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未见“疯狂” 挺过疫情的中小微企业能否扛过原材料涨价?》:在东莞一家包装产业园里,聚集了十几家包装企业。这些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自2020年8月市场需求反弹以来,上游纸价也加快了提价的频率,这些处在中游的纸制品企业,就成了左右为难的“夹心层”。 我国纸业上游集中度高,原材料集中在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博汇、华泰、中顺洁柔等几家龙头企业手中,行业高度集中给了这些头部企业很大的提价空间,而中游纸品企业面对提价,只有接受的份儿。
热点聚焦
几十年未见“疯狂” 挺过疫情的中小微企业能否扛过原材料涨价?
【研究员】:wh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这些中小企业不敢接的订单,有可能都流向头部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在上游原材料经销商面前,更有议价能力。也有一些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实力与规模,可以与供货商签订长期价格协议,锁定合同价格,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博览财经特稿】这个涨法,几十年未见。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正在有单不接,因为这个生意,他们做不起了。 涨!涨!涨! 看着桌上的100多份涨价通知函,杭州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王先生很郁闷。 从去年7月开始,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不断发来调价函,从石膏板、板材、管材、线材到商砼(混凝土)、轻钢龙骨等,无一例外地要求涨价,而且不止一次。
这让他很为难。年前已经与客户签了的单子,本来满打满算能赚个10%,现在材料全部涨价,成本都收不回来。但这个亏损,只能他自己承担。 和他一样焦虑的大有人在。“疯狂,真是疯狂。”一家食用油企业的高管在谈到当下原材料价格刹不住地涨价时,忍不住连用了两个“疯狂”。 他所在的食用油行业,两种主要油料——豆油和菜油都高度依赖进口,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价格都在翻倍地上涨。 豆油价格从去年最低4000元/吨涨到4月的近万元每吨,仅4月就上涨2.29%;菜油去年5-6月时最低价格为7000元/吨,到现在也已涨到12000元/吨左右。 各行各业都感受到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牧场里,奶牛每天吃着和原来一样的玉米、进口苜蓿、青贮和豆粕等饲料,但老板每天却要为一头牛多付出10元餐费成本。 东莞一家年生产5亿个铁罐的企业,今年开工发现,生产用的铁料单价从5000多元/吨涨到9000多元/吨,仅这一项,成本就上升了20%。 在一些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消费端。今年来,美的、奥克斯等家电企业已连续发出空调、洗衣机等商品的涨价通知,涨幅在5%-10%不等。
食用油、轮胎、纸巾更是全线涨价。连快消巨头宝洁也宣布,今年9月起上调纸尿裤、卫生纸等日用品价格。“这是我在宝洁33年来,原材料涨幅最大的一次。”近日,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乔恩-莫勒在宣布涨价时无奈地表示。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趋向复苏,多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使大宗商品需求回升,铜、铁矿石、纸浆、原油、白糖、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据证券时报报道,截至今年3月,57种主要大宗商品中,30种商品涨幅超过10%,原油、聚合MDI、阔叶橡胶等11种商品涨幅超过30%,纯苯年内涨幅更是超过50%。 被称为“工业筋骨”的铜,价格从2020年3月的35000元/吨,一度突破70000元/吨,创历史新高。虽然后来又跌回6万元左右每吨,截至发稿,又即将突破75000元/吨。 铁矿石是钢铁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5月6日普氏铁矿石指数涨至202.65美元/吨,历史上首次突破200美元大关。…… 一位家电行业人士说:“这是近十几年来最异常的一次涨价!” 暴涨背后 “一天赚了一个季度的钱。”今年2月,北京大兴区一家废铜收购站老板靠卖废铜,利润飙升了20倍。 2月3日起,铜价迎来快速上涨,2月底已经突破7万元/吨大关,为9年来历史新高。铜价的上涨也拉动废铜价格的持续攀升。
铜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力、建筑和新能源等行业,从日常家用的空调、电视机,再到高压输电等,都离不开铜。我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消耗了全球约一半的铜。 从2021年2月3日起,铜价开始抑制不住地疯涨,2月底涨到每吨7万元,破历史新高。是什么刺激了铜价的飙升? 在铜价开始飙升的这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公布一则消息:美国众议院以218票对212票的投票结果,批准了拜登政府的1.9万亿美元经济救济法案。其中有一条,鼓励可持续技术和基础设施项目。 而铜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设施”。5G基建、充电桩、特高压、轨道交通等新基建建设,以及今年以来各国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发展风电和光电等绿色能源,提升终端领域电气化,都离不开铜。 数据显示,光电和风电设备对铜的使用率是传统发电系统的8-12倍;一辆传统汽车的用铜量为23千克,而新能源汽车的用铜量为83千克,是传统汽车的4倍。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铜的这轮涨价成为必然,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高盛4月发布主题为“铜是新石油”的报告,报告称如果发展绿色技术,到2030年铜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最多将增加900%,也就是870万吨。但从供应端看,铜市场目前还没有为需求的增加做好准备。
由于疫情加剧,全球主要的两个产铜国——智利和秘鲁的铜产量还在持续下滑。地处南美的智利和秘鲁,为全球贡献了近40%的铜,但自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南美疫情愈发严重,罢工、防疫封锁等措施,都严重影响了铜的产量。 高盛预计,到2030年,铜长期供应缺口将达到820万吨:“如果不增加铜和其他关键金属的使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的趋势就不会发生。” 受影响的不只是铜的需求。原油是塑料、钢铁等化工类产品的原材料,2004年4月,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到每桶不到20美元,随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石油减产协议。 在需求加速恢复的情况下,原油减产超预期推动原油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上塑料、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以油为例。美国农业部3月最新报告显示,2020/21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为6959万吨,产出水平处于近5年均值以下。虽预估均值有所增加,但库存消费比为7.87%,而近五年平均值为10%,仍处于较低水平。
此外,我国一部分原材料受政策因素影响,供给出现缺口,推动价格的飙升。 以造纸业为例,2020年我国进口废纸量为823.2万吨,占我国废纸产量20%左右。2020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落地实施,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这意味着,2021年起废纸浆将出现20%的缺口。而由于我国废纸回收率仅为50%,提升缓慢,短期内这个缺口将难以填补。 而且,“废固进口”不仅限制进口废纸,还波及废金属、废塑料的进口,导致这些原材料短期内出现短缺。 涨价还是硬抗? 今年4月,广东一家玻璃深加工工厂的车间,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也没有机器的轰鸣,冷冷清清。 春夏是玻璃销售旺季,往年到了这个时候,车间里昼夜灯火通明,工人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今年以来,公司只能零星接到一些小订单,没有批量大单,车间无法开工。 “下游客户都在观望。”该公司负责人说,玻璃价格从2020年最低1200元/吨涨到2400多元/吨,价格翻了一番,下单的客户少了很多。 和这家玻璃加工厂被动“减产”不同,更多的企业则选择主动削减产能,有单也不接。“卖一件食用油就亏几十块钱,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有企业反映。 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弱,很难独自消化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只能限量出售,客户要1000件货,只发100件货。 “原材料价格暴涨,已接的订单基本都亏了,现在就是在硬扛,新订单更是不敢接了。”前述家装公司的老板对此深有体会。他经营的装修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材料成本占经营成本的50%-60%,原材料价格上涨10%-20%,净利润就基本没有了。 今年3月起,TCL、海信、美的、志高等家电企业,在家电行业的淡季集体宣布涨价,涨幅在10%-15%不等。 食用油也出现大幅涨价,超市里一桶40斤装的金龙鱼食用油,4月份之前的价格是110元,到5月份,就涨到170元。 为了应对原材料涨价,大企业纷纷对产品涨价,小企业提到涨价却瑟瑟发抖。“不敢提价太多,提价的结果是需求下滑,相当于把市场份额让给了竞争对手。”一家食用油厂商负责人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可能会经历一轮洗牌:这些中小企业不敢接的订单,有可能都流向头部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在上游原材料经销商面前,更有议价能力。也有一些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实力与规模,可以与供货商签订长期价格协议,锁定合同价格,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有分析指出,这一轮原材料涨价,其实变相推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加速了供应链、制造链以及产业链的份额向龙头行业快速集中。“每一次大宗商品巨大波动的时候,都是大厂做大市场份额的时候。”一位分析师表示。 出路何在 在东莞一家包装产业园里,聚集了十几家包装企业。这些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自2020年8月市场需求反弹以来,上游纸价也加快了提价的频率,这些处在中游的纸制品企业,就成了左右为难的“夹心层”。 我国纸业上游集中度高,原材料集中在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博汇、华泰、中顺洁柔等几家龙头企业手中,行业高度集中给了这些头部企业很大的提价空间,而中游纸品企业面对提价,只有接受的份儿。 这些企业也试图通过提价,往下游释放一部分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但很快遇到了阻力——行业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只要提涨价,客户就跑了。 “企业还想经营下去,必须有订单。”一家造纸厂的采购经理说。这些夹在中间进退维艰的纸制品公司,选择聚在这个产业园里,抱团取暖,整合资源。从2018年的那轮纸价上涨后,已经陆续有10多家纸制品企业进驻产业园,一起探索各种应对涨价压力的方法。 比如,一些企业把工厂两两合并,从而分摊掉一部分成本压力。产业园也在探索打造产业集群,将企业集中起来,共同向上游采购原材料,提高议价能力。 不过,他们也都明白,这只是应对涨价的权宜之计。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自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来,深圳一家电路板企业开始优化产品结构。由于低端电路板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约占40%,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大,公司降低了这部分产品的产量,同时加大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电路板产能。 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的同时,企业还在效率上做文章。位于山东兖州的宏河纸业,在它打造的智能立体仓库里,每天生产的4000多吨成品纸,在入库指令的指示下,自动找到合适的巷道,缓缓进入蜂巢式立体仓库,到达相应的货位。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全靠数字化和智能化带来的能力完成,提升了运营效率不说,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政府层面也早已注意到涨价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 中小企业常年勤劳苦做,为绝大多数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方便老百姓的起居及衣食住行,是产业经济的垫脚石。但他们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还在融资、公共资源分享、社会关注等方面相对处于边缘末端: 一有大的市场波动与风险,发挥着经济毛细血管作用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最先失血,最不容易被补血。即便处于困境,也不会像一些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的大企业那样,在遇到困难时被关注与重视,甚至紧急救援。 就眼下而言,较为迫切的也是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压力,渡过难关,别让挺过了去年疫情的他们,倒在今年的原材料涨价上。(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周瑞华)
政经观察
眼瞅“无限期暂停”战略经济对话 中澳关系还能坏到哪里?
【研究员】:wh
回头看看新西兰,就在澳大利亚隔壁,也是“五眼联盟”成员国,但和中国关系就好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西兰自己压根没什么政治野心,不愿意掺和大国间的博弈,另外一个是出口货物集中在肉制品、乳制品、旅游业等,小本生意得态度好,生意才能做得好。
【博览财经特稿】原本澳大利亚方面的智库、政治家和民众都觉得,葡萄酒、煤炭、龙虾、木材都不要了,中澳关系还能坏到哪里去?结果眼瞅着中国就“无限期暂停”两国战略经济对话。 嘴上说不要,数据很诚实 最近澳大利亚的智库、学者、政治家面对和中国关系,最常用的词是“未知领域”(uncharted territory),为什么走到这一步,怎么就走到这一步,未来会走到哪里,澳大利亚方面很茫然,谁都没个主意。 学者们给出的建议,官方透出的风,来来回回都是套话:加强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的联系,加大出口渠道多元化建设,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但首先,没那么好降。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是第一出口国,光是2020年,对中国的出口额就占到了全部的40.84%。 之前台湾政治大学兼任副教授评价G7集团外长会,嘲笑澳大利亚外长佩恩,原话是:“你连中国台湾都不如,你还要跟大陆干架?” 虽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句听着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爽话,不能太往心里去,但从经济层面看确实如此。 2020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占了全部出口总额的40.84%,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2.06%。中国进口倒是对澳大利亚铁矿石有依赖,这是句实话,但是铁矿出口是澳大利亚经济命脉。双方关系要坏到真不行那一步,体量还是不太一样。 其次,澳大利亚说要多元化出口渠道,这话也说了好多年了,这两年关系不好喊得更响。嘴上说不要,看数据很诚实: 去年各种贸易纷争,大家都以为今年两国贸易不行,结果呢?2021年澳大利亚对华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头两个月对中国出口总额增长8.2%,至266亿澳元,高于2020年前两个月创下的245亿澳元的记录。 3月数据显示,对中国出口总额还在往上走,估计第一季度算出来,还是个历史新高。不过最近澳大利亚统计局最近忙着算新财年的其他数据呢,中国海关总署也不稀罕把不到3%的进出口贸易伙伴算清楚,双方第一季度的具体数据还得等等。 但再怎么算吧,不管嘴架打得啥样,双方贸易额其实还是往上走的,要不澳大利亚外长佩恩跟中国都联系不上:我不理你,因为没啥大事。 疫情以后中国经济恢复迅速,出口数据创新高,铁矿石作为基础原料,需求旺盛,去年以来铁矿石是价格已经翻倍,从几十美元每吨,一直涨到超过200美元每吨。
对于铁矿石产量占全球一半的澳大利亚来说,这简直就是个赚钱的大好机会,对于中国来说,经济恢复不得不买,别的市场买不到那么多,还得从澳大利亚下单。 这就好比,街坊里开饭店的人家来菜市场唯一的鸡蛋摊买鸡蛋,双方因为对彼此容貌和衣着,言谈举止都十分不满,双方就地开始破口大骂,围观群众都以为要鸡飞蛋打了,但眼瞅着开饭店的买了鸡蛋走了。卖鸡蛋的还在骂骂咧咧,同时催着伙计把下回卖给开饭店的鸡蛋准备好了。你说卖鸡蛋的他会不卖么?买鸡蛋的人会不买吗?从实质利益最大化考虑,买卖不太会终止。 为什么澳大利亚和中国过不去? 所以这生意还得做,为啥澳大利亚还要和中国过不去?拿达尔文港做例子,就明白了。 从地理位置上讲,达尔文港是澳大利亚靠近亚洲的战略要地。二战的时候,该地驻扎了15,000名同盟国士兵,可以进入亚洲地区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夹击。当时日本为了避免同盟国向该基地运送更多士兵,就对达尔文港进行了狂轰滥炸,后来历史学家进行统计,轰炸达尔文的炸弹数量,超过了空袭珍珠港的数量,可见达尔文港当时作为军事基地,有多么重要。
2017年以前,中澳关系虽说起起伏伏,但大多时候还是浓情蜜意。 2015年,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就和中国企业签订了一份协议:将达尔文港以5亿多美元的价格,租予中国公司岚桥集团99年。 当时中澳关系好,听着没啥问题,签了也就签了。但是逐渐地,澳大利亚政府觉得这笔买卖不对劲了。重要港口、租借外国、99年租约?感觉自己这协议签得有点大意了。 现在澳大利亚政府担心,万一关键时租借方切断港口运作可怎么办?尤其这两年中澳关系走下坡路,万一中国直接把这公司收归国有,那这港口使用权归谁? 但其实,中标的岚桥集团是个民营企业,搞搞石油化工、港口物流、木材贸易和加工、房地产开发之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澳大利亚政府害怕的这些事,岚桥公司可能压根都没想过,自己掏了那么多钱,政府还天天指着屁股骂自己,估计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还仅仅是一个例子,近些年中国经济崛起,加上爱买地的习惯,在2020年以前,来自中国的私人公司、企业家,可是在澳大利亚买了不少的地。 有的地买家仅享有使用权,比如牧场买了,牧场归中国公司了,但地还是联邦政府的。还有的地是直接被买走了,买家享受永久产权和使用权的。 但这就有毛病了:假如一个巴西的买家买了地,再把这片地卖给巴西政府,那片地是谁的领土呢? 当然,法律上讲,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可以以国家基建、公共安全、紧急情况为理由把地强买回来,但一般不敢这么整,正常情况下澳大利亚政府不能动摇“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本。 中国和英国的买家,前后就买了澳大利亚很多的耕地,分别拥有2.3%和2.6%的澳大利亚农业用地。所以要是换个角度想想,澳大利亚政府害怕,也似乎是正常的。 类似的事情,不光发生在土地问题上,许多重要资源也卖给了国外。澳大利亚水资源可是很宝贵,干旱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但目前澳大利亚全国10.5%的水资源被国外买走了,中资企业是最大买家,在澳拥有7560亿升的水资源。 万一遇到大旱之年,不给用水可怎么办?澳大利亚为什么总是跟中国过不去呢?大概是依赖又害怕吧。 所以,最近又出了什么事?澳大利亚在2018年通过了《反外国干预法》以后,开始动用该法律,审核限制外资的进入。 过去澳大利亚的一个州给往外租个港口、卖片地,不用报备联邦政府的。但以上举的种种例子,让联邦政府认识到有些协议得慎重点签。现在有了这个法律,外资进入澳大利亚,就要经过审核,主要是排查进入澳大利亚的投资会不会对经济命脉造成影响。 这个法律呢,侧面来讲,也就加强了联邦的权力。在颁布了这一法律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不久前撕毁了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签订的“一带一路”协议。 维州在澳大利亚是个什么角色呢,其实很像当初中国的深圳。意识形态都不重要,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与中国合作的态度向来是积极的。之前也多次提过,维州首府城市墨尔本,CBD的华人密度已经超过了白人人口,主要干道的商铺,不认识英文根本不碍事。 州长安德尔·安德鲁斯在年初双方关系陷入僵局的时候,官方讲话还在讲,要重视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双方现在不在蜜月期,但是对于维州工人、农民、工厂来说,最大的市场还是中国。 不过澳联邦撕毁维州与中国“一带一路”协议,更像是象征性的骂街行为,该协议没有实质内容,单纯是维州政府与中国良好关系的一个象征。 当然,从中国方面讲,这太伤感情了,中国也于5月6日上午宣布,无限期暂停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作为对近期达尔文港纷争和撕毁“一带一路”协议的回应。 但话说回来这也是象征性大于实质伤害的一个举措。来自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史鹤凌从澳大利亚的角度对这份声明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份声明实际上指“暂停对话”,并不意味着中澳之间的经济活动会停止。 他说:“所谓的无限期是一个比较灵活的说法,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讲,就要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怎么做,如果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改变现在的政策,那么这个机制就是马上可以恢复。” 总得来说,目前两国的纷争,都是象征意义大,实际影响小,开头也讲过:澳大利亚需要中国市场,中国需要澳大利亚铁矿石。
至于去年的一些贸易摩擦,到目前来说,澳大利亚方面后续的发展是这样的:被中国限制的大麦,目前被卖到了中东、亚洲的饲料市场,墨西哥的酿酒商也打算买点澳大利亚的大麦用来酿酒。羊毛、小麦、奶制品的出口,迄今为止都没有受到贸易争端影响,红肉在中国销量依旧很高。但是葡萄酒、龙虾现在都愁云惨淡,目前怎么拯救酿酒业和渔业,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努力在欧盟和英国方面使劲。 最不乐观的推算是,两国摩擦会给澳大利亚造成二百多亿澳元的损失,但今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额预计会到达1360亿澳元,创下历史新记录——毕竟铁矿石在涨价,而中国钢铁产能很是过剩,是大买家。你们看,不去落后产能行吗? 源头是什么? 4月21日,中国驻澳大利亚公使王晰宁在澳全国新闻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说:“中国不是一头奶牛,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抱有‘在中国正值盛年时挤她的奶,然后在最后密谋将它宰割’的幻想。” 这背后说得就是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的问题,指出了澳大利亚在双方交往中不太道德的地方。 回到两国贸易争端开始之前,中方从未对澳大利亚在任何方面施加过负面的影响,甚至在舆论上,从未对澳大利亚进行任何形式的批评,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澳大利亚的看法也很积极。
澳大利亚在经济方面,是搭了中国发展顺风车的。来自大陆的投资、移民,以及中国对澳大利亚商品的喜爱,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事实来说,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发展,扮演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 怪就怪中国发展速度太快,辐射到澳大利亚的速度也快。微微存在的白人至上主义,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光环,对自己政治体系的自信,30多年经济未遭衰退的骄傲感,在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时,产生了一种很扭曲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大概像是:我,一个富足的民主国家,你一个亚洲国家,发展中还存在那么多问题,我怎么就在经济发展上依赖你了呢? 好比原来班里尖子生,毕业以后发现社会地位根本没法跟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比,现在还得点头哈腰从同学那里搞钱。存在感危机出现了。 澳大利亚的前总理特恩布尔还在发言时闹过笑话,说了句:要使澳大利亚在中国面前站起来。当时好多中国人听到这句都震惊了:我们压迫过你们吗?我怎么不知道呢?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关系,是由个人、企业和地区建立起来的,但是澳大利亚很担心这背后是国家的行为,可中国政府并没有什么干预。 可存在感危机令人心理扭曲,这种破碎的心态,在以美国为首的政治联盟与中国竞争时爆发了。澳大利亚紧随美国步伐禁止了华为,舆论领域也开始添油加醋,只报忧不报喜,之后又不断在中国内政问题上批评和干涉,还多次公开批评和抹黑。贸易纷争这才开始。 当然,“囤货居奇”也让澳大利亚敢于硬气,毕竟铁矿和煤炭是刚需了。回头看看新西兰,就在澳大利亚隔壁,也是“五眼联盟”成员国,但和中国关系就好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西兰自己压根没什么政治野心,不愿意掺和大国间的博弈,另外一个是出口货物集中在肉制品、乳制品、旅游业等,小本生意得态度好,生意才能做得好。 各个因素加在一起,就让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台面上的关系很别扭,从现在的情况看,双方还是会别扭一阵的。但是,这铁矿石生意还是得做。(来源:非凡油条(ID:ffyoutiao) 作者:酸辣粉)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浅 或意味双方都需为此付出极大“沉没成本”和“代价”
【研究员】:wh
由于与中国在经贸投资上存在巨大的利益,欧陆制造业大国德国力推这一协定的达成。德国总理默克尔非常希望促成此事,以便在卸任之前再增加一项政绩。初步协定达成后,就进入欧盟议会以及各国的审查批准阶段。作为2020年下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及默克尔本人为此在欧盟内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博览财经特稿】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领域内一直在酝酿着规则的重构。在中美关系转向,中国长期受到美国政府对中企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制裁之际,中欧关系却出现有利于中国的局面。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以视频形式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的谈判,中欧投资协定修成正果。这一宏大规模的谈判,其难度并不亚于中国此前的“入世”。此时中外各界人士普遍认为中欧投资协定不仅将惠及中欧双方,也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乐观的期待往往会遇到现实的“反弹”。 当时中国政府对这一协定表现出明显的“乐观”。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詠箑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致力于制度型开放,协定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市场准入的承诺,这将为中欧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协定还包括公平竞争规则,可以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协定是中国适应全球投资协定主流的谈判风向所做的承诺。李詠箑强调,欧方也在协定中对中方承诺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双方的市场准入承诺也不局限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了促进便利投资,协定还有专门的条款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并对与投资有关人员的入境也做了规定和承诺。在市场准入方面,中欧投资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而且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了开放的承诺。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协定更是立足于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双方就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等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了广泛的原则性共识。可以说,如果协定顺利执行,那将是中欧深度合作与政治互信新阶段的开始,也是中国向西方投资市场发出的一个有力且革新的信号。 本质上讲,中欧投资协定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文本。具体条文需要中欧两方团队以及欧盟27个国家政府(议会)批准。协定体现了国际主流的投资原则,这一点与TPP、TTIP在投资方面的偏好是一脉相承的,但又有明显的内在超越。这个协定注重对等承诺,它是中国政府融入全球投资体系的一大标志性举措。协定明确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尽管面临压力,但中国政府在承诺上有三大突破。 一、承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涵盖所有领域。国民待遇既涉及投资准入阶段,又覆盖企业运营过程,明确了透明度条款,要求公开“补贴”的透明度,注重规则构建,这些承诺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约束力。 二、严格具体的国企监管机制。协定进一步具体化了世贸组织对“国有企业”的约束,严格规范补贴,严格国企监管机制,协定没有使用“国有企业”概念而是以“涵盖实体”代替所有的盈利与非盈利、国有控股和非股权控制企业、国家指定垄断和指定寡头等实体;严格实施非歧视,监管一方在提出请求时,有义务提供公司在法务、税务、资产、豁免等领域的信息,同时监管必须保持公正性、独立性和非歧视性。 三、中国在协定中明确了“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中国承诺以主动、持续不断的努力来遵循国际劳工组织第29号和第105号规定,废除和反对强迫、强制劳动。中国在这一协定中首次公开承诺“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同意不以降低劳工标准来吸引投资,遵守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废除强制劳动。双方还表示要提高其他方面的标准。这一承诺可能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甚至进一步降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但遵守这些精神是国际经贸的趋势所在,中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决心。总体看,这是中国力图实现更深层次开放、继续推进国内“政商体制”改革,向全球发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信号。 由于与中国在经贸投资上存在巨大的利益,欧陆制造业大国德国力推这一协定的达成。德国总理默克尔非常希望促成此事,以便在卸任之前再增加一项政绩。初步协定达成后,就进入欧盟议会以及各国的审查批准阶段。作为2020年下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及默克尔本人为此在欧盟内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5月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由于欧盟与中国互相制裁后双方外交关系恶化,欧盟委员会争取批准该协议的行动实际上已暂停。其实如果从单个国家考虑,欧洲有不少国家早已和中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BIT)。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陆续与瑞典、德国、法国等国签署了BIT协议。但当欧盟作为联合经济体出现后,中国亟须与欧盟签署总体性新协议。然而此时欧洲的治理模式已经改变,中欧任何经济外交上的文本成果,尤其是重要的多边协议,都会面临欧盟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的挑战。 德国力推的这一协定其实在欧盟内部就面临诸多冲突。布鲁塞尔就该协定的内容进行过事无巨细的长时期审核讨论。有些专家的评价简直是毁灭性的,他们认为协定显然是为了在年底前交差而仓促完成的。比蒂科夫作为欧盟议会中国议题工作小组的负责人,对这份以27个成员国名义洽谈的欧中投资协定充满疑虑。欧盟议会中的各个党团代表都对这个文本有所不满。欧盟议会要对这份协定达成共识,至少也要等到今年年底。协定还需要得到各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理事会的首肯。总之,走完整个批准生效的流程还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那些同中国经济关联不大的中东欧小国反对协定的呼声更是明显。 由于协定主要是针对原则性、开拓性的事务进行谈判,因此就难以顾及众多的细节,如此则会进一步招致新的批评。比如,对协定文本进行评估的波兰国际事务协会不认同欧盟谈判代表的看法。该协会在发布的评估报告中称,文本没有确立真正的“仲裁机制”来保护在中国市场受到歧视的欧洲企业。但真正使欧洲精英对这一协定持批评态度的核心原因,依然是他们对中国目前的“政商关系”的看法。例如,波兰国际事务协会的瓦努科夫斯基表示:“我们认为,如果西方企业想要利用这种仲裁机制,就有可能会被中国市场排除在外”。他表示,中国不是“法治国家”,因此相关协定能否得到贯彻执行是没有保障的。欧盟委员会也警告说,不应对这份投资协定投以过高期望,协定本身并不能够解决“人权”和“强制劳动”问题。欧委会工作人员哈格尔表示:“协定本身对解决上述问题会起到促进作用。投资协定是一个目标。人权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两个议题应该划分开来。但中国至少首次对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表示了认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3月22日欧盟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协调行动,罕见地在同一天宣布就新疆问题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对欧洲10名个人和4个实体实行制裁,包括多名欧洲议会的议员、欧洲一些知名智库和学者。欧盟和欧洲议会领导人对被中国制裁的多名议会成员表达“支持”,以显示对中国的“不满”。与此同时,欧洲议会取消了一个有关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会。由于不认同中国的劳工政策,3月24日H&M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将禁用新疆棉花,不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或原材料”。随后,一系列涉及棉花采购的西方企业公开声明抵制中国棉花,这招致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反弹。中国与欧盟之间所形成的短暂“蜜月”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了逆转。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杜姆布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政治环境“不利于”批准2020年底达成的欧中投资协议。欧盟已暂停敲定欧中投资协定的努力。欧委会副主席甚至表示:“我们不能忽视欧盟与中国之间更广泛关系的背景。”欧盟此后对中国实施制裁,指控中国在新疆地区“侵犯人权”,这是欧盟近30多年来首次对中国实施严厉的制裁。 因为不满中国反制裁,欧洲议会临时取消审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国对欧盟的制裁可能影响到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和欧洲议会对投资协定的核准。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主席居拉(Winkler Gyula)在一份推文中说,“欧盟是讲价值观和原则的,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另外,随着中欧关系日益紧张,欧盟政治精英重点评估了欧盟与中国关系的“脆弱性”,并积极做好冲突情境下的应急准备。据路透社报道,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了欧洲供应链的“脆弱性”,欧盟委员会决定针对六个战略领域进行审查,包括原材料、半导体、电池、氢能、云计算等领域,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可能依靠不同的贸易伙伴实现供需多样化。可以说,冲突“蝴蝶效应”的背后是欧盟深层次的对华政治不信任,本质上是对中国体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满。 这个协定表面看是一份普通的经贸规范,但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多人会从战略层面进行解读。部分人士认为,中国突然在多个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关键领域对欧盟做出了重大让步,从而与欧盟原则上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有助于中国获取对美的优势。有媒体报道称,北京这一举动被视为中国拉拢欧洲国家“瓦解”拜登新政府与盟国组建“抗中联盟”的一项重大措施。其实这只是一面之词,中国长期努力寻求达成协定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在规则和规范上力图进一步与西方世界进行协调的举措,中国更希望以此为契机加速中国国内的改革。 投资协定的暂时搁浅表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阂”可能阻碍全球化进程。中欧对于劳工、人权的不同解读甚至会触发集团与国家之间的系统性对抗。美国和欧洲将开放和非歧视性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对投资者的强有力保护、公正且有约束力的争端解决机制、透明度、公众参与、负责任的商业行为作为国际投资七项重要原则。部分要素与中国的政治、商业文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中欧投资协定是在规范领域的突破,但众多的领域涉及“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紧张之际,一旦存在涉及中国主权的敏感事件,中国政府对主权的坚守态度则会一以贯之的以“刚性姿态”进行表达。 对象行为体的国内政治与社会势力是中国签署跨国协定不应该忽视的力量。由于特定事件,中欧在发生冲突后,默克尔等政治精英依然极力支持这一协定的推进。但整个欧盟层面以及欧盟主要大国内部都蓄积着对这一协定的不满与非议。一旦中欧大环境走弱,欧盟内部力量更有利于部分怀有“异议”的政治精英以此为借口,推动“冲突情境”,降低合作的可能。 投资协定的受阻还意味着中欧在谈判中存在着“不成熟”,难以有效且坚定地约束冲突,或者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尽管中欧双方持续多年的谈判使得文本方面已近成熟,反映了各方的“善意”和“让步”,但在新冠疫情的独特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变得越发脆弱,各国表现出“国家安全优先”的偏向。东西方间的冲突越发走向深入,意识形态、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极容易成为冲突的新导火索。尽管意识形态并不绝对是跨国商业合作的阻力,但在特殊时代下,意识形态的差异就可能是政治不信任的根源,甚至是冲突的“导火索”。 这个投资协定的搁浅,意味着中欧双方都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沉没成本”和“代价”。在中美BIT谈判冷却5年之余,中欧投资协定原本被视为中国跨国公司对冲对美国市场依赖的一个契机,然而现实却表现出如此的“脆弱性”。尽管中欧协定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但“雨过地皮湿”,通过此事,双方政治精英能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客观存在的制度距离与认知差异。应对这一分歧,又需要在未来制造更多的机缘,推动更多的要素来对接,以消弭或冷却这一“消极因素”。 客观讲,中欧不存在明显的地缘政治冲突,欧洲更不是美国的附庸。因“意识形态”的争执而将已有的成果冷却并非是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或许双方“求同存异”,积极预防更大的“负外部性”发生,秉持最大的“善意”,才是这一协定继续保持“生命热度”,造福中欧双方跨国公司的根本。(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王英良)
人物广角
眼看“狗咬狗”变成“一锅端” 最丑陋的金融圈大戏上演
【研究员】:wh
利用受害人贪财的心理,利用自己证券公司的经历,编造谎言,通过资金腾挪和市场操纵,谋取不义之财,躲避监管,打擦边球,这就是一些所谓私募基金公司干的事。并且,持牌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中的一些人,也和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偷鸡摸狗,喝市场的血,破坏市场生态。
【博览财经特稿】34岁的四川女子蒲菲迪,于2021年4月1日夜晚,在深圳福田四季酒店的一次赖账,惹来了私募老板叶飞当场摔杯子、一个月后公开举报,露出了“股市女魔头”的冰山一角。 “股市女魔头”蒲菲迪 蒲菲迪为莘天使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已任此职4年。此前,她于2009年起在新时代证券公司工作,自称2015年离职,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显示其2013年离职。其职务为市场拓展部业务经理。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拉客户的职务。在新时代证券公司之前,她供职于四川银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办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四川银时成立于2014年2月,那时蒲菲迪27岁。 今年4月1日晚9时许,身价数亿元的蒲菲迪在两个男性朋友陪同下,驱车来到深圳福田四季酒店,与一起合作操纵中源家居股票的私募老板叶飞、申万宏源营业部的刘鹏,沟通操纵费用纠纷。此前,蒲菲迪给过叶飞10万元定金,剩余的尾款待付。这笔钱都要交给下家,叶飞只要提成。叶飞在现场提出,蒲菲迪应支付下家代持费的尾款。蒲菲迪表示,3月31日中源家居的股票不是她卖的,稳定一下股价,缓一缓,再给尾款。叶飞一气之下摔了杯子。蒲菲迪随即离开了酒店。
乌龙的是,蒲菲迪离开酒店时,竟然把随手携带的小包落在了酒店大堂。这给了叶飞扣留包内身份证和银行卡的机会。蒲菲迪返回酒店取包,得知身份证和银行卡被叶飞扣留,就报警。于是双方来到附近派出所,接受调查和调解。双方共同度过了愚人节余下的时光,直到4月2日凌晨3时许,达成了暂时和解。 蒲菲迪出任莘天使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是在2016年10月。她是从原股东王道广、王成民那里接手了这家公司。蒲菲迪持股70%,黄冰冰持股30%,后者任监事。莘天使曾有一家关联合伙企业——重庆惠时安泰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黄冰冰持股60%,蒲辉详持股40%。但目前其已注销停业。
蒲菲迪独立开办私募公司后,大肆开展场外配资融资业务,参与各类炒作和操纵活动。目前已有多起合作合同被起诉,司法机关已介入处理。 2019年12月31日,四川投资人谭存敏,向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请求保全被申请人蒲菲迪、武培娟价值23960000元的财产。法院于2020年1月2日裁定冻结武培娟的证券账户和蒲菲迪的银行账户,保全限额合计为23960000元,冻结期限为一年。立即执行。 2020年7月,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裁定,2017年4月17日,蒲菲迪与其签订场外配资《借款合同》,约定谭存敏向蒲菲迪提供2000万元保证金,蒲菲迪向谭存敏提供借款6000万元,月息1.1%,蒲菲迪保证将谭存敏支付的2000万元保证金和6000万元出借款全部转到武培娟在国元证券开立的股票账号,并出借该账户给谭存敏独立操作炒股,蒲菲迪监控账户。 《借款合同》签订后,谭存敏转去保证金2000万元及利息198万元,武培娟实际划入国元证券账号的资金没有6000万元,而是划去部分资金,采取融资融券的方式,从证券公司融资使该股票账户可用资金达到8000万元。期间,蒲菲迪以避免陌生手机号登录股票账户为由,一直没有向谭存敏移交国元证券股票账号及登录密码。由于谭存敏不懂炒股,所以该股票账户一直由蒲菲迪、武培娟控制和操作。此后,蒲菲迪等告诉谭存敏该股票账户内的股票已经全部卖出,但是一直未退还保证金,恶意侵占其保证金2000万元和利息198万元。
2021年3月1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决蒲菲迪案六案,包括梁宏海诉蒲菲迪、金淑曼民间借贷纠纷,谭存敏诉蒲菲迪、申欣民间借贷纠纷,梁宏海诉蒲菲迪、章林民间借贷纠纷,梁宏海诉蒲菲迪、林峰民间借贷纠纷,谭存敏诉蒲菲迪、武培娟民间借贷纠纷,谭存敏诉蒲菲迪、伍建勇民间借贷纠纷。 具体为,谭存敏、梁宏海与蒲菲迪签订六份借款合同,约定资产金额为5000万、8000万、6000万、5000万、9000万、6000万元(借款金额加上保证金),蒲菲迪向谭存敏提供申欣、武培娟、伍建勇名下的股票账户供炒股,蒲菲迪向梁宏海提供金淑曼、章林、林峰名下的股票账户。借款合同项下的借款均体现为股票账户内的股票金额,谭存敏向蒲菲迪支付保证金,蒲菲迪有权强制平仓卖出股票并扣留谭存敏的保证金冲抵股票亏损。 法院审理认为,谭存敏与蒲菲迪、申欣之间的借贷,具备证券市场场外配资的特征,且蒲菲迪个人没有证券业务经营资格,与谭存敏、梁宏海等签订六份“借款合同”,交易资金高达4.12亿元,案涉保证金金额巨大,严重妨碍证券交易秩序,涉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或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故应将本案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蒲菲迪也遇到过别人挖坑、赖账。2020年9月25日,蒲菲迪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融资方马静还保证金3223万元。法院一审判决认定:2017年8月1日,马静与蒲菲迪签订合同。合同期限为2017年8月1日到2017年10月31日。 马静提供股票投资账户,同时出借资金人民币2.56亿元整给蒲菲迪,存入双方指定的股票投资账户。蒲菲迪提供操作保证金人民币6400万元整,该保证金作为借款保证,并共同存入该证券账户。当账户中股票市值加剩余现金低于平仓线时,马静有权平掉账户里的股票,平仓线为账户资产总额28 800万元整。预警线为账户资产总额29440万元整。 双方于2017年10月18日、19日进行了账户结算,结算时账户内股票均已卖空,账户内资产分别为:15 637 700元、14 900 414元、148 936 893.61元、68 304 897.72元。四个账户的盈亏情况分别为:盈利637 764.1元、亏损99 585.43元、亏损1063106.39元、亏损1695102.28元,合计亏损2220030元。 法院最终判决,证券投资账户内扣除亏损及蒲菲迪应支付的利息后的剩余保证金,应为蒲菲迪所有。马静须向蒲菲迪归还余下未还的3223万元保证金。 利用受害人贪财的心理,利用自己证券公司的经历,编造谎言,通过资金腾挪和市场操纵,谋取不义之财,躲避监管,打擦边球,这就是一些所谓私募基金公司干的事。并且,持牌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中的一些人,也和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偷鸡摸狗,喝市场的血,破坏市场生态。 “黑吃黑”坑错了人 从5月9日爆料的中源家居“黑吃黑”事件起至今,叶飞的爆料仍在持续。日前,叶飞又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不仅牵扯出更多上市公司,还在粉丝群曝光了相关语音,连续发了上百条微博。 而这次的事件,也从“操盘翻车“的狗咬狗变成A股各种上市公司违法市值管理、收割韭菜的黑幕大盘点。吃瓜的群众也不禁感叹,原来收割自己的玩法这么多。 回顾一下,引发这次血案的中源家居事件。中源家居成立于2001年,2018年2月登陆上交所,主营业务是沙发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从他的股价走势可以看到,这是一只妥妥的妖股。 有媒体称,中源家居以“A股第一杀猪盘”的称号名声在外。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9年至今,该股出现过4次暴跌行情,且在暴跌行情出现前,中源家居无一例外地出现过大幅上涨。
而从基本面看,中源家居并无任何亮眼之处,完全撑不起暴涨的股价。数据显示,2014到2018年,公司净利润逐年上升,但2019年突然暴降60%,2020年净利润增长24%,但全年净利润还不及2018年的一半。在这样异常的业绩下,公司还出现四次大涨,说没人操盘谁信呢。
而尝过多次甜头的中源家居,今年又开始计划着新一轮的“市值管理“。据叶飞爆料,今年3月某天,申万宏源某营业部人士刘鹏找到自己参与中源家居的操盘计划。 具体内容是,一个“操盘方”计划让中源家居股价一两个月内涨30%到40%,正在找资金代持中源家居的股票,代持费用优厚,资金方1000万可以获得65万元的好处费。 叶向媒体表示,盘方之所以找资金代持,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资金不够用。这样的模式随处可见,对于老手刘鹏和叶飞来说也没想太多,但这次却出事了。 叶飞称,本来类似交易的标准流程是这样的:盘方先拿出相当于代持规模一个百分点的资金,通过中间人传递给代持方,作为定金;拿到定金的代持方与中间方们在酒店房间里会和房间里放着操盘方承诺支付的余下费用;约定的代持买入日,通常为中证登公司向上市公司下发股东名册的前一天;当天,中间人们看着代持方执行约定好的买入操作,第二天,中证登公司给上市公司下发股东名册,盘方查看名册确认代持方履约了,告知中间人,酒店内,中间人拿走中间费,代持方拿走代持费。 而由于刘多次强调信得过,叶飞就冒了险。在收了不到定金的10%后,叶飞就开始找下家准备买入,当时叶飞联系了民生证券和天风证券各买1500万。但民生证券先买了1543万后,中源家居的股票就高开低走,盘中一度跌停,最终收跌8.8%,此后两个交易日,该股又连续跌停,导致了大笔损失,券商资管方面出于机构风控要求,最终平仓止损了。而天风证券方则没有买入。从一季末中源家居前十大股东看,民生证券在列。
出现了如此大的问题和损失,叶飞急于解决,而上市公司和盘方始终没有解决的意思。4月1日,叶飞、刘鹏和盘方蒲菲迪等人见面发生冲突,甚至闹到报警。 警局中,蒲菲迪表示愿意一周之内支付尾款,但一个月过去后,在仍未收到尾款的代持方催促下,叶飞最终选择将此事在社交媒体上曝光。 而很快,中源家居也将此事报警并发布公告称,没有参与这次事件。一场关于上市公司操纵市场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起底叶飞 5月14日,叶飞表示,他计划陆续爆出18家上市公司此类违规操作,只多不少。
目前,被他点名的上市公司已包括中源家居、隆基机械、维信诺、昊志机电、东方时尚、华钰矿业、众应互联、法兰泰克、祥鑫科技、今创集团共十家。 对此上市公司也迅速回应。5月14日晚,昊志机电、隆基机械、维信诺陆续发布公告,称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公司就媒体相关报道进行自查并说明相关报道是否属实。而东方时尚则发布公告回应,称公司高管并未委托有关盘方购买公司股票,开展“市值管理”,也未接触过叶飞。 那么叶飞是谁,为什么会牵扯出这么多上市公司呢? 据公开资料,叶飞是倚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此人2003年进军私募投资,2007年获得中国股市民间高手大赛第一名,曾是CCTV-证券资讯频道长期特约财经证券讲师。其官网简介称,2015年倚天雅莉3号基金收益高达351%,为全国阳光私募基金半年度冠军。
不过,表面都是骗人的。所谓的倚天投资目前已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且位列不能持续符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要求的机构名单中。还有媒体报道,叶飞据说2万起家,曾因市场操纵被重罚2600万,还让23个老板跟他上炒股课,结果巨亏1亿。 2019年媒体又报道,一名江苏房地产大佬将淮北市倚天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经理叶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近2.7亿元。最后法院判决,要求叶飞赔偿原告2.224亿元。代人理财,3.05亿元进场,最后仅剩余2700万的操盘。至此,叶飞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多次遭到限制高消费的处罚。 如此看来,所谓的私募理财专业人士更像是到处招摇撞骗、牵线搭桥的骗子。而这么多的上市公司找这类中介,无非是打着市值管理的名号进行着操控市场的内幕交易,赚取非法利益。 上市公司、公募基金、券商资管本都是资深的市场参与者,对资本市场的规则和要求也再熟悉不过,因此他们中的任何一方被坑,无非就是无才无德,贪婪活该罢了。 叶飞这样的小丑角色,赔了夫人又折兵,无路可走所以干脆得选择了同归于尽。在这场博弈中,没有一个好人,然而叶飞的狗急跳墙却扯掉了A股市值管理中最后一层遮羞布。因此,这场由私募大v在微博开始的揭发黑幕得行动,瞬间就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叶飞也成了股民口中戏称的“A股吹哨人“。 而从叶飞的微博看,可以牵扯出的远不止18家,甚至不止58家……
市值管理vs操纵市场 所谓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他的本意是为了使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经营最妙化、价值实现最优化,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国家也曾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然而为了赚钱,这个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定义却被利用钻了空子,并玩出了花样。比如,上市公司想要做定向增发,或者高管希望高位减持,就想通过市值管理把股价做高,这样可以用比较小的股份摊薄完成定向增发。因此,为了推高股价,上市公司选择了盘方的资金与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相互配合,当股价上升到高位的时候,就开始定增或是股东减持;割一波韭菜后,股价下降,人气涣散,股价低迷,过段时间再循环往复。 在此过程中,如果跟风不足,就会找公墓基金接盘,并用高额私人回扣做诱饵。到最后,损失的还是买基金的股民。
其实,这样打着市值管理旗号,却进行“股票坐庄”的操作并不新鲜。随着A股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投资的机构化理性化,也被揭秘和提醒过很多次,但还是有这么多的妖股横行。 究其原因,都是贪婪。上市公司贪婪,所以即使知道是游走在违法边缘也愿意冒险操作;股民也贪婪,即使知道是假象,也认为自己能在暴跌前全身而退,因此这样的操作屡禁不止。 而这次事件也说明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吃亏的也不全是小散,这次栽的就是整个链条。不管是中介方、公募资管方还是上市公司本身,这次都逃不掉了。 最新消息显示,证监会已对此事已做出了回应,并表示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将依法严惩。
从这个角度看,叶飞也确实做了件好事,所有机构从事的违规活动都将面临彻查,依法受到惩戒。不过他自己也跑不了。尽管叶飞一直叫嚣着只是中介没收到钱不算违法,但是事实上,他这次无论曝光是否属实,都将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定性了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的问题,那么参与方都必然涉及到违法。叶飞作为主要知情人士和合谋,一旦罪名成立,民事、刑事、行政上都将承担责任。
如果叶飞爆料不属实,那也有可能违法。相关律师表示,单位或公民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可能承担如下责任: 在刑事方面,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公民将会被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民事方面,根据《证券法》第五十六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行政方面,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的,没收当事人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次全员恶人的审判,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眼看着“狗咬狗”变成了“一锅端”,只能说整个结果可谓令小散们大快人心。只是,这个市场又到底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局?受利益的驱使,所谓的“市值管理”以前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 监管固然要加强,但个人最终是要对自己负责的。投资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散没有投研能力下,交给专业人士会更靠谱。但这里的专业人士也需要满足两点要求,第一,你信得过他人品,第二,你信得过他专业。否则的话,指数etf会是更好的选择。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叶飞及其关联公司淮北市倚天投资有限公司等已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7265782元,案号(2021)津0104执4440号,执行法院为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截至目前,叶飞及其公司被执行总金额已超836万元。同时,该公司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老赖),涉及多则终本案件及限制消费令。(来源:格隆、财经自媒体 作者:逃学威龙、羽毛不随风)
曾经辉煌无比的凤凰卫视与风光无限的刘长乐走到至暗时刻
【研究员】:wh
毫无疑问,凤凰卫视的品牌形象将因此受损,刘长乐的个人声誉也将受到负面影响。或许,这也正是刘长乐从凤凰卫视彻底退出的根本原因。刘长乐出局,再加上之前的联合创始人王纪言和钟大年出走,意味着凤凰卫视正式走出了刘长乐时代,刘长乐正式落幕了!
【博览财经特稿】凤凰金融,终于被立案了。4月30日,凤凰智信信息技术(海口)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凤凰智信的法人和实控人贺鑫,在失联一段时间之后,确定被刑事拘留了。 凤凰智信是凤凰金融的运营主体公司,贺鑫则是凤凰卫视创始人刘长乐的女婿。在贺鑫被抓之前,凤凰卫视发生了一系列看似波澜不惊,实际又暗流涌动的人事震动。 2月26日,凤凰卫视发布巨亏10亿的财报,同时也宣布创始人刘长乐卸任行政总裁职务,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 这一消息,被解读为70岁刘长乐正式退居凤凰卫视幕后。然而,不到2个月的时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4月18日,凤凰卫视再发公告,刘长乐通过今日亚洲,将21%的凤凰卫视股份出售给紫荆香港,将16.93%的股份出售给信德集团的子公司。 刘长乐清仓式甩卖凤凰卫视的股份,并不是退居幕后那么简单,而是刘长乐的时代正式落幕。交易完成之后,刘长乐自然不再会担任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仅仅12天之后,刘长乐的女婿贺鑫官宣被刑事拘留,凤凰金融被立案调查。 在极短的时间内,凤凰卫视以及刘长乐,迅速与凤凰金融做了切割,企图将凤凰金融对两者的影响降到最小。然而,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同样,对凤凰卫视信赖的出借人,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 曾经辉煌无比的凤凰卫视,曾经风光无限的刘长乐,都走到了至暗时刻。那么,凤凰卫视在刘长乐的带领下,是如何走向辉煌,又如何跌下神坛? 43岁的刘长乐已是一个百万富翁 1951年,在上海长乐路的军人家庭,有个男孩出生。父亲刘向一大喜,给儿子取名为刘长乐。除了因为出生在长乐路之外,代表父亲期望儿子能够长久快乐。由于家境优渥,条件富庶,刘长乐童年确实长久快乐着。 1970年,19岁的刘长乐,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完高中,就去了兰州制药厂工作。半年不到的时间,刘长乐就当上了车间的小领导。 但升职没多久,有近视眼的刘长乐,通过父亲走了个后门,应征入伍,去了野战军40军工兵一连。工兵连队是最辛苦的,每次抢险救灾,他们都冲在最前面,遇山开道,逢水搭桥。 1975年,24岁的刘长乐升官了,成了工兵连的排长。当年,营口发生大地震,在废墟抢救的刘长乐,第一次面对死亡和灾害。第二年,唐山又发生大地震,刘长乐再次参与抢险,立下了赫赫功劳。 但刘长乐的军旅生涯并没有坚持下去,退役后,他进入了北京广播学院。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的当一名记者的这段时间,刘长乐认识了他的老师王纪言和钟大年。 王纪言只比刘长乐大两岁,毕业之后,就留校任教。两人年纪相仿,保护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当时三人并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他们将创造出一个奇迹。 1980年,刘长乐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那一年,29岁的刘长乐也迎来的双胞胎女儿——刘点点和刘滴滴。 在央视,刘长乐当过记者、编辑、评论员,还担任过中层管理人员。军人家庭的背景,让刘长乐的体制内如鱼得水,很快就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央视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之后,刘长乐并不满足于打一份工了。 1988年,刘长乐果断辞职,正式下海经商。那一年,他移居海外,在海内外从事石油贸易中介业务,在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他又在海内外投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同样收获颇丰。 1994年,43岁的刘长乐来到香港创业,成立了香港乐天股份有限公司。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 刘长乐决定重返传媒业,一个“环球华人卫视”的梦想油然而生。租用卫星发射器,是摆在刘长乐面前的一道门槛。当时,“亚洲一号”卫星被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垄断,刘长乐想要租用卫星,必须获得他的首肯。 然而,默多克从李泽楷手中收购过来的香港卫视中文台,一直经营不善。刘长乐要做华人电视台,默多克租给他卫星,无疑给自己多找了一个对手。看似一场无法进行的合作,刘长乐却发挥了他天才般的商业头脑,用一招就把默多克给搞定了。 凤凰卫视迎来高光时刻 1995年,刘长乐把默多克请到中国北京,带着默多克一行人,玩遍了整个北京城。一路上,刘长乐都没有谈合作的事,只是一味的向旅客们热情的介绍中国和北京的历史。 刘长乐广博的知识,行云流水的处事风格,让默多克极为欣赏。行程即将结束之时,刘长乐抛出了合作方案:刘长乐通过今日亚洲,和默多克的StarTV,在新组建的凤凰卫视中各占45%股份,剩下的10%由华颖国际广告公司所有。 北京之行,让默多克看到了巨大的中国市场,而刘长乐,则是默多克布局大陆市场的最佳人选。由竞争变为合作,还拉上了投资人,不得不佩服刘长乐的商业眼光。 刘长乐还回到国内,拉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老师王纪言和钟大年,说服他们下海加入到了凤凰卫视。同时,吴小莉、许戈辉、窦文涛和陈鲁豫等一群小鲜肉,从全国各地来到香港,加入了凤凰卫视。 1996年3月31日,香港卫视中文台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凤凰卫视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程直播报道每一个细节。这次出色的表现,让凤凰卫视声名鹊起。 1998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朱总理当众点名吴小莉: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 总理喊单凤凰卫视,这让凤凰卫视成功出圈,成了知名的电视频道。凤凰卫视创办4年左右的时间,就开始扭亏,并略有盈余。一般而言,卫星电视要保持收支平衡,最少要7年时间。刘长乐仅用4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盈利,不得不说是一个行业奇迹。 2000年6月30日,凤凰卫视登陆香港创业板上市,募集9亿多港币。从开播到上市,凤凰卫视只用了4年时间,这又是一个行业奇迹。成功上市之后,凤凰卫视更是一路开挂。 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凤凰卫视第一时间播出了第二辆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视频,再一次让凤凰卫视响彻全球。 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也带火人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电视节目。像吴小莉的《小莉看世界》,陈鲁豫的《鲁豫有约》,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杨澜的《杨澜访谈录》,都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节目。昔日的小鲜肉们,随着凤凰卫视一起,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腕主持人。 这时的刘长乐是极其成功的,他将一个小电视台,用极短的时间,打造成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华人电视台,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2012年,凤凰卫视迎来了高光时刻,造价8.5亿的凤凰传媒大厦,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拔地而起。 凤凰卫视以特殊的身份,经历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其既非大陆媒体,又非香港媒体的地位,日后又让他处于尴尬的局面。大陆的电视台总体水平上升,逐渐缩小了与凤凰卫视的差距,再加上互联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凤凰卫视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辉煌和光彩。 P2P公司没有哪一家能逃避暴雷的归宿 刘长乐对此并非没有觉察,嗅觉灵敏的他,很早就开始顺势而为,并积极谋求转型。早在2006年,凤凰卫视还如日中天的时候,刘长乐就开始筹建凤凰新媒体——凤凰网,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变化。 2007年,凤凰卫视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凤凰新媒体公司。随后,凤凰网、手机凤凰网、凤凰视频等新媒体业务,全部整合打包,于2011年在美国上市。 如果说新媒体依然还是传媒行业,那么刘长乐在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则完全跳出了传媒。2014年,凤凰金融正式上线,一个顶着凤凰卫视光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横空出世。 可能刘长乐能够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凤凰卫视并没有直接持有凤凰金融的股份,而是通过凤新科技间接持股。刘长乐也并没有ALL IN凤凰金融,他的女婿,也即刘点点的丈夫贺鑫,才是凤凰金融的实控人和法定代表人。 凤凰金融不仅借用了凤凰卫视的“凤凰”品牌,甚至连Logo都直接使用,只是换了一个颜色。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也在不同的场合,给凤凰金融站台宣传。 2015年,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刘长乐在会上也积极畅谈凤凰卫视转型做互联网金融的成功。
正如大家所知,只要是P2P公司,没有哪一家能够逃避暴雷的归宿。在清退P2P公司的大背景之下,2020年9月开始,凤凰金融下架了多款理财产品,同时也终止了向出借人兑付本息。 截至2020年8月,凤凰金融累计借贷金额高达365亿元,还有7.26万人的102亿元,尚未兑付。迟迟等不到兑付消息的出借人,开始在凤凰新媒体大厦聚集,要求凤凰金融还钱。 然而,凤凰卫视集团早已金蝉脱壳,凤凰金融也早已不再是凤凰卫视集团的成员公司,凤凰卫视自然也不可能为凤凰金融兜底。 而此时,刘长乐彻底出清凤凰卫视集团的股票,从凤凰卫视全身而退。凤凰金融的法人贺鑫依法刑事拘留,也让身处旋涡的刘长乐和凤凰卫视,撇清了与凤凰金融的关系。 尽管刘长乐和凤凰卫视集团,迅速与凤凰金融做了切割。但凤凰金融给出借人带来的伤痛,彻底击碎了那些对凤凰卫视信任的人。很多出借人,正是看到有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站台,有凤凰卫视背书,才去购买凤凰金融的理财产品。 毫无疑问,凤凰卫视的品牌形象将因此受损,刘长乐的个人声誉也将受到负面影响。或许,这也正是刘长乐从凤凰卫视彻底退出的根本原因。刘长乐出局,再加上之前的联合创始人王纪言和钟大年出走,意味着凤凰卫视正式走出了刘长乐时代,刘长乐正式落幕了!但是,凤凰金融,会是凤凰卫视永远也迈不过去的坎!(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曾经首都高端地产座上宾的“煤老板” 如今手握巨量资金却无所适从
【研究员】:wh
“煤老板”,一个令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他们似乎天然的与矿难、原罪、暴富、二奶、粗鲁等负面词汇挂钩,其中四分不屑、三分嘲讽、二分愤怒,却还有一分隐隐约约的艳羡。即便如今的他们已经成为描述时代的历史名词,这种情绪却依然无法释怀。
【博览财经特稿】2004年4月16日,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外交厅里,黑色天鹅绒地毯搭配全黑的高档壁纸,如同矿井。而这种违背中国传统审美的装潢,正是德国纳高拍卖为本次预展的目标客户精心设计的。从门口停着的一溜晋字牌豪车来看,似乎效果还不错。 一个月后的斯图加特主拍会场上,山西富豪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件起拍价7万欧的青花瓷碟被炒到了50万,惊呆一众欧洲贵胄。 这个群体的传说总是那么惊世骇俗却又面目不清 事实上,自从千禧年后,“煤老板”们就以低调又强势的姿态杀入了艺术品市场,屡屡祭出震惊世人的大手笔。但是,这些老于世故的富豪们又会在媒体追到家门口前神秘失踪,让人抓不住一鳞半爪,只剩种种风言流传于江湖。买房子看得见天安门,买古董进去过紫禁城。
细细想来,关于这个群体的传说总是那么惊世骇俗却又面目不清。他们在北京整栋买房,悍马车一买20辆,甚至耗资8亿收藏清宫黄袍20余件。 但具体姓甚名谁,却又一概语焉不详。就连2012年传的沸沸扬扬的邢利斌7000万嫁女事件,也在多年后被其身边人否认。据说,当年邢利斌不仅没花这么多钱,反而借机推销楼盘,大赚一笔。
也许,下面某位山西富豪面对媒体吐露的心声,能将上述现象解释一二:我在外面不想说自己是山西人,因为一提山西有钱人就是煤老板,形象很差…… “煤老板”已成描述时代的历史名词 “煤老板”,一个令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他们似乎天然的与矿难、原罪、暴富、二奶、粗鲁等负面词汇挂钩,其中四分不屑、三分嘲讽、二分愤怒,却还有一分隐隐约约的艳羡。即便如今的他们已经成为描述时代的历史名词,这种情绪却依然无法释怀。 但是,当我们面对晋北苍凉的风霜与厚重的沟壑,似乎应该用更加纵深的视角,来解读这抹资源型经济最后的余晖。
一切,缘起于1983年。改革初期,大城市大国企牵一发而动全身,船小好调头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了走在浪头的先行者。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温北英的温氏集团…农民第一次在经济层面走到台前。 乡镇煤矿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只是起初却没有太大的政策空间。直到1993年,国家开放除电煤外的其他煤种指导价,这才终于等来了第一波浪潮。 祖祖辈辈与煤打交道的山西人知道下井的苦累与风险,矿工是走投无路的选择,但全国各地的务工者却被高出同等行业许多的工资吸引而来。
很多年后,这些人中走出了许多富甲一方的煤老板。只是,九死一生的经历,已让他们不愿回忆过往。 从1993到1997,是小煤矿野蛮生长的4年。当时并不允许私人矿主存在,个人只能承包乡镇煤矿,导致层层转包非常严重。 2004年4月30日,隰县梁家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36人丧生。然而在事后追责中,却因为层层转包无法找到责任人。也是从这时起,整顿小煤矿的风潮席卷全国,这是后话。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国内外需求急速下降,煤炭价格大幅回落,行业第一轮红利戛然而止。 但是,短短4年的红利期却留下几多泯灭人性的恐怖案件。1998年,一连串特大杀人骗保案被侦破。穷凶极恶的歹徒将外地务工者骗到矿井下杀害,再伪造成矿难讹诈巨额抚恤金,2年里受害者高达176人,对生命的漠视令人悚然。
同年,山西榆次村民胡文海因承包村办煤矿未果,怀恨在心。3年后,积怨已久的他连杀14人,小山村变成了修罗场。 后来,这两起案件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前者是李杨的《盲井》,后者是贾樟柯的《天注定》。同样的冰冷刺骨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样的拿了国外的编剧大奖。
但是,如此刺目的故事显然不是编剧的“杰作”,他们只是“剽窃”了真实的生活。 命运带领着留守者迎来一轮波澜壮阔造富神话 2001年之前,所有煤矿都是负债的。老黄身为煤炭行业的资深人士,说的非常笃定。 真正的变革是在加入WTO之后,国内工业化进入了快车道,能源需求暴涨。第二年,国家开放了电煤指导价格,煤炭迎来了彻底的市场化。
有趣的是,在之前的熊市里,有门路的煤老板都早早地将矿甩了出去,剩下些老实巴交的困坐愁城。然而,命运带领着留守者懵懵懂懂的完成了抄底的过程,迎来了一轮波澜壮阔的造富神话。 2000年,我们乡里求爷爷告奶奶的包出去一座矿,价格是20万20年。4年后,有人想以9000万收购,矿主已经死活不同意了。 每当老黄谈起当年的辉煌,总是不胜唏嘘。当时每吨煤的净利润约为150元,这就意味着一座年产量60万吨的中型煤窑,一年就能创造9000万的纯利润。
疯狂的造富能力刺激着煤炭行业狂飙突进,随之而来的却是盲目追求产能导致的矿难频发。仅仅2005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矿难1736起,死亡2537人。加之此前发生的梁家河煤矿事件,让山西启动了产权明晰政策。 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矿主走上台前,“煤老板”一词开始在大江南北流传。
2006年,发生了很多事。这一年,山西疯狂的创富能力开始吸引南方资本的涌入,据说仅福建福清一地就来了十余万人。但不断提高的入场条件也让他们为了买矿债台高筑。6年后的寒冬里,他们几乎是最惨的一批。 2008年,煤炭每吨价格突破四位数,纯利比4年前又翻了几翻。老黄说:那时拉煤车里都装着一箱箱的现金,就这样还不一定能买得到。 然而,最疯狂的时刻并不属于他。2006年,老黄急流勇退,全家搬到了北京。对此,他自己的解释是:这钱挣得让我害怕。 可是,大多数的煤老板并不害怕,2008是他们的高光年。这一年,潘石屹凭借三里屯SOHO69亿的销售额,荣膺地产行业最会赚钱的人。然而翻开他的客户名录,你会发现50%都是山西富豪。
其实早在几年前,潘石屹就经常深入矿区,与煤矿主们应酬来往,称兄道弟。当人们还在奇怪这个出入哈佛的“精英”为什么和煤老板勾肩搭背时,精明的西北商人早已成为了这波煤炭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那一年,煤老板成了首都高端地产的座上宾;太原化身世界豪车之都;山西旅行社推出了报价88888豪华出国游,供不应求。
煤老板在最辉煌时戛然而止 事实证明,老黄的担心是对的,只是早了一年。2008年9月8日,襄汾新塔矿业发生溃坝,造成277人死亡,震动全国。虽然出事儿的是铁矿,却直接导致了史上最严厉的煤矿整顿风潮。最终,准入门槛被定在了年产90万吨,山西煤矿数量从2000多家骤减至130家,绝大多数民间资本被扫出了行业。
在最辉煌时戛然而止,煤老板三个字于此时定格。讽刺的是,不同煤老板面对整顿的反应不尽相同。能力强的开始筹集资本,纵横联合,甚至不惜高额借贷,努力凑出了90万吨的规模。小有能力的,使尽浑身解数争取了数量不等的股份,保留了一份参与感。当然,更多的则是拿了几千万的补偿黯然退场。 不曾想,短短3年后,世界经济寒冬降临,能源进入下跌周期。于是,拼命留下的负债累累,离场的却大多转头买了北上广的房子,再次享受了一波房价上涨的红利。黑色幽默的背后,暗合了人性贪婪的隐喻。
早早来到北京定居的老黄说,这些年他过的很不开心。财富早已自由,落差在于和社会的脱轨。90年代早早进入煤炭行业的他几经起落,却安安稳稳的到了现在。但是,除了挖煤,他什么也不会。 2011年,老黄聊发少年狂,叫上了几位老伙计趟了“百团大战”的浑水。别的咱不行,烧钱还不会吗? 然而,他们的团购网站最高也就排到了第六位。那天,老黄对哥几个说:“撤吧,这不是咱能干的。人家背后的叫资本。”最终,胜出的那个人叫王兴,公司叫美团。
事实上,像老黄一样心态的煤老板不在少数。一生都在和煤打交道的他们,如今年过半百,手握巨量资金却无所适从。他们有的试水地产、有的投资文旅、有的选择和农业打交道、有的杀进了影视圈。而更多的人则悄然离去,隐匿在了大众视线之外。 写到这里,关于煤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可是,还有一群参与者似乎一直游离于公共语境之外。他们没有故事、没有性格、甚至没有面目,无论行业或兴或衰、资本是走是留,他们一直都在,却从不能引人注意,如同黑色的煤块隐匿于角落。他们是煤矿工。
令我羞愧的是,我没有查到有关他们生活的太多细节。或者说,除了苦、惨、累、脏、险这些人尽皆知的形容词外,他们的真实是缺失的。相比煤老板们能够赚取流量的骂名与轶事,也许他们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单调乏味。 我能写的,是三组数据:2005年,山西煤炭大亨张某以29.9亿资产名列国内富豪榜第39位。过去的一年,他的财富增加了17亿,平均每天入账600万。同年,张某矿上员工平均日薪37元,比当年全国人均日薪低14元。 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近一半,支撑了全国66%的能源供应。煤矿工人580万,如按三班倒计算,每时每刻有近200万人在黑暗、潮湿、污浊、危险的地下巷道里工作。 从2000至2009的9年黄金期,全国煤矿矿难死亡人数52451人。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更加冰冷的真实。 造富神话令人瞠目速度崛起却又仓皇而去 看着这些缺乏细节的数字,你会觉得老黄“过的不开心”的感慨是如此矫情,甚至有些罪恶。事实上,有人一直将2003年后的那几年称之为“血煤时代”,也并非虚言。
最终,这场造富神话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却又仓皇而去。这一切,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自改革开放始,每过几年我们都会迎来某种历史性的财富机遇。如以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制度红利,以90年代初的下海、2015年后的互联网为代表的行业红利,以及1998-2014的楼市为代表的资产红利等等。 然而,2003年后的煤炭却一举囊括了制度、行业、资产三大要素。在这种强力推动下,知识、阶级、资本都已不再是阻碍,只要赌对了,就能一飞冲天。而并发的后遗症,则是日进百万带来的不安、放纵与暴虐。 其实,相比崛起于19世纪、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美国石油大亨,我们已经极大的压缩了资源富豪的存在时间和话语空间。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成熟,煤老板的故事也几乎没有了再现的可能。 100年前,大山中走出的晋商心怀汇通天下的理想,却最终在洋人的枪炮和现代金融面前铩羽而归,黯然退场。
100年后,煤老板们懵懂的被时代推到台前,又仓皇的被时代淘汰,留下一片骂名。如今,那些或真或假、暴虐香艳的故事,只在隐秘的矿洞中流传。而苍凉厚重的三晋大地,还在苦苦等待下一代晋商竖起大旗、扬起风帆……(来源:极致研习社 作者:豆子)
社会热点
几家欢乐几家愁 中国疫苗“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研究员】:wh
世卫组织对中国疫苗的认证来得太晚。早在去年,世卫组织就对国药和科兴两款中国疫苗启动评估工作,早于本月前已获批的5款欧美疫苗。去年12月,辉瑞在向世卫组织提交申请后的第二个月就获准认可,国药疫苗的通行证比辉瑞整整晚了4个多月。
【博览财经特稿】近期,有关新冠疫苗的两件事正在成为全世界的议论焦点:一是世卫组织对中国的一款疫苗亮起“绿灯”,二是美国政府决定临时豁免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 当地时间5月7日,世卫组织将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并发布临时使用建议,支持该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国药疫苗成为继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和强生之后被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的第6款疫苗,也是有世卫组织“背书”的首款灭活疫苗。 看到这条的消息,既欣喜,又遗憾。欣喜的是,中国药企终于敲开了世卫组织的大门。遗憾的是,在世卫组织认证方面,中国疫苗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世卫组织对中国疫苗的认证来得太晚。早在去年,世卫组织就对国药和科兴两款中国疫苗启动评估工作,早于本月前已获批的5款欧美疫苗。去年12月,辉瑞在向世卫组织提交申请后的第二个月就获准认可,国药疫苗的通行证比辉瑞整整晚了4个多月。
中国疫苗出海,几家欢乐几家愁 其实,这件事反映出世卫组织在疫苗认可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偏袒。世卫组织把成员国的药监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的监管部门”,西方国家的药监部门被归在此类。对于在这些国家注册的公司的认证申请,世卫组织通常凭药监部门的评估很快审批。辉瑞在美国食品药监监管局批准后的十天内,拿到了世卫组织的通行证。可见,发达国家的药企走的是绿色通道。 但是,对在其它国家注册的公司的申请,世卫组织的审查标准就要严格得多,不但要从头开始审核,还要实地考察生产设施。 平心而论,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国药监部门确实有不太争气的时候。但是,世卫组织专家组早在今年1月就对国药和科兴的生产设施进行考察。更重要是,事实都摆在那里,中国这两款疫苗不但有效, 而且安全。截至目前,国内外已接种3亿多剂,比世卫组织认可的其它任何一款疫苗都要多。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接收了国药和科兴疫苗,但几乎没有收到严重副作用的报告。如果世卫组织对它们的认证再拖延下去,恐怕也将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压力。 也许中国可以不急,但发展中国家等不起。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十万人感染上新冠肺炎,成千上万人含恨死去。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供应主要靠世卫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由于西方国家把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上的疫苗抢购一空,印度就成了这一机制的主要供应商。按计划,印度今年将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亿剂疫苗,但如今印度疫情严重爆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本命都难保,疫苗出口自然就戛然而止。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今年计划向贫穷国家提供25亿剂疫苗,但目前只完成了5000万剂,急需新的疫苗来源。中国疫苗因此成贫穷国家战胜疫情的希望所在。但在得到世卫组织的认证前,中国没法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供货。于是就出现了这一怪象:一方面,全球疫情猛如虎,疫苗接种十万火急;另一方面,中国早在今年1月向世卫这一机制捐献的1000万剂疫苗闲置至今。 国药疫苗通过世卫组织的认证,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但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高兴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谓期待已久,众望所归。国药疫苗能进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的采购清单,将大大缓解全球疫苗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快更多地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抗疫中大显身手。
那么,谁会不高兴呢?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担心,中国疫苗“入世”会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它们还担心,中国疫苗进入世卫组织采购清单,将影响它们的疫苗在全球的销售,挤占它们的市场。 中国是一个疫苗生产大国,但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消;出口只占产量的很小一部分,在全球疫苗贸易中的比重不到一个百分点。世卫对国药的认可,无疑对中国疫苗行业是一大利好,不仅仅标志着对这款疫苗本身的全球公认,也是对中国疫苗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认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疫苗国际化的一个分水岭。它将加速各国对国药疫苗的审批和进口,扩大中国疫苗的双边贸易。同时,中国疫苗出口也将从双边扩展到多边。国产疫苗国际化 的春天也许即将到来。 另据外媒报道,科兴疫苗也已进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授权评估的最后阶段,世卫组织将在5月10日这一周决定是否将其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科兴疫苗在巴西、印度尼西亚、智利、土耳其进行了第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30多个国家的使用授权。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它的保护效力符合世卫组织标准,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兴疫苗获得世卫组织认证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有人或许担心,中国疫苗获批后随之而来的大量订单会不会对疫苗生产造成过大压力?中国计划在今年底前接种率达到70%,完成这一目标大约需要20亿剂疫苗。目前中国的疫苗生产设施也正在加速扩大,预计明年年产可达50亿剂。有报道称,光国药一家,年产就可达30亿剂。况且中国已有4款疫苗投入紧急使用,只要疫苗生产开足马力,分发上做到国内外兼顾 应该不会成为问题。 但是,有了世卫组织的背书,是否意味着中国疫苗出海就会一帆风顺?并不一定。 中国疫苗从研发阶段开始就被西方政治化了。西方某些政客和主流媒体千方百计贬低中国疫苗,给一些国家百姓造成了中国疫苗不那么可信的感受。疫苗审批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除了商业考量以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很有可能干预正常审批程序。且不说美国,想过欧洲药品管理局这一关,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即使欧盟药品管理局为中国疫苗进入欧盟市场开了方便之门,欧盟也不一定会采购。以俄罗斯“卫星”疫苗为例,虽然欧洲药品管理局正在评估,但欧委会已明确表示,欧盟不需要它。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中国药企向欧盟提出申请。 当然,这是否一定意味着中国疫苗在欧盟就没有机会了?我的看法是,如果欧洲疫情再次失控,西方疫苗又供不上,欧盟就有可能转向中国。身体往往还是诚实的。欧盟的主要疫苗供应商阿斯利康,按合同规定二季度需向欧盟提供1.8亿剂疫苗,但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只计划供给7000万剂。 其次,疫苗接种互认计划的实施也给欧盟认可中国疫苗提供了一些动力。5月1日,欧洲议会批准在欧盟范围内推行新冠疫苗通行证,并计划从五月底开始对低风险国家和已经接种的旅客重新开放边界。 中国是全球主要游客输出国。2019年,中国出境游高达1.55亿人次,境外支出达 1330亿美元。欧洲旅游业的复活需要中国,对中国重开边境也为欧盟经济复苏所必需。在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中,默克尔总理表示,德方愿同中方进一步推动疫苗生产和互认。也有有报道称,欧洲药品管理局已开始对科兴疫苗进行滚动审评。
突然呼吁放弃疫苗专利,白宫打的什么算盘 不过,近期还发生另一件大事:拜登政府宣布,美国将临时放弃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专利。去年10月,印度和南非在世贸组织提出临时豁免与新冠疫苗有关的专利,得到了100多个成员的支持。但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对,世贸组织开了几次会后不了了之。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不无感叹地说,新冠疫情是全球百年一遇的大灾难,现在不豁免,更待何时? 但近日白宫突然易辙改弦,并非美国政客良心发现或动了恻隐之心,此乃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美国顽固抵抗半年多,非但在全球抗疫中的“领导”作用无从谈起,还置自己于“道德低洼”,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众矢之的。这种状况委实难以为继,于是白宫企图通过调整策略来扭转被动局面, 修复被“美国优先”所破坏的国际形象。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要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以己为中心的本质没变, 这一切都不会变。 对于美国的提议,欧盟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顶了回去,并呼吁美国结束对疫苗和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疫苗短缺问题。欧盟这一回应确实击中了美国的软肋。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疫苗生产国,截至今年3月底共生产约1.64亿剂疫苗,除了借给加拿大和墨西哥的420万剂以外,全部留作自用。
欧盟还宣称,限制全球疫苗供应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产能问题;远水救不了近火,因而豁免疫苗专利不是当务之急。欧盟反对豁免新冠肺炎疫苗专利的真实意图,从辉瑞的疫苗研发伙伴BioNtech近日的举动中,也许能窥见一斑。这家德国公司将与复星医药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在合资企业里,复星医药出资1亿美元,但它的50%的股权则是以专利和生产技术入股换取的。 中国在世贸组织对豁免新冠疫苗专利投了赞成票。早在疫苗研发初期,中国就宣布,中国疫苗将是全球公共品。一年多来,中国一直置身于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从目前官方表态来看,在临时豁免新冠疫苗专利上,中国试图在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之间求得平衡。此外,中国似乎倾向于以其它方式来增加全球疫苗的供给和可及性,如合作建设疫苗生产设施,提供生物活性材料等。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不会成为豁免新冠疫苗专利的障碍。 一些网友提出,美国刚刚宣布暂时放弃疫苗专利, 世卫组织就核准国药疫苗,是偶然吗?他们怀疑世卫组织同美国打配合,给中国挖坑。但其实,这两件事没有内在联系。4月中旬,世卫组织就已表示,将于当月26日宣布对国药疫苗评估的最终结果。退一步说,即使中国疫苗没有通过世卫组织的认证,只要世贸组织采纳了豁免的决议,中国也有义务执行世卫组织的决定。
国际疫苗互认的尴尬困境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疫苗护照在国内外引起热议,而且各地有了不少动作。二十国集团(G20)旅游部长会议决定推进疫苗护照;欧盟计划在夏季前推出数字绿色证书;中国也已经同阿联酋、俄罗斯、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就健康码互认达成原则一致。 疫苗护照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第一各国立场不一,西班牙、希腊、以色列、欧盟、日本等计划颁发疫苗护照,但美国决定联邦政府不出台疫苗护照,尤其是共和党控制的一些州还明确规定禁止颁发类似证书。部分国家的保留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疫苗护照的普遍性。 二是,世卫组织态度不积极。世卫组织认为,疫苗对于防范新冠肺炎扩散的有效性究竟如何,现在还说不太清楚;接种过疫苗的人仍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再者,疫苗护照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比如有些人出于身体原因没有接种疫苗,会受到歧视。如果没有世卫组织的牵头,疫苗护照只能是双边的。 更重要的是,疫苗接种证书互认有被政治化的风险。疫苗护照的关键是疫苗互认。互认的技术性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比如可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名单为基础,对于对方国家接种该清单上的疫苗的国民,相互间提供出入境便利。而对于那些尚未获得世卫组织认可的疫苗,则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全球范围内在用的疫苗有10多种,其中有效安全的,也可考虑认可。然而,这一互认过程中掺杂政治因素的可能性很大。在欧盟的提案中,欧盟只认可欧盟药品监管局已经批准的疫苗,也就是辉瑞、阿斯利康、莫得纳和强生,中国疫苗不在此列。 就中国来说,对外认证可以考虑采取疫苗+接种国的模式,也就是既认疫苗,又认接种地。中国疫苗已经在60来个发展中国家得到授权使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因此,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疫苗互认有望比较顺利展开,但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就可能不太轻松。眼下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批准中国疫苗,中国也没有认可任何一款欧美疫苗。我们在同欧美国家商签接种疫苗证书时,有必要坚持对等,以便更好地维护我们自己的疫苗品牌,维护好中国药企的利益。 疫苗分配,欧美“绅士派头”哪去了 疫苗分配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抢购囤积疫苗,吃相非常难看。欧盟和英国为疫苗大打出手,“绅士派头”荡然无存。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抢得全球60%的疫苗。美国的疫苗订购量是本国人口的2-3倍。更有甚者,美国宁可让多余的疫苗烂在仓库里,也不愿拿出来同他国分享。美国Axios新闻评价称,在全球数十亿人焦急地等待疫苗时,有3000万剂疫苗却在俄亥俄州的仓库里吃灰。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西方国家还将利润置于人命之上,阻止临时豁免疫苗知识产权。拜登上任后援引《国防生产法案》,限制生产疫苗所需的原材料的出口。自印度疫情告急之后,印度血清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阿达尔·普纳瓦拉向拜登喊话,印度外长也紧急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呼吁拜登政府解除对印度出口疫苗原材料的禁令,以避免当地疫苗生产线被迫停产。然而,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场人道主义灾难置若罔闻。
印度最大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执行官阿达尔·普纳瓦拉在推特发帖,要求美国总统拜登解除涉及新冠疫苗原材料的出口禁令。 西方国家的恶劣行径还不限于此。前段时期,阿斯利康和强生疫苗引发血栓,迫使一些发达国家停止接种。于是,《纽约时报》就提出警告,这些国家的质疑将动摇穷国对这两款疫苗的信任,进而危及这些国家的接种工作,延缓全球新冠疫苗的接种进展。而中俄对这两款疫苗副作用的报道则被欧盟称为“散布虚假信息”,破坏人们对欧美疫苗的信任。 乍一看,西方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还挺关心。但事实远非如此。正如一些中国网民所说,西方国家认为不安全的疫苗,自己不打,为什么要别人来用?再者,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疫苗有效性低时,难道就没有考虑这样做会恐吓民众、煽动反疫苗热潮之嫌呢? 当下,西方主流媒体依然在千方百计贬低中国疫苗,企图将中国疫苗定性为二流疫苗。西方媒体用科兴疫苗在巴西的临床试验数据大做文章,但有意不告诉读者一个事实:这批临床试验的对象是成天与新冠肺炎患者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 我曾担任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知道临床试验的设计会对实验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兴疫苗在巴西临床试验中特定的高风险人群必然会降低其有效性,巴西在公布数据时还就此做了特别说明。前些天,科兴疫苗在土耳其的试验结果也出来了,保护率达到83.5%,高于强生疫苗。 此外,西方还攻击中国临床试验数据不透明。中国疫苗的第三期临床试验都是在国外做的。去年5月以来,疫情在中国得到控制,境内已不具备第三期临床试验的条件。在国外做试验,不可控制因素比在国内要多得多。事实上,辉瑞等欧美药企也没能提供所有临床试验的原始数据。在新冠疫苗试验数据透明度方面,世界上所有药企都有欠缺。 实事求是地说,欧美和中国的几款疫苗都已满足世卫组织的上市要求。由于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同,中国和美欧疫苗各有千秋。欧美疫苗以保护率见长,中国疫苗的安全性优于欧美疫苗。如今,中国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许。换句话说,西方媒体如此贬低中国疫苗,也是在质疑那些接受中国疫苗的国家领导人和民众的智慧。
匈牙利抱怨欧盟动作太迟缓,撇开欧盟,引入中国疫苗。匈牙利是目前唯一一个接纳俄罗斯和中国新冠疫苗的欧盟成员国。图为匈牙利民众接种中国疫苗。 到目前为止,中国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0来个国家出口疫苗。这是中国“挤出口粮”支援他国的慷慨行动,也是一种大国担当。但是,西方国家却将中国的这种无私行为污蔑为别有用心的“疫苗外交”,是将功赎罪,以修补中国因隐瞒疫情而受损的形象。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人类面临大灾大难的时候,西方国家向他国的大义泼冷水脏水,自己见死不救,还不让别人救。这种为了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而不惜牺牲他国人命的行径,真让世人开了眼界。 回顾过往,中美两国在国际卫生领域有过良好合作。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眼下,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把中国看成对手。4月初,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审议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 提出要运用所有的战略、经济和外交工具来“抗衡中国”,把中美关系推向对抗。 虽然我们仍有必要呼吁中美合作,但也要对美国的战略意图保持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美国一提合作,就以为他们会放下屠刀。华盛顿搞合作也好,竞争或对抗也罢,方式多种多样,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服务的,那就是遏制中国崛起,保住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阳光下也有阴谋。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对美国在合作幌子下的图谋,尤其值得我们的高度警惕。(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周小明)
很多人忧虑中国严峻人口形势 年轻人却不愿当“韭菜”
【研究员】:wh
在城镇化的前期,通过发展地产、大量盖房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地方政府也通过卖地收入而不断的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和完善市政市貌,所以会鼓励人们多贷款、高杠杆、多买房……这些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奴们,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
【博览财经特稿】人口七普数据一出,很多人忧虑中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其实忧虑也没有用,事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正像统计局官员在回答记者关于人口增长放缓趋势时所说的:“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从限制生育到鼓励生育、从人口是负担到人口是资源、从积极生孩子到不愿生孩子……也就四十年时间,可经济、社会、观念等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育从限制到鼓励 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准确的说是限制生育。 每个村镇都有计生队,负责监督辖区内的育龄妇女、以防多生。有了一胎之后就督促着去结扎/上环(一种避孕方式)、或者定期安排孕检,一旦怀孕后就督促着堕胎,很多想生儿子的孕妇为了躲避计生队检查、不得不经常四处躲藏,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一部小品《超生游击队》。
那时候养老保险是城里机关人员才有的福利,而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农村、没有养老保险。 怎么养老?养儿防老!这是农村人家必须得有儿子的根源。其他还有干农活的需要,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这一切全靠人力。 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内卷。每人也就那一亩二分地,一家人的生计都寄托于几亩地上,人在增多可土地却没增多、于是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闲置的劳动力……不创造财富、只消耗资源。这是实施计划生育的背景。 也有其他的原因,把大家从生育孩子的繁忙中解脱出来、去生产创造,于是也就有了后来世界工厂的成就。 大概自2000年前后始,限制生育就有所放松、直至当下的开始鼓励生育。先是允许农村一胎是女孩的可以生育二胎、再是允许双独(夫妻都是独生子)二胎、直至2016年允许全民二孩,在当下严峻的人口形势下、鼓励生育的政策只会更多……如生育补贴、产假等。 限制生育和鼓励生育有错吗?没有。任何政策都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环境变了、政策必须跟着变。 人是负担还是资产? 一个问题或许不少人都在疑惑:人口,到底是红利还是负担? 因地而异、因环境而不同,具体得看这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或地区。出生在生产力低下、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是负担;出生在生产效率高、富裕发达的国家,就是资产、红利。 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甚至印度这样人口极度稠密的国家,人口越多负担越重。人出生下来,无法接受基础的教育、没有较高的劳动技能,只能出卖简单的劳动力、做些简单的体力活。 而国家又没有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也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只能闲置、创造不了多少财富,人就表现为负担。 而在日本、欧洲、新加坡、韩国等这些发达国家,国家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能培育高技能人才,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能提供大量高薪的职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效率非常高,这时人就表现为资产和红利。 以前中国限制生育,因为国家穷、资源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现在鼓励生育,因为国家变富、生产力提高了。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对人口红利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变化。 之前我们理解人口红利,是把人看作是生产者。主要是人口众多下的劳动力便宜,因为工资低、生产的商品价格就低,也就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以此带动经济发展。现在理解人口红利,则是把人看作是消费者。因为有消费才会有生产,而生产又存进了经济发展。 何以如此?因为以前商品匮乏、生产不足,而现在自动化/流水线/高效率生产下商品丰富、且产能过剩。所以有些政策看似不可行,而一旦临头也就水到渠成,比如延迟退休和房产税。 延迟退休水到渠成 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是现收先付,翻译成人话就是全体年轻人缴纳养老金、去支付全体老年人的退休金。 当年轻人越来少、缴纳的养老金也就越来越少,另一头却是老年人越来越多且很长寿、对应的就是要领取的养老金越来越多,结果就是养老金出现缺口、且会越来越大。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下,现有的养老模式根本无法持续。这也是目前日本、欧洲、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社会问题,怎么办?延迟退休、增加工作时间啊。 于是我们看到,在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很多年龄超过70岁的老年人仍在工作,因为凭他们领取的那些养老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城市里的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不免发发牢骚:自己就是一棵韭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干脆不婚不育、以免自己的子女再继续被收割。不如趁着自己年轻多享受生活,顺便多存些钱以备养老。 如果绝大多人都是这个想法,估计苦的是一整代人。老年人需要年轻人缴的养老金、提供的生活护理服务。可如果年轻人变少,不仅养老金严重不够、且服务价格会非常高,现在的年轻人凭借那点储蓄能购买得起吗? 当下的年轻人感觉被收割,可当自己成了老年人、新一代的年轻人就甘愿被收割吗?结果就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工作……工作就要交税、还不是把财富转移给了老年人?!同样不婚不育,加剧新一轮的社会问题。 这就是日本、台湾等地区腐文化、宅文化、小确幸的根源。不是政府不想养老,而是政府做不到! 因为很多人不在那个位置、体会不到,所以也只能发发牢骚……谁当领导都一样。延迟退休看似违背民意,但不得不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房产税一定会来 房产税是一个敏感话题,牵涉到上千万人的利益……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有房,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了楼市的既得利益者。可这个话题总是周期性的来一回。 近日,财政部、人大常委、住建部和税务总局四部门在京开会,听取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工作意见……是试点、不再是研究,说明房产税已经在路上。
有些人说房产税之所以一再推迟,是因为有些官员持有大量房产、且远超自己的收入水平,害怕反腐被抓。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是所处的城镇化阶段。 过去二十余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对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功劳最大,没有之一。房地产牵涉到上下游近百个行业,哪一个不是实体经济?每到经济困难、需要刺激时,总是房地产在做中流砥柱。 可今非昔比。据人口七普数据,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3.89%、比2010年的49.68%提高了14.21%,实际上已进入城镇化的后期。 在城镇化的前期,通过发展地产、大量盖房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地方政府也通过卖地收入而不断的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和完善市政市貌,所以会鼓励人们多贷款、高杠杆、多买房……这些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奴们,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 这个阶段如果收房产税,那就是打击楼市么!还怎么支持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 可到了城镇化后期则不一样,当楼市进入二手房市场时、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急剧减少,贷款、买房、楼市更多的是存量财富的转移再分配,政府也很难从其中得到多少好处。 以前可以通过卖地获得收入,之后则只能在存量房产上打主意……当然也就得收房产税了,毕竟政府的各项支出刚性。 人口问题太宏大,而我们都是生活在小周期里的普通人,也许严峻的人口只是杞人忧天,就像当年的马尔萨斯陷阱被化肥轻松破解、能源危机正在风能/核能/太阳能破解一样,车到山前自有路、走一步看一步。(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形势分析
上游通胀与下游通缩 混乱市场嗅到异常危险的信号
【研究员】:wh
在货币大放水、流动性泛滥之后,全部资产都在大涨价,富人手里头有股票、有房产、有债券,身价水涨船高,穷人已经意识到,如果再无所作为,就会被动损失财富,贫富会加速分化。狗币越疯,这一切越显得可悲,因为背后是平民百姓们非常深刻的财富焦虑,是散户觉醒之后的出位反抗。
【博览财经特稿】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了。所有人都在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声中,陷入重重的人口焦虑。被焦虑和质疑裹挟的我们,却忽略了同天公布的另一组重要数据——2021年1-4月宏观经济数据。 重重的人口焦虑,暂时掩埋了经济复苏的增长焦虑。我们又一次走进十字路口,站在了危机边缘。 剪刀差出现 4月的宏观数据不太理想。其中,最不理想的是这两个数据——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和CPI(消费价格指数)。 通俗点讲,PPI反馈的是生产者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涨跌。CPI反馈的是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价格涨跌。 一个是上游,一个是下游。正常情况下,上游的采购成本上涨,大概率会传导到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 但是,4月的PPI和CPI出现严重背离的剪刀差:PPI同比冲上6.8%,创2017年10月以来新高;CPI同步缓升0.9%,不及预期。 上游的大宗商品,一顿猛涨。多数大宗商品,已经超过2015-2016的最大涨幅。
铁矿石,创历史新高;沪铜,创16年新高;沪铝,创13年新高;铜和螺纹期货,单月上涨10%;木材,5个月涨了125%…… 万万没想到,能把羊肉串干到5块的,是碳和铁签子。 下游的消费,死活上不去。最理想的CPI指数,应该是1.5%-2%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温和通胀。但是,我们的消费至今还没有复苏到1%的荣枯线。 五一小长假,口口声声说:文旅大爆发,哪里都是人。消费数据拉出来,却显然不理想——旅游人次,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旅游收入,只相当于疫前同期的77.0%。的确都跑出去玩了,但是白嫖的多,花钱的少。 当上游的成本嗷嗷猛涨,当下游的消费复苏乏力,问题就出现了——PPI和CPI,将出现诡异剪刀差。 上游的成本上涨,并不能传导到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剪刀差之下,下游经营者的利润都被一层层削减。如下图所示: 上游行业的毛利,在涨价潮下嗷嗷猛涨。下游行业的毛利,在成本上涨潮下咔咔下跌。
这就扯淡了。铁签子,2块。羊肉,3块。碳,1块。烤成串,却卖不到5块。你只要敢涨价,他就敢恶狠狠的烤5串素的。 烤串的利润,被搞不懂的剪刀差,剪的一地稀碎。烤串的炉火,被大象的一个喷嚏,打的零落飘摇。干烤串的我,被烤串干的哭爹喊娘。 请警惕滞涨 上下游的剪刀差,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的拉大。3月份,PPI是4.4%,CPI是0.4%。两者之间的剪刀差是4%。 进入4月之后,PPI快速抬升到6.8%,CPI却只复苏到0.9%。两者之间的剪刀差,扩大到5.9%。 大宗涨的更猛了,消费复苏依旧很慢。上游玩大宗的资本们,吃的满嘴流油。 刚刚走出供给侧改革的煤老板,钢老板和铁老板们,如愿都实现财富自由了。下游死磕“996”的朋友们,消费复苏乏力。消费者,无力为上游涨价而买单。白嫖可以,涨价不行。 最惨的就是中游的企业主们——上涨的原材料成本,无法向下游传导。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指数波动图。
生产资料,鸡血向上;生活资料,掉头向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劈了个大岔。夹在中间的企业,被一个大劈叉,骑了脸。长此以往,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滞涨! 之前,天天看一帮憨批喊“通胀来了,万物暴涨来了”。屁的通胀!所谓通胀,是价格能在全产业链里顺利传导。一切的价格上涨,都有末端的需求来买单,全社会一起缓慢消化通胀的泡沫。 而现在的情况是,是无法传导。上游在资本冲刷下,可以做到“你爱买不买,我依旧涨价”。下游复苏乏力,无奈治好“你爱涨不涨,我真买不动”。 夹在其间的中游制造业,只能死扛。上游在通胀,下游在通缩。中游被挤的哭爹喊娘,纯靠硬抗。抗不下去的,被迫出清。 长此以往——中游企业出清的越多,就业压力就越大,员工卷的就越狠,收入削的就越严重,消费复苏的就越慢……通胀,是泡沫。滞胀,是内卷。 最近市场非常混乱 嗅到异常危险的信号 最近的市场非常混乱。从大宗商品、土地市场到山寨币,场面火爆,人心几近癫狂。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胀预期已经开始螺旋式上升,想拦都拦不住。它在不断自我强化,越来越顽固,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的抗通胀之战,加速进入高潮。 大宗商品已疯。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被高层4次点名。 3月25日,高层在南京召开的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上提到,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带来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快。 4月8日,金融委今年对外首次发声,高层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4月9日,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会上同样讨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压力。 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高频率的关注,表明这轮超预期的涨价潮已经引起了警惕。 五一之后,大宗商品再迎全线暴涨,铁矿石、焦煤、螺纹钢、热卷、铜等多个品种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4月末,WTI 原油期货价格、LME 铜期货价格和 CRB 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51%。 这次商品涨价潮向中下游蔓延基本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很多商家都不得不接受涨价。 生产成本急剧飙升,4月份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23.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20.2%,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13.3%,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1%。 试问中游的工厂有几家利润能超过30个点呢?广东的制造厂商不得不暂缓接单。
巴菲特在2021年的股东大会上也提到了涨价:“我们看到了严重的通胀。我们在涨价,别人也在涨价。而且涨价的趋势正在被市场接受。我们所拥有的房地产业务成本一直在涨,因为钢铁及其他原材料的成本一直在上涨。” 原材料价格为什么会疯狂?需求不断复苏固然存在,但更多的是供给端的因素占了上风。 一是海外受疫情持续拖累,产能恢复缓慢;二是碳中和叠加环保减排,碳排放量大的行业有了限产预期。 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好资产越来越稀缺的形势下,投机资金也疯狂涌入了看起来最具确定性的大宗商品,狂欢炒作。当通胀兵临城下之时,大宗商品往往就是最好的资产。 央行最新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预判:“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全球经济回暖拉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需求走高,加上流动性环境极度宽裕,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铜、原油、大豆等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通胀指标的同比读数可能会普遍趋于抬升,进一步推升通胀预期。” 即便大通胀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但很多人还是觉得,它已经来了。 土地市场也波澜四起。2月份出了土地新政,一二线热点城市开始实行集中供地,本意是要平抑地价。100天后,土地大闸一开,断粮数月的开发商们为了抢一块地都急红了眼,疯了头脑抢当地王。 有多疯?重庆,成交46宗地,平均溢价率越为43.78%,最高的拍出了130%的溢价率。 无锡,16宗地中仅有1宗没有破封顶价,即便限制了溢价率不超过20%,但有3宗地块的起拍价就超过了所在板块的最高楼板价。竞价场面太激烈,还导致土拍不得不延长到3天时间。 广州,首场土拍总成交额高达906亿元,最终成交42宗地,有18宗溢价成交,还有4宗超过了45%溢价率的最高限价而转入摇号。而据财新报道,广州自2017年10月起至此次集中土地集中拍卖前的三年多时间内,一共也才诞生过6宗摇号地块。 杭州,57宗地有7成拍到“封顶+自持”,竞自持的比例拍出了杭州土拍史之最,达38%,过往最高也不过26%。总成交额达到1178亿元,接近去年杭州全年土地总出让金额的一半。 这场集中供地潮变成了一场囚徒困境,一场恶性博弈,我不抢就会被别人抢光,我不卷就会被别人卷出去。 长三角三四线城市也频现“地王”。3-4月期间,三四线城市共诞生了21个“全市单价地王”,其中有14宗出自没有土地限价的县级市。 于是乎,全国土地平均溢价率被拉到三年来的新高。克而瑞数据显示,4月全国300个城市的经营性用地的平均溢价率,从3月的17.8%大幅跳涨至25.4%。 再来看看房价。3月,70城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4%和3.3%,涨幅比上年末分别高 0.7 个和 1.2 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63.8%,两年平均增长 9.9%;销售额同比增长 88.5%,两年平均增长高达 19.1%。 从开发商到老百姓,似乎没有人相信,明天能拿到更便宜的地价、房价。 焦灼、火热的情绪在蔓延。 通胀预期对人心的破坏力,绝不可低估。它是一把锋利的刀,会不断推高社会焦虑情绪,在贫富之间划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最近发生三件不大不小的事,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危险信号。 第一件事是山寨币的疯狂。 狗狗币,超出中年人认知范围的加密币,一开始只是一个用来嘲讽比特币的山寨币,发行量高达1000亿枚(限量发行的比特币是2100万枚),既蠢又不稀罕。 结果,最近最猛的时候总市值接近900亿美元,一度超过全球最大的黄金ETF,而一年前它的市值才3亿多美元。 这意味着时代的财富逻辑、财富信仰、财富锚定物变了,以前大家靠集体想象力在黄金、美元身上所赋予的价值,已经部分转移到了这些无厘头的电子加密币上面了。 在货币大放水、流动性泛滥之后,全部资产都在大涨价,富人手里头有股票、有房产、有债券,身价水涨船高,穷人已经意识到,如果再无所作为,就会被动损失财富,贫富会加速分化。狗币越疯,这一切越显得可悲,因为背后是平民百姓们非常深刻的财富焦虑,是散户觉醒之后的出位反抗。 第二件事,鹅厂总监张军在网上被骂得狗血淋头。 他在五四的时候说,“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 结果引发网络青年的众怒,评论区非常狂野,说要拿这位资本家去挂路灯。 挂路灯是什么梗?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路灯就是一种处决有钱人的残酷刑具,这是某种特殊的时代象征。在内卷、996、高房价之下,大家对现状有所不满,这种所谓资本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累积。 第三件事,演员郑爽拿下1.6亿天价片酬,耗时77天,通过阴阳合同偷税漏税。 这是什么概念?郑爽的日薪达到208万。8万的零头还不能抹去,因为按照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还有80%的人口没有超过6.2万。这个事件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力,容易引起社会心态失衡。 这三件事放到一起,共同指向了贫富分化的时代下越发强烈的反抗情绪。似乎所有人都憋着一股火气,无处可撒。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过去几十年中支撑这个和平、低通胀世界运转的共识,正在逐渐消失。 第一个消失的共识,各国央行要对抗通胀。 以前世界央行美联储以当一名冷酷的通胀杀手为荣,职责就是在所有人都喝得晕头转向时,偷偷拿走泡沫盛宴上的酒杯。但新冠之后,以美联储为首的央行都心安理得大放水,对通胀非常有耐心。 美国公布3月份通胀,预期3.6%,实际值惊现近十年最高,达到4.2%。在保证充分就业、呵护股市长牛、降低通胀预期的不可能三角中,美联储选择当鸵鸟。 第二个消失的共识,各国政府要恪守财政纪律。 财政刺激方案越来越狂野,越来越不负责任。美国的直升机撒钱就是实质性启动现代货币理论,无限度印钞,政府想打多大的欠条,央行就乖乖印多少钱补上。 历史上,一旦财政政策主导经济,大概率会发生通胀,德国魏玛政府就是这样一手把自己送进恶性通胀的深渊。但各国财政现在只想多花点,以后少还点,那么,只能靠通胀来稀释债务。 第三个消失的共识,全球化。 当发达国家在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时候,似乎忘了,过去是谁帮他们吃下通胀。如果没有中国加入世贸,输出大量低廉的工业品,通胀能多年维持低位吗?但现在政治因素已经压倒一切,这些都不重要了。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重新洗牌,不得不让更多人怀疑,这一切是不是正在催生一个全球大通胀时代的到来。 迷雾当中还是透出阳光:中国现在要打破通胀预期。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打破顽固的通货膨胀预期,这个比胀本身的真实威胁大得多,就像牛皮癣一样,而打破预期,目前只能求诸于分配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是切实帮助不富裕青年降低育儿成本,这是系统层面的资本平权,打破阶层固化;二是直接税,比如最近吹风,财政部等4部门在京召开了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在这个层面上理解当下的反垄断浪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压制资本巨头,降低系统成本,减缓贫富撕裂的速度。 但是,弥合这些断层线的再分配政策是有阻力的。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提出过,在西方,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但也提出过,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所以中国的抗通胀预期战役,不止是要在国内掰手腕,还要对抗国际诸多因素。这些力量的博弈和较量会越来越激烈,每一场胜负都决定了人类下一个百年的政治经济文明要走向哪里。我们已经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 政策进退维谷 这次的情况,远比以往更加复杂。比如,这次上游大宗商品的暴涨,原因很复杂,且我们无法控制。上游大宗商品的暴涨,几乎全是外部原因。 第一个是:以鹰酱为代表的一票欧美坏批们,一个劲玩财政赤字货币化,开着直升机撒钱。普世性的全球大放水,一定会推高大宗价格。 第二个是:伴随海外疫苗的全民普及,市场逐步复苏。企业开始集中回补库存,国内外的库存都处于历史低位,自然也会推升大宗价格。 第三个是:资源型的新兴经济体,疫情再次出现反复。像三哥这样的,还没来得及复工,第二波的疫情就来了,全民忙着烧尸体,哪顾得上开矿。 第四个是:碳中和,间接提高上游大宗的成本。十四五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碳达峰和碳中和。部分碳排放高的资源品,生产要减产。 既然是减产预期,那妥妥要上涨。供求影响价格,钢老板和煤老板们,咱初中都学过啊。 复苏的需求,叠加上减产的供应,自然就赋予大宗商品疯长的确定性。把高确定性的大宗商品,放在全球放水的高流动性环境里,会发生什么? 炒啊,上资本啊!换句话说:大宗的暴涨,我们是无辜的被收割者,且暂时力所不及。 再比如,消费的复苏乏力,也是诸多复杂原因叠加的结果。有疫情的原因,也有全球生产效率失速、全社会利润率低的原因…… 总之,消费的提振也无法一蹴而就,也是一场长线的战役。此时此刻,我们的政策进退维谷。 过往数载,我们提振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无非就两招:萎了,就宽松;热了,就收紧。但是,这一次我们既无法宽松,也无法收紧。 假如,宽松放水刺激下游消费——以提振消费来消化大宗商品暴涨的成本,提高中游制造业的利润。那么,就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普通人拿着钱,直接杀入收益更大、确定性更高的资产,直接冲进楼市和股市,甚至直接冲进已经暴涨的大宗期货。消费个屁,干票大的再说。 消费依旧难以提振,全社会成本反而再次提高,中游企业利润反而再次被削薄……如果你是个中游企业主,你会贷款扩大再生产?生产个屁。拿着钱,直接炒原材料去,直接炒砖头去。 假如,收缩货币控制上游通胀——以提高利率来压制需求,以收紧货币来控制通胀。那么,又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中游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变得更高。生存成本,变得更高。实体利润,削的更薄。屋漏偏逢连夜雨,经营更加雪上加霜。 企业的利润更低了,经营更难了,员工就会更卷,收入就会更低。消费个屁,能活着就是万幸。 讲到这里会发现——无论是放水刺激,还是货币收缩,不仅无法解决当下的难题,反而会继续拉大PPI和CPI的剪刀差,反而会加速滞胀周期的到来……进,无法放水;退,不能收紧。政策,正进退维谷。 因此,即便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现异常亮眼,430会议上高层的措辞也异常谨慎。提及货币政策和宏观调节,反复的两句话是——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流动性合理充裕,收紧节奏或将放缓。 这两句话,有两重理解。一重的理解是,看一下市场的抗压能力。另一重的理解是,先熬着吧。 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该如何办? 面对如此复杂的宏观环境,我们该如何办?还能怎么办,熬着呗。 第一,干实体的,能不扩张,尽量不扩张。 目前的大宗商品疯涨,几乎是无解的。国内只能尽量控制,但核心力量在外部。目前的消费指数复苏,只能是长线的。不敢直接放水撒钱,只能慢慢走出低谷。 总之,实体利润不乐观,而且今年大概率会维持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支了摊子开干的,能不扩张,尽量不扩张。尚未支摊子开干的,能等等,就尽量等等。尤其是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里的小微企业。 第二,股市不太乐观。 股市我不太懂,但我懂常识。以下判断皆基于常识,听不听由你。前面已经讲了——上游价格通胀,下游消费不振,对实体的回报率侵蚀非常强。 滞涨之下,无完卵。当全社会的实体回报率,都被削薄到一个极低的区间,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股市的上涨动力大概率是乏力的。 等着吧,等着上游大宗的价格被干下来,等着宽松预期再释放一些,等着无风险利率再下来一些……可能到那时,大A才会好一些。 第三,货币政策对于股市和楼市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货币政策,已经被上下游夹击在一个狭窄隧道中。进,不能宽松放水;退,不能收紧加息。大概率是维持现状,宽货币紧信用。 还是老一套——大的货币环境宽松,引导资本进入小微企业,严控资本进入投机领域。 今年,玩儿股市和楼市的,基本可以不用参考货币政策的影响了。货币政策,也就这样了。 第四,楼市政策趋严,但成本可能会倒逼价格上涨。 大宗都涨疯了,螺纹钢、水泥、铝、铜……全在刷新纪录的上涨。今年的建材成本,起码上涨了30%以上。钢筋水泥涨成这批样,很难想象它们堆出来的玩意儿会大跌。成本倒逼价格上涨的动力,仍在存在。 但是,楼市政策只会更加严格。一旦不严,上涨的房价一定会加速大宗更凶残的上涨,加速当下的危机;一旦不严,上涨的房价一定会加速资本更凶残的流入楼市,加速脱实向虚。普涨没有,但结构性的机会有。 第五,资产荒,催生一票野生资产。 我们又陷入资产荒。实体,直面的是全社会利润率下滑;股市,直面的是利润率下滑后的低估值;楼市,直面的是政策的压制…… 钱一旦没地方去,野生的投资品,就该出没了。比如,最近像野草一样疯长的各路野生币。一个没有任何国家信用背书,一个频繁出现10次20%跌幅、7次30%跌幅、4次48%跌幅,一个4年至少被10次爆仓亲吻的野生货币,又开始挂着憨批名字,发着白皮书,收割憨批……刚出ICU,就是大保健,都特么作的。 最后两句话送给站在危机边缘的诸位——今年的你,只要做到不借贷、不赌博、不开店、不干实体、不超前消费、不玩野生币,不瞎批扩张,就能跑赢一大半的人。风紧扯呼,蹲着等机会。(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智谷趋势 作者:葫芦娃、智谷子)
并非为了降低房价 两角度考察房地产税与我们的距离
【研究员】:wh
这次财政部的表态也证明了房地产税的作用,因为发言人在提及房地产税之前,重点说的是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以及完善我国现代税收制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房地产税就是完善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虑其潜在体量,长期来看它很可能也是未来完善税收制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博览财经特稿】4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领导介绍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其中有关房地产税的内容引发外界关注。 财政部财税司司长王建凡表示: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是完善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直接税比重从2011年的28.4%提高到2020年34.9%。要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健全以所得税、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其在税收收入的比重,有效发挥直接税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相关部门措辞变化看对房地产税态度变化 考虑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措辞往往都是非常谨慎用心的,或许可以从其中的变化看出对房地产税态度的变化: 房地产税的首次提及在2014年,其表述是“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等相关工作”; 到2018年,房地产税再次被提出,表述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到了2019年,表述为“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从“稳妥”到“稳步”,这个区别还是有的,稳步给人一种向前进的感觉,稳妥则有些“慢慢来”的感觉,这一变化让当时的一部分人怀疑房地产税落地的速度可能正在加快; 到2020年5月,再次提及房地产税,具体表达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再次回到“稳妥”。 此次,官方说法是“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尽管仍然保留“稳妥”二字,但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积极”二字。加上这两个字之后,今年的提法比之前所有的表述都更进了一步。 对于官方措辞的捕风捉影可能存在过度解读,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所以下一步做一些确定性高的理性分析。 很多人对房地产税的理解,还停留在楼市调控上,但房地产税的初衷真不是楼市调控,而是税制改革,但在未来落实的过程中,可能对房价会造成一些不可忽略的比较深远的影响。 这次财政部的表态也证明了房地产税的作用,因为发言人在提及房地产税之前,重点说的是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以及完善我国现代税收制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房地产税就是完善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考虑其潜在体量,长期来看它很可能也是未来完善税收制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房地产税与进程取决中国城市化潜力还能挖掘多久 随着楼市在过去二十年的野蛮生长,各个地方的地价也水涨船高,这使得全国土地出让金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上一些利益既得者的财富也与各自所在地的房价息息相关,以至于在国家“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下,还有一些城市对楼市暧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2019年11月深圳取消“豪宅税”,此举使得深圳楼市在2020年高歌猛进,最终在2020年和2021年由于市场过热而不得已上马了更加严格的调控;还有最近南昌试图开放周边城市的人口在南昌市买房的资格,但最后被住建部叫停;又比如各地自查经营贷,查出来的结果显示经营贷流入楼市的问题根本就小到可以忽略…… 房地产税与我们的距离取决于中国城市化的潜力还能挖掘多长时间,因为房地产税最终是用来取代土地出让这种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一次性收入的。过去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为城市带来了无数新增人口,也就带来了对增量土地的强烈需求,当新增人口逐渐减少甚至城市人口不再增加时,土地出让也就减少了,那么土地相关的收入就必然会转向存量住房。 好消息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没有走完,202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刚刚超过60%,距离发达国家普遍的80%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如果未来城市化每年增加1%,也要再走二十年;但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化率的上升速度正在放缓。既然进城的人数开始变少了,不用等到城市化率达到80%,在达到这个城市化水平之前,全国各地对于新增的土地的总需求就会开始下降。 一般来说,城市化在超过50%后会逐渐减速,直到一个国家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中国60%以上的城市化率在发展中国家里已经不低了,现在也正处于减速期的中间阶段。
不过城市化减速暂时还没有影响到土地相关收入,过去这些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不断增长,从有记录1998年的50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41万亿。这样看房地产税似乎没有太强的紧迫性,因为土地收入已经很高。
不过各地需要继续投资基础设施、继续拉动GDP增长,所以地方开支也是在高速增加的,以广东为例,广东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98年的826亿增加到2020年的约1.75万亿。考虑到全国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平均比例已经在50%以上,土地收入在未来必须保持增长才能满足大多数地方的需要,对于个别地方来说,增长慢了一点可能都有压力。 另外,尽管全国土地出让金不断创出新高,但如果看土地出让面积,会发现这个数据在2010年见顶,之后进入下降的趋势。历年全国土地出让的面积也和中国这些年城市化的速度是完全同步的,2010年前后也是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一段时间。
对比上面两个可视化数据,可知这些年土地出让金增长的驱动力并不是出让规模,而是地价的上涨。但在“房住不炒”定下大基调、居民杠杆率高位稳定、大量房企面临生存压力的背景之下,地价未来还有多少上涨空间?就算还能继续上涨,又是否能抵消用地需求的下降?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以前文提到的替代思路还可以计算出房地产税的极限税率,这里按完全替代的情况,2020年全国住房总市值大约400万亿,土地出让金总计8.4万亿,如果要让存量房的房地产税完全取代土地出让金,那全国平均的税率需要8.4/400 = 2.1%。 但这个标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意味着热点城市一套1000万市值的住房每年光房产税就要交21万,对于现在城市居民普遍的高资产、高负债、低现金流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换个乐观角度看,土地收入在城市化放缓背景下的衰减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且现在房地产税法也还没有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的是房地产税由点到面,逐步上线和加码。 一旦未来的房地产税趋于成熟,土地年限的概念可能也会被淡化,因为房地产税使得业主每年都在为占有土地付费。这就有点类似国外房产税的模式,很多人说美国房产永久产权很幸福,但其实美国的业主每年都要交房产税,有些州税率不到1%,高的州要到2%,所以70年下来交的钱也够买套房了,房产税也是美国各州的一项重要收入,他们对于土地和房地产同样是有依赖的。 2013年时,加州(美国经济第一大州)整个房产税收入是530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合3286亿人民币;同年广东省(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土地出让金3082亿人民币,真巧,两个地方还差不多。可见,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只是两种方式,最终效果是类似的,和土地、房产挂钩的收入在世界各国都是一项重要税源。
在城市化放缓的背景下,土地出让这种一次性收入在未来逐步转变成针对存量的可持续税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房地产税一定会来,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我们必须看明白,以免未来措手不及。 房地产税并不是为了降低房价,但它对市场和业主心理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要考察房地产税和我们的距离,大体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从市场角度,应该密切关注全国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和衰减;从立法角度,应该关注相关法案在人大是否迈出关键性的进度。(来源:房东经济说(SEASFO) 作者:房东的ID)
社会透视
沦陷炒币群 “中国大妈”再次通过炒币登上国际舞台
【研究员】:wh
知识有限、不知中本聪何许人也的陈棠们,前一秒还在看快手老哥的夸张表演,在家族微信群里要求亲戚帮忙“砍一刀”,下一秒就在一夜暴富的诱惑下一头扎进炒币群,深陷庄家和吹鼓手编织的幻梦,成为山寨币的布道者,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赛博朋克”。
【博览财经特稿】狗狗币大涨,54岁的赵女士准备再投入1万元。按照以往的经验,她准备在币价稍微回落的时候再次入手。在名为“钞越自我”的微信群里,很多人和赵女士一样,把几个群管理员视为“最信任的伙伴”。 有人相信狗狗币,也有人在吃亏之后不再相信。 家住某十八线小县城的52岁的陈棠,2018年接触狗狗币,去年年底“被动清零”,投入的近8万元人民币全部都打了“水漂”。“超越比特币”的口号几乎是一句笑话,而这段经历也成为陈棠不愿提及的往事。她删除朋友圈和微信好友,主动被动地“退群”。 儿子南南称,陈棠过去三年买了五种虚拟货币,包括狗狗币、联合币、物联网央行数字货币、K特币,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某个币种。这些山寨币或者说传销币的套路都一样:前期拉人头返利,后期炒币套利,圈更多人入局。 果不其然,虽然在一开始尝到甜头,但陈棠不是被人拉黑移出群聊,就是交易平台倒闭或暴雷跑路,最终全赔了进去。 陈棠的炒币也让家人感到不满。她不仅向亲朋好友大力宣传,三句话离不开虚拟货币,还给子女三人开户买币,引发家庭成员多次争执。“那段时间,母亲成了全家公敌,谁跟她说一句炒币的不好,结局一定是不欢而散甚至吵起来。”南南说。 南南试图各种办法让母亲远离炒币,包括发给母亲反诈骗资料,学习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等。在疫情严峻时期,他一度威胁母亲,“如果再沉迷炒币,我就直接回上海”。 但让南南迷茫的是,两人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迥异,难以相互理解。他给母亲科普比特币和区块链,试图证明她买的是山寨币,但陈女士根本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甚至不知道比特币鼻祖中本聪,只知道现在比特币很厉害,而未来她购入的虚拟币将超越比特币,因为“背后有人”。 所谓“背后有人”,不过是一些骗子集团。2018年,陈棠购买狗狗币的平台被曝光涉嫌诈骗,南南把新闻给陈棠看了后,她并不相信,并告诫儿子不要在网上诋毁人家。 与南南有类似遭遇的人并非少数。身为子女,却无法阻挡爸妈深陷炒币泥潭,是他们共同的无奈。 二十多年母子关系不如手机里那个带着她一周赚一百块的人 52岁的陈棠和丈夫经营一家杂粮店。自从2018年夏天迷上虚拟货币后,她每天超过一半时间都花费在了这上面。 “国内外面临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努力的赚钱呢?虚拟货币是一个真正能让普通人得到公平结果的投资方式......” 每天早上6点,陈棠一边做饭,一边听手机里的“老师”讲解虚拟货币行情,时长2小时。白天的空闲时间里,无论是饭桌上、厨房里还是洗手间里,陈棠会打开手机保存的影音资料和微信语音自学一番,甚至外放给家人一起听,并在炒币群内分享心得和经历。微信群聊、看视频,拿着笔记本计算收益,成为陈棠的日常习惯。 据儿子南南形容,陈棠“跟魔怔了一样”。在他看来,那些鼓动中老年人炒币的人都“缺了德”。他非常痛恨这些人,但母亲却非常信任。 南南想不明白,从小教育他要靠双手致富的母亲,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直到他看到母亲所在的炒币群的消息,才意识到除非意志力特别坚定,否则很难挡住“明枪暗箭”。 炒币群的“老师”首先会树立专业而真实的人设,微信头像为清一色的西装革履的年轻男人,戴着黑框眼镜,背景是明亮的办公楼。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年轻负责人,还是教导如何买币的“首席讲师”,亦或是分享炒币暴富经历的人,往往都会附上自己的身份信息,有的是工作证件照,有的是身份证照片。 有了虚假人设之后,骗子们又打出情感牌。除了在节假日嘘寒问暖外,群主还会灌输毒鸡汤,“鞭策”炒币者。 某炒币群主的年龄与南南相仿,却把52岁的陈棠称呼为“姐”,一天三次问候,只为讨其欢心。而当陈棠略显犹豫时,对方会甩来一张“转账截图”以证明已有多人入局,附带鸡汤语录:“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没有执行力,哪有钱等你呢?”并郑重宣称“有老师指导,都是能赚钱的”。 铺垫到位后,骗子开始进行一对一“攻关”。陈棠很快就在群里认识了一位“炒币前辈”。这位前辈同样称呼陈棠为“姐”,把自己炒币赚钱的经历,以及开户和买币信息发给陈棠。陈棠对她言听计从,一直跟着她炒币。实际上,除了能够看到微信上的河北籍贯,陈棠并不知道“前辈”的任何私人信息。 “一问三不知,却非常信任他们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南南说。 在知乎等社交平台,许多人面临和南南类似的问题:“我妈执意要买虚拟货币,走火入魔一般,该怎么劝解?”、“家人沉迷于虚拟货币骗局,该如何劝阻?”、“父母迷上了K特币,这是种什么币种,说可收益百倍,不太靠谱?”...... 劝说无果后,南南只能寄希望于母亲尽可能减少炒币投入。但南南每次回家,都会发现母亲的微信和支付宝新增几千元的转账信息。南南觉得,二十多年的母子关系,自己还不如手机里那个带着她一周赚了一百块的人。 当然,炒币者还相信特斯拉创始人、狗狗币知名鼓吹者马斯克。4月28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自称“狗狗币教父”,被国内不少信徒当作“圣言”。若被问及如何看待狗狗币,他们会说:“这要看马斯克怎么看。 “拉人头”连年迈的老母亲都没放过 除了自己深陷其中外,陈棠还在竭力把亲朋好友拉入炒币群里。“返利”、“拉人头”是很多虚拟货币平台的拉新方式。陈棠把亲朋好友都宣传了一遍,一见面就拿出手机炫耀又赚了多少钱,连年迈的老母亲都没放过。 在陈棠的洗脑和炫耀之下,至少有三个年龄相仿的亲属开始炒币。几个阿姨坐在家中,分析如何买币。最让南南担心的是,被母亲鼓动炒币的那些人一旦赔钱或受骗,就会找母亲讨要说法。有一次,某平台由于一些原因无法交易,几个亲戚面色阴沉来找陈棠,认为后者需要“负责”。 此外,陈棠还为子女开通了炒币账户。“如果我们不同意,她就会生气、缠着你。第一次给我们每个人买了500元的,说这都是送给我们的财产。”陈棠坚信“老师”说的话,这些币一定会有百倍收益。
2019年,虚拟货币全行业面临监管整治,陈棠买币的某平台出现“大陆账号无法登录且交易”的情况,让她和其他炒币者焦急万分,微信群也炸了锅。虽然负责人给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过程极其复杂,最终微信群解散,陈棠投入的近万元打了水漂。 但陈棠并未吸取教训。由于损失金额并不大,且曾经尝到甜头,陈棠决定继续炒下去。她下载注册了十几个炒币软件,甚至为之更换了更大内存的手机。 更让南南意外的是,陈棠有意去某交易平台背后的公司参观,并且给他发来了公司的相关图片。那段时间,南南不得不多次叮嘱父亲“看守”母亲,阻止她前去。而在母亲发来的活动现场照片中,参观者多为五六十岁的大叔大妈。 “中国大妈”再次通过炒币登上国际舞台 像陈棠这样的中老年炒币客,尽管缺少鉴别能力和专业知识、容易被骗子蛊惑,却毫不掩饰他们的梦想:超越比特币,成就发财梦。 2018年,“中国大妈”继2013年在黄金市场“吊打”华尔街资本大鳄之后,再次通过炒币登上了国际舞台。 这年4月,一场万人级别的区块链峰会在中国澳门举行,中国大妈摆着“V”字手亮相。随后在阿联酋迪拜、法国巴黎等地举行的区块链会议上,也都出现了中国大妈的身影。她们的“励志”故事随后被炒币群反复渲染传播。 陈棠艳羡大妈们的辉煌时刻,这也成为她自我催眠的法宝之一。但对于虚拟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初中学历的陈棠所知甚少,仅限于“挖矿”、“代币”等基本概念。这也成为她和其他炒币客在盲听盲信之下,笃定山寨币将超越比特币的思想根基。 例如,陈棠曾购买K特币,相关微信群的宣传口号是“K特币完胜比特币”、“一个K特币价值20克黄金”之类,充满传销感。有时,她还会搬出巴菲特(事实上,巴菲特一直坚决反对虚拟货币)、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谷歌等知名人物和企业,为其购买的虚拟货币辩护。 那段时间,陈棠和她的儿子成了“敌人”。南南发现,他和母亲谈论的似乎不是一个东西。 “你知道中本聪吗?” “不知道。” 一旦触及知识盲区,陈棠的下一句总是:“你不知道,那个币的创始人还和某大领导合过影,未来三年都要上市,要做到市值多少亿。” 陈棠仍然沉浸在炒币的暴富迷梦中,而收割韭菜的镰刀已经举起。2020年秋天,陈棠焦急地发来一张图片,让南南帮忙查一个公司;与此同时,陈棠所在的炒币群也炸了锅。庄家跑路了。 在和儿子的视频通话中,陈棠痛心疾首。实际上,南南早已把相关新闻发给了陈棠,但是陈棠始终不相信,直到无法提现。 此前,陈棠已经遭遇多起骗局,却始终未能醒悟。2019年,陈棠购买2000余元的物联网央行数字货币,无疾而终;又买入上万元的联合币和狗狗币,又打了水漂。“陶某阳”从宠儿变为她最恨的人。 病急乱投医,陈棠听信一些“讲师”的建议,把币转移到了另一平台上。后者宣称“一变三”,陈棠的4万个币变成了12万个币,但返现到一定金额才能提现。然而,陈棠还未达到提现额度,这个交易平台就倒闭了。 这样的骗局并不新鲜。央视财经此前曝光,“100人的群里,99个是托。”交易平台实为庄家,投资大师只是骗子,合伙收割韭菜。
过去几十年间,国内中老年群体的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定期存款是他们的最爱。但随着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的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寻求新的理财渠道,同时又缺少必要警惕和专业知识,这就为骗子提供了机会。 尤其是炒币风潮兴起后,政策滞后、监管困难的大环境,让币圈成为骗子公然坐庄、野蛮收割的乐园,而中老年人的毕生积蓄沦为围猎目标。 知识有限、不知中本聪何许人也的陈棠们,前一秒还在看快手老哥的夸张表演,在家族微信群里要求亲戚帮忙“砍一刀”,下一秒就在一夜暴富的诱惑下一头扎进炒币群,深陷庄家和吹鼓手编织的幻梦,成为山寨币的布道者,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赛博朋克”。 接二连三的遭遇打击,近八万余元打了“水漂”,让陈棠终于脱离了炒币圈。而当时被她拉进去的另外几个人,有人离场,有人却仍然时不时来咨询陈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