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2.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3 1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花顺金融大师和谐版终端破解版不闪退】

决策层:小康、脱贫,不能“缓一缓、等一等”》日前,领导人的“内部讲话稿”指出,目前看,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

博览财经认为,短期内,扩大内需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大投资!这也是为何11日的国常会和12日的政治局会议,相继强调“启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毕竟,我国的基建空间还非常大——1、公路交通,总量较高,但密度、人均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印度。2、铁路交通,总里程和人均水平均有较大空间。密度为13.5米/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22.3米/平方公里,3、航空运输,发展空间还很大,几亿人没做过飞机。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布局370个,其中规划建成约320个。




                                           焦点透视
                 



决策层:小康、脱贫,不能“缓一缓、等一等”                 
                                 
【博览财经分析】就在湖北、武汉打响“疫情防控‘总攻战’”,展开“最严格小区管制”的同时,日前官媒披露了领导人关于疫情防控的“内部讲话稿”,领导人指出,目前看,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
当前,疫情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春节期间部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会持续,主要会体现在加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延缓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抑制内外商务经贸活动、加大稳就业压力等方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进行应对
……
近日,《求是》发布了领导人在高层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其中专门强调“要在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投入、不深入的干部,对那些不会干、不能干的干部,要及时问责,问题严重的要就地免职。”
博览财经详读了相关内容,并且择其要点,加以整理和“背景介绍”——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7日,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我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2日鉴于疫情迅速蔓延、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明确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正月初一,我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点评:作为一个继续宅家的武汉人,现在终于明白为啥是1月23日凌晨2点发布政策,宣布当天10点“封城”了……
从年初一到现在,疫情防控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我时刻跟踪着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不断作出口头指示和批示。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
背景——
2月8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临危受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再回武汉,担任中央指导组副组长。
2月10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决定:免去张晋、刘英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和主任职务,由新到任的省委常委王贺胜兼任两职
2月13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吴玉良宣布中央决定:应勇同志任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同志任武汉市委书记。
据《新京报》报道,应勇在到任首日参加的三场会议上,连说了16个“战”字
中央政法委官方公众号2月16日发文介绍,2月12日至14日,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连续3天每天上午用一两个小时召开专题会,分别逐个研究了床位、方舱医院、医疗物资等“三大要素”紧缺问题。专题会指出,从武汉情况看,疫情防控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收治时间太晚,大多数人在发病一周以后才收治,导致疫情蔓延、贻误治疗时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病床。根据需求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每天要统筹3500张左右的床位,努力做到“床等病人”,要统筹好一个月的床位数,滚动安排好每3天1万张病床,做到每日应收尽收“清零”
……
一、关于疫情防控形势和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
对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要敢于批评,责令其立即整改。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飘浮、推诿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情节严重的还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
背景:微信公号“长江日报”2月15日刊文,近日,武汉市纪检监察机关先后查处了4起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认真履职尽责案件。
一、洪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医疗救治组组长王某某执行上级疫情防控决策部署不认真不坚决不到位,严重失职失责,受到政务撤职处分,相关手续按法律规定办理。
二、青山区政协党组织对干部监督管理不严格,四级调研员张某某擅自外出较长时间离岗。张某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降级处分。青山区政协党组织履行监督管理主体责任不严格,负有领导责任的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某某受到诫勉处理,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乐某某受到批评教育、责令做出检查处理;负责机关干部人员管理的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田某某失察失管, 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李某疏于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联系帮扶社区未落实工作人员到岗。该站党总支书记徐某某、站长彭某某督导、检查不力被约谈;负责安排帮扶工作的政工科长王某没有安排落实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帮扶工作,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四、硚口区长丰街对辖区某患者漏报信息、未有效组织治疗,患者在家自缢身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正康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涂某、副主任吴某某,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街道二级调研员孙某某履行包保社区职责不到位受到诫勉处理,街道工委书记徐某某统筹不够、工作不细致深入被责令作出检查
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称,湖北司法厅退休副厅长陈某某确诊后拒绝送医隔离持续引发关注。15日,湖北司法厅回应称,纪检部门已介入,陈某某及家人已于13日下午被送医隔离。湖北省纪委工作人员表示,纪检监察部门绝不会放任不管
……
第二,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
湖北周边省份和人口流动大省近期疫情蔓延很快,新增确诊病例快速上升。要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实施地毯式排查,采取更加严格、更有针对性、更加管用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蔓延。要及时查找返程人员防控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落实人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防控责任,做好乘客健康监测、交通工具场站消毒通风等工作。北京地位特殊,现在离京人员大量返京,疫情防控压力加大。要完善防控措施,加强重点群体管控,减少行走的传染源,减少人群流动和密切接触,坚决控制疫情发展。
背景: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6日发布《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通告》。
《通告》要求,强化重点区域管理。城乡所有村组、社区、小区、居民点实行24小时最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所有非必需的公共场所一律关闭,一切群众聚集性活动一律停止,企业未经疫情指挥部批准不得复工复产
实行零售药店购药登记制度,购买感冒药、发热咳嗽药、退热药等药品的人员,必须如实填写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住址、体温等信息,信息必须完整录入电脑系统才能购买,强化风险管控。对出现确诊(含临床诊断)新冠肺炎病例的社区(村)、小区、居民点、楼宇、工作场所等基层单元,坚决实行14天封闭式硬隔离
强化居民健康全面排查。对所有居民开展拉网式动态滚动筛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断一天”,确保全覆盖、无盲区。加强对“四类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所涉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无条件配合,不得隐瞒病史、密切接触史,不得逃避隔离医学观察。拒不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居民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必须第一时间向社区(村)报告
强化重点人群管理和服务。所有疑似、确诊(含临床诊断)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不能明确排除新冠肺炎的发热病人,必须送集中隔离点单人单间留观不得居家隔离留观。凡因隔离点建设不到位、床位筹集不到位,导致“四类人员”不能及时收治和隔离的,对因隔离点医护人员、生活物资、安全保护等保障措施不到位,引发次生事件的,一律严肃处理
强化居民生活必需品保障。
……
第三,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第四,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我在2016年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对抗击疫情所需要的疫苗、药品等研发,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加快进度。对相关数据和病例资料等,除有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外,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条件下,要向我国科技界开放共享,组织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等方面的专家,研究病毒传播力、毒性等关键特性,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要鼓励专家学者增强担当精神、职业责任,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多拿出专业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三、关于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一,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要统筹做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经济形势等重大宣传,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
背景:12日上午,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强调,想要疫情出“拐点”,先要信心出“拐点”。)
第二,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把控好整体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对借机造谣滋事的,要依法打击处理。
背景:陈一新12日强调,要清醒认识武汉防控工作的薄弱点。舆情应对较为被动,特别是网络舆情引导不到位辟谣不及时,影响了社会舆论环境。
@贵州综合广播 15日13点50分发布致歉信,称他们于2月15日11:16发布的有关机构查处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人员的消息为谣言。对个别工作人员未经核实予以转发再次深表歉意。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对媒体表示,他现在正接待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世卫组织专家,研讨、沟通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
新京报报道称,2月15日,一则关于“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黄艳玲是新冠病毒肺炎零号病人”的消息在网络流传。据记者就此事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流感病毒实验室研究员陈全姣求证。两人均表示,对病毒所是否有一位名叫黄艳玲的女研究生并不掌握,但可以保证武汉病毒所目前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
对于这种社交网络上的不实传言,《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月12日在“技术与健康”栏目刊文称,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际上是第一个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流行病”——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来自全世界的信息和谣言,人们很难获得真实信息,这就加剧了恐慌、种族歧视以及对希望的渴求等情绪和行为的蔓延。
……
第三,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要全面做好同疫情防控相关的外交工作,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
四、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目前看,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
当前,疫情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春节期间部分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会持续,主要会体现在加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延缓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抑制内外商务经贸活动、加大稳就业压力等方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和潜在影响,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进行应对
点评:这次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拖累,一部分“乐观”的分析是全年经济增长下滑到5%,更有一些“悲观”的甚至做了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假设,由于疫情导致需求突然收缩,一些餐饮、旅游、住宿企业不得不处于休眠状态,带来了“断崖式的影响”。虽然目前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受疫情影响更为直接,但更需要担心的是第二产业,疫情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导致整个宏观经济出现相应的风险,增速下滑,加大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对社会预期也会产生影响。
首先要坚定信心,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我多次讲,中国是个大国,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我们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第一,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特别是对重要物资生产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要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要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组织重点行业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解决好相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
(点评:一方面,由于复工困难,企业迟迟无法开工;另一方面,物流不畅也对供应链和产业链产生影响。而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链问题。如果成本上升,销售却减少,资金链就会变得非常紧张,此时遇上贷款到期,银行催贷,如果没有特别的支持政策,企业可能很快就会死掉。而对于那些处于运转状态的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刚性支出增加,而回款不够及时,也可能会导致资金链断掉。)
(点评:在解决企业资金链问题上,财政金融已经出台了贷款贴息等多个政策,关键在于落实。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其中多条政策措施是针对疫情特殊时期金融如何支持和帮助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透露,在货币政策方面,下一步,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强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关键是要选好项目,确保投资精准有效。要抓住春节后施工的黄金季节,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土地、资金、能耗等方面的保障,确保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点评:短期内,扩大内需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大投资!这也是为何11日的国常会和12日的政治局会议,相继强调“启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毕竟,我国的基建空间还非常大——
1、公路交通,总量较高,但密度、人均水平较低。2017年,我国公路密度为0.51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0.76公里/平方公里,更低于英法德日韩,甚至低于印度,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巴西、俄罗斯。
2、铁路交通,总里程和人均水平均有较大空间。2017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为12.7万公里,仅低于美国(22.8万公里)、高于俄罗斯(8.5万公里)、印度(6.6万公里);密度为13.5米/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22.3米/平方公里,
3、航空运输,发展空间还很大,几亿人没做过飞机。2017年,中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29个,美国有近两万个机场。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布局370个,其中规划建成约320个
……
第三,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要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同时,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点评:面对暂时的消费下滑,并不适合通过刺激性政策来解决,最好能够通过满足解决需求的渠道,来推动经济的合理运转。毕竟,即使在隔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开展一些经济活动,关键是要找到满足这些消费的渠道和方式。在保障疫情防控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出台政策,帮助完成消费行为的循环。
第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这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要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已经就这个问题作出了批示。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法治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还要抓紧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这次疫情暴露出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如防护服等)储备严重不足,在其他储备方面还可能存在类似问题,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要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在关键物资保障方面要注重优化产能的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点评:从股灾、民营经济离场论、中美贸易摩擦,再到新冠疫情折射出的“现代治理能力的滞后”:反应的都是改革的紧迫性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临重大抉择。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暴露出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
2015年股灾内爆型金融危机,暴露了我们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大放大收,监管跟不上创新步伐。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大国复兴路上遭遇了霸权国家的警惕和遏制,暴露了我们在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关税、科技创新等领域短板。2019年猪价大涨,超过历次猪周期,背后是猪瘟和环保层层加码叠加。2018-2019年民营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大增,“洗洗睡”“离场论”等沉渣泛起,则与部分地方去产能和环保督查一刀切、融资歧视、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等有关。2020年新冠疫情大面积爆发,暴露了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应急体系、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
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随后我们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对“狼来了”担忧,我们主动拥抱全球化,加入WTO,极大地释放了人口红利,开启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黄金十年。
……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些地方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抗疫工作中最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莫过于重复报送各类表格。有的地方市县卫健局、应急局、政府办、县委办、妇联、教育局、农业农村局等都各自制作一份或几份表格,要求基层干部填写并迅速上报,这些表格的内容其实相差无几,但没有一个文件、一个部门帮乡镇解决急需的哪怕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的问题。还有些干部作风飘浮、不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防控基本情况一问三不知。越是兵临城下,指挥越不能乱,调度越要统一。要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而不是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式来给基层增加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抗疫精力。要在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投入、不深入的干部,对那些不会干、不能干的干部,要及时问责,问题严重的要就地免职。 (《求是》)


                        

复工!复工!各地之间已然打响“抢人”大战!                 
                                 
【博览财经分析】虽然还不能称为“满血复活”,但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回血”。预计不久之后,复工的形势就会有更为积极的变化。
根据2月14日用电量测算,广东已有超60%的企业复工复产
根据对2月12日全国用电量的观察,山东、上海、江苏、辽宁、广东等省份的用电量,都比2月8日有了显著增长。
截至2月14日,作为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用电量持续回升态势明显,与复工前一天(9日)相比增长18.7%。
其中,工业用电增长较为迅猛,与复工前一日(9日)相比,增速达到67.5%。这说明广东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复工复产。
另一个经济大省浙江,用电回升的趋势也较为稳定。截至2月14日,浙江公布的企业复工电力指数是27.55。显示,目前浙江企业复工水平已近正常状态的三成。2月9日,这一数字是23.56,此后五天里数字分别是24.36、25.47、25.83、26.77、27.55,一日比一日走高,整体不断攀升。
虽然目前“用电量”不温不火,但浙江在“抢人”方面,则是明显先行一步——包巴士、包高铁、包飞机接员工!来,就给千元补助,政府拿出1个亿奖励新员工;
杭州市率先一步,对疫情相对平稳、来杭就业人员集中的贵州、四川等地区,包高铁专列,开到员工“家门口”,员工免费坐专列。
浙江嘉善县,更是“免费包机”接外地员工返岗。
16日,浙江省湖州市出台《关于企业复工复产补助奖励的意见》,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企业复工复产补助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包括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复工复产,对企业新招员工,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补助。
对于组团带员工的,“20人以上市外人员到湖州就业的,给予200元/人的一次性奖励”。如果企业统一组织到市外员工包车返回的,包车费用由政府全额补贴。
16日,宁波也出台《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意见》,从支持员工返岗、关心员工生活、优化用工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全面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宁波鼓励企业多途径扩大招工规模,疫情解除后当月企业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每人500元标准补助企业,每家企业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人力资源机构向企业输送员工50人及以上并就业超过3个月的,按每人500元标准补助,每家机构补助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在校学生顶岗实习3个月以上的,按每人最高1000元奖励企业。
浙江义乌市也出台“暖企”措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员工,由政府组织专车、专列、专门车厢负责接送,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
此外,浙江省的绍兴、海宁,江苏省的南京、徐州等也开通包车“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接非湖北地区符合健康条件的员工返岗。
目前,海宁市已开复工企业达到1094家,企业复工率达到51%,复工员工达到6万多人。
广东省珠海市也发布了相关意见,企业新招用员工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企业招工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
江苏省无锡市,政府为复工企业提供返岗员工的核酸检测服务,并补贴50%的检测费。
江苏省盐城市,鼓励企业网络招聘,尽可能把前期环节放到线上,减少线下聚集。
……
众所周知,目前的“复工潮”正在遭遇“复工难”,为此,2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复工”一词出现了三次,“生产”一词提到了七次。
按照开工日期来算,开工将近一周。据调研显示,虽有积极变化,但复工形势依然严峻。媒体近日对深圳市白芒关附近的百旺信工业区进行了实地探访。入驻1.2万人的工业区,目前人数仅2500人左右上岗,不少大型企业复工人数不足200人。南山科兴科学园一带的企业也大多处于“在家办公”状态。
主要车站、商场的情况跟一周之前相比,变化并不是太大,依然是冷冷清清,缺乏人气。
但深圳已经出现有两个比较积极的变化:一是商场里开张的店多了一些,二是月亮湾的货柜车多了不少。
博览财经注意到,与此同时,杭州已经开始抢人,江西省内将全面取消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疫情检测点,郑州的富士康也在行动。一场复工大战已然打响。
据澎湃新闻,杭州将向疫情平稳地区开专列组织企业员工返程复工,首批免费。为缓解企业招工难、员工来杭交通难等,杭州将会商铁路部门,向疫情相对平稳、来杭就业人员集中的部分省市开通专列,主要针对企业原有节前返乡人员和在外地新招员工。首批次专列拟定为贵州成都方向,后续班次根据企业需求及时优化。首批员工专列开通由市政府统一协调、承担费用,乘坐人员交通费全免。15日从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杭州报名的纺织企业已近20家
而2月13日,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第4号公告。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企业复工复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江西省内将全面取消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疫情检测点。同时,江西省省长、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易炼红指出,企业复工复产要应复尽复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郑州富士康推出“防疫返岗激励奖”,激励对象为iDPBG郑州在职员级员工(不含阳光工场),每人奖励3000元,奖励政策还对返岗时间、出勤要求、奖励发放时间作出解释。
2月10日-2月12日:周末过后,全国复工开启涨涨涨节奏。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全国人员返岗率达到了26.06%。
2月9日,杭州市有序复工专班发布了一个公告:杭州市29814家企业提出了复工申请,但最后只核准了162家。
而几天之后,情况已大不一样。温州、嘉兴、舟山等“包邮区”城市,对返工人员推出“包邮”政策,鼓励企业包车接回外省员工
从拒到迎,从堵到疏;从抓“防疫”这一头,到抓“防疫”和“复工”两头,反映了不少地方两周之内的政策变化
2月11日,发改委发声:“我们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也对此表态:此风不可长!

如今,复工节奏步入正轨。
有一部分先行者,推动了复工拐点的出现,拉动经济回归正轨
中国联通大数据公司依托13.5亿条手机信令日志数据和103亿条互联网日志数据,分析得出:近两周以来,快递人员和外卖人员成了复工先行者。他们的复工情况是这样的——

一方面,2月3号-2月10号,这个群体的复工人数迎来猛增。
10号之前,许多快递和外卖小哥已经先行一步,返回岗位。截至2月13日,全国外卖和快递人员复工人数达213万人,复工比例62.33%
另一方面,目前武汉已有400个寄递网点恢复正常运营,快递站点存放着堆积如山的包裹,全国各地的救助物资、生活必备的柴米油盐,等待快递员中转运输,流向各个角落。
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实体店也重新开张。
支付宝和网商银行根据所服务的上亿实体小店用户数据,分析发现:餐饮店、小超市、小药店等全国小店的营业率已经连续6天回升营业数量增加超过110万个
相关媒体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及每日互动、数联铭品公司,对全国医用物资企业7245万条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复工比例最高的是防护服等“身体防护”,其次是“口罩”。从9号起,护目镜等“面罩类”生产线上的返岗人员,也开始增加。总体人员返岗率达到45.83%。
这些先行者的付出有了回报,好消息终于传来: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医用防护服日产量由1月28日的0.97万件,快速增长到2月13日的9.39万件。
哪些地方率先复工?
根据对2月12日全国用电量的观察,山东、上海、江苏、辽宁、广东等省份的用电量,都比2月8日有了显著增长
令人兴奋的消息来自广东,这个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第一经济大省。
截至2月14日,广东省用电量持续回升态势明显,与复工前一天(9日)相比增长18.7%
其中,工业用电增长较为迅猛,与复工前一日(9日)相比,增速达到67.5%。这说明广东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复工复产
根据2月14日用电量测算,广东已有超60%的企业复工复产。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拥有雄厚制造业集群的广东,复工表现抢眼
另一个经济大省浙江,用电回升的趋势也较为稳定

截至2月14日,也就是上周最后一个工作日,浙江公布的企业复工电力指数是27.55。啥意思?通俗来说,如果所有企业正常生产时指数是100,那么目前浙江企业复工水平已近正常状态的三成
虽然27.55的数值有待提升,但目前回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2月9日,这一数字是23.56,此后五天里数字分别是24.36、25.47、25.83、26.77、27.55,一日比一日走高,整体不断攀升
……
最新的信息显示,为应对疫情冲击,积极财政更加积极。近期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

与此同时,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各种形式的“稳定经济、复工复产”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除了类似江西取消高速检疫检查,以方便返程复工外,更多的就是各种形式给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减免税费等(其实诸多自媒体更愿意反馈的,已经从此前西贝等餐饮服务业“撑不过三个月”的“资金链紧绷”,转移到各种形式的“复工难”)……
而博览财经要强调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寄希望于补贴和税收减免、返还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但这样的政策并不现实:这完全是“照搬非典时期的营业税减税”政策,但现在的情况和2003年完全不同,营业税和增值税也不一样
货币政策能采用的主要是一些结构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配合财政贴息等政策,来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短期内,需要一些救助性的政策来平衡对企业的影响,比如通过减税或补贴等。
需要强调的是,减税是一种惯性思维,但在现有的税制条件下,诸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
现在的疫情只是短暂的冲击,没有必要采取普遍减税的办法去应对,但要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去减税,增值税又无法实现,因为增值税就像一个跷跷板,一个行业减税,另一个行业可能就增税。而从所得税角度,由于一些企业处于休眠状态,没有盈利,自然也不会缴税,税收减免更是无从谈起。可以针对最终消费环节的增值税给予适当减免和适当加大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抵扣,但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作用有限
更重要的是,这几年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各地财政吃紧(这才有了近期诸多地方“还没出手救小微”,而率先出手“救楼市”的奇葩),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大规模减税降费不现实。

相对于减税,“补贴”更能发挥作用。比如对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定向给予补贴,对于企业因为疫情带来的公共风险导致成本增加,也可以由财政分担一部分。此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不断的情况下,财政政策还可以配合做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特别是在商业性融资担保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方面发力。
实际上,对于防控物资保障的重点企业,财政已出台相关税费减免政策,而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企业,将亏损结转年限在现行结转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年。上述一揽子政策,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相关企业生产运营和融资成本,加大防疫物资和医药产品供给保障力度,帮扶相关企业渡过困难期。
未来或将有更多针对性的政策出台。就在2月5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针对疫情对实体经济企业运营的影响开展在线调查问卷,为政府相关部门优化现行惠企政策或出台精准的企业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就外贸而言,短期内,政策重点应该在于帮助外贸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帮助企业应对因疫情不可抗力事实导致的不能履行合同的责任,最大限度减轻不能履行合同的责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让那些在无疫情情况下健康经营的外贸企业存活下来
为此,各级政府应考虑启动紧急“纾困资金”,缓解外贸企业因停工导致的现金流压力,尤其对那些诚信经营且企业产品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外贸企业提供额外的授信额度,减轻企业在资金链方面存在的短期压力。另外,也可考虑对外贸企业进行减税或延迟征税,确保企业渡过当前困难时期。
尽管受疫情影响,中国外贸企业眼下正面临开工延期、按时交货困难窘境,但由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很难在短期内快速增加产能,因此还不会出现大量订单转移现象
以机电产品为例,201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约10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8.4%。无论是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向发达国家转移,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建立起可替代中国的供应链。只要订单不产生不可逆转的转移,一旦疫情过去恢复生产,第一季度的订单损失是可以得到修复的
此外,这些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大大下降,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不到33%,其中出口依存度不到18%,即使制造业出口受到一定影响,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冲击也是有限的。


                        

以“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将疫情“围歼”在二月                 
                                 
【博览财经分析】当前应对疫情总的战略应是以“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将疫情“围歼”在二月,换取疫情的尽快控制、后面的安全复工以及经济的明显恢复。速战速决,避免像非典一样贻误战机、久拖不决、持续蔓延达半年。
调查显示,大部分行业从2月10日开始在不同程度复工。据中金策略测算,疫情对非金融行业一季度盈利影响可能在20-30个百分点,全年全部盈利影响可能在5个百分点左右
博览财经注意到,决策层对当前疫情形势的评估是“仍然十分严峻”,决策层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要抓好在建项目复工和新项目开工。要稳定居民消费,发展网络消费,扩大健康类消费。要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要在金融、用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渡过难关。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
就在决策层指示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战“疫”成果的同时,要求各地企业根据情况逐步复工,特别是交通物流、人员供应、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销售等重点领域要保障条件,继续推进复工复产。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陈达介绍,目前除了湖北,全国30个省份安排复工复产,口罩复工率达73%,粮食生产复工达94.6%,天然气、电力、成品油供应充足,铁路、水路等正常运营。
显然,决策者已经注意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看到了疫情给经济带来的风险,并正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以对冲。
徐高先生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在一季度因疫情“蹲下”之后,在二季度“起跳”。“起跳”部分来自疫情结束后经济活动的自发恢复。疫情过去之后,那些被抑制的经济活动会重新浮现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恢复性反弹。
在疫情暴发之前,我国持续处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况下。这给我国利用经济政策对冲疫情冲击创造了条件。因为尽管一季度会因为疫情而失去一些工作时间,未来可以通过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来弥补这部分产出的损失。只要宏观政策把这样的条件利用起来,用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疫情冲击在经济中传导和放大,疫情之后经济增长的“起跳”就值得期待——
日前,人民银行已经向金融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来稳定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中国经济有较强的韧性和强大的潜力,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十分充足
同时,金融监管者还联合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融资支持。财政还会对部分贷款进行贴息,以降低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支持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作用下,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危机应该可以避免,从而阻断疫情冲击向长期蔓延的一条重要路径。
2月10日,央行发放首批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仅近半月以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就累计发布逾30条政策,涉及提供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预期、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加大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多个方面。
2月10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7000亿元7天期和2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完全对冲到期量。春节后,央行持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累计投放流动性已近2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发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信号。
下一步央行有可能通过MLF置换到期的逆回购,一方面拉长流动性投放的期限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下调MLF利率,进而引导LPR利率下行。
更多稳金融政策储备已准备就绪。财政部负责人此前表示,出台针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策。为纾解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应对疫情的经济影响,做好前瞻性、有针对性的政策准备。
2月7日,财政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印发通知,推出多项举措,包括部署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继续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以及采取多项便利措施支持金融机构疫情防控期间发行金融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等。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在央行专项再贷款和中央财政贴息共同支持下,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企业将更有动力和资金扩大产能,开足马力生产,保障供应。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2月7日披露的数据,银行业主动对接医疗器械、药品、防护服、口罩、消毒用品、疫苗研发等企业融资需求,全力保障抗击疫情资金需求,重点信贷投放累计已达2100多亿元
在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降低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其中长期贷款供给也成为政策重点。
截至2月10日,已有近20省份陆续发文为辖内受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内容主要包括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流动资金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严防盲目抽贷等。
2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防控疫情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确保重要必需领域生产企业正常融资需求得到充分便捷保障;确保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此前,上海发文鼓励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加大对抗击疫情和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及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贷款利率参照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至少减25个基点,并鼓励其他在沪金融机构也参照执行。
北京市财政局表示,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危机,北京市财政从今年2月起停征三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奖励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其降低中小微企业担保费率。
上海公布了《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8条综合政策举措,包含了加大对防疫重点企业财税支持力度、减免企业房屋租金、免除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适当下调职工医疗保险费率等多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在这场战“疫”中和上海其他企业一样,平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江苏省发出紧急通知,各地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要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可以采取分步有序复工的方式。各地在制定企业复工标准与条件时,不应仅按企业规模、行业类别作为分类标准,只要有效落实各项防控要求的企业,均应准予复工。
广西7日印发《关于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从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抓紧组织农业生产、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提振三产和促进消费等8个方面支持相关市场主体和粮食生产者等,帮助企业从2月10日开始全面实施错峰复工,2月20日前力争大中型超市开业率达95%以上。
针对疫情,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展了行动,设立了三千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的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疫情缓解后,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恢复,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因为疫情发生改变。


                                 
                                           决策参考
                 



救急+救穷:证监会送给中小企业“情人节大礼包”                 
                                 
【博览财经分析】从长期看,“再融资新规”重在“救穷”。 解除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不必要限制,博览财经要强调的是,再融资全面松绑是股权时代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体现,直接融资比重占比低,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大“病灶”——像西贝这样还算是“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全国性餐饮企业”,也只能依靠在媒体上“哭穷”来吸引政策的注意,在小微民营企业已经贡献了80%的就业,60%的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仍然只能依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已经玩了上千年的把戏来“求援”,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金融系统的一大“悲哀”。此次再融资新政体现了证监会支持企业再融资的态度,毕竟资本市场要体现“稳增长”的积极性,就要抓住上市公司这个牛鼻子,而这对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来说,更加有利!
2月14日,证监会推出酝酿已久的“再融资新规”,博览财经认为,此次正式稿推出时点符合一二级市场的预期。
与2019年11月征求意见稿相比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仅略有变化,值得注意的十大重点内容是——
1、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
2、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
3、将创业板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且使用进度和效果与披露情况基本一致由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
4、上市公司董事会决议提前确定全部发行对象且为战略投资者等的,定价基准日可以为关于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者发行期首日;
5、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和锁定机制,将发行价格由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折改为8折;
6、将锁定期由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且不适用减持规则的相关限制;
7、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数量由分别不超过10名和5名,统一调整为不超过35名。
8、适当延长批文有效期,方便上市公司选择发行窗口。将再融资批文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
9、新《证券法》规定证券发行实施注册制,并授权国务院对注册制的具体范围、实施步骤进行规定。预计创业板尤其是主板(中小板)实施注册制尚需一定的时间,新《证券法》施行后,这些板块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实施核准制,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与新《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并不矛盾。
10、明确新老划断,再融资新规自发布起实施,施行后,再融资申请已经发行完毕的,适用修改之前的相关规则;在审或者已取得批文、尚未完成发行且批文仍在有效期内的,适用修改之后的新规则,上市公司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并更新申请文件或办理会后事项后继续推进,其中已通过发审会审核的,不需重新提交发审会审议,已经取得核准批文预计无法在原批文有效期内完成发行的,可以向证监会申请换发核准批文。
……
博览财经注意到,疫情之下金融政策趋于宽松,改革则明显提速。
就在多个部委已经在为缓解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而出台政策,证监会赶在2.14推出“再融资新政”,也算是给实体经济的一份“情人节大礼包”了
就在决策层发出号召之后不久,为了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融资难等问题,财经部委相继出手——
央妈不仅投放了上万亿的“增量资金”,还再次推出“专项贷款”;
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金融帮助(不少商业银行已经第一时间向西贝等“特定对象”快速发放了贷款);
财政部已经给予服务业“疫情期间”增值税减免,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相信后续会有更多减税措施);
交通部则宣布“疫情期间”全国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
……
即期重在“救急”:显著放宽了对中小板、创业板定向增发的要求
博览财经认为,此次证监会的“再融资新规”,虽然早在2019年11月开始征询意见,相关政策准备算是“比较充分”,但选择在当前这个“各部委密集献爱心”的时点宣布“实施”,也是未来赶上了这场“政策及时雨”,毕竟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正在遭遇“融资难”,以至于面临“生存危机”。
博览财经认为,这次“再融资新规”显著放宽了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的监管要求从即期看,重在“救急”,疫情导致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作为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工具,再融资的重要性提升。资本市场再融资松绑也可以缓解一部分资金压力,
通过调整融资政策的门槛,“宣示”对实体经济融资的“便利性”——
博览财经注意到,再融资新政,主要体现在“一加一减”。
减是战略投资者的锁定期缩短一半(从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基准价打从9折变成打8折;
加是再融资批文的有效期延长一倍(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发行对象从10名和5名放宽到35人。
证监会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快速推出“再融资新政”,有利于“存量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真正遭遇疫情冲击,亟待资金缓解生产困境(甚至是生存压力)的企业,能够尽快、尽可能多的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救命钱”。
此次疫情已经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股权市场的风险偏好较低,对于战略投资者来说,资质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反而是不错的选择。“再融资新规”降低了定增发行价格的下限(9折改为8折),增加了发行对象的数量(10名和5名改为35名),战略投资者的条件更优厚了,更重要的,退出也变得更容易,锁定期短了。
长期的制度性“救穷”,让小微民营企业不再只能靠“哭穷”自救!
从长期看,“再融资新规”则重在“救穷” 解除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不必要限制,有利于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博览财经要强调的是,再融资全面松绑是股权时代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体现,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流入A股资本市场,活跃融资、活跃二级市场交易。
一方面,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提高融资,但是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体系已经被高杠杆制约,中国总杠杆水平全球排第一;另一方面,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建设远远不够。所以,发展直接融资孕育而出!必须摆脱过去企业所依赖的传统债务融资模式,加快发展以权益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
为进一步提高再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证监会按照注册制的理念,对现行再融资规则中制定时间较早、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发展需要的部分规定进行调整,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推动再融资制度改革,提升再融资的便捷性和制度包容性,提高股权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直接融资比重占比低,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大“病灶”——像西贝这样还算是“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全国性餐饮企业”,也只能依靠在媒体上“哭穷”来吸引政策的注意,好在浦发银行第一时间给予驰援,48小时内就给出了第一笔贷款。
但在小微民营企业已经贡献了80%的就业,60%的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仍然只能依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已经玩了上千年的把戏,来“求援”,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金融系统的一大“悲哀”
此次再融资新政体现了证监会支持企业再融资的态度,毕竟资本市场要体现“稳增长”的积极性,就要抓住上市公司这个牛鼻子,而这对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来说,更加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再融资新规”对创业板再融资大幅松绑——具体包括了精简发行条件,拓宽创业板再融资服务覆盖面。取消了三大“限制”
一是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
二是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
三是将创业板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且使用进度和效果与披露情况基本一致由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
主要有这几类公司受益——
其一,创业板有资产重组需求的公司,尤其是之前旧规下定增受限的创业板公司;
其二,轻资产、高研发,对资金有一定需求的创新型科技公司(TMT科技/传媒/通信、医药核心受益);
其三,资产负债率较高但是行业前景和公司基本面还不错的公司。
……
去年12月28日,新版证券法正式落地,确立全面推行注册制,宣告股权融资时代正式开启,而此次再融资松绑就是股权时代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难,吸引战略投资者难的状况,新政给再融资制度适度松绑,增强了战略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次再融资新规的“制度救济”,还体现了放权,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交给市场。扩大发行对象人数,放宽基准价打折幅度,都是还权给企业。
总结
再融资新规对A股市场来说,短期利空,长期利多。短期来看,再融资松绑可能会造成股市流动性下降,目前疫情对A股的短期冲击解除,市场流动性处在2016年以来的相对高位,对市场流动性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但不排除会出现情绪扰动下的回调,去年11月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下跌1.83%。长期来看,企业有望获得新的资本注入,资产负债表扩张,现金流增加,活力恢复,利好股市
获得融资之后,多企业可能会选择并购重组,以此获得外延式的业绩增长,并购重组政策也在去年10月放宽。当然,值得关注度的是,这种“再融资放松+并购重组放松”的组合在2014-2015年也出现过,结果是出现了并购重组狂潮,以及2018年以来集中的商誉减值。


                        

双喜临门:再融资新政+业绩高增长,利好头部券商                 
                                 

【博览财经分析】去年以来,多家机构看好“科技+券商”双轮驱动主线。近期科技股大放异彩,芯片、半导体概念涨幅居前,而券商股的表现也不落其后,多次出现明显的上攻迹象。今年以来,券商板块在经历年初下跌之后,上周展开修复,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板块内33家券商实现上涨。2月14日,主力资金主攻有“牛市风向标”之称券商板块——
券商信托板块合计净流入超14.55亿元,其中龙头中信证券排名第一,合计净流入2.55亿元。
2014年底,券商股的集体爆发开启了一轮上涨近3000点的大牛市,券商板块也成为当年涨幅最大的行业板块。
2019年初,春季上涨行情中,券商板块先后两次上演集体涨停,市场热度显著提振,上证综指不久后便放量站上3000点整数关口。
2020年初,整体沉寂券商板块,近期却移动频频:2月12日,券商板块午后集体异动,13时27分,华安证券直线拉升封上涨停。2月13日,券商板块也在早盘大幅冲高。2月14日券商概念再度强势,44只上市券商概念股全线飘红,其中国元证券盘中一度封涨停,午后才开板,收盘大涨超9%。
博览财经认为,此次再融资政策再次放开,可能促使定增业务迅速发展,有利于投行能力较强的券商。2017年之前的那波再融资盛宴,券商赚了不少,不过这次可能更集中于头部券商。考虑到今年一月份券商的业绩仍然取得了“较高的同比增速”,尤其是那些“头部券商”,因此,券商股在近期的强势,有可能继续下去!
博览财经注意到,除了再融资松绑之外,这个周末证监会还表示——
1)正常推进IPO和并购重组审核进度;
2)鼓励和支持社保、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
这些都是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流入A股资本市场的表现。
笔者认为,综合各项条件放宽增加利润空间叠加上市公司现金流不足,定增业务有望迅速增长,利好投行与研究业务等综合实力强的头部券商
从数据来看,2016年再融资规模是1.68万亿,2017年是1.27万亿,而到2018年只有0.75万亿,2019年更是只剩0.67万亿,直线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前两年再融资政策收紧,这次再融资政策全面放开可能会导致再融资规模的重新放量
博览财经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将助力券商盈利全面回升,以此次“再融资新规”为代表,做大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必将做大做强证券行业。
伴随着券商股的上涨,已经有资金陆续加码布局券商股——2月13日融资融券数据显示,国元证券获融资买入1857.14万元
从北向资金持股情况来看,2月3日以来,也有不少券商股获北向资金加仓,第一创业、浙商证券、财通证券等的增持数量超过1000万股,南京证券、西南证券、方正证券等增持超过300万股。
科创板的“成功”也倒逼创业板再融资松绑,也算是“注册制”改革的一环。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不是一个点上的事,会对资本市场全局产生影响,毕竟谁的市场更容易融资谁就更有吸引力。很多本来要上创业板的公司去了科创板,对创业板也会形成倒逼的作用。尽管创业板目前尚未实施IPO注册制,但此次在再融资方面也突破了一些枷锁,后续“注册制”可能比预期的进一步加速。
对投行机构利好,业务多了。新规放松了几个再融资的核心束缚,比如资产负债率、发行股份比例等,过去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公司定增业务又可以做了,而且这些公司往往更缺钱,更需要投行服务,利好券商。2017年之前的那波再融资盛宴,券商赚了不少,不过这次可能更集中于头部券商。
另一方面,疫情对券商业绩影响好于预期。目前交易业务互联网率达95%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各项业务进展几乎不受疫情防控隔离的要求所影响。
目前大多券商90%以上的业务均通过线上渠道办理。在逾万家证券营业部几乎“空置”的情况下,券商经纪业务未受实质影响。各券商客户保证金、成交情况甚至较节前增幅明显。据调查,节后首周,中信建投证券、兴业证券、华宝证券客户保证金均较节前一周增加10%以上,湘财证券客户保证金较去年同期增长229%,银河证券总量净转入资金近150亿元,新时代证券客户保证金较春节前新增15亿元;春节后四个交易日,招商证券客户资金净转入近百亿元。此外,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多家券商春节后客户转入资金均明显增加
国信证券日均交易客户数量与交易笔数较1月分别增长约两成、三成;中信建投证券日均参与交易人数较节前一周上涨17.4%;湘财证券股票、基金成交额环比增长13%,成交笔数环比增加14.71%,同比增幅均超100%。大部分券商股票交易业务未受营业部“空置”影响,与大盘波动率保持一致。
在大多数分支机构暂停现场服务的情况下,多家券商中小散户活跃度明显提升。比如,银河证券和招商证券首周新增客户资金中,中小投资者占主流。银河证券有130亿元的新增保证金为中小投资者转入,招商证券资金在百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净转入超过半数;海通证券开市首周交易客户同比增长14%,其中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交易占比增长2个百分点,贡献交易量环比上升20%。
鼠年开市首周,海通证券线上业务办理数量占比98.71%;国泰君安线上业务办理比例超过90%,交易额超97%;中信建投证券日均线上开户数较节前一周上升149.7%,APP的日均交易人数、交易笔数、交易量较年前最后一周均提升20%左右;国信证券线上交易客户人数同比增长超过50%,交易量同比超过30%。
投顾服务量在节后一周也明显增加,招商证券表示,股民开启询问模式,投资顾问日均线上接待客户人数环比增长55%,总咨询量环比增长77%;中信建投证券节后5个交易日提供服务86万人次,线上投顾平台日均服务人次18.9万,较去年全年日均大幅增长105%;兴业证券智能助手环比增长30%,投顾服务增长50%,投顾呼叫管家更是增长了80%。
博览财经认为,资本市场全面深改稳步推进趋势不改,预计注册制等相关政策利好落地和券商杠杆率稳步提升有望驱动券商全年业绩维持升势。
也因此,业绩再次成为券商集体飘红的主逻辑——
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晚,已公布1月业绩的33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收193.22亿元
虽然营收和净利在今年1月环比大多有所下降,但是同比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从单家券商来看,头部券商的业绩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总计有8家大券商1月营收超过10亿元,其中龙头中信证券1月实现营收超20亿元
净利润方面,排名靠前的头部券商多数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中信建投净利润同比大增超180%
而14日涨停的国元证券,13日晚间发布月度财务数据:公司1月营业收入4.14亿元,同比上涨58.3%;净利润2.88亿元,环比上涨425%,同比上涨263%。
未来“科技+券商”有望成为A股本轮牛市的主导板块。金融供给侧改革将助力券商盈利全面回升。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做大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必将做大做强证券行业。


                        

一季度“负增长”?警惕中国的“明斯基时点”!                 
                                 
【博览财经分析】这次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拖累,一部分“乐观”的分析是全年经济增长下滑到5%,更有一些“悲观”的甚至做了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假设,
博览财经认为,至少现在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盲目乐观,那种简单的认为经济会重复2003年,疫情过后需求会报复性反弹的判断,有些“轻敌”。当前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时长、范围、深度,都不是非典时期可以比的。
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我国宏观经济刚刚从98-02年连续通缩中走出来,开始强劲复苏,经济是处于上升通道的。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本身就处于下行通道,我国居民财富、财政收入、金融体系都和房地产市场高度相关,当房地产周期向下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我国宏观经济会出现企稳回升
更严重的是,就在复工艰难,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债务显性暴露,有可能导致中国金融行业存在“明斯基时点”的风险。早前,朱云来就很尖锐的指出,2017年底债务规模已达600万亿人民币,人均负债40万!债务更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远高于公开GDP6%以上的增长。这意味着,中国GDP高增长乃至人均GNI的漂亮数据背后,是以人均低收入和高负债为代价。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在债务问题解决之前就能涅槃重生的,08年的美国是这样,09年的欧洲也是这样,因为负债恰恰代表着旧经济锁定的资产和资源存量,是新经济发展上的地雷!
……
确实,从近期的高频指标来看,一季度GDP是有可能出现会出现“负增长”的风险——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假定今年一季度名义GDP本可以增长7.5%,即增长1.64万亿。而大致测算下受影响的一部分行业,损失的经济量都远不止1.64万亿。
用发电耗煤数据进行了模拟,即使按照乐观情形估计,预计整个1季度工业生产也要减少6.4%,贡献的GDP会下滑4500亿
服务业中,春节假期旅游收入预计减少4111亿,餐饮零售收入下滑8000多亿,电影票房清零
简单一算,工业加上这三项服务业,名义GDP就已经减少1.7万亿,相当于把一季度本该有的GDP增幅全部抹掉了。
这种估算,大概率可能还是低估了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即使疫情过去,有些经济活动是可以恢复的,但有些经济活动可能很难再弥补回来。比如春节期间取消的餐馆消费、旅行计划,在疫情缓解后很难全部恢复,因为我们很难再找到春节这样的假期,也不能再重新过一遍春节。所以这部分消失的经济需求,对于餐饮、旅游、交通等从业者来说,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所以本次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中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虽然除湖北外的绝大多数地方都陆续开始“复工复产”,但千万别掉以轻心——
一方面,各地复工复产的进度,也是“一波三折,困难不少”;
另一方面,即使复工,也不是万事大吉,挑战才刚刚开始!
疫情防控所导致的工人极度短缺、工厂复工被无理性限制
从近期各地陆续披露的政策来看,为了防控疫情扩散,复工要求依然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企业自查、逐级上报,还要经过审核,实现错峰、逐步复工。从企业和工人层面来看,复工也存在多重顾虑,工人担心出门在外被感染,企业经营者担心出现病例导致企业关停。即使按照2月10日起陆续复工,工业生产要恢复至正常水平,预计至少要等到3月中旬,相比往年节奏慢了半个月以上。
疫情防控所导致的工人极度短缺。工人返回工厂手续很多,各级政府之担忧确实能理解,复工申请层层批复、复工培训、疫情防控、人员梳理管控,每一个细节都重要,这确实是无奈之举;不过只要手续齐全,效率还是很快的。但是工人依然回不来,封路、封村、劝返、拒入、户籍、住所、隔离时间等问题,这是导致复工的最大难点。
一些地方工厂复工甚至被无理性限制。部分疫情并不严重的省市,企业希望复工、员工希望复业,他们承诺复工时做好防疫工作,但被当地政府“一刀切”地要求必须停工、停业,即使企业安全防疫工作到位,仍被要求无限拖延。悄悄“复工”遭举报的现象也频现。正常的工业生产秩序一旦无法维持,有可能导致区域性工业体系的运行紊乱。疫情导致很多产业供应链残缺不全。全国各地大部分企业都有很多外协零部件供应商,大家都会面临工人短缺、材料短缺、部件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处于不同城市的不同区域,政策不同、程序不同、恢复生产时间不同、互相匹配极难。疫情期间的企业物流运输几乎停顿。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资,全国各地设置了各路关卡,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
目前控制疫情和及时复工确实是矛盾,处于胶着状态,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但是能熬多久?国家目前要求企业不裁员、正常发工资,可是企业的产品生产不出来,生产出来又流通不出去,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来,如何保障员工工资
就怕疫情没有了,工厂也没有了,社会失去了造血的机器,这比起疫情本身其实更可怕
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企业开工力调查•报告》数据,企业难以承受2周延期开工的数字高达67.7%,能够承受1个月以上延期开工的企业只有7.1%,能够承受2个月以上延期的企业更是只有1.7%。
因此,中小微企业势必面临极其严峻的局面。中小企业大幅度倒闭,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内需全面下降,中国经济有进入全面衰退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疫情过后,需求更加短缺!
疫情过后,担忧的不是生产,而是市场没有需求!因此,核心问题是:创造需求!
经济下滑,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悲观,原本推迟的消费,很可能就消失了,这只会让需求更加短缺
疫情爆发之前,自2016年以来,俺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产能,供给侧改革。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太强了,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但是需求不多,东西卖不出去。
而此次疫情,则将进一步暴露中国国内需求不足的“阿克琉斯之踵”——
与此同时,出于管控疫情需要,我国供应链体系有可能被打破,工业生产受到全面影响,产品供应周期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未来供给减少,供给下降带来中国物价存在全面上涨的风险,如此则可能进一步抑制消费
尤其是从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已经连续火爆四五年,每年17亿平米的销售天量,透支了很大的需求空间,简单考虑一下,当时居民储蓄多高,现在剩下多少?当时居民杠杆多高,现在多高?
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现在都比不过2003年。看几个数据——
1、加入WTO以后,2003年中国的出口同比从2001年7%升至30%左右;2019年,中国对外、对美出口分别为0.5%和-12.5%,创2008年以来新低。
2、2003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占比为7.5%,当下已经飙升至12.6%,经济增速从2010年以来已经持续下降10年。
3、服务业消费受疫情影响最大,与2003年相比,当前第三产业、消费占比更高,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行业存在“明斯基时点”的风险
更要命的是,就在复工艰难,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实体经济下行,债务显性暴露,债务市场出清,金融产品爆雷,有可能导致中国金融行业存在“明斯基时点”的风险。
几年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曾温和地提醒有关方面,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68.48万亿,全社会杠杆率为249%
李扬的分析显然还很保守,而卸任中金国际董事长的朱云来就很尖锐,他估计,2017年底债务规模已达600万亿人民币,人均负债40万!债务更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远高于公开GDP6%以上的增长。这意味着,中国GDP高增长乃至人均GNI的漂亮数据背后,是以人均低收入和高负债为代价。2019年5月《经济学人》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债务危机迟早会爆,这次债务危机的终局,会比当年的日本来得更加凶猛。《福布斯》的一项报告也认为,在接下来的三年,在七个遭受债务危机冲击的地区,中国居于首位
在经济下行周期内,由于实体经济出清,资产端泡沫退潮,资产供给快速收缩,导致资产端收益下降,于是最终支撑不了资金端的成本,从而使得金融风险迎来高峰期,金融产品开始爆雷,亦开始出清,整个金融投资市场风险加速释放。因此,从学理上讲,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在债务问题解决之前就能涅槃重生的,08年的美国是这样,09年的欧洲也是这样,因为负债恰恰代表着旧经济锁定的资产和资源存量,是新经济发展上的地雷
此次疫情,对于实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疫情进一步蔓延,企业开工进一步推迟,将导致许多企业盈利恶化,收入减少,企业债务净值比率上升。企业开始抛售资产,解聘工人,削减开支,筹集资金。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资产负债表衰退。债务违约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开始爆雷,导致中国金融行业有进入“明斯基时点”的风险。从这一点上讲,2020年央行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谨防疫情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中国进入经济危机。
……
2020年究竟“靠什么”?
从上述角度看,即使没有疫情发生,2020年、甚至2021年的宏观经济增速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目前的情况看,要想实现经济企稳,长期措施还是减税降费,降低成本,比如降低社保缴费率,养老、医疗缴费率,降低企业负担,降低个人税费等等。
这些都很难,而且是一个长期工程!
而短期内,扩大内需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加大投资!
这也是为何11日的国常会和12日的政治局会议,相继强调“启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毕竟,我国的基建空间还非常大——
1、公路交通,总量较高,但密度、人均水平较低。
2017年,我国公路密度为0.51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0.76公里/平方公里,更低于英法德日韩,甚至低于印度,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巴西、俄罗斯。
2、铁路交通,总里程和人均水平均有较大空间。
2017年中国铁路总里程为12.7万公里,仅低于美国(22.8万公里)、高于俄罗斯(8.5万公里)、印度(6.6万公里);密度为13.5米/平方公里,低于世界均值22.3米/平方公里,
3、航空运输,发展空间还很大,几亿人没做过飞机。
2017年,中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29个,美国有近两万个机场。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布局370个,其中规划建成约320个。
更重要的是,基建做好以后,能够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博览财经注意到,最新的信息显示,为应对疫情冲击,积极财政更加积极。近期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


                                 
                                           热点聚焦
                 



疫情拐点的“较劲期”:走“马”换“将”,“应”当“勇”敢                 
                                 
【博览财经观察】2020年2月13日0-24时,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4823例(含临床诊断病例3095例),其中:武汉市3910例。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51986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5384例),其中:武汉市35991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4031例)。
决策层对当前疫情形势的研判是“处在‘较劲期’”,“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
领导人近期强调——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识别干部。打赢武汉保卫战,关键要提振士气、凝聚民心、重振雄风。想要疫情出“拐点”,先要信心出“拐点”。
日前,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武汉建议尽快实施六项举措,其中第一项就是——启动火线提拔干部工作。市、区党委组织部要立即着手研究部署这项工作。要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干部,对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岗位且表现优秀的,今年要作为优先提拔的对象,在火线中选拔战将、猛将,真正把“官帽”用于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在战疫中冲锋陷阵、拼搏奉献。
新华社评论员撰文指出“疫情防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事当前,是先想着群众安危冷暖,还是只顾个人得失进退,往往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心无百姓莫为官”。心中有民,方能实事求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考关头,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深思之、铭记之、践行之。
……
而坊间此前的分析指出,当前抗疫的战略就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集中优势兵力,在武汉打一场“歼灭战”,力争“决胜二月”;而策略则是“战区分割,各有重点”
就在此时,省市同时换帅,某种程度上说,就意味着“真正的拐点”的征兆与信号(2月9日,武汉市的各个社区都接到了“死命令”,要求尽快收治所有的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在官方的描述中,“应收尽收”的行动已经进入总攻阶段)。
这从上述消息甫一披露,网上、坊间的段子手们,就开始编辑各种顺口溜(走“马”换“将”,“应”当“勇”敢,决战“贺胜”,疫情“终零”),也就可见一斑。
先看看几个奇葩的点评——
针对此前武汉一夜新增1万4,金融民工的评论是:1,这是表外转表内。2,新行长上任,一般不良贷款都会暴露。3,用会计政策变更的方法,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了;4,离任审计,计提全部不良,划清界限;
同时,资本圈也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说白了就是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一次性计提;在A股叫做,利空出尽。
还有网友突发奇想在这个关键时刻,能不能按学习强国的分数排名,把得分高的干部派到湖北一线去,这个时候不考验学习成果,还等什么!!!
还有网友“发现”:海南沈晓明、云南陈豪、湖南杜家豪、河南尹弘、有“南”的省份都有上海去的,现在找到“北”了。而对此,上海人民对武汉的普遍态度是:市长可以捐,区长也可以捐,但张文宏主任绝不能捐!顶多租借你们用几天…
中国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传统社会,历来就有“童谣即天心”的潜规则,是能够体现民意,也能够反作用于民心的。
……
此次一夜之间(截止12日24时)全国新增确诊15152例,湖北新增1万4千多例,湖北以外新增312例,湖北外连续9天下降。这个数据非常的硬核,也足以说明疫情已经逐步在控制的范围内。
这次的“确诊数字陡增”,主要是有大量CT检测阳性,但是核酸检验还未通过的病人,一次性都计提到确诊病例里面。至于为何是13日公布,也有坊间的“舆情专家”点评到:因为这些都是此前的“四大天王”留下的坏账,新人接棒前肯定处理掉。
根据很多来自武汉前线医护人员的反馈,武汉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基本的好转。至少绝大部分的确诊已经住院、疑似已经隔离,最坏的时候过去了。至于未来何时出拐点,寄希望于新班子了
陈一新:疫情防控胶着对垒,打好武汉保卫战要发起总攻
12日上午,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坐镇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围绕打好武汉保卫战专题研究病床筹集问题,确保应收尽收。
陈一新强调,要“病床等人”不能“病人等床”,确保“应收尽收”、“每日清零”。想要疫情出“拐点”,先要信心出“拐点”。要提振士气、凝聚民心,实行“三量管控”: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现在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状态,湖北和武汉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
要清醒认识武汉疫情的不确定性。与输入地相比,武汉感染者底数还没有完全摸清,蔓延扩散的规模也没有较为精准的估计预测。据有关方面推算,武汉潜在被感染的基数可能还比较大
要清醒认识武汉防控工作的薄弱点。疫情防控还存在确诊难、收治难、隔离难、保障难等薄弱环节。舆情应对较为被动,特别是网络舆情引导不到位,辟谣不及时,影响了社会舆论环境。
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宁可把风险估计得更大一点,把问题困难估计得更多一点,不断增强战略谋划超前性,提高工作安排预见性,跟进实施有力有效举措,努力打好疫情防控主动战。
……
大力推动社区防控。要研究探索“无疫社区”、“无疫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区自为战、依法防控、精准管理,确保安全。要发挥基层网格力量,推动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使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和健康的社会细胞。
调配使用好捐助款物。要加强对红十字会的整顿建设,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及时有序引导募捐救助活动,确保捐赠款物及时科学调配使用。要动员广大武汉校友和楚商,发动市场化、社会化力量,为打好武汉保卫战提供更多紧缺医疗物资。要重视改进捐助接待工作,拿出武汉人的热心,不要凉了捐助人的爱心。
……
领导人强调,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识别干部。打赢武汉保卫战,关键要提振士气、凝聚民心、重振雄风。想要疫情出“拐点”,先要信心出“拐点”。
日前,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建议尽快实施六项举措——
——启动火线提拔干部工作。市、区党委组织部要立即着手研究部署这项工作。要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干部,对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岗位且表现优秀的,今年要作为优先提拔的对象,在火线中选拔战将、猛将,真正把“官帽”用于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在战疫中冲锋陷阵、拼搏奉献。
——实行指挥部嘉奖机制。武汉市指挥部对疫情防控重点工作要实施考评通报制度,创设指挥部嘉奖令,对每一项工作的先进及时给予嘉奖。每项重点工作嘉奖前6名、通报批评后3名,做到奖惩分明。三次以上受嘉奖表扬的,作为今年武汉市评选“立功单位”的优先对象。三次以上被通报批评的,对该单位负责人要严肃问责。
——严明工作纪律。市、区纪委监察机关要到战疫一线去加强监督工作,聚焦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反映问题较多的重点单位、重点人,对战疫工作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依纪依规严肃查处。
——推动机关干部下基层。市级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不仅要下到区,还要下到街道、社区,在一线推动工作落实。特别是市指挥部一号令颁布后,对领导干部下基层提出了要求,请市区纪委监察机关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要就地就近编入基层网格,加强战疫期间基层基础管理;副局级以上干部下基层由组织统筹安排。现处战时状态,机关部门可以探索“二二制”,二分之一干部在机关上班值守,二分之一到基层网格工作。


                                 
                                           观察与思考
                 



疫情之后的8大变革:一场摧毁一切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                 
                                 
【博览财经观察这次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个企业/国家的免疫力。
钉钉首次在苹果应用商店超越微信登顶,一时收获无数可观用户;腾讯一个游戏一天就赚了20亿,更多人开始关注线上教育、医疗、新电商等行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这次疫情会成全一批人,也一定会淘汰一批人,它考验的不止是国家和企业的免疫力,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免疫力。
短期来看,线下服务业遭受重创,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容轻视,应慎重对待,但不必担心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还应看到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型、新技术带来服务业创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速等积极变化
一是疫情影响肯定是暂时的,疫情结束后餐饮、娱乐、旅游等相关行业在短时间内就能恢复。二是当前受到直接影响最严重的主要是线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部分线下需求转向线上,将进一步提升线上消费比重。线上服务虽然也受到物流配送等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其中网上消费零售额106324亿元,占25.8%。
疫情必定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免疫力强的个体/企业,会被加速升级,反之就会被加速淘汰。
这次疫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让本该3~5年才能完成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席卷而来,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一次全面大体检,催促我们全面调整自己。
对于企业来说,要知道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我们现在经历了两次病毒的洗礼,我相信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迈上新的台阶!
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往往并非起点,而是拐点,机遇都在拐点!
企业应该变革、创新,才能自救,就拿京东崛起来说,京东最好的发展时期是非典之后,那个时候人们不敢在线下有大量的接触,不敢上门,不敢到店,所以那个时候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最好了,京东就在危机中把握了这个机会,迅速崛起。
最近有个电影《囧妈》,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徐峥看到电影没有办法在影院上映,所以他就带头破釜沉舟,跟字节跳动合作,直接免费给群众看,线下影院被颠覆了。
徐峥打破了传统的惯性,冲破了枷锁,电影不但卖了66.5亿,而且后面带来的影响力和附属产品将会带来多大的收入。
2003年非典成就了阿里、京东,2020新型冠状病毒成就了徐峥。所以只有变革、创新,企业才能自救。
虽然对诸多小微、民营企业来说,疫情冲击之下,“活下来”已经成了一个朴实的奢望,但这次疫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以下8个方面的变革——
01技术变革——你的算法逻辑是什么?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变宅了,也就意味着大家同时在线的频次和时长瞬间增加了,这让多少平台的运转压力骤然加大?
对于线上线下打通的平台来说,它考验了你的接单能力/仓储能力/配送能力/客服能力,比如美团/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等;
对于纯线上的平台来说,它考验了你的运算能力/推送能力/匹配能力,比如今日头条/抖音/百度/淘宝等等;
而对于纯线下的企业(传统企业)来说,情况是完全相反的,它们可能要经历连续几个月的萧条期,于是我们终于深刻发现了一个问题:那种纯线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脆弱的,外界环境稍微一变化,就处于被动地位
运算能力,将是未来一个企业的根本能力。以美团为例,它的AI人工智能+大数据,经过三年周期/5代版本的更迭,全国高峰期每小时执行约29亿次算法,每天调度全国60万活跃骑手,可完成超过2000万订单的配送,平均配送时长从41分钟缩短至30分钟。
再比如2019年的淘宝双11,它的订单创建峰值更是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达到每秒54.4万笔,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
再看抖音,它之所以仅仅用3年的时间用户数量遥遥领先,原因恰恰是抖音独特的“内部算法”,AI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式给每个人、每个账号、每条视频内容都贴了N多标签,机器+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再通过八级流量池的不断闯关,实现让内容找人而非人找内容,把最合适的内容推给最匹配的人,这正是“抖音有毒”的秘密所在。
而如今经历这次疫情,这些平台有了超越自己峰值的机会!
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而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将给很多的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云计算”进入到“雾计算”、“甘露计算”,各种及时性敏捷性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方式,将会使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
那么我们每个人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企业算法的逻辑是什么?你是如何找到用户的?你是如何给你的用户匹配最合适的产品的?你借助了最先进的算法工具了吗?
如果没有,请反思!
02认知变革——最底层的商业逻辑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认知的区别。
人认知的改变,往往来自于突发事件,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本就喜爱休闲的四川人更懂得如何生活了,大家乐观而悠闲。
这次疫情之前,我们只顾埋头赚钱,为了钱我们牺牲健康,我们倡导996的作息,但是经过这场病毒,人的认知很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人只有在两种东西面前才能不把钱当回事:第一是健康,第二是自由,而现在这两种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
大家终于发现:免疫力,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才是可以摧毁一切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赚钱”才是做重要的事情,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健康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交际”才是生活方式的重心,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欠家人一个长情的陪伴”,温暖的家才是生活的中心;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商品选择越丰富越好”,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原来一套睡衣就可以过春节”,选择越多,人越迷茫,“有限选择”比“海量选择”更能让人获得幸福感;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扩大资产规模”才是企业扩张的有效手段,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持续稳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现金流”才是企业长命百岁的关键;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把产品销量做大”才是企业盈利的关键,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基于强关系的高信任度、高黏度、高活跃度的用户”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估值”是CEO奋斗的目标,今天很多人开始明白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链上,每一个“价值创造者”都不能被忽略,而要以区块链的技术将他们的贡献一一确认,并得到合理回报
在商业升级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小看人们认知的升级,认知决定了人的行为,是社会运行的最底层逻辑,这个逻辑一旦改变,商业的结构将被重构和再造。
03习惯变革——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这次疫情给人们带来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保守的估计也得持续三个月,而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而如果一个人呆在家里,每天都用手机APP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试想一下21天之后,他可以出门去逛商场超市了,但是很多人依然会选择用手机买菜、买肉、买米、买水果、买零食,因为习惯了。
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掉那是难上加难。
一个果粉,很难去更换安卓的手机,原因很简单,操作系统不习惯;一个可口可乐的忠爱者,很难去尝试百事可乐,原因很简单,口味不习惯;一个吃惯了中餐的人,跑到欧洲旅行2周回来,居然瘦了5斤,原因很简单:吃的不习惯;
一个用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有一天,右手受伤了,被迫用左手吃饭,他居然用勺都会把饭撒到地上,原因很简单,用的不习惯。
接下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盒马、每日优鲜买菜买水果送到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来购物,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用抖音、快手做生意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线上学习分享经验……
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淘宝、京东、起点中文网、前程无忧,让原本线下的模式转变到了线上。而2020年的武汉肺炎,将会催生一大批知识付费达人,直播带货网红,让原本图文表达的方式转变为视频与直播
大家要记者一句话:所有的变化,不会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而停滞,相反,它们只会加速到来!
04关系变革——角色重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
这次疫情,由于很多传统商业处于停滞状态,让很多人意识到谋生方式需要多元化,让很多人不得不考虑开发自己的第二职业,兼职等等,这将催促个体经济和自由职业的加速崛起,将使很多“消费者”变成“消费经营者”,而且这部分群体的力量会更加强大,乃至于为消费者代言,向厂家夺权。
在传统的经济模型当中,研发者、生产者、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是有清晰的边界,而今天这些身份之间的边界也变的越发模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了消费经营者,而这些人反过来影响研发者和生产者,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再由他们组成的“扁平化渠道”实现“精准化营销”。
网红带货,网红为粉丝定制产品,就属于这种模式。未来很多网红/大V/意见领袖/明星,都拥有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乃至于自己的品牌。
简而言之,未来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这三大角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传统企业的结构将被拆散,需要以价值为中心,进行一次关系重组。
这次疫情之后,人与人的关系将变的更加独立,并且走向网络协同,也因此传统的办公方式,传统的公司架构都将受到影响。
未来人与人再也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执行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体,通过价值确认的方式,记录每个人对整个价值产生的贡献度,从而进行价值分配,产业链将由原来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人与人之间看似更加松散了,但是协同性也更强了
05品牌变革——蚂蚁雄兵,海量小众品牌崛起
这次疫情的处理方式和03年的非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群”为中心去设置所有的流程/措施/目标,“人群”的问题解决了,疫情就稳住了。
同样的逻辑:传统的社会格局是按“商品”划分的,不同的商品划分到不同的场所,然后人们要围绕这些场所去转,比如美食街,家具城,小商品市场,服装一条街等等;整个社会都是以“商品”为中心。
未来的社会格局是按“人群”划分的,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然后商品和服务要围绕人群去转,整个社会都是以“人群”为中心,或者说“社群”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单位。
以“人群”和“社群“为中心的时代,商品是怎么产生并流通的呢?
可以参考“蜂群模式”,即:每一个蜂群当中,都有一个“蜂王”和少量的雄蜂及数量众多的工蜂组成,雄蜂和工蜂对蜂王非常忠诚。每一个蜂群都有很好的自运营能力:一只优良的蜂王年产卵总数可达10万粒以上,每一只工蜂都能采集花蜜分泌蜂王浆,繁衍后代的同时供养蜂王。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创自己的品牌,就像一个蜂王一样,配合的团队就像雄蜂一样,紧密配合蜂王,而数量众多的粉丝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网红,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
未来也会有小而美的团队,独立运作自己的精众品牌(只服务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一小部分精众群体),他们愿意为品质买单,愿意为情怀买单,愿意为圈层买单。而围绕这个品牌聚合起来的一个“蜂群”,又会形成一定的自运营和自裂变机制。
不论是网红IP还是精众品牌,其本质都是IP的人格化和品牌化,具备人格化的品牌才能牢牢吸引一批忠实的用户
也因此,中国经济将出现一大特征:那就是海量小众品牌的崛起,这也是明显的优势
前段时间,ZARA出现了在中国关店的新闻,就连快200年的老牌巨头公司——宝洁都退市了,很多人看没看透背后的本质,这说明像这样的全球性巨头,正在被一群“蚂蚁雄兵”蚕食!
这群蚂蚁雄兵就是海量的中小品牌,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小众品牌,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媒介迅速攻占年轻消费群体的心智,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
在中国哪怕抢占1‰的市场,也有庞大的1400万群体,也足够让一个品牌活好、做强
06传播变革——寻找“超级传播者”
这次疫情爆发之初,钟南山院士就曾提醒社会,一定要谨防“超级传播者”,这说明本次疫情的扩散,不再取决于多少个感染个体,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个强势个体。
这个逻辑在未来的商业传播上同样适用。
今天动辄几千万粉丝的网红达人并不鲜见,尤其像很多短视频网红,别人关注你都是图个热闹,然而能够真正起到意见领袖的人却屈指可数
互联网已经从早期追求点击量的“流量思维”,升级到了追求粘性的“留量思维”,也可以说从“公域流量”到“私域留量”的升级。
所谓“公域流量”,追求的是平台对用户的数据采集,形成越来越清晰的用户画像,再进行广告推广和引导消费,本质上还是依赖于“用户主动找内容”,在此前提下触发的相关广告推荐。而天猫、京东、美团的这种模式,强化了平台的“中心化”作用,但是高昂的流量获取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商家望而却步。
“公域流量”好比大江东去浪淘尽,你只能在江边饮一瓢,再多的流量其实跟你是没有多大关系。
“私域留量”是你在江边开一道水渠,引入江水到自己的池塘当中,虽立潮头,看大江东去,却有了自己的池塘,你就可以养鱼养虾养蟹了,经营好这一池塘,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如何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是每一个商家/网红考虑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要想迅速的推动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必须得密切关注“超级传播者”。我们赋予他们一个新的名词“精域鎏量”(精域,垂直细分圈层化的精众群体。鎏,成色好的黄金。)
这个公式足可以说明价值程度的高低——
1个精域鎏量价值>100个私域留量价值>10000个公域流量价值>1000000个泛域浏量价值
(1个爱的死去活来>100个爱意萌生>10000个有点喜欢>1000000个觉得漂亮)
简而言之,我们将经营的重点投放在将“公域流量”巧妙转化成“私域留量”,进而筛选出那些“超级传播者”的“精域鎏量”,那将起到事半功倍、基业长青的效果。
07财富变革——赚钱的能力,不如赚钱的管道
这次疫情,让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更多人喜欢追求稳定的收入方式,例如工资,而随着武汉肺炎疫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快速复工,过去看似稳定的收入,都变的不那么稳定了。那什么样的财富模式才能构建起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呢?
与其拥有更多的钱,不如拥有更多的时间。因为有钱未必就自由,但是拥有自由的人一定有钱。我们经常说的财务自由,真正的财富自由是时间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
与其自己很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因为会赚钱是人找钱,是被动式的,而值钱是钱找你,是主动式的。埋头赚钱的事往往很辛苦,你一旦值钱,赚钱就会越来越轻松
与其拥有赚钱的能力,不如拥有赚钱的管道。通过社交工具锁定你的高信任度、高黏度、高活跃度的用户,然后给他们提供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价值让他们离不开你,然后再让他们带来新的客户,用内容引流,用直播带货,用社群分享,实现裂变和倍增,这种机制就是一个财富管道。
这种模式将广泛的适用于服装、食品、娱乐、在线教育、健康养生、心灵疗愈等领域,这些都是刚需,而且不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08城市变革——疏大于堵,智慧城市到来
这次疫情,我们不得不采用“封城”的措施,才能稳住疫情的发展,要知道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因为一次病毒而封过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但是不“封城”根本无法稳住疫情。
因此,这也呼唤智慧城市的到来,智慧城市运行,需要的是各种信息的监控与合理的判断和处置机制,基于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技术,会给城市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模型,更为快速的响应方式。
智慧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能够对身体的各项指标实现实时监测,如果出现血糖升高或者尿酸增加,就会开启预警机制,如果连续三天出现持续升高的情况,那么系统就会告知人,需要调整饮食或是及时就医了。要用“治未病”的意识来防治“重大疾病”的出现,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武汉的每一个市民的情况都被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们这次处理起来会更加井然有序,这就是智慧城市的价值。
有了智慧型城市,我们就再也不会“封城”,当年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采用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只有在弄清了水的流向脉络的时候,才能去疏通。
智慧城市包括: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都会全面数据化,甚至具备了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等等。这体现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相信经历这一次疫情,中国在智慧城市上又会前进一步!
以上,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八大变革,每一个人和企业,都要在这次的变革中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应对措施。(作者:水木然 巍教练)




同花顺金融大师和谐版

同花顺金融大师和谐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5-18 18:10 , Processed in 0.1019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