协作模式正在被打破。

整个世界在往着脱钩、对立、冲突、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当冲突战争不断、人就无法安心生产,更阻碍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研发创新的交流互动……相应的,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全球化红利就会消失。

对于疫情,国外已经彻底躺平,而中国还在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的政策,可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实在太强、稍有不慎就会蔓延扩散,因此不得不采取城市静态管理的措施……而这在冲击经济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人的心理预期、让人不敢投资也不敢消费。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立下的全球脱钩,让全球化红利不再;俄乌冲突下的地缘政治风险,在推高全球通胀并抑制经济复苏;中美两个大国的摩擦,在损耗世界经济的动力引擎;新一波的疫情冲击,在损害生产链、物流链和供应链……

从世界到国家、从外部到内部、宏观到微观、从实体到金融、从股市到楼市,形势看起来都不容乐观。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熊周期或许正在到来,只是……你准备好了么?(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作者:米筐老A)




社会透视




1076万毕业生 多重因素叠加今年形势格外严峻  
【研究员】:
我在英国上学时的同学,不少人都进了宝洁、欧莱雅这种大型外资企业。说实话挺羡慕他们的,因为这种企业有传说中的高福利,培养制度也很全面,我个人也非常期待这样的工作。但可能我目前的经验不太匹配这些公司的要求,甚至连见HR的机会都没有。我觉得还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太好高骛远。

1_OwNlqJQ.jpg

【博览财经特稿】“本来觉得能读书还是去读书,还能躲一躲行情不好的时候。结果读完两年,行情似乎还不如2020年。”在某985高校修读第二学士学位、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小刘对观察者网说。

虽然每逢春招都会出现“最难就业季”的感叹,但今年,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形势似乎格外严峻。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

考研人数也在202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57万人,减去110万左右的计划招生人数,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或是“二战”“三战”,或是流入春招市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阴霾仍未散去,对就业的影响也在持续。就业市场用人需求还存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对许多毕业生来说,近期散发疫情导致的封校、线下招聘取消、跨区域实习面试受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延期等问题,也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求职节奏。收获一份心仪的工作有多难?

在2022年春招进入尾声之际,和几名应届毕业生聊了聊。其中,有人不急于追求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为放弃秋招offer而后悔。有人一心求稳,偏爱事业编和国企,但也在求职中遭遇性别歧视。还有发现“海归”优势已不复存在的归国留学生,为追求理想愿意接受“996”。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2_aPMpMjU.jpg

“如果能重选,我会在秋招就接受offer”

讲述人:小戴,南京某“双非”院校本科应届生

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二本院校,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期间也参加过兼职和实习,其中有一个线上销售工作,我的业绩比较好,拿到过证书。但我觉得在找工作过程中,这两段经历几乎没什么用。

我比较倾向于有新鲜感的工作,希望每天接触到不一样的事物,像是用户运营、产品经理或者营销销售这方面的工作都可以。但我不是很能够接受纯文职岗,觉得它们特别无聊。不能跟人聊天、不能说话,我会非常难受。

工作地我不会考虑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会选择二、三线城市。薪资的话,到手5000以上就行。因为刚毕业经验少,什么都不懂,薪资能承担房租和消费支出就行。但希望公司规模不要特别小,最好要在100人以上,有些初创公司可能不太适合应届生从事第一份工作。

去年我参加了秋招,收到5个offer(录用信),但我最后都没有接受。那时还是大四上学期,对自己的就业感觉还好。虽然离毕业很近了,但心理上还是觉得有些远。而且那几家公司都要求提前实习,让我11、12月就去,我是不太愿意的,觉得还没到要去上班的时候,想趁最后一个寒假玩一玩。

到了春招,明显感到比秋招难很多,很多考研失利的学生会参与进来,提供的岗位也比秋招要少。秋招时基本上投的简历都会有回应,到了春招,则是大部分“石沉大海”。

3月到现在,我投了100多家公司肯定是有的。有些公司直接给你发拒信,有些连拒信都不发,能有个声的估计也就一半。

最后进入面试环节的公司有10家出头,拿到了2个offer。我拒绝了一家零售企业,因为它的管培生可能需要在卖场搬一些比较重的东西,或者盘货之类的,不是很适合女孩子。

3_yc3U7K8.jpg

现在我手上还有一家纯电车企的offer,岗位是销售方向,但开出的条件不太能达到我的预期。公司承诺的总薪资里面有差不多五分之二是绩效,说是前三个月会全额发放,但后面是会有业绩要求在里面的。

我上网了解了一下这家公司目前的情况,这是一家新公司,要去的岗位到现在也是第二年,可参考的案例不怎么多。作为一个新牌子,我觉得它的业绩可能不是那么好达成,工资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所以我还在考虑去不去,也在继续找其他工作机会。

如果有我很喜欢的岗位,待遇又好,我是可以接受996的。还比较年轻,觉得多努力多奋斗一下,并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也不可能在这家公司干20年以上。

我就读的专业算是比较容易就业的,国际贸易这方面可以报的岗位还是比较多的,在学校学的课程范围也比较广。过去我们学长学姐大多数也是去贸易公司,从事各种各样的销售,教育行业、车企……还有少部分去了国企。应该说毕业就找到工作的难度不是很大。

对比学长学姐之前的经历,我感觉今年应届生求职难度提高了,一是毕业生人数比较多,另一方面疫情也打乱了很多人找工作或面试的节奏。

今年2月,苏州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有一个银行的面试要求线下进行,最后在HR的争取下才开了视频面试。但很多情况下,HR不急着招人的话,你不能来线下面,就不让你面了。

现在,我们同班同学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凑合一下”去了家附近的初创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去掉两个老板,也就是所谓的合伙人,只剩下两个应届生员工。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应该会在秋招的时候就接受offer,那时公司开出的条件比现在更好,选择余地也更多。

“本想先读书躲一躲,谁料行情还不如两年前”

讲述人:小刘,北京某211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某985高校修读第二学士学位

我本科在北京一所211院校读经济学。2020年毕业正好赶上疫情,考研失败后不想再考了,就去找工作。

4_aGA51CO.jpg

我要求不是很高,线下跑了四、五家企业面试,普遍是私企,工资不如前几年的本科生高。家里人觉得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也不太急着让我找工作。

到2020年6、7月份的时候,国家出台了第二学士学位政策,可以花两年时间读另一个本科学位,出来还是应届生,想考研也可以考上之后退学。我觉得这个政策蛮不错的,就去读了一所985院校的会计学。

本来我和家里人都觉得,能读书还是去读书,学一个相关专业作为辅助也挺好,还能躲一躲行情不好的时候。结果读完两年,行情似乎还不如2020年。今年二次考研失败后,只能再找工作。

我比较想进事业编,觉得稳定保险一些。倾向岗位一个是财务,因为和第二学位专业对口,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员工关系或者薪酬管理方向。

我理想的薪资是税前8000,但对我来说,不加班和离家近这两点更重要。我自己属于没什么太大追求的类型,也不想拿命换钱,要有自己生活的时间,可以去旅旅游、探探店。

如果给我一份比较心仪的工作,我也可以接受薪资低,比如到手三四千。但我不想加班,除非个别极特殊情况。

我目前的求职进展,虽说有一些国企能进面试,比两年前有进步,但依然拿不到offer。事业编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我都报名了,参加了几场笔试,现在还没出结果。

目前我还在网上筛选企业投简历,但很多都是未查看或者已读不回,大部分单位对第二学士学位政策不熟悉,有时候还要跟他们解释。总体来说很不顺利。

求职过程中,我能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女生真的是太难了。我第二学位的班里,有些男生成绩倒数,第一学历也一般,却手握一堆offer。我的成绩排班里前几名,第一学历211却没有单位要,一些条件比我好的女生也是这样。就很无语。

我一个亲戚的朋友是某世界五百强国企的HR,她说男生即使学历一般,无实习经验,甚至挂几门科,都是一堆公司要。但女生即使成绩优秀,有很好的实习经历,或优秀干部的证明,一些公司还是连简历都不要。更过的是一些HR为了自己的KPI(绩效)拉女生来笔试面试,最后把人家刷掉也不告诉理由。

5_x8LE6Cq.jpg

家里人对我说,像我这样的学历,怎么样都能找个工作,只不过是你自己的满意度如何。这话我只同意一半。

今年春招我已经比两年前降低了要求,一方面是薪资,之前觉得自己211出来应该能拿七八千,现在我都觉得四五千、三四千都行。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之前还想去大企业,现在觉得几百人的也可以,只要是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就行。

但到现在,依然没有确定可以拿到的offer。我想这可能是大环境决定的吧。疫情已经第三年了,如果我不降低标准,自会有人去降低标准迎合市场;而现在我降低了标准,但其他人可能更没有原则地去迎合企业迎合市场,到头来我们还是找不到工作,更别说心仪不心仪了。

我第一学历专业比较偏理论,大多数人都是要继续深造读研。经济学专业本身没有很对口的工作,本科出来干财务干人力都可以,我之前毕业实习就是干人事助理。第二学士学位读的会计学,技术性就比较强、偏实践,对口岗位就是公司财务等。

往年好一点大学的毕业生,这种经管大类的专业都不算很难就业,但近几年会计学的专硕已经成为考研最难的专业之一,很多人流入会计领域,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好。

从我周围同学的情况来看,今年就业确实比较难,班里同学基本都还在找工作。而且大家可能也受社会影响,不管男生女生都想先去试试公务员和事业编,不到万不得已不进企业。

女生的话,班里不少同学需要靠家里关系,包括我自己也在托关系,自己投递简历大都是进入人才库的命运。

工作这么难找,肯定有疫情的原因,人心惶惶,企业效益不好,没活干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以前这时候会有一些在职员工辞职,另谋新机会,但是疫情下大家都在忍耐,自然没有空余岗位。

而且因为疫情,不断有人降低要求迎合企业迎合市场,导致企业的要求高胃口大。什么美国硕士回国干前台,海归当银行柜员,国企餐饮服务员要求优秀本科生之类的,有点太疯狂了。

6_SDEg3Dk.jpg

疫情对我找工作的影响很大。今年3月本来看到一个事业单位招出纳,应该是没编制,我直接跟人联系说想去面试。后来北京一下出现确诊病例,人家都在居家办公,面试一直推迟到现在还没进行。还有一家国企,一开始是线下无领导小组面试,后来变成线上一对一,最后也没有通过。

最后就是事业编的单位,报名后干等着,战线拉得很长,如果期间面试了企业并且定下来的话,到时候事业单位又联系你,就会后悔。但也没办法去询问或催促,除了干等着没有别的方法,让人很焦虑也很浮躁。

“这几年海归已经没什么优势了”

讲述人:小午,英国某高校硕士毕业

我本科就读于西北一所211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后来去英国一所QS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读硕士,学的也是管理类专业。

2021年9月回国后,我以应届生身份参加了秋招。那时候是广撒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只要是很有名的“厂”要我就可以。薪资的话,我觉得要分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像北上广深,基本上我的期望值大概在1万元左右,再低的话在这些城市生活其实也挺困难的。

秋招那会儿我拿到的offer还蛮不错的,虽然不是腾讯那样的“大厂”,也是挺有名的传统企业。不过,由于是市场营销岗位,多数这类企业后期会往销售方向培养,我还是挺排斥直接从事销售工作的。所以放弃了这个offer。

当时还有一家公司我印象挺好的,但他们要求1月入职,那时刚好是西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按时入职,所以就错过了那个机会,只能等春招继续投简历。

7_6sps3kQ.jpg

到了春招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比较明确,针对我研究生就读的专业去应聘。我会去社交网站上看大家都投了哪些,听过的没听过的公司,我觉得都可以试一下。

春招期间我基本上一天会投5、6家公司,总共投了110家左右。不过,能见到真人的面试大概只有15家。整个春招我收到4家公司的offer,最后选择了一家业内知名的电子制造业公司,是管培生岗位,和我研究生的专业相匹配。工作地在深圳,每月可以拿到一万出头。对于我现在选择的企业和岗位,满分10的话我会打8分,我还是挺满意的。

今年有一千多万毕业生,求职竞争压力可能会增加。不过,从我身边同学朋友的经历来看,学历跟我差不多的没有出现找工作很困难的情况。我看大家去的还都是很不错的公司,我都觉得是不是自己节奏慢了,要更努力一些。

我在英国上学时的同学,不少人都进了宝洁、欧莱雅这种大型外资企业。说实话挺羡慕他们的,因为这种企业有传说中的高福利,培养制度也很全面,我个人也非常期待这样的工作。但可能我目前的经验不太匹配这些公司的要求,甚至连见HR的机会都没有。我觉得还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太好高骛远。

企业都是优中选优,竞争也非常激烈,可能你确实是能力不够,经验不够,或者没有相关经验,人家就直接把你排除在外了。所以,找好自己的定位,制定自己的计划,进入一个优秀的平台,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说到“海归”经历能不能给求职加分,我觉得一方面是看学校排名,如果排名太靠后的话,HR会意识到你的学校可能含金量不是特别高。有些HR也不太了解你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情况,所以还是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比如说你学校的国际排名、专业排名。

但即使学校排名比较高,和国内的985硕士比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如果只是普通(海外高校)的硕士,可能还会被“歧视”。有些人会觉得你只读了一年制硕士,而且这两年疫情,很多人都只能在家上网课,HR还会问你到底有没有去国外。所以我觉得这几年“海归”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大家都是看个人能力。

8_KH277XR.jpg

我觉得求职过程中还是要多投简历,首先要看这个平台是不是你喜欢的,不要太纠结于是不是500强。要“雨露均沾”,即使是小公司,去面试一下也是积累经验。

此外还要有完整的规划,我所有面试都是提前做过准备的,包括职责、岗位、公司文化、业务发展等等,我都有提前准备。现在我电脑里光面试就有三四十篇自己写的笔记。

至于“996”的问题,我个人可能不会很介意“996”,因为我觉得机会更重要,我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和HR“battle(较量)”,然后最后失去这个机会,我觉得得不偿失。

现在国家也好,企业也好,都在飞速发展,即使是外企,或者你对接的是国外的一些业务,大家有时差,很难避免加班的问题。(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恺雯 编辑:马雪)(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直播电商业重新洗牌 久负盛名的电商之都迎来倒闭潮  
【研究员】:
杭州直播电商人才“浮夸式高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段时间,有个关于杭州倒闭、薪资虚高的截图,在全网传播。消息内容大致是,“在杭州,没做过抖音的新手运营便可达到2万元底薪+高提成,没实操案例的总监,换家公司底薪便能达到10万元+各种分红。口条不利索的主播,3万元底薪都请不到。”

1_IqvHMmE.jpg

【博览财经特稿】从人间天堂到互联网朝圣地,杭州用了37年。2016年,杭州四季青以全年近6000亿成交额,刷新外界对杭州的认知。就在2021年冬天之前,杭州仍旧是一座以“电商”闻名的城市。如今的杭州,开始掉队了。

去年下旬至今,不少新闻称杭州有大量直播公司倒闭、转型。外加去年底的税务风波中,薇娅和李佳琦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也动摇了部分从业者对杭州的信心。

面对其他有供应链优势的城市,伸出的橄榄枝,在杭州发展遇阻的直播电商从业者们,陆续离开杭州。直播电商行业在重新洗牌,包括其他“直播电商新秀”城市,都有了重新出牌的机会。直播电商正在抛弃杭州。失去了直播电商的杭州,还能抓住什么?

90%电商从业,离开杭州

2022年的电商之都,开年有些坎坷。1月份时,有北京媒体去了杭州,走访谦寻了解薇娅的事情期间,发现很多直播公司已经人去楼空,创业者们在陆续离开杭州。

其实在此时间段,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杭州直播电商公司倒闭的消息了。去年10月份,有网友发现杭州有很多出售二手直播设备的销售信息,发微博称,“一窝蜂涌到杭州的直播工作室又到了倒闭跑路潮的时间了”。他还将这种现象比作多年前跑路的P2P平台。

2_tWb0Ref.jpg

多年来,杭州都被视为电商从业者的朝圣之地。与此刻直播公司搬走的消息,形成鲜明的画面冲击。为确认消息是否属实,联系到多位杭州直播电商从业人士,向对方确认“杭州真的有很多直播电商公司搬走了吗?”的消息。

最先联系到直播电商创业者宋江河(化名),他们机构有秀场直播和直播带货两块业务,前者负责生产流量,后者负责流量变现。新腕儿向他谈及杭州直播公司倒闭事件,他确认了这个说法,“我身边的确有很多直播公司都搬走了。”

与外部环境相对应的是,他们公司内部业务也在调整。以前他们会花两三年时间重投入培养主播,但现在不会了。“现在只追求短期收益,如果3-6个月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终止项目。”宋江河说。

另有直播公司管理人员杨李(化名)表示,“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转型了。”他们公司主业是培训,还有代运营等业务。“像在前几年这个时间段,每天春季款服装出个十几万完全没问题,现在不行了,大家消费力没那么强了。”杨李表示。

他有个朋友的直播公司在河北,主做箱包品类。放在2018年至2019年,他们箱包在天猫销售量过亿,但2021年全年基本滞销。“他去年基本上也没开播,开播损失更多,不开播反而不会有太大亏损。”

杨李他们公司属于服务性质,接触的商家比较多,对行业趋势比较敏感。“凡是去年服务过的商家,今年至少有30%不会再涉足直播行业了。”

杭州直播电商行业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创业者们对商业现象的理解,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播电商创业者陈思凯(化名)认为,“大环境是不太好。可直播电商行业经历两三年发展,现在到了自然淘汰阶段,是正常的商业逻辑。不要把行业自然淘汰率,归结于‘行业不行了’这种消极论调。”

“加上经济环境消极,消费者的消费预期降低,会直接反作用在直播电商行业。”陈思凯补充了观点。

2019年疫情后的时间段,公众对直播间消费形式热情度很高。当时薇娅、李佳琦风头正盛,行业马太效应达到至高点。薇娅事件,是直播带货行业和杭州的分水岭。打乱了既定的格局,为其他从业者带去机会的同时,杭州和从业者们到了该反思考的时刻。无论从业者对倒闭潮现象作何评价,事实情况是,直播电商正在抛弃杭州。

为什么离开杭州?

为什么近半年内,大量直播电商从业者在逃离杭州?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创业者解释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倒确实比较务实,“没赚到钱呗”。从逻辑倒推,“不赚钱”是个结果,背后是杭州城市内部综合因素所致。

首先是人力成本。杭州直播电商人才“浮夸式高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段时间,有个关于杭州倒闭、薪资虚高的截图,在全网传播。消息内容大致是,“在杭州,没做过抖音的新手运营便可达到2万元底薪+高提成,没实操案例的总监,换家公司底薪便能达到10万元+各种分红。口条不利索的主播,3万元底薪都请不到。”

将这条微博截图发给几位创业者,他们很快回应,“完全属实”。

3_vNevdMn.jpg

杭州有很多知名直播电商公司,人才底层架构完整,有能力、也有条件培养人才。“杭州本身人力成本是很高,加上去年4月份,交个朋友在杭州落地,杭州城市电商商业价值被提升的同时,无形之中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泡沫。”直播电商创业者李子墨(化名)解释。

直播电商无非是围绕人、货、场的生意。人才、贵,是一个原因。货、难卖,是另一个原因。

自1989年,杭州四季青开出第一家服装市场后,过去的33年内,那条1.6公里长的街道,记录着杭州服装产业浮沉往事。海纳百川的四季青,创造出无数个一夜成名的造富故事。每年,宸帆、森马、妮维雅、秋水伊人等机构和品牌,都参加杭州一年一度的女装大会、国际纺织供应链博览会等,勾勒出杭州完整的服装产业链集群。

商业世界中,利好因素都是把双刃剑。“女装曾经是杭州支柱型产业,随着从业者在多年内不断增加,服装彻底成为红海市场。大家必须跑得足够快,才能赚到钱。”李子墨说。根据市场总量恒定原理,当最赚钱的服装业成为存量市场,杭州便失去了最赚钱且最具商业魅力的生意。

杭州对外的经济吸引力,再度减少。杭州能在全国范围内,最先完成电商进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南端,也就是钱塘江下游,地处水交通的要塞。2003年,淘宝上线后,商家将四季青作为核心供应链。因此,淘宝是杭州电商发展的肱骨之臣。

多年后的今天,淘宝依旧是杭州的淘宝。除了抖音、快手在杭州设立一部分业务外,杭州也没有再接收过其他平台。如今的淘宝做了跨境电商业务、农副产品,鼓励商家拍摄视频,都是为了挖掘小众流量。他和杭州的电商命运,始终链接在一起。

去年底,薇娅税务风波后,外界对杭州呈现出另一种看法。“杭州明显想把薇娅打造成城市经济支柱,为什么没能保住薇娅?直播电商行业之前没未明确的税务规定,上海的李佳琦为什么没事?”李子墨表示。

如果说,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日渐低迷的服装业,增加了杭州直播电商创业者前行的阻力。薇娅事件,则直接打击了大家对电商之都的信心和热情。

离开围城,搬去哪儿?

杭州像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新经济商业轮回,从未停止。离开杭州的人,有的转型了。例如杨李的那位做箱包的朋友,转型做线下卤味连锁店——一门与直播电商完全无关的生意。还有很多人去了别的城市,有的冲当地的供应链优势,还有的选择了政策扶持利好。

先说非标品,这个品类标准化偏低,如果对供应链掌控力低,消费者下单后,不能短期内调货、发货,会影响整个直播节奏。“资金体量大的人适合做非标品,能完全把控整条产业链。”杨李说。

宋江河表示,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去了三四线市场做非标品了。非标品直播不受地域影响。但对从业者自身直播运营能力有要求。“现在底层人才培训架构已经很完善了,即便到三四线也能找到具备基础能力的电商人才。”杨李说。从业者在杭州学习后,可以在地方直播,销售当地非标品类特产,却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成本等开支。

不同城市,供应链优势不同。加上城市对应的政策福利,对杭州处境逼仄的创业者来说,有一定吸引力。

2020年3月下旬,广州市政府部门推出《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政策将围绕直播电商产业集群、头部直播机构、MCN机构、网红品牌和网红五个主体进行政策扶持,计划将广州打造成直播电商之都;3月底,上海市政府出台直播电商政策;4月初,四川也提出,要实现直播带货100亿元销售额……

简单梳理下上述几座城市,广州有丰富的纺织服装、中药材、塑料等专业市场,具备天然的供应链优势。上海有女装等供应链资源,四川和重庆有农副产品和女装供应链资源……

这些城市都具备供应链资源,而直播电商可以带动线下实体产业发展,生意回本周期快,是目前最赚钱的行业,自然遭全国各个城市争抢。不过,他们都缺少电商人才,政府对直播电商的认知,也不如杭州深刻,还需要沉淀。

大家对各家城市电商政策扶持态度不一。陈思凯从2007年开始,就在杭州做电商创业,当时他们以淘宝业务为主。2015年,他首次尝试做直播电商产业园区。四年后,他将电商和产业园区项目做了融合,即现在的直播产业园区直播基地。

杭州做电商13年,2020年时,他们逐步扩张全国。“我认为行业发展一定是以点带面的,杭州先成长起来,但不可能只有杭州做直播电商。区别在于,各个城市水平参差不齐,只是时间问题,会慢慢发展起来的。”陈思凯并未具体讲他们在哪些城市布局,针对具体落地情况,他说,“政策扶持的作用肯定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可以有装修补贴、免房租等,减少起步压力。不过,城市是要靠自己做出来的。政府只能让你从0到1,走的更轻松些。”

各个城市政策福利,是个吸引力。不过,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布局每个城市都会遇到人才资源薄弱的难题,需要慢慢沉淀。”陈思凯说。他告诉大家,决定去某个城市开拓市场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我去了不需要立刻见效’,这样的心理建设很重要。”

其他创业者和陈思凯看法不同。宋江河态度很明确,无论如何,他都不会离开杭州,“杭州电商业发达,能快速了解一手行业信息,减少很多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人才方面,只要资金充裕,还是可以请到专业人才的。”

有的人愿意离开杭州,在其他城市慢慢沉淀。有的人看重杭州的信息效率和电商氛围。也有的人对南北地域,有另外考量。肖梓桐比较看好南方政府,“广东和杭州政府态度比较开放,创业者项目落地后,会直接问需要什么,尽可能满足。但北方政府,尤其是河南,引来创业者投资后,就不管了,特别坑。”

但杨李却持有相反的态度。“南方,类似于温州、绍兴、台州等城市,这些城市经济主体还是依托本土传统产业,对电商的扶持力度并不大。但北方就很不一样,之前有国家级和省级电商专项扶贫款,各种补助包括人才补贴,公司每多个人,都会给就业补贴。”

杭州,要改变了

“连街头扫地大妈都在讨论直播电商时,行业就接近尾声了。”李子墨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聊起现在的电商之都,言语中几分玩味。

造富神话,吸引无数电商从业者去杭州淘金。直播电商门槛低,做好却非常难。大家前赴后继加入杭州直播电商队伍后,推高了泡沫。杭州变得越来越浮躁。

随处可见的网红还在街上摆拍,夜店里帅哥靓女纸醉金迷……镁光灯下的杭州,给外界一种错觉。真实的杭州,有着扶摇直上的房价、拥挤的地铁、内卷的电商行业和无穷无尽的加班……

人人都想成为第二个薇娅、罗永浩……可这座城市除了两个大厂,和生存在金字塔顶端的头部网红,看不到任何希望。

“电商之城”的分水岭,在2016年。杭州1979年至2016年期间,还是一座旅游城市,外界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的贸易潜力。直到2016年G20后,据2016年公开数据,当年仅四季青全年成交额,相当于杭州市年GDP50%以上。杭州正式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可杭州的现状却是,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供应链优势、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如别的城市……这座靠互联网虚火成长起来的城市,再努力纵向发展,也不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中心。

杭州现在处境很尴尬。电商,是它唯一的出路。直播电商鼎盛时期,当初大家一股脑杀入杭州,城市虚火过旺。牛市到了尾声,杭州该反思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19:09 , Processed in 0.0968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