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广角
终于熬到新能源车爆发时刻 王传福一战赚了1450亿
【博览财经特稿】“造车?你疯了吗!如果你真这么做的话,我们将抛光比亚迪的股票!”2002年,当机构投资者得知王传福想要造车的消息后,一个个愤怒拨通了他的电话。但王传福心意已决,已经成为世界电池大王的他,将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查理·芒格曾向巴菲特这样推荐王传福:“他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既是出色的发明家,又是优秀的企业家。”
有人说,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你就必须去做5年、10年乃至20年才能做成的事。王传福和比亚迪,无外乎如此。
1966年2月,王传福出生在安徽芜湖无为县的一个木匠家庭,和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同属安徽老乡。王家是拥有8个孩子的大家庭。王传福在家排行老七,上面有5个姐姐和1个哥哥,下面还有1个妹妹。靠着王父祖传的木匠手艺,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三餐温饱还是能够勉强解决。
无奈之下,几个姐姐陆续出嫁,妹妹送给亲戚抚养,18岁的哥哥王传方也含泪辍学,进城打工补贴家用,家中仅剩王传福还在读书。带着家人的期待,王传福更加拼命学习,他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找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让母亲和哥哥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因为错过两场考试,他最后也没能考上中专,只进了一所普通中学——无为二中。两年内,父母相继去世,王传福一时万念俱灰。望着家中残破的房子,想到结婚不久的哥哥,王传福动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此后,王传方便和妻子张菊秀做起小买卖,继续供王传福读书。为了给弟弟每周留出10元的生活费,王传方夫妇苦心经营。困难时,张菊秀还卖掉自己的金耳环嫁妆,挨家挨户借钱,留下了一段“长嫂如母”的佳话。
王传福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最终在1983年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就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无为二中当年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相比高中时的沉默寡言和性格内敛,走进大学的王传福开始融入群体。他不但积极参加学校食堂举办的舞会,还被吸纳进入系团总支部,成为了党员。
1987年,成绩优秀的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院”)读研,并在3年后留院任职,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铁饭碗。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传福得到领导赏识,很快就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的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
不过正如复星创始人郭广昌一样,在见识市场经济的魅力后,王传福的命运轨迹也发生了转变。1993年,有研院和包钢集团在深圳合资成立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因为一直研究电池,被任命为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筹建。
《国际电池行业动态》1994年的一则消息,更是让王传福心猿意马: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王传福意识到,如果他继续留在有研院,这个巨大的产业机会将与他擦肩而过。“这么大块的肥肉摆在你的面前,怎么能不吃呢?”经过两年市场经济的洗礼,王传福对铁饭碗已经没有往日的热衷。
据王传福在《酌见》采访中透露,当时是因为两个字的名称不好通过工商注册,才采用三个字又念起来比较奇怪的“比亚迪”。他没想到的是,日后这个名字将响彻全球。
和赣锋锂业创始人李良彬一样,投身制造业的王传福,创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彼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就需要投入几千万元。
兜兜转转,最后向王传福伸出援手的,还是身边的两位亲朋好友。第一位是吕向阳。他是王传福的表哥,曾在央行地方机构工作,比王传福早两年下海。经过打拼,吕向阳通过贸易、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积累了第一桶金。在王传福向他求助时,吕向阳投资250万元,成为了比亚迪第二大个人股东,现为比亚迪副董事长。
次年4月,两人再次碰面。经过三天两夜的促膝长谈后,夏佐全非常看好二次充电电池,也看好王传福的发展,便向比亚迪天使投资30万元,成为了第三大个人股东。如今看来,这笔天使投资创造的数万倍回报,已经成为创投圈的佳话。
在王传福看来,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机械手设备,如果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就是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但如果拿这笔钱去雇佣工人,可以请来二十几个人,难道他们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这种性价比优势得到进一步扩大。当全球电池厂商因价格大跌陷入亏损泥潭,比亚迪却凭成本优势逆势增长,拿下全球40%的镍镉电池市场份额,销售额突破1亿元。
伴随业绩的不断攀升,比亚迪于2002年7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王传福也因此登上当年的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以3.28亿美元的身价位列第13位。
跨界:不顾反对造车,获巴菲特投资
勇攀高峰是顶级企业家的标准之一。在当时的王传福看来,即使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拿下,那一年的产值也不过才几百亿,容不下自己这条巨龙。于是,王传福便把目光锁定当时国内正在爆发的汽车市场,想要打造比亚迪的第二增长曲线。
再从差异化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公司要想在燃油车弯道超车确实很难,王传福的换道超车不失为一种策略。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加激烈。在投资人看来,年营收不足30亿元的比亚迪很难承担起动辄上百亿的汽车研发经费,而且汽车电池和手机电池几乎是两个物种,比亚迪做电动汽车,无异于从零起步。而电动车的广阔前景也尚未明朗,王传福的决定无疑是一场豪赌。
面对众人的反对,王传福的倔脾气上来了:“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我一定要做。”这与吉利李书福当年“汽车无非就是4个轮子加上2排沙发”的狂言何其相似。因此在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踏上了造车征程。
不过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和政策的成熟度来看,比亚迪电动车的推出都为时过早。要知道这年马斯克才刚刚入主特斯拉,Roadster电动跑车还要4年才能惊艳全球。因此这几款电动车型昙花一现后,又很快归于沉寂。
他们第一个对标的车型是丰田的花冠。在成本只有对方一半的情况下,神似花冠的比亚迪F3在2005年9月上市后,便大受欢迎。不到一年,F3销量就超过10万台,创下了当时汽车自主品牌最快的纪录,比亚迪也顺势进入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
对于比亚迪燃油车的模仿,很多人都不屑一顾,但王传福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他看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重要,这是市场后来者要追上先发者,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比亚迪在中国的风声水起,引起了美国投资者李录的注意。在持有比亚迪股票几年后,李录把王传福介绍给了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他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既是出色的发明家,又是个伟大的企业家。”在见完王传福后,芒格给出了这个评价。
要知道巴菲特此前在中国只投资过中石油,这次重仓比亚迪无疑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在股神光环的加持下,比亚迪的知名度和股价比翼双飞,王传福还因此在2009年登上福布斯和胡润内地富豪榜首富的宝座,身价高达350亿元。一时间,比亚迪和王传福风头无两。
出于成本的控制,无论是早期的电池,还是后来的汽车,王传福奉行的都是一套屡试不爽的打法:人+夹具=机械手。
几番升级后,比亚迪最终形成了生产的垂直整合模式:即公司将产品链条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纳入自身内部,对整个上下游实行强管控。
但王传福当时却认为,全球化采购能降低成本是国外对中国汽车企业使用的洗脑术。很多汽车零部件都曾被外国巨头垄断,你如果不能生产,他就可以坐地起价。
虽然零部件成本得以控制,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比亚迪的人海战术逐渐失效,利润也遭到吞噬。而且,由于常年内部自产自销,没有市场机制约束,比亚迪零部件的质量和腐败问题也开始频发。据《环球企业家》报道:“为了寻求内部过关,(比亚迪)零部件厂长大多会请品质处和工程院同事们,以团建的名义参加各种饭局、KTV等。”
由于资源大量倾斜给新能源业务,比亚迪燃油车的研发和产线改造遭到拖累,新品上市时间一再推迟,经销商只能靠F3和F0勉力支撑。而为了完成年度目标,比亚迪在2010年更是向经销商疯狂压货,不料却招致抵抗,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退网门”。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2009年起,欧美进行长达两三年的光伏反倾销和反补贴,投资光伏全产业链的比亚迪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磷酸铁锂电池、半导体等新业务的拖累,比亚迪的净利润从2009年的37亿元暴跌至2012年的0.81亿元,股价更是在一年半内跌去了85%。
面对重重压力,2012年,一向心高气傲的王传福也在媒体上公开认错:“过去我们片面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品牌质量的提升。我们在三方面犯了错误: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品质问题。”
危机之下,王传福开始收缩销售网络,削减资本开支,在内部发起“质量整风运动”,最关键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垂直一体化模式。
意识到这个弊端后,比亚迪从2012年开始推行“事业部公司化”,同时将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业务关停并转,比如模具、橡胶和涂料等。
经过3年调整,比亚迪的销量在2015年重新回到47万辆,但已经被之前落后于它的长城(75.4万辆)和吉利(54.9万辆)甩出一个身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新能源车以61722辆的成绩在2015年首次位列世界第一。
在市场端,中国新能源汽车当年销量同比增长53%,而比亚迪只增长了15%。
在电池端,比亚迪早在2007年就推出磷酸铁锂电池,而且出货量伴随整车一直稳居国内首位。然而2011年才成立的宁德时代,却趁着“白名单”将韩企挡在门外的窗口期,凭借补贴政策支持的三元锂电池,圈走诸多国内整车厂商,并最终在2017年反超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厂商。
面对内忧外患,王传福决定亲手打破内部的层层壁垒。而相比于2012年的小修小补,这次改革更加彻底。
在当前阶段,纯电和插电混动两条腿走路是比亚迪的技术策略,其中插电混动被比亚迪视为替代燃油车的排头兵。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推出了第一款插电混动的F3DM。在此基础上,插电混动技术又发展了两代。
在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压力下,王传福在2017年终于下定决心,让团队攻克这款发动机。历经3年的打磨,2021年1月,比亚迪发布DM-i插电混合平台,并推出基于该平台的三款新车型。新车不负众望,成为拉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的重要引擎。其中的秦PLUS DM-i,更是成为比亚迪全系最畅销车型。
刀片电池的发布,也让比亚迪重新扬眉吐气。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曾经被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压着打。
在王传福看来,安全是汽车最重要的产品特质,电池自燃的现象根本不应该出现。所以当政策补贴滑坡、并且不再把能量密度当成补贴指标时,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的出货量反超三元锂电池。
在电动车智能化方面的布局,也是比亚迪的必打之仗。“汽车行业的变革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王传福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表示。
据比亚迪副总裁杨冬生透露,研发投入有个硬指标,即工程师数量。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领域,比亚迪已经投入了2000人,比亚迪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而对于自动驾驶,比亚迪第一阶段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第二阶段正在采用外部合作加自研的方式。“汽车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一家企业不可能做全部的事情,合作造车是必然趋势。”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廉玉波表示。
其次说说组织架构上的变革。在大面积切换外部供应商后,比亚迪的事业部编制不断缩减。到了2017年11月,在比亚迪成立23周年活动上,王传福宣布将庞杂的事业部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云轨、电子和电池五大事业群,以此推动决策权下放和零部件外供。
“未来3-5年是一场大战,决策要加快,尽量扁平化。今天一线的指挥官归我直管,这样决策可以很快,不需要层层去汇报,不然会贻误战机。目前看这种组织结构更加有效。这场战争打完以后,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调整。”王传福表示。在他看来,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变化太快。在这场变革中,一定是快鱼吃慢鱼,绝不是大鱼吃小鱼。
从2018年起,王传福就开始和同行眉来眼去,陆续拜访了北汽前董事长徐和谊、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讨论包括动力电池外供等问题。到了2020年,比亚迪不再遮遮掩掩,正式推出“弗迪系”,成立了五家独立的零部件公司——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模具。
据外媒Teslamag.de报道,目前弗迪电池已经上线特斯拉柏林工厂的Model Y生产线。在此之前,宁德时代是特斯拉唯一的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另外,由于成本优势和续航增加,弗迪电池的刀片电池正在被更多的车企放入备选清单。
最后说说海外市场的拓展。在腾讯新闻《酌见》访谈中,王传福吐露过一段经历:“我第一次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返程机票给他看,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我干吗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
有人说不太洋气,但王传福认为对推广中华文化有益,即使影响销量也没关系,他舍得这点销量。经过近20年的技术和资金积累,如今的比亚迪开始走向海外,王传福想用事实证明,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已经可以对外输出。
在出海策略上,王传福选择多点开花,密集出击。比亚迪将海外市场分为美洲、欧洲、亚太、中东及非洲四大块,分别由不同高管负责,王传福将决策权下放给他们,以提高灵活性。
结语
伴随新能源发展的东风,深耕行业20年的比亚迪经过几番变革,销量在最近几年突飞猛进。比亚迪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186.8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超越特斯拉的131万辆。
1月5日,比亚迪发布了电动车高端品牌仰望U8,这款携带众多黑科技的新能源产品定价超过百万。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百万级别的豪华车市场仍被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传统燃油车企业牢牢占据。2021年,在百万级汽车销量榜上,也只有保时捷Taycan是唯一进入前十的新能源车型,以7087辆的销量成绩排名第七。
胡润富豪榜,被网友戏称为“杀猪榜”,有些富豪登上富豪榜后,就开始跟着倒霉。
李河君曾经留下不少豪言壮语:“汉能,无所不能”;“汉能,让万物发电”。而今,李河君口中的汉能: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70余次;旗下子公司汉能移动能源,正在破产审查;拖欠员工薪资,被集体讨薪。
穷山沟飞出“金凤凰”
1984年,李河君以优异的成绩从河源中学毕业,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系。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李河君成了观塘村的风云人物,是整条村最靓的仔。
上了大学,李河君就急不可耐地想赚钱了。大二那年,李河君组织了30个同学,在食堂门口卖胶卷。3天下来,除了本钱和同学们的工钱,李河君挣了12元。李河君第一次尝到了做生意的滋味,只要能赚钱,他什么都干。
没想到,大学老师更有魄力,还真借了5万元给他。凭着李河君的实力,短短3个月时间,5万元就被亏光了。
李河君的第一次豪赌
李河君四处寻找水电站资源,在考察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水电行业利润丰厚。于是放弃了收购上市公司的想法,正式进入水电行业。李河君成立了华睿投资集团,花了1000万元,在老家河源东江上收购了一座小水电站。
初涉水电站,李河君就发现:水电站建成之后,不用原材料,成本极低;一旦开起来,就像印钞机,每天都有收入。尝到甜头,李河君不断收购水电站,大大小小收购了好几个水电站。
得到消息的李河君,一口气和云南签了6座百万千瓦的水电站,总发电量达到了2300多万千瓦。这让发改委大吃一惊,当时还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进入百万千瓦的水电站。担心李河君的资金实力,发改委拒绝审批。
2003年,李河君还斥资12亿元,收购了青海尼那水电站,成为当年最大的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案。也是那一年,《新财富》推出的富豪榜上,36岁的李河君,以20亿的身家,排名23位。
很多朋友劝李河君放弃,把水电站转手卖掉,赚一把快钱。当时,也有好几家国企洽谈过,给出了极具诱惑力的价格。李河君没有动摇,为了筹措资金,他把手上优质的水电项目卖掉,把宝全部押在金安桥水电站。
金安桥水电站资金理顺之后,李河君可谓意气风发,底气十足。金安桥水电站一旦建成,每天可以进账1000万元,每年可以赚二三十亿。这的确是一个超级印钞机,只不过,钱还没有印出来,雄心壮志的李河君,就开始计划怎么花钱了!
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建设,让李河君信心百倍。他可以做成别人都不看好的事,他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相信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李河君想把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光伏发电行业。
2009年,李河君正式进军光伏发电。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介入时机,当时,光伏行业巨头无锡尚德,因为多晶硅价格暴跌,光伏市场萎缩,而深陷债务泥潭。尚德电力的老板,光伏专业的博士生——施正荣,焦头烂额的表情,是下图这样的。
既然多晶硅不行了,那李河君就得另辟蹊径,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走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当时,光伏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以尚德为代表的多晶硅路线,太阳能转换效率高,能达到15%;另一条是薄膜发电,效率不到9%,但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应用范围更广。
原本薄膜发电的原材料成本,比多晶硅更便宜。后来多晶硅价格暴跌,薄膜发电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由于技术门槛极高,应用极少,后续投入资金超大,光伏博士施正荣放弃了薄膜技术。
李河君先是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老家河源的领导听。汉能要在河源投资210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千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和研发基地。
河源非常谨慎,要钱没有,要地可以免费用。那时候,汉能账上还有点钱,又急于打造出样板基地。于是,广东汉能落户河源高新区,一期项目于2011年11月19日落成投产。
河源基地的生产线,李河君是从铂阳太阳能公司购买的。铂阳太阳能2008年成立,2009年香港上市,汉能成为了它的大客户。2010年,李河君花11亿元,获得了铂阳太阳能29.4%的股权,成为了大股东。之后又增持至50%,李河君成了实际控制人,董事会也全是汉能的人。
李河君埋下的雷终于爆了
2012年,汉能在官网上宣称:预计各基地总产能将达200万千瓦,汉能控股集团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李河君说:“东西不好没人买没关系,我先用到自己的电站上,这样还能撑几年,等要还贷时,我再用好的技术换。”
这是一个完美的故事 ,是李河君的雄心壮志,也是汉能薄膜滞销的无奈之举。一旦上了这条船,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了。2012年底,在港上市的铂阳太阳能,更名为“汉能太阳能“,后来又改名为“汉能薄膜发电”,汉能的光伏业务正式借壳上市。
原因正是汉能薄膜没有销路,只有卖给汉能集团,然后往下游延伸,建成太阳能电站,靠发电并网获得收益。这给汉能埋下了一个巨雷,但这种关联交易,让汉能薄膜的业绩飘红,股价开始轮番上涨。
李河君倒在光伏风口让人唏嘘
曾经让李河群引以为傲的金安桥水电站,投资200亿,年入二三十亿的项目,于2011年建成。它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正现金流,相反,被100多亿的债务窟窿拖垮,作价27亿拍卖,还找不到接盘侠。
受到质疑的李河君,否认恶意欠薪,退掉了已经到手的美国绿卡,誓与汉能共存亡。在汉能被做空之后,李河君一直在自己挖的深坑里挣扎,也在积极自救。
李河君的移动能源公司,概念非常之好,采用分布式的发电。为了让万物发电,汉能移动能源又发布了汉能瓦、汉能墙、汉能伞等各种终端产品。这些产品,和最早汉能的薄膜一样,面临同样的困境,没有销路。
成了就是伟大的梦想家,败了就是骗子无疑。在我看来,李河君是有着清洁能源的伟大梦想,但他也是一个超级赌徒。他拉着政府和银行,对相当超前的薄膜发电技术豪赌。
李河君倒在光伏风口,真是让人唏嘘,当初要不是选错技术路线,就用统的硅板发电,搭上去年的光伏风口,也不至于如今这个下场。选择大于努力,哪怕技术再先进,早一步就成先烈,早半步就成先驱。多少英雄汉,走错一步,后面就步步错。首富,也不例外!(来源:大江湖解局 作者:江湖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