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需求侧改革开始的前兆 经济政策开始转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6 0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化调整是中美两国间的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仍在路上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中国经济遭遇供给冲击、需求萎缩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再叠加俄乌战争、西方主要经济体大幅加息等不利因素,挑战巨大。

11月24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中信出版集团举办“中国经济的新征程与新挑战”论坛暨《经济的常识》悦读会,北大国发院院长、《经济的常识》作者姚洋做了主题演讲,并与《财经》杂志主编何刚就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与新挑战展开对话。以下为对谈文稿整理,内容有删节。

姚洋:我觉得直白来说,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一个意外。因为它是二战之后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虽然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战、苏美争霸,在这期间,美国把所谓的人、财、物的自由流动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个优势,相较之下苏联不允许这种随意流动。它以一种所谓站在道德高地上俯视世界的态度,要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福利,所以美国愿意搞全球化,全球化应该是美国人造出来的。

全球化并没有给美国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好处,那些华尔街的人、硅谷的人好处很大,但是最广大的美国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甚至有一部分人生活质量是下降的,他们就会回头来问全球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这时候就会有再调整。

1670222089462350.jpg

姚洋:我觉得现在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全世界分成三极,美国、欧洲、中国。欧洲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美国走,只要美国一发号施令,欧洲基本上没有反抗的余地,所以事实上整个全球化的调整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调整。我们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我们要坚持自由贸易,这是我们的落脚点。

虽然我们的分配差距还很大,但回头看过去40年,几乎每个人的收入水平都明显提高了。但是,美国人普遍觉得下降了,至少是相对下降了,获得感不强。如果我们多一些同情和理解,恐怕我们跟美国人谈就能谈得更顺利一些。

何刚:您说的逻辑上特别顺,全球化如果是有调整的,我们在全球的角色和外部环境也必然有所变化。最近舆论上谈论得非常多的话题,比如中国会不会陷入日本一样的增长陷阱,中国会不会在制造业被越南和印度所取代。我看您在书里非常明确,中国是有可能逃避日本这样的陷阱的,越南应该不会对中国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这是不是跟中国经济的体量足够大、增长足够快有关,还是有其他的因素?在您看来,中国可以应对复杂的产业转移包括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吗?

何刚:印度呢?印度作为人口大国,更多人对印度的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包括劳动力的年轻化有很多的期待。

中国这10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从18%增长到29%,排在中国后面的三个国家都是制造业强国,美国、德国、日本,三者加起来差不多跟中国一样大。大家说印度有潜力说了二十多年,我也没看到发挥出来。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4倍到5倍,可是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刚刚超过印度,在1992年之前中国是比印度还穷的国家;倒退到1978年,中国是比印度还穷四分之一的国家,可是现在我们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将近5倍。

何刚:确实有一些证据在印证您的判断,比如三星曾经把工厂搬到印度,但发现产业链供应链效率不行,今年又把印度的工厂搬回到中国。他们当初认为到印度、到越南可以使成本下降,但是到了之后发现不完全是成本的问题,整个产业链配套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姚洋:我们谈到经济如何增长的时候,往往是经济出现下行了;经济下行是因为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这个时候支出就变得重要了,国内消费、投资还有出口就变得重要了。

过去十年的确有点像克鲁格曼说的萧条经济学,所以我们强调消费是对的,一定要把消费拉起来。现在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不足,投资潜力有限,不可能再回到每年投资增速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只能靠消费。疫情以及对房地产的调控对消费的影响很大,所以我在想转型仍然在路上。

我们要到2035年实现人均收入在202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这1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4.7%,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必须得靠技术进步,30%左右必须来自于技术进步。依照过去的技术进步占增长的比例,是在20%—40%之间波动。如果技术进步只能贡献GDP增长的20%,2035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40%,就可以超额完成任务。所以,技术进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何刚:您提到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大家是有共识的,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中国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关于资本积累这两年大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外资是不是对我们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领域外资根本不经打,像家电、汽车领域外资越来越打不过内资。还有说民资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要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您认为未来的资本积累主要以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为主或者国内的资本为主,还是外资、民资、国资三者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的技术起来了,外资的份额自然要下降。但是所谓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我的理解是只要资本不干政、不干涉意识形态,就不能说是所谓资本的无序扩张。只有创造一个鼓励资本积累的环境,经济才会继续增长,才可能实现2035目标。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是要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姚洋:对,美国的教训就是过度金融化导致产业的空心化。美国有一种说法,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美国的聪明人都去搞金融了,大家都以为钱可以生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实业衰落是必然的。所以,民营企业家要专心做实业,不要想着一夜暴富,我觉得这个是根本性的。十几年来的转变是卓有成效的,脱虚向实已经是共识,二十大又强调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搞金融,二十大报告里面也说要增加直接金融的比例,要发展资本市场,没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很热烈的创新氛围。

何刚:这两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疫情的防控,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生存非常艰难,裁员成为一种常态。有人说,是不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不可能再有什么领域和行业有新的机会。要么是大企业通吃,要么是国有资本渗透,哪怕去街道去做一个最基本的公务员或者进入编制都远比去市场扑腾会更好。所以对这些还心存创业热情,但是心怀忐忑的的人,您有一些什么样的提醒,他们应该怎样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何刚:中小企业的就业供给应该占70%左右。

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三年,恰恰说明了中国的创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企业迭代的速度是一个国家是不是在创新或者创新速度有多快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你的企业干了三年就死掉了,新的企业留下来的就活下来变大了,这恰恰说明这个国家在创新。

何刚:对,其实大家在面对风险的时候,都希望追求确定性,但是世界的常识和常态,不确定性总会存在,对于有准备的人、坚忍不拔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性克服这种不确定性,从而获得自己的成长。所以创业创新也好,只要看到中国市场的规模还在、增长还在,我们的机会应该还是在的。(来源:观察者网 根据对话记录整理)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40年前“掏空”日本历史性一幕似要重演 制造业回流美国速度惊人

【博览财经特稿】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在美国的土地上从天而降。近期,有一架包机从台湾出发,越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抵达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自2021年6月开建以来,台积电投资120亿美元的5nm晶圆厂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12月将举行首部机台移机典礼。而在今年年底之前,还会有6架包机,将1000多名台积电的骨干员工及其家属送往美国。这还不够。近日台积电被爆出,将在现有的工厂上扩建第二工厂,并将当前全球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工艺带到美国。

沉积许久的北美制造业,如今又热闹喧嚣了起来。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40年前美国“掏空”日本的历史性一幕,似乎又要开始重演了。谁能想到,制造业会疯狂流向一个高度发达的全球服务业中心。一个新的时代要拉开了吗?

最近,向来高傲的韩国财界弥漫着一股阴霾。11月11日,“韩国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称,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芯片法案”以扶持本国战略产业,导致包括韩企在内的全球工厂流回美国,无疑给韩国制造业带来严重冲击。

这股跑路的浪潮,蔚然成风:此前,LG能源解决方案曾以美国经济停滞为由,摁下了在美国投入1.7万亿韩元建工厂的暂停键,但后来又决定按原计划进行,不久前还宣布,将与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成立第二家合资电动汽车电池厂。此外,该公司还将在未来5年砸下75亿美元,在美生产电动汽车。

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则计划在半导体、生物、能源领域投资22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用于在硅谷建立大型研发中心,并且它还准备与福特成立电动汽车电池合资企业。……

近年来,美国为了应付有史以来最难缠的对手,重新重视制造业,出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政策方针。

今年8月生效的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规定,汽车企业必须使用至少50%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零部件才能获得3750美元的补贴。如果想要获得另外3750美元补贴,则超过40%的电池核心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而且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

对中国来说,韩企已算是很大的金主了。2021年中国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位列前四。但是,有大量的内资会出口转内销,扮演“外资”从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进来,所以韩国绝对可以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前三甲。

然而,一手打造起“汉江奇迹”的巨头们正在加快脚步迁往大洋彼岸,也引发了国内的担忧。毕竟,韩国财阀再怎么有钱,整个财富总盘子是有限的。扩大对美投资意味着国内投资将减少。

大邱大学经济学教授金良熙也向媒体表示,占韩国生产总值(GDP)27.0%的制造业基础(恐)将崩溃,削弱新产业的增长动力。

中国台湾似紧跟韩国步伐

何况此番动作幅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台湾民众不禁担忧,“台湾要被抛弃了吗”、“那应该叫美积电吧”。要知道,台积电即将在美国投产的圆晶厂,是台湾次先进的5nm制程。

其实,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并不完全符合“经济效应、成本有优势、人员及供应链要完备三要件”。在美国工程师的字典里,“上夜班”这个词是绝对不存在的。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就曾经说过,美国缺乏大量制造芯片的人才,在亚利桑那州制造芯片的成本可能比台湾至少高50%。

除了拉拢台积电来设厂之外,美国本土的半导体企业也是激流勇进,纷纷回流到美国。在《芯片与科学法案》正式生效之后,英特尔宣布斥资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而且未来十年投资将可能增长至1000亿美元。而在亚利桑那州,距离台积电工厂不远的地方,两座英特尔的工厂早已等候多时。

欧洲制造业可能留下“永久的伤痕”

其实,美国也是最大赢家之一。宝马集团宣布在美国投资17亿元美元,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大众集团则准备五年内在美国砸下71亿美元。特斯拉按下在德国制造电池的暂停键,并考虑将电池制造回归美国,借此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

根据德国《商报》的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这4家公司累计扩大投资近3亿美元。

为何这么多德国企业被美国吸走?因为那里有廉价的能源、诱人的招商政策和辽阔的消费市场。

同时,美国储蓄率低、消费力又高,这个大市场谁都不想放过的。就拿电动车来说,美国的市场需求正在蓬勃发展,对德国车企来说可谓是满地黄金。

40年前日美贸易战一幕似在不同地方重新上演

这些岗位,既包括了美国企业原先布置在海外、如今回归美国的职缺,也包含了海外企业在美国新增的职缺。相较于2010年仅有6000多个回归岗位,今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50多倍。

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中每增加1个机器人,平均会取代3.3名工人。机器人时代的“复兴”,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必要基础,而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未来格局。

眼看本土的汽车产业沦陷,美国三大汽车厂和政府都坐不住了,决定挥舞“大棒”向日本施压,出现各种贸易壁垒。为了绕过这些限制,自80年代初期,日本车企的“两田一产”被迫将生产基地扩展到美国。其他日本车企也陆续开启跨洋合作模式,三菱汽车与克莱斯勒合作,马自达与福特牵手。

40年前日美爆发贸易战,日本车企被逼出走的那一幕,似乎正在不同的地方重新上演。只不过之前是汽车产业,现在是围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展开。

世界各国专业分工,做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是过去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如今,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到拜登的“购买美国货”,从半导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美国正在迅速完善自身供应链条的完整性。

1670222646463686.jpg

1670222658307192.jpg

当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有两个主要趋势,一个就是各国为了抑制高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另一个则是西方的所谓“制造业回流”和“供应链重组”政策。

比如在美国政府补贴鼓励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投资建设的新的芯片工厂,建设成本就不断超过原本预算,而其他美资企业为了政府补贴也在同一时间建设新的芯片工厂,这些新增建设需求有着很强的推高通胀效果。

而当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需求下降的时候,这些高成本建成的新增产能将开始投入生产,加入产能过剩的大军。还是以台积电为例,据媒体报道,由于欧美需求下降造成砍单,台积电目前7nm先进制程的产能利用率从年初的供不应求迅速下降到现在不足50%。与此同时,各国现在还在顶着高成本建设新增芯片产能,如果货币紧缩政策在未来两年带来经济衰退,那么这些新产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和导致更加高的贸易壁垒。

越南和中国一样都面临出口放缓的问题

但是越南目前仍然处于供应链中附加值较低的来料加工和产品组装部分,如果减去进口,2021年越南贸易顺差只有3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还不足1%。2020年越南贸易顺差最高,也只有198亿美元。

2008年美国上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外贸需求暴跌的局面,当时国内开启了大规模基建的措施,成功保证了之后数年的经济增长并让国内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硬件基础设施。越南目前也在走这样的一条道路。

但是中国在2008年后启动基建的时候是美国已经降息到零并大规模实施量化宽松的时候,资金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都处于当时的最低点。和2008年后大规模基建的中国不同,现在越南面临的是高通胀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但基建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居高不下,资金成本由于西方的加息也处于最近十几年内的高位。

墨西哥成为国际供应链体系增长中心潜力非常有限

墨西哥早在90年代就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入美国供应链体系,近在咫尺的距离和非常频繁的人员、文化交流让墨西哥成为许多美国制造业海外投资的首选。但是想到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拥有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和启动自由贸易的先发优势,以及充沛人力资源和能源储备的墨西哥都没有能够升级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很难想象墨西哥未来可以顺利地升级为国际供应链中心。

至于为什么墨西哥发展起来这么困难,除了大家都一致同意的治安差这个因素外,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墨西哥的许多关键产业已经被外资控制住了。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都被外国资本控制,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安全操于他人之手。其次就是这些命脉行业所产生的大部分超额利润会不断回流到资本所在国用于支付利息,分红或者回购股票,受益者绝大多数都是资本所在国的股东和债主。只有极少数利润才会留在本国进行再投资、再分配和再发展。

印度的潜力比墨西哥更好一些。它有着即将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和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同时其精英层还有与西方交流方便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地理上距离欧洲市场比东亚更近了许多。因此印度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中心的道路发展似乎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印度已经在采取和当年中国类似的政策来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建厂。

在疫情前的贸易战时代,东欧、土耳其和南美也常常被西方投资者提起是供应链转移的目的地选择。但是东欧在冷战以后就已经成为西欧、北欧的供应链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这次能源危机中,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受到高通胀和能源紧缺的影响。土耳其在能源方面成为俄罗斯油气出口的重要中转站,获利颇丰,但是国内通胀达到80%,很难成为一个稳定的制造业出口中心。南美的问题则和墨西哥类似,更多是原材料产地而很难成为供应链中心。

这么一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成为与中国比肩的供应链中心,似乎我们面对西方转移供应链的政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些是供应链的自然转移。即使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由于国内薪资水平上升,那些完全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来进行价格竞争的初级产品也不再适合由国内生产,这样的企业转移生产线去孟加拉、越南和印度是非常自然的市场资源配置,无需引起我们的担忧。

这种分散供应链的方法当然有管理效率低下和产品质量下滑的问题,但是我们看到这对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好处,就像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供应商生产线分散在不同地区,那么在面临贸易政策变化或者运输瓶颈的时候,总能保证企业有一个稳定的产品供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中国纺织企业收到了原本东南亚国家企业手里的大量订单,而今年部分纺织订单又回流到东南亚地区了。

由于国际环境不由我们国家的意愿决定,因此这些企业分散供应链地点的决策也很难被完全改变。因此。此时对于国内最大的挑战就是有些企业转移供应链的决定是无法单靠国内自己的政策措施来加以扭转的。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

其次,还是要补齐国内产业上的短板。苹果转移产业链的新闻如此吸引眼球,部分原因就是国内电子产品品牌目前没有在高端可以与苹果抗衡的对手。这不限于高端电子科技产品,在航空产业、医疗产业等等高利润行业中,国内仍然需要通过推动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来突破产业壁垒,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这样如果苹果转移了某个产品的生产线,我们可以保证有其他自主品牌的需求来支持供应链企业群的产能和就业。

最后,最根本的还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加强社会保障投入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疫情下的医疗资源水平来保障经济正常运行。这两年新闻对于“内需”提的相对少了,其实现在正需要更合理的政策来保证国内消费需求正常稳定的增长。一个健康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保证供应链中心地位的最有力底牌。(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金钟)




人物广角




“疯狂小杨哥” 网红干倒了高科技公司

【博览财经特稿】网红圈又有大新闻。趁着“双十一”,抖音网红“疯狂小杨哥”也下了一笔大单:斥资1亿多元在合肥高新区购置了一座厂房。

许多网友戏称,小杨哥这是“网红干倒了高科技公司”,尽管这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联。对此,小杨哥在直播中解释道,买下这座厂房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公司规模逐渐扩大,线上线下的员工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1万人,现有的占地十几亩的公司根本不够用。

1670223214338681.jpg

小杨哥的疯狂

从2015年起,小杨哥便开始进行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作为一个草根创作者,他一开始拍摄的主题和内容与其他娱乐搞笑类的视频博主相比,没什么两样,无非是跳些奇怪的舞蹈、扮丑、恶搞他人,极尽浮夸之能事,也正因如此,这些没有多少区分度的视频内容,没有给他的视频事业带来多大的起色。

自此之后,他似乎掌握了短视频的流量密码,探索出了热衷作死以及擅长设置反转情节的视频创作风格。随着人气的上升,他开始把自己的哥哥、女友和父母都拉入到短视频内容创作中来,创作出了“绝望周末”系列,围绕着他的网瘾人设,展开了一系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攻防战”。这种题材在令观众捧腹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这一系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从竞争激烈的搞笑类短视频中脱颖而出。

2019年,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小杨哥立马投身其中,希望能够在商业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他还创立了六安市大小杨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当年,小杨哥在资本的助力下,成立了MCN机构“三只羊网络”,并更换了自己的直播带货团队。自此之后,小杨哥在商业上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直播带货是一条拥挤的赛道,能够闯出名堂的往往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独特的辨识度、足够吸引观众的产品。令小杨哥在直播带货界名扬天下的,是他与其他直播带货主播迥然不同的“反向带货”风格。

他是很少有的敢于直接“挑战”品牌方的主播,根本不惧带货过程中的“翻车”情况。例如,他在测试不粘锅煎鸡蛋时,却发现鸡蛋全粘在了锅上,于是愤怒地砸锅;他也尝试用十斤的矿泉水来测试塑料袋的承重能力;甚至直接上嘴疯狂地撕咬拖鞋,测试拖鞋的质量如何。

例如,在近期的一次直播中,小杨哥对乳胶垫进行了一项测试,把一枚生鸡蛋夹在两个乳胶垫中间,看看自己坐下时,鸡蛋能否承受得住,借此测试乳胶垫的柔软性和弹性。

诸如此类的表演在他的直播过程中屡见不鲜,这使得他的直播间更像是一个娱乐节目,观众们即便是消磨时间,也愿意进来看看,这是小杨哥直播带货能够获得巨大流量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小杨哥的这种直播策略在商业是成功的。小杨哥直播业绩增长的最为迅猛的时期,曾在180天内卖出了3.36亿元的商品。在今年10月的主播带货榜中,小杨哥的排名第二,其直播预估销售额在2.5亿-5亿之间。

1670223238494894.jpg

据悉,目前已经有约2000多人获得了小杨哥视频的授权,对其直播进行二次剪辑与分发,每个月,小杨哥的直播切片收益约在1600万左右,除去600万的分成,他还可以拿到1000万左右的收入。

始于网红,终于MCN

前有各大风靡一时的网红逐渐过气隐退,后有李子柒与微念之间尚未解决的纷争,作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大网红,小杨哥试图通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与“独立自主”的方式来规避掉这些问题。

1670223256255302.jpg

更重要的是,随着其商业价值的提升,观众的评价与来自平台的监管将变成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风险,任何内容上的争议和失误,可能都会令他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当他的热度史无前例地提高之后,小杨哥反而刻意低调了起来,不仅直播频次降低,在直播选品上也尽可能地谨慎。

这也是为什么小杨哥要花重金买下一个规模巨大的厂房的原因,打造网红矩阵,做网红们的幕后操盘手,是小杨哥谋求长远发展的一步大棋。

1670222991647391.jpg

再私下一打听,这已是转包五手的项目,无论谁来干,不仅不挣钱,还得倒贴钱。关键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这个预计140天的工期的项目,居然只花了72天时间就完成。有些懵逼的指挥部领导当即要求:环环倒查,找出这个“活雷锋”工程队到底是谁?

施工队完工时,恰好是大年三十的凌晨,等所有人坐拖拉机回到淮安,已是大年初一的上午十点。再仔细询问,严介和的工程队为完成这个项目至少亏5万,完工后一结算,实际亏了8万元。8万元今天听着不算多,可当时的省会南京,房价才1000多一平,买套三室一厅不成问题。指挥部的负责人既感动又不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如此“蠢事”?

与严介和聊了几句后,指挥部的领导明显感觉他谈吐不俗,那些没啥文化的包工头根本没法比。也难怪,如果不是因为超生,严介和可能依然是位受人尊敬的中学老师。

小时的严介和一家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用严介和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家里没有一块布,只能穿稻草编的鞋,天气好的时候还凑合,一赶上下雪、下雨,那草鞋就完全泡烂了,只能光着脚跑回家。”

说是老师,严介和其实只比自己班上的学生大两、三岁,更像是他们的哥哥。彼此岁数差不多,为人又很随和,严介和很快就和班上的学生们打成一片。

面对严介和炙热的文字,涉世未深的张云芹很快沦陷,俩人私下发展成“师生恋”。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张云芹毕业,身边人才知道他们已经在一起很久了。1982年,22岁的严介和与19岁的张云芹悄悄领了结婚证。婚后不久,俩人生下大女儿严晰,生活虽说清贫,倒也其乐融融。

代课老师虽没有正式编制,可对当时的严介和来说,却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严介和决定生下孩子。这个决定对严介和来说,十分痛苦。

严介和每月的工资还不到200元,这笔巨款相当于他8年工资。严介和与妻子东拼西凑,好不容易靠借钱才交清了罚款。不幸的是,由于没有编制,学校还是开除了他。

老丈人家里更是炸开了锅。张云芹家是商人世家,对女儿也很看重。老张家很希望女儿考上大学,光宗耀祖;即便考不上,至少也能回来照顾家里生意。谁想女儿先斩后奏,居然嫁给自己老师!更可气的是,老师还不是个“正经老师”,没编制也没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半路经商的严介和竟颇有天赋。凭借敢想敢做的作风、以及幕后出谋划策的妻子张云芹,严介和不到三个月,就让这家濒临倒闭的水泥厂转亏为盈。

身份不重要,重要是严介和通过这些管理工作,攒下十多万元,彻底解决了家里生计问题。看到自己亲手带出的公司逐渐走向正轨,自己还一直飘着,严介和有些心动,希望有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

对于实力强的人来说,创业可以称为“下海”,可对严介和这种既没啥背景,又没啥本钱的小工程队来说,那就是“跳海”,拼死一搏。公司最初由于实力太弱,盖不了楼,也造不了桥,只能承接一些道路施工的小工程。这些往往是没人愿意干的“苦差事”,严介和靠不断压榨自己的收益,以换取更多的机会。

如果换别人,根本不可能接下这个项目。但严介和与那些只知赚钱的包工头不同,他有文化,更有头脑,知道南京这条绕城高速是江苏省精品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下了命令: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在已经算出干完工程可能要亏5万元的背景下,严介和决定为保证施工质量,索性亏到位,亏多少算多少。

这等于将严介和的项目视为标杆,也等于给他的公司做了次免费的广告。严介和期待的结果出现了,不仅很多包工头主动找他合作,连工程指挥部也悄悄找到他说:“你就跟着我们,少不了你们活干!”后续的项目,严介和一样保质保量完成,让人很放心。

资金充裕的严介和,不再满足于江苏市场,开始放眼全国,也有更多的合作商主动找上门。1995年,一家日本投资商主动找到严介和,要求三个月内,将17.5公里外一处68万立方米的土方进行回填。工程款可观,但条件也很苛刻:提前完成无奖励,每延误一天扣掉标价的1%。

在他的调度下,公司从附近城市调来280辆自卸车一字排开,绵延17.5公里,人歇车不歇,昼夜兼程。工程最终花了87天便提前完成,日商很服气,也让“引江”大名响彻行业。

首次试水“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

太平洋集团走向规模化,是由于率先开启了中国建设行业的“BT模式”。所谓“BT模式”,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简单说,就是建设项目中,政府出资三分之一,企业垫付三分之二,之后政府逐年偿付工程款。这种模式特点是多头获利、长线受益、回报高,但关键点在于如何与政府维护好关系。

整个项目一言难尽,经历了非法、违法到合法投资的变化,好在最终顺利完成,成为宿迁日后崛起,走向长三角北部交通枢纽的重要保证。看似亏本的买卖,严介和却算得明明白白。

事实也是如此,随后三年时间,太平洋建设陆续参与修建了汾灌高速、江阴大桥、南京地铁等9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工程。

2002年开始,严介和大刀阔斧收购了五十多家国有企业。短短三年,太平洋集团旗下公司就达到了115家。不过,严介和收购这些公司并非想为企业添砖加瓦,更多是为了收购各地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博得当地政府好感,争取市政工程。

随后,太平洋建设再以BT模式跟国企并购捆绑在一起,无往不利。因为这项操作,严介和也背上了“侵吞国有资产”的恶名,他为此多次叫屈。

“黑马富豪”陷入“负债门”

按照当时媒体报道,太平洋建设集团负债超过130亿,被9家银行联合追讨,许多资产被变卖还债。

这时,刚满21岁的儿子严昊还在读大四,悄悄升任集团总经理。私企老总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儿子,也无可厚非。谁知,长期隐居幕后的妻子张云芹,也高调加入“太平洋”,主管监事会,掌管财务大权。谁都看出,严介和从前台退出,却又玩起了“垂帘听政”

20年太久,只争朝夕。2011年11月13日,严介和以“华佗论箭”的名义,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云集中外领袖的论坛。论坛出席的嘉宾规格很高,邀请了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纽约前市长、爱尔兰前总理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前来助阵。

严家两代人已是近万亿的超大型家族企业

严介和知道后,没有责怪儿子,反而鼓励他:“切身的体会才能告诉你不要轻易相信商机,做事业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而这一切收获,都是金钱买不来的。”

几经招标后,太平洋建设最终接下了工程,而且果真在规定时间完成全部土石方作业,幕后的严介和由此又获得一个新的称号——“现代版愚公”。严介和表示,不用多宣传太平洋建设,企业也不会再出现2006年那种现象,反正打死也不找银行借钱了。

2019年,严介和将个人所持有的太平洋建设集团7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严昊,加上原有的20%,严昊持有了太平洋建设集团90%的股份,成为最终控制人。这年,33岁的严昊以1200亿的身家,位列胡润中国百富榜第9位。

其实,严介和名下还有个苏商建设集团(简称苏商集团),女儿、儿子分别持有80%和20%的股权,后来企业经过变更,严昕持股比例增至97.5%,成为实控人。

至于严介和,他退出太平洋建设后,搞了个庄严智库,又先后创办华佗论箭组委会、中国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太平洋商学院,坐而论道。目前,严家两代人分别掌管太平洋建设、苏商集团以及华佗集团,早已是近万亿的超大型家族企业。

他在书中说:“一个人不要太优秀,相当优秀就可以了,太优秀的人太痛苦……”这句其实是自夸。

面对记者,他表示:“很多人说我很狂,其实做到我这个份儿上,还很谦虚,那就是装了。”

回归文化人行列后,严介和曾夸下海口,要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听说莫言获奖后,他又说,放莫言先走一步,他将来要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严介和说:“一流的企业不上市,二流的企业要上市,三流的企业不上市。”

狷狂是严介和一贯的“本色”,他曾毫不讳言说:“我能一直狂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逼!”

某次网易财经举办的论坛上,严昊一句总结深得人心。他说,我的人生总结只有三个字:生得好。

这其实是他的父亲严介和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昔日超生事件的一句总结,他当时也笑着总结道:“生得好!”这句话有意思,严家更有意思。(来源:风声岛(ID:fengshengdao) 作者:海边的风声君)




社会热点




从严厉打压到温情脉脉 地产金融监管政策迎大反转

【博览财经特稿】大家看到下图,是不是要会心一笑了?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竟能如此相像!根据一直以来的直觉,矫枉不能过正,从经验与事实出发,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但是,用力过猛之后呢?

地产金融监管峰回路转

同月,央行、住建部联合召开房企座谈会随即披露了“二条辅助红线”: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近三年经营现金流是否连续为负。

然后,2020年底出现房企债务违约,2021下半年房企暴雷潮真的是天雷滚滚的来了,三十多家房企正式债务违约了。伴随天雷滚滚的是,保交楼危机、地产大裁员等一系列次生问题全部爆发了。

不到两周时间,几个国有大行密集和房企签约进行战略合作,签约给予授信额度。交行为万科、美的分别提供1000亿元、200亿元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中行为万科提供不超10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农行与中海、华润、万科、龙湖、金地五家房企举行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工行向万科、金地、绿城、龙湖、碧桂园等12家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

雷霆雨露,皆自上出

2021年6月,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2021年10 月,可以预料,今后几十年,建筑业都还将是一个支柱产业。

2020年11月,房地产被监管部门定性为灰犀牛,就等于宣判死刑一般。因为,灰犀牛说的是一种太过常见以至于被视而不见的风险,一个大概率会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再时隔一年,高层的定性变化更加显著了,我国还在城市化高峰时期,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能。这次,掌门人又在正面肯定房地产业了。

不得不矫枉过正,不得不反转回调

2016年国庆前后,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重新出台了前所未有严厉的调控政策,之前取消限购政策的一二线城市又纷纷重新加码了限购。此后,限购加码、限售出台、首付上调、利率上浮、新房限价……各地的调控政策花样百出,应接不暇,就为了控住楼市,消停点。

既然老套路不顶用,那就换新招——盯着钱袋子,直接打七寸。三道红线与两条辅助红线,直接封印了房企的融资链条。然后,我们看到的是房价永远上涨的预期真的被打破了,除了核心城市与核心地段,地价普遍回调,房价普遍下行。

但是,作为支柱产业,房地产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实在太多了,一时也找不到更多的支柱性产业链,一鲸落,非但没有万物生,反而是万马齐喑。

这不,监管机构开了金融口子,暴雷潮基本可以宣告结束了,全国性大牌房企算是熬出头了。

地产金融监管的反转,与其说是让楼市回暖,不如说是在积累救市势能。这种反转再叠加此前的一系列回调纠偏动作,比如限购放松、首付下调、利率下调、落户门槛放低……如此,楼市起复的势能会更夯实,楼市终将从低谷爬出来、站起来。

1670223769219528.jpg

2022年需求端问题异常严重

几十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却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降低消费信贷成本。这一转变,我认为是我们的经济政策开始转向了!

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两年),领导一定会把需求侧改革摆在供给侧改革的前面,而不像2015年后多次强调把工作中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而弱化需求侧。请先记住这个结论!

说实话,本人非常反感把经济政策放在供给端考虑问题,特别是中国体制下的经济。

因为在中国国企具有天然的融资优势(地方担保),国企始终占据最多最便宜的信贷资源。效率低而占有大量资源本身就不是经济!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它的体量依然有限。供给侧改革断断续续搞了三大波,本质上不是企业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此问题不解决,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是空谈。就业、收入就不稳定,消费就会经常断档。

二、需求若出了问题,它远比供给出问题严重的多!要知道,经济增长的根本就是需求,有需求经济才有增长。即便供给玩不出新产品新花样,顶多实际经济增长小于潜在经济增长。

只要需求在,需求旺盛会倒逼国内企业为了高利润而自发创造!政策只需要做好供给的“保护”工作,维护竞争的公平正义即可。相反,若消费端出了问题,啥供给侧措施都白搭(即便,供给侧优化也会带动需求侧变动)!

领导一定会在需求侧下更多功夫

如果是跟1992——2012年那样,靠“各种利好”刺激消费方式进行需求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消费成本,站在消费可持续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

眼前能看到的四种演进方式如下:1)“精准防控”,降低病毒对消费的全面挤压;2)定向降低消费成本——降房贷利率,倒逼银行投放廉价的消费信贷、发消费券等;3)解决就业,确保收入——财政加量,央行放水,继续由上至下传导;4)上述都搞了,没起来——量化宽松或直接撒钱。

第一条,懂得都懂,属于稳消费范畴,只是不让消费萎缩太快的“改善行为”。在既不能“一封了之”、“一放了之”之间谋取平衡,还要一段时间博弈。

中国利率曲线与通胀曲线皆在延续发达国家的势头:一波波的高点不断降低——已经说明中国贫富差距下需求萎缩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我们抱怨的同时,依然不能否认它存在的意义——毕竟只要有消费,就能带动部分生产,带动另外一部分人就业、收入。随后类似的定向降消费成本的举措还会继续搞:比如鼓励银行给个人发放消费贷、给购房者各种“福利”、发放各种消费券等。

第四条,参考2001年后的日本与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美国。

总之,此刻真的变了!领导一定会在需求侧下更多的功夫,且看未来如何演绎!(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形势分析




开始拙劣表演 有房企想利用利好制造涨价氛围推动消化库存

【博览财经特稿】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在房地产“三箭齐发”的背景下,有些房企想着利用这次利好,制造涨价的氛围来推动库存消化。

最先出手的是安徽省六安市,本号专门写过,六安市的多个楼盘,撤销了之前的降价房源,申请恢复之前的备案价,并且已经获得了六安市发改委同意。

1670224449693794.jpg

不仅四海华亭,11月27日,仁恒公园世纪三期新品加推,次日,认购折扣上调,从94折调整至97折。南山新盘恒裕柏悦湾更是直接宣布,在11月28日涨价,并喊话“时不我待,趁早抢占”。

1670224468904564.jpg

拙劣的表演开始了

的确,11月份以来,对于房地产的利好数不胜数,如“房地产金融16条”,如“保函置换”中放松房企预售资金监管,如国有六大行授予17家房企1.275万亿贷款额度,如A股市场打开了关闭7年之久的房企再融资大门。

房地产市场要想改变,必须寄希望于消费端起来。对于房企来说,所用的融资,表面上是利好,本质上则是继续增加债务,如果消费端起不来,房子卖不动,当下的利好,将会演变成未来更大的债务。

11月百强房企销售规模环比继续下降0.3%。前11个月50强房企中,只有越秀、万达两家房企销售正增长,其余都在沉沦中。哪怕是实力派悍将龙湖、碧桂园,哪怕央企保利、中海、华润、招商,哪怕国企万科(大股东深圳地铁),都没能置身事外。

所有的数据都在表明,新一轮疫情冲击下,房产销售端,仍在继续深度探底。不确定性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涨价去库存,是楼市过去的制胜法宝,屡试不爽,但现在根本不管用,只能让这些打着坏心思的房企,自尝苦果。因为,这一次调整和以往任何一次调整都不一样。

然而,当下凝固的氛围笼罩在上空。不确定性成为最大的确定性,裁员、降薪、失业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到。民众的整体收入在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下,仍在缩水。收入缩水,信心缺失,预期缺失,谁还会去接盘。除了一些因为孩子要上学实在没办法的家庭,大多不愿意了吧。

尽管有超过90%的城市房价在调整,也只是从超高位跌到了高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1000万的房子降到800万,没啥区别,依旧买不起。严重背离了普通人的收入,即便收入没有下降,也没有多少人买得起,何况现在不少人的收入都缩水了不少。

如今呢?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中国2022年中期人口将比2021年中期减少6000人,从而正式进入负增长区间。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已经见顶转向,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有智慧的房企,不是想着涨价,而是加大折扣力度,利用最近的一大波政策利好,加快去库存。如此才能加速回款,去偿还债务,去优化自身的债务结构,才能让利好最终变成利好,才能行稳致远。比如万科郁亮亲自督战,对今年最后两个月的销售冲刺做了部署,将在全国一大批城市加强各类销售渠道的合作力度。碧桂园更是在全国范围内268个城市中1000多个楼盘的现房,开启千盘降价打折活动。

并不是说,深圳、南京这样的城市,会跌到什么程度,而只是强调,在民众收入没有、就业、经济仍看不到复苏迹象的背景下,无论什么样的城市,调整短期内仍不会结束。

至于仍具有人口流入的中心城市,在这一波调整之后,会进入相当长的横盘筑底期,之后才会开始缓慢爬升。(来源:城市财经(ID:City-Finance) 作者:子非鱼)





重新开放基本尘埃落定 明年经济图景越来越清晰

【博览财经特稿】刨除难以预期的突发性政策之外,明年的图景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

经济反弹可能不如预期中来的那样快

我们要知道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他们在放松之后,经济活动几乎是立即开始了大反弹,但在东方可能有所不同。为什么?

韩国和台湾已经是走过这条路了,是现成的例子摆在这里,在今年早些时候他们放开之后感染数也是激增,人们的恐惧感就在所难免。台湾放开后的第一个季度,经济继续萎缩。但是到了第二季度就出现了急剧反弹。香港也有类似现象。

明年官方通过基础设施托底程度大概率降低

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发力很大,前十个月同比增长12%。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托住了各项数据的下滑,使得很多东西没那么难看。那么,明年这种基建的投资就会要相对减弱了。主要的原因:

二是资金也不够了。今年发了很多债3.65万亿,再加上去年的结余和央行上缴利润1.1万亿,还有从明年的预算中前置了一部分资金用在今年。

明年发的债务大概会比今年更多(预计超过4万亿),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周转和置换的,而很难再去扩大新投资。能把旧债还上就已经不错了,再扩张的话,那真是危险了。所以明年官方通过基础设施来托底的程度大概率是会降低。

明年房价会回暖——如果没有预期之外的突发政策变动的话。确切地说,应该是包括股票和房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回暖。原因很明确,一是信心恢复,二是美元紧缩放缓。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事实:今年开发商基本没有拿地。表面上看,一批批供地也都拍出去了,但那80%都是各地的城投公司拿的,基本没有开发能力。80%的房企们处于休眠状态。这会导致导致明年后年的供应量急剧减少。这产能去得太厉害了,快被铲干净了。

预计12月加息幅度会降至50个基点,明年的头几个月仍会持续降低,分布图大概是这样的:

综上,供给减少、信心恢复、货币环境宽松,都将是有助于资产价格企稳回升的因素。

明年出口会继续回落,进口会增加。从去年到今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在2021年的增长率达到高峰+29.8%(同比),今年10月份已经变为-0.4%。

但是鉴于防控形势的转向,明年国内的内需肯定会增加,所以会对进口形成支撑,明年的进口应该会比较坚挺。这样一来有可能造成贸易逆差。但这种逆差并不是坏事。

1670223993245069.jpg

明年的生意还要不要扩大了?本来准备购进的设备要不要暂停?未来还会有哪些突发政策?似乎都变得难以预期,人们也会因此变得谨慎而畏缩。这些,都将成为压制经济增长的一根根稻草。(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钟灏)





投资和消费信心没恢复 2023注定还要继续砸钱稳经济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多项负面冲击形成合力,持久地压制内需,阻碍经济增长!在财政充当投资和消费的主角下,不断地砸钱稳经济。

负面冲击进一步加重稳经济成本

首先,病毒与地产对经济的全方位负面冲击仍然没有消除。现在(甚至明年)最怕的是,这种负面冲击随着时间的拉长会不断强化,进一步加重稳经济的成本。

地产方面,光11月砸了将近1.5万亿的额度,满足了企业的现金流。但是,楼市的信心在收入,在消费端仍然需要砸钱。

最后,明年还需要砸钱对冲净出口收窄的问题。如大家所知,10月净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而外围的通胀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2023年在高利率之下,外需必然会进一步减少,拖累中国出口额。起码预算上要考虑这一笔支出。

病毒:经济压力逐渐增大,病毒破坏力逐渐缩小,什么情况下政策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犹未可知。有机构说明年3月,有机构说明年6月。

地产:可以说,明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肯定会围绕着地产转,特别是上半年。1.5万亿的额度本身就是一种“全民捐钱托市”的举措。因为,央行的定向支持会变相的印那么多钱。

另外,砸的钱对于企业来说有成本,还需要把房子卖出去回款才能解决。这可能是2023年政策砸钱托底楼市的主要方向——补贴,刺激购房消费!12月份的5年期LPR大概率会送出福利。

肯定还是财政加杠杆出钱!地产中枢下移、居民扩表意愿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欧美如此,中国亦会如此。

今年前半年主要靠国库砸钱,9月以后转而通过央行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准财政)来完成财政任务。由于今年财政上大约有9万亿的缺口没有通过收入补足(明年政府报告会出具体数字),地产下行短时间又很难通过土地转让和契税等获得补偿。所以,大概率会加大发债力度。

主要往哪里支出?

因为,2023年财政主要通过基建给企业创造项目,但受制于民营企业参与度低,这种供给端的投资支持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如果再从供给端搞基建拉项目无异于重复投资,边际效果只会更差!况且,当下中国经济的问题非常明显,就出在消费端。

资本市场反应结论是:1、外围高利率与国内低利率相互碰撞,明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波动率依然会很大;2、行业红利大概率会从今年的基建和制造业向消费行业转换;3、明年财政政策会带动央行利率波动的节奏,地产仍将是核心动力;4、人民币兑美元,上半年大概率高位波动略有贬值,下半年可能进入升值通道……(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社会透视




国际足联麻烦和丑闻不断 生意却越做越大

【博览财经特稿】2015年5月27日早上六点,一群瑞士警察冲入坐落在苏黎世湖湖畔的豪华五星级酒店,出示警方证件后,就开始按照名单索要客房信息。随后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挨个去敲门,7名嫌疑人从每晚几千美元的豪华套房里被揪了出来。

这已经不是国际足联第一次碰上这样的麻烦,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天就说下这个组织怎么一点点变成这样了。

FIFA的历史挺长,1904年就建立了。属于国际奥委会的一部分,主要工作是办奥运会足球比赛。

这种组织在早期非常普通,跟现在嚣张到上天的FIFA完全不是一码事,随便几个人就可以弄一个,本质和“国际斗鸡协会”或者“国际弹珠协会”差不多,只是东南亚人玩斗鸡,小孩才玩弹珠,所以这两个组织注定不可能像足联那么大。

这个非常难理解,不过也正常,因为那时候奥运会宣扬的是所有人一起参与到运动中,最极力避免的,是运动变成马戏团那种,甚至变成特权。所以就不让职业运动员参加。

没想到第二届世界杯就出了幺蛾子。时任意大利总理的墨索里尼,作为出名的好大喜功战五渣。对世界杯产生了兴趣,想靠世界杯提高国家形象。于是申请办1934世界杯,并在长达八个月的”运作“下,终于拿到了举办权。

墨索里尼给意大利队做了足球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赛前动员:大家心理负担不要太重,不要紧张,发挥实力就好。但是不夺冠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不配做罗马后裔,各位都要枪毙,加油啊!

在那时英国人足球非常强,在英国人看来,其他国家踢得那个叫足球么?只有英国人玩的才叫一个地道!英国一开始坚决不加入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足联,他们甚至不屑组个国家队和他国比赛。

搞笑的是,英国直到1950年才扭扭捏捏同意参加世界杯。然后英格兰0:1输给了美国,小组都没有出线。而美国在足球方面完全就是个战五渣,在美国,提起足球,美国人第一反应那是娘们才玩的运动(美国确实是小女孩踢足球,经常听说美国女足,美国人确实对男足不太感冒)。

国际足联生意越做越大

阿维兰热接手的时候,FIFA只有一百多位工作人员。很多日常工作主席还要自己干,账上也基本没有钱。每年开会连自己的会场都没有,还要租酒店,因为瑞士的物价高,还不敢租太贵的,跟如今FIFA官员一晚上几千美元的住宿标准简直天壤之别。

新上台的阿维兰热就跟少林寺的释永信一样,敏锐地意识到有这么多信徒,不卖广告简直愧对祖宗。于是联系第一个赞助商——阿迪达斯,阿迪给足联打钱做广告,足联有钱去把赛事做大,有钱后的足联把世界杯的影响力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赞助行列,足联和世界杯整体规模滚雪球似的成了一个巨无霸。

现在从收视率上讲,世界杯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多人数收看的体育赛事。这么大收视率,通过卖广告和卖转播权,FIFA迅速变得富可敌国。

国际奥委会心里一咯噔,突然意识到弄不好2028年没人申请了,于是格局打开,一口气把两届奥运会都甩了出去,24年巴黎办,28年洛杉矶办,套牢了这俩货,瞬间化解问题于无形,说不定领导们还互相击了个掌。而奥委会的小弟足联却风生水起,越来越有钱,缺乏监管加上人性贪婪,慢慢FIFA的黑社会性质渐渐显露了出来。

FIFA就是这么一个组织,能量极大,极其腐败。但是躲在瑞士,完美避开各种法律监管。每次出事,基本都可以花钱顺利过关,实在不行就让小弟顶账,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腐败,但一直风生水起,组织安然无恙。

如果FIFA主席有问题,唯一的法子是依靠主席换届选举。但是现任主席手里掌握巨大权力,有投票权的都是他小弟,连任是板上钉钉的,理论上可以一直连任到他不想干为止。

跟所有牛逼黑社会一样,国际足联麻烦和丑闻不断,但是生意却越做越大。比较过分的是2002年世界杯,因为郑梦准在投票前的巨大帮助,韩国“奇迹”一般地一直打到半决赛。各大赌球机构都看出来有问题,甚至拒绝为韩国的比赛设定赔率。而FIFA管理层作为管理者,整个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此以后,FIFA的腐败问题更加严重,布拉特作为主席既然可以把转播权倒手获利。大家手里有啥卖啥,能捞一笔就捞一笔。原本藏着掖着的行为也就半公开了。

当时间到了2009年,FIFA的骚操作到达了顶点。因为执委会即将换届,很多人将不再担任执委。为了最后捞一票,他们决定来把大的:一次性宣布2018和2022两届世界杯举办权,将未来资源套现。并且打着“多样性”的招牌,表示2022年世界杯应该在亚洲举办。

可惜我们不是韩国人,中国压根就没有打算申报,可能也是归功于我们国足能力太稳定,再怎么运作也动摇不了他们在球坛绝对垫底的位置。原本FIFA的目标落空了,卡塔尔半路杀了出来,说它也是亚洲国家。

而且卡塔尔所在的中东沙漠,夏天白天气温40度朝上。这时候如果打比赛,估计没有哪个保险公司敢卖保险,运动员也都跑不起来。但如果改时间就必须是在冬天,那时世界各国的联赛正在打。到时候停不停?赛季贸然停一个月是多大损失?如果球员受伤怎么办?

强大的金钱攻势下,尽管美国人也想申请2022年世界杯,不过鹰酱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没有对足联进行充分打点。2010年12月2日开会投票,卡塔尔击败美国,成为举办国,鹰酱堂堂超级大国,竟然输给了中东马仔的“钞能力”,这口气怎么都咽不下去。

换一般国家也就算了,下次再申办呗,但是美国爸爸是能忍的?尤其手里还握着一堆足联黑账。于是美国国税局在司法部的授权下开始调查这事,国税局向来办事妥帖,只在阿富汗查美军账目失手了两次:一次是税务人员的飞机不知道被谁打了下来;另一次税务人员朝自己后背开八枪自杀了。其他时候IRS都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经过一番“严谨”的调查研究,IRS确认卡塔尔没问题,错误都是FIFA的。“我兄弟这么忠厚老实可爱,你们这些坏B竟然把他教坏了,你们还是人啊?”

只能说太年轻,在FIFA这个小天地作威作福久了,不知道得罪鹰酱是什么下场。其实原本事情还有转还余地,FIFA表示2026年的主办权一定补偿给美国,并解释按照举办次序确实2022应该亚洲国家举办。

结果FIFA居然不同意,一方面专横惯了,另一方面是拿了俄罗斯的钱,不想退。感情和钱总得伤一个,FIFA最后决定伤感情,这下它美国大爷彻底怒了。2015年IRS和FBI决定动手,并因为案情复杂又重大,制定了一个“一锅端”抓捕计划。

图样,图森破。

到了5月27日,瑞士警方突袭了FIFA官员的酒店。抓走了7名FIFA高层,有了我们文章开头那一幕。

主席布拉特还准备继续在位置上耗下去,并且顺利当选下一任话事人,毕竟手底下的人都是他自己人。可是各位金主们被他敲竹杠很久了,一看美国在调查他,顿时觉得机会上来了。

同时美国表示”一个都不放过“,把矛头指向了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作为当年在卡塔尔和法国之间牵线的角色,普拉蒂尼从FIFA主席热门人选,直接被干翻在地抓了起来。

因为卡塔尔世界杯申办捅的娄子实在太大,FIFA经历了一轮改革,现在相关人员都已经低调多了。不过专横的作风,依旧没变。说卡塔尔跟俄罗斯一样,反同性恋。这激怒了欧洲,弄了个袖标,也就是下图比利时女外交部长(中间那个女的)胳膊上戴的那个,用来支持同性恋顺便谴责卡塔尔。

这让足联非常不爽,粗暴地说球队上场踢球敢戴那玩意,就罚一张黄牌,看你们还嚣张?

1670224983669242.jpg

1670224716741260.jpg

这也是叮咚买菜的首次营收出现下滑,且2021年三季度以来,其营收增速已连续下滑四个季度。

要知道,在叮咚买菜上市初期,其单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动辄高达200%-400%,如此高速的成长性也是其赴美上市的底气之一。

一系列关键指标下滑的背后是,叮咚买菜为了“活下去”,试图扭亏为盈,试图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同时,叮咚买菜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表示,今年第四季度接近非gaap盈亏平衡,这将早于IPO规划的时间点,叮咚将从一家需要外部融资的初创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强大生存能力、自给自足的公司。

1670224751300814.jpg

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叮咚买菜便不再公布相应的用户数量或者订单数量,而此前的财报中都有相对应的数据,2021年年报中提及,订单总数、月平均交易用户数量分别为3.871亿单、880万人;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则披露了订单总数为8060万份。

同时,财报显示,叮咚买菜第三季度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1.2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0.3%,这意味着,叮咚买菜大幅降低了促销拉新力度和补贴额度,新用户的增长情况可能不会很乐观。

2021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叮咚买菜在36个城市建有1400个前置仓,而现在,叮咚买菜App上可正常下单的城市仅剩27个,较2021年9月顶峰时期减少了10个,其中18个属于长三角,占比高达66.7%。

面对订单量下滑,叮咚开始裁减配送员规模,截至今年10月,叮咚买菜的配送员似乎在进一步缩减,一个站点仅有7-8个骑手,而在此前,每个站点的配送员数量都超过10名,甚至20多名。有人推测,配送员的流失或与单量的减少有关。

营收与订单规模下滑、大幅收缩战线的背后是,叮咚买菜频频告急的现金流。成立以来,叮咚买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持续依赖股权融资输血。根据企查查显示,其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CMC资本、今日资本、红杉资本、3W等。

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叮咚买菜的现金流一直都不理想。财报数据现实,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叮咚买菜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持续呈现流出状态,分别为-9.64亿元、-20.56亿元、-56.67亿元、-5.75亿元,从未实现过正的经营性现金流入。

截至2022年9月30日,叮咚买菜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为 58.62 亿元,而应付账款及票据、短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的总金额达59.4亿元,现金流明显紧张。

1670224780592541.jpg

反向保理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买家推荐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及应收账款信息,承诺在付款锁定的情况下,对应付账款或订单,由保理商直接向供应商发放融资。

如果叮咚买菜一旦出现资金链危机,保理商不愿意提供反向保理,便非常容易引发供应商的信任危机。有媒体报道称,“食材榜”就对2名广东供应商进行了调研,便表达了这一层忧虑:“含税,月结60天,供叮咚买菜b端平台,很多叮咚买菜采购叫我们去供货,但我们现货现结,直接拒绝。之前和每日优鲜合作做怕了,还在打官司,钱也没回来,现在不敢做这么长的账期。”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并且每年还在以5%的速度增长,而生鲜电商渗透率只有14.6%。“风投女王”徐新曾公开表示,“生鲜是电商最后一个堡垒,得生鲜者得天下”。

然而,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从“资本宠儿”到“资本弃儿”仅用了三年,尤为惨烈。11月14日,每日优鲜发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财务数据,2021年,每日优鲜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亏损达38.5亿元。近四年累计亏损超106亿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前置仓的配置很重,包括店面租金、冷冻冷藏等电费、加工和配送人员,整体成本是非常高,烧钱速度非常快,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尽管前置仓模式遭遇大败局,但整体来看,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的增速依然稳健,长期成长空间依然巨大。艾瑞咨询报告指出,生鲜电商市场在未来一至两年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期,供应链能力是企业突围制胜的关键。

当前市场的一致共识是,生鲜电商们需要的是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供应链,来巩固、扩大用户流量池,以“质”换“量”,告别“烧钱”补贴,将成为下半场的制胜关键





1670224768875928.jpg
1670224728583791.jpg
1670224971235161.jpg
1670224944825494.jpg
1670224098970904.jpg
1670223976214773.jpg
1670223948730791.jpg
1670224522958180.jpg
1670224492875989.jpg
1670224398116361.jpg
1670223631760188.jpg
1670223589265633.jpg
1670223200474318.jpg
1670222706239521.jpg
1670222691746810.jpg
1670222671849073.jpg
1670222390482172.jpg
1670222365556678.jpg
1670222107132645.jpg
16702220749770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4-24 17:49 , Processed in 0.1059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