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滴滴柳青背后 卖国贼?7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6 08: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形势严峻 高度重视意外降准背后隐含的全球危机》:这种严峻,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大宗商品涨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美元的疯狂放水,大宗商品就开始了上涨,及至今年,到今天拜登大搞财政刺激,又叠加欧美疫苗注册率上升,经济复苏开启,大宗商品更是一路狂飙,全球通胀正式开启。按传统经济逻辑,既然是全球通胀,那应该是加息升准才对,怎么搞成了降准?

这是因为,这一次的价格传导链条出现了问题——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下游的消费力却跟不上,所以夹在中间的生产企业在承受成本上升的同时,却无法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你一提价,订单就大幅萎缩。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经济形势严峻 高度重视意外降准背后隐含的全球危机                 
【研究员】:wh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美元的疯狂放水,大宗商品就开始了上涨,及至今年,到今天拜登大搞财政刺激,又叠加欧美疫苗注册率上升,经济复苏开启,大宗商品更是一路狂飙,全球通胀正式开启。按传统经济逻辑,既然是全球通胀,那应该是加息升准才对,怎么搞成了降准?

                                 

1626849034683213.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一万亿流动性。

1626849045834448.jpg

这次降准超过了市场预期。毕竟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的政策基调一直是不放水;在几天前国常会吹风降准前,市场没有风声和研究观点提到有降准的可能性,也没有投资者做降准交易。哪怕在国常会吹风后,市场也都认为大概率是定向降准,而且最后到底降不降也不一定(历史上确实有吹风后没降的情况——比如去年夏天);就算真降,按往常经验,国常会吹风到政策落地也一般会间隔1-2周时间。

但这次,降准距离国常会吹风,才过了区区两天;而且不是定向降准,而是全面降准。这个着实让所有人都大感意外。为什么会这样?

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这种严峻,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大宗商品涨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美元的疯狂放水,大宗商品就开始了上涨,及至今年,到今天拜登大搞财政刺激,又叠加欧美疫苗注册率上升,经济复苏开启,大宗商品更是一路狂飙,全球通胀正式开启。按传统经济逻辑,既然是全球通胀,那应该是加息升准才对,怎么搞成了降准?

这是因为,这一次的价格传导链条出现了问题——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下游的消费力却跟不上,所以夹在中间的生产企业在承受成本上升的同时,却无法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你一提价,订单就大幅萎缩。

这样就麻烦了。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工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是承担了绝大部分全球大众工业品的供应。所以这种价格传到机制的梗阻,直接对我国工厂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接一单亏一单,不接又只能等死,所以已经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想办法救他们。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上游的涨价,无法顺畅传导到下游?或者说,下游消费力为什么起不来?原因很简单,全球经济复苏,已经差不多见顶了。

这一轮新冠疫情,把全世界经济都冲了个半死,大家都呆在家里无法工作,全球的财富生产当然大受影响,消费力当然会急剧萎缩。

当然,几个主要经济体——中美欧等,经济还是撑住了的,并迎来了复苏。但美欧能撑住,完全是靠疯狂放水,而放水的代价,就是债务飙升,通胀汹涌,股市、房市泡沫巨大——离最后的崩盘越来越近。

所以,到现在这个地步,美国他们也不怎么敢放了。进入夏季,美国各州开始陆续停止发钱,逼民众上班——实在是不敢再发了;连一直死鸭子嘴硬的美联储,最近口风也终于有了变化,开始为加息吹风做准备。而与此同时,印度养蛊养出的德尔塔超级变种也开始席卷全球,不仅冲垮了东南亚,美欧也逐渐沦陷,新一轮疫情风暴又将开启。这一切,都昭示着海外经济复苏已经见顶。

中国6月份的出口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全球疫情方兴未艾,中国依然是世界唯一供货商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居然也开始乏力,这足以证明这一轮的海外经济复苏,可能已近巅峰。

这自然对中国也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依然有很大部分依赖外贸,外贸见顶,中国也会受冲击;何况中国国内虽然防疫形势不错,但这不错背后,也是靠巨大的防疫投入支撑的——去年的开销就不说了,直到现在云南那边,依然几十万人死守边境,铁丝网都拉了几百公里,这都是巨额成本。而内地城市一旦遇到传播扩散,就不得不全城核算,整个城市的经济运行半瘫痪——虽然比起外国,这种搞法损失是小的多,但绝对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这种内外冲击下,中国经济遇到麻烦,也就不足为奇。6月份PPI见顶回落、出口订单已出现下滑趋势,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有了这次意外之外的降准。降准释放流动性,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从大的方面说,有了钱,才买得起海外的大宗商品原材料(虽然降准会导致货币贬值,增加外购成本,但货币贬值的因素有很多,流动性只是其中之一,加上中国整体经济基本面比外国要强很多,所以这种影响相对有限,整体利大于弊)

一次降准并不能逆转经济面临的麻烦

但一次降准,并不能逆转经济面临的麻烦。除了降准本身作用力有限之外,更重要的是,影响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期内会消解的,很有可能会长期化:

从现在的情况看三哥们整蛊出的德尔塔,势必将再掀起新一轮全球疫情。而以印度为首的第三世界养蛊基地,未来还不知道又会弄出多少个变种;西方的制度又决定了,它们根本防不住。中国这边,虽然有着独家秘方,但也只能自保,想凭一己之力拯救全人类,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中国在承受全球经济颓势带来的外部冲击同时,防疫开支会长期化。而且,未来还会面临骤然恶化——现在疫情没有停止迹象,全球的经济却已到了崩盘边缘。

中国还可以降准,未来也还有继续降准或者降息的空间,而其他主要国家的家底和政策储备,现在都已经用光了——美联储在经济远未重回正轨的情况下,不得不松口暗示加息;英国被德尔塔再次打爆,却又宣布要开放经济,再来全民免疫,这一切都意味着,连最厉害的英美,都已经山穷水尽,其他国家可想而知。

所以,经济危机,真的不远了。一旦全球经济危机到来,那么,中国也难免被拖下水。

这真的是全球共呼吸、共命运。虽然中国确实是最能扛的,表现最好的,也是准备最充分的。但这个最,都只是相对其他国家而已,在绝对值上,如果海外经济继续下滑、甚至自由落体,早已深度融合进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国,最多只能做到和他们比要相对好得多,但绝对层面,依然是要往下走。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经济形势,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在以及将来。其实不只是降准,其他方面,我们也都能明显感受到这种趋势——体制外就不说了,就连体制内,最近各地公务员系统也都在疯传今年绩效奖取消,有的甚至还要把以前的吐出来。

连直接给政府打工的铁饭碗公务员,都已经开始被逼着割肉吐血,这足以证明当下乃至未来,经济形势会有多么严峻,财政会有多么紧张。而连疫情防控最好,经济基本面最佳,还吃到了最大“疫情红利”的中国,都开始过紧日子,未来全球经济之前景黯淡,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这一切将持续多久?这个真的不好说。

未来全球经济滞胀不可避免

这一次经济危机,虽然有疫情加速的作用,归根结底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红利殆尽,第四次科技革命尚未到来。人类财富创造已经逼近了天花板,原先的经济运行架构已经无法维持。所以,未来的全球经济滞胀,是不可避免的。

而要想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要么打一场世界大战,消灭过剩产能,用一部分国家的毁灭,来成全另一部分国家的经济重新健康;要么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打破天花板,开启新的财富增量之门。

世界大战是个办法,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最终就是靠着二战来彻底摆脱的;但现在这个核武时代,世界大战已经很难打起来;而第四次科技革命,虽然喊的震天响,方向也有好些,但最后什么时候爆发,什么时候结出硕果并落地变现,那真只有鬼的妈才知道——但至少未来十来年之内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这一轮经济危机,这一轮全球滞胀,至少也要维持十来年。在此期间,全球经济大环境都会很糟糕。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尤其是刚踏入社会,或者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估计会很绝望。这个,怎么说呢,大家确实要对未来遭遇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也没必要绝望——如果你在其他国家,那可能真的是没什么希望了。但既然你在中国,那还是有摆脱这种全球性困境的希望和机会的。这个机会,就在于存量转移。

是的,没有第四次科技革命,人类就没有财富增量;但中国却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的财富存量给转到自己手上来——每年3000亿美金的芯片进口,每年2000亿美金的原油进口,每年上百亿美金的大飞机进口,以及那些在文化洗脑下,充满了高溢价的西方奢侈品,大牌服装、食品、文化产品等等,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每年中国必须交给他们。

这种每年数以千亿美刀计的财富外流,极大的削弱了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如果这些钱能留在国内,那必将极大的刺激国内经济,带动我们GDP的增长,增加国民的收入。

当然,在过去和现在,这些财富外流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不外购芯片,电子信息产业就要瘫痪;我们不外购石油,连车都发动不了。没有波音和空客,我们的民用航空就会被彻底完蛋。

但过去和现在必须,并不代表将来依然必须。我们是全球最大工业国,我们的工业体系不仅最完备,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也具备了向上升级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未来十年,虽然我们不见得能开启第四次科技革命,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把握在美日手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成果——也就是最后,也是最大的财富存量,转移到我们自己手上。

如果我们自己能造芯片了,那每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财富就不用交出去了;如果新能源车普及,那每年2000亿美元的原油外购,最少也能降低一半;如果我们能自己造大飞机,如果我们自己的国货品牌得到了市场认可,拥有了足够美誉度,那外购消费品的开销也大大降低。总而言之,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每年最少可以节省4、5千亿美元的外汇支出。

每年四五千亿美元的基础财富留在国内,再叠加乘数效应,轻轻松松就是最少三四万亿美元的GDP,是两三万亿美金的社会总收入。光这一个,就能让中国的GDP升的跟美国差不多;让中国的国民收入继续稳速增长。有了这笔钱,再叠加大萧条后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中国世界影响力提升带来的溢价,未来十几年内,即便第四次科技革命没有出现,中国依然能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能够以不低于2010年代太多的速度稳步提升。

这是中国独一份的机遇。美日这些国家做不到——它们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发优势获得的财富已经到顶,除非第四次科技革命,否则没有上升空间;绝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也做不到——他们没有中国这么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本实力。只有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最好,政策储备相对最充足,所以一边可以跟西方同步,去冲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大门;一边又同时可以把西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财富存量,转移到自己手上。

这就是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逻辑,这就是未来十几年我们中国人继续赚取更多财富的方向!

当然,这条路不好走,需要时间和过程,会面临困难和挑战。所以在这一切成功前,大家免不了要过段时间的苦日子。但是,在全球滞胀,万马齐喑的大趋势下,相对于前路渺茫的海外,我们中国至少还有这么一条高确定性的路子存在,这已经是极大的幸运,是难等可贵的国运。所以,这条路,我们必须去走——只要走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只要成功,我们就可以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当然,骂一骂大环境,发泄一下不满也不是不可以——谁叫未来的世界大环境,就如此扯淡呢?但发泄完,还是得继续埋头苦干——毕竟,相对于注定在经济危机和滞胀中不可自拔的其他国家民众,我们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对此,我们真的要感到珍惜,并将其充分利用。所谓的躺平,只会让我们丧失这个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战略机遇,最终让我们在之后追悔莫及!(来源:云石(ID:yunshi911) 作者:云石)



                                 
                                           政经观察
                 



罗杰斯:世界重启后一场30年来最严重危机将来袭                 
【研究员】:wh
罗杰斯先生认为,“现在的G7峰会来看有点浪费时间!”他表示,四十多年前,G7成员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他们聚在一起说出来的话很有分量。但是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都没有被邀请加入进去,这显然就有些说不过去。

                                 

1626849728113132.jpg

【博览财经特稿】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扰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一年多以来,全球1.8亿人感染,近400万人死亡,世界各国经济都遭受重创,至今都还处在封锁之中,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许多人都认为,正是疫情导致了现在的世界各国的艰难处境,很多人也期待疫情之后,全世界就能面临一个新的开始,经济重启,商贸复通,一切恢复如初。

但,现实真的如大多数人想的那般美好吗?有一个人就大胆预测,世界重启之后或许会面临一场危机。他便是,吉姆·罗杰斯。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投资家、经济分析师、现代华尔街的风云人物,被人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是美国证券界最成功的实践家之一。他曾与索罗斯共同创立量子基金,以投资于商品期货闻名,有“商品大王”之称。

以下是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对美国的金融风险、欧洲的危机、亚洲的投资热点、中国的经济走向、新加坡面临的问题以及疫情后大家关心的投资热点都一一作了详细点评。

疫情并不是全球危机的主要原因它只是推进剂

很多经济观察家都说,因为2019冠病疫情在全球蔓延,重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疫情是导致全球经济放缓,陷入危机的罪魁祸首。

可照罗杰斯先生分析看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问题早已堆积了很久,而且根深蒂固,有些国家在前几次金融危机里边没有完全地爆发出来,但这次将会集中地爆发。

他说:“新冠病毒疫情并不是这场危机的原因,而只是一个契机、一根导火索罢了。说到底,经济危机到来这件事本身,很久之前便已经显露出许多苗头。席卷全球的疫情只不过加速了它的到来!”

3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即将来临

罗杰斯先生预测,世界各国正在面临一场三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的后果将非常严重。

罗杰斯先生早就预见到,这场危机早在疫情全球爆发之前便已露出苗头。他说:“美国和欧洲,受各类结构性经济顽疾的困扰不是一天两天。日本、土耳其、印尼等国家在政府财政方面的困境,也人尽皆知。拉脱维亚银行破产,德国最大的民间银行德意志银行经营不善,印度央行对发生严重违约危机的地产金融机构进行了破产处理,如此体量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雷曼时刻”。”

他补充说到,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特别是美国,正陷入债务飙升、经济混乱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一旦美国金融业发生危机,剧烈的冲击波必会在短期内传遍全世界,把所有国家都拖下水。

危机的引爆点来自股市空前的繁荣

真的向罗杰斯先生说的那样,世界各国将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吗?或许我们听过他分析的原因之后,就会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了。

罗杰斯先生很担忧地说,这场危机的引爆点将会出现在疯涨的各国股市,以及各个国家的债务大幅飙升。

“雷曼危机之后的十二年间,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均经历了股价长期大幅上涨的好时光。”特别是美国股市空前繁荣,如此长、如此好的市场荣景过去从未发生过。但它一直在上涨实在是太高了,再好的荣景也将有终结的一天。

各国的债务水平大幅飙升也使得危机一触即发

放眼当今世界,因为沉重的债务压力而面临深刻财政危机的国家格外地引人注目。不光美国负债累累,德国、印度、日本甚至中国都被卷入债务雪球之中。

“当一个社会拼命借钱的时候,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着极为深刻且不易解决的结构性问题。”罗杰斯先生说。

1626849754817610.jpg

他特地举出德国金融巨头德意志银行案例:在任性的扩张战略失败后,这家德国银行赤字急剧扩大。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积累了过多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资产,到2018年年底其总额竟然高达5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5倍。

“显然,如此体量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雷曼时刻’。”罗杰斯先生担忧地说。

失业、倒闭潮令国家处在破产边缘危机带来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

这场危机带给世界各国的冲击已经开始了。罗杰斯先生预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破产的边缘,企业倒闭,工厂关门,失业大潮席卷全球,这场人生最险恶的危机,无法避免地席卷全球。

“黎巴嫩已经发生了史上首例债务违约事件;其他许多国家也自顾不暇:巴西、土耳其和南非的经济也同样濒临崩溃的边缘。”

阿根廷在2019年8月再次走到债务违约的悬崖边,该国的货币比索和国债价格一路暴跌,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

1626849771544417.jpg

希腊刚花了十年时间走出08金融危机的漩涡,这次疫情又被打回原形。

现在的G7峰会有些浪费时间

在全球经济都处在危机之时,今年G7领导人峰会也刚刚结束。这个曾经可以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峰会,现在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罗杰斯先生认为,“现在的G7峰会来看有点浪费时间!”他表示,四十多年前,G7成员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他们聚在一起说出来的话很有分量。但是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都没有被邀请加入进去,这显然就有些说不过去。听听中国的意见,谈谈他们的建议,大家能在一起讨论,这样或许更好。G7需要尝试改变。

美国背负巨额债务“印钞模式”百害而无一利

在这场危机之中,美国无疑是最关键的国家。尽管它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同时它也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债务国,且没有之一。这个国家在“负债”这件事情上,从未停止过狂奔的脚步。

上至政府和金融机构,下至一般企业和普通市民,“欠债成瘾”的症状已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角落。

美国上任总统特朗普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总统欠的债都多。除此之外,美联储十余年前开启的“印钞模式”也给美国经济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罗杰斯先生说:“除了印钞之外,对当时的美联储来说,确实已经无计可施。至少没人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这种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也许有些作用,可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迄今为止的债务已然堆积如山,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地加码,不断地增加负债,迟早会对利率水平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逐渐扭转利率的发展轨迹,最终刺破那个巨大的泡沫。”

老牌强国日本没落

畅谈了世界格局、欧美大势之后,罗杰斯先生把目光转向亚洲。在亚洲,唯一的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日本有日落西山的感觉,人口老龄化、排外情绪严重,国家经济衰退,政府负债攀升。

对日本这个国家来说,国家的变革决心和措施总是显得很不足。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是日本产业的传统强项,日本人完全可以活用这方面的优势,为本国的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将是一块充满投资潜力的热土。

未来投资看好朝鲜半岛

出人意料的是,在亚洲,罗杰斯先生非常看好朝鲜半岛的未来。他说:“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出现投资朝鲜这个国家的绝佳机会。”

他表示,无论是朝鲜领导人的意志,还是普通百姓的心愿都将促使这个国家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开放之路。而一旦朝鲜发生这样的变化,国家的面貌必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焕然一新。而且罗杰斯先生相信,“朝鲜和韩国双方领导人和普通百姓对国家统一这一终极目标的信念与热情始终不变,始终矢志不渝、初心不改,机会便总会到来。我们完全可以乐观以待。”

中国是唯一能够不断重复伟大时代的国家

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2008年金融风暴时,因为国家债务极低和大量准备充足的资金而挽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世界。

但是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债务问题。“如果再次发生席卷世界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恐怕很难毫发无伤、全身而退。”罗杰斯分析说。

但是罗杰斯先生对中国却信心满满。他很激动地表示:“中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可以不断重复伟大时代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历史可谓多灾多难,但中国人也总能力挽狂澜不但能恢复元气,还能迈向更高的巅峰。

所以尽管面临危机,他也相信,跌至谷底后还能重返巅峰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做得到。

新加坡政策需要更开放

在谈到新加坡时,这位2007年便移居狮城的老人话语中就更加显得关切。他表示,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家,这里有很多的民族,很多的移民。新移民的到来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活力,也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这一点与美国有些相似。但是现在的新加坡在政策上,变得似乎有些保守,无论是吸引高素质的外来劳动力或者是移民,都有诸多限制。从长远来看,这对新加坡并不有利,可能是潜在的一个隐患。

另一方面,因为疫情的关系,新加坡不得不封闭国门,这给新加坡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坡岛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疫情津贴,此消彼长之下,给这个国家又带来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个人投资哲学要有个人的style

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罗杰斯先生自然有许多自己投资的经验,这一次,他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他说:“真正勾起我投资兴趣的,永远是投资这件事的基本逻辑以及投资标的的内在含义。"换言之,他关注的重点仅仅是投资对象本身是否“值得”,而与其是否是“趋势”无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家,请务必接受他的忠告,那就是:“在投资这件事上一定要有主见,要有自己独有的style。长达半世纪的职业生涯教会我的最佳投资方式是:在变化中寻找优质的便宜货,然后长期持有。”

疫情之后世界的变化

如今疫情很可能在疫苗的普及之下慢慢退去,后疫情时代即将来临。罗杰斯先生表示,疫情对世界各国影响甚大。

从高投资的角度来说,独角兽热潮已然泡沫化,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创新圣地也可能从美国的硅谷转移到中国的深圳。

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教育。“现在看来,教育产业的互联网化、在线化将会是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今时今日,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你可以在一个远隔千里的地方,以极其低廉的费用,足不出户地享受到。”人们也更加注重健康,这就是变化!

面对危险创造机会

罗杰斯先生对未来也很乐观,在他眼中,危机的到来是必然,但是有危险也有机会,当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

“做自己熟悉的事、擅长的事。否则,投资自己都搞不懂的东西,万一有点什么差池,想不蒙圈都难。”罗杰斯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贴士。

而且他还建议,不要执迷于所谓“常识”,常识往往意味着“不变”,而这种认知方式恰恰是反常识的。因为“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常态。

“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养成一个善于质疑“常识”的习惯,要学会自己搜集信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独立自主地做判断、做决断。只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这样一种素质,你就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开始担忧吧,记住危机吧,当你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应该去做好准备,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罗杰斯这样说道!(来源:新加坡万事通(ID:SingaporeTong) 编辑:万事通 口述:美国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不要低估美国2021通胀水平 新一轮全球大通胀正在路上                 
【研究员】:wh
从2021年1月来,在所有关于黄金价格判断、美联储行为分析的文章里,一直都在告诫大家,不要低估美国2021年的通胀水平,更不要被美联储和各大投行的分析师蒙蔽了视听,在美联储去年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之后,美国接下来的通胀数据,必将远远超出市场上的那些财经媒体和美联储学术官僚们的预计……

                                 

1626850100252841.jpg

【博览财经特稿】美国最新的通胀数据出来了,6月CPI年化通胀率5.4%。这个数据,远高于市场预期的4.9%。

哪怕纯粹从官方通胀率历史数据看,5.4%的通胀率,也创出最近30年来的第二新高(第一新高为2008年7月),如果考虑到1980年以来美国官方对于CPI指数的持续修正,美国通胀数据,实际上创出的是40年来的第二新高(第一新高仍为2008年7月)。

1626850109612982.jpg

考虑到2008年超过5%的美国官方通胀率数据仅持续了3个月时间(6/7/8月),如果目前5%以上的官方通胀率再持续1个月,就意味着本次的通胀,持续时间将超过2008年而位居最近30年的最高水平。

从2021年1月来,在所有关于黄金价格判断、美联储行为分析的文章里,一直都在告诫大家,不要低估美国2021年的通胀水平,更不要被美联储和各大投行的分析师蒙蔽了视听,在美联储去年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之后,美国接下来的通胀数据,必将远远超出市场上的那些财经媒体和美联储学术官僚们的预计……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在国会众议院上的证词陈述,仍然明确声称,即便是通胀持续下去,美联储也不会采取行动,因为,美国经济距离实现“重大的进一步进展”还很遥远。

至于通货膨胀,鲍威尔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仍然“居高不下”,然后就会趋于平缓。

物价暴涨之后,然后趋于平缓,这就是美联储的说辞。除当前时段,过去40年,美国官方通胀率超过5%的时间段里,无论是2008年年中或1990年下半年,那个时候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在4%甚至是8%以上,而当前阶段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有1.4%左右,位于其历史性的低位。

这意味着,如果用国债收益率-通货膨胀率来代表美元的真实利率水平,其实,美元的利率,已经妥妥地降低至40年新低,也是美国自朝鲜战争以来的第三新低,仅次于1974年年末到1975年年初,以及1980年年中时期(见下图)。

1626850121963392.jpg

在5月的5%的美国通胀数据出来后,美联储以及大多数跟风的财经媒体,都纷纷告诉大家,说这一次的通胀只是暂时的,暂时的,暂时的……而且多家分析机构认为,美国6月的通胀率数据,相比5月份就将出现环比下降。

这不,6月份的数据出来了:美国通胀率不是环比下降,而是环比快速上升!

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人类进入彻底的信用货币时代以来,用月末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减去当月官方通胀率当作美元实际利率,观察历史数据,忽略偶发实际负利率,美国出现-1%以下的深度实际负利率时间段,总共有5个时期:1973年10月-1975年7月;1979年4月-1980年10月;2008年7月-2008年9月;2011年8月-2011年11月;2021年3月迄今。

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美元通货膨胀,一般都在广义货币供应增长12-24个月之后发生。

如果观察美元M2发行情况会发现,其实从2019年10月份起,美元M2的增速已经开始提升,到2020年3月,随着美联储的疯狂印钞,美国的M2增速开始急速提升,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是,美国的官方通胀数据,直到2021年4月才开始明显抬升,这正好符合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胀滞后于货币增发12-24个月的情况。

以史为鉴,不妨结合美元M2在通胀爆发前12个月的增速数据,来观察当前美国实际负利率状况,更像历史上哪一个阶段。

1626850133405549.jpg

距离当今最近的美元实际负利率时段,当然是2008年年中和2011年下半年,这里将这两个时间段的美国官方通胀率、月末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当月美元实际利率及此前12个月美元M2增速数据列举如下,此外,还特意列出了坠入深度实际负利率前和脱离深度实际负利率后一个月的数据,以供对比。

1626850142883001.jpg

2008年年中,全球经济处于一轮繁荣的顶点,表面上烈火烹油,当年当时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而且正处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前夜……

另一方面,12个月之前的美元M2增速,基本保持正常的6%左右,所以,那一轮超过5%的通胀,纯粹由生产资料涨价所推动(主要是原油),之后GFC(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因为信贷冰冻,通胀率迅速下降,美国也很快摆脱了深度负利率的状况。

2011年年中开始的负利率,则是在美国GFC之后的第二轮QE和第三轮QE实施的空档期,其实这一段时期美国的通胀率并不高,也就在3-4%的样子。但是,这和当前一样,架不住当时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急速下降,由此出现了深度的实际负利率。

另一方面,12个月之前的美元M2增长,因为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其增速不仅称不上高速,甚至可以说是低速。

从通胀程度看,当前更类似于2008年年中;从国债收益率下降深度看,当前更类似于2011年年中。但如果考虑到这两个阶段此前12-24个月的广义货币增速,可以说,这两个阶段的深度实际负利率,和当前的深度实际负利率,没什么相似之处。

我们再来观察1973-1975年的情况(见下表)。

1626850151414236.jpg

从通胀率和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上看,1973年所开始的深度实际负利率,其产生原因与当前非常类似:通胀抬升+国债收益率下降。

进一步观察此前12个月的美元M2增速发现,从1971年下半年美元发行失去黄金的约束之后,其M2增速就开始急速提升,此后一直到1973年一整年,美元M2增速保持在12-13%。

货币的高增速,再叠加上中东战争引发的欧佩克石油禁运,由此导致美国的通胀率飙升,而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之下,美联储上阵购买国债,压低国债收益率,由此导致美国出现了长达2年的深度实际负利率。

显然,1973年到1975年的深度实际负利率产生,与当前的深度实际负利率,除了没有石油禁运所造成的石油价格飞涨之外,其他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

我们再来看1979-1980年的情况(见下表)。

1626850170686660.jpg

从美国官方的CPI数字来看,1979-1980年的通胀,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70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胀,通胀率上升之迅速都创下美国战后历史之最。

尽管通胀率飙升,但这一次的美联储在沃尔克的管理之下,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并没有上阵大规模购买国债为政府融资,所以国债的收益率也在随之提高,但因其没有通胀率上升的速度快,由此导致美元出现了深度实际负利率。

观察此前12个月的美元M2供应,8-9%的增速只能说略高于战后的平均水平(相当于现在中国的M2增速),相比于1975-1977年普遍11%以上M2增速甚至还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称不上是“疯狂印钞”。

所以,1979-1980年美国的严重通胀,更大程度上不是对前一两年广义货币增长的反应,而是对整个1970年代长期高速印钞的一个总清算,然后再叠加当时德黑兰人质危机,原油价格跳涨,由此带来了美元体系史无前例的通胀。

无论从此前的货币增速,还是从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来看,1979-1980年的深度实际负利率,与当前的可比性也十分有限。

经过与历史上4个阶段的对比可以合理猜测,当前的美元通胀以及深度实际负利率,极度类似于1973-1975年的通胀。

从2020年3月起,美元M2增速已经持续15个月保持在10%以上,极端的时候,甚至高达25%以上。

观察1973-1975年的美元通胀,以史为镜,如果美元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美元M2的增速无法降至7%甚至更低,那么,这一轮美元体系的通胀,大概率不会如美联储以及市场多数分析师所预计的那样,几个月就会消失。新一轮的全球大通胀,正在路上。(来源:财主家的余粮(ID:CaizhuFinance) 作者:财主家没有余粮啦)



                                 
                                           人物广角
                 



滴滴App团灭幕后 闪现资本折戟沉沙和“柳氏”魅影                 
【研究员】:wh
滴滴的总裁柳青,这个曾经带领滴滴在资本圈攻城略地,拿下无数国外资本的奇女子,却至今都保持着沉默。在一片网友的质疑声中,滴滴背上了“卖国”的骂名,柳青及其所代表的“柳氏”家族,同样没能置身事外。

                                 

1626850993833545.jpg

【博览财经特稿】直到滴滴上市被安全审查,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用放大镜重新审视滴滴时,才发现它早已不再是想象中的公司。

滴滴上市安静地让人感觉害怕

6月10日,滴滴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同一天,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安全成为了最基本的国家安全。

美国证监会火速批准了滴滴的上市申请,6月30日,滴滴出行静悄悄地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任何一家公司上市,都是大张旗鼓,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而滴滴上市前没有路演,上市没有敲钟,安静地让人感觉害怕。

滴滴上市的时间,特意选择在“百年党庆”前一天,所有的媒体都在为第二天的盛典准备,根本无暇顾及。

7月2日,上市第三天,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并停止了“滴滴出行”新用户注册。

1626851007798652.jpg

一时间,谣言四起,网络上出现了滴滴为了在美国上市,将数据打包给美国的流言。7月3日,滴滴的副总裁李敏在朋友圈回应:看到网上有人恶意造谣说“滴滴在海外上市,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另外,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贴,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

1626851018229088.jpg

李敏话音刚落,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再下重锤,发布了《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公告措辞严厉地表示滴滴出行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

1626851028426806.jpg

美股开盘后,滴滴股价应声而落,暴跌了20%,上市当天买入的美国股民,悉数被套。

7月9日深夜,还没缓过神来的滴滴,再次遭到重磅打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再次发布《关于下架“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的通报》,将滴滴所有运营的App全部下架。

1626851043584273.jpg

滴滴旗下App被团灭,幕后资本折戟沉沙。滴滴的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持股20%;第二大股东是美国优步,持股持股12%。创始人程维持股7%,总裁柳青持股1.7%。

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一直被公众认为是中国企业的滴滴,早已被外资掌控。

滴滴的总裁柳青,这个曾经带领滴滴在资本圈攻城略地,拿下无数国外资本的奇女子,却至今都保持着沉默。在一片网友的质疑声中,滴滴背上了“卖国”的骂名,柳青及其所代表的“柳氏”家族,同样没能置身事外。

柳谷书一直陷于“卖国贼”舆论旋涡中

1922年,柳谷书在江苏镇江出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柳谷书却非常幸运地一直能读书。

1944年,22岁的柳谷书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这所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那一年,柳谷书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为柳传志。

大学毕业三年之后,也就是1947年,柳谷书弃暗投明,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1956年,34岁的柳谷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一直在中国银行体系内工作。

1966年,柳谷书被打为异己,失去了所有工作。直到十年浩劫结束,1978年,56岁的柳谷书方才恢复工作。那个时候,柳谷书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工作,并且成为了拿002号律师执照的新中国第一代律师。

1979年,“国际商标注册条约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柳谷书作为中方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会议结束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希望中国加入该组织,但需要中国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专利制度。

回国之后,柳谷书就开始为中国的专利制度四处奔波。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差,自身又没有可被保护的知识产权;这个制度如果推出来,更多的是保护国外的品牌。

很多人就不理解,你搞一个制度出来保护外国人利益,这不是“卖国贼”吗?

于是,当时就有不少人,写信到中央,状告柳谷书。得知此事,柳谷书无言以对,只好一笑了之。

1984年,在柳谷书和大量的法律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公布,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终于有法可依。

同年,柳谷书在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委托下,携带80万港币,以62岁的高龄,南下香港,成立了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那时IBM刚刚进入中国,深圳一夜之间冒出十几家山寨工厂;IBM成为中国专利代理公司的客户,在柳谷书的努力之下,关停了大量的假冒工厂。

迪士尼也在同时期进入中国,广州立马有一家企业,要建设一个“东方迪士尼”。同样在柳谷书的奔走之下,这个项目被叫停了。

进入到中国大陆的,还有香港的著名品牌维他奶,大量假冒产品横行,香港维他奶投诉无门。在柳谷书的努力下,中国专利代理公司帮助维他奶,拿到了商标。

帮助外国公司处理商标和产权案,让柳谷书一直陷于“卖国贼”的舆论旋涡之中。

1626851061580495.jpg

但他从来都不以为意,自问做事对得起良心,为了自勉,他在办公室挂了一幅对联:仰俯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他还会因为“维他奶”事件,躺着中枪。而他的子孙,也会在三十年后,依然背负着他当年的骂名。

联想的宿命,柳传志的宿命

1984年,柳谷书南下香港创业的那一年,柳传志跟随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拿着20万元经费,创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这就是联想的前身,公司刚成立,联想没什么业务,柳传志人脉广,就做一些倒买倒卖的业务,让联想艰难生存。联想代理很多国外的产品,都是从香港的公司中转而来,香港公司要从中扒掉15%的利润。

于是,柳传志干脆成立了香港联想,北京联想和中国专利代理公司以及香港导远公司,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

拉上父亲成立的中国专利代理公司,是为了借用中国贸促会的平台多拿贷款,引入香港导远是为了利用他们海外贸易的经验。

1992年底,香港联想先做了一次增资扩股,扩股金额为一亿港元。中国专利代理公司不参与此次扩股,并且让出30%的股权。

香港导远的吕谭平没有实力参与扩股,他们只拿出了10万港元。但柳传志授意北京联想,借给吕谭平等人4千多万港币,让他们顺利参与了扩股。

最终吕谭平等人共计占有了2.08亿股的股权,吕谭平以12.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个人股东。

后来,香港联想上市,股价最高时一度涨到70元/股,吕谭平卖了一些股份,就还掉4千多万,还净赚了数亿。也就是说,吕谭平等人先后只投入了40万港币,就盈利了几个亿。

1994年,倪光南和柳传志发生了发展路线之争。倪光南主张“技-工-贸”路线,柳传志主张“贸-工-技”路线,两人的矛盾在一次“给倪光南换司机”事件中,彻底爆发。

倪光南得知吕谭平借北京联想的钱,空手套白狼后,对柳传志进行实名举报,认为他涉嫌挪用银行贷款,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检查组一波一波进驻联想,柳传志接受组织谈话,他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如果当时不帮助吕谭平,他们会出让5%的股权给外资银行,以筹措扩股的资金。董事会进驻外资董事,对公司不利。北京联想借钱给吕谭平,是为了阻止外资进入,保证北京联想成为大股东。最终,组织接受了柳传志的解释,并没有对他进行处罚。

10年之后,柳传志就改变了他对外资的态度。2004年,老牌国际电脑巨头IBM,看到个人电脑业务利润微薄,竞争激烈,想要出售此项业务。

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于是找到了联想。这对联想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会。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谈判,最终敲定了收购细节。联想以12.5亿美元的现金,承接IBM 5亿美元的债务,并且出让联想18.9%的股份为代价,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上演一幕蛇吞大象的收购戏码。

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厂商,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IBM成为了联想第二大股东,联想集团的总部由北京搬去了美国。

中国人都沉浸在民族企业战胜外资巨头的喜悦之中,这是柳传志的巅峰时刻。然而,多年之后,人们再回味这笔交易时,当时的自豪感烟消云散。

IBM将日渐式微的电脑业务,让给联想接了盘。联想也从一家纯正的国有企业,变成了一个外资持股的公司。

10年之后,这一幕再次重演。2014年,联想耗费巨资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接手了谷歌挑剩下的2000个专利、日落西山的摩托罗拉品牌和3500名人心惶惶的员工。

这一次收购,相比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简直就是一败涂地。不仅联想自身的手机业务被拖垮,3500名员工更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人们这才发现,联想似乎成了美国巨头企业的接盘侠。联想不再是民族企业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华为。

2016年10月,一项关于5G技术标准中长码标准的讨论会中,联想与索尼、夏普、三星众多国外巨头一起,把票投给了高通。华为在这项标准中败选,而华为的对手中兴,作为中国企业,毅然将票投给了华为。

当时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关注,而是在2年之后,中美贸易战打响、华为受到美国制裁,方才掀起轩然大波。

2019年,杨元庆在一次外媒的采访中说道:联想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一家全球性公司。这句话的前半句,被一些媒体炒作,再一次将联想推上风口浪尖。

1626851078650613.jpg

“卖国贼”的帽子再一次扣在了联想头上,也扣在它曾经的掌门人柳传志头上。

显然,联想已经完成了国际化,成为了一家国际化公司。联想集团不再是一个国有企业,通过股权穿透,中科院只占6.9%的股份。但它仍然有29.04%掌握在“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手中,中科院正是这家控股公司的最大股东。

或许联想就是一部狂奔的战车,它只能一刻也不能停留的奔向国际市场,柳传志的使命,就是将这部战车送出去。

自从联想收购IBM之后,这个结局就早已注定,联想再也没有办法停下来。尽管它可能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但这或许就是联想的宿命,也是柳传志的宿命。

短短几年柳青走完了柳传志二十几年的路

联想在柳传志治下如日中天的时候,柳传志定下了一个规矩:他的子女不能来联想上班,连实习也不允许;如果一定要来,必须取得三个以上高管签字同意。

柳传志有一儿一女,儿子柳林,1970年出生;女儿柳青,1978年出生。柳林曾在联想实习了半年,后来因为柳传志定下的规矩,不得不退出另谋出路。由于柳林在商业上并没有太多建树,媒体关于他的报道并不多。

2000年,柳青从北京大学计算系毕业,本想国内找个工作,放眼望去这个专业,能进入的公司,不是联想的客户,就是联想的供应商。为了避嫌,柳青又只好去美国哈佛大学读了一个理学硕士。

2002年,24岁的大姑娘柳青硕士毕业后,只身前往美国高盛面试,做上了一名实习生。此后,柳青一如学生时代般地优秀,在高盛像坐上了火箭,一路做到了执行董事。

1626851093424326.jpg

2012年,34岁的柳青已是三个孩子的妈,那一年她从美国回到北京,负责高盛在中国的投资业务。滴滴成为了柳青看上的项目,代表高盛多次与程维洽谈,但高盛迟迟没有下定投资的决心。柳青半开玩笑地对程维说:要是高盛不投,我就来给你打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程维知道柳青来滴滴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像穷小子对女神一样,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柳青在高盛年薪400万美元,程维毫不示弱地说:你来滴滴,滴滴一半的工资都给你,剩下的才给我们所有员工。

看柳青犹豫不决,程维真拿出了追女神的看家本领——旅游。2014年7月,程维带着滴滴的高管,约上柳青,一行八人,一路从西宁开到拉萨。当他们开了1700多公里,吸了3000多元氧气,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时,八个人都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

就这样,柳青被程维征服,加入了滴滴。当年,柳青就给滴滴拿到了7亿美金的融资,投资方为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和腾讯。

2015年,在柳青的主导下,滴滴又拿到了20亿美金的融资,破了非上市公司融资新记录。也正是这一年,柳青的堂妹柳甄,在美国做了十几年律师之后,回到中国,加入了Uber,成为Uber中国区的战略负责人。

柳甄和柳青一样,都是在柳传志的熏陶下成长,自小就是非常优秀的学霸。高中时期就在美国学习,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法学院进修。

此时中国的出行行业,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格局,被柳氏家族全面渗透。租车行业的老大神州租车,是柳传志掌握的联想投资完全控股;共享汽车的双巨头滴滴和Uber,在中国的业务,又分别掌握在柳青和柳甄两姐妹手上。

2016年,柳青再一次给滴滴带来4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苹果和蚂蚁金服都在这个时候入股。

滴滴弹药充足,Uber在中国烧掉了20亿美金,仍然看不到打败滴滴的希望。那一年,在孙正义等大资本的撮合下,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但交换的条件是Uber成为滴滴的大股东。

合并之后,滴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公司,柳甄失去了她的位置,随后离职加入了今日头条。

柳青依然带着滴滴一路狂奔,但在资本的媾和之下,滴滴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滴滴,滴滴的大股东,也早已成了软银和Uber公司。

或许柳青没有留意到,她正在走着父亲柳传志曾经走过的路,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根本停不下来。短短几年时间,柳青走完了柳传志二十几年的路,以远快于联想的节奏,将滴滴送入到了外资的怀抱之中。

舆论对柳传志和柳青的质疑还需时间检验

普通大众并不知晓滴滴的股权结构,一直天真地以为它依然是一家纯粹的国内企业。直到滴滴上市被安全审查,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用放大镜重新审视滴滴时,才发现它早已不再是想象中的公司。

一家外资控股的公司,掌握着中国几亿人的个人信息,每时每刻的出行数据以及中国每一条街道的地图信息,确实是让人后怕的一件事。为此,柳青与她的父亲,还有她的祖父一样,再次背上了卖国的骂名。

然而,事实的真相并不清楚,滴滴的数据是否有问题尚没有定论,现在下结论也为时过早。正如柳谷书自勉的对联所说:仰俯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至少从目前来看,柳谷书当年的所作所为,已被今日的中国人所理解。当时他保护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利益,但现在也造福了大量的中国企业。中国的知识产权进步和发展,柳谷书固然功不可没。舆论对于柳传志和柳青的质疑,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泛海系”危机由来已久 昔日“泰山会”山东首富大佬崩了                 
【研究员】:wh
民生银行作为卢志强的大后方,为其资本运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上市资金平台“泛海控股”、“民生控股”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卢志强出手收购而来的股权,会立马质押给金融机构,再次获得可流动性的资金。

                                 

1626851469486258.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1日,泛海控股的董事长卢志强,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49亿元。

所谓的被执行人,也就是常说的老赖。也就是说,卢志强个人欠下49亿元巨额债务,暂时无法偿还,成了老赖。

卢志强是中国最牛商会泰山会的大佬,昔日风光无限的山东首富,如今落得一个老赖的名号,让人始料未及。其实,卢志强掌舵的泛海控股,危机由来已久。

泛海控股起家房地产业,后转型金融业,借用高杠杆一路高歌猛进,疯狂收购。然而,在国家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卢志强和他庞大的泛海系金融帝国,陷入流动性危机,岌岌可危。

1626851482835763.jpg

卢志强缘何能成为泰山会大佬?是怎么发家成为山东首富?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让泛海系陷入债务泥潭不能自拔?

柳传志引荐卢志强加入泰山会

1951年,卢志强在山东威海出生。那是一个纯粹而又动荡的年代,十年浩劫之后,卢志强考上了复旦大学。

卢志强一个含金量十足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升职第二年,卢志强就砸掉了铁饭碗,下海成立了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

报道上说,卢志强进入了教育和培训行业,并从中攫取了第一桶金。在那个没有“鸡娃”,也没有教育资本化的年代,抓破头皮也想不出来,如何能赚到大钱。

1988年,创业三年,卢志强成立了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进入到了接下来几年最为暴利的房地产行业。这不是卢志强第一次踏准时代的脉搏,往后他会精准地踏入每一个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

除了在山东布局,卢志强北上,在北京寻找更广阔的天空。在北京,卢志强结识了联想的柳传志,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626851496242233.jpg

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帮衬,1995年,在柳传志引荐下,卢志强加入了泰山会,成为众多大佬中的一员。

大佬们没事就开开会,研究一下中国的经济形势,顺带聚聚餐唱唱歌,交流交流感情。有生意一起做,有钱一起赚。改革开放释放政策大利好,他们成为了最早享受政策红利的早起人。

一个庞大的金控帝国形成

大佬们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95年。那一年,山东泛海集团、联想集团、四通集团等9家知名企业,发起成立了“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在“光彩事业”中,卢志强才是真正的主角,一人占据了91.7%的股价;柳传志和四通的段永基,都是过来给好朋友站台。

联想刚刚在香港上市,柳传志享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红利,胜利的喜悦和朋友们分享完,嗅觉灵敏的卢志强,就把目光投向了A股。

1998年5月,卢志强的“光彩事业”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大到5亿,总资产膨胀至10亿。10月,“光彩事业”投资收购了深圳上市的老牌国企“南油物业”,成功借壳上市。“南油物业”先是更名为光彩建设,后多次更名为泛海建设和泛海控股。

卢志强借壳南油物业,完成了资本市场的首秀,充分享受了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的红利。

此时,中国的金融业向民营资本打开了一扇小门。1996年2月,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成立。作为泰山会成员,卢志强和冯仑,参与到了民生银行的组建。

2001年,民生银行在A股上市,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顺势成为第二大股东。卢志强抓住了金融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最早时机,民生银行日后也成为了卢志强最强大的资金后方,源源不断地提供枪支弹药。

2002年,《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明确了民营资本可以进入证券公司。偏安一隅的黄河证券,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12.8亿,卢志强一举成为大股东,顺势将黄河证券更名为民生证券。

同年4月,《保险法》做出修改,同样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卢志强发起成立了民生人寿,跑在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随后,民生担保、民生典当相继成立,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民生系”呼之欲出。

虽然都冠以“民生”招牌,彼此之间并无从属关系,却被站在背后的大股东卢志强,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2009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卢志强通过泛海控股,拿下了上市公司健特生物22.56%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健特生物被更名为民生控股,民生保险、民生期货相继注入其中,加快了“泛海系”在金融业的布局。

2012年9月,信托业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卢志强通过中国泛海,重组了中国旅游国际信托,后更名为民生信托,借此拿下了稀有的信托牌照。

2014年,保险业进一步向民营资本放宽。一时之间,前海人寿、恒大人寿横空出世。卢志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2015年8月,通过泛海控股,联合泰山会好友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以及其它几家大企业,发起成立了亚太再保险公司。11月3日,卢志强再度出手,收购了民安财险51%的股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收购,卢志强拿下了金融行业所有最具价值的牌照,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保险等含金量极高的金融牌照,“泛海系”成了一个庞大的金控帝国。

资金在“泛海系”的成员金融企业里层层嵌套,层层流转,没有人完全能够窥见具体走向,给国家埋下了巨大的监管风险。

没有人敢于出手相救

卢志强在金融行业频频出手,收购了大量的企业,动辄几亿、十几亿的资金,如此庞大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

外界难以看清其每笔资金的动向,却可以从“泛海系”的金控帝国成员中管窥一豹。

民生银行作为卢志强的大后方,为其资本运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上市资金平台“泛海控股”、“民生控股”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卢志强出手收购而来的股权,会立马质押给金融机构,再次获得可流动性的资金。收购-质押融资-再收购-再质押融资,一环扣一环,不断扩大其资本版图。

此外,泛海集团发行的企业债券,也是卢志强资金的重要一环。其布局的民生信托、民生保险以及亚太再保险等公司,都成为卢志强的资金通道。

泛海系使出浑身解数,穷尽了金融市场所有能够融资的方法,不断加大杠杆。

2017年开始,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国家号召去杠杆,大水漫灌的日子戛然而止。卢志强的好友,万达的王健林最早嗅出其中的风险,迅速断臂求生,卖出大量的资产化解债务危机。

在金融市场长袖善舞的卢志强,早已脱实向虚,旗下造血能力最强的房地产业务,开始出现萎缩。

泛海控股只是一个百亿级别的房地产开发商,年利润不过几十亿,与房地产巨头相距甚远。实业造血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巨大债务所带来的融资成本。“泛海系”早已欠下上千亿元的债务,一夜之间,债务压顶。

卢志强不得不向王健林学习,把之前吃进去的公司,一个一个吐出来。通过减持民生银行的股份进行套现,把泛海控股的股权分拆打包,送到阿里拍卖进行司法拍卖,转手巨资收购的美国IDG公司,卢志强开启卖卖卖的模式,不断回血。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来能源源不断带来资金的民生信托,却因为踩雷“假黄金案”不断暴雷,成了一只吞金巨兽。

五个盖子,已经盖不住十个锅,还不断有窟窿出现,卢志强回天无力,终于被债权人告上法庭,成为了49亿的被执行人。就这样,这位曾经的“泰山会”大佬,昔日的山东首富,崩了。

现如今,“泰山会”已被解散,卢志强的老朋友们分崩离析,没有人敢于出手相救。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卢志强的大败局再次证明:脱离实业,没有造血能力,通过加杠杆玩金融,最终都会一败涂地。

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常识:欠下的债始终是要还的,赚的钱不够还利息的时候,就一定会崩盘。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大佬们一旦沾染资本的毒瘾,就迷失在借旧还新以及各种复杂的借贷金融游戏中,以为自己天赋异禀,可以逃离常识。事实最后都证明,没有人能够打败常识。违背常识,就会被常识反噬!(来源:大江湖解局(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社会热点
                 



囚徒困境带来真正的资源浪费 学区房或彻底凉了                 
【研究员】:wh
在为了孩子,在教育的名义下,学区房“永远涨”的预期一直没有打破。站在市场的角度,它粘合着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组合选择。投机者以为,买学区房,不仅孩子读书有好去处,而且等孩子的书读完了,必然有新一代家长进场,到时候房子一卖,说不定还赚钱。

                                 

1626851853564505.jpg

【博览财经特稿】“学区房死期到了”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当下中国人面红耳赤的一个标志性原因。

作为硬通货,学区房架着房子、烤着教育、涨得快又最抗跌,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争的事实。要说它的升降变化,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大事,也是一个艰难的事。

恰巧这段时间,因为一纸文件,学区房出现了久违的动静,还是向下摔的。顿时叫人草木皆兵。

“731”学区新政打成盲盒

这纸文件,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简称“731”的学区新政。自它落地,瞬间把曾经无敌的北京西城区学区房,打成了时下年轻人最流行的盲盒。千万级学区房成盲盒?不可思议。

所谓731学区新政,是指2020年7月31日之后,在北京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者相邻学区内入学。

好比盲盒,你买了10万一平的学区房,给你拉到那边5万一平的房子上学。光看这个比喻以为是玩笑。事实上,学区房的溢价就是如此疯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个例子,德胜学区,是北京西城区一个优质小学遍布的学区,不论那里的房子多么破旧,它的房价已经差不多接近20万一平。

1626851868375851.jpg

而近两年,周旋于各大学区房的北京家长张橙则表示,她咨询过仅与德胜一街之隔、没有学区属性的新街口外大街,房价就只有一半。

溢价越高的房,相应地,遇上政策变动而造成的冲击,也呈几何倍数级。这种局面已经出现。一线城市的第一梯队学区房,进入了横盘期。

且不说有报道称,北京学区房业主一天跌去几十万,某地产中介就透露,本来签好购买北京学区房合同的购房者,7月份找来毁约的,“多的宁损100万违约金”。

“爆雷”“终结”,针对学区房的字眼,在一段时间的新闻里几乎随处可见。一来,瞄定的“牛小”有可能去不成了。二来,房子丢了“学票”价值,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万、几百万的真金白银“跌跌不休”。

投资房子的、投资教育的,统统打懵。问题是,北京如此,西城区如此,其他地方跟?还是不跟?

这得从区区50平方千米的西城区,为何其学区房的变化受人瞩目说起。从教育资源来看,这个区是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区之一。“西城最差的几所小学,也比有些区前三的强”,张橙对南风窗记者表示,这样的想法代表了相当部分北京家长的认知。

1626851886204874.jpg

教育资源存在的巨大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会用种种手段博取可见的资源,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基础是,新政实际在去年4月就已经制定,相当于一个预警——学位紧张。

自2016年放开二胎后,西城区出生人口就出现一波小高峰。扳着指头算,当年响应政策出生的这些孩子,今年已经5、6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学校没变,要读书的孩子却多了,控制入学以及购房人群就不得不为。

另一方面,除了学位紧张,要知道,西城区还是办事处、机构密布的“第一区”。自明朝起,老北京就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宣武门外,京官云集,年羹尧、龚自珍、查慎行都在西城区置业。今天也一样,其中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不必多说。

也正是这种特殊性,放大了人们的侥幸心理,以为即使新政来了,学区房不可能说变就变,西城区更不能。地产中介也不例外。他们还在继续用话术鼓吹,买了那里就去那里读。

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在今年7月,陆续公布了行政处罚链家、我爱我家等地产中介的消息。原因何在?这些中介的员工针对西城区教改政策发布煽动信息。

1626851898632204.jpg

侥幸毕竟是幻想,现实终归还是现实——新政如期而至。换个角度说,越是特殊的地方敢走“极端”的一步,越说明了有些事情在起变化。

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另一个强烈的信号来自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为什么偏偏是学区房?戏剧性吗?一点也不。

在为了孩子,在教育的名义下,学区房“永远涨”的预期一直没有打破。站在市场的角度,它粘合着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组合选择。投机者以为,买学区房,不仅孩子读书有好去处,而且等孩子的书读完了,必然有新一代家长进场,到时候房子一卖,说不定还赚钱。

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一个市场,有多大程度受人吹捧,那么就能有多大程度成为监管的对象。再回过头看西城区新政,它的针对性很明显,给学区房炒作降温,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楼市改革的逻辑——让房子剥离投资标的的属性,回归自身价值,杜绝任何炒作行为。

这个逻辑不仅仅存在于神话学区房的地方,对于目前整个楼市显现的“钱荒”“贫血”,也是一个注脚。至于学区房的另一头——教育,是不是弥合了教育资源差异,恐怕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一蹴而就。

北京家长张橙的话很直白,西城区的教育资源整体比别的区好,新政后,依旧属于内部打散。

教育要公平,是一个严肃且渐进性的话题。但是,这一次突破层层利害关系,首先在学区房上,下定决心、用上大力气,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必然的趋势:内耗没结果。

什么是内耗?

有一个流行的悖论:清北毕业也买不起学区房,但是还是要掏光钱包买学区房,让孩子努力考清北。

它也算得上是人力资本研究的一个经典的问题。这就是内耗。要追究其背后真相,更是残酷——教育不仅成了一个概率游戏,还沾上了赌的味道。

以往,游戏桌上只是父母在拼命挤,为孩子的未来下注。现在,资本也挤在桌子前,蠢蠢欲动,要来捞一笔。

所以我们看到,花了大价钱买学区房,其实跟日后孩子有没有成就,不沾边。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完全可能是场“赢家诅咒”的游戏——赢家即输家。

所以我们看到,在整顿学区房之前,还整顿了补习班。要知道,几年前,除了少量为出国培训外语的机构,并没有多少介入K12的,但是资本从中看到了商机。

这次被整顿的补习班,是那些为满足社会对一次考试、一座奖杯和一张资格证的沉湎,如癌细胞一样侵入教育的资本构筑的网。

它们抛出高薪,把市面上牛逼的老师一网打尽;勾结学校,让学校给补习机构介绍生源;发放贷款,美其名曰资助贫困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红利;更讨厌的是,它们还放大恐慌,无论你走到哪里,一抬头都是要补习的广告。

1626851915880104.jpg

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去好学区、去补习班俨然变成一种必须、一种义务。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适合不适合,都要去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否则,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湮没。

补习,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当下教育病理的突出表征,它脱离了“学”,重点在“习”。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习,鸟数飞也。数,就是屡,反复飞来飞去的意思。

参加过高考的人就知道,应对应试的办法就是反复练、反复背。所以,哪怕是放了假,孩子还是一股脑儿地挤进补习班,为几分之差,而不停做着边际效用递减的存量斗争。不去行不行?

多数的人一面感到无奈,一面还是削尖脑袋地想要挤进这场竞赛中。现象越普遍,结果就越扭曲。人与人之间,无法筛选了。

这种囚徒困境,带来了真正的资源浪费。大家成绩都差不多,都读上了名校,那么,有限的资源到底该拿给谁去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围绕教育的赌局中,学区房也好,补习班也罢,它们其实不知不觉地对教育资源进行了货币化再分配。

意思是,要完成竞赛,就需要家庭刚性支撑。如果你的家庭没有足够的财富垫底,你就与优质教育资源无缘,也就无法踏上通往阶层上升的通道。

1626851927767607.jpg

通道窄了,内卷就出来了,躺平也出来了。词汇的流行,看似是一种脆弱的情绪,其实是一种不满的思维。

少年强则国强。如果一个国家年轻一代看不到希望,就不仅仅是青年的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的问题。严重点说,是社会危机。

所以整顿学区房、整顿补习班是举措,更重要的是筛选、是分流,而不是为了一分两分的分数在内耗。

筛选、分流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科举时代,教育分流就是从家庭开始的,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孩子多,可以从中选一个或者两个去考科举。

这样做,不要以为只是穷人家,富人家也如此。比如曾国藩。他家兄弟姐妹九人,四弟曾国潢平生就捐了一次监生,然后终生不涉科举,因为没兴趣,家里也没有人逼他。曾国潢回家务农,操持家务,被曾国藩誉为曾家的大后方、顶梁柱。

这样的分流无关财富,没有强迫,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恰恰是机遇。受教育仍然是一种必需,但受教育的深浅程度、方式,就一个家庭和个人资质来说,由此可以有了选择,有了自主。

在这个意义上,“学区房死期到了”“补习班死期到了”的说法,虽极端,过程中的阵痛亦不可避免,但整体上,我们终将一步步接近多学多得、多劳多得的朴素公平感的格局。

有人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往后看50年,学校或均是“人大附”的水平,也就都是今天人人渴望的牛校,差距不大。

如果是这样,大家平心静气地谈谈,20万一平的房子只是去小学读6年书,到底值不值得所有人这么拼?或许,你就会改变当初的冲动想法。当然也不排除你以为大家都这么想,你就可以拼了。(来源:南风窗 作者:何子维)



                        

中国芯片巨头一副好牌被打烂 紫光能否走出涅槃重生之路                 
【研究员】:wh
经过30余年的发展,紫光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在全球拥有超过4万名员工,总资产约为人民币2700亿元。按照紫光集团网站的介绍,它还是中国唯一拥有高端芯片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像长江存储、展锐都是紫光集团旗下的。

                                 

1626852300238213.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9日,紫光集团公告称,收到北京一中院送达的通知,债权人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于2021年7月8日以债权人名义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该消息发布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一些自媒体见风就是雨,撰文暗示紫光要完蛋了。紫光集团回应称,将依法全面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支持法院依法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自媒体关于紫光破产的报道是值得商榷的。

1626852311857656.jpg

紫光集团被申请破产是中国芯片领域一件大事

紫光集团是家什么公司?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如果提“清华紫光”,很多人又可能会说,原来是它。紫光集团的前身,就是清华紫光,由清华大学于1988年创办,是根正苗红的清华校办企业。不少80后,可能还用过清华紫光的U盘。

1626852325466354.jpg

经过30余年的发展,紫光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在全球拥有超过4万名员工,总资产约为人民币2700亿元。按照紫光集团网站的介绍,它还是中国唯一拥有高端芯片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像长江存储、展锐都是紫光集团旗下的。

1626852336962814.jpg

就是这么一家光鲜亮丽的高科技企业,最近几年却频繁陷入破产重整的传闻之中。去年年中,紫光集团被爆债务危机;去年12月,又被舆论认为“或面临破产重组”。

1626852347558076.jpg

正如紫光集团自己发布的公告所说,破产重组的直接原因,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原因,则是紫光集团“买买买”的极速扩张发展方式。

芯片,中国老百姓最近几年才真正关注。紫光集团进入芯片行业,要更早一些。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紫光集团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展讯通信,强势进军集成电路芯片产业。

紫光集团做芯片,手里的牌不错。一是本身就是做电子信息产品起家,对芯片领域并不陌生。二是背靠清华大学这棵大树,在信誉和技术上,都有优势。

事实上,紫光集团步入芯片行业,便乘上了国家大力发展芯片战略的东风,享受到了极大的优惠政策、融资和补助。

紫光集团走上一条“买买买”之路:2013年,斥资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进军集成电路芯片产业;2014年,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拓展物联网芯片市场;2015年,以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51%股权;2016年,注资长江存储,持有51.04%股权,成为控股股东;2019年,以5500万美元,注资光宝科技苏州子公司,发展包括固态硬盘在内的存储产品。

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并购,还是成功的。如收购的展讯通信,即今天的紫光展锐,在手机芯片的中低端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2020年,展锐在功能机芯片市场占有率高达76.92%。在智能手机领域,展锐也在追赶。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5月中国智能手机SoC出货量排名前五的芯片厂商分别为联发科(870万颗),高通(770万颗),苹果(340万颗),华为海思(240万颗),以及展锐(80万颗)。

1626852358530062.jpg

虽然展锐在出货量上与前几位有较大差距,但是展锐却是出货量增幅最大的,环比增长3671%,同比增长6346.2%。

又如长江存储,是目前国内攻克NAND技术的主力,在全球NAND flash市场占有率,2021年估计为3.8%,2022年将增至6.7%。

不过,“买买买”是要花钱的,芯片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比如2017年,紫光集团先是在成都砸下2000亿元,建设紫光IC国际城项目。一个月后,又在南京投资2600亿元,建设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

手笔之大,令人咋舌。大手笔,带来的是负债率高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紫光流动负债有1208.16亿元,短期负债合计746.81亿元。紫光账上的货币资金只剩下505.55亿元,不足以覆盖短期负债。

投资的项目,没有很快带来预想之中的现金流。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市场融资难度加大,最终引爆了债务危机。目前看,紫光集团是否要破产重整,还需法院认定。紫光集团的教训告诉我们,芯片只靠“买买买”行不通,急功近利更是要不得。

紫光重整的根源是高负债

近几年来,紫光在半导体行业可谓是高举高打,异常高调。2013年底,紫光先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将中国大陆前三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整合到一起。2015年,紫光以25亿美元收购华三公司51%的股权,获得华三公司的控股权。2015年7月,网传紫光意图出资230亿美元收购镁光,但被美国政府禁止。10月,紫光准备出资38亿美元收购西部数据15%股权,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然后由西部数据出面,绕过美国政府的管制,拟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但此举最终也以美国政府干预无疾而终。还有紫光试图出资53亿美元收购SK海力士20%的股份,但该收购传闻最终也没有结果。

另外,紫光还和台积电有过“隔空喊话”,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既表示“对大陆紫光集团有意入股台积电持开放态度”,又表示“不能给董事会席位”。张忠谋还表示,“若要取得台积电的控制权,持股必须超过25%,那么就必须花费近300亿美元,相当新台币1兆元”,言下之意就是张忠谋认为这个价格很少人能买得起。

紫光不仅在海外收购上非常土豪,在国内建厂方面也非常舍得下血本,在武汉的存储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在成都的存储项目总投资也达240亿美元。在南京的集成电路基地(一期)项目投资额105亿美元,整个项目总投资预期高达300亿美元。在广州芯片制造基地的计划投资在报道中高达1000亿人民币。

1626852372428245.jpg

由于半导体项目具有高投资、长周期的特点,这导致紫光的大笔投资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其创造高额利润,因而紫光入不敷出,必然债台高筑。2021年2月2日,紫光集团公告称,集团全资境外子公司紫光芯盛20亿美元债实质性违约。数据显示,紫光集团已经有2100亿负债,母公司清华控股也有3400亿负债,高额债务使紫光背负巨大压力。

紫光麾下企业发展良好 高负债是行业规律

半导体项目具有高投资、长周期的特点,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去支撑,否则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短平快的思路是不适合半导体行业的。在这方面,国内京东方和韩国三星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京东方被誉为“亏损王”,但正是依靠长期亏损经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面板上实现了对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的逆袭。三星、SK海力士则依靠仅二十年的亏损经营,把曾经占据DRAM市场50%以上份额的日本企业赶下神坛,并在存储芯片领域获得了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正是依靠政府输血和举国体制,三星得以在存储芯片领域击败日本,成为该领域新的王者。

2019年曾预言,紫光会经历京东方几年前曾经遭遇的困局,甚至会被一些媒体攻击为“亏损王”,但这其实是行业发展的惯例,类似的历程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等曾经经历过,只不过在政府输血和举国体制下,三星和SK海力士熬过来了,才得以拨云见日,成为存储芯片行业霸主。如今,一些自媒体嘲讽紫光陷入债务危机,本质上和当年一些财经分析师和自媒体嘲讽京东方是“亏损王”别无二致。

必须强调的是,紫光麾下数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比如从事手机芯片及各种嵌入式芯片开发的展锐,在华为麒麟绝版后,紫光展锐已成国产手机芯片的带头大哥,其4G手机芯片和5G手机芯片已经获得国内手机厂商采购,并在主流网购平台销售。紫光国微2020年实现营收32.7亿元,净利润8.06亿元,同比增长98.74%。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紫光国微的股价涨幅已达65%,总市值突破千亿元。

紫光投入最大的存储芯片则在几年内实现了从零到追赶国际主流的突破。当年,紫光海外收购频频碰壁的同时,积极在境外持续高薪寻找优秀的人才,并严格遵守国际商业的道德规则,“只带人不带文件”,坚持“自己的技术要靠自己研发”,紫光集团还聘请了在中国台湾省有“存储教父”之称的高启全。在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之后,长江存储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并在2017年完成32层NAND的小批量生产,在2019年完成了64层NAND量产,目前,紫光的NAND已经应用于U盘、SSD等产品上,在主流网购平台都可以买到,读写性能与国际主流产品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可以说,紫光这些年在半导体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成果也是可圈可点的,目前的高负债完全是半导体行业特性导致的。只要扛过这一段困难时期,就可以涅槃重生,扶摇直上。

紫光并非破产而是重整

一些自媒体声称“紫光破产重整”,甚至还拉上北大方正,声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双双破产”,言下之意就是紫光要完蛋了。然而,这种解读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诚然,无论是紫光公司的报道,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把破产重整连起来写,但这种描述方式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分别是重整、和解、破产清算。重整是指利害相关人通过积极拯救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防止债务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以帮助债务人摆脱经营困境,恢复营业能力。和解是指为避免破产清算,债权人和债务人以让步方式了结债务。破产清算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破产,公司“死亡”,债权人“瓜分”公司的遗产。

根据《企业破产法》,债权人只能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和破产清算,不能申请和解,因而债权人无法对紫光申请和解。而从紫光公司的公告中“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于2021年7月8日以债权人名义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这很明显不是申请对紫光进行破产清算,而是申请对紫光进行重整。这次债权人申请重整,很明显是认可紫光的价值,认为紫光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

图片

必须说明的是,在企业高负债的情况下,重整并不是坏事,因为为了保护企业能够“涅槃”,法律规定了重整期间营业的特殊规定,对重整期间特殊时间段加以营业保护,对某些权利人行使权力进行限制。比如在重整期间抵押权人不得主张处置抵押物以优先受偿,通俗的说,紫光把设备和厂房抵押给了银行,如果债务到期未清偿,银行可以主张变卖设备和厂房优先受尝,但在法院受理重整申请之后,银行就无法主张抵押权,只能在紫光完成重整,或重整失败后破产清算才能主张抵押权。由此可见,重整并非是对紫光的惩罚,反而是对紫光的保护。

简言之,一些自媒体对紫光堪称“幸灾乐祸”的报道完全是在误导大众。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自媒体门槛低,不够专业有关;另一方面,不知是不是因为紫光的一系列出手太过“土豪”,导致一些人得了“红眼病”,因而怀着“仇富”心态,每当紫光发生负面新闻后就各种酸。

结语

有鉴于芯片在当下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不亚于粮食,而紫光麾下一批半导体企业确实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是不会轻易放弃紫光的,对紫光进行破产清算的概率极小,通过资本运作让紫光摆脱债务危机是大概率事件。至于操盘手法,既可以是瘦身,比如把新华三、展锐、紫光国微等业绩良好的企业出售给国资公司;也可以是输血,比如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

中国要想实现芯片自给自足,最好的学习模板就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等公司充分利用存储器行业周期性强的特点,以举国体制为筹码,在价格下跌、生产过剩的大环境下,逆势疯狂扩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由此引发价格战造成存储芯片企业普遍亏损。然后依靠持续亏损经营挤压竞争对手,并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现在,紫光就走在这条路上,是这方面的探索者,必然遭遇巨额亏损问题。其实,赵伟国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数年前就表示计划筹集3700亿元为未来5年准备充足的“弹药”。

如今,现实比预期更为严峻,希望紫光能够通过资本运作扛过这一段困难时期,在国家的帮助下,走三星的路,让美日韩厂商无路可走!(来源:正解局、科工力量 作者:正解局、铁流)



                                 
                                           形势分析
                 



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 浦东收到其他城市梦寐以求的“大礼包”                 
【研究员】:wh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超级试验田,谈的最多的是“改革高地”,而一直避免成为“税收洼地”。因为上海本身的虹吸力就够强了,如果再叠加税收优惠,可能会引发一波总部经济的迁徙浪潮。

                                 

1626852835994144.jpg

【博览财经特稿】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又是一份超级重磅文件。

不久前,上海成立800亿元的上海城市更新基金,而网上又流传,为了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要升格为所谓的“直辖市”。种种刺激下,自贸区概念股掀起涨停潮。所谓直辖当然是无中生有。

但是中央支持上海浦东的力度,一点都不假。这份意见让浦东获得了其他城市梦寐以求的诸多大礼包。

其政策之新,红利之大,闻所未闻,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上海奔向全球一线城市的速度,从今天起将大大提速。

1626852845553143.jpg

意见当中有句话特别值得玩味——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这里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全域,一个是特殊经济功能区。

2019年,上海临港被定义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之后,临港便从全国众多自贸区中脱颖而出,各项优惠政策不亚于海南自贸港。

如今整个浦东新区都要成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意味着以前只有临港专属的特殊红利也会外溢出来,覆盖到全域。

像意见当中提及,“允许浦东认定的研发机构享受进口自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税、采购国产设备自用的给予退税政策。”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后只要是被官方认可的研发公司,无论你在浦东哪个位置,某种程度上都会被“默认”为设立注册在临港片区。

这可就不得了了。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制度安排。它相当于开了个小灶,让那些奋斗在研发一线的公司可以名正言顺地“偷吃”到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税收制度。

这些公司在采购国内设备的时候,不管是电气设备、显微镜还是光刻机,都会被当做出口对待,予以增值税退税;从国外采购设备进来的时候,也能免征进口税。这可是赤裸裸的“扶上马,送一程”啊。中央重点扶持上海成为科创中心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超级试验田,谈的最多的是“改革高地”,而一直避免成为“税收洼地”。因为上海本身的虹吸力就够强了,如果再叠加税收优惠,可能会引发一波总部经济的迁徙浪潮。

所以,2013年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的时候,便没有特殊的税收优惠。等到2019年增设临港新片区,才在几个关键领域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算是勉强扳回一局。

与之相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这些面向“港澳台”的自贸区早就从2014年起,享受长达六七年的15%企业所得税(针对鼓励性产业),而且还在进一步的延续当中。

上海被衬得相当“落后”。不过,从今天开始,这种局面将开始改变。

第一,设立在浦东特定区域的,专门投资于初创企业的私募基金公司,在试点期内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

大家都知道,银行嫌贫爱富,初创期的科技公司失败风险性较高,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融资,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而美国有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科创中心,除了云集众多顶级学府和最强大脑之外,也跟美国的股权投资非常发达有关系。如今对部分参与创投的民间资本直接免征所得税,不是剑指硅谷模式是什么?

它一定会鼓励长期投资,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最顶尖的科创高地。

第二,“在浦东特定区域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优惠覆盖范围再次扩大。从小小的临港,扩张到了特定区域。这绝对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种种迹象显示,政策的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中央给与浦东史无前例的大礼包,使得上海奔向全球一线城市的速度将大大提速。

1626852857843529.jpg

打造全球性城市,上海的金融功能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上海必须要拥有调动巨额全球资金的能力,才能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逐鹿之战中站稳脚跟。意见中有两大重点值得期待。

第一,境内长达数十年的金融禁区,或将在上海打开一个突破口。重磅的提法是:“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支持浦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

上海要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然要拿下离岸金融业务。现在全球有四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分别是:

1、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美元市场,是国际上形成最早也是最大的离岸金融市场,拥有对离岸美元的定价权。

2、纽约离岸金融中心,也叫国际银行设施(简称IBFs),独立于在岸业务,属于严格的内外分离型,同时是人为设立的,是最特殊的一类离岸金融市场。

3、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初期是内外分离型,随后逐步演变为渗透型。

4、加勒比海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典型的避税天堂。

上海更可能采取从严格分离型慢慢演变为有限渗透的内外分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三个特征,注定了它们会受到国际资本的追逐:一是面向非居民;二是低监管;三是少税收。目前来看,在企业所得税上,伦敦为20%,纽约为21%,新加坡为14%,而上海是25%,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海在离岸金融业务上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人民币离岸交易。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香港有理由感到紧张,某种程度上,上海的崛起直接对香港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中美金融的大博弈,中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都注定上海要承担起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的重担,成为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备案。

新时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缕春风,将从浦东吹出。

第二,上海有望为中国的硬核科技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量。意见提出:“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这明显是科创板的大利好。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0%,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但是,科创板会成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还是步“新三板”后尘,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市场流动性。科创板流动性在今年隐隐然已经出现问题,市场整体交投活跃度降低,流动性也出现了分化,资金只向头部企业集中。因此,科创板要打开新局面,一是引入更多的外资,二是改革制度。

外资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说,而改革制度,上海选择了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市场的时候给你造出一个市场来。简单理解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当市场的买卖双方在同一时刻都不活跃时,你还是随时可以找做市商成交,他们会给你提供报价。

在深沪交易所看来,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跃市场,一直是作为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大备案。只是这个制度讨论多年,一直没有引入,一是主板流动性充裕,暂不需要;二是要考虑制度设计上的平衡,如何在吸引更多券商进入、让他们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对竞价交易者的公平交易权。做市商制度更适合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

而科创板的50万元门槛拦住了大部分的散户,目前也是国内证券市场中最适合引入的。中国要打造自己的“纳斯达克”的决心很坚定。

1626852869509626.jpg

关于浦东或者说上海的未来,还有更多的猜想和期待。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这些用词细细考究的话,大有内涵。上海只有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走入深水区,做前人未有之事,干他人不敢之事,才算是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也就是说,要全面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标准的自贸港。在这方面,上海可是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一未来上海是否能率先在一定程度上放开货币市场呢?每人每年不再限定在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给与上海居民更高的弹性空间,比如说两倍、三倍甚至更高?

这并非不可想象。就像我之前在《海南会不会取代香港?》一文中分析,海南建设自贸港,900多万常住人口拿到了一个独享的大红包,就是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入境商品。

零关税的受益者,从“企业”身上外溢出来,扩张到了特定某个省市的普通消费者,由这个片区的民众独享,这在内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以后若是为上海单独开一个口子,我一点也不意外。

第二上海证券市场能否开设国际板呢?之前上海已经筹划很多年了,只是因为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原因,才遭致搁浅。

虽然澳门也会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证券交易所,但并不妨碍上海开设同种类型的国际板。毕竟在人民币在岸证券交易所方面,中国就有过一南一北两个市场(上海、深圳),是有过先例的。

第三,上海自贸区最先实验FT账户,其资金划转采用了“一线宏观审慎,二线有限渗透”规则。中国居民开设FT账户后,跟境外账户之间的划转结算相对自由,跟境内常规账户则相当于跨境业务管理。

只有因为经常项下的业务、偿还自身名下贷款、实业投资等真实需求,本土居民才能把钱(限于人民币)从境内常规账户,划到FT账户下。未来这道防火墙会不会整个后移,既跳开自贸区范围覆盖到全上海,把整个上海市打造成一个特殊的离岸市场。而上海跟境内其他城市的资金往来,则当做跨境业务处理?

第四,中国的资本账户可分为7大类11大项40个子项,绝大多数已实现“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但都是在事前资质审批及事后额度严格限制下。以后上海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取消限制,变成完全的自由兑换。

1626852879313553.jpg

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储备货币,还远远称不上国际货币。因为在全球跨境支付交易中,使用美元的比重约42.5%,人民币仅有2.2%。这些闸门一旦开启,上海将为中国打开更加顺畅的人民币回流通道。

而基于通畅的回流渠道、高水平的自由兑换,境外居民对于人民币才会有普遍的接受性,愿意持有人民币。如此,人民币才能真正的走向国际化,帮助中国减少汇兑损失,收取更多的铸币税,刺激对外贸易和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是如何高估都不为过。方星海就说: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取得更大进展,中国抵御金融被人家脱钩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黄汉城)



                        

学术圈不是佛门清净地 高端人才流失问题确实严重                 
【研究员】:wh
虽说视频的年代有点久远,但这事往往能戳到国人的痛处。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清华、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培养的人才更是被寄予厚望。就算不能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报效祖国,总不至于转头就跑到大洋对面“发光发热”吧?

                                 

1626853368518512.jpg

【博览财经特稿】也许是因为毕业季的原因,近日有个视频被炒得很火。视频内容是,当年邓公在增派留学生出国的时候说过:“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

视频年代有点久远但能戳到国人痛处

按照金灿荣教授的说法,从1978年到2015年,光是硅谷就吸纳了接近2万名中国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1626853380160100.jpg

啥概念呢?清华一年的毕业生也就三、四千人,这么一算,约等于五六年白干了。

虽说视频的年代有点久远,但这事往往能戳到国人的痛处。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清华、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培养的人才更是被寄予厚望。就算不能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报效祖国,总不至于转头就跑到大洋对面“发光发热”吧?

早年间,这样的选择也比较容易理解。那会国内的条件确实比较一般,国外挣得多是事实,冷不丁有个赚美元的机会摆在眼前,一般人真是免不了心动。

在2015年前后,国内就有不少高校和院所集中处理了一批因为各种原因出国、并逾期不归的体制内人员。为啥放着编制不要也不回来?自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个人选择。

1626853390135736.jpg

最近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得很快,但这样的案例仍然不少。比如先后在清华、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的生物学大佬颜宁,当年她离开清华大学赴美的时候就在网上掀起过不小的风浪,现在她已经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了。

再比如最近几年很火的物理天才尹希,他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生。尽管被学界寄予厚望,但这位青年学者还是在03年入籍美国,后来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

从毕业生到学术大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网上甚至流传出“清华北大就是美国附中”的夸张说法。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留学比例恐在短时间内没法扭转

单从数据上来看,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前几年,有人统计了下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去向。

从2015年到2019年,清华约有27%的本科毕业生、6%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而北大则有约31%的本科毕业生、5%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1626853401797262.jpg

至于出国深造的目的地,美国自然是凭借独特的优势遥遥领先:从2015-2019年,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深造首选国家均为美国,占比均为70%左右。

如果把统计范围再放宽点,那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曾经有留学机构统计了下各高校的出国率,发现清华和北大根本就排不到前三——

1626853410656641.jpg

单从比例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若按照出国人数排名,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都可以排在清北前面。

说起来,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近年来咱们也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经费,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学科大牛、研究成果、实验设备都在国外,铁了心在国内闭门造车也不行啊,最终还是要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学比例恐怕在短时间内没法扭转。

学术圈向来不是佛门清净地

留学没问题,学本事呗。等到该工作的时候,选择就是个问题。对一个想要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摆在眼前的基本就是三条路——搞科研、搞教学和找工作。

搞科研的门槛,说实话有点高。其实靠文凭和留学经历,找个研究员的位置也不算太难,日常做做实验、水水论文,生活还是挺舒适的。但想要做出点成绩,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要知道,学术圈向来不是什么佛门清净地,不仅各种资格和title的评选要动心思,搞项目批经费更是步步惊心,没经费就没成果、没成果就没论文,没论文就没地位。

拿前文提到的颜宁博士为例,这可是生物学界响当当的大牛,说著作等身也不为过。可就算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颜宁还是在2017年的院士评选中落败,最终接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橄榄枝。

当然,有些研究单位的吸引力也确实差点,比如5200元的月薪找一个专业博士,估计是比较难的。

1626853419150707.jpg

不搞科研搞教学,那就更难了。说起来,高校的教职好处是没有35岁中年危机的概念,但本身岗位有限、新陈代谢的速度又没那么快,每年留出来的位置自然是少之又少。

而且近几年,不少高校又搞起了所谓的“非升即走”。一边在招聘时严卡年龄限制,一边搞起残酷的末位淘汰,青年学者面临的压力更是无处诉说,基本处在学校鄙视链的末端,久而久之难免心灰意冷。如果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找个工作会怎么样呢?

其实选择也不算太多,毕竟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这些年里,踏踏实实搞制造业的公司根本就给不起有竞争力的薪酬;就算是在最赚钱的互联网行业,想要靠个人努力攒够买房首付也是个不小的压力,反正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宇宙中心”,房价收入比早就涨上天了。

更可怕的是,钱没赚到身体反而垮了。在这个堪称经济奇迹的行业里,前辈们斗争得来的八小时工作制根本就是个摆设,996是福报,007是本分,做六休一的大小周更是稀松平常,要取消很多人还反对,实在是令人唏嘘。

扩招的巨大惯性不断显现

说到底,国内的人力资源始终是供过于求的,所以结果就是内卷。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扩大了教育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有了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咱们才能在入世后承接住各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顺势实现了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也才有了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雄厚资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扩招的巨大惯性也在不断显现。只要咱们一天不具备世界市场的主导能力,被视为“人才红利”的红利本身就仍将会以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被供应、被消耗,内卷严重,拼完自己还要拼娃,而类似高水品教育这种资源又很稀缺,幼升小、小升初政策经常变来变去,不论啥样的父母,都不得不拼,实在焦虑。

相比之下,留在国外倒是个挺好的选择。目前仍占据产业链上游的欧美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是相当显著的,最起码从购买力和房价收入比的角度来看,不少地方的确是要比在北上广过得舒服。对普通人来说如此,对清北的毕业生亦然。

要不是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一直不停,欧美房价的涨幅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虽说前阵子房地产暴涨的新闻被外媒放在头条吵了好久,但这可是金融危机后的头一遭。对于早就看腻了房地产相关新闻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免疫力”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对于毕业生本身来说,未来的去向选择并不应该被审视、批判。对背负着家庭殷切期盼的他们来说,理想和现实是必须要平衡的两条线,实在是难以两全。

当年邓公就在增派留学生出国的时候说过:“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10%、20%,还有80%”。

毕竟太平洋没加盖,跑了的还能回来、留下的还能再跑,说到底,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那么到底啥才叫“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呢?对人才来说,可能就是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吧。(来源: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作者:猫哥)



                                 
                                           社会透视
                 



内卷太残酷 本科生与研究生去卷烟不是稀奇事儿                 
【研究员】:wh
而且进入一线后,学历之间的差距很小,甚至可以说很容易就被抹平,车间倒班倒不难适应,但是长期的三班倒下来,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容易被消磨掉,比如河南中烟,毕竟除了那3个烟草专业的学生外,其余很难说是专业对口。

                                 

1626853823832328.jpg

【博览财经特稿】985的硕士研究生去卷烟,多少有点颠覆想象。

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去卷烟不是啥稀奇事儿

最近,河南中烟录用了一批大学生,149个名额里面,有4个专业管理岗,4个技术岗和6个销售岗,清一水的研究生,有211,有985,还有海归。

1626853837668097.jpg

另外的135个岗位,全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分布在河南中烟在各地的卷烟厂,顾名思义,他们在一线的常规工作就是制丝和卷包。

就这135个一线岗位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里面30%的研究生,专业覆盖从工科的机械、计算机、信号到商科的财务、金融、会计,文科的汉语言、广播电视、马克思主义,而其中真正烟草相关的专业,只有3个,大学也不乏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名校。

河南中烟对此很淡定,“有名校毕业生或者研究生很正常,他们自己要来的”。

按照规定,即便是管理岗,不论学校也不论专业,都要在一线工作一年,而这些一线操作岗位,工作不满3年不得调任管理岗位。

根据公示的日期来看,这149人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已经全部上岗了,现在已经能抽到他们生产的“黄金叶”了。

当然,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去卷烟也不是啥稀奇事儿,毕竟,各个省份的中烟招聘,本科是最低学历,而在面试环节也能看到本科生和博士生PK的情况。

1626853851790574.jpg

而专升本、网络教育等非常规的“本科”根本不在考虑之内,甚至在一些岗位最终名单上,也很难看到本科生的影子。

流水线上卷烟这活儿,也不是人人都能干的。“硕士上一线”的中烟,以前一直属于被“劝退”的选择。

为啥?名校光环,做着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实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而且中烟的一线一般是三班倒的状态,也是很消耗的。

而且进入一线后,学历之间的差距很小,甚至可以说很容易就被抹平,车间倒班倒不难适应,但是长期的三班倒下来,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容易被消磨掉,比如河南中烟,毕竟除了那3个烟草专业的学生外,其余很难说是专业对口。

烟草是可以做美梦的地方

招这么多名校的一线工人,可以,但有必要吗?河南中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而在很多地方都是以“储备”的名义招上来的,先在一线有资历,然后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晋升,这饼画得还是挺大的。

当管理岗出现空缺的时候,内部有选拔提调,但是坑位有限,别说3年,就是在一线待7-8年的也大有人在,熬,然后论资排辈,不过那时,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所以,困惑早就有了。已经考入烟草的前辈,985计算机本硕毕业,手拿互联网算法和微软的两个offer,卷烟厂和互联网,在不少人看起来很好选择的offer,家人却不让跳槽,成了两难。

1626853901481326.jpg

互联网想跟烟厂抢一线工人,胜率都不算太高。

不得不说,卷烟厂的工资是真高。就拿这个“五线城市烟厂”来看吧,年到手工资18万,月薪到手1.5万,这个工资水平别说在全国了,甚至能秒杀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白领,这还是净收入,没算需要缴纳的保险、公积金呢。

有人曾在网上咨询过河南中烟一线操作工的待遇,有相关专业的也出来回答,“食品本科生在中烟的薪资应该比本科生在食品行业的薪资高很多”。还有人晒过湖南中烟的薪资,同是国企,湖南中烟秒杀长沙轨道交通。

1626853914557066.jpg

月薪过万早就是常态了。今年初,财政部晒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的工资情况,那年中烟有51.62万员工,发出了964亿的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年薪18.67万,平均月薪15558元,低于这个数只能算是拖后腿的。

1626853926878257.jpg

而且,这些岗位也是真的稳定。烟草公司的职工一般是终身制,也就是说,进去就是抱了“铁饭碗”,没有公务员那么多事儿,还能比公务员收入高,收入下限稳定,上面仍有空间,所以一般烟草系统内部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进入到烟草系统内,不谋晋升,工资有竞争力,想谋前途,还有烟草专卖局。

跟动辄“35岁是上限”的现实世界丛林法则,烟草就是可以做美梦的地方。这么稳定,是因为烟草太赚钱,一直号称“中国最赚钱的公司”。

2020年,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6.2%,上缴财政总额1.2万亿元,增长2.3%,税利总额和上缴财政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整个中烟,大概也只有中烟香港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收入跌了,但到了2021年的业绩预告,净利润增幅115%,还是很厉害的。而河南中烟,2019年488亿的收入,而到了2020年已经510亿,丝毫没有受疫情影响。

至于裁员、降薪这种事儿,更是不可能了。

学历的内卷太厉害了

不过,为啥大家对这事儿反应有点激烈呢?一方面有对高工资和稳定工作的羡慕嫉妒加向往,还有一方面就是这事儿也有点反常识。

烟草历来被认为是公害,各种疾病因烟草而起,不少医院的胸科、呼吸科人满为患,我们一面开着戒烟门诊,一面开着烟草公司,已经够匪夷所思的了,现在研究生争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为啥呢?

看今年毕业季的时候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吧。清北的研究生去了街道办、清华大学毕业生当保姆、本科生送外卖,本科学历都贬值了,然后369万本科以下学历的专科毕业生,成为了隐形人。

各种门槛越来越高,公考、求职、落户,人才的标准早就开始拔到本科学历了,从那些年的大扩招开始,每年开始接近千万的毕业生,被迫进入内卷的大军里面去了。

学历的内卷太厉害了,有独立学院变职业大学,都能衍生出一场风波来,学生们称这是“本升专”,确实,本来“三本”的名声已经在市场上没优势了,“职业大学”的学历极有可能被各种限制卡得死死的。

经历过一场疫情,以及一场又一场的职场法则的洗礼,大家对体制内越来越向往了,这一点也不奇怪,但体制内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流水线上的研究生只可能越来越多。真的需要这些高学历但专业不对口的一线工人吗?这个迷思至今没有解开。(来源: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作者:猫哥)



                        

登陆纽约交所的“高考神话” 却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方接连碰壁                 
【研究员】:wh
衡水中学缔造了“高考神话”,也被称作“高考工厂”。对,就是最直接的“血汗工厂”那一层含义。衡水中学在河北风光无两,所向披靡。省内、邻省家长们挤破脑袋都想把孩子送进这家“工厂”里。

                                 

1626854270475083.jpg

【博览财经特稿】衡水中学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在外界被封为“高考神话”的它,在闯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时会接二连三碰壁。

2021年衡水系成功登陆纽约证交所,却在深圳再度遭遇当头棒喝。被网友怒喊“滚出去”,被家长举报,被当地教育局严查和整治。

衡水模式,征服了中国众多省份,在各地都形成了降维打击,但就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却遭受“三连击”,今年高考在深圳甚至被直接KO。浙江省教育厅官员公开“炮轰”衡水高考工厂模式,直斥其落后。

是神话破灭,还是水土不服?是消费不起,还是压根瞧不起?是提高名校录取率,还是赤裸裸的商业目的?

“衡水系”牌子原来这么好赚钱

在中国,能封神的高中,衡水中学绝对算一家。一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超200个,垄断了河北全省七成名额,人送外号“清北收割机”。

1626854287258938.jpg

对于衡水这个河北的经济“末等生”而言,“衡水中学”是这座城市最成功的IP,好比茅台于贵州。

衡水中学缔造了“高考神话”,也被称作“高考工厂”。对,就是最直接的“血汗工厂”那一层含义。衡水中学在河北风光无两,所向披靡。省内、邻省家长们挤破脑袋都想把孩子送进这家“工厂”里。

自2013年,衡水中学与河北一家房地产企业合作建立第一家分校——衡水第一中学后,衡水中学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

以“衡水中学”为中心,这个超级学校发展成一群“衡水系”的超级中学,就像品牌连锁店。“衡水系”的牌子,以“挂名”、“联办”、“合办”等形式,扩张至大半个中国。近的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大同,远的有大西南的西双版纳。甚至还走起了国际路线,把分校开到了马来西亚(衡水一中马来分校)。

界面新闻曾统计,其他省市挂有“衡水”名义的分校接近50所,遍布全国11个省份的51座县市。

今年3月,拥有16所衡水实验中学的“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成功在美上市。不少衡水中学名师如桑海勇、丁业胜等,也出现在第一高中教育集团的股东名单里。

其招股书显示,第一高中教育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民办高中运营商。2017 -2019年,第一高中教育的总收入分别为2.07亿元、2.54亿元、3.37亿元。其中,学费收入为1.57亿元、2.08亿元、2.78 亿元。2020年的营收规模达4.46亿元,其中80%来自学费和住宿费。

而另一家贴牌“衡水”的教育公司贺阳教育,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摩拳擦掌准备敲港交所的锣。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是2013年创办第一家“衡水系”高中的,而贺阳教育是在2016年才开始与衡水一中合作筹办第一家“衡水系”中学——贺阳衡水一中高级中学。

短短几年时间,两家教育集团摇身成为资本的“弄潮儿”,不得不让人惊叹:“衡水系”的牌子原来这么好赚钱!

不过,最近警惕教育资本化的风声很紧,民办教育就在风口浪尖,衡水系也难免受到冲击。比如,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旗下很多高中是非营利性的,按规定其办学结余就不能用于分红,须全部用于办学。而其注册为营利性公司的民办学校,不能公办民办不分,使用“衡中”品牌就涉及公办学校被商业化利用。

第一高中教育集团上市后,《新京报》发表的《警惕应试教育资本化破坏教育生态》快评,耐人寻味。

三进三败,屡败屡战

在资本和地方追求升学政绩的双重力量催动下,“衡水系”的大旗,先是插进了很多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并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然而,资本是逐利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蛋糕”显然更诱人。曾经走低线城市路线的“衡水系”力量,意气风发地对经济发达地区发起了三轮进攻。

第一轮,瞄准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这个经济“巨无霸”2020年GDP达到了27670.24亿元,超过云南省(24521.90亿元),相当于四分之三个河北省(36206.9亿元)。

2016年,衡水中学与深圳富源学校“联姻”,挂牌成立了衡水中学深圳富源学校。

之后富源学校一路“开挂”,2018年高考有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19年深圳市高三二模有6名学生进入全市前10名,碾压深圳传统四大名校(深圳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和深圳高级中学)。

然而,一所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很快被媒体发现了端倪:原来是“降维打击”!富源学校出现多位高考移民,他们来自河北衡水。

“高考移民”真相,也被深圳市教育局一锤定音: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于“高考移民”。

对于“高考移民”,深圳市教育局毫不手软:取消这些考生在深圳市的高考报名资格!之后,深圳富源学校再也不复往日辉煌。

第二轮,瞄准浙江,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份。

浙江是真有钱,202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2397元,是河北省27136元的近2倍,是云南省23295元的2倍有余。

2017年,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后更名为平湖杭州湾实验学校)落户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由河北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广州高新教育集团三方合办。

在河北可以高调炫成绩,在浙江可千万别高调炫富。把“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50万元”等奖励制度,赤裸裸写在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招生简章上,让它成功“掐尖”招揽了优质生源,但也因此遭到了“反噬”。

很快,浙江省教育厅就责令平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涉嫌违规招生进行调查。平湖市教育局查实衡水中学浙江分校招生违规,并进行了整改。

一年后,一所新学校平湖杭州湾实验学校出世,从它的招生简章中,人们才会发现它就是曾经的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

第三轮,时隔五年,“衡水系”对深圳发起了二次进攻。

近日,有消息称,深圳衡中文化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开始在深圳招收高三冲刺班、高考复读班。这家教育机构与衡水中学关系密切。一边,60个招生名额在一分钟内就被秒完了。另一边,不淡定的家长反手就向深圳市教育局举报了。

轻车熟路的深圳市教育局,很快就把这件事给锤了:该机构未经过市教育局审批,属于无证办学。未经批准擅自举办教育培训的行为应当查处。

如今,财经网记者走访发现,该机构招生电话处于忙线状态、官网处于404状态,注册地址所在地也没有发现该公司入驻。这事也就成了“迷”。三进三败,屡败屡战。

“衡水模式”在大西南很受用

如果把衡水中学在西南和东部沿海的扩张,当作一场社会实验来观察,“衡水神话”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衡水模式”在大西南很受用。衡水中学多年探索形成了成熟的“衡水模式”,是适应全国卷出题模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极高的效率掌握高考考点。

类似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对教育相对落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来说,“衡水模式”就是先进的,这套模式能快速出成绩,让更多学子提高分数,让更多的寒门子弟“鱼跃龙门”。

这一点,第一高中教育集团没少在其招股书中大书特书:2020年高考,该集团旗下63.9%的学生考入大学,29.2%的学生考入一流大学,同年西部地区的平均比例分别只有40.5%和13.1%。

单拿云南衡水实验中学看,“衡水模式”的输出也是成功的。该校的办学成绩蒸蒸日上,2019年全校有5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有3名学生是云南全省的前50强。

一炮打响后的,第一高中教育集团迅速在云南“复制”+“粘贴”,如今已经有14所初高中、2个高考补习学校。

1626854312622727.jpg

继托起河北学子的大学梦后,衡水中学又托起了云南学子的大学梦。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衡水系”的扩张显得莽撞冒失,又有些“吃相难看”。比如为了迅速提高富源学校的名校率,而进行的“高考移民”的操作,虽然让富源学校短暂地辉煌了一把,2018年富源学校有9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但这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破坏。在被深圳市教育局严查整改后,富源学校也像失去了“魔法”。在今年广东各重点高中高考屏蔽生排行榜中,深圳富源学校无1人进入文、理科前20名,只有1人进入理科前100名,文科全军覆没。高考逆袭神话已接近幻灭的边缘。

此外,与在河北、云南等地动不动就几千人的大规模招生不同,“衡水系”在深圳和浙江嘉兴玩起了饥饿营销。此次在深圳招收复读生的名额只有60个,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的首届高中的名额也只有90个。

物以稀为贵,与少得可怜的名额相对应的是高昂的学费。2017年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每学年学费3.5万元,住宿费每学期1000元,算下来一年要7万多。

更夸张的是“衡水系”在深圳的复读班,学费5万/学期,住宿费5000元/学期,伙食费6000/学期,一年算下来总费用12.2万元。

看看深圳同类型民办学校,每学期1-3万的收费居多,极少会超过4万/学期的。比如深圳明珠学校每学期26400元,还是包含住宿、学费和伙食费的。而公办学校的学费一般也就千元上下。

能上得起“衡水系”复读班的,肯定“非富即贵”了。广东、浙江虽富,家长当然也钟情985,但是“衡水系”资本扩张的姿态也过于直白。

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

“衡水模式”的南下之路,是对广东浙江这些教育强省的先进教育理念发起的一次冲击。

1626854328378381.jpg

就结果而言,广东高考属于“地狱模式”,和河南并列。清北录取率也能部分反映这一点。广东的录取率和其GDP、人均收入、社会发展水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衡水模式从结果上应该能吸引广东、深圳家长的。“衡水神话”曾被媒体反复解剖。南方周末在2013年的《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 超级高考工厂》报道中就直言:作为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一次难得的“逆袭”,以半军事化管理、绩效量化等现代公司管理手段为特点的“衡水模式”在国内迅速传播并被争相仿效。

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他们打饭时尽量不吃菜,因为馒头蘸菜汤吃,比嚼菜省时间。”网友们的现身说法,也增加了这个神话的丰富性。

这种“血汗工厂式”的教育模式,目的纯粹——高考,但又不得不说十分功利。

然而,当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在考虑吃饱的问题的时候,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思考如何吃得多样化了。毕竟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而言,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培养高分学生也不是唯一目的。

更重要的是,“衡水系”闯入搅局,给这些地方的教育改革者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感觉。

浙江是中国教育改革先行地,其素质教育改革是为全国贡献经验的。于是,当衡中分校开进浙江的时候,违规招生的焦点很快升级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衡水中学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的,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红峰公开在媒体上“炮轰”,代表了浙江的态度。

难怪深圳家长会发出这样的抨击:“高考机器滚出深圳,集中营式教育滚出深圳!”

“狼来了?一向提倡素质教育的深圳,为何放衡水中学入城?是为应对潮实的崛起?”“把普众的教育当成一门生意,何其可耻?”

更深的担忧还在“衡水模式”对地方教育生态的破坏。“警惕这种以悬赏招生为竞争手法的学校,河北大地‘寸草不生’,唯独衡水中学一枝独秀,这绝不是‘市场经济规律’。”有人这样评价。

有人认为,衡水模式有存在的合理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催生的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两个超级中学,其实是寒门学子“跃龙门”的无奈之举。然而,寒门学子真能上得起这些学校吗?

衡水中学合办学校在拉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教育差距的同时,是不是也加剧了内部的不平衡?这些民办学校的底色,是民生,还是生意?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暴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6 21:49 , Processed in 0.1120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