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疫情下有点残酷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6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自我毁灭行为 一场针对美元霸权的全面反击战正在发生》:美国中期选举在即,且全国面临通胀压力,此时如果增税无疑是“政治性自杀”。拜登正在考虑向富人征税,但这会是一场艰难的硬仗,尤其当下已有美国资本外逃到世界各地的避税天堂。新冠疫情以来,美国开动印钞机,通过多项经济刺激计划向经济“大注水”,而美国零利率水平已维持近15年之久,美联储的“工具箱”已经耗尽。

如果减少政府开支呢?这同样不可能。事实上,随着每天有一万名“婴儿潮时期”(1946-1964年)出生的人退休,政府支出只会增加。而拜登政府2023年国防预算增加了790亿美元,仅增长部分就多过俄罗斯全国军费开支。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面对自我毁灭行为 一场针对美元霸权的全面反击战正在发生  
【研究员】:wh
这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因为这将破坏其它各国央行对美元体系和基于美国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信任。美国想自己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凡是不服从美国号令的国家都会面临和俄罗斯一样的处境。这是对许多国家敲响的一记警钟。目前,放眼全球,每十个国家当中就有一个遭受到美国某种形式的制裁。

1651045413531119.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冲突和美西方对俄罗斯举起的制裁大棒引发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美国向俄投掷“金融核武器”是张王牌,还是美国自我拆台?美国推动俄欧“能源断交”,纯粹是利益驱动,还是在国际棋盘上谋求更大布局?美国赤字飙升、债务高企,是否会引发多重外溢?全球是否已经吹响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号角?

就这些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盖尔·拉夫特,探讨未来国际金融和能源体系的发展和全球权力分布的变化趋势。

美元自掷核弹?

观察者网:美国与欧洲盟友共同向俄罗斯投掷“金融核武器”,决定将多家俄罗斯银行从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中剔除。SWIFT系统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但如今对俄实施SWIFT禁令,这反而是在削弱自己建立的国际体系。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会造成什么影响吗?

盖尔·拉夫特:2019年夏天,我出版了一本书《去美元化:反抗美元和新的金融世界秩序的崛起》。这本书中预测了今天发生的许多事件,但我必须说,情况变化速度之快令我非常惊讶。实际上,我们正在见证二战后由西方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发生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周里,美国及其盟友几次“破戒”:把一个主要经济体踢出SWIFT;未经法律程序,没收他们称之为“俄国寡头”的私人资产;最糟糕的是,他们冻结了俄央行外汇储备。

这实际上是西方在过去8个月里第二次染指别国央行储备。前一次是在去年夏天,美国冻结了阿富汗央行数十亿美元资产。在“经济战”中,冻结别国央行资产是由国家支持的海盗行为,相当于在军事冲突中使用核弹。

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因为这将破坏其它各国央行对美元体系和基于美国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信任。美国想自己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凡是不服从美国号令的国家都会面临和俄罗斯一样的处境。这是对许多国家敲响的一记警钟。目前,放眼全球,每十个国家当中就有一个遭受到美国某种形式的制裁。

毫无疑问,过去一个月的事件标志着全球金融史上的转折时刻,将成为经济学史上最糟糕的自毁伤口被记录。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是美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权力,这让美国能维持巨额赤字,维持30万亿美元的债务。

历史上有许多储备货币,平均维持了80到100年。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也快到这个年限了。如果美元也重复这种历史命运,那就是因为美国政府到处发动经济制裁和惩罚,而不顾累积的负面后果。

1651045428141256.jpg

观察者网: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超过了30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去年约2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势必将面临更高的债务压力。联邦政府是否可能扭转债务的持续上涨?如果不能,这会否触发更大的债务违约危机甚至是全球金融风险?

盖尔·拉夫特:如果要缩小如此巨额的债务,以下两项中至少做到一项。要不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和加税来增加财政收入;要不减少开支,比如削减国防预算。理想情况下,应该采取灵活的政策组合。但目前看来,拜登政府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做到上述任何一项。

美国中期选举在即,且全国面临通胀压力,此时如果增税无疑是“政治性自杀”。拜登正在考虑向富人征税,但这会是一场艰难的硬仗,尤其当下已有美国资本外逃到世界各地的避税天堂。新冠疫情以来,美国开动印钞机,通过多项经济刺激计划向经济“大注水”,而美国零利率水平已维持近15年之久,美联储的“工具箱”已经耗尽。

如果减少政府开支呢?这同样不可能。事实上,随着每天有一万名“婴儿潮时期”(1946-1964年)出生的人退休,政府支出只会增加。而拜登政府2023年国防预算增加了790亿美元,仅增长部分就多过俄罗斯全国军费开支。

由于美国政府层面不愿采取任何果断行动来削减赤字,债务还将继续膨胀。随着利率不断上升,债务利息成本可能在十年后成为美国政府的第一大支出,比国防预算还大。持有美债的国家看着这种“奇观”,惊恐地问“结果会怎样?美国最终还能还清债务吗?还是说它才是所有‘债务陷阱’的始作俑者?”我认为这将影响各国央行是否继续持有美债的决策。

观察者网:据美媒近日报道,沙特阿拉伯正考虑向中国出售石油时使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结算。而据印度媒体报道,莫迪政府最近批准了俄方的一项提议,允许俄实体投资印度公司债券。在西方国家对俄进行制裁的情况下,这一机制能使印俄贸易继续进行。这些能否看作对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的反抗?如果说,一个新的世界金融秩序正在崛起,是否为时尚早?

盖尔·拉夫特:毫无疑问,一场针对美元霸权的全面反击战正在发生。很多人会问:如果美元不再是储备货币,那么谁将取代它?欧元?人民币?但这个思路错了。这不是旧皇帝下台、新皇帝登基的逻辑。没有单一货币可以取代美元。但是,我们正从货币单极化的时代转向货币多极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包括黄金和加密货币在内的多种货币将相互竞争,以期在各大央行储备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在新的金融秩序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以非美元货币进行交易。美元对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大宗商品市场将失去掌控力,而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也将下降。

一旦对美元的需求减少,美国将无法像近一个世纪以来那样轻松地出售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工具。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将重新考虑以之前的力度购买美债是否明智。

随着对美债的需求不断下降,美国将不得不提高其债券的利率,这意味着偿债成本将飙升,而留给国防、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的资金会更少。

同时,这将影响美国提供对外援助、支持国际组织、保护其盟友以及在海外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对美国感到失望,并将寻求其它安全和经济伙伴。

在美国国内,由于用于社会服务的资金越来越少,民众会变得更加不满,这可能导致政治体系更加不稳定。

谎言帝国

观察者网:3月24日,拜登连续出席了北约峰会、七国集团峰会和欧盟峰会。面对当前俄乌冲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和近期全球能源价格飙升,美欧仍表示将继续对俄国施压,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看来,这次聚会不是为了 “灭火”,也不是为了和平,而是希望战争能够延长。作为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的高级顾问,您认为在能源安全和全球能源格局的角度,美国的用意是什么?

盖尔·拉夫特:当特朗普担任总统时,他创造了“美国能源主导地位”的说法,要求增加北美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并利用这些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取代欧佩克和俄国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影响。

拜登更倾向于环保运动,他没用这个说法,但他的意图和特朗普相似,他想把中东和俄国边缘化,因为中东不再是美国全球利益的重心。俄乌冲突是美国让欧洲受制于北美能源的一条捷径。

欧盟是一个经济上被削弱的官僚机构,由一群越来越脱离人民需求的政治精英统治。美国已经意识到在经济上接管欧洲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所要做的就是让欧洲与俄国能源切断联系。这就解释了美国政客们对北溪2号(译注:俄罗斯通往欧洲的新建天然气管道)的执着。

在美国参议院,拜登的所有提案一度被搁置,直到拜登提出制裁北溪2号。为什么美国对一条管道如此执着?答案是:这条管道阻碍了美国成为欧洲主要能源供应商。一旦美国接管了欧洲的能源供应,欧洲将成为美国的附庸,配合美国对付下一个目标:中国。

一旦欧洲对美国天然气形成依赖,它将付出高昂代价。比起俄国管道运来的天然气,美国液化天然气贵很多,一旦欧洲能源价格变高,欧洲的制造成本和生活成本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可悲的是,欧洲人并不能看到这一切,当他们看到时,已经太晚了。

观察者网:俄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价格的暴涨,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逼近3900美元/千立方米。8年前,中国和俄国签署了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价格是350美元/千立方米。目前,面对欧洲油气价格的飙升和全球通胀的压力,美国和欧洲在刚刚结束的北约峰会上宣布,将继续对俄国施加压力,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随着战争拖长,乌克兰人民将不是欧洲唯一的受害者。对欧洲来说,美国真的是一个可靠和值得信赖的盟友吗?

盖尔·拉夫特:基辛格曾说:“美国没有永久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我认为这是判断美欧关系的一个好方法。许多政治家说,这种关系的基础是 “共同的价值观”,这通常是正确的,但真正使跨大西洋联盟保持完整的是共同利益。

对美国来说,一个弱小的欧洲是巨大战略机遇,使美国能够为美国公司获得许多经济利益,并建立一个经济和军事上强大的西方联盟,以后可以把它扩大到印太区域。作为这个广泛联盟的领导者,在俄罗斯被削弱的情况下,美国能把目光转向其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建立对太平洋地区的永久统治。

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联盟可能会成为美国的负担。欧洲的经济正在迅速衰退,面临沉重的债务、缓慢的经济增长、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和数以百万计的难民……美国面临的潜在危险在于,如果欧洲在其内部压力下遭遇崩溃,美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维持欧洲,欧洲可能从美国“资产”变成美国“债务”。

观察者网:还记得美国举行所谓“民主峰会”前,您在中国的一场公开演讲中说:“一个多世纪以来,促进民主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您在推特上提到,最近美国又冒出一个新词:先进的工业民主国家,用来描述“西方+精英俱乐部”,各种Buff叠满。您生动地点评说:印度,你还不够民主;土耳其,你还不够工业化,你们必须够“先进”才能进入这个精英俱乐部。多年来,制定规则是美国自赋的特权。随着美国“选边站”的游戏不断扩大,您认为这个游戏还会有更多参与者吗?理由是什么?

盖尔·拉夫特:世界被划分为三组国家。第一组是“西方+精英俱乐部成员”,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第二组是以中国和俄国为首的所谓“修正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希望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体系,使其他国家不再生活在西方的支配之下。第三组是大多数国家的状态:不结盟。不结盟国家从全球化体系中获益最多,它们希望在全球化体系中不受大国压力,可以自由和各国进行贸易,自由使用货币或者技术。

俄乌冲突使这三个群体之间的界限更加清晰。在近200个国家中,约有100个国家属于不结盟阵营,而其他100个国家则被夹在西方和所谓“修正主义国家”之间。这或多或少是全球权力分布的新架构。未来几年将是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不结盟国家越来越多地被挤压在中间,就像一块奶酪夹在两片面包之间。

对我来说,印度是最值得关注的国家,不仅因为它正在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还因为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它似乎并不想与西方结盟。印度对俄乌冲突的态度让美国震惊,美国曾以为印度是囊中之物。

最近几周的事态表明,印度不仅不想谴责和制裁俄罗斯,而且实际上已积极行动来破坏制裁,这将决定美国的印太计划能否依靠印度?印度能否成为新的不结盟运动的关键?它是否能与中国、俄国以及可能的巴西建立一个由金砖国家领导的更大的“修正主义”集团?(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盖尔·拉夫特 采访:观察者网刘倩藜 翻译:宁栎)




政经观察




“货币战”已经开打 “卢布结算令”折射俄方立场  
【研究员】:wh
欧洲巨大的能源缺口须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没有其他任何可替代的方案。欧盟近26%的石油需求来自俄罗斯,近40%的天然气需求也来自俄罗斯。具体看,德国对俄气的依赖度达49%,法国达25%,保加利亚达77%,芬兰达和拉脱维亚均达93%,北马其顿达100%,等等,不一而足。

1651045593193987.jpg

【博览财经特稿】3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发命令称,要求“不友好”国家从4月1日开始以卢布支付天然气交易,否则将被视为违约。根据俄气“卢布结算令”,购买俄罗斯天然气,不友好国家购买俄气须在俄银行开设卢布账户,如拒绝,则构成违约,责任由卖家承担。俄方认定的不友好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欧盟成员国、乌克兰、日本,及韩国等。该总统令已于4月1日起生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称,俄气无条件完全遵守本国法律,且已于同日正式向相关买方发送通知,告知新规。

“卢布结算令”的出台、扩容

“卢布结算令”生效之际,俄罗斯并未立即停止向欧洲供气。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解释称,鉴于4月的购气费用应在4月下半月或5月结算,俄方不会立即对欧洲断气;对已供气的费用是否要用卢布结算,“卢布结算令”没有追溯效力。另据报道,俄气正在考量对欧洲断气的可能性并评估所带来的影响。

另据报道,俄罗斯正考虑扩大卢布结算令的适用范围。俄下议院议长沃洛金称,扩大以卢布计价的出口产品清单,包括石油、化肥、谷物、煤炭、金属、木材等,以利俄罗斯。3月30日,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的流量降到了零,这条管道的输气量占到了对欧供应量的15%,同日,其他输欧天然管道的流量是稳定的,31日,该管道的流量恢复了常态。这表明,对欧“断气”在技术上根本不成问题……

“卢布结算令”所涉各方的立场

对于俄气“卢布结算令”,欧洲国家领导人此前公开表示反对,坚持以欧元结算。4月1日之后,德法两国甚或考虑对俄的进一步制裁措施。然而,考虑到俄罗斯天然气对欧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欧洲买方或妥协 ,即从此前遭制裁的俄罗斯央行购买卢布。“卢布结算令”正给西方国家带来如暴风雨般的巨大压力,相关国家政府及企业正在联手紧急磋商对策。

欧洲巨大的能源缺口须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没有其他任何可替代的方案。欧盟近26%的石油需求来自俄罗斯,近40%的天然气需求也来自俄罗斯。具体看,德国对俄气的依赖度达49%,法国达25%,保加利亚达77%,芬兰达和拉脱维亚均达93%,北马其顿达100%,等等,不一而足。至于2024年欧洲清洁能源转型如预想得以实现,那么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事实上,去年10月欧洲过低的能源储备使其已经陷入了能源危机的冲击之中,俄乌冲突则最终迫使德国终止了已建成的北溪2号项目,无疑,这更令欧洲能源情势雪上加霜。

值此,白宫宣布,释放1.8亿桶原油,即每日100万桶,持续三个月,以平抑油价,同时,启动美气输欧方案。问题是,输欧的液化天然气(LNG)年内达150亿立方米,而欧洲的天然气缺口是1500亿立方米,远不足替代俄气弥补缺口。另,俄气是管道天然气,相当部分直接用来发电。输入欧洲的液化天然气的接受方主要在西班牙,用来接受北海的液化气,大量接收美国等欧洲之外的液化气,欧洲缺乏足够的设施与能力。即便欧洲加紧建设来补足设施之不足,以德国为例,仅LNG码头环境测评一项一般耗时需2年。这就表明,欧洲能源设施与结构决定了它无法摆脱俄罗斯天然气。即便美气LNG替代了俄气,但是价格要高出俄管道天然气5-7倍。当然,天然气价格已经涨到每立方米3500美元,上涨了10倍,不论液化气,还是管道气,有气总比没气好。

当前,匈牙利等国已经明确表明立场,将使用卢布购买俄气,意大利、韩国、日本等或有松动并转向使用卢布购买。波兰希望从挪威经丹麦输入天然气,可以满足波兰半数的天然气需求,不过这要等到年底。立陶宛依托其LNG码头,弃用俄气。

作为欧洲主要经济体,法德依旧坚持其反对“卢布结算令”的立场,问题是,德法并未就此拿出有效的对策来。

“卢布结算令”折射出俄方立场

过去三十年,从前苏联坍塌中浴火重生的俄罗斯,在政治上,终究未能赢得西方的信任;在安全上,更受到北约东扩的不断挤压;在经济上,继因克里米亚遭受西方制裁后,本轮俄乌冲突爆发更使其受到了西方甚为“决绝”的制裁——将俄主要银行排斥在SWIFT系统之外,并冻结俄央行资产,没收与侵夺俄企乃至俄个人境外资产,等等;甚或在文化上,西方世界也掀起了阵阵“排俄”风潮……坦言之,俄乌冲突使西方与俄罗斯脆弱的关系面临全面破裂的危局,俄罗斯感受到来自西方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孤立乃至排斥。其中,对俄的经济制裁,旨在约束与限制俄货币经济的正常对外往来,乃至要拔除并摧毁其货币经济体系的根基。这种局面,事实上,已经达到甚或越过了是斯大林时代开启东西方“冷战”时的危险界限。

在俄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战后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排斥了苏联,而1948年6月20日西德马克的发行标志着——德国,作为欧洲的心脏,被彻底地裂解开来,进而标志着——战后欧洲经济不可逆地一分为二,东西方“分灶吃饭”,各过各的生活,共同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盟友自此便已彻彻底底地分道扬镳了。后冷战短暂的蜜月过后,欧洲历史兜兜转转、磕磕碰碰地又回到1948年6月的那个星期日,俄罗斯被冻结了央行海外资产,被踢出了SWIFT,它必须与欧美日本等分灶吃饭、各算各账了。

自俄罗斯天然气开始的“卢布结算令”所折射出的俄方立场就是,“欧洲饭票”——欧元,在俄国不再好使!

俄气“卢布结算令”的本质

在“卢布结算令”颁行之前,俄国便将卢布与黄金挂起钩来,这已令此前大贬值的卢布快速升值,“卢布结算令”践行之日,卢布对美元的比价大体恢复到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值此,俄气“卢布结算令”更令市场上难以获得充沛的卢布。

事实上,使用欧元支付购买俄气的资金渠道是存在,欧俄之间的货币结算也是畅通的。对此,克里姆林宫建议德方,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开立卢布账户,支付欧元后,由俄银行转兑为卢布,用以结算购买俄气。然而,这一建议遭到柏林的根本拒绝。原因何在?

“卢布结算令”并不是俄方完全拒绝接受欧元或美元支付,而是不以欧元等为计价与结算货币,俄气“卢布结算令”的本质是,以卢布计价并结算俄罗斯天然气。拓展开来,对俄货物贸易的计价与结算货币或将全面转变为“卢布”。以俄罗斯天然气市场占比而言,每年预估有3200亿美元的交易货值,既往主要是以欧元、美元等交易,若以卢布替换,意味着其他交易币种退出结算,主要来说,欧元将因此持续贬值。即便欧洲屈服,由此接受修正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但是美元也会受此影响而走弱,并非美国所乐见。卢布挂钩黄金及“卢布结算令”是大宗商品及货物贸易霸权对工业制造及金融经济霸权所发动的反遏制措施及反冲击挑战。

以俄罗斯在全球货物贸易,特别是大宗商品,中的地位而言,俄罗斯确立卢布计价结算货币地位的意志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尤其是针对其所谓“不友好国家或地区”方面,拓展“卢布结算令”的适用范围,将使克里姆林宫的决心看上去更像是不断收紧的绞索……

冷战时期,前苏联对外货物贸易以美元等西方主要货币结算,克里姆林宫将外汇结余放置在欧洲银行内,形成了所谓的“欧洲美元”。冷战时期,作为“欧洲美元”的始作俑者前苏联,似乎并不担心,躺在欧洲银行里打着苏联标记的“欧洲美元”会被西方人冻结或侵夺。时势移易,克里姆林宫发现,在西方眼中,原来莫斯科同喀布尔坐在同一列货币囚车的车厢中,他们伸出的车厢之外的手脚或被困锁住,或径直砍掉。

由此,俄气“卢布结算令”或被解读为是对西方对俄制裁的反制措施,甚或报复手段,这是非常片面的。事实上,“货币战”已经开打了,主战场已由“卢布结算令”设定在俄欧天然气贸易结算货币的争夺上。

去年12月,美元对卢布汇价为1:76;战前,汇价为1:81.6;俄乌冲突后,汇价为1:137,卢布近乎腰斩;4月1日,“卢布结算令”颁行当日, 卢布对美元汇价达到 1:82.5,大体收复失地。不过,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能源短缺+卢布结算=欧元崩坏?

欧洲计划在2024年降低俄国能源需求到零,途径是采用清洁能源。姑且不论,欧洲是否能够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明确的是,在此目标达成之前,俄罗斯究竟应充当何种角色?

天然气、石油、煤炭等便宜的俄罗斯能源西输入欧,从根本上提振了欧洲经济,也奠定了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工业经济奇迹。须知,德国经济奇迹是奠定在低成本发电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在德国正在落实限电措施,施行电力配给制。于是乎,有政客甚至向民众呼吁多穿一件毛衣御寒来对抗俄国,更有官员吁请获得充足的俄罗斯小麦而不使小朋友挨饿。当前,英国的Fish and Chips 连锁快餐店因缺少俄罗斯的鱼而面临大范围关张,西班牙的葵花籽油脱销了(俄罗斯占全球葵花籽油出口的62%),对俄经济制裁的反噬效应不断蔓延开来。欧洲能源短缺只是对俄经济制裁反噬效应的一部分而已。

2020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1743亿美元,欧洲从俄罗斯的进口总额达到了953亿美元。能源出口垄断了欧盟从俄罗斯进口总额的70%,其次是农业和初级原料,占4.5%,而钢铁和铁则占到4%,化工材料占到4%。2021年俄欧双边贸易额达2820亿美元,占俄进出口总额的35.7%。在2019年,欧洲对俄罗斯市场的直接投资额超过了3110亿美元,俄在欧的直接投资仅为1360亿美元。另,据欧洲央行称,俄罗斯欠欧洲银行的债务总额超过了600亿美元。从账面上看,作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海外投资来源地,欧洲似乎能够左右俄罗斯的经济命运,但是,从结构上看,俄罗斯已经处于对欧经贸关系的底部,或者说,其货币劣势已近极限。特别是经历了之前的外部经济制裁之后,俄罗斯在与西方的经济摩擦与冲突中,似乎已经没有再多可以失去的。

当前,俄乌冲突已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造成破坏,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加上全球通货膨胀情势急速恶化,全球货币体系已然吱嘎作响,不堪重负。有如埃及等国货币情势严重恶化,斯里兰卡甚或濒临破产。

对于俄罗斯而言,俄乌冲突所带来本轮对俄货币经济制裁打破了既有的结构与秩序,其本身具有不可逆的破坏性,这不仅体现为制裁的反噬,更体现在对俄制裁所启动的货币战,解除了俄罗斯“去美元化”,乃至“去欧元化”的限制。这或许才是所谓金融核弹冲击的真正要害所在。须知,俄欧贸易使用欧元其来有自,根本来说,它是俄国弃用美元的替代方案,并非欧元或欧洲的超强实力使然;历史地看,俄欧贸易货币选择权柄各执一端,谁轻谁重为未可知。当前,政治角力与经济制裁使其折断了,那么,卢布与欧元就会决出高下了。

对欧洲而言,欧元区对俄货物贸易自俄气开启限用卢布结算,意味着欧元被迫大量转兑卢布,预示着欧元将出现持续贬值。“卢布结算令”的颁行,标志着卢布作为国际货币地位的急升,也意味着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急贬。如虑及欧洲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态势以及跨年绵延且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欧洲工贸经济难免困顿,如因政治正确而与能源、粮食、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国在货币结算上死命互殴,那么,欧元或被反杀亦未可知。未来,“卢布结算令”在使卢布经济止损反盈并成为贸易硬通货后,或并不足以拉抬卢布成为国际硬通货,但卢布杠上欧元,则足令后者跛脚破功。

以德国经济为例

3月30日,德国“协调消费价格指数(Harmonised CPI)”显示,3月份的通胀率同比上升7.3%,远高出经济学家预期6.2%的增幅,环比上升创有数据纪录以来的新高。从各分项来看,商品和能源同比涨幅最大,商品指数从同比上涨12.3%,较上月涨幅加速;能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近40%,较以往同比涨幅几乎翻倍;食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2%,服务价格指数和租金价格指数保持平稳。德国上一次出现类似的高通胀率是在1981年秋天,当时由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原油价格急剧上涨,拖累德国经济。当前情势下,预估德国在今年夏天便将迎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坐拥3.8兆美元GDP的德国经济通胀高企,且大概率陷入停滞与衰退,由此,东欧经济将全面垮掉。

解决货币经济问题,须用适宜的经济方法,且须创造有益的政治氛围。但是,近来德国的一系列的言论与举措令人沮丧。有如,德国有关经济部门正在考虑没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旗下的公司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储存设施总容量是60亿立方米。4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将退出在德国柏林的子公司业务,涉及业务范围包括储存和天然气能源在德国捷克运营、加油站网络等。因在欧洲市场不受欢迎而面临充满敌意的政治和监管环境,作为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俄气公司事实上正在退出欧洲市场,缩回到俄国,将所有业务整合在一个地方——圣彼得堡,并很可能在政府支持下,重新布局。无疑,俄国人将德国没收俄气子公司的事儿当真了,当前的情势之下,也没有办法不使其当真。问题是,德国在俄直接投资240亿欧元,没收对方的公司将带来更大的互相伤害。

欧洲经济的能源基础破碎了,像一艘桅杆折断的船在全球通胀与货币危局的惊涛骇浪中载沉载浮,而其舵手德国经济,或将义无反顾地撞向“卢布结算令”这块硕大无朋的礁石。欧元、欧元区经济有能力与信心击碎横亘在其面前的卢布铡刀吗?……

回首历史,石油输出国组织施行石油禁运,以石油为武器惩罚赎罪日战争期间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石油禁运持续了近半年,油价翻了两番。石油危机使全球最强大的美国经济陷入二次大战之后最大且漫长的经济危机之中,直至里根总统的第二个任期才渐步从滞胀的泥淖中爬出来。即便如此,美元绑定石油贸易,这一格局始终没有受到动摇。现如今,欧洲经济的能源短板使其在面对“卢布结算令”时必须作出抉择,要气,还是要欧元?(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周子衡)





俄乌之争西方重新定位自己 我们将迎新的全球化浪潮  
【研究员】:wh
在全球化III中,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经济体系,也塑造了令跨国公司垂涎的庞大国内市场。事实上,中国嵌入全球产业链如此之紧密,以至于整个东亚、东南亚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整合在这一体系中,韩国、台湾地区、越南等东盟国家都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国出口部门为自己的上家或者下家,共同造就了中国强大的出口部门。

1651045759207905.jpg

【博览财经特稿】全球经贸活动内嵌于全球安全秩序与制度安排之内,后者如果巨变,前者势必跟随演变。而全球安全秩序与制度安排的变化,犹如地壳运动,在长久的平静之间间杂着惊天板块碰撞。这些罕见的碰撞,短暂而剧烈,却塑造了之后长期的地质地貌。战争,无疑就是这样的板块碰撞。

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俄乌战争,亦将塑造一个不同于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对此,世界尚未准备好。从1990年到2022年,虽然其间也有世贸大厦倒塌、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之类冲突,对比我们即将迎来的动荡时局,却如同茶杯中的风暴一般温和无害。

这个新时局的本质,是全球化的再造。1990年苏东集团崩溃之后,西方迎来一段没有敌人的时光,俄罗斯表达了加入北约的愿望,中国加入了WTO,连越南都开始革新开放,以至于最终是本•拉登这样位躲在山洞的人成为了美国的头号敌人。30年之后,俄乌战争让西方重新定位自己。

俄乌战争最重要的后果,不在于乌克兰民族意识的最终成型,也不在于俄罗斯长期国力的受损,而在于对西方民意的重整。德国是一个典型。德国数十年内奉行清洁能源、对俄友好、低军事预算政策,战争爆发之后只送了5000顶头盔给乌克兰,被波兰总统斥责自私、没有良心,但随着乌克兰展开坚决抵抗,民意汹涌之下德国政府态度180度大转弯,不仅援助乌克兰致命武器,也宣布提升防务开支到GDP2%,未来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德国如此,其他西方国家更甚。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花费数年、软硬兼施而未做到之事,普京在短短几天内就做到了。

传统上和平主义、绿色能源、福利国家、政治正确等等思潮相互联系,而普京的战争提醒欧洲民众,历史并未终结,炸弹仍可能在欧洲大地落下,经贸联系不一定能够买来和平,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安全体系仍旧必需。

经此民意整合,西方世界重新成为一致行动人,这种一致性在对俄祭出的空前严厉、伤人伤己制裁中已经展现出来,未来还会有进一步表现的机会。

从与西方关系角度,我们可以定义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是西方国家,包括欧盟成员国以及美英日韩澳新以墨等,合计约41个国家,第二集团是非西方强国,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度、巴西等7个国家,第三集团是非西方小国,包括GDP小于4000亿美元的小国(如越南、朝鲜、委内瑞拉、古巴等145个国家)以及GDP虽然较高但政治上不太活跃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泰国、尼日利亚、阿联酋4个国家),大约149个国家。

撇开冗长细节,全球安全秩序与制度安排取决于实力对比。对于上述三个集团,如何衡量它们的综合实力?一般会想到人口或者经济规模,但实际上这或许是不够的。国家实力,可以定义为在冲突中让别国按照己方意愿行动、或者塑造游戏规则以有利于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来源于该国在冲突中可资利用的物资资源,以及该国运用物资资源的能力,前者我们可以以GDP为代理变量,后者则以人均GDP为代理变量,代表了该国对资源进行组织的效率与能力水平,涵盖了从知识生产、系统协调、决策能力与执行水平的综合面向,因而可以较好地衡量该国运用物资资源的能力。这样,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可以以GDP与人均GDP之积来衡量。

从历史上历次全面战争来看,战胜国很少是人口占优的国家,也时常不是经济规模占优的国家,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家实力占优的国家(或者一方),远的如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近的如一战、二战。

下图显示了从1970年以来三个集团经济实力与国家实力的变化(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其中1990年之前俄罗斯使用苏东集团数据,数据截至2019年)。

1651045772696895.jpg

上图显示,从经济实力角度衡量,小国的经济占比从1970年的5.7%上升到2019年的11.5%,翻了一倍,但由于人均收入低,国家实力占比仍旧只有微不足道的2.9%,同期其人口数量占比从26.6%上升到39.9%。对第二集团而言,1970年经济规模占比达到32.4%,随着苏东集团崩溃,到2000年下降到9.8%,中国崛起之后,第二集团经济规模占比到2019年上升到26.5%。而如果从国家实力角度来看,1970年第二集团的国家实力占比达到27.2%,2000年下降到1.4%,到2019年上升到7.8%,回升了接近5倍。西方国家的第一集团,人口目前占15.6%,经济规模占60.6%,而国家实力占比达到88.9%,虽然相对于2000年的96.5%有所下滑,优势仍旧十分巨大。

冷战中,苏东集团依托26.8%的实力占比,对抗实力占比71.7%的西方,在朝鲜、越南、古巴、非洲、中东等地保持战略进攻姿态,但实质性所得不大,并最终在1990年彻底输掉冷战。

现在,第一集团与第二集团人口之比为17.4%:43.6%,而实力之比为89.3%:7.8%,之前由于左右分裂、民意散漫而导致的弱点很大幅度上在俄乌战争之后被修正,将加快全球安全秩序与制度安排的重整步伐。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目睹旧的全球化的逝去,而会迎来新的全球化浪潮。

迄今为止,全球化事实上已经经历了三轮,每一轮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1814年维也纳会议后的全球化可以称为全球化I,一方面裹挟法国、德国等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对非西方国家以殖民化面貌呈现自身。这一波全球化在1914年的炮声与1929年的惊慌中崩塌,并最终走到二战门口。二战后以北约与华约对峙为骨架的全球化可以称为全球化II,其特点是大部分小国忙于独立建国与政治斗争,只有少部分国家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有幸搭上西方班车,华约内部则建立了独立于西方集团的经贸体系,双方展开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苏东集团在1990年崩溃后,展开了汹涌的全球化III,西方集团没有明确的敌人,此次可谓最为包容的全球化,中国是这一波全球化的最大受益人与最佳追赶者,印度、东盟等国也加入其中。

在全球化III中,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经济体系,也塑造了令跨国公司垂涎的庞大国内市场。事实上,中国嵌入全球产业链如此之紧密,以至于整个东亚、东南亚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被整合在这一体系中,韩国、台湾地区、越南等东盟国家都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国出口部门为自己的上家或者下家,共同造就了中国强大的出口部门。中国出口部门如此强大,占全球出口额比例达到全球史无前例15%左右的高度,远超之前贸易立国的德国与日本,对美顺差达到4182亿美元(2018年),占当年美国贸易逆差5809亿美元的72%,全球各国与中国贸易规模大于与美国贸易规模的国家比例,从2000年的20%上升到2020年的74%。

2018年开始了全球化III的瓦解,并在2022年完成自身。按照美国政治学者戴尔•科普兰的“贸易预期理论”,“假如一个经济上依赖他国的国家对于未来环境的预期是正面的,那么……经济相互依赖就成了促进和平的力量”,但如果这种预期是负面的,担心与他国的贸易可能滋养潜在敌国更加强大,则经贸脱钩即成现实选择,即使将为此付出短期经济代价。2018年,美国前任总统发起的贸易战已经显露了这样的底部逻辑,显示美国不再视中国为其同路人,而本次俄乌战争的猝然爆发,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导致西方国家相关公司损失惨重,德国等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也付出极大经济代价,让这一逻辑在整个西方世界的民间与官方深入人心。

对(西方)全球资本的产业布局而言,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与2022年俄乌战争指向同一个方向,之前仅仅考虑供应链效率与投资利润率的思考方式将会被修正,供应链安全性、弹性与冗余度得到更高的指标值,都会现实地迫使全球资本重新调整其全球产业链布局。

2018年之后,全球资本的再配置开始起步,刚开始是以供给链短程化与本地化的形式呈现,反映出全球资本对未来格局仍旧处于观望状态。2020年疫情冲击、2022年俄乌战争、2022年上海封城抗疫无疑进一步凸显了依赖中国产业链的风险,对于全球资本来说,降低自身供应链对中国体系的依赖,成为不公开宣称却不得不考虑的选项。第二集团中俄罗斯、伊朗已被排斥在外,对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度、巴西猜忌不深,对中国却疑虑重重,国际资本必须考虑,一旦发生中国与西方对峙情形,可能的制裁将在哪些方面伤害自己的供应链,并为此做出提前安排。

对此,供给链短程化与本地化已经有所不足,西方资本开始寻找对中国产业链的替代,在越南、印度、东欧、墨西哥等国家地区投入更多努力,坚定而有序地降低自己对中国的产业链依赖与暴露,构建一个即使脱离中国产业链也能大体正常运行的产业链结构。到2021年,中国对美顺差占美国贸易逆差之比短短4年内从72%降低到41%。

假以时日,全球化IV将呈现全球化II与全球化III相混合的特征,一方面,这一格局体现出与全球化II的相似性,以西方为中心的经贸网络与以中国为中心的经贸网络之间的距离将会拉大,壁垒将会升高,不再是全球化III时代中国无障碍嵌入全球经贸网络的状况;与全球化II时期相比,区别在于两个网络之间仍旧具有深厚、复杂的经济联系,而且不同于全球化II时期的两个集团(西方与苏东),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多呈现政经方面的竞争而不是军事方面的斗争。另一方面,149个小国将如同全球化III时期一样拥有全球化通道,其中一些国家可能再现四小龙奇迹,对这149个国家而言,全球化水平仍将继续提升。

全球化IV时期,旧的全球制度安排将会面临重造。政治方面,联合国、安理会等传统的多边主义制度安排可能被西方冷落,重起炉灶打造更具行动力的、西方主导的国际决策机制;军事方面,北约将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经济方面,WTO多边协商机制的作用将被弱化,西方国家之间、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双边、区域性贸易协议会迎来新一波谈判浪潮,以替代大部分WTO功能;金融方面,IMF将遭遇挑战,世界银行进一步边缘化,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央行货币互换网络走到前台;法律上,国际法庭将被更加频繁地使用。

全球化IV必将经历的供给链重构与产业链拆分将是痛苦的,许多经济体将付出沉重代价,输家与赢家将迭次浮现。不能确定的是,这种重构与再造的速度及其有序程度。幸运的话,世界将只是经历通货膨胀与经济减速;不幸运的话,世界将不得不直面一系列经济崩塌与金融危机。(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刘海影)





美战略重心从亚洲引向欧洲 中国将是俄乌冲突一个重要受益者?  
【研究员】:wh
关于全球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其是否加快了穷国的发展,这方面日本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从17世纪开始,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1853年佩里率领黑船舰队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同美国进行贸易,日本只好打开了国门。这最终导致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并使得日本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1651045992683407.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冲突已持续数周之久,一开始人们普遍预期这将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但双方却陷入了僵局之中。虽然西方诸国并未实际参战,但它们对俄罗斯发起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制裁行动,包括但不限于严格的金融制裁,俄罗斯经济受到了巨大威胁。

现在国内外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将是俄乌冲突的一个重要受益者,其理由在于俄乌冲突凸显了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的矛盾,将美国的战略重心从亚洲引向了欧洲,这将减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换句话说,中国将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冲突的赢家。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该主张经常举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为例。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后,本来准备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但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往后的20年间,美国致力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压力。中国也赢得了20年的黄金发展机会,在经济建设上大步前进。现在,正当美国重点部署“重返亚洲”的地缘政治战略,将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之际,俄乌冲突又爆发了,这将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其全球战略,分配更多力量到欧洲去。

应该说,以上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至少在短期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又是非常片面的。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一句话:“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做生意如此,战略上也是如此,你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观点和行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增长,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多,但有一点非常关键,即中国很好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并获取了巨大的收益。从这点出发,中国应该尽其所能地维护全球化的发展。

第一次全球化高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简称米什金)提供的资料,1870年至1914年是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当时,国际贸易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占全球GDP的比例从1870年的10%增长到1914年的20%;国际资本流动以年均4.8%的速度增长,占全球GDP的比例从1870年的7%增长到1914年的20%。凯恩斯在其1919年出版的著名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深刻地描述了这一时代:

“这一结束于1914年8月的时代是人类经济史上多么辉煌的时代!伦敦的居民可以惬意地坐在床上喝早茶,电话订购全世界他们想要的不同商品,等着送到自己的家门口;他可以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在全球的任一角落积累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开设工厂,并且享受所带来的收获;他可以利用任何大城市民众的诚信来增加其财富的安全性。”

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伴随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从1870年到1914年,全球人均GDP年增速高达1.3%,而从1820年到1870年,这一数字仅为0.53%。

关于全球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其是否加快了穷国的发展,这方面日本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从17世纪开始,日本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1853年佩里率领黑船舰队来到日本,强迫日本同美国进行贸易,日本只好打开了国门。这最终导致了1868年的明治维新,并使得日本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1870年,日本还是一个落后国家,其人均收入不足英国的25%。从1870年到1913年,日本的人均收入增速为1.5%,而英国仅为1.0%,两者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相反的例子当时也存在,就是中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虽然逐步打开了国门,但改革的步伐一直很慢,因此中国并未像日本那样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这导致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例如,187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当于英国的24%,但到了1914年,这一指标已跌至13%。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存在单独发展这一概念。现代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拥抱全球化进程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而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只能导致一国经济的积贫积弱。现在俄罗斯就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因为不只西方国家政府在对其进行经济制裁,西方国家的大企业也开始行动起来,例如Visa和MasterCard就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这导致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在“最后一公里”上发生了堵塞问题。

第一次全球化高潮的终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全球化也是如此。伴随着第一次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繁荣,许多国家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而这最终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爆发使许多国家刀兵相见,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自然大受影响,第一次全球化的高潮随即终结。非常不幸的是,战后的岁月也可以说是动荡不安,从1914年到1929年,国际贸易的平均水平从占全球GDP的22%跌至16%,资本流动从占全球GDP的20%降至8%。

然而,更糟的事情还在后面。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很快蔓延到其他国家,世界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当时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人均收入到1933年下降了30%,到1939年才恢复到比1929年略高的水平。各国为了自保,纷纷开始实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例如美国推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大幅增加了对进口商品的关税;英国退出了金本位,英镑随即大幅贬值,英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有所上升。另外,英国还对进口商品加征了附加税。由于有的国家退出了金本位,并让本币贬值,那些依然坚持金本位的国家就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也跟着退出了金本位,让货币贬值,并加征进口税。大家都让货币贬值的结果就是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一时间混乱不堪,事后有人将其描述为一场“货币战争”。各国都加征关税的结果就是世界贸易量的大幅下滑,最后大家是满盘皆输。

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是长达数年的经济下滑,在历史上这被称为大萧条,而在德国和意大利,局面要严重得多。因为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民选政府无法控制局面,德意两国均由法西斯政府上台执政。这些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要大炮,不要黄油”的主张,积极扩军备战,并在仅仅几年之后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生过的规模最大的战争,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的,从1939年到1945年,至少有5000万人失去生命,其中半数以上是平民。

米什金认为,第一次全球化高潮的终结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告诉我们两个教训,一是全球化并非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二是反全球化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全球化与中国的根本利益

这里先插一句,除了地缘政治方面的利益外,维持乌克兰的中立地位对中国也是有好处的。当下的乌克兰既不是北约的成员国,也不是俄罗斯的附庸,而是一个中立的国家。乌克兰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国,中国对其有越来越多的投资,维持一个和平的乌克兰对保障这些投资的安全有很大意义。而且乌克兰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拥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实力,一个中立的乌克兰更有可能在军事等敏感技术方面与中国合作。反过来说,虽然俄罗斯现在表面上与中国走得很近,但由于远东地区的问题,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戒心,而这种戒心在可预期的未来也不会消失。

再回到全球化的问题上。二战后,为了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双挂钩”为主要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三个机构。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展开。

在这个体系中,首先是日本发展起来了,其次是东亚四小龙,最后是中国。在1978年之前,“冷战”的氛围很浓,中国最高层认为革命和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因此将主要精力用于备战备荒,经济发展放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到1978年时,随着邓小平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开始认为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由此将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非常幸运的是,当时的领导人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像日本和“四小龙”那样,选择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自此,大量外资开始流入中国,不但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也通过外贸加入了国际生产链,并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大踏步前进,这从以下几个指标中可以明显看出:

1651045975766365.jpg

从图表1可以明显看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经济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外贸额也有了长足进步。近些年中国外贸额占GDP的比例有所回落,但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仍处于高位。图表2表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与全球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快速收敛,现在几乎已相差无几。图表3是关于贫困率的数据,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6年,中国的这个指标是快速下降的。由于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这意味着有数亿人脱离了贫困。在历史上,这即使不是空前绝后的,也是前无古人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全球贫困率的降幅有限,其中很大一部分下降还是由于中国贫困率的大幅下降所致,所以综合来看全球其他国家的贫困率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中国于1978年转向了改革开放,应该说中国是幸运的,因为中国赶上了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时期。虽然其中也经历过波折,但总的趋势是没有变化的。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可以说,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明天。

那么什么在威胁着全球化呢?首先是战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其次是保护主义的政策,例如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全球化就像一个公共品,过去中国经济很弱小,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很小,这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搭全球化的便车。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庞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搭便车既不道德,也不可能。

俄乌冲突表面上是一个大国与一个中等国家之间的战争,但背后是大国之间的角力。现在矛盾还没有失控,但将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后的教训。二战开始的日期通常被认为是1939年9月1日,当时,希特勒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入侵波兰。事后来看,这只是一连串事件中的一个。在当时,这些事件看起来可能毫无关联。

上文提及的这些事件包括: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莱茵地区重新军事化,同年西班牙内战爆发;1938年的德奥合并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危机;1939年,苏联在德国侵入波兰几周后也侵入波兰,次年德国西侵;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和珍珠港事件。直至美国参战,二战才最终达到了其最大规模。

这段历史表明,水滴可以穿石,任何东西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此次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已和格鲁吉亚发生过冲突,并吞并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这些事情的是非曲直很难在一时之间说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在一个经济上互相联系紧密的世界中,这些冲突正在威胁全球经济。例如,欧洲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现在已经对俄罗斯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甚至将其踢出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俄罗斯正在逐渐沦为全球经济的“贱民”。

人类无数的经验表明,开始一场战争很容易,但结束它是很难的。俄乌冲突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矛盾升级,更是整个全球格局的动荡不安。俄罗斯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现在处于高度的不确定之中,而这对整个全球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

作为新时代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中国是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因此维护现有秩序是中国责无旁贷的使命。从某种角度来说,全球化是中国的生命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体系不可或缺,所以维护全球化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那么维护全球化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去做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协调的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些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知难行易,中国为了自身的根本利益,不能有搭便车的心理。好在现在中国已经意识到自身不可能在这场冲突中置身事外,因此已经开始了积极斡旋,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进展,希望未来中国可以在俄乌冲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FT中文网文 作者: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李伟)




人物广角




“嘴上全是道义,心里都是生意” 王思聪手撕以岭药业似没那么简单  
【研究员】:wh
这个项目计划在今年年底开业,总投资60亿元,将成为国内首家由国际顶尖学术医学中心独立运营和管理的三级综合医院,也会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引入国际化一流的综合医院。项目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500张床位,CEO说的是“致力于为缺乏医疗条件的人群提供卓越的服务与价值”。

1651047811721665.jpg

【博览财经特稿】4月19日当天收盘,以岭药业股价较上一交易日翻红微涨。而拥有4054万微博粉丝的王思聪,也在同一日被禁言,原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这几天,王思聪手撕连花清瘟背后药厂以岭药业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王思聪转发一条微博,说证监会应严查以岭药业。随后以岭药业则强硬回怼,“不能因为王思聪三个字,就随意提出疑问。”

但很快又有人发现,原来万达将要进军医疗版块了,和研制辉瑞药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合作创办的医疗机构即将开业。难道真是应了那句“嘴上全是道义,心里都是生意”,这事还有内情?

1651047832401591.jpg

以岭药业被“王纪委”盯上不是没有原因

先从被怼的以岭药业说起,这次会被“王纪委”盯上也不是没有原因。在四月初的时候,有多家媒体发文把连花清瘟和世卫组织联系起来,表示连花清瘟对疫情防治有一定效果。

1651047843550112.jpg

在这些文章刚发出去的两天内,以岭药业的股价便连续涨停。使得以岭药业在4月8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公司股票4月6日、7日连续2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1.90%”。

而自媒体博主“睡前消息编辑部”则在视频里表示,根据他溯源报道最初的文本报告,得出的结论只是,“世卫组织中间的部分中国专家建议使用传统中医药对抗新冠病毒”。

在报告里唯一提到连花清瘟的部分,还是在参考文献里。那篇参考文献的作者贾振华正是以岭药业董事长的女婿,他还拥有以岭药业旗下咨询公司的股份,而且他实验项目资金来源有10.4%来自以岭药业。

王思聪转发的正是这个视频,并且还配了一段话。

1651047853232902.jpg

在王思聪的这波操作下,很快事情就上了热搜,不知道是不是压力太大的原因,一小时之后王思聪就把那段转发语删除了。

而当天下午以岭药业证券部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关于微博上所传的消息,请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源头。不能因为王思聪三个字,就随意提出疑问。”

可还是架不住第二天4月15日,以岭药业股价直接跌停,一天市值蒸发67.82亿元。4月16日周末休市,以岭药业只好再次出面回应,其从未在任何场合声称“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

但根据证券行业相关人士分析,世卫组织如果没有公布相关推荐报告的话,那这种消息以岭药业是有必要进行及时更正的,不管消息是来自公司还是市场。“存在的可能性是有人在故意释放消息,对此,中国证监会应当予以查处,包括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的行为。”

王思聪手撕以岭药业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4月17日凌晨,顺着王思聪的步伐,丁香医生也发了一篇硬刚连花清瘟的文章《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当天直接成为爆款,微博上也掀起了又一波对连花清瘟营销的讨伐。

有博主表示,连花清瘟占有志愿者三分之一运力,住在上海的网友拿到药的次数比食物多多了。也有博主晒出聊天记录,表示连花清瘟曾经找过他发广告引导舆论但被他拒绝。

还有人截图表示,用#密接者用连花清瘟降低阳性感染率76%#、#防治结合是中医药独特理论和优势#这两个话题搜索,能看到很多大V用相似的文风发表赞扬连花清瘟的话。

一时之间,连花清瘟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架势。4月18日,股市刚开盘,以岭药业便再次一字跌停,又是几十亿没了。

但很快,支持连花清瘟的网友发现,王思聪手撕以岭药业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今年2月的报道,万达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合作成立的成都万达UPMC国际医院正式任命了第一任CEO。

这个项目计划在今年年底开业,总投资60亿元,将成为国内首家由国际顶尖学术医学中心独立运营和管理的三级综合医院,也会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引入国际化一流的综合医院。项目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500张床位,CEO说的是“致力于为缺乏医疗条件的人群提供卓越的服务与价值”。

但显然这么大架势走的必然是高端医疗路线。毕竟,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本就是全球最著名的研究型的医学中心之一,在美国所有高端医院里盈利能力也是拔尖的,2018年年收入就达到了190亿美元。

如果成都万达UPMC国际医院也能够达到国内同行业类似的水平,对于久困于房地产行情的万达来说无疑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而且这个项目并不是刚成立的,2019年6月签的合同,只是今年就要投入使用了,这时候王思聪出来手撕连花清瘟,难免会让人产生联想,这有点巧合了吧。

同样的,扛起硬刚连花清瘟第二道大旗的丁香医生,也被人扒出,早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丁香园就宣布与国外医药巨头辉瑞、赛诺菲、默沙东、GSK等建立合作。双方一致将推动实现非免规疫苗接种的线上线下一体化。

辉瑞特效药在国内上线当天,丁香医生就转发了那条视频,并且配文“来了,我们的抗疫武器又多了一件”。这让人想起了郭德纲的那句话,“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人红”是非多

回到以岭药业这边,因为疫情的爆发,这几年无疑是以岭药业业绩飞速增长的几年。从2020年的财报上看,连花清瘟产品在公立医院市场中成药感冒用药销售排名第一,市场份额37.9%。营业收入也能看到,在2020年有一个陡然地增加:

1651047870407989.jpg

从2011年7月,以岭药业正式登陆A股开始,其创始人吴以岭就已接近50亿的身家,超越袁隆平成为“A股院士首富”。

到了2020年,根据《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吴以岭家族更是以15亿美元身家,折合人民币约105亿元,成为“百亿院士”。至2022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身家已达265亿元。

支撑公司股价上涨的,正是被捧上神坛的连花清瘟产品。仅2021年前三个季度,连花清瘟产品就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1.6%。

连花清瘟还在20多个国家与地区都拿到了药品批文实现销售,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这轮疫情里甚至出现了抢购连花清瘟的热潮。有很多父母还把抢购到的连花清瘟胶囊放入包裹,寄给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子女傍身……

“人红”是非多,在销量暴增的同时,关于连花清瘟的质疑也开始出现。首当其冲的是其研发过程。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在2003年SARS时期,吴以岭经过没日没夜地翻阅医书,终于从大量古方中汲取到营养,研发出连花清瘟胶囊,而这个研发过程仅15天。

在这之后,以岭药业一直没摆脱“重营销轻研发“的帽子。从财报可以看到,2021年前三季度以岭药业的研发费用为5.4亿元,销售费用,即广告费、包装费、促销费等,是28亿。

1651047881981428.jpg

具体到此次争议本身,综合来看,“连花清瘟”到底有没有新冠预防和治疗的功效,科学界似乎还在争论,短期难有定论,但作为上市公司的以岭药业,对投资者确实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4月6日-7日之间,多家媒体撰文连花清瘟与世卫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岭药业股价同一时期连续出现涨停。在此期间,以岭药业并未就连花清瘟被世卫组织推荐用药一事做出澄清。

在被王思聪质疑后,4月15日,以岭药业仍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应投资者提问称,“实验证实该药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及其变异毒株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以岭药业呼吁理性辨别网络上对以岭药业和连花清瘟的不实言论。

以岭药业还称,公司相信“清者自清”,并会持续跟踪事态发展情况,必要时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后来因4月15日股票大跌,以岭药业才终于通过《中国企业家》回应表态:公司从未在任何场合表示“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承认4月6日就开始发酵的消息有误导性。

这件事情从传出消息到澄清,前后间隔了10天时间。从整个过程看,以岭药业更像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至于王思聪质疑以岭药业背后的商业关联,从王思聪“怼天怼地”的历史和王健林近两年的低调作风来看,倒也不必联想太多。

毕竟对于这个敢说话的儿子,王健林也在多个场合吐槽过“儿子说话不分场合”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4月19日当天收盘,以岭药业股价较上一交易日翻红微涨。而拥有4054万微博粉丝的王思聪,也在同一日被禁言,原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但应该与以岭药业无关,可能只是“乱说话时间久了,难免要付出代价”吧。如今,只剩下围观的网友还在为各自的立场摇旗呐喊。(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baguanvpindao) 作者:何必)





除“TST庭秘密” 张庭夫妇还有更庞大的商业版图  
【研究员】:wh
2013年,张庭夫妇创办“TST庭秘密”,涉足化妆品、日化领域。根据保康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2018年以前,上海达尔威主要通过微商渠道售卖产品,属于正常商业经营,2018年有了红卡制度之后,才涉嫌传销,张庭夫妇的路也越走越偏了。

1651048431378618.jpg

【博览财经特稿】张庭夫妇又一次登顶热搜。4月1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由于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利用网络从事传销活动,该公司两个全资子公司名下持有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耀路28号的96套房产被查封,这些房产总价值达17亿元。

其实,2000年左右,张庭和林瑞阳就开始来大陆掘金。迄今,除了“TST庭秘密”之外,他们还有着更庞大的商业版图。

这些年,“TST庭秘密”大火,靠着这个品牌,张庭夫妇赚得盆满钵满,但也屡次遭受传销质疑,他俩的路子,也越走越“野”。

屡次因涉嫌传销被质疑

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是“TST庭秘密”运营主体。地图软件上,被查封的江耀路28号被标记为“TST庭秘密”总部。申请查封这些房产的是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查封的日期为2021年7月20日。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这些房产的产权被查封了,不能进行交易、产权抵押,但达尔威公司仍可正常使用,下一步应该要等石家庄市裕华区市监局做出处罚决定后再进行处理。

位于黄浦江边的这座大楼,是“TST庭秘密”代理商们曾经在视频平台“炫耀”的总部大楼。林瑞阳也曾说:“整个前滩只有两栋大楼卖了出去,其中一栋就卖给了我们TST。”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张淑琴(张庭本名)为上海广鹏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胜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她的老公林瑞阳(原名林吉荣)是上海达尔威最终受益人。演员陶虹,共计持有上海达尔威6.6%股权。

1651048376444051.jpg

关于张庭夫妇的“TST庭秘密”涉嫌传销的纷争由来已久。从受访者手中拿到的一份湖北省保康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早在2021年9月份,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针对红卡会员执行的奖金制度,就被判定为实施传销行为。

原因是,这种奖金制度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线下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最终,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被没收违法所得1928万元;处罚人民币170万元。

1651048388754527.jpg

去年底,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透露,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因其利用金融机构转移或隐匿涉传销资金”,该局已依法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这次事件引发了极大的关注,直接将张庭、林瑞阳夫妇和他们的“TST庭秘密”推到了风口浪尖。对此,张庭夫妇却一直坚称上海达尔威是一家合法经营的公司。年初,林瑞阳和“TST庭秘密”官方微博被禁言,不过他们的商业运营却从未停止。

春节前,林瑞阳曾通过视频直播送新年祝福,公司旗下的卖货平台“TST庭秘密”也还在正常运营。曾经是“TST庭秘密”代理商的李薇告诉市界:“现在很多代理商还在执迷不悟,真是无语。那两口子又在煽动代理发圈,各种刷屏。”

李薇提到的“煽动代理商刷屏”,主要是涉及“TST至今都是0诉讼”“清者自清,问心无愧”等内容。

另外,2022年2月和3月,张庭夫妇先后成立了“上海一生二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淘不庭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总计达5000万元。

天眼查APP显示,这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等。

实控企业超200家

虽然屡次被质疑是传销,但“TST庭秘密”还是让张庭夫妇赚得盆满钵满。李薇举了一个例子:TST品牌一款“黄金备长碳”面膜零售价约30元/片,同款面膜,其代工厂在阿里巴巴的报价为4元/片。

上市公司山东华鹏之前曾公布过一组数据:2017年1-9月份,上海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营收达36亿元,净利润达11.4亿元,净利率为31.7%。

和同行企业对比看,2017年丸美股份、珀莱雅、上海家化甚至华熙生物的净利率都远远比不上上海达尔威。比如,华熙生物生产的玻尿酸,素有“女人的茅台”之称,但2017年其净利率比上海达尔威低4.5个百分点。

纳税额也能看出上海达尔威的实力。据上观新闻报道,2018年上海达尔威贸易纳税额达到12.6亿元,是上海市青浦区的纳税冠军,将同区域的中通、申通、韵达三家公司甩在身后。

1651048455612290.jpg

除了上海达尔威,张庭夫妇还拥有庞大的商业版图,实际控制企业超过200家。梳理发现,张庭夫妇基本通过三层股权架构支撑起旗下业务布局。

首先是注册在香港的领扬科技有限公司、展丽(香港)有限公司以及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的LIN RAY YANG ENTERPRISE LTD。这三家公司分别控股了注册在国内的上海广鹏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胜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上扬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注册在国内的这三家公司,又分别控股、参股了多家公司。据天眼查APP,上海广鹏拥有73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上海胜极生物拥有79家公司实际控制权;上海上扬实际控制着56家企业。

通过上海广鹏、上海胜极生物以及上海上扬三家企业基本可以描绘出张庭夫妇在商场打拼的路径。这三家企业中,上海上扬成立于2006年,是成立时间最早的一家,其主要经营范围为房产经纪、房产咨询等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

林瑞阳最早来大陆打拼的时候,做的就是房地产生意。2001年,他成立了上海新吉阳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多家与房地产相关的公司。最早,林瑞阳做的并非房地产开发,而是房地产经纪业务。

大陆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林瑞阳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与此同时,张庭作为其女友,或许是有了经济实力带来的底气,拍戏的数量也渐渐少了。

张庭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她曾在《非常静距离》上说,为了赚钱,自己经常一年同时拍三四部戏。2006年,张庭参演的4部戏上映,但之后,她每年上映的戏基本只有一部或者干脆没有。

据媒体报道,2010年前后,林瑞阳因为炒股赔了很多钱。张庭拿出自己的积蓄帮林瑞阳渡过难关,之后,二人也开始在房地产之外,探索更多新业务。2013年,张庭夫妇创办“TST庭秘密”,涉足化妆品、日化领域。根据保康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2018年以前,上海达尔威主要通过微商渠道售卖产品,属于正常商业经营,2018年有了红卡制度之后,才涉嫌传销,张庭夫妇的路也越走越偏了。

为什么是张庭夫妇?

娱乐圈明星做生意的不少,但像张庭夫妇这样能把版图铺这么“大”的可不多。而张庭夫妇的这种“功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

两人虽然年龄相差10岁,但身上的共同点却不少。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林瑞阳搬送过啤酒与煤气罐,做过刮船上铁锈的工作;张庭初中刚毕业就到面包店、美容院和幼儿园打工赚钱。

1651048506952318.jpg

当两人因外表出色偶然进入娱乐圈后,就开始抓住机会做大。林瑞阳干过场记、送盒饭、搞剧务、当助理导演的幕后工作,无论是拍广告片、上综艺节目还是唱歌都积极参与。同样拼命的还有张庭,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想别的,就想着多赚钱,让父母和妹妹住上大房子。

后来两人也的确出名了,林瑞阳凭借《无名小子》《望夫崖》《一帘幽梦》等热剧成了“台湾第一小生”,张庭则凭借《戏说乾隆》等剧,把自己经营成了“酒窝美女”的良好形象。

事情发展到这儿,还只是两个清贫的圈儿外人,为了赚钱奋斗娱乐圈的故事。谁知,两人在1996年有了合作,这之后还因张庭口中“一场单纯的恋爱”,不堪外界舆论,来到内地发展。而正是这段转折期,挖掘出了两人身上做生意的天赋。

事情要从林瑞阳说起,退出演艺圈后,他决定一心一意在商界发展。当时正值上海浦东大开发,林瑞阳相中了房地产代理行业,并将台湾的房地产代理机制引入了上海。期间他创下了28天卖光578套房子的纪录,掌管的公司业务遍及了中国13个省市,总销售额有330亿元。对于转型成功的原因,林瑞阳说:“我是喜欢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人,因此我不喜欢给自己留后路。”

发达的林瑞阳也没忘了张庭,后者于2005年成了“瑞阳不动产”的董事长,开始发展演艺圈事业之外的“第二春”。并且,张庭还表示,自己将在2-3年内结束演艺事业,全身心投入到“瑞阳不动产”中。

虽然,他们离演员越来越远,但演艺圈练就的形象塑造能力,还是为他们之后的生意提供了助力。“TST庭秘密”能发展这么大,或许某种程度上就是借助“演技”,给加盟商造了一个不愿醒的“好梦”。

简单理解就是,“我很高级,加入我,你会变得很有钱,很幸福”。

他们先是把主推的产品包装成“高级货”,请了徐峥、曹格夫妇,林志玲等明星站台,不少明星也都在社交网络上晒过自己使用“TST庭秘密”面膜的照片。

为吸引人加入,跟其他人“闷声发大财”不同,张庭夫妇到处宣称自己“很有钱”。比如参加综艺节目她告诉观众“第一次来我家的人都会迷路”;宣称多少人靠TST代理“一夜暴富”。

张庭还愿意对外分享一些甜蜜的生活细节,让自己的幸福听起来更有血有肉。在《为她而战》的综艺中,张庭形容林瑞阳多宠自己的时候说,“恋爱的时候,到结婚以后没有小孩之前,到了家里,我脚不落地”,如果晚上要上厕所,她会推醒林瑞阳,对方就会背着她去。

1651048528465094.jpg

或许是受到这种气氛的感召,一批又一批代理商前仆后继,纷纷想通过“代理”成为下一个张庭。直到真相浮出水面,幻影破灭。用“野路子”获得的财富,如同用沙子盖的房子,总有坍塌的一天。只是,时候未到而已。(来源:市界(ID:ishijie2018) 作者:齐敏倩、华宇)




社会热点




疫情下有点残酷 “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研究员】:wh
与此同时,我们的收入分配本来就不公平,每一次的货币放水,更加大了这种收入分配的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没有钱进入金融市场,没买到优质房产的那批人,他们就会是“受害者”。普通人什么都不做,最后就只能等着财富被稀释,甚至被收割。

1651048948555009.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打开公众号,看到的文章清一色都是悲观的底色。裁员、失业、疫情之下失业的北京中年人,降薪的深圳教师,月入10万还不起房贷的鹅厂中层。

很多公众号把失业、断供写成小作文的,早上看多了这样的文章,一整天心情都不美丽。这类文章流量都很高,因为大家很有共鸣,看到大家都难,不是只有我,我就放心了。

不可否认,今年很难。甚至是抗疫3年来,最难的1年,但也不想大家一味被一些个例所影响,也不想大家沉浸在emo情绪中。危机危机,悲观的人看到的就是危险,而乐观的人才看得到机会。

说好的一起平安度过疫情,你却偷偷致富?

只说个例,有偏颇,我们来看看数据吧。大疫3年,难吗?个体感受:难。但扎心的事实可能是,难有可能是你自己的。

上市公司招商银行发布的2021年年报。有几个关键信息:1、公司零售客户总数为1.73亿户,管理客户总资产余额为107,591.70亿元

2、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及以上客户共367.2万户,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同比增长18.38%,总资产余额88,364.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0%。

3、截至2021年末,公司私人银行客户共12.21万户,管理的总资产为33,939.04亿元

所谓私人客户和金葵花到底指什么?招行银行的金葵花用户指的是50万元<日均资产<1000万元,私人银行客户门槛为日均资产>1000万元,日均资产<50万元的则为一般客户。并且,根据招行2021年和2020年公布的数据来看,私人银行客户和金葵花客户,无论是管理资产余额,还是户数和人均资产,都是同比上升的。

1651048963539177.jpg

数据显示招行人均2700万资产以上的客户增加2万户,金葵花客户增加近50万户。这组数据确实让人有点难受,说好的一起平安度过疫情,你却偷偷致富?

很显然,“有钱人”数量正在加多,财富正在向有钱人身上快速聚拢。这还只是储蓄,如果算上房产、股票、汽车等资产,富人拥有的财富更多。

看看易简财经发布的文章中显示,招行发布数据透露出:富人占比0.07%,持有31.54%的资产,人均资产金额为2780.43万元;中产阶级占比2.05%,持有50.58%的资产,人均资产金额为153.31万元;普通人占比达到了97.88%,持有的资产仅有17.87%,人均资产金额仅为1.14万元。

很明显,2%的人就掌握了社会80%的财富。看完数据,心猛然一惊,或许你我皆是普通人。但还是想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有点残酷:疫情当前,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人类悲喜可能并不相通。疫情中,每个个体的抗风险能力真的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疫情下富人仍有吸金效应?

首先,普通人受到疫情影响一定是最大的。疫情封控,消费需求就会降低,一旦降低人们工作机会就会减少。所以近期看到的失业、裁员,尤其是旅游、餐饮行业,毫无生意可做。这些人没工作,收入减少,自然就会减少开销。

可经济提振靠什么?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投资受限,消费又被疫情掐住脖子,经济表现就会整体低迷。所以,为了拯救低迷的经济,一般就会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用来刺激经济,比如降准降息。比如近期重要会议中,就宣布会推出一系列利好,尤其是“适时降准”。

1651048978461352.jpg

但大家也理解,放水并不是大水漫灌,也不是平均分配。货币政策放出的水,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会给金融机构互加杠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然后就会助力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继而就是房产价格的上涨。

这也是我们用历史经验得出来的规律,一旦货币大放水,房价必涨。2008年如此,2015年也如此,2020年更如此。

与此同时,我们的收入分配本来就不公平,每一次的货币放水,更加大了这种收入分配的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没有钱进入金融市场,没买到优质房产的那批人,他们就会是“受害者”。普通人什么都不做,最后就只能等着财富被稀释,甚至被收割。

大放水时代,如果没有容器装水,无形中就会受到来自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而富人呢,往往在金融领域都有资产,货币放水使得大量资产流入金融领域,这不等于把钱送到富人家门口了吗?

别的不说,2020年-2021年,乘着货币大放水的东风,核心城市资产就一波上涨。

1651048990384231.jpg

深圳南山华润城最疯狂的时候涨到21.7万/㎡,2017年的时候4房不过1600万,前年就到4100万成交,什么也不干,5年时间赚了2500万。

1年赚500万,干什么工作能有这赚钱?你说中产和富人要有几套这样的房子,资产能不升值?

所以说:同样的疫情,同样的隔离,有人可以线上办公,不愁失业,有些人却手停口停。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封控一个月就会经济拮据,还不上房贷。社会的真实两面,是同时发生的。

提振经济就必须还得靠房地产

近期刷到的大部分文章,有因为失业、降薪而还不上月供的。这些个例,确实真实存在。前段时间,某机构公布了《2021年失信被执行人风险数据报告》,其中说到:2021年我国新增老赖134万。

包括,今年法拍房数量激增,6年时间,法拍房数量增加了190倍。经济承压,收入缩减,房价下跌,月供还不上,今年选择断供的人不少。这也导致今年关于楼市,很多人心态是:观望。

对这种心态,能理解,但不要过度沉浸在悲观情绪中。首先,必须认识到,楼市有机会自然就有风险,这很正常。楼市本身就会经历周期,有涨就会有跌,经济好、金融工具放开,房价就涨,经济不好、金融工具又收紧,房价自然会跌。

而一旦遇到收缩周期,那些高杠杆买家风险就会暴露。所以断供,可能并不是因为经济不好,而是你高杠杆入市,又错误预估风险。

其次,又该正视大环境,虽然断供是因为买了房,但不可否认,败也买房,成也是买房。没有优质资产的人,疫情之下不仅财富被稀释,还会在风险来临时裸奔。你要是真的创业失败,还不上贷款断供,最后还能靠卖掉房子或抵押房子来兜底。

最后,我们GJ现在还远不到放弃房地产的时候,房地产一直都是经济压舱石,财政顶梁柱。

今年要提振经济,就必须还得靠房地产。房地产能带动了家具、家电、纺织、装等上下游50多个行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接近20%。有什么理由说放弃呢?

到这,又有人不爱听了,但事实就是如此。你信不信,只要经济回暖,大家手头钱多了,多数人还是会买套房子的。

一场疫情把贫富差距拉得更大

近期好多公众号的文章,太丧了。看完之后,自己都感觉经济是不是不行了,经济危机是不是要到了,楼市是不是要垮了。

年年都有人说环境不好,哪里裁员和失业,但总有人能在环境不好的时候赚到钱。与其沉浸在悲观情绪中,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正向面对。今年的建议,很简单:

1、有钱买优质房产,不需要犹豫。货币又放水,楼市又放松,房价又下跌,现在有钱不买房等什么时候,等房价开始上涨的时候吗?

别人是担心断供,你要是有钱,只要保证别高杠杆入市,买套核心资产避避风险还是可以的。买房是量力而行,但没叫你躺平。买得起好资产的人,在这轮危机中更容易抓住机会。

2、刚需自住的,今年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去买房!

刚需其实不管房价跌了涨了,还是会有自住需求,大环境顶多会影响你入场的时机,但不会动摇你买房的目的。只要关注买了房之后手头是不是还有余钱,是不是强行高杠杆上车就可以了。

3、手头无粮一族,今年的核心是攒钱,关键时刻看菜下饭。

大家总觉得核心资产,就一定是一线城市的房子。其实不是,强二线城市和环一线城市的房子同样有潜力,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一线城市房子的。

买房赚钱的核心,一是买对,二是买对时机,三是看菜下饭,根据自己能够着的预算段买到最能涨的房子,就完事了。房子买了是拿来置换的,不断置换,你的财富才能不断滚动起来。一场疫情,把贫富差距拉得更大了。但每一次危机,都恰好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就看谁能抓住机会了。(来源:大胡子说房(dahuzishuofang) 作者:大胡子说房)





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 滞胀到底会不会来临?  
【研究员】:wh
在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中,国家因经济萧条而产生大量失业,经济不景气也会带动物价一同下降,因为大家失业没钱买东西了,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物价自然会下降;物价水平上升通常也只会发生在经济繁荣时,大家既有钱买东西也愿意借钱开展投资,需求旺盛,物价自然会上涨。

1651049266993793.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的战火仍在燃烧,冲突制造的危机已显现端倪。不论你我是否关心国际时政,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们也已经感受到汽油价格上涨对钱包的冲击。

然而,比起国际地缘的震动,其实普通人更担心:全球大放水叠加新冠疫情,滞胀到底会不会来临?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将视线投向50年前,看看1970年代的美国是怎么进入滞胀的泥淖;50年过去了,当下与历史,又会有几分相似。

先简单说说“滞胀”是什么。就字面意义而言,“滞胀”表示着“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更准确的表述其实是高通胀、高失业与低增长并存。在经济中,其中任何一个现象存在都不奇怪,但怪就在同时发生,因为这太反常识和直觉了。

在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中,国家因经济萧条而产生大量失业,经济不景气也会带动物价一同下降,因为大家失业没钱买东西了,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物价自然会下降;物价水平上升通常也只会发生在经济繁荣时,大家既有钱买东西也愿意借钱开展投资,需求旺盛,物价自然会上涨。

而在70年代的美国,这种反常的现象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美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从1972年的 3.27%一路攀升到1980年的13.55%,这个峰值记录至今还未被打破。

1651049277574210.jpg

与此同时,在1970年代,美国GDP增长率多次跌入负值,同时每一次CPI高速增长、物价大涨后都伴随着失业率大增。

1651049288688444.jpg

现在来看看美国是如何走进滞胀的黑夜。要谈经济,那就从最简单的贸易和货币谈起。

1970年代的美国还不是世界霸主,只是西方世界的领袖,世界还分为美苏两大阵营在搞对抗。因此,彼时的世界还不是全球统一市场,全球化水平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阶段。

当时的美国为了对抗苏联,通过“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让欧洲和日本在战后迅速重建,德日两国后来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明星。

让德日经济起飞的结果就是,德国货和日本货因其物美价廉,在世界市场上打得美国货节节败退。

1947年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而到了1971 年,美国首次出现了1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

过去美国货能行销天下,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本身底子硬,1894年美国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另一方面,美国发了战争财,二战将主要的工业国打得稀烂,美国本土丝毫不受影响,美国既可以输出产品又可以帮助其他国家重建而输出产能。所以底子硬+激增的外部需求让美国经济受益颇多。

如今贸易逆差显现,外贸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已经疲软,二战以来的贸易、投资红利基本消失。与此同时,到60年代末,二战后的“军转民”科技革命红利也基本到头。

从贸易中获得盈余,本可以让企业增加研发,通过创新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但科技创新不是想有就有的,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可供商用的产品,是存在研发周期的。

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行业要等到80年代才具规模。因此,随着世界各国逐渐从二战中恢复元气,而领头羊美国又在科技前沿上暂时止步不前,这一停一追迅速拉小了主要工业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

准备了一桌饭,有人吃的多,自然就有人得吃得少。总结起来,科技发展进入低潮,而外部竞争又逐步加剧,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就形成了“滞”的基础。“滞”的基本面明晰了,接下来从货币及货币政策角度谈谈“胀”是怎么回事。

在1944年,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又和美元挂钩,同时,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

1651049299664286.jpg

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依赖金属矿藏的开发,这个受大自然的控制,很难做到随意地超发;而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对以信用为基础发行的纸币而言,国家有天然的动力去超发货币。拿着纸钞美元就可以去换任何国家的商品和资产,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在国际上,美国想通过超发货币来收铸币税;而在国内,则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在整个60年代,肯尼迪和他的继任者约翰逊都在实施“伟大的社会”计划。彼时的国际社会还是一个比好的世界,这项施政措施旨在保护青山绿水、扶贫攻坚、建设美国新农村以及增加教育福利。

一言以蔽之,“伟大的社会”计划除了费钱,什么都好。在他的任期内,从1965年到1969年,美国政府财政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联邦财政赤字迅速上升。

约翰逊在建设美国社会的同时,还参与了越南战争,联邦财政的重负进一步加强。在1968年越战高峰期,战争开支就占当年美国GDP的比重就达到3%。

战争不生产财富,战争只能掠夺财富。但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掠夺,而越南留给美国人的,只有“西贡时刻”。

1651049310803392.jpg

回到美国政府。政府要干这么多事,钱从哪来呢?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税收。当下无法立马增加税收,那就只能寅吃卯粮——发国债借钱。

彼时美联储还不会直接购买国债,为了降低政府债务负担,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以补贴财政赤字。换句话说,只要利率够低,那政府要支付的利息就很少,到时借新债还旧债的成本就很低。

但为了降低政府的用钱成本,美联储的降息做法使整个社会的用钱成本都降低了,直接后果就是整个社会都在放水,货币供应在快速增加。最终,超发的货币无法支撑美元与黄金的互换,于是在1971年美联储放弃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解体。

严重超发的美元就是因,日后“滞胀”的“胀”就是果。1970年代初,美国发现低利率不行了,开始试图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货膨胀。可不巧的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有着美援的以色列,在赎罪日后只用了20天,便又一次让阿拉伯国家在军事上吃了大瘪。军事上的失利让阿拉伯诸国决定在其他场子找回面子:沙特阿拉伯带领中东其它产油国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并且随后扩大到对其他支持以色列国家的禁运,最终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石油既是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品,在经济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石油价格一涨,几乎所有的物价都在上涨。本身就有“基础性疾病”的欧美,在石油价格的飙升下,通货膨胀迅速恶化,“基础性疾病”演变成“恶疾”,开启了“滞胀”危机。

祸不单行,1978年底伊朗政局突变,美国扶植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到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两国完全停止石油生产。

1651049320516364.jpg

这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恢复元气的西方世界又一次突发“重病”,“滞胀”加重。

再回顾一下:整个60年代的美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基础性疾病: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下降,新的科技革命尚未到来,经济的“慢性病”不能急只能慢慢调养。

而信奉凯恩斯主义又想搞帝国争霸的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应付战争不得不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美元超发种下“通胀”的苦果。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已经在预警:美元印的太多了。但这并不能停下美国人的脚步,山姆大叔还有很多事要做。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对帝国的反噬。美国内部本就经济问题重重,在供应链断裂的冲击下,1973-1975年经济危机爆发;而未恢复元气的美国又在1978年遭遇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一系列的内外因素交织,最终酿成了与“大萧条”齐名的“大滞胀”。

“滞胀”的原委已然厘清,而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当今的世界又有几分像从前?如果面临滞胀,我们又该如何破解?(来源:大树乡长 作者:镇长助理)




形势分析




全球主要经济体陷高通胀 我们进入全方位高成本时代  
【研究员】:wh
疫情的大流行带来了健康、防护成本的增加;地缘冲突带来了防务、生存成本的增加。虽然它们有一部分会通过GDP表现出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成本大部分肯定是我们的负担,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没有用于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1651049939586410.jpg

【博览财经特稿】数据显示,中国3月CPI同比增加1. 5%,2月是0.9%,PPI同比增加8.3%。

上涨是预期中的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前打了预防针,将通胀目标定为3%左右。再看一张主要国家和地区最新的通胀数据情况。

1651049948606813.jpg

可以说,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陷入了高通胀,更确切的说我们进入全方位的高成本时代。

全球高通胀时代到来 逆全球化不会停止

通胀是反映高成本最直观的一个指标。当前,近60%的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年同比通胀率超过5%,这是自198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半以上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超过7%,除了大的金融危机前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这也是20多年来的通胀最高值。就连有“被通胀遗忘的国家”之称的瑞士,通胀率也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所以,国际清算银行行长阿古斯丁·卡斯滕斯前几天警告称:世界正面临一个高通胀和高利率的新通胀时代。

全球高通胀时代到来,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再到化肥、粮食,似乎所有东西都在涨价。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上涨了,传导到最终的产品端只是或早或晚,这必然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成本。当前通胀是短期性的吗?疫情、地缘冲突等是核心原因还是前期过量的刺激政策是核心原因?

这些确实是比较复杂和难以判断的。据专家预测,全球通胀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至少在未来三年内看不到通胀的尽头。

目前,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依然非常强调当前通胀冲击具有暂时性,但美联储鲍威尔已经开始改口了。而且,不同行为主体对于通货膨胀预期和感受是不一样的。

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专业经济学家所预测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在3.7%左右,对几千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预期是4.1%,对于普通居民调查大概是4.7%。

似乎,专家的预测并不怎么靠谱,老百姓感受的最准。像家庭主妇她们甚至一天跑几趟菜市场,经常购物,对很多商品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她们的感受或许最为真切。

高通胀对应经济高速成长还问题不大,因为经济的增长会对冲部分物价上涨,就是你工资上涨的幅度大于物价上涨的幅度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通胀居高不下,经济还停滞不前,就陷入了所谓的滞涨,这才是最可怕的。

再来看看逆全球化的影响,逆全球化不是疫情导致的,而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产物。从经济学和生产效率方面看,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某些国家为了一己私利,到处挥舞大棒打贸易战、科技封锁等,其他国家也不得不从产业链安全、国家安全考虑,打通自己的产业链。

我们能看到,各个国家都在构建自己的内部大循环,都在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搞“备胎”计划。各国资本、制造等都在回流,也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些举措一定会导致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但未来一个阶段,逆全球化不会停止,而且可能会在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等因素中加速,最终各国生产成本都会增加。

已经进入一个全方位的高成本时代

再看一下全球债务情况。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债务占全球GDP比重为351%。

也就是说现在全球的债务是生产总值的3倍。以全球第一债务大国美国为例,光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0万亿美元,较美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出7万亿美元。

纵观历史发现,危机和通胀是解决高债务的两种重要途径。前者就是破产清算,后者主要是大规模发钞,通过征收通货膨胀税来解决政府的债务。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没欠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即便你没欠钱,但是你会发现,所有的物价都上涨了,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还会发现,企业各项成本也上涨了。

同时,疫情的大流行带来了健康、防护成本的增加;地缘冲突带来了防务、生存成本的增加。虽然它们有一部分会通过GDP表现出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成本大部分肯定是我们的负担,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没有用于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还有,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绿色成本必然会大幅抬升。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首先是“达峰”,成本大幅上扬,然后才是绿色转型之后的收益效用分配。

据统计,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至少需要花费136万亿人民币,德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花5万亿欧元,全球各国加在一起这个数字自己算吧。这个阶段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还有很多隐性的成本,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短缺,企业的用工成本、国家的养老开支加大。所以,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方位的高成本时代,逆全球化、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高债务等都刺激、加剧了这种变局。

当前大环境下,普通人各项生活成本都在增加。只想说,作为普通上班族,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轻易辞职,更不要盲目冲动创业。投资上更需冷静谨慎,不要轻易加杠杆。抵御通胀的投资品,仍然是黄金等稀有金属,证券市场龙头公司,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等,没有好的项目哪怕把钱存银行里。(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范)





一个要断供与一个要降杠杆 断供潮要来了?  
【研究员】:wh
2008年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的经济也是深陷泥潭,但是4万亿一来,房价却出现了大涨,有的城市房价在几个月内就翻倍了。2014年全国上下都在去产能,到2015年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也不妨碍2015年、2016年房价大涨。

1651050271428861.jpg

【博览财经特稿】大家应该感觉到,今年更难了。最近收到好几个朋友留言,说可能要面临断供了。说两个案例。有个临沂的粉丝说,他要断供了,因为春节后没钱进账,一直又消费,房子快供不起了。

像这个粉丝肯定只是很多面临断供风险的其中一个。从阿里法拍的数据上看,2021年,拍卖房产高达168万套,不管是什么原因法拍,有一部分房源肯定是因为现金流问题扛不下去了。

前几天某航空公司的90后员工联系我们,2019年的时候,看了我们公众号写深圳可以入手的文章,然后他就买了宝安一个项目,当时是400W+,2年后的今天,值700多W,一下涨了200多W,每天996,要十年才能赚到这个钱。

但是航空业是被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他的这套房子还在供,月供也不少,但他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东航事件之后,月供有点跟不上,就想置换个小一点的,降一下杠杆。

像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一个是要断供的,一个是要降杠杆的,都是在疫情之下,房地产行业的典型例子。近日,一个腾讯的员工被裁了,但是月供10万,都快还不起了。大厂员工月入6万,居然还不起房贷!背后就是因为疫情第三年之下,实体行业非常困难,大家的收入都在下滑了。

有工作的尚且要断供,失业的就更难

举个行业为例,先说航空公司。国有三大航司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中国东航前发布的年报,三家公司巨损了400多亿元。其他小公司更不用说了,没有倒闭就是万幸。

要知道航司为了卖票真的拼了,平时的飞机票几乎都是白菜价,还没有长途汽车贵,连油费都不知道能不能赚回来。

1651050288185482.jpg

行业活得艰难,员工更是相当于被扒掉一层皮。这两年经常看到新闻说,以前动辄月入两三万的空姐,转行做直播、做前台;还有国外的飞行员送外卖、做保安、开网约车等,都混成这样了。

内需因为疫情承压,外贸也不好。干外贸的也快歇菜了,有朋友说三月的订单少了一半不止。之前吃香的互联网大厂,阿里、腾讯都传出裁员,京东和滴滴也没有逃过一劫。外部因素还有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的干扰,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很多行业都在降薪裁员。

买房的“中坚部队”感觉到有压力,买不起房、断供的传闻越来越多。所以才呼吁“让银行延期还房贷”,很多都是没钱还房贷了。

前不久,杭州阿里码农买了未来科学城的千万豪宅,结果因为工资缩水,装修到一半没钱了,要靠去贷款平台借钱装修。

1651050299606520.jpg

有工作的尚且要断供了,失业的就更难了。还有个朋友,他们夫妻都在教培行业,俩人去年下半年先后失业,一下子收入没了,在上海买了新房面临断供,不得已做了卖房回老家的打算。

结果去年楼市冰冻,房子放卖了大半年,降价50万还卖不出去。只能打零工、做家教苦苦撑着来还房贷。没想到后来又遇上疫情反复……

地产行业也是动荡不已,裁员、降薪的消息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如果经济还不缓过神来,很多人真的要断供了。

房地产仍是蓄水池

经济不好,收入下跌甚至失业,买房压力陡增,购买力就会下降,按照这个逻辑盘下来,是不是觉得房价肯定还要跌?要崩盘?未必!

实际上经济越不好,楼市反而越可能迎来放水从而上涨。今年楼市肯定不会像去年下半年一样令人窒息,而是有向上的动力。还记得2009年和2015年的楼市吗?

2008年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的经济也是深陷泥潭,但是4万亿一来,房价却出现了大涨,有的城市房价在几个月内就翻倍了。2014年全国上下都在去产能,到2015年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也不妨碍2015年、2016年房价大涨。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了,城镇化水平高了、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重、调控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在货币放松面前,都不是问题。

看看韩国。新生人口出生率全世界最低,甚至可能是第一个自然消亡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也基本稳定在八成以上,很难继续增长;房地产税征收在文在寅上台后征收更狠了,堪称“杀富济贫”。

1651050313365993.jpg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经济不好往往会带来放水。消费、投资不好的时候,企业没有动力生产,政府税收减少了,不仅没办法继续搞城市建设,还工资缩水、失业,影响民生。

所以要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让政府有钱继续建设,企业有钱有动力继续生产。2009年的“四万亿”,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就是要催生经济活力。

3月以来上头的各种发声,市场上对接下来会不会降准降息已经是议论纷纷。我觉得降准降息是有空间。但操不操作,具体什么时候不好说,估计是要等上头知道三月份GDP数据才会决定降不降息,一般会看完经济数据再做货币政策决策。

当然,央行的工具箱里还有其他工具,比如各种“再贷款”,就是印钞,然后把低利率的钱输送到特定的行业,都是放水的渠道。

第二,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房地产是最大的实体行业,是拉动投资的急先锋。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出口去年有了近三成的较大的增幅,今年受国际局势影响,很难延续高增长,而且出口本身在GDP里占比不高,拉动作用有限。

我家亲戚做外贸的都说今年生意太差了!消费也不用多说了,现在很多人不敢消费。投资呢包括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出口的逻辑类似;大基建也不如预期,落地没那么快;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有金融属性,也有很强的实体经济属性。涉及了上下游包括瓷砖水泥、钢铁铝材、玻璃制品、家具电器、广告等几十个行业。

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增长、保就业,避免规模性的返贫现象出现。房地产就是经济低迷期间很好的驱动力。客观上水往房地产行业流,能拉动更多就业。

第三,资金避险情绪高,房地产仍然是蓄水池。

消费者支出减少,生产越多反而容易赔得越多,餐饮行业就是个代表。再加上目前市场上很多贷款工具,利率也因为降准、降息在下降,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放着不动就是贬值。大家往往会选择放进金融和房产。今年金融市场又太动荡了,分分钟亏到“跌妈不认”,目前房产还是比较稳的。

比如我们前不久才说过的豪宅跳涨,就是有钱人愿意砸钱进去,砸钱的人多了,豪宅房价就更上一层楼了。房价涨不涨,看的不是经济好不好,而是买的人多不多。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

当然,历史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但不会简单的重复。购买力没有之前强,这个不可否认。房价已经涨不少了,购买力肯定不如从前。

目前我国居民的杠杆率已经超过62%。这个算高吗?和之前对比,确实是突飞猛进。但和外国相比,目前是超过了德国,接近日本,距离韩国、发达经济体还有一些距离。

1651050330692371.jpg

只能说还有空间,但也不要指望房价大涨了,过去2万涨到4万很容易,现在4万要翻倍涨到8万,难度高了很多。整体住房需求过剩,但接下来看的是存量需求。

目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是45平,就算按照城镇人口算,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有43平,放在全球看都是能满足需求的存在。

但平均值会掩盖很多问题,比如结构性的住房短缺,以一线城市为代表。同时,刚需要改善,三四线城市要往一二线置换,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需求。我们一直强调,未来是大分化时代,一二线城市的房子还有未来,小涨是常态。

总的来说,大环境不好催生放水,水要往拉动效果强的地方流,放水又催生资产避险需求,后两个都和房地产息息相关。

虽然说经济结构的去地产化是趋势,但救楼市是当下经济稳定发展的需求。你觉得要先管哪个?

很多人都会说,这次真的不一样。你知道吗,在对过去800年的金融史的总结里,我们看到最常谈到的就是“这次不一样”,总觉得过去的估值体系不适用了,新的估值体系在建立。但完全否定经验,也是最昂贵的投资建议,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现在网上很多“房价暴跌”、“现在买房就是最佳被套期”的言论,这些话单是看起来都能让很多人颅内高潮,得到不少支持。

但它们真的正确吗?说这些话的多数是没买房但又想买房的人,中国未来还有两三亿人口要进城,购房需求并不少,所以现在完全不用担心房价跌的问题。

这十多年来,政策不断调控,房价都难以大跌,隔几年就涨一波,这就证明了我们的房价是有购买力在支撑的,并不是泡沫。(来源:樱桃大房子(ytdfz8) 作者:樱桃团队)




社会透视




“香饽饽”也感到压力 海归直接变“海废”  
【研究员】:wh
在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而在需求端,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过冬”,高喊降本增效的口号。再加上,留学生群体也很卷,其中很多人可能并未在留学生涯获得太多核心技能,和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匹配。这也让留学生们处境更加尴尬。

1651050529296834.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求职季过半,没有了“金三银四”,连以往的“香饽饽”海归也感觉到了压力。社交平台上,有大把留学生呼喊“秋招团灭”、“找工作好难”、海归直接变“海废”。

这是因为,在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而在需求端,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过冬”,高喊降本增效的口号。再加上,留学生群体也很卷,其中很多人可能并未在留学生涯获得太多核心技能,和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匹配。这也让留学生们处境更加尴尬。

这里和5位求职经历坎坷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有人从去年秋招面试到今年春招,大厂竞争激烈难进,小公司反而“嫌弃”他学历太高,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去处。有人勉强入职大厂,拿到的还是边缘岗位,最后还是因不适应过度加班选择了离职。

有人虽然拿到了Offer,但不得不接受留学花费50万,月薪只有8000元的残酷事实。也有人,虽然最终找到了工作,但过程中历尽曲折,一度报培训班打算转行;更有人,离职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跑龙套当群演,暂时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形势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不过,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不一定要用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未来,放平心态,降低预期,面对现实,将是他们踏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大公司名额少,小公司“嫌弃”我学历高

宇哲:27岁 西安

我于2021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从英国回国。当时算是秋招的尾巴,我给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20多份简历,最后拿到了2个Offer,但都是天使轮左右的小公司,我感觉平台和待遇都一般,就没去。

到了今年春招,我一直在密集投简历和面试。我在西安,目前投的都是西安的公司。投出去的简历有100来份,面试过了公司有近20家,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去哪里。整体上,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大厂招聘名额非常少,小公司对我们不太“友好”。

先说面试大厂的经历。那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群体面试,我们9个人应聘者,有4个面试官,一轮自我介绍后我就感觉到,大家学校背景都很不错,竞争激烈。整个面试过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压,到最后,面试官问我“你既然中间提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最后总结让别的同学做?”,还让我点评面试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并淘汰掉三个人。

虽然我已经对大厂的面试有所了解,但当场面试官问了那么尖锐的问题,给了我很强的压迫感,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最后我没敢看其他应聘者的眼睛,说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三个淘汰人选。这家大厂我通过了二面,目前还在等进一步通知。

我原本的想法是并不一定要进大厂,只要一个岗位能锻炼我,让我去有机会学习提升就可以,但面试小公司的经历不那么让人舒服。比如就老有公司说:“你这么优秀,来我们公司屈才了”、“你可能不会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待很长时间”、“你希望的薪资待遇应该不低”。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小公司对非常不自信,而且,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更倾向于招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

我清楚地记得,我跟另外一个研究生一起面试,面试官问他的期望薪资,他说6000元,对方说,“你知道西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吗?”。我们俩当时都感觉到了强烈的不被尊重,最低工资标准只有1700元,如果给我们这个程度的工资,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是,有些企业的HR需要刷KPI,他们面试数量很多但几乎不招人,导致我参加了很多无效面试。还有一些偏国企单位的岗位,很少对外开放,想进去特别难,有些还有潜规则。

这一阶段我不太在意薪资多少,更希望脚踏实地学东西,我有一个5年目标,现在并不着急,工资在我这个群体的平均水平就行。我觉得不能拿留学花费去类比我们能拿到的薪资,去留学更多的不是增加了知识或技能,而是提升了综合素质,包括心态、抗压能力、眼界、圈层,这个钱花得我觉得值。

现在我整体的感受是,大厂竞争激烈,不一定能进去,小公司貌似并不欢迎我们。我目前手里有两个相对满意的选择,未来我可能会尝试在本地工作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发展空间有限,我可能还是会去北京或上海找工作。

入职大厂不适应,离职后准备Gap一年

张乐乐:27岁 北京

我是2020年英硕毕业,算下来毕业快两年了。当初选择去留学,并没有考虑太多就业问题。我本科是一所国内还不错的211大学,在国内考研和申请国外学校这两个方向上也纠结了很久。当时还考过国内一所排名前2的大学,但面试没通过,就申请去英国了。

毕业找工作,我把目光定在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我当时是用应届生的身份去申请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几乎把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都投了个遍。为了准备笔试和面试,在网上找了不少攻略,特意请教了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同学,让他们教面试技巧。

大大小小面试了20多家公司,我能明显感觉到,国外的学历并没有给我加分。还遇到过面试官直接说,要不是从国外排名前几的学校毕业,真不如招国内985学生。

校招时我拿到了5份Offer,大多是市场运营岗,都不是我特别中意的。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其中一份薪资待遇最高的。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只是在国外留学三年,但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多年,整个思维方式还是很中国式的,既然都决定回国工作,选择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会更好。

但进入之后,就没有晚上8点前下过班,甚至已经晚上10点了还要开会。我坚持了半年,很冷静地选择了离职。也正是这样,我失去了应届生身份,之后找工作也不太顺利,现在待业一年了。

我留学大概花了50万。这个费用是家里能够支撑的,当初去留学,父母也没说过,需要我多久把学费给挣回来,或是如果没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留学就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所以,待业到现在我没有太大压力。就我来说,在英国的两年,对我的认知、视野以及学习习惯都带来益处,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国留学。

从大厂出来后,我去过一家外企面试,在留学期间,我去这家公司的总部实习过,整个面试下来,和面试官沟通非常流畅,他们也认可我的能力。但最后,因为薪资和没有匹配的岗位,我最终还是拒绝了。我觉得现在国内找工作变难,也跟整个大环境有关。我目前准备再Gap一年,慢慢找。

留学花50万,Offer1个,月薪8000元

陆迟:24岁 北京

我是2021年10月回国找工作的。我想从事影视行业,之前觉得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决定出国一年,想回来再看看行业就业情况。

为了找工作,我特地选择十月回来,想赶上秋招。还没有回国时,八九月份我就在网上刷各类公司的招聘信息,希望能够一回来隔离完后就面试。

当时投递方向有两个,一类是互联网大厂,一类是影视公司。结果互联网大厂没有一家有回复,影视公司开校招的也很少,前后我一共只获得了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第一家公司面试完就杳无音信,好在第二家公司面试过了,在12月中旬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Offer。

当时一共面了三轮,聊得挺愉快,但这个过程我也有些焦虑,好在有认识的朋友在这家公司工作,给了我一些正向反馈,让我心理有点谱。我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对薪资的要求不算高,觉得到手能有8000元就不错了,现在这家公司也满足了。

当然,这和我出国的开销比起来,确实不算多。从计划出国开始,每一笔花销我都认真记账,前后总共花费了50万元,如果用我现在的薪资来挣,不计税,前后也要不吃不喝五年,才能挣回来。我家不是大富大贵,我也想过以后要把这笔钱还给父母。

但我不觉得出国留学这件事,要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衡量。出国留学,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能让他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有更宽阔的视野。而且我是在英国留学,只需要一年,比国内两三年的读研时间短很多,这也换回来了一些时间上的优势,能更早进入职场。

我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也需要更高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单一环境里,出国也有长久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我是不后悔的。现在因为疫情,有的留学生就是在家里上网课,也没有机会锻炼英语能力,我觉得很可惜。

我希望自己在这家公司能多干一段时间,有一个自己的作品,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的做下去。现在留学生竞争力没有那么强,也跟当下不少人出国,就为了水一个文凭回来有关。如果要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建议,我想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借这个机会把英语练出来,想明白自己要在学校学习到什么,爸妈为什么要送自己出来,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早做规划。

投了50多家公司没拿到Offer,一度报班打算转行

小鹿:27岁 上海

我在德国读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化学。毕业之后我回国Gap一年,经历了一段正式工作和一段实习后,我又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了一年硕士,还是学化学。2021年9月硕士毕业回国,我的职业规划很清晰:去外企、做研发。

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那一年的秋招,我总共投了50多家公司,大多是快消公司,类似联合利华、宝洁,还有拜耳、辉瑞这些知名药厂。我刚找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能拿很多Offer,结果两个月过去了,直到11月中旬才收到终面通知。

求职过程中我非常煎熬。化学专业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之一,本来就不太好找工作,化学专业想做研发基本就是进实验室,如果想去更好的平台,那就只能在几家大公司里面找。几场面试下来,我的对手全是来自复旦、交大、南洋理工、UCL等等高校,甚至还有PhD。

收到终面邀请前,我一度心灰意冷,考虑要不要直接转行算了,我就报了一个数据分析的课,想着做码农的薪水、机会、前景都不错。我甚至还投了一家汽车公司,跟化学没有一丁点关系。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上各种面试辅导的课,宝洁八大问的每个问题我都准备了两个故事,中英文两版反复背。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参加面试。

中间我还碰到过一家外企,终面放了我鸽子。我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对方态度特别差,一番Battle下来,对方说给我另外安排一场,结果那场面试之前又告诉我,因为我对他们公司不满意,所以取消了面试。

可能运气是守恒的吧,我报了数据分析班的后两周,就收到了3场终面,当周就收到了一家Offer call,半个月后就给我发了正式Offer。这家公司是行业里的知名外企,从面试体验、面试官的态度上看,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

所谓面试经验,其实就是用心准备、好好复盘。我在终面之前,会把公司官网全部看一遍,掌握他们最近的动态、新产品、合作项目。等到最后和大Boss1V1的时候,能说出你对公司的见解是很加分的。过程中,我很自信和笃定,自信就是“我说的就是对的”,笃定就是“我非常想进贵公司”。

留学生的求职环境确实不如从前,他们会看学校排名,还会觉得英硕都是水硕,外企还更希望求职者不完全是海外教育背景。但我比较乐观,我在德国的本科5年也练就了我的抗击打能力,因为德国的大学学业很重,毕业很难,我最后是发了“不毕业不回国”的毒誓才熬下去的。

入职半年,我对公司的工作内容、薪资、氛围都特别满意。算下来德国留学一年花费15万左右,英国一年花费35万左右,如果五六年能赚回这个钱最好了。不过我还是更看重工作、成长本身,希望在管培轮岗里,我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地方。

回国第一份工作薪资6500元,今年打算去体验“跑龙套”

许树:26岁 北京

我本科是在美国学的商科,学费折合人民币在80万到100万之间。2018年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酒店行业一家头部品牌,薪资只有6500元,其中500元还是我们所有管培生跟公司争取来的。

不过,我和我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专门计算留学的投入产出比。对我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经历。海外那几年带给我的远远不只是留学生的学历和身份,而是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新的生活。而且大学四年,我也不算荒废。从上大学开始,我父母就已经不再给我“输血”提供生活费了,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而且我还拿到了奖学金。当时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也是我毕业时申请到的一个国际项目,只招4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际项目是在美国工作一年,再回中国工作一年半,回国工作的酒店也是头部大酒店。但2018年回国后,我只做了半年就离职了,觉得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第二份工作我进入了旅游业,主要提供高端入境游服务。

我觉得,自己回国之后,就是和国内本科、硕士毕业的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留学生唯一拥有的优势,可能就只是语言优势。也可能是因为,我不太了解国内求职市场的技巧,包括谈薪等,我第二份工作的薪资是7000元。

接着,就遇到了2020年疫情,疫情期间,我们都是发半薪。后来,我自己单独做了一个项目,薪资才达到了万元左右。到去年底,旅游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公司想裁员,我也想辞职,于是就在12月离职了。

离职后,离春节已经很近了,我先旅游了一个月。春节后去了趟深圳,因为疫情阴差阳错无法回家,我就先来了大理,当了义工。这中间,我也在线上投了很多简历,但因为我想离开旅游行业,换个领域继续做策划。投出去的简历中,有回音的不多。还有的在上海,现在受疫情影响,很难安排下一轮面试。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也经常给我转发一些今年的人才市场行情,比如大厂裁员、今年没有“金三银四”等,我在大厂的学妹最近也发朋友圈说,感觉很丧很emo。

但我目前在大理的生活状态挺好的。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在大理这边还体验了一把当群演、跑龙套,等义工工作到期后,我们打算就去跑龙套,也算是一种新的体验,而且还有一天100元日结的收入。我估计短期内可能不会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了。

现在,出国留学太常见了,我身边很多人都有过海外学习经历,有毕业就创业的,但回国考公进入体制内、结婚生子过上平常日子的也不少。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心态最重要,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文中小鹿、陆迟、许树、宇哲、张乐乐为化名)(来源:深燃 作者:邹帅、李秋涵、王敏、唐亚华、宛其 编辑:唐亚华)





服装市场举步维艰 上千租户“关档抗议”  
【研究员】:wh
而之所以四季青老市场成为这次事件的核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服装实体店的转型问题。“我们老市场的人其实都比较老实,属于勤劳肯干的那批人,年龄都在40左右、文化程度偏低,都是苦人家出身。”李丽君告诉小巴。老市场,是四季青一条街上历史最悠久的服装市场,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

1651064037316590.jpg

【博览财经特稿】要在疫情管控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把握更合适的尺度,留足普通生意人的喘息空间。先来看两张全国疫情图:

1651064045323012.jpg

一个结论是:现有新冠确诊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近60%。相较此前以武汉为主的疫情、全国各地散发的疫情,此轮疫情集中式爆发于中国经济核心地带: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重镇上海和珠三角地区的重镇深圳,都是重灾区,浙江与广州也被波及。

这意味着什么?据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张弘顼的研究:模型分析显示,本次疫情冲击将对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造成1.8—2.1个百分点的拖累。

愿意展现这一张“此轮疫情影响拼图”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块——受疫情以及经济大环境影响,无数商业租户被迫停业,而高昂租金成了他们的心病,因此与房东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事关未来经济大局。

3月6日,受疫情影响,杭州四季青一条街暂停营业,3月23日左右部分恢复营业。这对杭州服装业原本是一个好消息。但在3月23日下午两点左右,微信群里开始传: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出现了商户“关档抗议”,还说“闹得最凶的是四季青”。

杭州四季青一条街与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前者是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年交易额过500亿,江湖上有“中国人均一件衣服来自四季青”的说法。后者拥有上千家档口,亦不可小觑。在全国服装产业,它们所代表的杭州服装批发产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关系到国内服装产业的变局,并折射出实体经济和经济大环境的一部分发展现状。

“这里很多都是亏的,只是大家在硬撑”上千个租户的“关档抗议”

3月23日下午三点,我们先来到环北丝绸服装城。结合多位老板娘和店员的说法,以及现场的视频材料,在3月23日上午时间,上百个服装城的租户高喊着“退租”的口号,使得周边的环境声音也淹没在这巨大的声浪之中,大量围观的人们举起手机录像和拍照。

1651064072878889.jpg

但是,这些服装城租户还没有放弃。于是出现了“关档抗议”的软性事件,这一行为并没有被阻止。一楼入口的左右过道里,相当多档口拉上了卷帘门。有的档口,卷帘门离地面留下手掌大小的空隙,证明还并没有完全要关门的打算。门口是拿着小板凳坐着的女店员,百无聊赖,但很多店老板都不在。

据了解,环北市场共9个楼层,档口数以千计。一楼的商户为200—300家,大部分有闭店举动。或关门或关灯。或有人在门口,或门口没人。多位租户称,其他楼层也基本如此。

1651064062683837.jpg

“这里很多都是亏的,只是大家在硬撑。”去年搬到环北市场一楼,一个拐角处档口的二批商家王莉说。她家还开着门,但明显是“关档抗议”的拥护者。

这家档口斜对面的女店员张艺涵解释,第一(因为疫情)没有人进来,也进不来;第二,(因为疫情)很多快递发不出去,也进不来。

张艺涵从今年正月初八开始上班,至今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相较往年的订单量预估下滑了80%。“不严重能闹?你往年没听到过吧?”她说。她们家也开着门。据她透露,疫情第一年生意基本正常。去年来说,亏掉的开支,主要是4个月薪1万左右的员工薪酬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市场方面退租或者降租成了缓解她们困境的关键。王莉说,市场上人都没有。“租金太贵了,租金便宜点可能还能撑一下。”

具体来说,王莉及周边的门店老板娘的诉求是,年租金降一半。如此“大家可能都还能承受”,以期达到“今年能熬过去”的目标。

据了解,档口的面积一般是7—8个平方左右。根据位置、面积,租金都有一定差异,大多是在40万—50万元一年。

事实上,该市场不少档口是二房东转过一手的,到了商户手里,价格往往翻了一番。“房东签下来才12万—13万一年,给我们一年40多万”。多位老板娘与店员说道。

“疫情已经好几年了,房租是一年一年地涨,去年有二十多万、三十多万的,今年都是四十多万、五十多万,以及七十多万的。”张艺涵表示。此外,她还表示:“有些时候市场不让他们(指中介)涨,他们变相在合同上面做手脚,赚你钱。”其所在档口面积不到7个平方,年租金为45万元。

小巴问了这家档口的老板娘:“为什么这么贵还租?”她的反问我:“不租的话,我们在哪里?”她的意思是,她做了十几年的服装生意,积累了大量客户,租这样一个较知名服装市场的档口是维持商业往来和良好信誉的必然选择。

小巴又问王莉,既然去年硬撑,为什么今年还续租,对疫情没有重视吗?她的回答是:“没有人可以预料。”

“整个服装行情都很差,疫情、天气(指今年春季天气偏冷,不利于春装销售)……都有影响。”对此现象,一位市场工作人员总结说。具体到解决方案,这位市场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多位工作人员都默不作声,只能静待市场管理层的消息。

“家家户户压货十几万,生存不下去了”四季青老市场数百个租户的心声

也是在当天上午,杭州四季青老市场(二十多个服装批发大楼中的一个)的几百个租户也在市场门口的空地,一起大喊“退租”“减租”。

小巴是在下午四点半来到四季青老市场的。环北市场还有人看店,在四季青老市场,几乎没有人。狭长的通道四通八达,延伸出去都是一排排、一列列大小规模相似的档口。但这些档口几乎都是闭门的。白色的卷帘门与白色的地板、天花板组合起来看不到头,形成一种安静、沉闷、诡异的气氛。如果是正常营业,人头攒动,自然不会是这番景象。

1651064090444536.jpg

四十多岁的李丽君是当天早上要求市场减租的租户之一,她是四季青老市场的八年老租户,其档口是整整一条通道上唯一开门的档口,显得突兀。事后小巴才知道,因为有零散快件要发,她才留在档口。

“其实我们今天没有‘闹’,只是要叫市场部给我们一个交代,关于减6个月租金,其他也没有别的要求,如果我们再经营不下去,那是我们自己个人的问题。我们自动会退出。”李丽君委屈地表示。

如今,她们面临的窘境是:由于疫情等影响,货几乎发不出去,而且有大量的退货。“不要看我店里这点货,我们客户手里都是货,因为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零售店都关门了,他们卖不出去,都退到我们家里去了,因为这里快递不能进。”她说道。如果她不接受退货,则可能意味着以往生意关系破裂。

如今杭州的服装厂家、二批商家、零售商,这三者的处境都十分艰难,因此关系充满矛盾。二批商家向厂家退货,零售商向二批商家退货,乱了套。

据了解,这些租户“家家户户压货基本都有十几万”。“今年我们几乎就生存不下去了,本来生意就差,加上疫情,款式再好、人再能干,没办法销售出去。”她无奈道。

由于以往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萌发了希望市场减免租金的想法。“我们不是说不经营,而是这样压力会小一点。”她强调。

她的档口面积较大,年租金是49万元。这三年没有涨过,略有下降。除了租金成本外,有3个店员,平均月工资是一万元,包早餐和午餐。“我们市场很简单的一荤三素的盒饭都要18块钱。”她说。

“我一个外地人在这里,家里要赡养老人,小孩教育,房贷车贷都是靠这里收入的。”李丽君无奈道。或因如此,她在跟人通话时,提到“我都好像缺氧一样”这句话。说到下一步计划,她也不清楚,“大家都说没生意,都不开门”。

当天,市场部给李丽君们的回复是:给他们时间,要上报有关部门。但没有说明确的时间节点。

服装市场举步维艰,“火药桶”如何扑灭?

让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从全国来看,整个3月,堪称是中国服装市场的停摆月。受疫情影响的服装市场不止杭州的两个,而是遍及浙江湖州、广东东莞、广州、深圳、山东即墨等全国知名的服装市场。

◎中国童装之都——浙江湖州织里:3月8日休市,3月25日解封。

◎全国最大服装市场之一——山东即墨服装市场:3月13日休市,3月26日复市。

◎全国针织毛衣生产、销售集散地——东莞大朗:2月24日封控,3月29日解封。

◎广州主要服装批发城——白马、壹马、红棉、天马、西郊、金象:3月9日封控,3月23日相继恢复。

◎外贸、原创服装中高端市场——深圳南油服装市场:3月14日休市,3月24日解封。……

此外,据财信证券,2022年1—2月,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2.2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2.30%,与近些年来比,大体呈下行趋势,而在吃、用、穿类中,穿类同比增长为3.9%,远不及吃类的12.7%和用类的15.10%,表现较弱。

1651064105185130.jpg

分析称,今年以来疫情反复,终端消费疲软。以及天气反复,冬春季的服装供需错配,消费意愿有所降低。

实际上,根据租户的爆料,在广州等地也有类似的“呼吁减租”的行动。那些发生在广州等地的群体性事件视频已经到处流传,一位环北市场的租户把相关视频发给了我。

但租户们之所以采取特殊手段,不仅仅是因为经营环境差,对租户来说,在政策方面还有“减免6个月租金”的可能性。

今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政策》),其中提到: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各地可统筹各类资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

但其中有三个必备要素:中高风险地区、县级行政区、国有房屋,除了中高风险地区以外,其他要素大都难以完全符合。它们并非县级行政区以及国有房屋。

比如,四季青一条街和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都位于市级行政区,背后的市场管理方四季青服装集团和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有限公司均是民营企业。或因此,四季青服装市场管理方给一家媒体的回复是:“没有接到这样一个文件或者是这样一个政策下来,如果有优惠政策,我们肯定遵守不用说了。”

咨询了前法官、上海律与匠律师事务所主任常东岳,他分析认为,对签订在新冠疫情之前的租赁合同来说,新冠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毋庸置疑。但“在此情况下,同样遭遇不可抗力的影响,作为个人或者民营企业的房东及租客受到的冲击并无不同。对个人或者民营企业的房东或租客来说,降租固然可以降低租客的损失,但与此同时直接损害了房东的利益”。他还强调说:“争取减免租金固然是租客的权利,减免租金却均非房东的法定义务,不论房东是否为政府或国营企事业单位。”

这无疑是一个情与法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3月26日,杭州再度推出《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0条政策》,其中第九条也提到“减免市场主体租金”: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市、区属国有企业房屋,免除3个月租金、再减半收取3个月租金。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

显然,这条政策并没有为四季青老市场与环北丝绸服装市场的租户们,完全扫清政策障碍,打通减租通道。此种情况下,常东岳认为,由租客与房东共担风险是最恰当的解决办法。“租客可以以‘情势变更’为由起诉变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法院可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裁量是解除租赁合同并减免违约责任还是不解除合同但酌情调整租金。”他说。

所幸的是,半个月后,市场方面开始有所让步,表现出共担风险的诚意。4月5日,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公众号发布消息,决定为商户减免租金,其中有三种方案,具体细节未透露。

与此同时,四季青老市场方面也有了消息。李丽君表示,四季青市场方面给出的减免额度是2个月,并且以相关部门的名义。这与他们的诉求相差4个月,她们目前不同意,仍在观望和争取之中。但是,他们组建的微信群已被市场方面监控,使得他们的处境颇为尴尬。

所谓“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过去几年逐渐在生意圈中形成的共识又被不少人强调:即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红利不再随处可得的世界,一门生意都不能只依靠单一流量,不仅仅要有线下渠道,也要有线上渠道,要公域流量,也要私域流量。

事实上,小巴也遇到一些未参与呼吁降租、减租的租户。3月23日当天,小巴还来到四季青一个主卖韩国、欧美进口成品服装的大楼。整个二楼几乎只有一家开门的店,其老板娘告诉小巴,由于这边大部分门店都是卖韩国货,而韩国疫情严重,货进不来。

她所在门店算一个半档口,月租金是7万块钱,年租金稍高于老市场和环北丝绸服装市场。此外,其今年以来的销售额跟往年比,少了三分之二。

小巴问,她为什么能够正常营业。她告诉小巴,她本身是自产自销,所以,没有其他二批商家往往需要压十几万货的忧虑。此外,“三楼正常营业的要多一些,做欧货的基本都开了。”她说。

而之所以四季青老市场成为这次事件的核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服装实体店的转型问题。“我们老市场的人其实都比较老实,属于勤劳肯干的那批人,年龄都在40左右、文化程度偏低,都是苦人家出身。”李丽君告诉小巴。老市场,是四季青一条街上历史最悠久的服装市场,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

相比而言,四季青其他新市场的租户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不少人早就开始电商、直播等方面的转型,这是老市场的人难以适应的。类似的声音也出现在环北丝绸服装市场。“直播也要投钱啊,一投就是好几万,投进去还没有影子。”一位租户说道。

“抖音确实成就了很多人,但也把我们利益损害了。”李丽君无奈道。

吴老师在《地标70年》曾拍摄过四季青,其中提到一个叫秋枫的85后女生,是一个四季青的“租户二代”。从她妈妈手里接下档口后,她做起了直播,颠覆了上辈人的玩法。“妈妈做批发的时候,不知道衣服最后卖给了谁,现在,我知道它穿在谁的身上。”秋枫说道。

1651064137335880.jpg

这似乎又回到一句流行老话,“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这样的逻辑未必对。李丽君们既然能有大手笔的资金租用四季青和环北市场的档口,并明确表示减免一定的租金,就能熬下去。可见,线下实体店或许会被操着新式武器的电商、直播们分去部分生意,但勤劳苦干,经验、资源丰富的她们还是可以完成基本的过活养家的目标。

如果每个生意人都必须“全副武装”才能生存下去,不然没有生存空间,这未必过于残酷,也不完全符合当前的现状。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还是,在疫情管控和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把握更合适的尺度,如此普通生意人仍有喘息空间。你觉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19:29 , Processed in 0.0934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