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看不到的次生灾难在酝酿中 俄乌“蝴蝶效应”或引发大量黑天鹅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8 07: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短期与长期因素累加 40年未见全球大通胀来袭                 
【研究员】:wh
这次加息是在美国2月份通胀公布以后。2月通胀率是7.9%,然后很快出台了加息25个基点的政策。应该说过去一年(2021年),美联储在“控制物价”和“就业”这两个经济指标之间选择了“就业”,通胀问题的重要性排在就业之后,但是随着通胀率的持续提高,现在不得不应对通胀。

                                 

1649234201622084.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步伐,对全球市场究竟释出什么信号?这一轮通胀是否有长期化趋势,全球正在进入一个超级通胀周期吗?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受原材料上涨影响有多大?目前中国PPI走高、但CPI比较温和,未来会传导到CPI吗?

近期,国内资本市场和中概股的剧烈波动引发市场关注,国务院金融委3月16日的会议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将起到怎样指引作用?

针对年初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动,观察者网采访了知名经济学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腾泰。

观察者网:滕博士您好!请问美联储最近正式开启加息步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这是不是应对通胀的不得已之举?

滕泰:我想是的。首先,美国的通胀率已经连续若干个月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从2021年4月份以来,美国的通胀就开始上行,当年4月份突破4%、5月份突破5%。之前美联储一直认为通胀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即便如此,一直到2021年年底,美联储才放弃了“通胀暂时论”,承认通胀可能不是暂时现象。从这一年年底开始,美联储不断地释放加息、缩表的信号,引导市场预期。

这次加息是在美国2月份通胀公布以后。2月通胀率是7.9%,然后很快出台了加息25个基点的政策。应该说过去一年(2021年),美联储在“控制物价”和“就业”这两个经济指标之间选择了“就业”,通胀问题的重要性排在就业之后,但是随着通胀率的持续提高,现在不得不应对通胀。

从应对通胀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一轮通胀的背景非常复杂,未必是加息就能够很快遏制住的,但是美联储也不得不做加息这样一个动作。同时,一旦加息,有可能会引起美国股市的大幅下跌。

因此,在加息问题上,美联储一向慎之又慎。每次加息之前,都会多次、持续地释放加息信号,当市场把加息预期基本上消化了以后,然后通过小幅加息(加0.25个百分点),符合或者小于市场预期,从而形成一个正的预期差,让资本市场感觉加息早就消化了。

果然,加息以后,美国股市出现小幅上涨。这种引导的艺术,这些年来美联储应该说是执行得非常不错。所以,加息是美国为了应对通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但是加息能否遏制美国的通胀,我的回答是可能比较难。同时,美联储自己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加息短期也不一定能很快控制通胀,所以加息的幅度很小。

1649234216215054.jpg

观察者网:美联储一直将通胀说成是疫情放水和供应链导致的短期现象。您能不能展开讲一讲,这一轮通胀是否有长期化趋势?全球劳动生产率提升困难、资本垄断加剧、全球化倒退是否才是通胀的根本原因?全球现在正在进入一个超级通胀周期吗?

滕泰:这轮可以叫做全球通胀吧。欧盟、美国,包括阿根廷、土耳其等等,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欧洲、美国通胀创下了4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德国的PPI还创下了70年以来的新高。

这样一种40年未见的全球通胀,既有短期因素冲击,也有长期因素影响。首先,此轮全球通胀有很多短期原因,比如疫情冲击、区域战争、能源价格冲击等等。但更值得重视的是长期性的原因。

第一个长期性原因,就是欧洲和美国长期以来货币超发所带来的滞后影响。过去13年,自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资产负债表持续扩张了7倍以上,其中仅新冠疫情以来就扩张了一倍。

之前十几年的货币超发都没有造成通胀,主要是因为超额货币发行被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所吸纳,同时也有中国过剩产能对冲,所以没有形成全球通胀。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原来的货币流动方向变了,即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已经成为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不能再吸纳过剩的货币,而中国的过剩产能也不像几年前那么多,欧美的通胀可能要为过去十多年持续货币超发付出代价了。

多年持续的货币超发滞后影响一旦开始,就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假设以“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来测算的话,我们测算的结果是:要回到疫情之前的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那么美国大概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来吸纳过去13年所累计超发的货币。

关于货币影响,目前国内学者有一些流行的、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这轮通胀跟货币发行无关,主要理由是去年10月份以来,美国已经不再搞量化宽松了,但是它的物价还在持续往高走,所以说这轮通胀主要不是因为货币原因,而是因为供给方面的原因。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仿佛在说今天的伤痛与昨天的车祸无关。虽然2021年10月份以后,美国再没有量化宽松,但是之前的量化宽松是在持续影响现在和以后的。这个因果关系是不能这样撇开的。

当然,这些专家所提到的其他东西也非常重要,比如说供给冲击。此轮供给冲击也有很多长期因素。比如问题里提到的劳动的冲击,有短期因素,像疫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意愿;但更多的是长期因素,这么多年低生育率的影响,老龄化、少子化,社保成本提高,雇佣和解雇成本提高等等。所以,劳动供给冲击对物价的影响是个长期现象。

在美国和欧洲,他们的劳动者报酬总额占GDP的比例超过50%,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会造成明显的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本身又会带来劳动者加薪要求,加薪再会推高通胀。一旦形成这样一种循环的话,可能劳动工资的冲击也会是一个长期现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竞争格局的变化造成很多行业垄断加剧。如果是完全竞争、充分竞争的话,价格就很难上涨;但如果竞争程度弱化,垄断程度甚至寡占程度提高,那么涨价就会变成比较容易的事情,对所有行业都一样。

此外,还有贸易保护主义。比如美国这些年对中国施加的这些关税,事实证明实际上它大多已经加到美国国内消费者头上,推动了他们物价指数的提高。

所以说,这轮全球通胀的原因有短期的,但是确实有很多长期因素的累加。

观察者网问:如果全球央行被迫加息,而经济又未能快速复苏。我们会见到长期滞涨吗?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涨是否类似,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点?

滕泰:今年这种挑战并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比如2023年,全球陷入滞胀风险的概率就会大增。从目前来看,去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速高达7%,失业率创下近几年新低。需求旺盛才有通货膨胀,在这样的增速之下,谈停“滞”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但是如果通胀指标持续创新高,比如说下个月、即今年3月份有可能美国的通胀率突破8%,欧洲的CPI有可能突破6%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加息无论对欧洲或者美国而言,都应该是一个持续性政策,有可能加息次数超预期。

加息本身虽然会抬高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消费,但是它对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对平缓的。可怕之处在于这种加息本身会不会引起美国股市的硬着陆,这个是美联储最警惕的事情。

美国股市从2009年一季度涨到去年四季度,涨了差不多十二、三年的时间,道琼斯指数涨了5倍。这样一个大牛市,在美国资本市场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一旦加息引发股市的硬着陆,快速下跌,就会对投资和消费形成剧烈的打击,可能会有经济衰退的风险,但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从美联储的操作上来看,它期望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概率也不太会出现这种现象。美联储会在每次加息之前,充分地释放加息预期,真正加息的时候股市并不恐慌。然后下一次加息之前,他又不断地释放信号,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故事。

美联储希望由小幅多次加息来引领通胀的逐步下行,经济也会平稳地实现我们中国所说的“软着陆”。我们期待美国的经济和股市能够出现软着陆,但是也不能排除股市暴跌引发经济衰退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对黑天鹅事件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旦出现了黑天鹅事件,那么明年陷入滞胀的概率就会很大。如果不出现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崩盘这种情况,现在谈滞涨风险还是有所夸大的。

1649234236463611.jpg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受到原材料上涨影响有多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只看到PPI走高,CPI还比较温和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传导到CPI吗?

滕泰:中国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以后,确实在制造业各行业之中,都有比较强大的产能和制造能力。很多行业是存在过剩产能的,在这种前提下,虽然有过剩货币、虽然有上游的成本冲击,但传到下游其实很难。

上游为什么容易涨价?因为上游有很多资源品和能源处于一个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格局,比如石油、铜和铁矿石,由全球几个巨头垄断,所以很容易涨价。

中游的话,比如钢铁,往前10年、20年有成千上万个小钢厂,现在变成几个巨头、寡头垄断。在小钢厂很多的时候,上游涨价,中游很难涨。现在来看,铁矿石涨价,钢铁就会涨,钢铁又会传导到制造业的下游方向。

这就是刚才谈到的,价格形成机制跟市场竞争格局有关系:偏垄断的市场就容易涨价,偏竞争的市场就很难涨价。

问题在于,中国上游的煤炭、钢铁和石油等领域,大量存在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情况,而下游一般的制造业产品,都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自由竞争。中下游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和完全竞争,它就不能涨价,你一涨价的话消费者就去买别的企业的产品,涨价就会丧失市场份额;不涨价的话,企业就只能忍受这个成本冲击和自身利润下降。

看过去一年多情况,中国的PPI持续上涨,去年10月份最高到了13.5%,现在有所回落,但还有8.8%,但CPI始终只有1%左右,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是中下游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消化了上游的成本。虽然短期来看CPI没有上涨,但这种代价的承受也是不能持续的。一旦到了临界点,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危险的话,它也会涨价的。

所以目前看,上游的成本压力在中游和下游,主要是在下游的企业把它吸收掉了。但它造成的结果是中下游大量中小企业利润的下降。

观察者网:中国房地产市场曾经吸纳了大量流动性资金。如果未来通胀再起,我们还会看到房价大涨吗?

滕泰:这个比较难。因为房地产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居民收入增速、利率、房地产信贷政策、土地供给、城镇化因素……但总体来看,过去20多年中国房价上涨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城镇化因素。

过去十几年,每年有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最近这几年每年也差不多1000多万的人口进城市。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带来的房地产需求增长是巨大的。往后面看,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中国城市每年迁入人口和现在城市常住人口的比率,从高峰时期的1.6%降到现在的0.8%;全国城镇化率,也从不到40%上升到目前64%左右。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城镇化率能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后面还有一定的城镇化空间,但这个速度已经显著放缓了。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20年(2001-2021)的房地产上升大周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可能老百姓不一定再会选择购房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今后的购房需求可能更多的是居住的刚性需求,投资性或是投机性的需求会越来越少。

观察者网:稳增长压力下,通胀会如何影响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滕泰:目前来看,可以暂时不用太顾虑这方面。因为中国目前的通胀率是1%左右,那么应该集中精力稳增长。中国面临的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今年全年估计也就3%左右,那再加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消费,全年的消费增速要能保持在5%以上,还是存在非常非常大的挑战的。

这种情况下要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大力提振消费。消费现在能够拉动GDP增长的65%,所以如果消费低迷的话,实现增长目标就很困难。目前来看,受疫情防控、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消费增速放缓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内循环、制约扩大内需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接下来要大力度提振消费。

同时投资方面也需要更多政策。比如降息,比如国家金融委最新会议上提出的要提供更多的新增贷款等等。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来看,稳投资也非常重要。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是下滑的,能保持正增长就不错了;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前两个月数据比较好,后面还有待观察。所以,今年稳投资主要还是靠基建。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今年主要目标是增长。上半年控制通胀肯定没问题,CPI全年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也没问题,但是阶段性的指标,比如第三季度的9月份,或者四季度的10、11月份,CPI会不会冲到3%甚至4%以上?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所以,下半年开始要关注通胀和物价指标,明年控制物价的压力会比较大,今年尤其上半年可以专注稳增长。

1649234250214877.jpg

观察者网:国家统计局2月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态势稳中向好,超出市场预期。总理提出的今年5.5%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依赖更宽松的政策吗?

滕泰:我觉得需要。目前来看,问题主要是融资成本太高,量上的宽松有一定必要性。我觉得关键是融资成本,要像总理强调的那样,实质性地引导融资成本的下降。

从中国目前企业信贷总额来看,非金融企业的信贷总额超过100万亿。如果降低融资成本一个百分点的话,那就相当于给企业减少1万亿的成本,所以降息对于减少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预期的作用非常大。

降息对降低政府债务成本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按照财政部公布的口径,目前我们中央财政加地方政府财政的总负债在50万亿以上,如果加上隐形债务,数据可能会更大,所以降息对于降低政府的债务成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提振居民消费也需要降息。不考虑百姓的信用贷款,仅仅是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就将近40万亿;这么大的按揭总额,如果利率能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居民的偿债压力一年减少几千亿,这会极大提振消费。所以现在来看,货币宽松政策在今年的关键应该是尽快降息,大幅度降息。

观察者网:近期国内资本市场和中概股的剧烈波动引发市场关注。能否谈一谈股市和市场的关系?金融委16日会议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起到了怎样的指引作用?

滕泰:股市对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股市上涨,有正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股市下跌有负的财富效应,会打击消费。股市上涨,企业估值会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投资,而股市下跌带来估值下降,那就会打击投资,让更多企业会把用来新建项目的资金,用去收购市场上原有的项目,新扩建项目就更少了。所以总体来看,股市上涨既有利于稳消费、也有利于稳投资。

正因如此,欧洲和美国的决策者,对他们的股市十分重视,每次下跌,他们的最高领导人就会出来讲话。但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中国人把股市当成投机,不但不去支持股市涨,反而是担心股市涨,怕股市涨了以后形成泡沫。这种错误的思想就好比害怕摔跤,所以就在地上趴着,好像一直不站起来,就永远不会摔跤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或者再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天旱了,不去抗旱,反而怕下雨造成洪涝,因此去提前防涝。

中国股市指数这10年来没有涨,近期在中概股和港股的带动下,A股又出现大幅回调,很多蓝筹股的估值处于历史的最低位。所以目前来看,急需的不是“防涝”或“防泡沫”,而是防止“负泡沫”提振股市信心,发挥股市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国务院金融委的会议召开得非常及时,期待后续各方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会议的精神,重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振股市的信心。(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腾泰 采访:周毅)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大疫宽松终结 全球正式进入紧缩时代                 
【研究员】:wh
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利率三种手段来调节货币市场。具体来说,联邦基金是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这些资金可以拆借给其它成员银行。商业银行也可以直接向联邦储备银行拆借。这种同业间拆借的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

                                 

1649234468574884.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美国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0.25%-0.5%区间。该决议的表决结果为8票赞成1票反对,只有圣路易斯联储行长布拉德(James Bullard)投了反对票,他坚持加息50个基点。这是美联储在2018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这次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

同时,美联储FOMC 3月点阵图显示,官员预计2022年美联储共加息7次,即今年余下每次FOMC会议加息25个基点,至2022年底利率为1.9%,2023年底利率为2.8%。

这意味着大疫宽松终结,美国正式进入紧缩周期。由于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约60%、在国际结算中占比约80%,美联储此次加息定然推动全球经济开始进入紧缩时代。美联储加息对我们有何影响?中国将降息还是加息?这轮紧缩政策能走多远?

前胀后滞

这次加息终于在磨磨叽叽中落地。此前,3月加息已是明牌;俄乌战争给这次加息增加了一些变数,但差别只是加25个还是50个基点。美联储稳妥起见选择了25个基点,同时将贴现利率从0.25%上调至0.5%,与市场预期一致。同时,鲍威尔还透露,美联储最快可能在5月份宣布开始缩表,资产负债表框架将与上一次相似,速度将比上次更快。

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利率三种手段来调节货币市场。具体来说,联邦基金是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这些资金可以拆借给其它成员银行。商业银行也可以直接向联邦储备银行拆借。这种同业间拆借的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能够提高的联邦基金利率,是联邦储备银行直接拆借给商业银行的拆借利率。由于美联储是最大的同业拆借参与者,它提高拆借利率,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拆借利率上升。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进而推动市场贷款利率上升,市场流动性下降。

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联邦储备银行在公开市场中买卖债券来调节货币数量。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时,美联储启动大规模量化宽松(扩表),买入大量的债券直接向市场投放美元;去年11月开始,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到今年3月已终结了量化宽松;预计在今年5月将开启缩表,在金融市场上卖出债券回收更多的美元。债券市场的美元流动性下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拆借利率均上涨,进而推高市场贷款利率。

本轮紧缩周期,美联储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和大疫宽松政策导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陷入高通胀和高泡沫(高债务)危险境地。今年,俄乌战争重创了正在脆弱复苏的全球经济,大大增加了滞胀风险——通胀高企和资产泡沫崩溃。

如今,美联储的紧缩政策面临两难:紧缩力度不足,难以控制通胀;紧缩力度太大,可能击溃资产泡沫。

美联储去年错过了终结量化宽松的最佳时期,加上俄乌战争的冲击,如今他们面临巨大的通胀挑战。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1月份为同比上涨7.5%。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及粮食价格飙升,将推高3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但是,市场又担心美联储因通胀激进加息导致金融崩溃。穆迪货币政策研究部门主管斯威特说:“这会是一个非常激进的紧缩周期,我不知道美联储是否能让经济软着陆,很明显他们为解决通胀问题下了重注。”

这是一个不易权衡的难题。预计,在本轮紧缩周期中,美联储前期的挑战是“胀”大于“滞”,后期则是“滞”大于“胀”。美联储预测,2022年至2024年PCE通胀预期中值分别为4.3%,2.7%,2.3%,去年12月预期分别为2.6%,2.3%,2.1%。美联储还大幅度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2022年至2024年GDP增速预期中值分别为2.8%,2.2%,2%,去年12月预期分别为4%,2.2%,2%。2022年、2023年失业率预期中值与之前预测一致,均为3.5%(失业率指标钝化)。

从以上预测数据可以看出,在本轮紧缩周期中,美联储今年的政策目标主要是抗击通胀,每年的主要任务是应对经济下滑、泡沫崩溃风险。美联储希望在2022年将通胀压低到4.3%,而2月份CPI为7.9%,任务在抗通胀;同时,将2023年的经济预期增速降到2.2%,担忧经济衰退。

1649234487512988.jpg

与2016-2018年前缓后快的紧缩策略不同,这轮紧缩的进度可能是前期加息和缩表力度稍微会大一些,后期反而更加温和。FOMC 3月点阵图显示,官员预计2022年美联储共加息7次,至2022年底利率为1.9%,2023年底利率为2.8%。换言之,2022年预期加息幅度为165个基点,大于2023年的90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清楚,当前CPI高企有两个原因:一是货币因素,大疫量化宽松,刺激需求旺盛,即真正的通胀;二是供给因素,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打击了能源及原材料供给,进而推高了粮价和物价,即不是真正的通胀。鲍威尔认为,美联储对新冠和战争引发的供给危机毫无办法,他要做的就是解决货币因素,终结量化宽松,提高利率和缩表。

假如俄乌战争及对俄制裁未扩大化,2022年通胀率依然在6%以上,资产泡沫又岌岌可危,美联储怎么办?美联储依然会把抗击通胀放在第一位,哪怕资产泡沫因紧缩而崩溃。这是美联储官员的职责(通胀目标)所在,是美联储根深蒂固的沃尔克遗产,也符合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

假如2022年美联储将通胀率依压低到4.3%的预期目标,那么,美联储会更加关注滞的风险,即经济下滑、金融崩溃。通胀是美联储当前的挑战,但美联储真正担心的是金融风险。

现在的美联储在货币操作上更倾向于现代货币理论。他们不太在乎货币数量的多寡,对通胀不忌惮。只要不爆发通胀、美债收益率曲线不陡峭,他们更愿意维持宽松政策,通过发行美元来促进国民资产证券化——支持金融资产膨胀。三月议息会议公报指出,“美联储在未来缩减资产负债表时,将留意更大范围的经济形势”。

Guggenheim Partners首席投资官Scott Minerd信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对如今美联储的操作颇为不满。他指责,美联储已经基本上抛弃了货币政策正统——不承诺控制货币供应。Scott Minerd认为,美联储以牺牲在控制货币供应和管理资产负债表方面的职责为代价,对金融市场给予了过度的关注。

客观上说,如今美国通常认为的通胀难题(以CPI为指标)要弱于七十年代大通胀时期;而金融资产泡沫风险要远远大于七十年代。当时的大通胀,除了货币超发外,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美元信用崩溃。美元信用崩溃导致美元全面贬值,对应的商品价格则全面上涨。重建美元信用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美元重新定价的自发程序。此后十年大通胀是美元三次贬值、重新发现价格的十年。其实,如今的货币超发规模远甚当年,若按弗里德曼的通胀定义,今日之通胀要恐怖得多。只是通胀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商品通胀转变为金融资产通胀。因此,本轮紧缩周期,美联储真正担心的是金融崩溃。

内忧外患

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每轮货币宽松都会引发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国家层层加码,金融资产、债券及房地产泡沫膨胀;每轮货币紧缩都会引发全球流动性下降,新兴国家金融动荡,全球资产泡沫岌岌可危。这就是美联储计划经济,美联储的紧缩计划引发悲观预期。美联储的紧缩政策是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的?

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大储备货币、第一大国际结算货币,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一、全球流动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债务风险加剧。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推动全球融资成本上升,借入大量美元债的政府、企业的偿债成本增加。美国联邦政府付息成本增加,土耳其政府、恒大集团的美债的偿债压力增加。当美元利率继续上升,政府及企业的美债偿付能力达到阈值就会爆发债务危机。

二、债券收益率上升,资产价格波动,资产泡沫崩溃。债券、石油、黄金均是美元的对冲产品。当美债泛滥贬值时,债券、石油、黄金成为抗通胀避险资产;当美元紧缩利率上升时,美元变得稀缺金贵,市场回收流动性,债券、石油、黄金价格容易下跌。

美联储是美债的最大持有者,美联储缩表直接抛售美债,美债价格下跌,债券收益率会上升。美债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之锚,美债抵押资产缩水加大金融产品风险,市场纷纷赎回现金,股票、基金等资产价格下跌,资产价格可能崩盘。

有人会感觉奇怪,美联储加息消息出来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不涨反降;同时,美国三大股指反而大涨。原因很简单,这次加息是打明牌,市场提前消化了加息风险。俄乌战争爆发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下滑,但3月6日之后市场预期推动其收益率迅速上升,在加息政策宣布前创下2.239的新高。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在今年1月开始进入下跌通道,股票市场提前进入紧缩周期。这次加息的力度基本符合股票市场的预期。

新冠疫情、货币宽松和俄乌战争推动黄金、国际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元紧缩能否降低大宗价格?美元对大宗商品的对冲优势是碾压式的,原油与黄金无法与美元相竞争。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美金”、“石油美元”如今已不复存在。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美元与石油、紧缩与通胀的大决战史: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金本位制度崩溃,黄金被踢出货币市场,美元也遭遇信用危机。接着,美国因美元信用危机陷入十年滞胀。到1982年美国经济面临大萧条以来的至暗时刻,国际原油和黄金价格大涨,而美联储正在实施高度紧缩政策。但是,当时一些人在怀疑美元的国际信用,美元还能否与黄金、石油抗衡,紧缩政策能否压制通胀?里根政府的财政预算部官员通过模型推演认为,只要美联储坚持加息,国际资本会抛弃石油、黄金等抗通胀产品,转而大举买入美元及美元计价的资产。结果正如模型推演的那样,黄金、石油及大宗价格下跌,美元重建信用,美元指数上升,通胀逐渐回落,美股开启了一轮大牛市。

沙特石油商是否会削减美元支付?石油贸易在美元国际结算中的占比大,当美元泛滥时,石油商会适当增加欧元、英镑及其它货币的支付比例。假如俄乌战争及对俄罗斯制裁不再扩大化,一旦美元进入升值通道,美元的国际结算比重会增加,包括沙特在内的石油商纷纷要求美元结算。

俄乌战争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20美元一桶,但最近一周加息预期驱使油价回落,提前释放风险。加息消息公布后,WTI实时油价回升到97美元。未来,油价走势最大不的确定性还是俄乌战争以及对俄罗斯的制裁。

三、美元指数上升,新兴国家货币贬值,资金外流、通胀上升。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他国央行通常也会跟随。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美元升值,本币贬值压力大,资金外流、通胀上升,可能触发汇率风险和金融动荡。另一方面,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不少国家的央行通过储备美元来发行本币,美元紧缩,意味着他国央行手上的子弹减少、子弹更贵,抑制了其货币扩张的能力。

通常,欧美国家底子好实力足敢于跟美联储一起紧缩或推迟紧缩,新兴国家因货币及债务过度扩张而陷入两难困境。如果是固定汇率,则紧跟美联储脚步;如果是自由汇率,主要看国力,弱则抢跑,强则拖沓;如果是有管制的固定汇率,情况要复杂得多。

中国香港属于固定汇率,没有央行,只有金融管理局,实施联系汇率制度。香港严格按照不可能三角原则,港元与美元挂钩,资本自由流通,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美联储宣布加息25基点时,香港金管局第一时间跟进加息,“根据预设公式,基本利率设定于0.75%”。中国香港与巨人同频赛跑,足以看出其强悍的国际金融实力。

中国内地采取的是有管制的汇率制度,情况要复杂一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相向而行。如今,美联储加息落地,中国央行是否会按下降息暂停键?前段时间,可能受俄乌战争、中概念股退市、信贷数据下滑、紧缩预期等影响,市场信心极度低迷,港股和A股连续大跌。接着,金融稳定会议召开,指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第二天,股市大振。预计,上半年央行还将继续通过扩大逆回购力度、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以稳预期、稳经济。下半年,央行将在美联储加息的外部压力(汇率风险)与宏观经济下行的内部压力(债务风险)之间找平衡。

近日欧洲央行会议决定,考虑到俄乌战争的不确定性,维持现有的宽松政策不变。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的加息过程将是渐进的。欧洲央行更可能在年底跟进加息。

近期是年内最关键的全球央行超级周,市场关注各经济体央行对美联储加息的反应。英格兰银行在去年已提前加息,预计这次也会紧跟美联储,将连续第三次加息25个基点。巴西央行因去年通胀飙升已大幅抢跑,预计将连续第九次提高关键利率,至11.75%。俄罗斯因战争与制裁陷入极端困境,卢布崩盘,通胀爆发,预计俄罗斯央行在2月28日1050个基点的加息后还将继续提高利率。日本的步调与欧洲央行更接近,晚于美联储紧缩。土耳其央行属于抢先暴雷、自暴自弃型,要不按兵不动要不反其道而行之。总之,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新兴国家濒临货币危机。

降多加少

本轮紧缩周期多长?美联储最终加息幅度多大?

通常,美联储紧缩周期为2-3年,FOMC 3月点阵图预期到2023年,预计联邦基金利率提指2.8%。有没有可能继续往上走?美联储也无法给出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大周期的历史经验角度来理解美联储的货币周期。打开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历史走势图,从沃尔克抗击通胀的1982年看起,我们可以发现两条非常清晰的规律:

一是从1982年开始,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阶梯式下行,一直降到本轮加息之前的0.25%。换言之,过去40年,我们其实一直处于一个大宽松周期。

二是从1982年开始,美联储每一轮的货币政策都采取不对称操作:每一次降息幅度都要大于加息幅度。这导致联邦基金利率呈阶梯式下行:1982年宽松周期降14个点(百分点),1988年紧缩周期只加3个点;1990年宽松周期降6个点,1994年紧缩周期只加2个多点;2000年宽松周期降4个点;2005年紧缩周期加将近4个点;2008年宽松周期降5个点;2015年紧缩周期只加2.5个点;2019年8月开启降息,2020年3月联邦基金利率直接降到零附近。

1649234513588524.jpg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说法,美联储可以借用公共信用实施“逆风而行”的操作,即在经济萧条时实施宽松政策,经济复苏时再将多余的货币收回来。

但是,覆水难收。法币铸币权作为一种公共用品,缺乏价格机制,分配效率不足,催生搭便车动机,容易沦为公地悲剧。超发货币,皆大欢喜;紧缩货币,痛不欲生。凯恩斯是精英主义思维,他设想由独立于政府的政治精英(经济学家)按照学术中立来制定货币政策,如此达至中性利率。沃尔克是凯恩斯的理想主席,格林斯潘属于半魔半神。金融危机爆发后,民众“鞭挞”格林斯潘,危机后“三杰”迎合民众行使铸币权,宽松不遗余力,紧缩战战兢兢。当然,这不是央长的问题,而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问题。

每一轮大宽松都会阻断市场出清,催生大量的劣质需求、劣质企业和劣质资产。比如,美联储印钱经财政部发给家庭,刺激了旺盛的需求,就属于劣质需求——不是源自真实储蓄,而是来自真实债务。美联储跳过商业银行直接给企业提供贷款养活的企业,属于劣质企业——市场信用已破产;或者,美联储通过宽松手段将市场利率压到自然利率之下才能存活的企业,属于劣质企业——接受正常利率即破产。劣质资产就是完全由货币累积起来的货币泡沫,如近些年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

劣质需求、劣质企业和劣质资产导致经济系统非常脆弱,整个金融系统依靠债务存活。美联储稍微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市场利率小幅度上升,就已经超过了劣质企业的偿债能力,立即陷入破产危机;或者,金融市场缺乏实体价值支撑,因流动性下滑而泡沫崩溃。如此恐怖之象,美联储根本不敢不愿大幅度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除非CPI疾起。简言之,宽松周期制造的巨量债务压制着联邦基金利率抬升。

如此,过去四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大宽松周期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持续膨胀,联邦政府债券规模也大规模增加。

1649234531172198.jpg

鲍威尔在上一轮紧缩周期中联邦基金利率只加到2.5%就开始进入宽松周期,如今这次他能突破自己的纪录吗?

在上两轮宽松周期(金融危机宽松和大疫宽松)中,美联储实施了接近于零的联邦基金利率,合计时间长达八年。极低利率饲养了一大批巨婴般的劣质企业和劣质资产。靠极低利率输氧存活的企业,稍微提高利率或遭遇外溢性风险,就触及“临界态”,引发债务危机。2019年5月纳斯达克指数回撤8%,美联储不敢往上加息,8月开始降息。如今,这轮利息还怎么加?

目前,美联储最大的挑战来自俄乌战争的不确定性。三月议息会议的公报指出,乌克兰冲突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非常不确定,冲突可能会对美国的供应和贸易产生溢出效应。战争将造成供应链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能源价格上涨正在推高通胀,乌克兰危机造成了更大的通胀上行压力。

从公报可以看出,美联储最担心的还是这场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而不是盈余代理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制裁导致俄罗斯央行超过一半的外汇被冻结。16日是俄罗斯主权债券付息日,俄罗斯方称已支付出去,但对方未必能收到。这可能构成技术性违约,但无关宏旨。因为俄罗斯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敞口有限。俄罗斯主权债务2022年内剩余到期量为182.7亿美元,美元债务约占25%,欧元债务约为0.68%。

如果战争扩大和制裁升级导致能源价格进一步大涨,这是美联储最不愿意看到的。假设一种极端情况,这场战争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到200美元以上,时间长达几个月,美国通胀火上浇油,同时金融岌岌可危,美联储还继续加息吗?这个时候,美联储大概率会按下暂停键,如果金融崩溃冲击到实体经济,还可能继续实施宽松政策。

最后,我们从四十年大宽松周期角度看美联储与新兴国家的关系。过去40年,新兴国家加入全球化而兴起,是美联储大宽松的直接受益者——廉价的国际资本。1997年克鲁格曼曾指出亚洲奇迹依靠廉价资本不可持续。当时,美联储处于紧缩周期,大量资本从亚洲回撤到美国投入到新兴的互联网市场中。接着,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克鲁格曼名声大噪。但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爆发和次年的“9·11”恐怖袭击,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这又拯救了亚洲新兴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新兴国家每次“失而复得”。

过去四十年,美联储哪怕有一次采取稍微有力的紧缩措施,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以上,新兴国家都可能面临日本泡沫危机般的灾难。

我们经常骂美联储放水,其实新兴国家放水更甚。不论是金融危机宽松周期还是大疫宽松周期,新兴国家如巴西、土耳其的货币供应总量——广义货币(M2) 增速均远远高于美国。很多人感到奇怪,美联储大搞量化宽松,为什么美国的广义货币增量这么少?

美联储紧缩像拉毛线,直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容易推高市场利率;但是,美联储宽松就像推毛线,联邦基金利率很低,但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而谨慎放贷。凯恩斯认为这是市场失灵,叫流动性陷阱。其实,这叫市场显灵。美国的商业银行是私人银行,利率市场是自由市场。美联储应该感谢商业银行和自由市场,是他们的自利原则调节了货币总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联储以公利为目标的胡作为非。但是,很多新兴国家没有独立的央行,更没有私人银行、自由利率市场,这种自由市场缺失导致货币总量失控。这就是新兴国家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然,新兴国家寄希望于美国先暴雷,美联储半途按下暂停键然后直接降息,如法炮制2007年次贷危机、2020年疫情和股灾危机,这样又能再混一个宽松周期。这是一个比烂的时代。(来源:智本社 作者:清和社长)



                        

因结构调整导致 短缺经济阴影再度笼罩世界                 
【研究员】:wh
俄罗斯央行在西方国家的资产遭到冻结,一夜之间,超过6300亿美元的总外汇储备之中有超过一半,立即变得无法使用。俄罗斯卢布汇率当天就暴跌超过40%,此后再未恢复到原有水平。为应对局面,俄罗斯央行随后将关键利率从9.5%上调至20%。俄罗斯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显然会横扫一切,冻结一切国内经济活动。

                                 

1649234699906087.jpg

【博览财经特稿】短缺,这个词汇距离世界主流社会已经至少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我们更多地还是从有关二战的电影中看到那些面无表情、强忍饥饿的人们,在战争废墟的旁边,为了食物而奔忙,为商品短缺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不幸的是,短缺的阴影并未真正走远,事实上它正在回潮,短缺的阴影正再度笼罩世界。

一个有关短缺的现象发生在俄罗斯

据说俄罗斯社会存在着一种本能性的现象,每一次在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或供应短缺时,俄罗斯家庭就会囤积糖和荞麦。1998年,2008年,2014年和2020年,俄罗斯每一次经济灾难都伴随着居民抢购白糖和砂糖的现象。在今年2月24日“特别军事行动”导致俄罗斯经济与西方国家全面切断关系之后,糖再次成为全俄罗斯最难抢到的商品。

商品短缺如果普遍化就是短缺经济,这是一种普遍化的经济现象,通常它还会伴随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现在全球经济学家似乎还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在这里进一步介绍一下我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判断——世界将会重回短缺经济时代。

可能很多人,我的意思是欧洲人、美国人、亚洲人,尤其是那些OECD国家的人,现在是这样思考乌克兰战争的:欧洲战争的硝烟最终还是会散去,乌克兰战争将会通过某种通情达理的谈判而结束,虽然各种抱怨肯定还会存在,但世界终究还是会重归“和平”。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想象的乌克兰战争剧本的大结局。我想说,这样的情况或许会发生,或许不会发生,但无论会不会发生,都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存在:枪炮声或许可以熄灭,但世界经济结构因乌克兰战争而出现的调整,却不会轻易恢复到从前,世界经济再也不会是过去那种建立在意识形态幻觉基础上的超理性繁荣情景,世界经济的棋局,已经被一双超级地缘政治之手,重新分割,展现出一种似曾相识却完全未知的新格局。可以看看这些影响的逻辑与证据所显示的趋势。

还是在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和欧洲就一道宣布对“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进行制裁,实际上这条已经基本建成的重要欧洲能源管道,现在已经因为无法投入运营而成为废墟,甚至连合作运营的公司都已宣布解散。原本对俄罗斯能源有大比例需求的德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纷纷宣布,将在一定期限内,改变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寻求其他能源供应来源。在欧洲国家中,英国和德国的态度最为明显,他们都宣布在2022年底就将基本结束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对西方国家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能源格局的巨大重置(reset),不但会带来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各国经济也将面临陷入危机的重大风险。

重置,是一种结构性变化。当然,导致结构性变化的重置(reset),远远不止是一条天然气管道,很多变化都是永久性的结构变化。欧洲电力传输系统运营商联盟(ENTSO-E)发表声明称,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成功地与欧洲大陆电力系统相连,为两国永久切断与俄罗斯的电力联系铺平了道路。在比利时,乌克兰战事彻底打乱了比利时关闭两座核电厂的决定,比利时的执政联盟现在决定把两座核电厂的经营期限再延长10年。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表示, “大家都知道,欧洲发生了一场战争……在这个不稳定时期,稳定就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决定……把两座核电厂的服役期限延长到10年”。比利时原本计划在关闭两座核电厂后转而使用天然气,并计划在布鲁塞尔以北建一座燃气厂,现在这一切都将改变。实际上,不仅比利时决定采取应变措施,根据欧盟执委会的一项新提议,欧盟的整体目标是今年内将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减少三分之二,并在2030年前结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在全球制造业方面,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公司已经宣布停止向俄罗斯客户交付卡车零部件。因为乌克兰发现,德国以工程和电子为首要业务的博世公司的产品被用于俄罗斯的步兵战车。博世公司发表声明说:“由于有迹象表明,博世产品可能已用于非民用产品,而这违反了合同协议,我们已停止向俄罗斯及/或俄罗斯客户交付卡车零部件”。据报道,德国经济部已经要求当地检察官立即调查乌克兰政府的这些指控。根据欧盟对俄罗斯采取的制裁措施,欧盟企业被禁止向俄罗斯提供任何适用于民用和军用目的的“两用”产品。

实际上,现在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深刻变化。戴姆勒-奔驰、福特、丰田、沃尔沃、捷豹路虎、大众、通用、三菱、雷诺等公司都已宣布撤出俄罗斯市场。苹果、微软、三星电子等公司也停止了俄罗斯业务。在半导体芯片领域,ADM公司和英特尔公司都已经宣布暂停向俄罗斯交付产品。这些撤退风潮,甚至影响到绿色能源领域,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Orsted AS已经宣布,他们将停止购买俄罗斯煤炭和生物质能。

在服务业方面——这实际上是对俄罗斯最早发动制裁行动的领域——原本号称“金融核武器”的SWIFT系统,正如很多世界权威金融学家认为的那样,似乎是一个不可能轻易被触及的领域,但这一次SWIFT已经被地缘政治所运用,这个重要的金融交易系统剔除了全部俄罗斯银行和金融业者。此外,英国汇丰银行宣布结束与俄罗斯第二大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的合作关系,而采取类似行动的还有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等金融公司。事实上,欧盟已经禁止其结算系统以卢布完成股票、债券或衍生品交易,而卢布现在是俄罗斯唯一能够支付的货币。有趣的是,那些过去积极推动全球金融界“向俄罗斯前进”的西方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现在正在大力帮助全球金融界从俄罗斯撤退,似乎他们在“撤退”方面同样富有可靠的经验。

即便是在与运输安全紧密相关的民航业,西方企业也选择了与俄罗斯中断合作关系。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在俄罗斯入侵后的3月1日就宣布,将暂停对俄罗斯航空公司的零部件、维修和技术支援。紧接着,欧洲的空客,以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也宣布撤回对俄罗斯的所有服务。这样一来,俄罗斯的近千架西方制造的机型都将面临零配件断供,以及技术支持的中断,此举导致俄罗斯只能考虑复产早被打入冷宫、以高度不可靠著称的“国产大飞机”。

西方公司针对西方国家政府对俄罗斯制裁的响应,热情是非比寻常的,其效率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政府的行动步调。虽然俄罗斯政府也勉为其难地试图作出反制措施,阻止撤资浪潮的形成和蔓延,如强调扣押资产,变相拒绝还债,国有化和撤销合资公司等等,但西方企业界的行动不为所动,似乎甘愿付出重大代价。如英国石油公司的撤资,损失可能高达250亿美元,但该公司也坚持放弃在俄罗斯石油公司的20%股份。壳牌石油公司宣布放弃在俄罗斯的所有业务,它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以及西伯利亚等地的项目,都有20%至50%的股份,这些统统都不要了,丢下转身就走。类似的还有埃克森美孚、挪威最大的能源公司Equinor ASA公司。埃克森美孚在俄罗斯有多达1000多名俄罗斯员工,挪威那家公司则在俄罗斯已经运营了长达30年的时间,现在也是丢下就走。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业,乌克兰战争负面影响的链条一直在扩张和延伸。

俄罗斯央行在西方国家的资产遭到冻结,一夜之间,超过6300亿美元的总外汇储备之中有超过一半,立即变得无法使用。俄罗斯卢布汇率当天就暴跌超过40%,此后再未恢复到原有水平。为应对局面,俄罗斯央行随后将关键利率从9.5%上调至20%。俄罗斯如此之高的资金成本,显然会横扫一切,冻结一切国内经济活动。在金融交易领域,穆迪、标普、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则将俄罗斯主权债务信用降为垃圾级,27支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俄罗斯公司股票的价值“归零”。

更重要的是食物和粮食

在中国,有人统计从开战的2月24日到3月8日,在两周左右时间里,国外小麦的合约价格如狂飙般上涨了44.98%,而年内的涨幅也已达到66.24%。在国内市场方面,同一时间段郑商所的强麦合约也上涨了20.86%。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官员在3月18日表示,世界产粮大国乌克兰的粮食供应链正在崩溃,部分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杂货店和仓库清空。WFP警告:“随着全球粮食价格处于历来最高水平,联合国机构担心乌克兰危机将对全球粮食安全,尤其是出现饥饿的热点地区造成冲击。”联合国方面透露,现在由于通胀和乌克兰危机,WFP今年每月得额外花7100万美元购买粮食,这笔钱原本可以为400万人提供粮食。

从世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大规模运用国家力量工具“DIME”(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在战争中角逐、争胜,这还是二战后的第一次。不过这次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尤其是在经济制裁方面,DIME工具的全球性运用,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实际上并不清楚。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不是一次经过周详研究和规划之后的地缘政治行动,它具有很多未知的、有害的可能性。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金融和市场的重大调整,伴随着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严重动荡和冲击,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从部分商品的短缺和市场震动,过渡到全球市场的再划分、再定义和再重组的结构性改变,进而可能过渡到出现一个产品短缺和价格震荡的新经济时代。

或许是意识到这种对世界经济未知的潜在危害,3月18日,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强调,美国因乌克兰局势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并未打算将这些制裁永久性实施下去,希望能在乌克兰恢复领土完整后解除限制措施。问题是,商业关系并不会像行政官员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今日世界的商业关系完全建立在信任和信用的基础之上,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商品交易,无一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因此,商业关系的颠覆,重大亏损的既成事实,地缘政治不可测的复杂驱动因素,以及社会运动的强大影响潮流,势必会产生更为深远、更为深刻的影响。

类似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在短短72小时之内,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坚持不变的和平繁荣意识,这在过去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所以马克龙才会讲,这次的乌克兰战争对于法国来说,犹如一次社会性的“电击疗法”。

从和平中走出来的人们,印象中流淌着的都是和平环境的记忆,根本不会相信二战后饥寒交迫的人们排队获取食物,工厂、城镇和美丽的建筑成为废墟的情景会再现于理性、优雅的欧洲;很难想象和接受未来世界的商品价格会犹如脱缰野马,上下大幅震动,不断刷新和冲击交易者的心理价位,严重挑战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问题是这一切变化和冲击,恰恰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残酷情景。

这是一个新的产品短缺和价格震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新的短缺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由于结构调整、供应链以及各种不可测因素造成的结构化短缺时代。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供需平衡的打破,有的产品过剩,有的严重短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短缺以及供应链的缺损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导致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短缺,越来越多的产品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最终世界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结构上的严重失衡,这就是乌克兰战争的后遗症。这场战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大战,或者成为对抗性质的全球军备竞赛,也可能随着短暂理性的回归而暂时结束,但这一切可能的结果都不会消除世界经济出现结构性大调整的现实。一个因产品结构、资产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而导致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个经济演变的过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产业、每一种经济体,都会面对不同情况。但他们都是因为市场的结构调整,因为资产的结构调整,因为产品供需的结构调整,因为供应链的结构调整,因为地缘政治推动的价格重大波动,而使供需市场出现问题,进而造成较为普遍的经济困境,形成短缺经济。这种结构调整,打破了原有的供应体系,各国市场面临生产和市场重置的再投资、再定义和再重组,而且效率不一,供应量不一,规模和回报不一,最终价格和效率远非最优,从而令各国经济渐渐陷入灾难性局面。

现在的世界,造成经济困境和潜在重大危机的因素,并非马克思所预料的危机之源——资本,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地缘政治,正是地缘政治主导着世界经济的重置过程。世界的冲突也不再是什么文明的冲突,更多的是文明差异造成的冲突;也不仅仅是宗教和民族的冲突,更多的是意识形态造成的冲突,更多的是政治野心膨胀造成的冲突,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对于理性的误解和不屑一顾所造成的危机。现在的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已经颁发了很多,但现有世界理性的饥寒交迫,远超人类肚腹的饥寒交迫,世界的理性根本不足以阻止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那么在短缺经济时代里,哪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因地缘政治而成为世外桃源?

答案是,英美轴心(安邦智库在2018年提出“英美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有很多称谓和说法,如“盎格鲁国家联盟”、“英语国家同盟”等,美英澳三方协议就是“英美轴心”的具体实现形式)、海洋国家和美洲大陆经济的相对再崛起,将会成为一种可能。从世界的空间格局来看,冲突和竞争在世界的大陆区域,即欧洲、俄罗斯、中东、中亚和中印所在的这片大陆区域,最为激烈。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国家空间之间很难存在缓冲区,彼此存在着直接的对撞,冲突和竞争难以避免,而且往往是自古就有,深仇大恨早已记载在历史的篇章之中,唯一缺乏的往往就是现实中的一个理由。相形之下,英美轴心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在大洋当中。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线,将美洲大陆以及大量大小不等的岛屿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它们中间往往存在着大洋的区隔,历史上的冤仇比较少,贸易关系却有着相互依赖。因此,当大陆区域发生激烈动荡时,英美轴心、海洋国家和美洲地区却存在着比以往更为突出的发展和繁荣的机会。地缘政治正在重置我们的世界,让所有的一切都微不足道。(来源:FT中文网 作者:陈功)



                                 
                                           人物广角
                 



即使勉强靠新能源续命 昔日首富也难以借此翻身                 
【研究员】:wh
西装革履的许家印,身后的红色条幅写着“大干三个月实现恒驰5量产”。气势一点没有落下。他在会议上提出要求,“汽车集团要日夜奋战,努力拼搏,大干三个月,6月22日一定要实现恒驰5量产,为恒大汽车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649235047347575.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恒大集团召开今年以来第二次投资人会议。恒大集团早早放出消息,表示许家印不会出席。参与会议包括恒大集团高层与财务顾问,包括恒大集团执行董事肖恩、非执行董事梁森林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陈勇,却唯独少了那位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恒大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整整一年。而眼下的风浪,正是汹涌的时候。

1649235058949125.jpg

3月21日上午9点,中国恒大集团、恒大汽车、恒大物业三家在港交所连发公告,宣布短暂停止买卖。

第二天,停牌继续。甚至集体宣布延发年报。似乎在破罐子破摔,俨然一副把“摆烂”进行到底的气质。

恒大物业的公告里还提到,公司有约134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为第三方提供的质押保证金,已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就是这样的时刻,至关重要的投资者电话会议,许家印选择了缺席。

许家印去哪了?

许家印上一次缺席,是今年两会的全国政协会议。原因是“公司在全力化解经营危机”。但也有消息称,真正的原因是,许家印被告知不要参加。

有人猜他进去了,有人开玩笑说他怕被扔鸡蛋,还有人套用了贾跃亭的句式,“下次出席,明天回国”。

1649235072890320.jpg

但众说纷纭之际,许家印居然现身了。3月22日晚7点,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召开了“大干三个月实现恒驰5量产”的动员大会,坐在红木会议桌主位的,正是这位昔日首富。

西装革履的许家印,身后的红色条幅写着“大干三个月实现恒驰5量产”。气势一点没有落下。他在会议上提出要求,“汽车集团要日夜奋战,努力拼搏,大干三个月,6月22日一定要实现恒驰5量产,为恒大汽车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说这已经是恒大汽车内部每月的例行鸡血了。与会者做着笔记,鼓着掌。表情或喜笑颜开,或是严肃沉思,俨然再正常不过的一次会议。

1649235081737431.jpg

在这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仿佛恒大的危机,从没有发生过。前方只有拼搏努力,和恒大汽车持续发展的大好可能。像一出木偶戏,人人手上都牵着线。

出局与希望

这其实不难理解。这一年来,人们已经看腻了许家印一次又一次表决心、夸海口。

许家印不想虚与委蛇地应酬投资人,低声下气地陈述公司现状。继续透支恒大和自己的信用,不如去恒大汽车打打气加加油,做出一幅努力挣钱还债的姿态。与其被媒体报道他的狼狈姿态,不如他自己把焦点引导到恒大新能源汽车上。

1649235094462653.jpg

这也是许家印心中恒大最后的翻身希望。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家印的想法已经不再重要。成也萧何败萧何,随着恒大重组日期的日渐逼近,这位创始人的意愿,不可能继续改变恒大的方向。他之所以还安居在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上,只是各方利益权衡,不希望恒大再起波澜。

摘录一段会议中恒大执行董事,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长肖恩的讲话:“最后,再次恳请债权人继续给予公司支持,不采取激进行动,为公司推进债务重组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共同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以此作为重组方案制定与成功执行的基本保障,确保各利益相关方权益不受损害。”

有人提问恒大系三家上市公司延期刊发年度业绩的原因,并直接问到,“预计什么时候能出具2021年年度报告?”

1649235107119388.jpg

恒大的高管给不出明确日期,但理由倒是准备充分:“由于地产业务的经营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核数师增加了大量额外的审计程序”,“新冠疫情的影响,核数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确认公司财务情况”。

疫情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后续董事会将督促上市公司积极配合,协调、推动核数师的有关工作,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发布经审计的年度业绩。”

这状况显然不会良好。恒大能卖的早就卖了。去年9月29日,中国恒大董事会宣布称,一家全资子公司将转让盛京银行部分非流通内资股,占盛京银行已发行股份的19.93%。筹措了15亿美元。

恒大在香港元朗和生围的项目也在寻求出售。香港的恒大中心也用于担保银团贷款,寻找潜在买家接触洽谈。

物业抵押的抵押,出售的出售,资产已经变不出新花样。巨大的窟窿,不是恒大本身的体量可以填补的。

去年10月,是恒大最有希望拿到大笔现金的时刻。合生创展于2021年10月11日与恒大订立买卖协议。根据该协议,10月12日起,恒大物业将成为合生创展的间接非全资子公司。这涉及到恒大物业54亿股份,占恒大物业已发行股本的50.1%,对价为200.4亿港元。

结果煮熟的鸭子飞了。许家印宁愿在10月19日,以不到3亿港币的价格,向中国建设银行抵押自己位于香港山顶的豪宅布力径10号B洋房,也不愿接受恒大物业的股份出售。

1649235120631952.jpg

不仅是香港的别墅,还有私人飞机、深圳湾一号和广州珠江新城自住的房子,还卖了股票,最后凑了70亿现金,维持恒大的基本运营。

10月13日,中国恒大向合生创展发送了通知,“表示卖方予以解除或终止该协议”。

合生创展倒是诚意十足,在公告中表示:“不接受卖方所声称予以解除或终止该协议的任何实质内容,并已反驳卖方通知。尽管合生创展仍准备根据协议完成收购”。

这笔交易终究还是未能实现。许家印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做好复工复产,就一定能恢复销售、恢复经营、还清债务。”

1649235131650109.jpg

他提出了恒大化解风险自救的三大战略决定:一是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实现复工复产保交楼;二是全面实施现楼销售,大幅压降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三是10年内实现由房地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

从被央行和银保监会约谈后,许家印一度把重心放在了交房上。他带着集团8位副总裁代表八大保交楼专项工作组,各省公司董事长代表班子成员、项目组,签下了“保交楼”军令状。

到2021年底,恒大数据显示,全国项目复工率达到92.9%,80%以上主体、装修单位及供应商恢复合作及供货。但普通人谁敢给恒大接盘?

这个数字很快掉了下去。截至2月末,恒大非冬歇项目复工率勉强突破80%。确认继续合作的施工单位只剩1700家,在全部合作单位中占比回落到70%。施工方和卖家们,用脚投票。

最后一根稻草

此路不通,新能源车就成了恒大的最后出路。

1649235142300264.jpg

去年11月9日,中国工信部官网发布的第35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中,恒驰5 LX两款型号名列其中。

而此次投资人会议透露的消息,恒驰5汽车在今年年初首车下线,并在2月11日进入工信部第353批新产品公示名单。通过了公示期的恒驰5,已经具备了销售资格。

有媒体报道称,近日广州、深圳、长沙、郑州、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均有恒驰5在进行路跑。

似乎万事俱备,只欠量产。许家印计划让它在今年6月底前后量产下线。

然而光靠卖车,肯定是不够还上恒大的巨额债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股市融资,才是填补窟窿的最后指望。连贾跃亭都能靠上市再续个几十亿,已经投入了数百亿的恒大汽车,还在等待咸鱼翻身的机会。

1649235153926677.jpg

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的市值,如同吊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是恒大汽车憧憬的美梦。

用恒大官方的话来说,这叫“积极推进恒大汽车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工作,广泛接触潜在的投资人,努力实现恒大汽车的价值修复。”

再等三个月,恒驰5量产,一切见分晓。但对于许家印来说,他其实已经是恒大未来的局外人了。即使恒大勉强靠着新能源续上了命,这位昔日首富,也不可能借此翻身。

玻璃大王曹德旺语带讽刺地说过,“许家印总共39亿的自身资本,贷款可以做到两万亿,这就是中国式的金融。”这样的故事,哪有可能演上第二回?(来源:大佬说(ID:dalaosay) 作者:吴昕)



                        

金融及地产债务违约发生太多 姚老板“下落不明”难免不引人猜疑                 
【研究员】:wh
截至2021年中,钜盛华总资产为5714.58亿元,总负债4789.18亿元,净资产925.4亿元,资产负债率83.81%。其中,钜盛华非流动负债有3370.93亿元,包括长期有息负债合计有468.28亿元。而其流动负债则高达1418.2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384.63亿元。

                                 

1649235462631922.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11月20日,一张千亿身家宝能创始人姚老板现身沙县小吃点了一份8块钱平民早餐堂食的照片上了热搜。

1649235475536108.jpg

千亿身家顶级富豪与几块钱的平民早餐,无比巨大的反差,引发了一场关注量爆炸的舆论风暴。

很多吃瓜群众的解读中,都指向:随着地产时代没落,与很多这些年突然横空市场的地产巨头一一衰落一样,宝能也“终于走到了今天”。

小小一份肠粉,不仅反映出了“野蛮人”宝能从高光褪去光环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巨变的象征。

事实上,这些解读还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宝能并非只投资地产,它其实更是一个金融投资集团,在金融、保险、物流、教育甚至农业方面的资产布局规模,堪称一个帝国。

近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近日发布的一份送达公告,将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送上热搜。

尽管宝能很快回应称消息不实,相关法院也因用词不当撤回了公告。但对此的种种猜疑声音,却怎么都止不住了。

从一份平民肠粉,到一份发了又撤回的法院公告,似乎让人越来越明显嗅到一种微妙的意味。

撤得回的公告,止不住的猜疑

根据那一份发了又被撤回的法院公告,尽管可能是存在对“下落不明”用词不当,但即使是宝能也没有否认一个事实:公司相关主体陷入与广州银行的诉讼案件中。

根据法院送达公告显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涉及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区支行与广州宝时物流有限公司、姚振华、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此合同纠纷涉及借款本金7亿元及利息、罚息、复利(暂计至2021年9月29日止,利息1429万元、罚息0元、复利0元),该消息落款日期为3月17日。

市场舆论的焦点之一在于,作为一家资产数千亿、现金资产也长期有几十甚至数百亿的巨头企业,7个亿的借款顶多是小菜一碟。但为何这么小的借款都出问题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什么了?

其实这并非姚振华首次出现在法院公告名单,此前其就被报道有十多条限制高消费的被执行信息,并且基本都是发生在2021年之后。

1649235490288794.jpg

2021年,正值中国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以及史上最严房地产监管的一年。在2021年初,宝能集团各大板块就出现了屡传欠薪、裁员、债务逾期等负面消息,几乎与其他高速扩张的房企巨头同步。从6月钜盛华逾期支付中国华融信托贷款利息8968.57万元,到7月宝能集团21.16亿民生信托借款本息逾期,同时其面向内部员工等认购的定向融资理财产品逾期,再到8月宝能开始出现部分理财产品逾期的情况,流动性危机越演越烈。

截至2021年10月,宝能集团存在200亿元的流动性缺口,以及发生29.75亿元债务违约,“宝能系”被纳入被执行人案件共4起,执行标的合计70.4亿元。

2021年11月,姚振华给集团全体员工发布一份致员工信,内容直指公司面临29年来从未有的流动性危机。至此,“宝能系”债务危机被明确确认。

2021年12月,宝能的3亿规模“20深钜06”利息也延后六个月兑付。据悉,日前由于钜盛华及控股股东宝能集团流动性紧张,15亿规模“21深钜01”利息支付方式及时间已与投资者协商一致,发生展期。

另据统计,“宝能系”旗下发债主体主要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分别存续14只和3只债券,存续规模分别为117.28亿和60亿。

所以今天这份法院公告“下落不明”的四字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近年来金融及地产公司债务违约事件发生太多,难免不引人猜疑。

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如何还债上?会不会出现类似之前众多地产企业违约?

更远处的,海航系、华融系、明天系、安邦系、中民投系等超级金融投资巨头倒下的案例,还历历在目。宝能,会是下一个吗?

经营困境难解

据宝能集团官网资料显示,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最高光时刻一度拥有超过18万名员工。姚振华为宝能系实际控制人。

截至2020年末,宝能集团合并口径资产总额为5653.03亿元,总负债5061.23亿元,净资产为591.80亿元,资产负债率89.5%。

钜盛华是宝能系进行资本运作的核心,主要从事综合金融、综合现代物流及调味食品等业务。宝能持有钜盛华67.4%股份为其控股股东。

根据钜盛华2021年中报数据,钜盛华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5.16亿元,同比下滑58.5%。其中钜盛华本部净利润为-15.67亿元,仍处于亏损状态。在钜盛华641.62亿元的收入中,587.17亿元来自综合金融业务,主要来自前海人寿,但这部分业务毛利率已低至-9.98%,明显处于艰难经营状态。

截至2021年中,钜盛华总资产为5714.58亿元,总负债4789.18亿元,净资产925.4亿元,资产负债率83.81%。其中,钜盛华非流动负债有3370.93亿元,包括长期有息负债合计有468.28亿元。而其流动负债则高达1418.2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384.63亿元。

短债规模较大,而其账上货币资金仅有66.18亿元,导致钜盛华短期偿债压力巨大。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末,钜盛华银行授信总额有1034.57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为139.31亿元,可用授信空间也十分有限。

此外,宝能已经抵押了手上73.54%的钜盛华股权,在当前局面下,继续走抵押融资的道路也较为困难。

而在从去年以来开始不得不展期的债务发酵,到公司经营回款困难,债务窟窿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宝能能使出的解决办法,已越来越少。

据悉,为了尽快回笼资金,2021年10月,宝能披露准备放售包括宝能集团深圳总部等在内的千亿元资产,在出售的8个重点专项资产包括总部深圳宝能中心、旧改项目、前海优质项目、物流园资产包项目等位于上海、深圳、广州的资产项目出售。宝能预计在3~4个月内,回款约200亿元。

但由于这段时间刚好是房地产处于寒冬状态,这些项目出售的效果并不理想,截至目前,还没有公开消息表示,宝能已完成上述项目的出售。目前时间已过,宝能依然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危机。

债务危机的“致命稻草”

回顾宝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充满了神奇色彩。92年在邓公南巡讲话之后,深圳成为创业热土。

在深圳读书的姚振华和其胞弟姚建辉抓住国家推动“菜篮子”工程的机遇,靠卖菜起家捞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很快转型开启了以传统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并进入物流、保险等重要领域。

2012年,姚振华组建前海人寿保险公司,首创的“万能险”大获成功,成为他短期内获得大量资金加速打造金融投资帝国的最大利器。2013年和2014年,其保费收入分别达到了143.1亿元和347亿元,进入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前列。

2015年,姚振华利用前海人寿的险资撬动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与华润增多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地位,引发著名的“宝万之争”,2016年末宝能系再次举牌格力被董明珠怒斥其为“破坏实业的罪人”。由此姚振华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资本“野蛮人”。

但即使如此,宝能系依然在资本界高调扩张中。就在举牌格力未果后,姚振华把目光盯上了恰处于巨大风口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作为资本“野蛮人”,姚振华对于新能源车项目的雄心巨大,一上来就动作惊人。

2017年3月,宝能砸下10亿元注册成立宝能汽车有限公司,很快又以66.3亿美元收购了观致汽车51%的股份。入主观致,宝能先后在广州、杭州、昆明、西安拿地建生产基地,有报道称其累计规划投资高达1800亿。

当时,姚振华还夸下海口,要用10-15年时间将宝能汽车打造成为具备强大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汽车集团,计划在2022年之前发售26种新车型。

直到如今,宝能造车的实际情况与当初的愿景依然相去甚远,2021年初宝能汽车还爆出大幅裁员的消息。据报道,截至2021年,宝能汽车过去几年取得的工业用地规模超过400万平方米,但实际上造车项目一直进展缓慢,因此一度被媒体质疑“名义上造车,实际上为了拿地”,甚至引发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和点名。

现在的状况是,在房住不炒的严格监管下,以及中国城镇化率接近饱和的大背景下,地产行业已经转入黑铁时代,房地产早已不再是优秀赛道,即使拥有如此多的工业用地,对于宝能来说,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个资产负担。

有意思的是,宝能在辟谣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了姚振华现身宝能汽车深圳工厂视察,并提到工厂3月21日的到岗率99.4%,已实现四大工艺车间及职能部门全面复工。

一派工厂如火如荼的盛况。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起码,目前形势对于宝能汽车来说,并不容乐观。

目前新能源车格局和路线都基本已定,留给后来者追赶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还处于造车初期阶段并陷入债务危机的宝能,想要借新能源车“翻盘”,尤其难上加难。也就是说,前期海量的资本投入,却没有等来想象中的结果,入局造车反而成为了导致其陷入债务危机的“致命稻草”。

如今尽管宝能已经辟谣,但其这两年来呈现的颓势和面临的危机,难以否认。摆在宝能面前的,不仅是巨大的现金流危机,后续再如何给造车项目这个烧钱巨兽续资,甚至要不要干脆及时止损,是一个极其头疼棘手甚至生死攸关的重大难题。身处困境的宝能系,能否等来它的白衣骑士,现在谁也不能肯定。(来源:格隆汇财经热点(glh_finance) 作者:李富广)



                                 
                                           社会热点
                 



城镇失业率达到官方目标上限 更大就业压力在7月后显现                 
【研究员】:wh
官方每月中旬公布失业率时,只公布城镇失业率,农村居民并不在该统计口径中(尽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是包括的)。因此当农民工失业返乡,他们就不再是城镇失业统计的一部分。所以官方数据低估了劳动市场的整体压力。严格的防疫政策下,城市服务业受到重创,大量农民工返乡。

                                 

1649317413303500.jpg

【博览财经特稿】就业市场压力在上升。二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5.5%,达到了官方目标的上限。通常随着三月工厂公司开工,失业率会回落。然而今年三月的情况并不乐观,俄乌战争推高了原材料价格,不少工厂被迫暂缓生产以减轻损失;疫情再度蔓延,由于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染性,许多城市处于居民反复隔离和封闭状态,正常的商业运营和消费受到重创。

关于统计数据

关于官方的失业率数据,需要澄清几个问题。第一,城镇失业率统计有两套指标。第一套大致按照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计算,该数字从1978年开始统计,常年徘徊于4%左右,并不反映整体就业压力,更多反映的是最困难的城市失业者的状况。为了更好的反应实际就业形势,国家统计局从2018年开始按抽样统计方法调查城镇调查失业率。按照该指标,最高失业率发生在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升至6.2%,但正常情况下都不到5.5%。

第二,官方每月中旬公布失业率时,只公布城镇失业率,农村居民并不在该统计口径中(尽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是包括的)。因此当农民工失业返乡,他们就不再是城镇失业统计的一部分。所以官方数据低估了劳动市场的整体压力。严格的防疫政策下,城市服务业受到重创,大量农民工返乡。

关于重点行业

1649317424623271.jpg

疫情以来,受外需推动,出口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也是保就业的主力军。中科院用2017年的中国数据估算了制造业各部门每出口一美元商品所能创造的就业。我们利用该数据以及2021年的最新出口数据估算各行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要注意的是行业自动化进程在近几年有所提高,我们有可能高估了出口能够创造的就业。结果显示,2021年出口部门提供了约1.4亿个就业岗位,占中国总就业的19%。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出口行业主要集中在在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讯电子设备和纺织品(尤其是口罩等用于医疗的纺织品)的出口和相关就业均大幅增长。

1649317436738363.jpg

中国的经济结构为就业提供了一些缓冲。国企和公共部门雇主尽量保留现有员工,尽管有些地区会减薪或者延迟支付工资。大型私企也会倾向于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尽量保留员工,这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和历史上高风险时期的经济应对是一致的。比如,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后,国企连续三年扩招,每年额外创造就业约140万人。2013年后,宏观经济正常化,国企就业又回归至历史趋势。2020疫情后,国企当年新增90万工作岗位,去年和今年预期的数字还会继续增长。但是一旦疫情过去,私营部门仍然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军,国企的雇佣人数会降至历史趋势。

按行业看,疫情后就业受到最大冲击的都是下游部门,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国企和大型股份制公司集中在供应链的中上游,并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很小。最新的行业就业数据来自2020年,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业服务、居民服务修理等城市服务业私企占比最高,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也最大。这些行业通常需要聚集或者直接与人接触,在动态清零的政策下是几乎不可能运行的。上海本轮疫情的蔓延速度和管控程度均超过了2020年:3月中旬以来,上海地铁客运量比3月初降低了2/3,电影院和包括迪士尼在内的游乐园均已关闭。

关于高危群体

每年的就业压力通常来自两大群体: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正常年份下,大学毕业生占到城镇新增就业的一半,农民工占到约1/3。

保证应届毕业生就业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因为事关社会稳定。疫情后,西方国家收紧了工作签证政策,海归人数也在上升。教育部已经增加了研究生院的招生名额,指示国企、军队和党政机关雇佣更多毕业生。雇佣毕业生的小公司可以申请退税。然而,过去两年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强监管,加上疫情影响下企业急于降成本,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的希望逐渐渺茫。许多大学毕业生被迫返回家乡。从长期看,这对于内陆省份发展并非没有益处,也将有助于拉平大小城市悬殊的房价。然而,毕业生起薪将会不可避免的降低,并可能影响到后续的职业发展。

疫情后大学毕业生更多选择读研,以避开不利的就业市场,然而今年的竞争似乎更加激烈。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1076万人,但城镇新增就业预期将仅有1100万,这意味着有大量应届毕业生是不能在当年找到工作的。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为15.3%,比正常年份同期高出4个百分点。更大的就业压力将在今年7月份之后学生集中毕业后显现出来。

农民工数量在2020年首次出现下降,约有520万人返乡,2021年大部分回到城市,但仍有170万人滞留农村。农民工群体最容易失业,因为通常他们技能水平较低,替代性强,经常只签短期雇佣合同或者不签。许多农民工由于拿不到公司证明,也很难领取失业保险金。重庆是少数的几个披露本地农民工就业情况的省份:2021年,外出农民工下降1.7%,在乡镇就近就业的农民工增长了13.4%。大城市服务业受到重创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大量农民工在城市餐饮或家政工作,但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也可能是重要的拉动因素。因此,农民工就业的压力短期内可能低于应届毕业生。

关于政策应对

过去,中国可以依赖快速增长来最终吸纳所有的失业。然而,今年的经济减速的规模快于过去的任何一年,且经济预期在减弱,许多人的工资收入首次出现下降。与本年相比,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尽管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冲击,然而影响是局部的(主要在东北)。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科院估计2009年中国实际失业率为9.4%。大量农民工返回农村老家。中央的“四万亿”迅速扭转了局面,基建大干快上迅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2021年后,中国的宏观刺激政策相当克制,疫情防控严格,同期又开始了房地产去杠杆和科技行业加监管等重大改革。几项政策叠加导致相关行业大幅裁员。智联招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公司在2021年年裁员,教育、房地产、电商三大领域受到影响最大。今年年初以来,市场信心始终低迷,俄乌战争和疫情反复雪上加霜,打击了企业投资的意愿。

中小微企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最大,然而根本的解决方案只能来自需求的恢复。隔离政策打击消费,给大量中小微企业造成流动性问题,仅靠供给侧的减税降费是很难存续的,也无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旦疫情结束且预期不会再隔离封城,消费会迎来强势反弹,旅游、健身、餐饮业等都会迎来繁荣期。然而,如果疫情反复,就会有更多小企业破产。中低收入家庭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家庭仍然需要偿还房贷,失业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我们预期会有针对弱势家庭的扶持政策出台。(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



                        

找个大哥扶一把 房企“国”字主导时代即将到来                 
【研究员】:wh
一开始,城投公司的资本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或者以财政担保向银行贷款。后来,融资的方式就是发行城投债,这也成为我们城市进入大基建时代的“粮草”保证。再后来,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1649317800297104.jpg

【博览财经特稿】如果要给中国的房企贴标签,2021年以前是“暴涨”的话,那么2021年以后就是“暴雷”。泰禾拉开千亿房企债务危机的序幕,到华夏幸福、蓝光、协信、花样年、新力、恒大、佳兆业、当代等等陆续陷入困境。

1649317810474626.jpg

大面积裁员、降薪欠薪、理财违约、赔偿分期......见过的、没见过的花样轮番上阵。

曾经不可一世,一个个号称“宇宙级”企业,动不动就是千亿、万亿的地产公司,转瞬间掉落臭水沟,比路边的野狗还“遭人嫌”。

恒大、华夏幸福等原本属于国内头部实力的房企,被干趴下了,暴雷问题一波接一波。就连曾经在行业内发展最为稳健的老大哥——万科,都发出了房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新阶段的宣告。

1649317821206492.jpg

仅仅2021一年的时间,就有超过58家大型地产公司暴雷。很多干了十几年地产的人,如此近距离、大面积的看到房企“垮塌”,还是人生头一回,真是活久见。

房企暴雷后,对买房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子怎么交付,还建不建了?

好在2021年底至今,在政策筑底、交易回暖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了缓慢回暖,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大面积停工的现象也减少了,但市场信心回复需要时间,回暖的路程必然会走得很慢、很缓。

房企的幕后大哥

然而对于已经暴雷的企业,如何救他们,让他们保开工、保交付才是最大的问题。

当前房地产企业的问题关口在于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给钱。可是,现在房企债务堆的那么高,头顶又有“三道红线”压着,必然不可能直接让他们继续加杠杆。

1649317835205239.jpg

如此,要么引入投资,要么找人“接盘”。简而言之,找个大哥来扶一把。

早几年,地产圈最大的幕后BOSS是中国平安;重仓13家房企,与20家房企有关联,是全中国最大的地产巨鳄,没有之一。

1649317844378685.jpg

无论是碧桂园、融创还是华夏幸福,在一众地产巨头的股东榜上;在长租公寓的市场上,都有中国平安的身影。而且平安重仓的房企全都是中国前二十强。

2015年,数位地产界大佬齐聚一堂。北派万通冯仑、华远任志强、SOHO潘石屹;浙系绿城宋卫平;闽系旭辉林中,粤系碧桂园杨国强、万科郁亮;渝派协信吴旭;海派绿地张玉良。一众大佬谈笑风生。

1649317855960122.jpg

将他们召集在一起的,正是平安董事长马明哲。

中国的房地产公司,无一例外,全是高杠杆运行,对于资金的需求极为旺盛,需要可靠的资金链。

2015年金融动荡,资本市场整体收益率的下降;彼时,保险企业的收益率也面临回落的压力。平安几万亿险资急需找到一个出口,一个能带来大量利润回报的地方。于是,急速扩张,又对资金有大量需求的地产公司和平安一拍即合。

只是这几年,地产的处境越来越难,保险业也没以前那么好做了,房企的投资逐渐成为平安的负资产。然而,房地产危如累卵的今天,又还有谁有充足的资金接他们的盘呢?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英雄”——地方国资踏着七彩祥云而来,成为一众暴雷房企的“盖世英雄”。

今年初传出消息:目前银行已告知一些大型优质房企,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相关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相关指标。

1649317865707978.jpg

“三道红线”在并购方面的口子一撕开,雅居乐、碧桂园、招商、富力、龙光、中南、禹洲、祥生、荣盛、万科海外等多家房企纷纷将旗下资产“摆上货架”,坐等“卖身还债”。

民营房企忙着将资产摆上货架,国企开始出手收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安徽、武汉、珠海等地国资对出险房企进行援助,涉及房企包括恒大、融创、世茂、阳光城、雅居乐、富力、佳兆业、禹洲、花样年等等,收购资金近170亿元。

1月5日、20日,华润万象生活收购禹洲物业服务和中南服务全部股权,代价分别是10.6亿元、22.6亿元。

1月21日、30日,上海国资企业上海久事和上海地产集团以10.6亿元、45亿元买下世茂集团上海黄浦路项目和上海外滩茂悦酒店。

1月21日、24日,深圳央企中海收购雅居乐和世茂集团的广州亚运城项目股权,收购代价分别为18.44亿元、18.45亿元。

1月29日,越秀金控收购花样年重庆渝北区项目股权,出资2亿元。

这些国企股权穿透后,背后都是地方国资委。

1649317876424489.jpg

所以说,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还是国资。

国字头的房企,未来的趋势?

要做房地产背后的幕后大佬,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人家手上都是实打实的优质资产,不是房产就是土地。想要镇得住山头,首先得有钱。之前平安为什么能大肆布局头部房企?

因为保险公司本身带有“印钞机”属性,巴菲特能成世界首富,也不全是靠炒股,如果没有他的保险公司源源不断提供现金,现在根本做不到这么大的规模。

1649317889630042.jpg

平安几万亿险资在手,随便投,随便买,鼎盛时期包下恒大两万亿的债务都不成问题,所以才能在地产界当带头大哥;尽管后来不少投资打了水漂。

其实国资敢于现在入场地产,救房企,也是因为手里钱多。地方上的国资委有个融资神器叫“城投”,也就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1649317898528669.jpg

一开始,城投公司的资本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或者以财政担保向银行贷款。后来,融资的方式就是发行城投债,这也成为我们城市进入大基建时代的“粮草”保证。再后来,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为了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各级政府会把公用企事业单位的资产也纳入城投,比如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热力公司,燃气公司等等天然形成垄断的行业。

这么说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举个最有名的例子——深圳国资委。人们一提到国企、国资,印象还是停留在:效率低下,机构臃肿等等负面影响,似乎先进生产力和国资压根就不搭边。

实际不然。一直以来,深圳国资委都在通过资本的方式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如今的很多大型企业,如万科、恒大、平安、中集、天音控股等背后,都有着深圳国资委的影子,大都还是重量级的。

1649317908121562.jpg

去年3月,苏宁被债务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深圳国资立马出手,宣布用148亿元,买下苏宁集团23%的股份,以解苏宁的燃眉之急。

要知道,那会儿的苏宁缺钱缺得一塌糊涂,为了融资甚至把股份都质押给阿里了,旗下的江苏苏宁球队更是在得到了冠军之后直接宣布解散,这在世界足球史上也是不可多见的一朵奇葩。结果,深圳国资横空出世,携百亿巨款,跨越千里来到江苏拯救苏宁。

其实,148亿元对于深圳国资来说,只不过是一笔小钱。深圳国资曾花2609亿收购华为荣耀,帮助华为摆脱无芯可用的窘境;

1649317922520138.jpg

如此辉煌的战绩,苏宁那点,真的只能算零花钱。2021年底,深圳国资委下属总资产4.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991亿元,同比增长12.6%。

1649317936633634.jpg

要是拉长时间线来看,更恐怖。深圳国资委总资产相比40年前,增长近3万倍!市面上能做到这地步的企业,近乎没有。这是什么概念呢?

4万亿资产总额,超过国内60%省市的GDP。而且,不光是体量大,增速也十分惊人。从2016年底总资产首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到如今的4.6万亿元,相当于五年时间增长了一个“深圳”。

当然,深圳国资在国内并非规模最大,前三为上海、广东、北京。也就是说这背后透露出一个信息,或者说是一个趋势:地方国资很有钱,完全有实力接盘房企;而且近几年一直在买买买,不断扩大下辖资本规模。

去年第三轮集中供地,央企、国企的参与度明显增强,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长春、长沙、沈阳、天津、北京的国企央企取地占比分别为100%、82%、75%、72%、75%。一方面在疯狂拿地,另一方面不断接盘已经暴雷或者正在暴雷的民营房企。

而民营房企面临什么问题?债务压顶,随时暴雷;没钱拿地,恶性循环。而他们手上与债务并存的,是大把的地,大把的房子,大把的优质资产。这时候地方国资手里又握着一堆钱。供需一对接,会发生什么?

所以,地方国资接盘大型民营房企会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多的房企由“民”向“国”转变。房企“国”字主导时代即将到来。(来源:经济学博士(baobaomengtu) 作者:金石道人)



                                 
                                           形势分析
                 



看不到的次生灾难在酝酿中 俄乌“蝴蝶效应”或引发大量黑天鹅事件                 
【研究员】:wh
首先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少,会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而会冲击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这又会加剧贫穷和社会动荡。其次是发达国家加息,会引发停留在发展中国的资金外流,而这又会让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甚至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就像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

                                 

1649318246535671.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冲突就像蝴蝶扇动了翅膀,正在引发或加剧一系列螺旋循环。

俄乌冲突的蝴蝶效应或将引发大量黑天鹅事件

俄乌冲突持续一月有余,但仍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双方就停火止战进行了多轮会谈、且会谈等级越来越高,但仍未达成一致。反而在欧美等国的升级制裁中越发得激怒俄罗斯,这或许会让事态更加糟糕。

人员伤亡、道路破坏、房屋摧毁、生产停滞、社会财富毁于一旦……以致于300万多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或西欧,而这只是大家眼下看得的到灾难。

可那些暂时看不到的次生灾难、或许正在酝酿中,这是由俄罗斯及其跟随者白俄罗、冲突对象乌克兰的特殊资源禀赋决定的。

乌克兰大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另两处在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其出产的粮食被大量运往欧洲和中东,被称为欧洲的粮仓。而俄罗斯也有广阔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

有数据统计,俄乌两国出口了全球小麦的25.4%,供应了全球玉米的17%、大麦的32%、葵花籽油的75%。

可因为战争,乌克兰农业土地无法耕种,而俄罗斯又因制裁无法出口粮食……世界正面临粮慌的困境,这也在最近的粮食价格中得到了反映。

1649318257904706.jpg

自俄乌冲突以来,包括小麦、大麦、玉米和大豆在内的国际粮价出现了暴涨。其实暴涨的不仅是粮价,还有石油、天然气、化肥及部分稀有金属。

来看下面一组数据:在2021年全球能源出口中,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占全球比例为27%、煤炭占比为15.5%、石油占比为12%、液化天然气占比为8.1%。金属矿产中,俄罗斯耙出口占全球比重为24.6%、镍占比为21.9%、铝占比为9.9%。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化肥……俄罗斯氮肥出口占全球的15%,钾肥出口占全球的17%、如果加上白俄罗斯16%的钾肥份额,两国合计就占高达33%。

因为战争、土地无法耕种,因为制裁、化肥无法出口,因为限制、石油天然气等无法供给……而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粮食生产、货物运输成本和通货膨胀,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地区的百姓是依靠进口粮食维生的。

当普通人吃不饱饭、当物价上涨难以生存,积聚的社会矛盾将会被引爆、并剧烈冲击社会秩序。俄乌冲突的蝴蝶效应或将引发大量黑天鹅事件。

潘多拉的盒子才刚刚打开

在埃及,有一种食物跟普通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大饼,它比手掌稍大、可价格极低,每张折合人民币才几分钱。这么低的价格怎么可能买一张饼呢?按市场价格当然不可以,但有了政府补贴后就有了可能。

为了让老百姓人人温饱、吃得起大饼,埃及政府每年花在大饼补贴上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要知道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之一、年进口量达1000万吨,这已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其实不仅埃及,中东、北非国家的百姓几乎都以面食为主,而本地又产量有限、大量的依赖进口。突尼斯粮食对外依存度为62%、埃及为44%、利比亚为58%、伊拉克为54%、也门为95%……而它们粮食中的很大一部分又来自于俄乌两国。

2010年底,以突尼斯一个小摊贩自焚事件为起点,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场名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运动,之后国家陷入动荡、政权纷纷更迭,并直接引发了欧洲的难民危机。其原因当然复杂,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粮价上涨下的百姓生存艰难。

俄乌冲突后,包括北非、中东国家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遭遇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现在的粮价已较“阿拉伯之春”时期的最高点还要高14.7%,其连锁影响正在向更多脆弱国家扩散,不得让人担心新一轮的政治动荡。

以为只有弱国在遭罪么?NO!西方国家也正在遭遇反噬。连日来,包括西班牙、德国、法国、希腊在内的欧洲国家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油价上涨。而油价上涨又影响到物流价格,这又会传导食物等商品价格、再引发全面的通胀。

这就是全部么?NO!潘多拉的盒子才刚刚打开。去年底以来,在俄乌局势影响下,欧美的物价连续暴涨,其通胀率不断向上突破、并连创四十余年以来新高。

紧接着会怎样呢?会加息、收缩货币。其实已经行动了……英美已经加息,欧洲也在缩减购债额。当美元/欧元/英镑这些世界主要货币收缩时,又将会引发下一轮的风暴。

首先是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少,会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而会冲击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这又会加剧贫穷和社会动荡。其次是发达国家加息,会引发停留在发展中国的资金外流,而这又会让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甚至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就像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样。然而更大的风暴,却是全球的撕裂对立。

全球化正在向区域化、内循环方向不可逆转演变

这一轮全球化起始于二战后,但因为有社会主义阵营华约和资本主义阵营北约的存在,而资本主义发展又较好,所以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欧美的全球化。

后随着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结束、再加上中国融入世界,全球化开始加速。

1649318271565185.jpg

数十亿的地球村村民在精密化的劳作分工下、被卷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协作中,并最终形成了“欧美输出技术、非洲/拉美/中东提供能源矿产、中国等东亚国家生产制造商品、并通过国际物流输送全球消费”的格局。

若以世界出口占世界GDP的比重来衡量全球化的话,2008年则是本轮全球化的顶点、约为61.1%,随后开始下降。也是在那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地的反WTO、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此起彼伏。

全球一体化随之出现了对立分裂的缝隙、并日趋扩大,之后出现了2016年特朗普的上台和英国的公投脱欧。直至2018年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开启了贸易摩擦。

再之后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如部分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除了经济科技压制之外,美国还纠结欧洲、澳洲和日本等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来压制中国,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美国通过召开全球民主峰会、把世界各国人为分成“民主国家和不民主国家”,搞割裂对立;现在欧美又通过逼迫世界各国对俄乌冲突立场表态,来分成“挺俄派国家和踩俄派国家”,让大家被迫选边站队。

科技脱钩、经济脱钩、金融脱钩、意识对抗、军事对立、逆全球化……新冷战、更大的分裂对立或正在酝酿当中,而俄乌冲突只是这种对立的外在表现、并在强化这种对立,由此进入新一轮向下的逆全球化螺旋循环。

世界的全球化正在向区域化、内循环方向不可逆转的演变,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欧美以为它们只是在制裁俄罗斯,而实际上是在制裁全世界、并反噬自身,俄乌冲突下制造的乌克兰灾难、其实更是在制造新的灾难,俄罗斯发动的这轮特别军事行动或许会成为历史拐点的标志性事件。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只是不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会何时到来。(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米筐老A)



                        

国际存量博弈进入最残酷阶段 一道横亘于发展与发达国家间的铁幕正缓缓落下                 
【研究员】:wh
如果选择了碳中和,他们就必须放弃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化石能源体系,但是对于技术落后的地区而言,放弃了化石能源,就等于放弃了发展的希望和自身的未来。因为绿色能源标准的定义权从来都不在他们手上,他们想要完成绿能转换,就必须全面对标发达国家绿色体系。

                                 

1649318407370641.jpg

【博览财经特稿】一道横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铁幕,正在缓缓落下!一件足以划分全球所有国家阶级定位的大事正在发生。

如果将现在的世界格局比作春秋战国。那么俄乌冲突,应该是一场中、美、俄、欧这世界四大诸侯王之间对抗的缩影,是争夺未来世界领导权的逐鹿之争。说直接一点,就是世界少数上层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少数派的游戏”。

而接下来要说的,则是真正将这个世界所有国家一分为二,并且将会彻底封死阶级天花板的一件大事。是一道真正的阶级铁幕!

3月中旬的时候,一项雷声不大,但是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极为要命的协议,在欧盟理事会的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被27国的财政部长一致采纳。

而这项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敲定执行日期,对所有碳排放不合规的国家,在进行对欧进出口贸易环节征收特别关税——碳排放税。这就是法国财长所以出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提案。

也就是说,在2025年12月31日之后,任何在新能源改造与碳中和进程不达标的国家,想要与欧洲进行贸易,都会被征收最高高达20%的碳税。

规则下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进行一次残酷的死亡双选

为什么说“这是一项雷声不大,但极为致命的协议”呢?

首先从最表层的经济贸易来说,欧盟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是绝大多数国家都不能忽略的重要贸易伙伴。这项碳税虽然看起来是无差别的对所有国家实行,但是对于世界少数发达国家而言,碳中和协议和绿色能源的推进,其实已经基本进行到了中后期阶段。

他们都有足够的生产和技术力量,支持自身在2025年之前,完成碳合规进程,所以这项关税虽然对中美这样的国家稍有影响,但其实并不重要。

但是很多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很难凭借自身实力完成绿色能源改革。所以,这项协议与其说是针对所有国家,到不如说就是奔着第三世界去的。在这项规则之下,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进行一次极为残酷的死亡双选。接受或者拒绝……

如果选择了碳中和,他们就必须放弃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化石能源体系,但是对于技术落后的地区而言,放弃了化石能源,就等于放弃了发展的希望和自身的未来。因为绿色能源标准的定义权从来都不在他们手上,他们想要完成绿能转换,就必须全面对标发达国家绿色体系。而改革自身能源系统的工程,其花费是大多数国家难以承受之重。

进口碳中和设备、进口绿能发电设备、进口高科技控制设备,同时还要承担高昂到可能让人绝望的设备维护成本。甚至说,他们在放弃自身能源系统的过程中,还要进口改造技术,真的是连放弃都要花钱。

而对于工业能力、技术能力都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而言,第一、第二产业以及大量密集型、资源型代工产业,是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消耗大、利润低、技术含量低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这些产业往往处于产业链U型底端位置,如果他们选择对标,那么这些来之不易的产业利润很可能被稀释殆尽,没有钱拿什么来搞发展呢?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越是依赖第一产业及代工业的国家,对能源性价比的依赖性就越强,在高昂的能源改造费用面前,他们往往无法独立承担。这就会大量引入世界银行或者几大国投行的贷款资金,这无疑会持续推高发展中国家的负债水平。

一边债台高筑一边利润下滑,注定了他们将长期沦为发达国家原材料供应地的命运,说白了就是经济殖民地。只要他们接受,碳中和就会凝结成一副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永远封死他们向发达国家迈进的道路。

如果拒绝面临的情况可能比接受还要残酷

如果他们拒绝呢?又会发生什么?他们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比接受还要残酷!

从最浅层的表面文章看,关税就是大国博弈的经济工具,也是对等约束的政治工具。欧盟率先推动落实碳税的进程,无疑会极大地刺激其他对等贸易伙伴,比如中、美、俄、加这些。而这些国家也会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在未来的某一天同样开始对等征收碳税。

任何拒绝新能源改造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所有产品都会被全世界发达国家一起征税,而且最高高达20%!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求存靠的是什么?就是价格!是以来廉价劳动力和吃子孙饭的重资源型工业,用廉价工业品寻求国际竞争力,是他们的唯一出路,曾几何时我们走的也是这条路。

那么20%的碳税一旦征收,它们所有的竞争优势都将荡然无存。也就说,谁拒绝谁就会被彻底踢出群聊,到时候别说发展了,能活下来有饭吃都算是个奇迹。

但这还仅仅是停留在经济表层的问题,真正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技术封锁和产业外流。在没有碳关税这个之前,招商引资可以说发展中国家技术更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原材料料成本吸引了大量产业链像第三世界转移。

这些转移产业链,虽然都是发达国家看不上的低端产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追逐利润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所建设的工厂,极大的推动了第三世界基础工业的进程。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和珍贵的原始技术积累。

但是随着碳关税的上马,任何在这些“不合格国家”代工生产的产品,天然成本就会提高20%甚至更多。与之相比,在接受了新能源改造的国家建厂,或者进口它们的原材料,无疑就会香甜很多!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接受碳关税的国家,会比不接受碳关税的国家从技术、就业率、贸易竞争力上高出一大截。也就是说,接受的沦为殖民地,不接受的沦为荒漠……

而这一次,欧盟通过的碳关税协议征收标的,也非常非常的有针对性:铝业、水泥、化肥、钢铁、电力!这已经不是项庄舞剑了,这就是霸王硬上弓!因为这五大项无一例外,全都是奔着对第三世界而言,最最重要的基础工业体系动刀!这就是这条提案背后可怕的死亡双选!发达国家给出了两个选择,但可悲的是两个选择都没有未来。一道横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铁幕,正在缓缓落下!(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庄主)



                                 
                                           社会透视
                 



撕开一堆烂尾遮羞布 一大批“特色小镇”正密集暴雷                 
【研究员】:wh
“大杂烩”就算了,游客也慢慢发现,小镇和其他文化景区没有太多区别:类似的古建筑、类似的吃喝玩乐……渐渐地,新鲜劲过去了,游客不来了,本地人也不愿意去,小镇的客流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曾经的热闹景象也如同开业当天放出的烟花,转瞬即逝。苦撑数年,濒临倒闭。

                                 

1649318586565926.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的一大批“特色小镇”,正在密集暴雷。这意味着,一大群投资者经历了“眼看它高楼起,眼看它楼塌了”的悲剧!所以,这篇文章只为了告诉你:遇到任何以“特色小镇”为噱头的房产,请捂紧口袋,转身离开。

小镇很小,坑却很大

所谓的“特色小镇”,其实是一项国家级规划,为的是振兴地方经济。简单说,就是国家为了鼓励一些小镇更好的发挥农业、旅游、科技等特色产业,给出的头衔和扶持政策。

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什么科技小镇、文旅小镇、农业小镇、制造小镇等,都是这个范畴。

早几年时,全国冒出了数以千计的特色小镇,最多时总量曾达到2000+。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小镇很小,坑却很大。

先前,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窜上热门,撕开了一堆烂尾“特色小镇”的遮羞布。

1649318605532384.jpg

根据网上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有至少还有100多家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和倒闭的状态。

说实话,挺完犊子的!说好的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呢?如今却只剩下荒废的街道、冷清的景点和打烊的店铺。

随便拎一个出来说一说:比如那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文旅小镇——成都成华龙潭水乡。当时它有多牛逼呢?

规划之初,成都成华区自诩要重建一个“清明上河图”。如此牛逼哄哄的宏大规划,当然是花了不少票子的。——建造前后耗时4年,总投资超20个亿。

建成后效果确实不错,景色古朴优雅,亭台楼阁、曲水流觞。白天古镇看美女,晚上泛舟听小曲,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哪个江南水乡呢!就连钟爱遛鸟搓麻将的本地大爷,也会拎着茶壶,在小镇里晃荡一整天,累了就找一个石墩坐下,吸溜一口浓茶:“安逸得很!”

而但凡有外地朋友拜访,本地人最骄傲的就是说一句:“火锅有啥子好吃的?龙潭水乡耍一哈!”景区里,生意做起来,店铺开起来,搞得有模有样,开业3天,接待游客就超过了13万。

刚开业的龙潭水乡,热闹得就像煮开的火锅,咕噜咕噜冒泡。可是很快,游客就发现了整个小镇有太多离谱的地方:首先,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清明上河图》的汴京是现代的河南开封。——和成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呀!其次,成都属于川蜀文化圈,龙潭水乡却照搬了苏式园林的设计。更是把当中的12个街巷,直接用《红楼梦》中的12钗命名,各种“混搭”。

“大杂烩”就算了,游客也慢慢发现,小镇和其他文化景区没有太多区别:类似的古建筑、类似的吃喝玩乐……渐渐地,新鲜劲过去了,游客不来了,本地人也不愿意去,小镇的客流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曾经的热闹景象也如同开业当天放出的烟花,转瞬即逝。苦撑数年,濒临倒闭。

1649318618249724.jpg

现在的龙潭水乡,游人稀少、店铺争相关门走人,景区里安静得可以在路上抓鸟。那些曾经在水里载人的游船,早就在岸上被晒得裂开散架了。

1649318629115917.jpg

而那些早期买入沿街商铺的人,肠子早就悔青了。——卖不出去也租不出去,套得死死的。所以,遇到类似这样的特色小镇,你还敢冲进去投资买房吗?

一大批特色小镇早已埋下暴雷埋的种子

从如火如荼,到人走茶凉,几年时间,倒闭的小镇不计其数。这些特色小镇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就要从轰轰烈烈的开端开始说起:大家听说过阿里巴巴的“云栖大会”吗?举办地就是中国第一个特色小镇——云栖小镇。这里原本是杭州一个烂尾的科技园区,后来被阿里接手,发展“云计算”。

谁知,有了科技产业的加成,小镇竟然起死回生,知名度反而杠杠滴!2014年时,省里的领导来到云栖小镇转了一圈,当即觉得:这事靠谱,可以推广!

于是,一场省级的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潮就开始了。但谁都没想到,小镇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到了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竟然高调联合发文:全国要借鉴浙江成功经验,花4年时间,先搞出1000个特色小镇出来。

各个地方政府一听,直接嗨翻了:这等好事,不能错过!一方面是听从上面指示;另一方面可以招商引资,带动地方就业和经济,美化“成绩单”。搞起!搞起!

河北、四川、福建……一大批城市颁布鼓励文件,你追我赶,生怕被out出局。一夜之间,几乎所有城市都喊出了“要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小镇”。

但是规划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要知道,中国人的山寨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也别忘了我们自古就有东施效颦的故事。而所谓的特色小镇,最大的“特色”也就是复制粘贴。

各地小镇规划几乎都一个样:你抄抄我,我抄抄你,同质化非常严重。没有景色,就挖湖造绿;没有建筑,就古街亭台;没有产品,就吃吃喝喝;没有产业,就拿地建厂。

更离谱的是,还有些小镇特色不够,种菜来凑:——有些地方甚至冒出了一堆香菇小镇、葡萄小镇、辣椒小镇……原本应该“高大上”的特色小镇,却是一副农家乐的模样。

就像网上的段子:“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炒;若到小镇来,你会很难过;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如此情况,也为一大批特色小镇后期的暴雷埋下了种子。

一顿劳民伤财,大多搞了个寂寞

到了发展后期,特色小镇各项问题层出不穷:资金断裂,管理混乱,运营不善,客流下跌……而其中最坑人的一种就是:开发房地产,用小镇的概念圈地卖房子!

悲哀的是,小镇没有真正的特色,经济带动不明显,房子最终也没人买。最终,烂尾楼林立,小镇沦为“空城”。比如河南洛阳孟津县“塞拉维·花海小镇”,投资10多亿,没有“花海”,只有烂尾的“楼海”。比如浙江宁波余姚模客小镇,本来应该大力发展当地发达的五金和模具产业,投资数百亿,却在产业园周边干起了买房子的生意,最终资金链断裂,留下遍地烂尾楼。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一顿劳民伤财,大多都搞了个寂寞。当然,这当中最惨的还是那批最早跟着概念买入产业园房子或者商铺的人。

原本以为可以狠狠赚一笔,结果无人接盘,甚至项目烂尾。——肥沃的韭菜,被连根割起。

看完了上面内容,这些曾经遍地的“特色小镇”,你还敢冲进去买吗?不敢买就对了!最后还有几条肺腑之言:

1、90%的特色小镇都不具备投资价值,少数成功的案例也是因为有强产业和城市经济支撑。比如浙江乌镇互联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杭州紫金众创小镇等,但是也不建议轻易投资。

2、投资千万不要盲目追概念,特别是短时间内非常热门的概念。比如遍地的特色小镇、比如三四线文旅项目和产业新区等,概念吹得越猛,韭菜割得越狠。

3、房产投资的最基本逻辑一定是:价值城市+潜力板块。千万不要再随随便便买房子了,中国遍地的房子,为什么有些几百上千万,有些白菜价却都卖不出去?因为楼市分化已经开始,买房投资,一定要回归最朴素的逻辑,不轻信概念,不盲目从众。

最后,再回到这些“特色小镇”上来:这是一个曾经站在规划风口上的产物,经历了短暂的野蛮生长,如今,风止了也就停歇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最优秀的极少数。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也是最残酷的现实:要么出色,要么出局,人和房子也一样。(来源:大胡子说房(dahuzishuofang) 作者:大胡子说房)



                        

结婚登记数创36年新低 爱情似成年轻人的奢侈品                 
【研究员】:wh
之前大明对家没有什么概念,下班没有特别想马上回家的冲动,慢慢悠悠的关闭电脑,路上溜达溜达寻觅点吃食,吃完路上消消食再溜达回去,可能会刷刷剧然后睡觉。但现在,他能回家就赶紧回家,路上一分钟都不想耽搁,特别期待见到家里的那个人。

                                 

1649319036842390.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民政部发布了2021年结婚登记人数,763.6万对,创36年新低。这个数据,仅仅是2013年最高峰的56.6%。再结合前段时间的#安徽初婚年龄突破30岁#、#离婚冷静期内离婚不成先立遗嘱#等一系列类似热搜对比来看,发现了什么问题?

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结婚了。本期和几个年轻人聊了聊,他们有的刚刚进入婚姻,有的已经生子,有的立志终生单身。对于婚恋,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一个很明显的结论是,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都有了更接地气的解读。

人生拼图的核心应该是“I”

香风,97年,射手座,实习律师

关于爱情以及伴侣,香风很认同脱口秀演员Daniel Sloss曾在他脱口秀中的一次惊艳类比。那场脱口秀中,Sloss说父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告诉他,人生就是根据经验教训,盲拼一幅图的过程。你从最基础的四个角开始拼起,它们分别是family,friends,hobbys,job。在人生的道路,人们会根据当下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这四个角的位置。

这四个部分是围绕在自己本身的基本社会关系与社会生存,但拼图中间的核心部分是不确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父亲认为,最终让人更完整的、最核心的那一块拼图,是“伴侣”。

但Sloss通过自身的经验论证,认为那一块不应该是“伴侣”,而是“幸福”,你要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有幸福感的东西并以此为中心,让四个角自然地拼凑在它周围。所谓的伴侣或者爱情,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个体因害怕孤独做出的选择,是被社会浪漫化的毒瘤,而错误的伴侣会阻碍我们去探索生命中其他幸福的可能性。

1649319048974096.jpg

香风深以为然,她认为,有的人找到了另一个契合的人,它的中间部分是soul mate,有的人独自一人,找寻自我,中间部分是I。我一个人能过的很好,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做着自己爱做的事,有家人,有朋友,我很满足,很开心,爱情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不想为了爱情而逢迎他人,改变自己。

爱情是平凡生活的麻醉剂

大明,92年,水瓶座,数学教师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他不治病,但能让你忘了疼。”

对于大明来说,爱情也是如此,“我从不指望它把我从当前的生活困境中拯救出去,它是我平凡生活的麻醉剂。”

在学校卷了一天,累了一天,回到家,有那么一个人能跟你一起吃个饭,聊聊天,笑一笑,就能让你暂时忘掉工作的压力,生活的不满,第二天重新振奋自己,再去拼。

之前大明对家没有什么概念,下班没有特别想马上回家的冲动,慢慢悠悠的关闭电脑,路上溜达溜达寻觅点吃食,吃完路上消消食再溜达回去,可能会刷刷剧然后睡觉。但现在,他能回家就赶紧回家,路上一分钟都不想耽搁,特别期待见到家里的那个人。

几年前,从老家省会追随女朋友去到一个不知名的县级市,大明内心曾经有过挣扎,但又很快释然。“山不过来我过去嘛!没办法,实在分不了手,舍不得。”

目前,他和爱人漫漫同在一所高中任教,同样担任高中年级的班主任,教学任务繁重,休息时间非常有限。但大明夫妇乐在其中。“上班虽然很累,但想到家里有爱人和孩子在等我,就有了动力,我们是为了小家在奋斗啊。”

1649319062472192.jpg

在一起八年,两人越来越合拍,大明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惬意,但凡事都是自己安排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比如去哪里玩,路线都是自己一点点规划,好玩没有惊喜,不好玩还会失落。

有另一个人之后,有些事情就会商量着决定,一些提议是你没有想过去做的;有些事情他可能没有跟你商量,给你惊喜;有些事情俩人可能一拍脑门就马上决定了,如果是一个人可能要犹豫好久。

婚姻需要两个人都有很强的同理心,需要照顾自己也需要照顾对方,不像单身那么自由,但对于大明来说,这与爱情带来的精神满足相比,完全是可以忽略的。“我愿意全身心付出,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爱情,它就是必需品”。

心灵契合的爱情是奢侈品

云朵,95年,双子座,设计师

在又一次因为丈夫与他人的暧昧信息大吵一架后,云朵摔门而去。傍晚小雨淅淅沥沥,一阵阵风吹来,尽管已是初春,只穿了一件睡衣的云朵仍然感觉扛不住,但碍于面子又不想回家,只能在小区里瞎转。

回想曾经,云朵期待灵魂伴侣,期待无话不谈。然而现实却证明,婚姻或多或少会让人失望,它没那么罗曼蒂克,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房子,车子,孩子,甚至第三者。

刚刚恋爱的时候,两人也并不是没有温情时刻,彼时的男友方源为了云朵的小情绪,不管多远、不惜代价都会马上出现在身边。但孩子出生后,方源眼中却很难再找到他对自己的关心。云朵不懂,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期望太高了。

1649319074691978.jpg

从小区回家,云朵发现方源自己搬去了客卧。那一晚,云朵特别难受,特别委屈,大半夜辗转反侧睡不着。后来听到方源起来上厕所,就拉着他想跟他说道说道,并刻意放软了语气,甚至还像恋爱时摇着他的手撒娇,结果对方却黑着脸吼了一句 “有什么话白天说不行吗!”

这个深夜,云朵再也不能克制泪水,她明白,一切都已经改变了。其实他不是不懂你的委屈,不懂你的痛苦,只是你的一切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我是对爱人很看重的人,但过度看重,很容易走入一个盲区,看不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人心会改变,激情会退去,以前的那些爱的细节并不是一场完美婚姻的有力背书。

对于这段婚姻,云朵认为没有挽留的必要,自己选的人,后果自己受,再苦再痛,也相信时间能抚平一切。只是她很想回去告诉过去的自己,别答应他的追求,别理他,他第一爱的是他自己,第二爱的是他的父母。结婚恐怕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合适的对象。

对于爱情和婚姻,云朵已经无心也无力关注。“心灵真正契合的爱情才可能安安心心的白头到老,这是奢侈品,不管我需不需要,它很难得到,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生命中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要做。”

平凡的人更需要婚姻

方方,94年,摩羯座,医生

对于香风的“拼图理论”,方方非常不赞同。方方在工作在医院血液科,尽管工作时间不长,但已经见过太多生死离别。血液病大多是很严重的病,预后差,患者的心情和身体都非常脆弱,需要人照顾,一个幸福的家庭或一段相互扶持的婚姻能带给这些患者很多慰藉和精神支持。

1649319086428802.jpg

她认为,实际生活中像脱口秀里所说的“100%圆满拼图”的人生并不常见。实际生活中,能把拼图100%拼满的人是极少数的,很多人可能没有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长大、很多人可能没有交到特别交心的朋友、很多人可能没有狂热的爱好、很多人工作只为了混口饭吃。

他们的拼图大概只有30%拼上了,甚至这30%可能都是硬凑出来的。如果这个时候能来个伴侣能帮他们拼上另20%,他们的拼图就能达到50%圆满了,起码过半了。就算拼拼凑凑最后只有40%完整的拼图,但这也比30%要强了。

方方认为,爱情是不是必需品不知道,但婚姻是必需品。“把婚姻当作一项人生抵抗风险的必要投资,你会发现它是个非常必须的选项,并且越平凡的人越需要婚姻。”

“找伴侣没必要非找到那个刚刚好能帮你把拼图拼到100%的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找一个虽然会磕磕碰碰,虽然和他在一起会牺牲点别的东西,但他还是能使你的拼图更加圆满的人就可以了,这个人能让你比以前更幸福更快乐、更有安全感就可以了。”

在她看来,爱情或许并不是婚姻里的必选项,必选项是理性。当一个人能头脑清楚地看到未来风险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坚定选择婚姻的时候。人们需要婚姻,因为婚姻能够抵抗风险。但如何发现并维持能够规避风险的婚姻,背后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头脑清楚地看到未来风险并选择合适的避险工具,这需要长远的眼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19:21 , Processed in 0.1023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