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人民币贬到7.5意味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31 0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色冲击波”袭来 世界商业格局重塑在所难免

【博览财经特稿】“绿色冲击波”已然来袭,全球性气候变化重塑世界商业格局在所难免,而这个“冲击波”具体而言指的是——欧盟即将出台的“碳边境政策”。

毋庸讳言,中欧特别是中欧经贸关系毫无疑问已经来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在可见的未来,欧盟围绕“绿色主题”的诸多立法不仅会对宁德时代、OPPO、小米、TCL以及联想这样的全球化领先企业产生影响,也将给中低端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新的压力。

欧盟碳排放调节机制的前世今生

从长期来看,它的目标是将欧盟的环保标准全面推广到世界范围,从而巩固欧盟的全球标准制定方面的领导力。因此,从中国制造的角度,对于欧盟的CBAM的认知不应当局限于环境或者贸易领域,应当透过该机制看到欧盟对于未来整个全球格局的理解和布局,并透过这个机制看到未来大的趋势,从而更好地从趋势中寻找到中国制造的商机。

溯源历史,对于生态税的探讨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化已经非常深入,然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也是层出不求,伦敦成为了雾都,大量儿童因此患上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工业对环境以及社会已经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

此后,二战后随着欧洲大陆的重建以及工业和社会人文的复兴,对于环境的关注也逐渐加强,相关的讨论也愈发的多起来。在欧洲大陆国家中,法国一直走在对于生态税思考的最前沿,法国也是最先探讨以及研究实行生态税/碳税的国家。

第二个节点是2007年。适逢法国总统大选,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舆论导向下,当时所有总统候选人签署了包含有碳税的《生态协议》。后来尼古拉•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他承诺“设立气候能源税以抵消部分的劳动税”。2009年9月,萨科齐宣布从次年元旦起开始对各种能源产品征收碳税。然而,就在法律进入正式实施的前两天,宪法委员会再次以税务平等的原则否决了提案。法国政府的第二次尝试再次以违宪而宣告失败;

重要里程碑出现在2014年。在历经了十四年的酝酿,在无数次公开的辩论、学界的反复讨论以及不同政府的立法尝试之后,《生态税法案》得以在金融法的框架内颁布,同年4月1日生效。就这样,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体落实碳税的国家。

1665650723481819.jpg

而欧盟之所以在这个节点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背后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Emission Trading System, 简称ETS)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则是欧盟对于其环境领域政策走向国际化的必要准备。

联合国于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第一次提出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途径。通俗点说,就是要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商品化,促进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allowance)的交易,简称碳交易。欧盟紧跟《京都议定书》中的8%的减排承诺目标,1998年6月欧盟部分成员签署了费用分摊协议。此后,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后京都议定书的欧盟策略》(Climate Change: Towards an EU Post-Kyoto Strategy)的报告,并提出应该在2005年前建立欧盟ETS。三年后,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碳排放交易法》。2005年1月,欧盟成为全球第一个实行ETS的地区,该体系覆盖了包括12,000多座电厂、工厂以及其他的工业设施,覆盖欧盟过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直白的说,CBAM是为了堵死原本ETS的潜在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漏洞所设立的。碳泄漏就是企业为了避免在碳排问题上的各种管制,将碳密集型生产转移到欧盟以外的国家的行径。随着欧盟ETS体系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脆弱”行业(水泥、化肥、铝业、钢铁)所持有的免费排放权(free allocation allowance)将逐步被淘汰(phase-out),届时对于这些企业将不受特殊对待,从而必须按照排放量交钱,那么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是很明确的:要不然留下来支付高昂的碳排放价格,要不然就是把工厂或者至少部分生产流程转移到海外。

照此推断,会产生两个直接的后果:第一,碳排放的过程就从欧盟内部转移到了欧盟外部,从而没有实现全球性的减排措施;第二,由于欧盟本土的各种碳排放管理,导致欧盟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上不具备全球性竞争优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削弱整个欧盟的产业优势。这和前文中所提到的法国当时颁布所谓的碳税后所面临的风险是一样。

2020年欧盟通过了《欧洲绿色协定》:从欧盟内部来说,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政策渗透,也就是要将整个ETS延伸到交通以及建筑领域;从外部来说,欧委会计划于2021年就选定行业制定CBAM。2020年3月,欧委会启动了影响评估流程;7月开始进行了范围广泛的公众咨询工作;同年10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了关于CBAM的立法提案,从而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立法过程。

碳边境政策立法的底层逻辑

整个立法过程有一个特别的核心点特别值得关注:欧委会对于该法案的设计理念是“重环保、轻贸易”。进一步说,从欧委会的呈现方式以及定义来看,欧委会希望让它更多的成为一个环境问题政策(climate change policy),而不是一个贸易政策(trade policy)。背后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1665650744927231.jpg

1665650760105760.jpg

此外,目前该提案是通过法规(regulation)的形式来实现的。从欧盟法的角度,法规是具备直接适用性的(direct applicability),就是说只要通过了,那么在欧盟范围内要统一和一致地实施和执行,国家层面没有任何修改的权利和可能。

1665650788328653.jpg

其一,三大机构之间对于CBAM主体构建已经达成了一致,目前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关注点进行整合和调整,这个将在三方会谈(trilogue)中进行。如果可以最终达成一致,那么只需要各自在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全员会议上进行“同意/否决”的最终表决即可确保最终的法案的通过。这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哪个大的利益集团,从外部或者内部施加什么程度的压力,都不会阻拦整个立法的过程的推进。

其三,CBAM是一个动态不断扩大的体系,横向它会延伸到不同的产业。纵向会扎根到产品背后所涉及的整个大的供应链甚至延伸到生产的基本环节所牵扯的碳排放,在未来不仅是运输环节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就连海外生产商所使用的电力生产也有可能要被纳入其中,这样一来,对于环保政策执行的并不彻底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到欧盟的产品最终累加的费用必然超过欧盟本土生产的商品,其市场竞争优势会荡然无存。

“绿色冲击波”背后欧盟的地缘设想

首先,从欧盟自身的国际构想看,CBAM是欧盟重建自己的“规范性权力”(normative power)的集中体现,背后其实是欧盟所倡导的新型绿色全球秩序(new green global order)的构建。

然而,随着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和意识形态冲突不断加剧,疫情的肆虐以及后来俄乌战争的爆发,让欧盟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身处四个巨大危机:一是欧盟经济的衰退,传统规范权力的式微;二是美国作为亲密盟友不稳定性;三是俄罗斯作为能源合作伙伴的不持续性;四是产业链全球化的不稳定性。

其次,从产业合规的角度来看,CBAM本质也是全球性碳合规机制再深入的过程。

1665650809990597.jpg

“绿色冲击波”对中国制造深远影响

1665650833828407.jpg

1665650848375951.jpg

那么具体来说涉及的碳边境税多高呢?如果按照欧委会的提议方式进行计算,那么在2026年不同产业总共要多交1.7亿欧元碳税,2035年要多交4.85亿欧元碳税。

对于不同产业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碳边境调节机制必然会加大欧盟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现有的五个领域看,每个产品类别都面临一般性进口关税,甚至也有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的措施的高额关税(例如铝)。从上面图表中可以清晰看到,该碳边境税对于化肥(37.05%)以及水泥行业(14.8%)的影响更大,而对于钢铁(6%)和铝(10.57%)的影响相对较轻。

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主席刘恒伟博士作为业内的资深人士在接受欣孚咨询团队的采访中表示:“从短期来看,要摸清楚企业即将受波及、潜在受波及的产品以及生产环节和对应的时间表,了解所在行业的一些基本碳排放数据,做好不同的情景设定下的风险应对方案。简单说,就是最基础的风险调研工作。但当务之急,企业应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尽快建立起企业碳资产管理和规划体系,特别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碳减排体系。在此基础上,出口欧盟的外向型企业,或者处于国外跨国公司供应链生态的企业,应进一步考虑在碳排放或者净零转型约束下,如果规划和布局产品生产和自身供应链体系,以满足合规需要,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从中期看: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团结自己的欧盟进口商和产业上下游,探讨如何寻找折中的选择方案;另一方面需要、要尽可能优化自己的生产流程,让整体的碳排放尽可能的降低;

可见,要想做好对于CBAM以及一系列将来到来的合规应对,就需要做到:动态把握制定流程,深度参与立法过程,力争上游良性互动,确保下游利益不受损。

中国全球化企业很容易就出现“专攻市场,忽略政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政治不只是具像化的政府或者公共事务,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决策和背后的舆论。如果企业不能动态的去把握欧盟大市场的这些社会主线,那么所面临的隐性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冯斌先生具有欧盟市场近20年的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经验,他认为:“中国的涉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往往是短期财务目标驱动的,习惯于拿短平快的订单,不愿花钱设置海外市场研究岗位并配置相关人员。对欧洲的碳边境调节机制,谈不上提前布局,更多是蒙着头随大流。绝大多数涉欧企业高管对此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侥幸地期待最后时刻中国政府出手与欧盟博弈。”

欣孚咨询认为中国企业在欧洲也好,在美国也罢,面对CBAM也好,面对未来更多的行业合规问题都需要做的是——构建并推动“共识驱动力”合作:

首先需要在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层面搭建一个广义的公共空间,并且长期维护这个空间的存在,确保空间内价值主张公开表达,完成跨越式的沟通,从而形成对于共识作为合作驱动力这一意识形态的认可;

此外,在以共识为驱动的合作动态中,企业也会不断增强对于自我的认知,自然也会跨界(cross-border)对标更多其他的企业或者机构。换言之,这是一个在不断纠正对于自我认知偏差的过程。要想合理化认知自我,需要的不只是自我反思,而是互动式反思。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习惯的一味宣扬成功的场景。

文末,对于中国企业融入欧美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本地化策略,再补充几个具体建议:

二、中国公司切忌过分宣扬自我文化中心论,如果不去融入当地社会而一味强调赚钱和成功,很容易和西方人倡导的平衡价值观产生本质上的冲突;

四、中国企业家不要只依赖中国员工,在全球本地化中应该更多的和当地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引入多元思维。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既需要深刻认识到在西方政治生态中获得话语权的重要性,又需要能真正的全球化视角想问题和落地经营。没有了话语权,便是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了他人的手中;没有话语权,便是失去了一切为自己辩解的可能。但一味的自我中心思考,其实得不到话语权,得到的是别人的不理解和抵制。

对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来说,这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和国外政府及机构博弈以及融入社会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充分的本地化融入”,从“敌我竞争关系”变成伙伴关系才可能真正成为做世界公民企业,融入世界。而这些即使在目前紧张的国际格局下,我们相信依然可以做到!(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宋欣)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人民币贬到7.5意味什么? 不能简单认为汇率贬值是金融战争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汇率出现巨大波动,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7.2:1。跌破前,他们说:“跌破7?不可能!”跌破后他们又说:“破7并不意味着什么,而且你看央行出手干预了,后面还有很多大招……”

人民币不值钱了

所有的价格都是汇率,汇率就是价格,二者是一回事。只是我们平常说价格的时候,默认是以人民币来兑换的。

汇率=价格,人民币兑美元,从6.5:1跌到7.2:1,意思就是以前1美元只值6.5元人民币,现在值7.2元人民币了。人民币不值钱了。那么,为什么会跌,以及这种下跌会产生什么影响?

美国人乐开了花,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都可以轻易拿下整个上海、拿下深圳……从此吃喝玩乐,潇洒人生。中国人为了赎回来,加倍辛苦工作,争取早点挣到54万亿。

有人说:不对啊,听说贬值是好事,有利于我们的商品出口。“有利于商品出口”的逻辑,正如上面所讲:因为我们的东西对外国人来讲变便宜了,5400张绿纸就能买下上海,他还犹豫啥?他当然赶紧买买买。

有人说,反正出口增加了,是不是有利于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厚?(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单靠本身贬值增加出口是绝不会赚更多外汇的,因为你商品便宜了,商品出口量会增加,但成交总金额却不会增加。

央行抑制本币贬值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增加交易成本,提高中间的摩擦税费;二是抛售外币或回收本币,降低二者的压力差。

银行说可以啊,但我每卖给你100美元,就要交20美元的风险准备金给央行,所以我的成本大增,所以要涨价,而且不能卖你太多。

一个补丁摞一个补丁。因为每个补丁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新补丁来盖上。最终像朝鲜、津巴布韦、土耳其,表面一个价,黑市一个价。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更迷惑了:为什么贬值也不好、抑制贬值也不好?

各国央行干预汇率,往往是出台政策“禁止你去医院”。大家都不去医院了,医院门可罗雀,就当大家都没有生病吗?

去年美国大放水,购买力下降,美元贬值;今年开始收水了,购买力上升,美元升值。同时叠加我国今年出现了特殊困难,生产率下降,(预期)购买力降低,人民币贬值就出现了。

自己生产的商品不够多(相对来讲就是钞票变多),就需要让钞票流出去购买外国商品来填补空白,这是一种自发调节。

美元泛滥是输入性通胀的主因

这个政策的确有助于降低输入性通胀压力。很多人比较迷惑:人民币贬值之后,进口商品价格变高,岂不是输入性通胀更加严重了吗?

因为美元泛滥是输入性通胀的主要原因,那么通过上调外汇准备金率来减少美元流动性,就肯定会有助于降低输入性通胀压力。至于人民币贬值,只是压力缓解之后的一个自然结果。

很多人对于整个金融原理没有明晰的结构化认知,只从一些碎片中捕获一些知识,是导致思维混乱的主因。

用最基础的逻辑和最小白的语言讲清人民币贬值问题,但现实中会复杂一些。再复杂,它本质上也是一个数学问题。两个国家、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尽管这个模型中的变量很多,有些变量不容易获取,但它终究是有科学规律的。

当然也有水平高一点人说,两国汇率的波动,升值和贬值,都是取决于两国的利率水平。这种说法呢要比“战争论”高不少,但仍然是在初级教科书阶段。

这个认知虽然比那些讲货币战争的高了不少,但还是表面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阿根廷利率高达70%,比索为什么还是跌跌不休?为什么没有大量资金涌入阿根廷,反而阿根廷的资金还要往外逃?

假设阿根廷当局强行加息到很高的水平,远远超过通胀的水平,让它的实际利率高于美国。是不是比索兑美元的汇率就可以由贬转升了?

是的,之所以说利率决定汇率是一种表面现象,就是因为利率本身又是被生产率所决定的。所以前面直接跳过利率的问题,指向生产率。

真相为何已不重要 阴谋论有个最要命的缺陷

如果你看待事情都是斗争,如果你不相信人类可以自利利他、互利协作,那么你就极易拥有战争思维,看什么事都是一场战争。

这种叙事听起来很刺激,裹挟着民族情绪一起,使得肾上腺素增高,使大脑的神经递质飙升。真相为何已经不重要,总之一句话:一切都是美帝的阴谋。

其收割方式就是,以超级强势美元启动世界范围内大萧条,让其它国家的资产价格破灭,然后美国资本去全球收购廉价资产。由于美元霸权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这成了其它国家不可触碰的一道红线,谁敢挑战美元霸权,谁就会被消灭。

货币阴谋论鼻祖,当然是某人写的《货币战争》。他开了这个先河之后,很多人受他启发,也陆续写了金融战争相关的书。比如手边这本:

书名就不讲了,这本书是2013年写的,现已过时。它推测2015年会迎来中美金融决战,然后一战定胜负,要么彻底击垮中国,要么中国翻身崛起。

瞬间感觉这个世界变得透彻了,明白了一切真相(图片)。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艰苦的,远远比吸收知识要难得多。但一旦转变过来,你就会发现那种阴谋论完全不值一提。

没有。美国加息,它仅仅是站在自己国内经济的角度,需要加的时候就加、需要降的时候就降。它只是不太顾及其他国家而已(其实那些国家破产大部分也都是内因,美国很难顾到)。

当现实世界和市场现象让人难以理解的时候,人们便会把问题纳入阴谋论框架:为什么加密货币涨这么猛?因为庄家控盘;为什么又跌得这么猛?因为庄家要割韭菜;为什么股市大幅上涨?因为GOV发动了牛市;为什么又出现了股灾?因为GOV要收割中产……

总之,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由某个“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操控、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足以解释一切,让世界变得简单!

可是阴谋论呢,既然事情完全被某个神秘力量决定,而这神秘力量的主观想法又不可测,你当然不可能推测他未来会怎么做。做投资实战的朋友,要是奉行阴谋论思维,那可是要了亲命!(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钟灏)





双碳目标背后大国战略考量 人民币重夺战略资源主结算权

【博览财经特稿】“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不止是我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金融界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除了在微观层面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更具有宏观价值的使命是在当今去美元化的浪潮之下,打造出“绿能人民币”,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其背后的逻辑绝不仅仅是在绿色发展领域承担国际责任,而是保证我国可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战略。

二是占领未来全球产业体系的制高点。能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能源体系的变迁也引领了全球的经济格局、产业格局以及国家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各国在碳减排的共同目标之下,致力于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经济,正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调整着能源结构。全球经济正在进入第三次能源体系变革期,而其背后则代表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构,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三是打破美元霸权地位,谋求国际金融环境的自主可控。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在全球收割铸币税,一直严重影响我国的货币主权。而且全球化的美元结算体系使得我国在中美摩擦当中,时刻承受着美国长臂管辖和金融制裁的威胁。

美国能够频频动用金融制裁工具,无非是基于美元霸权地位,而美元霸权又源自于石油美元。我国如果想打破美元垄断,就要打造新的全球大宗商品货币。而当前这一轮能源体系变革,恰恰动摇了石油美元的根基。

这就给人民币提供了一个在国际货币擂台赛上挑战石油美元的历史机遇。如果说人民币在此前的任务只是稳步推进国际化,那么在未来几十年的责任与担当就完全不同了,是要抓住全球能源体系变革的机遇,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属性的“绿色能源人民币”。这就是“双碳”目标的第三重战略意义,也是最为长远、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大国博弈是全方位的竞赛,金融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赛场。人民币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实现其战略任务,成功打造“绿能人民币”,无疑将帮助国家在金融赛场上拿下重要一分,而且随着石化能源和绿色能源之间的此消彼长,时间将站在我们这边。

复盘石油美元的诞生历程

其中,第一步争夺绿色能源的全球主结算权是难度最大的。当然,美元也并非天然就是石油的结算货币,通过复盘石油美元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大致看清打造“绿能人民币”的方向在哪里。

美国在深刻认识到了石油对现代工业的控制力后,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斡旋来把美元和石油捆绑起来。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秘密协议,沙特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唯一的定价货币;而美国则向沙特出售军事武器并保障沙特的国土安全。

复盘石油美元的诞生过程,可以发现石油美元并不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叠加美国的主动作为才得以实现的。

这三个方面的客观条件,人民币都不具备。因此人民币争夺绿色能源的全球主结算权就不可能像石油美元那样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先谋求单点突破,再通过持久战把局部优势扩大到全球优势。

货币的三大功能分别是作为价值储藏载体、交易支付媒介以及记账单位。如果说黄金美元是基于价值储藏的功能,那么石油美元就是基于后面两项功能。这也是我国通过把人民币打造成“绿能人民币”来晋升全球储备货币的逻辑基础。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打造“绿能人民币”不只是金融界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任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方能成功。

绿色能源主要以清洁电力为载体,整个产业链包括新能源发电、电力传输、存储与使用等环节,代表性产业分别是光伏发电、风电、动力电池。这几个代表性产业的核心自然资源不再是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而是锂、钴、镍、铜等有色金属。这些有色金属都是传统的工业原材料,属于周期品;但是在绿能时代,就作为电力存储与传输材料的关键元素而跻身战略性矿产资源之列。

按全球的供应量来看,澳洲锂矿占比为50%,南美盐湖占40%,中国的盐湖和矿山共10%。而从储藏量来看,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三国的盐湖则占据了全球已探明的70%锂资源。因此该地区也被称作“锂三角”,是下一个“海湾地区”。

钴作为稀有金属,同样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需原料。全球已探明的钴资源储量仅740万吨,而且分布较为集中。非洲刚果金的储量是360万吨,占全球钴储量的50%;排名第二的是澳大利亚,全球储量占比约18%。我国作为全球钴最大的炼化和消费国家,却严重缺乏钴资源,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铜是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所必需的关键材料。铜的储量相对丰富,其中拉美地区是核心供给产地,其中智利和秘鲁两个国家的储量超过世界铜矿总储量的37%。智利和秘鲁同样是全球前二的铜矿生产国,在产能全球前十的铜矿矿山中各占三家。

事实上,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布局多年,争夺这些矿产资源。比如在锂资源方面,全球销售额前6家锂资源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已经控制了不少锂矿资源。

人民币争夺主结算权要怎么走?

一是在微观主体层面,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国际贸易选择哪种货币进行结算是买卖双方的市场行为,而卖家是否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是其中的关键。恰好中国企业已经在锂、钴等材料的源头已经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这些卖家很多都是国内企业在海外收购或者成立的中资矿产企业,那么在企业动员方面就便利了很多。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可以针对某家企业以及企业高管动用司法手段,甚至是跨国引渡;为了打击俄国,可以联合西方各国发起史上最严厉的、全方位的制裁。在中国的新能源发电、动力电池产业已经远超美国的情况下,美国是否会采取同样的手段来打击我国的代表性企业?这已经是产业链上各家企业需要关注的风险。

为了帮助在海外的中资矿产企业改善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法律制度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结算机制、提供更加便利的人民币清算服务。

四是在人民币使用场景方面,探索在这些资源国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出口企业如果在拿到人民币之后就兑换为美元,那么人民币结算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这些资源国建立起离岸人民币市场,企业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理财、投资以及更加广泛的贸易结算,人民币再回流国内,形成循环流动的格局。

五是在外交、国际组织、军事等方面形成合力,助推人民币争夺绿能战略资源的主结算权。争取绿能战略资源使用人民币结算,本质上就是抢夺美元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定会受到美国在各个方面的阻挠。美国可以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影响力来打造石油美元,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来维护石油美元的地位。我国同样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影响力,来为人民币争夺主结算权创造更多条件和保驾护航。

六是大力发展绿能产业的衍生品市场,成为全球定价中心。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催生了石油期货的产生。石油期货的发展又形成了石油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而石油期货又是以美元作为交易货币,因此又进一步巩固了石油美元的地位。

截至目前,无锡不锈钢电子交易所已经覆盖了碳酸锂、钴、镍的期货产品。新能源金属的衍生品市场才刚刚发展,我国务必要凭借在市场规模、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率先抢占市场份额,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金属期货市场,就可以牢牢控制住这些新能源金属的定价权。

打造绿能人民币不只是政府的任务,同样是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而金融机构在承担应有责任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抓住“双碳”时代的机遇。我国金融机构在支持打造绿能人民币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必然产生相应的金融需求,但是这些业务要面临复杂的行业风险、技术风险、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等,要求金融机构具有充分的行业认知能力、技术辨别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经验。

二是扩大汇兑币种的范围,提升外汇结算的便利性。首先,在汇兑业务上加大对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刚果金、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货币的支持。目前商业银行的汇兑业务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港币为主,还是延续出口导向阶段的货币品种,而小币种的汇兑服务相对欠缺且仅由部分大行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基础是不能支撑起绿能人民币战略的。

其次,进一步拓宽银行的结算账户体系。此前因业务需要开立多个外币账户,且每个账户都要单独进行记账、对账管理,财务工作多、压力大。建议全面推行使用一个账号管理多个币种资金包括资源国家的货币,通过这种模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本外币资金统一管理的便利。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国内商业银行更多的在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刚果金、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寻求代理行,建立起更完善的人民币跨境服务网络。

同时,可以探索发行相关金属商品的金融理财产品,满足高风险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但需要密切跟踪关注市场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因素,注意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匹配度。(来源:西泽研究院 作者:桐柏)




人物广角




“奶茶千金”继承家业 年近花甲的蒋建琪挺郁闷

【博览财经特稿】前两年有人建议香飘飘开奶茶店,这个建议被蒋建琪否了,理由是害怕伤了“杯装奶茶”的调性,蒋家父女是不是该重新考量一下呢?

今年也是他独生女蒋晓莹接手香飘飘的第6年。要是公司能在父女共事期间持续盈利,“中国杯装奶茶之父”与“奶茶千金”的组合一定能成为二代接班的行业佳话,可惜天不遂人愿。

“奶茶千金”忙活6年  还是没抓住年轻人的心?

大学期间,蒋晓莹便开始了创业。她与同学在人人网上注册了公共账号“蜗camp”,做过露营设备租赁的生意。此后,她更是成为连续创业者,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香飘飘掌门人蒋建琪的独生女。

这时蒋建琪想让女儿接班。蒋建琪曾在采访中说道,“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活力源泉,要让更多年轻人去闯、去冒险。”他还对媒体多次提到“女儿有经商的天赋”。

2016年5月,蒋建琪为了女儿,裁撤了电商部门,改为互联网创新中心,任命她为总经理,负责电商和新媒体运营业务。此后在蒋晓莹主导下,香飘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她着重提高电商在整体销售中的比重,并推出电商定制款、季节款的奶茶口味。

年轻人喜欢果茶,2018年她又力主推出果汁茶,对标现调水果茶,卖点是0脂肪、0添加色素。近两年,香飘飘也杀入气泡水市场,推出0糖气泡水“咸柠七”,对标元气森林。

蒋晓莹还打算从两个角度扩充品类规模的广度,一是拓展海外市场,二是深耕下沉市场。2021年蒋晓莹表示,因为疫情和海运的问题,香飘飘在海外市场遇到了增长瓶颈,但过去一年依旧在冲泡品类上实现了178%的增长。此外,国内下沉市场,全国有3000多个县区、乡镇消费市场容量巨大。2021年,香飘飘的冲泡奶茶在下沉市场表现不错,经典系列同比增长32.21%。

香飘飘突然不香了? 或许早有迹可循

季节因素肯定是有的,香飘飘的主打产品还是冲泡奶茶,夏天本身就燥热,谁也不想自找麻烦来一杯开水冲泡的奶茶。说疫情原因也是有的,最重要体现在原材料费用的上涨,近期纸制品、塑料制品、天然气等价格有所上升。另外部分重点销售区域的管控,导致业务受到影响。

结果很突然,但或许有迹可循。2017年至2021年,香飘飘营收分别26.4亿元、32.51亿元、39.78亿元、37.61亿元、34.66亿元,同期增幅10.49%、23.13%、22.36%、-5.46%、-7.83%。归母净利2.68亿元、3.15亿元、3.47亿元、3.58亿元、2.23亿元,增幅分别为0.63%、17.53%、10.39%、3.15%、-37.9%。

为什么是2019年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认为,我国茶饮行业2012-2019年进入到“茶+奶+水果”的2.0时代,大量茶饮品牌持续迭代。

线下奶茶店增多不说,产品内卷同样卷到天花板。不管是走高中低端还是新旧势力,大家都在疯狂上新品。2018年至2020年,喜茶、奈雪的茶三年分别上新300款、200款产品,连卖咖啡的瑞幸去年一年都推出100多款新品。随意打开一家品牌奶茶店铺页面,少则四五十种饮品,多则上百种,多到让消费者产生选择困难症。

反观香飘飘,八妹数了一下,其官网冲泡奶茶系列产品口味才20种左右。

还有一点,冲泡奶茶里面含有的“植脂末、白砂糖、葡萄糖、单、双甘油脂肪酸脂”,在当下注重健康的年轻人看来,是不健康的灾难。

两相对比,再加上电商兴起,奶茶的年轻消费群体会选择谁,不言而喻。以八妹办公室举例,年轻、热情、美丽的女同事时不时会来一场说点就点的“奶茶局”,口味多样,价格不菲,还得下楼取货,但她们乐此不疲。从来没见过她们拿着冲泡奶茶,蹲在饮水机旁比V拍照。

前几年,知乎上有人正经提问:“地球外面是什么?”一个极其不靠谱的答案点赞最高:香飘飘。

微博上有人这么评价香飘飘亏损问题,他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香飘飘的广告,但这几年看不到广告了,是不是香飘飘舍不得广告费,导致没人买,所以才亏损的。

蒋建琪干脆辞职跟着弟弟一起干,后来自己创业。卖过糕点、棒棒冰等食品饮料,2003年他的“老顽童”棒棒冰销售额突破2000万,缺点就是季节性太强,秋冬春三季都不好卖,于是他想到企业转型。

2006年成立一年多的香飘飘还没有多少知名度,蒋建琪决定重金砸广告,当晚他彻夜难眠,最终决定拿出3000万,全部投给湖南卫视黄金时段。

2007年,香飘飘从年销售额5000万猛增到4.8亿。蒋建琪又把广告语玩出新花样,“绕地球多少圈”“小饿小困喝点香飘飘”之类的广告语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思。

由于电视媒体式微,宣传阵地转到了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小红书上有2万篇笔记关于她家奶茶。年轻人爱玩的“盲盒”、《欢乐颂》等热播剧,香飘飘一个没落下,紧跟时尚潮流,完全迎合年轻人市场。

2017年至2021年,香飘飘营销费分别为6.17亿元、8亿元、9.67亿元、7.14亿元、7.4亿元,而这几年的净利润只有2.68亿元、3.15亿元,3.47亿元,3.58亿和2.23亿。

一位网友的话比较透彻,他说:“盘子太小,养不活大金鱼。”《2020中国新茶饮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现制奶茶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100亿元大关,而冲泡奶茶市场规模仅为48.9亿元。

前两年有人建议香飘飘开奶茶店,这个建议被蒋建琪否了,理由是害怕伤了“杯装奶茶”的调性,蒋家父女是不是该重新考量一下呢?

曾有一句流行语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一声,许多企业家对此感触良多。当然,他们发财的时候,时代也没打招呼。(来源:金融八卦女(ID:baguanvpindao) 作者:黄沐逍)





做回“包租公” SOHO中国创始人夫妇似乎找到了归宿

【博览财经特稿】在经历了“跑路”传闻和“私有化”风波后,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张欣夫妇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1665651818617080.jpg

和其他大多数家族化企业不同,潘石屹、张欣夫妇一直没有扶持“二代”接班的想法和打算。潘石屹共有三个儿子,第一任妻子生下长子潘瑞,与万达公子王思聪、商业巨富之子王烁和富力公子张量,被誉为新版"京城四少"。第三任妻子张欣生下次子潘让和幼子潘少。

在本次辞职后,徐晋和钱霆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和联席CEO;黄晶生被任命为董事会非执行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和ESG委员会主席。从履历来看,两位接任者都是SOHO中国超过20年的老臣。其中,徐晋于2001年2月加盟SOHO中国,历任人事行政部总监、采购部总监、副总裁,负责资产和物业管理。而钱霆于2002年10月加入SOHO中国,曾任本公司租售市场总监、副总裁,负责物业租赁和销售。

这次真的要“跑”?

1995年,潘石屹和张欣成立SOHO中国,并于2007年赴港上市。2012年通过变卖写字楼迎来快速发展。同年,SOHO中国宣布转型,由散售型物业转为持有型物业,潘石屹变身“包租公”。当时,潘石屹给出的解释是:自持物业,比持有人民币好。

2015年-2017年,SOHO中国每年都有大宗交易曝出。但在频繁的出售资产后,潘石屹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2018年3月立下Flag明确表示,未来不再出售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SOHO中国陆续通过出售资产套现超过350亿元。

除了频繁出售国内资产,2011年,潘石屹夫妇开始投资海外资产,先是斥资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港务局长途巴士站办公大楼,后又花费6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的49%股权,接着耗资7亿美元联合巴西财团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的股权。

关于“跑路”传闻,潘石屹回应表示:“千万不要相信谣言,我现在拿的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这房子建到这个地方,我带不动的,一毫米都不能移动。老是说我跑了跑了,这都是谣言,跑不了的。”

潘石屹做回“包租公”

SOHO中国表示,上半年SOHO中国租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两个最新竣工的项目,即丽泽SOHO与古北SOHO,分别贡献8675万元、1.32亿元的租金收入。不过,受新冠疫情影响,北京及上海办公楼租赁市场承压。截至2022年6月30日,SOHO中国投资物业平均出租率下降至约80%。

事实上,一直以来,SOHO中国的营收构成包括租金收入和出售物业单位两部分。但从2021年至今,出售物业收入却一直为0,而2020年这一数据约为6.54亿元。迫于偿债压力,SOHO中国选择在今年对其部分物业项目进行打折出售,以此来实现快速回款。

为此,将按照市场估值的七折出售3.2万平米在京沪两地的部分核心物业。

SOHO中国表示,此次资产出售,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缓解资金压力,销售所得将全部用于降负债、不分红。通过“减负”前行,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寻求长期健康发展。

SOHO中国回应表示,平台中显示“售出”状态的房源均已签约,半年中未披露是因为尚未到会计准则要求的收入确认时点。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目前SOHO中国的资金来源仍是租金收入,销售并未提供明显助力。

当然,已经习惯“卖卖卖”的潘石屹并没有打算放弃这部分收入。SOHO中国表示,为减轻资金压力及改善财务状况,未来会继续采取措施出售部分商业物业尾盘。

“包租公”愁租

今年上半年,SOHO中国录得毛利约7.42亿元,同比增长约13%;租赁业务毛利率约83%,去年同期数据约82%。期间,该公司净利润约为2亿元,同比增长约63%。

从债务方面来看,截至6月末,SOHO中国流动负债总额为66.23亿元,总负债318.69亿元,净资产负债率约为44%,属于较低水平。

从其账面现金状况来看,截至上半年,SOHO中国的限制性银行存款为8644.2万元,结构性银行存款为2.22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62亿元。

据SOHO中国披露,丽泽SOHO出租率自上年同期的74%升至82%,光华路SOHO二期出租率相对稳定维持在81%的水平。

1665651875643769.jpg

SOHO中国预计,未来6个月,随着大批上半年推迟交付新项目的大量入市,租赁市场将持续承压。在相对低靡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下,SOHO中国的写字楼租赁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而潘石屹也非常乐观:“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我们相信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写字楼市场的稀缺性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减。





1665651860485420.jpg
1665651841932775.jpg
1665651807942498.jpg
1665652211775751.jpg
1665652195134327.jpg
1665652179768550.jpg
1665652157956523.jpg
1665651266664793.jpg
1665651237141810.jpg
1665651528334373.jpg
1665651488215299.jpg
1665650889657993.jpg
1665650864242602.jpg
16656507028903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0.0916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