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供销社“再度走红”存误读 “复归”有特定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5 08: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京警告"最危险"10年寓意深远 三个大国关于“10年”时间战略判断有道理

【博览财经特稿】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未来10年将是二战结束以来最危险的时期”,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如何看待俄罗斯的行为逻辑?本文为深圳卫视直新闻《慢点·观察》专访王文的文字整理。

王文:过去几年,共有4次近距离见到普京总统,但像10月底瓦尔代年会上、距离不到5米的对面现场听、且还能提问对话的机会,则是第一次。从个体的角度看,我对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保持中性的评价之外,对普京个人魅力的好感提升。事实上,所有在场的国际学者,都有类似的感受。

在年会上,普京在一个小时的主旨演讲后,最后很谦虚地说,多谢大家耐心的倾听。等坐定面对大家的提问时,他没有一张稿纸,无论来自加拿大、欧洲国家的学者提出多么刁钻、挑衅性的问题,他都给予了直白的回答。几次主持人要结束会议,但他都予以阻止,还嘲讽主持人是“霸权主义”。他反复提醒主持人,还有不少举手的,请他们尽管问。

从下午5点一直讲到将近9点,近四个小时的演讲与问答,71岁的普京总统精神硬朗,脱稿讲述,思路清晰,逻辑自洽,用言语思想、举足投足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所有在场的学者听众,无论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国家。

尽管一些西方舆论高高在上的指责甚至妖魔化这位连续掌握俄罗斯22年、还将主导至少10年的领导人,但不得不承认,在目力所及的西方,没有任何一位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能够与普京相媲美。

正如近期《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所说,普京的思想在西方领导人和民众中越来越受欢迎。人家对民主进程无法产生有效、魅力型领导人感到失望,越来越强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实现国家目标。

问:普京在瓦尔代的最新表态,表示愿意跟西方平等对话。俄外长拉夫罗夫30日也表示,“普京已准备好与西方对话”。俄乌冲突进入第九个月,冬季到了,俄乌双方也都征召了新兵。前线聚集了百万之众,而且北约和俄罗斯还几乎同时举行了大规模的“核演习”,在这种对峙的危急情势下,俄方的这种姿态是不是希望局面降温?

不过,只要能对话,就是聊胜于无,就有助于局势缓和,对世界而言都是好事。11月中旬的G20峰会,被世界普遍期予了厚望,主办方印尼政府也在全力搓合普京与拜登的会面,甚至是普京与泽连斯基的会面。

王文:是的,事实上,早在2022年4月,我就曾说过俄乌冲突持久化,以至于“印巴化”的趋势,而顿巴斯地区会像21世纪的新“克什米尔”争议区长期存在下去。这个预测现在看来仍然是坚持这个判断。不排除俄乌冲突将持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可能性。

二是俄罗斯与西方的权力结构性矛盾,也导致斗争会长期化。美国不会允许一个强大俄罗斯的存在,对其北大西洋体系构成威胁。采取离岸平衡策略,长期通过北约、欧洲、乌克兰来压制俄罗斯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甚至进一步肢解俄罗斯,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固定战略,即使特朗普2024年卷土再来,或换上一个比特朗普更“亲俄”的总统,恐怕也不可能在短期改变这种结构。

另外,当前西方持续军援支撑着乌克兰有限反攻的战局,也决定了美俄对话不能完全解决俄乌冲突。泽连斯基还幻想着全面收回故土,甚至克里米亚。这种背景下,对话的作用是有限的,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说白了,在俄乌冲突上,还是拳头、实力说了算。

王文:未来十年,普京警告“最危险”。二十大报告中的说法是“世界进入到新的动荡变革期”。其实,很巧合的是,美国、中国也都在讲“未来10年”。

三个大国关于“10年”的时间战略判断是有道理。未来十年,科技创新更替迭代,经济周期首尾相继,大国国力结构消长,西方霸权是否能持续?中国国家崛起是否能成功?“百年变局”是否能实现?这十年相当关键。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未来十年,很可能超过美国,结束美国130多年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但美国绝不会轻易让中国超过,惊涛骇浪式的大国博弈正在进行中。

问:普京最新这次长篇讲话对西方的指责是比较明显的。他说:“全球权力恰恰是所谓的西方国家的游戏赌注。毋庸置疑,这个游戏是危险的、血腥的。”而且他认为,西方霸权即将衰落。普京对西方的心态到底是怎么样的?

比如,以每年普京总统都会出席的瓦尔代年会的年度报告主题看,2017年度报告《不可儿戏:如何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2018年度报告《摇摇欲坠世界中的生活》、2019年度报告《有所作为,还是无为乱世》、2020年度报告《不要在“摇摇欲坠的世界”中丧失理智》,2021年度报告《未来的回归》以及2022年度报告《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俄罗斯顶尖学者不断在警告,美国的衰落,国际秩序溃散,将会使世界面临着新的灾难。

比较遗憾的是,虽然我赞同俄罗斯精英们包括普京总统对当下时局的危机感、忧患意识,但是俄罗斯并没有提出更令人接受的替代方案,或对未来长期远景的规划。相反,目前以判断西方霸权衰落为基础的俄罗斯激进式的外交政策,更让普京变成了“沙皇+列宁+叶利钦”的复合体,即具有沙皇无限扩张主义的暴力、列宁国际革命主义的浪漫以及叶利钦爱国民族主义的悲情。这恰恰是我们理解普京、理解俄罗斯的新角度。

王文:应该说,俄罗斯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早在2014年结束以后就出现了端倪。时任俄罗斯总统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谢尔盖·格拉济耶夫在2016年曾出版一本《最后一场世界大战:美国挑起与输掉的战争》著作,很清晰地讲道与乌克兰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本书由我所在的人大重阳2019年引进并出版中文版,强烈推荐给大家。

在俄期间,我与格拉济耶夫有过多次深谈,与哲学家杜金与有一次对话,他们都认为,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与其说是普京的意志,不如说是全民的意志。俄罗斯知名国际专家如安德烈·阿纳托利耶维奇·西多罗夫、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近半年来的文章也能表明了俄罗斯被北约与美国所逼、最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战斗决心。

在卡拉加诺夫看来,莫斯科长期以来都过于软弱,对西方抱有幻想,认为西方是守规矩、有信用的,以至俄罗斯不断被西方所骗,没有更早地阻止乌克兰亲西方的过程,以至于让西方在离莫斯科近在咫尺的邻国“打造出一支军事-政治长矛,直接瞄准俄罗斯的心脏”。在他看来,应该5-8年前就进行这场军事行动,这样西方就不会在乌克兰完成那么大规模的反俄宣传与军事动员。

有时,我会劝诫俄罗斯同行应该收敛这种蛮撞,反而会被调侃中国胆怯与懦弱。所以,中俄对国际博弈的行为规律与传统特性,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俄罗斯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但在俄罗斯看来,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晚打不如早打”。

当然,从战术上看,俄罗斯正在出现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思想革命,从对军事行动初期轻敌的反思,到对西方价值的认识,从对自身国力的评估到对国际博弈的深思等等,都正在进行激烈的大讨论。我相信,这场思想大讨论之后,俄罗斯对世界、世界对俄罗斯都会有新的认识。

王文:确切地讲,杜金在冷战结束前后提出的“新欧亚主义”不是理论,而是基于反西方的驱动、联合欧亚大陆腹地的国家、以俄罗斯为首的一种国家集团组合的政治倡议。“新欧亚主义”最早的缘起在于19世纪初期“欧亚主义”,俄国反抗拿破仑入侵后,出现的一种俄国非西方、非东方,而是独立的一方。当时,俄国正在努力向东、西方扩张,加之后苏联的建立,“欧亚主义”并没有太多市场。

在西方看来,这种思想是相当激进的,这也是杜金本人受到制裁,其女儿遭遇恐袭被炸身亡的重要思想背景。杜金早期对中国了解不够,近年来不断推崇中国经验,这给予“新欧亚主义”新的内涵。

问:您这次深度调研了俄罗斯的20多个城市,甚至克里米亚大桥被炸之前,您刚好访问过那里。据您的实地了解,俄罗斯经济受到俄乌战事和西方制裁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俄罗斯已经进行了兵力上的全国部分动员,武器生产也在加大马力,如果战事持续更长时间,俄罗斯经济会不会转向“战时经济”?

从我所亲历的城市来看,短期内对俄罗斯的影响并不明显。我曾写过文章《近距离感受西方制裁下的俄罗斯》,举了许多细节故事来讲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除了对卢布汇率和金融支付等不太适应外,也基本能很快适应俄罗斯的正常生活。

我所调研的许多边陲地区都因此得到了额外的联邦转移支付。比如,在堪察加州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就计划明年财政投资开设多家酒店、度假公园、滑雪场甚至建造通往某火山的电梯。在摩尔曼斯克,通往边陲小镇捷里别尔卡的百公里国道也在加速建设中。在莫斯科,许多道路、环线也都在施工维修,一派城市大建设的场景。

另一方面,对中国人而言,制裁反而是提供了更多中俄合作的机会。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中国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的汽车、家电出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会的更多的机会。

王文:“完全绑定”俄罗斯不是中国当下战略的目标。俄罗斯也没有“完全绑定”中国。但搞好对俄关系,对于中国长期生存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搞不好与俄罗斯的关系,让4000公里边境上设防与不稳,甚至树一个有扩张、激进的北部敌人,是中国长期生存的“大患”。这是过往30年中国全力搞好对俄关系的重要战略考量。

对待俄罗斯的方式,中国人长期被近代以来的历史记忆以及苏联时代的革命情怀所影响,形成了一“左”一“右”的对俄态度,要么主张亲密无间,要么主张无限提防。我觉得,应该回归务实主义路线。

换句话说,中国人从自身是否讲信用、是否讲法律、是否有足够的谈判能力与高超智慧赢得对方的尊重等角度思考未来对俄合作,可能更有助于推动中俄关系促进中国国家利益。

问:我们到底能在俄罗斯当下的危机中吸取点怎样的教训或者说反思点什么?

相比于俄罗斯,中国应对西方压迫的时间更短,经验更不足,且受农耕文明、儒教文化与资源约束的传统羁绊更大一些。农耕文明倾向于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儒教价值观,让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善于远征,而好防御。偶尔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善武、开疆拓土的君王,在史书中的评价也都是好坏参半。

如果我们要在俄罗斯“百年斗争”经验基础上寻到什么经验和反省的话,最应该是21世纪的拓展与开放精神。中国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推行殖民与战争,也不能像俄罗斯那么野蛮领土扩张,但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方式进行中国式扩张,既和平、包容的全球主义,学会更多将中国利益合情、合理、合法地推广至全世界。

王文:长期以来,中国人往往把美国视为发展的参照,对俄罗斯的重视明显不够,对俄罗斯的研究也明显不足,尤其是这场特别军事行动那么拉垮,许多中国人更是破除了对俄罗斯军事能力的迷信,以至于俄罗斯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全球强国”地位的崩塌。

对俄罗斯应对西方的行为惯性与应对传统,中国人了解与研究得相当不够,至少网络上讲的“战斗民族”的说法过于简单。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这本书从文化根基上解释了俄国人数百年来应对西方压力下的行为惯性。作者埃娃·汤普逊从莫斯科红场内、有多个洋葱头拱顶的圣瓦西里教堂开始讲起。瓦西里被俄国人奉为守护圣人,是与伊凡雷帝同时代的人,常常赤身行走、忠诚于基督与国家,曾反击鞑靼人的袭击,拯救莫斯科,死后被伊万雷帝亲自扶灵。

瓦西里这个为基督的愚痴、狂信苦行的圣者,就被称为“圣愚”(Holy Fool)。艾夫隆《百科词典》解释“圣愚”是为了屈辱而不为个人利益犯过罪过、可“行为不正”的神圣罪人。圣愚精神对俄罗斯数百年来的城市贵族甚至乡村贩夫走卒影响很大,渗入到俄国精神生活中,进而演化成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对极端行为的嗜好。

这种文化行为逻辑根源的剖析,简而言之而概括为残酷、诡秘、韧劲、持续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16世纪以来俄罗斯能够从一个金帐汗国主宰下的莫斯科公国起步,国土面积大扩张,短短300年内成为横垮9个时区的全球面积第一大国,且在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殖民体系瓦解、老牌列强都退守本土后,俄罗斯仍然能守住近2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来源:观察者网)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供销社回归前台 预示全新的国内经济结构到了转型收官阶段

【博览财经特稿】你的困局,是时代的缩影。随着供销社正式回归前台,预示着一套全新的国内经济结构已经到了转型的收官阶段。

微观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很多人会慢慢感受到,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但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却非常困难,而有些人则会“莫名其妙”进入高收入人群阶层。

具体表现为:区域性局部滞胀。即收入水平越来越难提高,但物价水平却越来越高,直到地区经济进入平衡,人们生活维持在“过得还成但觉不怎么好”的水平阶段。

绝大多数的钱都在城市内流转

因为城市就是一个蓄水池,都有自身的资金储备总量。这些资金不论如何交易,都是在城市内进行循环的,最终都是沉淀在这个城市的蓄水池之中,而我们则共同分享所在城市的总资金池,并从中获取收益。

王五赚到了钱,就跑去张三工作的服装店给闺女买了一套新衣服,最终服装店老板赚了王五的钱,给张三又发了工资,这笔钱又回到了张三手中。

大差不差,绝大多数的钱其实都是在城市内流转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消费都是产生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而一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居民,工作都是面向城市内经济系统的。

城市内循环蓄水堤被网络消费和商业戳的千疮百孔

曾经本应该在城市内循环的资金,在网络消费和生产过程中,跳出了城市循环系统,直接支付给了店铺或者企业所在地。居民每进行一笔网络消费,就有一笔资金移出本地城市圈,同样的由于网络办公和分散式公司布局的兴起,企业在支付远程工资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效应,顺带还会缩减一部分本地用工岗位(但这一反映并不明显,大多数公司依然习惯于雇佣本地员工)。

资金总量少了,能分配给本地人的工资开支自然就减少了,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发现不论自己怎么努力,但是工资水平提高却很难提高,而且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的原因。

由于这种“跨地区的日常交易行为”已经取代了曾经“地区间大宗贸易然后本地阶梯型分派”的经济循环模式,资金开始从本地内循环转向全国大循环。乡镇和二三线企业由此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窗口期。

同样的,大多数时候乡镇地市级企业,他们寻找合作商也只能在本地区上级城市进行,商丘的服装公司就算做的不错,珠三角的人也得愿意带他玩才行……因为仅是把货物拉倒本地在集散出去的运输成本,就会让大多数贸易行为无利可图甚至被人打上“智力有缺陷”的标签。

直播间内可以做全国各地的生意,然后直接联系商品生产地进行全国派发。由网络平台形成中间节点,网状链接全国所有的生产和消费节点,进行覆盖全国的跨城市、跨省份、跨地区经济循环大结构已经成型。

并且由于其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反而会相对以前更具竞争优势,未来一大批“淘金机遇”一定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这类地区萌发。而曾经依赖于自身“上级节点”身份存在的贸易公司甚至城市,已经被实际上摘除出了新贸易体系之外,他们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了。

除非你能够跳出原有的思维和工作逻辑,投身于新的经济结构之中,将自己挂在全新的“全国产业链大分工”的链条之上,就像当年中国将自己挂在全球产业链大分工链条上一样。否则,现在已经让你焦躁难眠的这些所谓困局,只不过是你未来十年中经历的最小挫折而已。

1668312825270609.jpg

虽然供销社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供销社系统一直存在。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认为,“供销社的基层架构中的核心内涵是农民合作,属于合作经济或新型集体经济的范畴,它既要履行一部分公益性的社会责任,还要在市场上赚取利润”。

吕德文: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是供销社的黄金时期,但供销社在市场经济时期同样重要,也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供销社通过改革在基层社会实现了政企分离,虽然改革的方式不同,有些是“一卖了之”,连同商业实体和土地等资产一起变卖;有些实行“承包制改革”,比如将基层供销社承包给私人(往往是职工或职工家属),和其他主体一同参与市场竞争;也有些供销社及时转型,学习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转变为连锁超市等现代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了。

90年代以后商品类型更加多样,进货渠道变得多元,仅仅依靠“质量保障”很难在基层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再加上供销社的经营体制僵化,服务态度也比个体户差很多,慢慢地我们几乎看不到基层供销社的影子了。

特别是一些大宗农产品的供销中,供销社还是主要渠道,因此并不存在供销社“复归”一说。现在所说的“复归”有特定内涵,一是建设“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体系,这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的建立;二是供销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包括通过物资供应和统一销售来支持合作经济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基层建立服务网点,帮助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副产品出售,帮助留守农村的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供应。就这两方面而言,其他部门和市场主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供销社的“复归”是有必要的。

观察者网:您此前说“全球供销总社在棉花流通等领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一些地方供销社也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市场效益并不差;有些地方供销社没有效益,但是各乡镇一般还留有固定资产。”过去供销社的作用被大家忽视了,过去一段时间供销社发挥了哪些作用?

在旧中国,商品流通大多不由国家控制,而是依靠一些大型企业来保障。比如,有名的实业家卢作孚就通过商品流通业务发家,他有自己的船运和各类流通业务。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将自己的流通渠道服务抗日需求,是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如今,消费者接触最多的是大型商超、便利店和网店。但它们只是销售的末端,其有效运转建立在顺畅的商品流通的仓储和通道体系。有些大型企业在着力建立自己的流通体系,如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努力实现市场下沉,而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的全国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在城乡、全国各个区域和各个市场层级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商品流通“通道”,仍然惠及绝大多数市场主体。

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供销社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功能。城市在流通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农村是相对边缘化的。供销社卖的东西来自全国各地,是从中心市场调度过来的,这也使得偏远农村也可以用得上大上海的商品,并且质量有保证。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个体户遍地开花以后,农民还是普遍认可供销社里卖的东西有质量保障。而个体工商户的商品质量则没有保证,这是为啥?很大原因是其进货渠道并非来自统一、稳定的商品流动网络,“渠道”无法对商品质量进行把关。

我们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统购统销”的现象,“统购统销”一开始服务于粮食收购,但是后来很多大众的农产品也建立起类似于“统购统销”的制度,这种制度有计划经济的味道,供销社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销社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主渠道,也是城乡勾连的一个连接器,套用贺雪峰老师的观点,供销社在过去服务于“剥削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满足了城市和工业向农村和农业汲取资源的需求,但是今天情况反过来了,供销社变成了“保护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设施,它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让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更为便捷。

很多地方建供销社并不是只供自己使用,而是计划建立“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体系,农民和其他小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个流通体系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比如,供销社还承担“可再生资源回收”的业务,这是我们往往都忽略的重要内容,即使私人承包了小范围的废物回收业务,最终还是要通过供销社体系来完成最终的回收工作。

总体而言,供销社的基层架构中的核心内涵是农民合作,它应该属于合作经济或新型集体经济的范畴。供销社重建以后可以和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实行供销社“包销”农副产品,“包供”农资,而合作社只负责“生产”的模式。销售问题是困扰几乎所有基层专业合作社的短板,而供销社具有稳定的渠道和销售市场,如果两者高度结合,合作经济的发展会顺畅很多。

当前,供销社主要经销大宗货物,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介入比较多。但对于很多农民而言,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农副产品,才是其家庭生计所在。如果现在供销社能够涉足小商品领域,给农村和农民建立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进而形成庞大的销售体系,就可以实现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调配,这依靠其他力量是很难做到的。

我国农业当前面临大转型,过去分散的小农户式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起来了,再加上一部分“老人农业”,均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对农民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有些地方的供销社开展土地托管,农民只负责生产,其他销售问题都由供销社负责,有些地方介入得更深,供销社还介入生产环节,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考察。企业进入生产环节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保证效益”,农业生产是精细活,很难标准化,比如什么时候浇水要随时看土地的情况,农作物需要天天护理。

吕德文:大家可以看一下相关的报表,供销社的系统非常庞大,从全国到乡镇的流通环节很多,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企业集团的营收,第二个部分是供销社的投资营收,供销社通过控股或不控股的方式投资入股了很多企业,比如投资石化集团的收益也很可观。如果把这些考虑在内,6.5万亿其实不算多。

1668312857801669.jpg

吕德文:现在的电子商务大多是平台推动的,比如阿里、腾讯、京东都在建立基层的电商网络。但是电商平台的建设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小环节,它们的业务范围很小,没有办法跟供销社一样建立非常完整的流通体系。

供销社、网络电商也是如此,都要依靠行政体系来建立。从城市到基层的农村市场,每一个主体都在借助地方政府建立自己的流通网络,而地方政府主要倚重的很可能是供销社。比如,电商的业务培训是可能是在供销社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的,有些地方建立商业体系的过程中也有供销社的影子,外来的商业体系想要高效运转需要地方政府配合,最终还是供销体系在配合它们开展业务。

供销社未来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还是未知数,因为现阶段它还在逐步恢复,但有一点很明确,现在供销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它的经营行为不仅是市场行为,也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质。

观察者网:供销社由行政力量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它的竞争力如何?又如何体现公平性?

基层市场是非常特殊和灵活的市场,在商品服务的最末端需要灵活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态度,其实供销社未必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供销社的优势在于流通体系完整,可以直接跟全国的市场对接。所以我认为供销社应当仔细“琢磨”市场的需求,搞清楚优势和劣势,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供销社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主体,它要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方面它担负了商业流通网络的“建设者”职能,这两个身份有时候会重叠,有时候又很独立。在流通网络发达的区域,供销社可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垄断地方的流通,因为供销社基本上没有专营权。

观察者网:北京等大城市也开始有了现代化的供销社,也开始了公务员编制招聘,新闻上报道,“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层社员45万人”,有观点认为需要平衡政府财政支出和劳动产出比,您如何看待?

因此供销社的实质是促进基层市场活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是企业和商业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所以与此前的供销社存在很大不同。以前的供销社可以直接组织农民,它是直接依靠基层组织开展工作的,不仅乡镇有供销社,甚至每个村都有供销社。政府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农民,增加集体收入。比如,我老家是山区,生产松脂,我小时候还是供销社到村里设点收购松脂。

至于北京开始为供销社招聘带编制公务员岗位,这是另一个问题。供销社在各级政府是一个机关事业单位,还承担相应的行政职能,比如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是部级单位,北京市供销总社是厅级机关单位,它们不仅是商业流通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还要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方针政策,指导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谁来执行这部分职能?当然是公务员。但公务员并不履行具体的企业业务,也就不存在平衡政府财政支出和劳动产出比的问题。

吕德文:我认为供销社重新启动、发挥它的组织能力比较容易,是因为它原有的框架和体系还在,供销社并不是从零开始,这个牌子一直都在,有牌子就有业务,在业务层面就不会生疏。管理系统和管理者非常清楚供销社的运作原理,只是到基层和乡镇这一级短暂地中断过,供销社的流通体系是完整的。

90年代基层供销社改制的时候,很多乡镇的供销社作为资产被变卖,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被保留下来承包给个体了。现在的目标是“搞活”这部分资产,结合现在国家对供销社的全新定位,把供销社改革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工具,发挥它这方面的“抓手”功能,所以国家才会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

我们还要注意到供销社的作用比大型国企更大,因为它是一个商品流通体系,本身就具有行政职能,行政职能要通过这个体系中的市场行为来实现。我们在平时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但在特殊时期,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就能发挥出特殊作用。另外结合“乡村振兴”政策,供销社又被赋予了许多附加的职能。

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我讲的商品流通体系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类似邮政系统,尽管邮政有具体业务,要和其他快递公司竞争,但它负有维护邮政系统,监管行业规范的职能。不管我们在观感上有无认识到供销社的作用是否重要,但它有存在的必要。(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吕德文 采访:观察者网刘惠 整理:孙甜甜)




人物广角




历经大起大落的湖南首富 干出2000亿眼科帝国

【博览财经特稿】1984年夏天,刚被军校录取的成都军区某部士兵陈邦,在做最后的身体检查。考入军校是当时少有的机会,也是陈邦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仿佛看到自己以后指挥千军万马的辽阔画面。

虽然不太甘心,但19岁的陈邦最后还是选择退伍回到了地方。不过陈邦怎么也没想到,历经“27岁身家过亿、30岁一无所有”的大起大落,他最后还是和眼睛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后,他创办的爱尔眼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眼科医疗集团。

但在爱尔眼科高速扩张的背后,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近些年来,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医保、收转介费、医疗事故多发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如何从做大到做强、做好?可能是陈邦和爱尔眼科接下来十年战略的重心。

上世纪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一列载满年轻士兵的火车正缓缓驶出长沙,奔赴前线。“叔叔们好!”、“为人民服务!”……

1965年9月,陈邦出生在湖南长沙南门口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父亲曾经是一名服役过六七年的老兵,陈邦从小就特别崇拜军人,总想着成为一名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英雄。

不过世事难料,在入学体检时,陈邦被查出患有轻微红绿色盲,他的军校梦只能戛然而止。从欣喜的云端跌落,陈邦当时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但人生何处无考验,不久后,陈邦就调整好心态,他决定退伍回到地方,再闯出一番名堂!

除了习惯和管理思维,陈邦在军营中还收获了自己一生的战友——李力。李力也是长沙人,和陈邦同年入伍,并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当时李力是班长,陈邦是副班长。在转业后的三十多年间,两人携手开创了事业的一个个高峰,被业界称为“黄金搭档”。

退役后的陈邦先是被分配到长沙一家农业机械国企,当了两年的发货员。后来受不了国企的温水煮青蛙,看不到前途的陈邦便辞去铁饭碗,应聘为一家民营装饰公司的业务员。

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那个黄金遍地的年代,陈邦决定自己出来撑起一片天空。于是1988年,他便在长沙开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过服装贸易,也干过食品批发和椰汁代理。

陈邦也不例外。25岁的他携带一笔资金冲入海南房地产市场,两年后便成为了亿万富翁。

彼时,台海关系出现曙光,政府鼓励两岸进行各类的交流活动。为了拯救海南的项目,陈邦决定“曲线救国”,便于1995年在台湾投建一个中华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成为了大陆对台投资的第一人。

自觉无颜面对长沙父老的陈邦,悄悄回到上海,想要寻求机会,以图东山再起。但合适的机会哪有那么容易出现,躺在出租屋的陈邦望着天花板,一时思绪飞扬:“风光时,我在海南开着最好的奔驰600,住在五星级酒店。现在落魄了,只能挤公交车,和几个人住一间房子。人生啊,真是大起大落,未来的我到底将何去何从?”

半路出家

在长沙疗养期间,尽管历经波折,但拥有军人钢铁般意志的陈邦,仍在苦思冥想如何东山再起。他先后设想过多个项目,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或缺乏技术,最终都被否定。陈邦甚至还想过,实在不行,那就开餐馆或出租车先养活自己。

其实早在上海租住时,陈邦便接触到一位眼科医疗设备商,后者曾邀请陈邦投资数十万元,和医院一起合作。但当时的陈邦正处于人生低谷,又缺乏资金,便无疾而终。

陈邦找到昔日的老战友李力,两人商量后,认为这一成功模式可以复制,便决定在长沙进行试点。一方面,陈邦通过人脉与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了合作。医院只需要提供挂号和场地,他们带设备进入,承担药品成本、医护工资和宣传费用,然后双方利润分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陈邦多次找到眼科医疗设备商谈判,最终以首付3万元、分期付款的方式拿下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仪。

自1993年开始,原国家卫生部便在北京引进两台激光近视治疗仪。在验证其临床效果后,国内不少医院开始跟进,陈邦也不甘落后。在公立医院的品牌背书下,自成立以来,陈邦承包的眼科科室一直人满为患,设备根本停不下来。几年下来,陈邦又积累了数千万资产。

自立门户

在时代的洪流下,陈邦不得不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把重心放在了自建医院上面。网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千万别把平台当做你的本事,从公立医院出来的陈邦最初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为了留住老专家,陈邦开出了技术入股的诱人价码:“双倍工资,一套两居室,年底您还能参与股东分红。”不过老专家却不为所动,很快就跳槽到一家公立医院,还给陈邦留言:“你这个眼科是不可能开起来的。”

“承兑汇票、融资租赁、信托计划,为了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当时我能用的融资方法都用了,最后才得以上路。”陈邦后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苦笑道。

总的来说,爱尔眼科前期的崛起,离不开几个因素。首先是市场的红利。和皮肤科一样,眼科在公立医院的地位比较边缘,不是独立科室,通常挂靠在五官科下面。再加上眼科的收入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2.5%-5%,在有限的条件下,医院不愿在眼科投入太多资源,所以造成了国内眼科医疗资源的供给不足。

另外,自2002年起,我国患有近视、干眼症、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近视患者超过7亿、白内障患者超过1.7亿,分别是美国患病人数的4.82倍和7.02倍。

从爱尔眼科目前收入的构成看,近视屈光项目和白内障项目依然占据主流,合计超过50%。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布,一方面是毛利较高,另一方面也有比较容易标准化的因素。

但它也接地气。2007年左右,各地爱尔眼科医院的市场部改成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防盲办。防盲办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断下到基层社区进行“筛查义诊”,包括给老年人测视力、验光、测眼压,说服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或手术。

最后是资本的支持。毕竟挣过大钱,也见过世面,从2003年开始,陈邦就确立了爱尔眼科医院连锁经营的模式,并相继在长沙、武汉、成都、沈阳开出4家医院。

于是,陈邦便把目光瞄向美国的资本市场。但最终由于公司规模小,营收不足1亿,上市还是无疾而终。不过2006年底,爱尔眼科还是得到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认可,后者为爱尔眼科提供了6400万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占其当年年末总资产的近2成。次年,爱尔更是得到了达晨创投等风投机构的数千万元投资。

良好的基本面最终也促成爱尔眼科在创业板的上市。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只新股正式交易,盛况空前。作为A股首家IPO上市的民营医院,爱尔眼科最终募集8.82亿元,超募比例为159.4%,当天市值更是突破了40亿元。

高歌猛进

针对这种多元的市场现状,陈邦创造性地为爱尔眼科提出“三级连锁”的扩张模式。

二、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临床能力的省会城市连锁医院作为二级医院,定位为着力开展全眼科服务、代表省级水平的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并对三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三个层级的医院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紧密相扣,形成良性循环,也加快了爱尔扩张的步伐。

当然,爱尔分级诊疗的扩张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在用完上市募集的资金后,爱尔眼科在2014年实施了一项新的激进扩张策略——“上市公司+PE(私募机构)”型产业并购基金。

爱尔眼科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第一家参与成立的产业并购基金,是深圳前海东方爱尔医疗产业并购合伙企业。该基金总规模为人民币2亿元,由爱尔眼科与东方金控共同发起设立,前者投入2000万元自有资金,后者出资人民币667万元,剩余资金则由东方金控负责筹集,该基金存续期为3+1年。

除了高杠杆,因为产业并购基金不在上市公司体内,其控制医院的经营情况也不会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等到医院盈利情况到达一定水平后,爱尔才会把它们置入公司,实现并表。这样一来,公司在扩张提速的同时,其业绩表现也不会出现巨大的下滑。

爱尔眼科曾与关联的基金签署了《商标字号许可使用协议》和《管理咨询服务协议》。根据协议,爱尔眼科许可合作基金并购、新设的医院使用指定商标及“爱尔”字号从事眼科卫生医疗业务。通过向相关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爱尔眼科可以获得咨询服务费。而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需对其自身行为负责,爱尔眼科不承担相关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眼科2021年门诊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营收达150亿元,净利润为23.23亿元,稳占中国民营眼科医院的龙头宝座。

在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公司依照相关证券法律、法规,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两者结合等方式,以公允价格收购合伙人持有的医院股权。

但随着扩张步伐的加快,成为爱尔眼科合伙人的门槛在逐渐降低。据爱尔眼科沿海医院的前高管黎林(化名)透露,一开始是院长级的高管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层才有合伙人股份认购权利。之后,所有中层都要买。再之后,连护士长、部门小组长也被要求认购。

另外,爱尔曾跟柳飞他们表示,只要医院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上市公司会收购合伙制医院。届时,他们手里的股份将得到溢价变现,而且还口头承诺在合伙期间每年给到6%的利息。

当他们向省级和总部反馈时,不但没有得到回复,还遭到医院的解聘,最后他们只好申请退出合伙人计划。而之前说好每年6%的利息也从未实现,柳飞不得不通过谈判才拿到了3年的返利。

除了合伙人计划的变形,在急速扩张中,爱尔眼科还暴露出不少问题。

2020年12月31日,艾芬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自述视频中表示,自己在半年前到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右眼人工晶体植入的白内障手术。但结果是不仅视力未见好转,还在10月份检查后,得知自己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

对于艾芬的举报,爱尔眼科表示,确实因为熟人的关系,检查没有做得全面,但艾芬视网膜的脱落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

但对这个调查结果,艾芬一直都不认同,也不走司法途径和医疗鉴定,继续在网络上揭露声讨。艾芬表示,除非爱尔承认病历造假,不然她不会协商解决。所以直到今天,这个纠纷还没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医疗纠纷率来看,虽然爱尔对外宣传的千分之一以内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但从绝对值来看,爱尔如今每年超1000万人次的门诊数也是不容忽视。

套取医保资金也是爱尔眼科被罚的重灾区。2022年1月14日,大连医疗保障局专项治理典型违法违规案例(10例)通报中,有4家以“爱尔”为名的眼科医院,存在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核减违规费用总计约114.19万元。

相比近视激光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治疗是纳入各地医保的,甚至部分白内障患者还符合“国家复明工程”的免费治疗条件。因此,这也是爱尔眼科曾经大力在农村推广白内障手术的源动力。

2017年最高峰时,西安地区的爱尔眼科医院曾每天一起出动三十多辆小巴车,去农村给老人检查视力,有问题的都拉了回来。“下午是最热闹的,但其实很多老人的病症是可做可不做的。”柳飞回忆道。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农村大规模筛查被禁止后,公关和转介费成为爱尔寻找病人的新方式。据爱尔沿海医院的前高管黎林(化名)透露,送礼给回扣也是常事。他刚进那家爱尔眼科医院时,自然门诊率不到0.5%(病人自发去医院)。

写在最后

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陈邦也有深刻的认识。2022年1月29日凌晨,陈邦发布《致全体爱尔人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爱尔要全面拥抱社会监督,推动自我革新。将成立由总裁牵头的专门机构,推进医疗和经营管理规范,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

具体来看,站在新十年的起点,爱尔眼科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打造“1+8+N”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性眼科中心。所谓“1+8+N”,其中“1”是指将总部爱尔长沙医院建设为世界级眼科中心;“8”则是指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加上成都、重庆、武汉、沈阳的8家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眼科中心;至于“N”,是指除上述9家外的省会级城市医院要达到当地一流水平。

关于创业初心,在爱尔眼科官网正中央,还写着这样一句话:“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初心是美好的,但一切华丽的辞藻都需要扎实的工作去沉淀。希望医疗机构能够真正做到陈邦说的那样:“医疗绝对不能利益至上,那是本末倒置”。因为在外人看来,那些医疗事故可能只是一些数字,但对于患者来说,那可是他们一生的光明。(来源: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作者:邱处机)





拥有20多座神秘矿山 千亿身价大佬原来是小镇做题家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2022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出炉。坐上“广东民企一哥”宝座的企业不是华为,不是腾讯,也不是招商银行,是一家叫“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

而对于“广东第一民企”“世界铜王”的含金量,网络上看法不一。再联想到2017年,巅峰时期的许老板都得主动拜访王文银,他题字“非常之人”,还写了首“许家印卓越且伟大”的藏头诗赠与许老板。

▲王文银(右)

拥有20多座神秘矿山 千亿身价大佬原来是小镇做题家

1668313552494363.jpg

据正威集团官网介绍,公司有3万多名员工,旗下拥有广东深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江西赣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安徽铜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40余个产业园。且在瑞士、美国和新加坡建有研发中心。

王文银本人自从2015年登上富豪榜后,财富逐年递增,已连续四五年身价维持在千亿以上。根据福布斯2022富豪榜(实时),王文银现在身价157亿美金(1147亿元),排全球富豪第98位。


▲王文银历年身价

王文银1968年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河湾村焦畈组。他的青少年时代完全沿着“小镇做题家”的生活轨迹行进:学生时代很苦,学习之余还得帮父母割猪草、喂猪、做家务,每到开学父母都得挨户借钱给他交学费;1989年,21岁王文银以超过录取线50分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是全村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每月固定工资400元。

1993年他毅然辞去铁饭碗,带着刚发的第一个月工资400元,只身前往深圳。他一路换乘火车、汽车、卡车,半路上还被黑心旅馆老板坑了钱,最后到达深圳只剩下10块钱,住不起旅馆就在天桥洞里过夜。

此后,王文银在这家公司一年连跳七级,从最底层仓库管理员升为总经理助理,老板还把他带到香港地区长见识。之后王文银又跳槽去了全球知名企业日立公司担任销售员,并且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百万级年薪。

做财务的老婆 管不住喜欢“豪赌”的矿业大佬

王文银评价老婆:“她帮助公司创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集团成长到中国500强期间发挥了核心作用。

▲刘结红、王健林、王文银合照/正威集团官网截图

王文银在多个场合提及老婆,依然感激地说:“我太太是我高中时代的班长,而我当时要身材没身材、要口才没口才、要钱财没钱财,简直就是一个‘蠢材’,就因为我的真诚,我的穷追猛打,这么优秀的一个女人最后却跟了我这样一个当时貌不惊人的穷小子。”

公司1995年成立,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都不景气,王文银不顾老婆刘结红和公司高管反对,拿出来全部资金,还在银行借了不少钱,在市场上疯狂低价收购工厂和设备。等到经济危机过去,王文银狠狠赚了一笔。王文银的豪赌不仅在“抄底”,还在“买矿”。

2005年,王文银打算用28亿收购安徽铜陵一个年产30万吨的铜线杆项目,前期一把就得投入10亿元,公司内部9名核心高管有8人表示反对。

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来袭,王文银故伎重施,趁着铜价在历史低位,许多铜矿主抛售资产时,他迅速买入不少矿场、铜加工企业、铜物料。这波操作又让王文银赚了几百亿。

正威集团打通了“采矿-冶炼-加工”的全产业链。2009年公司营收104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营收破百亿的民营企业,到了2011年已达到1280亿,再到2021年坐上“广东第一民企”的宝座。

正威集团世界500强的“含金量”也遭受质疑。知乎上,不少自称“前员工”的网友发帖,指出公司在经营、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世界500强名号有差距。

此外,根据公开资料,2021年全球的前十大铜矿山全都为外资集团持有,其中并没有一座属于中资企业。正威集团官网“集团简介”中对矿山位置也是只字未提。

疯狂拿地 矿业大佬要走许老板的老路?

不过,这两年因各类矿产涨价,矿类上市企业的股价都走出不错的行情,王文银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也悄悄展开。2017年4月,王文银就公开表示:“今年开始,我们会在A股和港股分别并购一家公司,并向其注入一些优质资产。”

但拿到实控权的王文银,除了2021年11月将公司名称改为“正威新材”,对这家公司并没有资产腾挪,也没有借壳上市,就这么安静地“放着”。

此外,正威集团还直接、间接投资了深圳正威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嘉翊资本(深圳)有限公司、珠海市励骏文汇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荣威(深圳)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金融类公司。

除了被动投资了恒大地产,王文银在地产行业的布局,也如同草蛇灰线。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10月,王文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277家公司中,房地产、置业公司超过了55家。”

这两年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地方官员会见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一行。据媒体报道,熟悉他的一位朋友也介绍道:“他(王文银)是一成功的企业家,只知道他近几年一直在做产业园。”

目前尚不清楚,王文银在这些产业园中有怎样的商业规划,以及他在众多产业园项目上的投入的比例是多少。但地产(产业园)、投资银行、股权出质、矿业大佬等关键词组成宏大的商业叙事,虽然解决了融资渠道的问题,但是如果产业园没有建立良好的产业,一旦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支牌倒下,后面可能就是雪崩。

王文银曾说过:“人生需要抓住几次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才能跳跃。”大众看不到的,或许是财富密码,也可能是“天坑”。曾在“广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第三的恒大,摔下来都这么“疼”——那要是第一摔下来呢?(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黄沐逍)




社会热点




中国商人疯狂炒作的底气 比拼速度与资本“抢锂大战”四处打响

【博览财经特稿】锂矿价格飞涨,中下游厂商利润都被原材料吞噬。世界各地的投机客四起,围绕着锂矿的开采权和定价权,比拼速度与资本的“抢锂大战”四处打响。

“锂矿已经被抢疯了”,一位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锂矿“倒爷”说。“倒爷”随即展示了一段视频:几十个非洲当地人分散在一座十几米高的小锂矿山上,徒手将一块块灰白色的石头放入麻袋,装上小皮卡,甚至是用摩托车送到港口。开采方式“原始”到像在运送建筑垃圾。十几天后,国内买家便会收到装载着这样锂矿的集装箱。

此前,全球的锂矿主要集中于两大矿区:澳大利亚的硬岩锂矿、以及智利的卤水锂矿。而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采掘粗粝、品相不明的锂矿石散货,都在受到买家的追捧。

这些中国商人疯狂炒作的底气,来自于每天都在刷新纪录的锂价。

2年前,一吨碳酸锂现货只需4万出头。按照一辆家用电动车大概需要30-50kg碳酸锂计算,一年10倍的涨幅意味着一辆车的电池成本,会陡增上万元。

随着中国电动车进入全面爆发的红利周期,多数利润却被原材料吞噬,没人会喜欢这样的局面。从上游资源端的“锂矿双雄”,到以电池巨头为代表的宁德时代,至下游的比亚迪整车厂,围绕着锂矿的开采权和定价权,比拼速度与资本的“抢锂大战”四处打响。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怒不可遏:“锂矿的飞涨主要源于上游的炒作”。去年,他也曾发出类似警告,如果碳酸锂价格超过47万元/吨,宁德时代就会停止接单。

去年7月,“无锡不锈钢网”上线了碳酸锂远期交易合约,即著名的“无锡盘”。其整体成交量很小,但可接单散货,这种用少量流通盘“坐庄”的手法推高了市场。自“无锡盘”上线后,锂价也步步失控。

虽然锂矿被形容为“白色石油”,但锂在地球上从来不是稀缺资源。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矿储量超过1亿吨,完全能满足需求。因此,过去企业更多将关注点放在稀有矿产:如特斯拉在东南亚布局镍矿,宁德时代锁定刚果的钴矿等。

湘财证券研报介绍,特别是在2018-2020年,锂价低迷,矿山纷纷减产,疫情又导致一些盐湖建设中断,国内锂矿投资明显降温。

这个增长速度让上游的锂矿猝不及防,要转身再做产能爬坡并不容易。一般来说,锂盐湖从开发到出产要3年左右;锂矿石相对灵活,建设周期也要至少12个月。五矿证券研究所由此预测,“未来三年内,锂供给都会处于短缺状态。”

第二天,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回应”得也很委屈:“我们今年虽然还没亏本,也是在稍有盈利的边缘挣扎,非常痛苦。真正的利润去哪了,大家自行想象。”

2022年前三季度,“锂矿双雄”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天齐锂业营收246.46亿元,同比增长5倍多;净利润159.82亿元,同比增长近30倍。同期,赣锋锂业营收276.12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净利润147.95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与之相比,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赚的却全是“寂寞”。前三季度,比亚迪整车销量达到118.51万辆,同比增长161.76%,并超越特斯拉问鼎了新能源全球销冠,还拿下了约30%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份额。

电池厂商也命运相似。前三季度宁德时代总营收2103.4亿元,净利润175.9亿元,同比只增长了1倍多。

抢滩宜春,高价“截胡”

1668313980847765.jpg

此外,吉利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头部企业也纷纷来江西落户。大家不约而同瞄准的,都是江西的锂矿资源。目前可探明的仅宜春一地,氧化锂储量便超过900万吨,相当于2000多万吨碳酸锂,可装备约6亿辆电动汽车。更重要的是,宜春锂矿现货产能强悍。截至今年7月,宜春碳酸锂产能18万吨,占全国产能的40%。

在津巴布韦的“倒爷”看到了一条新闻:5月,比亚迪被报道在非洲觅得6座锂矿山,涵盖碳酸锂产能达100万吨。“现在只要一地显示有锂矿产量并可快速投产,不论规模大小,都会有中国商人跑去照单全收。”

9月25日,蔚来向澳大利亚锂矿商Greenwing 支付了1200万澳元认购股份,以加快其在阿根廷一锂盐湖的勘探计划。

但哪怕放眼全球,出手最豪放的也仍属宁德时代。2022年内,“宁王”先后发布了5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据统计共已豪掷940亿元,在全球“扫货”锂电池基地项目。除了“应买尽买”,宁德时代还不惜用高价“截胡”的方式,阻断上游锂矿进一步扩张势力。

虽然后续,美洲锂业在11月又以更高的4亿美元出价再次“截胡”,但宁德时代的“对手盘”赣锋锂业的交易已被阻击,宁德时代未再出价。

事实上,今年许多矿产收购都是以“开盲盒”的形式达成。其实质已演化为一种资本的防御式博弈。以津巴布韦为例,其最大的Bikita(比基塔)锂矿储量约为1100万吨,但开采需要数以亿计的设备投入,还要额外铺设公路。但入局者无计得失:今年1月,“中矿资源”以12.2亿元掌握了Bikita 74%的权益。

7月17日,A股上市公司“欣旺达”宣布,斥资1.8亿元收购了阿根廷Laguna Caro矿权项目。该项目也只取得了初步勘探许可,储量不明。

简单历数以上不完全统计的锂矿储量可以发现,各方目前纳入怀中的锂,已足够将未来数十年全球所需的锂电池装配出来。但短期内,中下游的电池厂和车厂还在“向上投资”,以阻断锂价持续上涨,这种搏杀方式暂时还不会停止。

今年,曾毓群在媒体采访中,对于企业要用高昂成本做“自毁式”避险,也感到无可奈何:“如果有稳定的供应链,公司不会自己去挖矿。”

而工信部提出的“多开发、稳进口、减量化、促回收”也可以看作是加速锂价回归理性的标准解法。

但据五矿研究院等机构研究表明:中国锂矿的使用瓶颈主要在于性价比低、开发成本高。

不过,察尔汗盐湖面积大,每升原始卤水仅含不到200毫克的锂,且分布不均。而西藏除了最大的扎布耶盐湖,还分布着上百个小盐湖。且不像青海地下卤水相通,西藏露天盐湖互相分隔,要在各处分建开采设备,成本高、难度大,高原供电也是问题。

据机构预测,中国国内锂资源自给率目前约30%,未来有望达到50%。而这20%的变化,将会给锂矿供应端带来深刻变化。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等地,今年都获得了来自产业链端的大笔投资。今年2月,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与甘孜州投资集团、宜宾三江汇达公司、四川省天府矿业签订了合资协议。其中,四川已探明的锂矿资源占全国的57%。

生产端外,锂电池回收技术发展也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近日,曾毓群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喊出了:“锂的回收率已达到了90%以上”。对此,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隔空“回怼”:“实验室应该能做到,但商业上还没见过”。

但未来几年,锂电池回收技术有望取得突破进展。据工信部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设立了10235个回收服务网点,培育了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年,国内锂电回收碳酸锂约为4万吨,2025年将达到15万吨。

据五矿证券统计,2022年,全球将新增供给量18.79万吨,增量仍集中在南美以及澳大利亚;而在2023年及之后,年均将超过26万吨,其中来自非洲、中国的占比将持续提高。

即便今年最风光的“锂矿双雄”,上行空间也已有限。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早在数年前,“双雄”便已用超过10倍的市值涨幅兑现了超额收益。最近,“双雄”的股价比照暴增的净利润,都在出现背离。与历史最高点相比,普遍有超过4成的跌幅。

1668314232261241.jpg

2010年,深陷“血汗工厂”舆论漩涡的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为了挽留员工决定全员涨薪。宣布消息的同一天,大洋彼岸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送出了一记隔空助力:将利润的1%到2%返还给富士康,用于提升工人工资。

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营收2.91兆新台币(约合656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但主营消费电子代工业务的子公司富智康,上半年净亏损2378万美元(约合1.7亿人民币)。

郭台铭给出的答案是:代工汽车,并不惜蹭着苹果,宣扬汽车无非是“iPhone装上四个轮子后的智能电子产品”。

外部环境也在为富士康这样的汽车代工领域跨界选手创造着机遇。在软件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燃油车时代的核心技术壁垒,开始被新的三电系统替换,机械结构也随之被大幅简化,关键零部件主导权从车企转移到外部供应商,代工汽车的利润空间势必远超代工消费电子。

但当下留给富士康可供挑选的代工订单已经不多了。在内地传统车企产能过剩、造车新势力又纷纷自建工厂的现实面前,富士康不得不将中国台湾和海外作为试验前站。

值得注意的是,在PC和手机销量纷纷下滑的整体趋势下,选择从消费电子向汽车行业进行产业重心转移的供应链厂商,不止富士康一家。从光学领域的大立光,到声学领域的瑞声科技,都在不断强化自身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商的新身份,更有同样做整机代工的立讯精密,直接盯上汽车代工。富士康正在驶向的汽车代工新航道,早已暗潮涌动。

富士康已经出品的五款原型车中,包括有Model C SUV、Model E轿车和Model T电动巴士,以及Model B SUV、Model V电动皮卡,其中首款量产车型Model C,背后真正的品牌承接方来自中国台湾裕隆集团。

相比内地逼近30%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全球更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开发尚处早期阶段。这也是美国和泰国能成为富士康汽车海外生产销售首选地区的原因之一。

更何况,在中国即将于2023年停止新能源汽车补贴之下,美国和泰国都在加码:美国方面新增了“二手电动车可抵免4000美元税收”“全新电动车可抵免7500美元税收”规定,并取消车企20万辆抵免限额;泰国6月份将纯电动车的税率从8%降低至2%,并给予每辆纯电动汽车15万泰铢(约合2.7万人民币)的购车补贴。

截至目前,富士康海外第一个电动车制造基地,正是来自其对美国商用电动轻型卡车供应商Lordstown Motors原有厂房和设备的收购。通过2.3美元的资金支出,富士康拿下了这座占地640 英亩的Lordstown厂房,将其从北美最大的内燃机汽车工厂之一,转变为了富士康的电动车制造工厂。Lordstown Motors也将成为富士康第一个量产的商用皮卡客户。

加上近日与洛杉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INDIEV达成合作,将为后者生产第一辆量产原型车的项目。上述这些订单都将通过富士康改造而来的Lordstown厂房完成代工计划。

令富士康尤其重视美国市场的另一重原因则在于,美国还是特斯拉的总部所在地。特斯拉一家就占据了美国9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55.6%。

尽管富士康特意强调自己以后不会销售自有品牌汽车,以此来打消特斯拉等车企的疑心,但马斯克未必承这份情。

在马斯克的宏伟计划中,特斯拉的所有产能扩张都将通过自建工厂来实现。今年8月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预测道,未来10年内,特斯拉累计生产的车辆将达到1亿辆。

除了特斯拉,在美国市场,还有一个即将造车的科技巨头有望成为富士康汽车代工名单上的一员,它就是苹果。2021年初,苹果造车传闻甚嚣尘上,一时间现代、日产、丰田等都被传出将为苹果汽车代工。而顶着苹果最大代工厂头衔的富士康,却始终没有等到苹果的青睐。

但随着内部造车路线的多次变更,苹果汽车一再延期,无疑又留给了富士康充足的补课时间。按照郭明錤爆料,苹果汽车可能要到2028年才有望对外亮相。此时,在汽车产业链已经摸爬滚打五六年,积累起丰富生产制造经验的富士康,未必不能像当年的iPhone一样,再次拿下苹果的订单。

从2019年开始,苹果开始考虑将产能进一步分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风险,东南亚成为苹果首选之地,印度、泰国已相继量产苹果旗下iPhone、iPad、AirPods等终端设备。

留给富士康的潜在汽车代工订单不多

从当下现实情况看,短期内,那些已经拥有量产上市车型的新能源车企,显然可以被富士康排除在外了。根据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过去三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均为负增长,乘用车总体产能利用率更是从2017年的66.55%降低到2021年的52.47%,中国车企正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

走过代工、步入自建工厂阶段的造车新势力,自身产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也更谈不上寻求代工业务。公开资料显示,未来两三年内,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都规划了高大百万辆的年产能,而截至2021年,三家中还没有哪家年销量突破10万辆。

待到2023年三年不造车文件到期,届时想要亲自下场造车的华为,想要提速追赶,借助富士康的代工,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更何况,两家在PC和手机代工领域就多有合作。

若能拿到华为汽车的代工订单,郭台铭就不必“羡慕”员工去华为赚大钱了,自己从“财大气粗”的任正非手里赚到的只会更多。

在从0到1的过程中,哪怕拥有自建工厂计划,也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代工。零跑汽车就是一个现实的案例。早在2017年4月,零跑就开始自建金华工厂,但直到2018年10月零跑S01车身下线,零跑汽车依然未获得造车资质,从而不得不寻求长江汽车代工辅助,在2021年拿下造车资质后,零跑车尾部的“长江零跑”标才终于更换成了“零跑”。

摆在郭台铭面前的难题远不止一个

摆在郭台铭面前的难题远不止这一个。在手机代工领域缠斗激烈的三家国内代工厂——富士康、比亚迪和立讯精密,眼下都不约而同再次盯上了汽车代工业务。

燃油车时代的代工霸主麦格纳,也在加速业务转型。因为曾代工过包括奔驰G-Class,宝马Z4和5系、捷豹I-Pace和E-Pace,丰田Supra等车型,麦格纳被称为汽车界的“代工皇帝”。

汽车代工的路途上布满了一众强大对手,对于富士康来说,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能否攫取到产业转型中的最大一块蛋糕。从富士康已经拿到手的代工订单看,无论是Lordstown Motors、INDIEV还是Fisker,都尚未跻身主流乘用车市场。

现在,富士康还尚未能找到自己在汽车代工产业的“苹果”,来成就如刘扬伟口中所说的终有一天占据全球汽车市场40%以上份额的远大目标。这道眼下无法预料的难题,显然也在折磨着富士康高管:2021年鸿海科技日上,刘扬伟宣称到2025年,富士康代工的电动汽车订单要抢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到了2022年鸿海科技日,刘扬伟将这一目标下调至了5%。(来源: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作者:赵晋杰 编辑:王靖)




形势分析




房企无力自救只能借助外力 “央妈”再次来保驾护航

【博览财经特稿】房地产惨淡行情下,房企已无力自救、只能他救……比如,由央妈提供专项资金。

期房/停工房/烂尾房的业主们,重磅好消息来了!11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一则消息,称将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房企发债融资。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2500亿很可能只是首批资金,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规模暂无上限。

支持房企发行的这个债由中债信增公司担保的增信债,之前已有新城、龙湖、碧桂园等民营房企首批发行总额约84亿元。因为被中债信增公司全额担保,所以不仅顺利发行、且利率低至3%-3.5%之间。

钱从哪出?兜兜转转又回到央妈那里……干脆让央妈直接提供低息、大额的专项资金,于是就有了上面的2500亿的规模,这些钱可以给给商业银行、可以给政策性银行、也可以给中债信增公司,用于购买民营房企发的增信债。

央妈为什么还要救房地产?

债券发行的价格一般是一张100元,可现在市场中民营房企的债券价格几乎都在三四十元、低的也就20元左右,几十元就能买到的债、谁会去花100元买呢?所以民营房企债根本就没人买。

碧桂园21碧地02的债券价格最低只有16.5元。因此也就有了上文的、由中债信增公司全额担保的民营房企增信债发行,也就有了央妈提供的首批2500亿资金用于支持民营房企增信债融资。

银行不仅有向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限制、更有不少的房地产坏账,房地产信托大多暴雷、要么展期要么逾期,建筑商/材料商手里一大堆房地产商品等着兑付、近乎废纸一张,做房地产理财的就更惨了、本金兑付遥遥无期。

可央妈为什么还要救房地产呢?准确地说不是救房地产、而是救期房业主,让项目能顺利交房。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有多重要?

房地产当下有多艰难?前10月:TOP100房企销售额约6万亿,同比下降43%;千亿以上销售房企只有16家、同比去年减少16家;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7535.5亿元,同比下降51.4%。

地方政府陆续放松限购限贷、降首付降利息、免契税免个税、甚至出钱补贴大家购房,但几乎都回应平平,房地产销售仍然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的项目停工或表演式复工。房卖不出、钱借不来、债又到期,如果没有外力干预、整个行业将全仓暴雷,其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们看到地方政府的房地产纾困基金、金融机构的购买期房做保障房、政策性银行的保交楼专项借款、以及民营房企发行增信债。

是否能真的提振投资者信心不知道,央妈的这波操作对期房业主、尤其是停工烂尾项目的业主来说,确实是个心理安慰。都这样了,你还能要求啥呢?(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米筐老A)





人民币贬值对老百姓不是啥好事 不过也没坏到哪去

【博览财经特稿】近期最热的一个话题,无疑是人民币汇率一直跌得事。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汇率是怎么形成的?

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

现实里的汇率主要是一个交易价,举例来说,中国人需要美元来购买石油芯片铁矿,那就得用人民币去银行换。正好别的国家也需要人民币购买咱们的东西,就需要拿着美元去银行换人民币,这样来回一交易,就跟鸡蛋价格似的,形成了一个交易价格,也就是汇率。

还有一些小国,货币可有可无,他们可能干脆连货币都没,直接用美元,比如疫情前我去了一趟帕劳,那地方就是直接用美元,没有自己的货币。

懂了这个,就懂了美国货币为啥那么坚挺,因为一方面全世界需要买美国的产品,还需要美元买阿拉伯的产品(石油),另一方面有钱人都要存点来避险。

其他货币基本没法同时满足这些特点,有的没法自由流动,有的没有巨大的投资市场,不过绝大部分货币的问题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富人根本不认,也就是说你没办法随便拿到一个地方随时花。

当然了,这只是个极度简化的模型,影响汇率的因素实在是很多。现实里可能生产力在发展,导致汇率上升。货币也在不断增加发行,多了就不值钱了嘛,又可能导致汇率下跌。不过整体而言,对一国汇率影响最大的,还是生产力,我国货币没少增发,但是生产力提升更明显,导致汇率升的也很厉害。

美元这两年为了应付高通胀,一直在加息嘛。它加息之后,你把钱存在美国,利息会比本国高,很多人想把自己手里的钱换成美元,把钱存到美国去。美元到了美国然后去哪了?

至于网上说的,这些美元回了美国之后投资美国经济,几乎不可能。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全世界的货币都在对美元贬值,因为全世界的各国的有钱人都把自己本国货币换成美元去美国吃利息,大家都在抢美元,抛本国货币,谁增值谁贬值不是一目了然嘛。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利息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因为发展中国家有风险嘛。现在最发达的国家利息比发展中国家都高了,可不是大量的钱涌向美国?

但是中国这边因为抽走大量的货币,可能会导致股市,房市的一起下跌,其实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这两年我国的股市和房市都不咋地。那美国以外的国家有啥办法遏制这种势头?

可是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大家应该知道,现代企业都是负债运营的,你老板给你发的工资,基本不可能是公司的自有资金,而是从银行贷的款,甚至可能进货、买机器都是贷款。

中国这边还有更麻烦的一件事,无论是房企,还是最终购房的老百姓,都需要大量的贷款。如果国家为了防止外汇出逃,把利率拉高了,可能房企倒闭得更快,到处烂尾。老百姓也因为贷款利率太高,干脆不买房了。进一步影响房地产。所以不但没法加息,可能还得降息,这也导致外汇进一步流出,汇率进一步下跌。这也是江湖上一直流传的那句话的由来:到底是保房市还是保汇率。

说到这里,大家心里肯定有个疑问了。美国人自己加息就不会把自己的公司给搞死?当然会!加息带来的货币成本上升是无差别的屠杀,第一波受影响的就是美国自己。这也是为啥美元加息这事在美国也风声鹤唳,一加息,美股顿时血流成河。当然了,这边大概率也安排上了。

现在美元加息已经很激进了,但远远不是最激进的,80年代为了解决高通胀,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一口气加息到了19.1%,跟现在俄罗斯的战时利率似的,美国企业跟深秋蚂蚱一样成批倒下。沃克自己也好几次受到人身威胁,有人说是要弄死他,让他再加息。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急剧拉高利率,会导致房地产崩盘。不过美国有技术革命,日本没有,所以同样的手段,日本却低迷到现在,美国随后搭着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的快车继续狂飙。

自从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美国的公司也跟割麦子似的被割掉,那些没死的公司也经营困难了很多。大家应该听说了,前段时间美国还在说“历史最低失业率”,这段时间不咋提了,因为公司倒闭后,失业的人变多了,失业率这事也就没啥好提的了。

一句话讲,不是啥好事,不过也没坏到哪去。首先,货币贬值之后,那进口的东西就贵了。我国主要进口能源,大豆,钢铁,原材料,芯片什么的。大豆是用来榨油和喂猪的,如果大豆价格上升,可能会导致肉类价格上涨,此外还有猪周期的问题,猪肉价格上涨的事大家也看到了吧。

1668314473110461.jpg

如果实在是成本太高,可能会裁员或者给员工降工资。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喜欢裁员,要把头部天才们留住。制造业每个人贡献都差不太多,一般倾向于降工资,董小姐已经给员工降了。

1668314488615467.jpg

其实10%的升值或者贬值问题都不太大,现在有问题的是,这么大的波动,大家没法做买卖了。说个真事,也是我的一个读者小伙伴跟我说的,他说他的客户就很鸡贼,订单一直很稳定,今年突然不下单了,说是等着人民币再跌10%,他们就可以少付点钱,10%看着不多,可是大部分企业盈利也就10%左右,因为人民币贬值多赚一倍利润,那不开心得要死?

但是我们这边不能随便停工,毕竟那么多工人和机器没法停,更没法随时遣散,可是没订单生产出来的东西纯赔钱,只好给客户提前降价,让他们发单,有时候甚至得赔钱生产,只为了保持运转。

如果说有啥大麻烦,那就是美元债。这段时间大家应该听说国内很多企业美元债违约的事了吧,比如某湖房企,它现在就面临违约风险。再一搜,看到了这种新闻,《绿地将对9只美元债寻求展期,先偿还5%本金》。

小公司破产也就算了,对于那些巨头来说,他们欠着一堆供货商的钱,它一死,可能它的供货商也得死一批,然后一大堆人得失业,说不定还有烂尾楼。这也是为啥每次美元加息,全世界鸡飞狗跳。那我们没啥办法了?

好消息是加息是个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割肉,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刮骨,他们也疼,所以挺到明年上半年,加息就结束了,开始降息,到时候钱又回来了,又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文末再总结几句:只要有利率差,也就是把钱存到美国比在中国利息高,就有一种持续流出的动力,人民币汇率可能就会一直下降。这个并不是谁在恶意做空,只是利益驱动。外汇持续流出,会导致人民币持续贬值,到时候会有持续的输入通胀,不过咱们国家属于工业国,工业品充足,通胀会有,不过应该不会太严重。此外外汇持续流出的情况下,股市房市一般不会太好,而且那些欠了大量美元债的企业会非常痛苦。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不过也不会太利好,因为外国的老百姓也成穷鬼了,舍不得花钱了。

最后,美元加息这事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明年大概率就结束了。短期看来,只能是受美国影响,长期看,一切都是先进生产力说了算,我们只要不断精进,慢慢就可以摆脱这种困扰。(来源:九边 作者:九边)




社会透视




果汁霸主经历多年困顿后迎一波线上机遇 野性消费救不了汇源果汁

【博览财经特稿】豪赌有用吗?曾经的国民饮料汇源,正试图通过来之不易的上升机会摆脱自身困局。最直接的,是网络直播带来的销量提振。据飞瓜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汇源官方抖音直播间累计开出28场直播,直播涨粉17万,累计销售额超千万元。

此外,今年8月,汇源还高调宣布,易烊千玺为其品牌升级后的全新代言人,希望能够让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事实上,债务缠身的汇源在6月通过了破产重组的方案。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计划投入16亿元资金,成为汇源控股股东,并持有“汇源果汁”核心商标品牌。

曾在汇源工作多年的内部人士陈源(化名)表示,离开汇源的时候,我还有几万块的业务提成没有拿到手,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前同事像他这样被汇源拖欠工资的情况不少,数目不一。但与近百亿的负债相比,陈源已对拿回欠款不报希望。

2020年2月,创始人朱新礼父女均退出上市公司董事会,朱氏家族掌舵28年的汇源果汁易主。在外界看来,这也意味着汇源已无力回天。

“野性消费”似曾相似

据公开数据,随着话题不断发酵,汇源果汁的品牌直播场次观看人数一度超过170万。与此同时,官方账号粉丝数涨至250多万,不到半个月增粉近34万。

这些火爆场景也直接带来收益。据汇源在官网公布的最新销售业绩,2022年1—7月,汇源果汁销售业绩同比增长5.1%。其中,线上渠道同比增长114.1%。线上红利是否意味汇源重新站起来了?

据Euromonitor统计,2020年中国软饮料行业分销渠道以现代渠道为主,占比达到52.7%。其次是传统渠道销售占比34.1%,餐饮渠道占比7.6%;而线上渠道中的电商渠道仅占比4.4%。

某大型商超员工透露,门店一直没有汇源的产品,很少遇到消费者问寻,几乎不会主动进行采购。有相同品类的产品便足够售卖,汇源不是热门的饮品。

一名在北京开便利店的店主也表示,这几年,汇源果汁经常需要做促销活动才能售完。

实际上,汇源一系列转型动作背后,是作为重整投资人的文盛资产。成立于2003年的文盛资产,擅长在不良资产中掘金。文盛资产作为一家地方性民营AMC机构,曾获得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金公司等A、B两轮融资,C轮融资获得粤民投、黑石、广发证券等机构战略投资入股。

一手搭建起文盛资产的创始人、董事长周智杰,多年来,逐渐在不良资产领域站稳脚跟,一度诠释了如何利用不良资产“一夜暴富”的神话。

据文盛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底,累计资产管理规模(债权本息)1232亿元人民币。而除上海总部外,文盛资产多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近300人的不良资产管理及服务团队。

进入2022年,文盛资产动作频频,以重整投资人身份参与了多家公司的重组。6月,文盛资产宣布通过破产重组的方案,成为汇源控股股东。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重组,汇源期盼已久,但重组尚未完成,棘手问题仍在不断浮出水面。

尽管目前汇源线上渠道有突围之势,但多年线下渠道的问题却仍然难解。

汇源,曾是线下渠道的强者。彼时,国内纯果汁市场的竞争一片空白,以无添加果汁品类切入的汇源,几乎揽下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摆在春晚观众席桌上,成为飞机餐标配果汁,这些也侧面显示出汇源当年的市场号召力。

2008年,为满足可口可乐的收购条件,汇源放弃了耗费十余年搭建的渠道。据相关媒体报道,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几乎完全裁撤销售团队,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省级经理基本离职,销售人员仅剩一千余人。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至今,汇源的销售结构频频改革重组,从营销总部制、事业部制、大区制到专卖店制,多次渠道转型与不同模式转换,汇源与经销商明争暗斗,矛盾不断升级。其中,2006年,汇源尝试模仿康师傅设立项目部单独经营产品,致使内部无序竞争,渠道也受到震荡。

但长期多年的渠道矛盾形成了大量阻力,这场重塑似乎没有太多成效。陈源认为,多年削减渠道的过程中,使得汇源自身的运营体系七零八落,很多中间交接的过程工作没到位,无法维持有序运营。

财报显示,自2011年起,汇源果汁的实际净利润开始连续出现亏损;2014—2017年,汇源果汁负债由65.35亿元攀升至11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1.8%。

艰难爬坡前途未卜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汇源在国内果汁饮料行业中市场份额跌至11.0%,排名处于可口可乐(中国)、味全食品的后面。

除了口味众多的100%果汁、果肉等系列品类,为紧跟健康、低脂市场需求,汇源转向发力无糖饮品,如推出旭日升乌龙茶系列新品,加码当下火爆的无糖茶市场。

但国内瓶装水市场早已群雄逐鹿,后来者难以施展拳脚。据尼尔森数据,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康师傅、冰露和娃哈哈这6大品牌占据了约八成的瓶装水市场份额。

早有瓶装水业务,却未掀起波澜,汇源的难题依然与渠道制约有关。刘文认为,汇源多次大刀阔斧进行渠道改革,削弱了原有的销售根基。汇源多年未有新爆品、同时渠道薄弱无法覆盖等问题,最终导致其产品销售不畅。通过不断推新品,花重金入局新赛道,但却不解决渠道的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

反对的理由是,一方面,汇源饮料与公司主营业务完全不符,缺乏收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汇源公司已破产重整,但在《项目合作协议》中又称市值28亿之多,缺乏必要的财务说明,风险极大。

短期内的提振,未能将汇源拽出泥潭,文盛资产带领下的翻身仗亦可能是一场长期拉锯战。(来源:19号商研社(ID:time_biz) 作者:涂梦莹 编辑:洪若琳)





“想挣钱、怕花钱”情绪蔓延 高端消费的溃败令人始料未及

【博览财经特稿】A股公司三季报业已出炉。消费品类公司的表现不佳,其中尤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高端消费类的表现同样不行。

被称为“药中茅台”的片仔癀,今年三季度营业收入21.93亿元,同比下降3.0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下降17.64%,收入和利润罕见的双双下降。其上次其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还是2016年四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则是2014年三季度。上一次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滑,是2014年第三季度。

整个消费品行业都处在口罩及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导致的挣扎之中,但高端消费的溃败仍令不少人始料未及。在此之前,这普遍被认为是消费领域的“避风港”。如今这个港湾却根本起不到避风的作用。

种种迹象都表明,高端消费的客户,确实买不动了。高端消费遭遇了寒秋,并非出现在个别公司,而是普遍出现在各个行业。自带“高端气息”的黄金行业是其中典型。

1668314948953913.jpg

总体疲软之下,相关珠宝首饰企业的业绩也一片惨淡。迪阿股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43亿元,同比减少10.79%;净利润7.73亿元,同比减少22.0%;

老凤祥前三季度净利润13.56亿元,同比下滑9.49%。本年度以来,净利润持续下滑;

1668314962261536.jpg

另一个典型的高端消费品——欧美奢侈品大牌,今年在中国也频频遭遇“滑铁卢”。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上半年销售额达99.3亿欧元,同比增长23%。但是受中国的影响,亚太地区上半年销售额下滑8%。在中国大陆平均有20%的门店在第二季度关闭,仅4月和5月就关闭了30%。

此外,Prada2022上半财年营业收入为19.01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22.5%。但受大中华区疫情管控的影响,亚太区(除日本)销售额同比减少6.7%;

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今年4至7月的奢侈品消费额下降40%。

大件消费也是惨不忍睹。高端汽车消费出现了罕见的下跌。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9月高端轿车(30万元以上)销量排行前十中,有六款车型同比销量下降,仅有三款同比上升。

属于绝对高端消费的别墅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重点195个城市别墅成交套数达到40287套,相比较2021年上半年72186的成绩单来说,成交明显缩减。

人人囊羞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支撑高端消费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38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再具体细分。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增长5.6%;人均居住消费增长5.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2.2%;人均交通通信消费增长4.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2.5%;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增长7.2%。

只有两项消费数据下降:分别是人均衣着消费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下降4.2%。基本可以看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花到衣服首饰等方面的闲钱越来越少。

人们“想挣钱、怕花钱”情绪在蔓延,这在中产阶层人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以往,中产阶层一直是高端消费的中坚力量。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与天猫共同发布的《天猫奢品策略人群白皮书》显示,从最新奢侈品消费来看,品质精英、雅致居家等高购买力人群贡献了最多的“钱包份额”;时尚引领型消费者作为奢侈品消费核心人群增长最快;追求潮流的新世代女性、小城成熟青年与数字科技青年,都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奢侈品消费人群。

1668315090385476.jpg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据优奢易拍《2022年上半年闲置奢侈品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闲置奢侈品交易量同比上涨14.3%,鉴定单量同比上涨21.67%。

我们再看几组有明确支持的数据。以中产们最爱的咖啡为例。据红餐网近期出版的《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547亿元。2022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近1700亿元。咖啡总的盘子继续增加的同时,中产最爱的高端标配星巴克却降了。

8月3日,星巴克公布了2022财年Q3财报,在中国营收为15.8亿美元,同比下滑6%,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4%,以及交易量下滑15%,使得同店销售额同比萎缩18%。

高端消费品没有了大基数的中产阶层消费力的支撑,各类数据出现了全面的下滑。

中产阶层高端消费的低迷,主要体现出两个层面的根源: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消费,属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激反应。而经济形势通常被认为与疫情困扰、产业衰退、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这是外因;另一方面,中产阶层不愿高消费,其实是一种在消费理念方面被迫的“理性回归”,属于内因。

而这些财富的支出,除了让欧美品牌商、奢侈品商赚得盘满钵满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除了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诸如“我过的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我是一个有品位懂得欣赏的人”的虚幻光环之外——如果这能称得上是价值的话。

如今几乎各行各业都已经彻底离开了曾经的高速发展期、爆发期,经济社会的造富能力正在极速下降。对于很多人来说,未来预期不乐观的局面仍将延续。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在消费上感到紧张焦虑的中产阶层,是否会怀念曾经被自己肆意花掉、贡献给了星巴克和LV们的真金白银呢。





1668315120425737.jpg
1668315069565974.jpg
1668314978645078.jpg
1668314937439197.jpg
1668315324267524.jpg
1668315313591274.jpg
1668314422833026.jpg
1668314665418581.jpg
1668314643883526.jpg
1668314627911230.jpg
1668314029717873.jpg
1668314042973893.jpg
1668313957598267.jpg
1668313913428762.jpg
1668313897154133.jpg
1668313594621642.jpg
1668313580638115.jpg
1668313563911737.jpg
1668313517573020.jpg
1668313505776089.jpg
1668313206376774.jpg
1668312871166594.jpg
1668312839454979.jpg
1668313012886170.jpg
1668312635862856.jpg
1668312620299608.jpg
1668312587832023.jpg
1668312571995257.jpg
166831255781578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11:06 , Processed in 0.1017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