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观察
中国创新道路的选择 不妨学学日本和德国
【博览财经特稿】过去10年,中国从两方面经历了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一方面是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201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三驾马车”,出口、房地产、其他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年之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国内需求大大增加。
上面这两个转型都说明我们外延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要转向内生型发展。要实现这个转换,创新就一定要跟上。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的从0到1的创新。从0到1的创新是什么?苹果手机就很典型。苹果手机一出来,原来传统的手机基本上没有市场。2006年之前很有名的手机牌子,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因为苹果手机的创新而倒下。这就是从0到1的创新,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的产品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都是从0到1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从0到1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一个新产品出来,旧产品就要死去。它是创造性的,对传统产业是毁灭性的,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设备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从0到1的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
从0到1的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缺少好的工作机会给到普通人,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两极分化,大量的穷人和少数极其富有的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母校威斯康星大学的化学专业世界领先,很多同学毕业以后踌躇满志,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但金融危机使有些同学被解雇。那还是10年前,大家也还年轻,能继续找工作。如今又有同学再次被解雇,50多岁的博士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工作,只能到超市应聘,干一些杂活儿。但他们没有发泄什么不满,而是认为成败由人、接受现实。
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创新模式更多是从1到N的创新。德国默克集团专注于手机屏幕的液晶研发和生产,全球75%的液晶都是默克公司生产的,它就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默克公司已经有300年历史,到今天一直做得非常好。
中国创新道路的选择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虽然他们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但不可否认他们有很卓越的企业家才华。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个人财富是理所应得的,我们这个民族有认同和推崇个人主义的一面。
先说历史维度。我们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搞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对这个战略的批评很多。但客观地说,对此的看法也应该一分为二:我们既犯了很多错误,浪费了很多资源,但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因为农业优先发展战略给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历史在不断进步。经过20年发展,中国服装鞋帽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达到顶峰以后直线下降,如今占出口的比重已经不到10%。相反,电子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30%,机械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40%。40年走了一个轮回。
过去,我们是买别人的机器设备,别人派工人到中国来安装调试。如今,济南二机厂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福特公司,派工人到美国帮他们组装,教美国工人运转机器。这个机器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配备了远程监控,有小毛病在济南就能通过工程师远程解决,大问题再派人过去。中国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少,只是没有人挖掘它们。
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也还有生存的基础。三、四线城市很难在创新上和深圳看齐,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如果三、四线城市非要在从0到1的创新上发力,那深圳干什么?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亚文化,没有必要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搞从0到1的创新,都去冲击世界最前沿。前文我多次提到的我的家乡江西新干县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如果中国在500强榜单上既多又强,世界其他国家该如何应对中国?我们现在人均GDP刚刚9000美元,就想把人家人均GDP5万美元国家的事情都做好,别人一定想办法控制中国,以保持自己的发展机会。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又让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上,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条路走得非常踏实、非常正确,要好好走下去。(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一指标戳穿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谎言 警惕误读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
【博览财经特稿】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迅速相继倒闭,上演美国历史上第二大与第三大银行倒闭案,充分印证了美国为应对新冠疫情效应而推出的刺激计划的极端破坏性。事实上,是这些错误的刺激计划引发破坏性后果直接导致了美国两家银行的倒闭。
本文将仅讨论美国银行崩溃与美国错误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两家银行投资了素来有着“全球最安全资产”美誉的美国国债,以及风险最大的金融工具之一的加密货币,他们为什么会倒闭呢?
在最近的政治宣传中,美国一直声称其经济运行良好,新冠疫情期间推出的刺激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总统拜登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如是说。但任何追随真金白银而非华丽辞藻的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美国经济潜在的负面结构性趋势之外,金融市场也发出了极其明确的经济出问题的信号。
图1呈现的是美国长期(10年期)国债和短期(2年期)国债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利率相差多少。可以看出,美国国债长期利率几乎总是高于短期利率。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长期贷款的风险比短期贷款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支付更高的报酬和更高的利率,才能让有此需要的人长期贷款。但是,正如图表所示,这种正常关系有四次发生了变化,出现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在之前的三次事件中,每一次收益率曲线都出现反转,随后美国经济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当2000年收益率曲线出现反转时,伴随的是互联网公司股价暴跌和美国经济急剧放缓。
因此,值得注意的不仅在于这一收益率曲线反转指标的罕见性,而且在于它的可靠性——收益率曲线没有发出反转情况下,这之后没有发生重大危机。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如此可靠的指标,而且它总是伴随着如此严重的经济后果,所以即使是非经济专业人士也值得高度关注这个问题。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推出单纯着眼于刺激消费的措施。根据定义,消费不是生产投入,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的需求侧得到了显著提振,但经济的供给侧却并未直接增长。需求显著增长而供给没有增长的结果不可避免——通胀飙升。
因此,美国通胀率开始飙升——从2020年5月的0.1%升至2022年1月的7.5%。这一时间线清楚地表明,导致这轮通胀潮出现的罪魁祸首是美国,而非乌克兰战争,因为乌克兰战争始于2022年2月。随后,美国通胀率在2022年6月达到9.1%的峰值。
如图2所示,为抑制美国经济政策引发的通胀浪潮,美联储开始迅速提高利率。美国利率从2022年2月的0.25%升至2023年2月4.75%,仅一年就增长了4.5%。
美国国债大量发行,为美国政府巨额债务提供了融资,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国债价格开始下跌,原因是其供应量大幅增长。但债券利率与价格反向而行,即随着美国国债价格下跌,支付的利率也随之上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利率开始上升——2020年3月达到最近的最低点,为0.5%。然后,两年期国债利率开始迅速上升,而这又受到了美联储加息的有力推动——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1年2月达到了最近的最低点,为0.11%。如上文所述,2022年7月,两年期利率升至10年期利率之上,使收益率曲线出现反转。到2023年3月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从0.5%升至3.98%,两年期国债利率从0.11%升至5.09%,导致收益率曲线反转1.09%。
利率上升通过两种途径直接导致了银行的倒闭:首先,美国国债和市政债券等相关金融工具的利率大幅上升,是由其价格下跌造成的。这些债券被银行作为“最安全”的资产持有。但这意味着这些银行最安全的资产价值正在急剧下降。因此,如果一家银行持有大量此类“安全”债券,其资产价值可能会低于负债,从而导致银行倒闭。这是硅谷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硅谷银行市值在一周内从60亿美元跌至零。
由美国的刺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加息成为了必然,而加息又同时让“安全”资产和“风险”资产都陷入了危机——于是银行倒闭了。
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后果和教训是什么?
其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已经建立”的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一场金融危机再次从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被引燃。
第四,现在谈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倒闭对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损害有多严重尚为时过早。但是,拥有超过2000亿美元资产的硅谷银行,是美国历史上继拥有3070亿美元资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后的第二大倒闭银行,显然是一起重大金融事件。一些直接影响——银行存款将得到保障可以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的干预来控制,但这要付出不菲的代价。直接的连锁影响仍不清楚——截至笔者撰写本文时,美国其他一些银行的股价正在大幅下跌。
最后,这对中国有着明确的启示作用。笔者和其他人对美国刺激政策的警告已经被事件完全证实。但美国的这些破坏性政策被一些错误的经济学理论披上了合理的外衣——遗憾的是,这些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被部分中国媒体奉为真理,且经由他们在中国媒体上反复出现。
诸如“消费贡献了GDP增长的75%”或“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75%,投资则为25%”之类引起混淆的说法,并不正确。由于消费并非供给投入,消费对生产增长的贡献为零。因此,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始终为零。“75%的GDP增长用于消费,25%用于投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75%,投资则为25%”的说法则是错误的——没有任何生产是由消费创造的。为理清思路,诸如“消费贡献了GDP增长的75%”之类的说法应叫停,因为它们会混淆视听。
我知道,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笔者近来花费了太多笔墨来论述这一看似抽象的经济理论问题。但正如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相继倒闭所表明的,这些理论问题具有极其强大的现实影响。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的这种真实状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阐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而不是消费或交换:“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个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再总体内部具有差别。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它既支配着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是不能支配作用的东西……生产(模式)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模式)。”
相反,“西方”(事实上是边缘主义)经济学混淆理论使真实情况变得模糊,从而催生带来破坏性结果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因此,为避免这种破坏性后果,避免此类错误的理论在中国传播至关重要。澄清错误的理论,并非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现实问题,正如美国银行倒闭所造成的损害所表明的那样。(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罗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