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消费和投资修复 有些人却感觉今年比去年还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0 0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费和投资修复 有些人却感觉今年比去年还难

【博览财经特稿】很多人感觉今年比去年还难,这让人感到困惑。今年经济在复苏,按理来说消费和投资修复,生意应该更好做,但是有些人感觉今年赚钱比去年更加难。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没有感觉生意难做?

哪些行业今年比去年更难?

去年,很多人在家里刷视频、刷抖音,自媒体可能还好一点。今年,大家都出去忙生意、忙工作、忙找工作,刷视频的时间少了。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的金主广告商不投钱或少投钱了,靠广告收入的自媒体就很难经营下去了。

还有什么行业叫苦连天的?比如,做出口贸易、出口制造业的。去年上半年,出口是不错的,但是从四季度开始就不行了。今年除了汽车、储能等少部分产品,其它大部分产品,特别是服装、鞋帽、箱包等廉价商品,还有电子产品,出口都很低迷。

体制内的也说难。去年忙着防疫,今年忙着借钱发工资、忙着应付债务。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盘活国有资产,把几十年的经营权一次性拿去银行抵押,然后发工资。体制内的薪水减少了、奖金减少了,一些编制外的临时工还被清退。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预期差的因素,大家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太高了。但是,除了预期差,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忽略。

这轮价格下跌正在全面冲击经济

今年CPI持续下跌,4月份已经跌到0.1%,很多产品价格在下跌。PPI已经连续7个月负增长,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负增长。看发布的PMI: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跌到41.6,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跌到40.8,都是历史性低位。非制造业的投入品价格和销售价格也在快速下跌,跌到47点多。这是非常惊人的下跌,从上游到下游整条产业链都在下跌,而且大多数行业价格都在下跌。

2009年那次4万亿救市,全国建高铁、地铁,地方城投崛起,修路造桥建房。但是,到2011年下半年,上游大规模投资引发产能过剩、库存高企,PPI快速下跌。2014年下半年全球刺激政策衰退,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PPI进一步下跌,到2015年年底,PPI下跌到-6%。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和美国都在救市。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国家好像在分工合作,美国给普通家庭发了2万亿美元,刺激消费需求,拉动需求快速增长,商品价格大涨,带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涨。中国也扩张货币和财政,但不是刺激需求,而是刺激投资需求,也就是大规模投资基建和制造业,然后疯狂地向美国出口。

为什么每一轮刺激都会带来产能过剩?原因很简单,通过货币超发刺激经济,短期内名义价格上涨。价格扭曲误导了企业,企业误以为需求旺盛,盲目扩大产能。但是,货币刺激不会增加家庭的真实购买力,反而导致通货膨胀爆发。所以,市场真实需求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企业的产能却扩大了,这样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那么,价格下跌有什么影响?影响非常大,我们不能低估这轮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炒股的人最清楚,高买低卖,就会亏本。在股票价格单边下跌的时候,越买越亏,没有赚钱的机会,除非做空。

之前,我们讲过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迂回生产有周期,投资有周期,有周期就会有风险,这个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价格下跌的风险。为什么说企业家的事业是一项风险事业?因为企业家干的是迂回生产事业,这是一种风险事业,最怕遇到价格持续下跌,手上一堆库存。所以,整条产业链的价格持续下跌,“面包比面粉便宜”,整个行业利润下降、甚至持续亏损。

第一,拼命清理库存。5月份,制造业新订单下降,库存也在下降,这说明企业在主动去库存,经济正在进入下行周期。价格越是下跌,企业越是甩卖库存。PPI和工业品库存走势是一致的,而且PPI大概领先库存周期五六个月。按这个推算,工业品的去库存还没结束,还在中途,还需要继续去库存。

第三,减少贷款、减少投资、减少招人。今年大家都在讨论,私人部门不贷款了,不投资了,怎么回事?这轮价格下跌对他们的冲击太大了,价格持续下跌,越投资越亏本,他们在忙着清库存、甩卖资产,忙着还债。今年就业形势为什么没有好转?企业没有赚钱,不会扩大投资,自然就会减少雇佣,尤其是减少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现在青年失业率反弹到20%。

为什么有些行业今年反而更难做?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中产家庭的收入还减少,比如大厂裁员,公务员降薪,这些家庭是消费的主力军,特别是大类消费。但是,现在他们的收入在下降、消费预期也在下降,对大类消费的冲击很大。所以,有些行业,尤其是大类消费,短期内可有可无的消费,可能比去年还差。

我还是比较认真看待这个事情的。这说明经济学家,尤其是非体制内的经济学家,生存不容易。他们的产品,不是刚需产品,现在市场下降的比较多。怎么办?这位经济学家,像企业家一样,想转行,卖一些偏刚需的产品。

所以,在这轮价格下行周期中,家庭购买力不足,可选消费的生存处境非常艰难,企业不愿意继续投资,有些会往日常消费市场挤,整个市场都会很内卷,都在“抢”家庭那一点点的购买力。一句话:赚钱不容易。

从CPI来看,日本在泡沫危机后价格持续低迷,长期在2%以下,走了30年,直到今年CPI才上涨。但是,综合资产价格、企业盈利状况来看,日本泡沫危机这轮市场出清大概是15-20年左右,也是非常长的时间。那么,现在这轮价格下行周期多长时间,像2011年那一轮一样几年时间,还是像日本一样十几二十年?

但是,有些宏观经济学家把通缩视定义为“坏的东西”,通缩来了,如临大敌。凯恩斯就很明确的说过,虽然通胀会削弱家庭财富,会带来贫富差距,但是跟通缩相比,他宁愿选择通胀。简单来说就是,宁愿胀死,也不能缩死。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货币扩张、财政扩张没办法控制。

这是两派不同的观点,我们怎么办?有人说总需求不足,那就要继续刺激,继续借债投资。2011年到2015年这波价格下行,怎么走出来的。其实就是供给侧改革、棚改货币化。通过抵押补充贷款给房地产注入了3万亿资金,还有大规模的信贷,全国大小城市房地产价格大涨,各地新城拔地而起,帮助上游的钢铁、煤炭、水泥清库存。

如何走出这轮价格下行周期?

其次,不赞同大规模刺激的办法,要转变思路,实施一系列改善民众收入的政策。比如,发行一笔国债给普通家庭发现金。比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轻购房家庭的债务负担。比如,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然后给中小企业减税、退税,实施负个人所得税制度,给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补贴。

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然后给中小企业减税、退税,给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补贴。比如,大规模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大幅度提高农村家庭的养老金额度。

所以,要高度重视当前这轮价格下跌周期的风险,要通过改革开放来突破。财政、货币、银行、土地、国有企业都需要改革,还有改善国际关系,这样才能走出经济困境。只要普通家庭有钱、养老有保障、负债不高、藏富于民,GDP是多少、CPI是多少,并不重要。(来源:智本社 作者:清和社长)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明显 经济复苏并非一帆风顺

【博览财经特稿】PMI的持续回落反映经济复苏势头出现明显放缓。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低于临界点,仅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而且是年内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显示制造业景气水平持续回落、产需两端均有明显放缓,制造业市场总体需求疲弱。

综合看,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十分明显,消费、投资整体反弹力度有限,距离疫情前的正常年份尚有不小差距。微观经营主体的活力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买、银行不敢贷、外资不敢进、民企不敢闯。因此,PMI的持续回落反映了我国经济修复速度出现了明显放缓,市场需求的不足是PMI持续回落的根本原因。

经济运行六大隐忧

一是内需不足问题是经济复苏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消费恢复尚不稳固,社零整体反弹力度有限,复苏有放缓迹象。而且结构性特点突出,服务类消费优于商品消费,农村消费恢复快于城市,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品消费和房地产相关消费仍然依然低迷。

二是通货紧缩压力不断加大。四月CPI和PPI同比连续三个月双双下跌,引发市场对于“通缩”的深度担忧。尽管当前物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货币供应不足,在货币供应高增长的同时,物价却走低,显然这并非是典型的通货紧缩,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但通缩压力加大、物价持续低迷则是个真问题、对其高度关注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结构性经济复苏。供需复苏不同步、三大需求恢复的不同步、内外需不同步、国有民营不同步。

第三,结构性收入增长,疫情的“疤痕效应”所带来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乏力进而消费需求不足。

三是经济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仍需继续提振,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青年人和中低收入者三大群体。从前四个月物价、投资、企业利润及就业数据看,经济主体的信心恢复和需求释放远远不及预期,各方对于中长期的谨慎预期制约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这三类代表性群体的预期和信心尚未从疫情及更多复杂因素的打击中完全恢复,尚需法律、政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关心。前四个月民间投资增速仅为0.4%,几乎要滑入负增长,这显著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远低于疫情前增速。

四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然较为严峻,风险上升较快。特别是,与大部分国家不同,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占比远高于中央政府。这导致地方基建投资因缺乏财力支持而增长乏力,对冲经济下行的能力降低。

概括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特点还是结构性复苏和弱复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既有“强现实”的亮点,也有“弱现实”的隐忧,更有“预期强弱兼备”的混乱和分歧,宏观数据内部、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都出现一定撕裂。未来这种分化的格局大概率还将继续朝着“极化”的方向演绎,宏观数据强弱分化、有喜有忧的状态将贯穿全年乃至更长时间。这种结构性弱复苏无论对政策还是市场都构成了极大挑战,使得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犹如雾里看花,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呼唤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尽快出台

第一,财政政策的可能选项。客观来看,相比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宏观杠杆率并不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依旧偏低,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权与支出责任。

因此,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发行特别国债亦是可考虑的重要选项。过往的特别国债大多注重投资于有收益的项目或实物类资产,面对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和普遍受损的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应创新特别国债的用途,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直接补贴,如消费券等。当然,特别国债审批和发行流程较长,并非是短期有望落地的政策,但作为中期考量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第三,消费政策的可能选项。过去半年来,政策对于消费的重视和支持始终不够,“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中央的部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为此,亟须出台全方位、短中长期扩大消费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从顶层设计上创设一套支持扩大消费的全新模式和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扩大消费的财政预算,例如,每年都发行一定规模的专项债用于促进和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消费,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培训、社保、养老等方面的消费。

第四,房地产政策的可能选项。在需求端,因城施策、松绑需求端的限制性措施有望逐步取消。特别是非一二线城市不必要的行政性限制措施,如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不合时宜的、具有收缩性和抑制性的政策,将逐步放松,这可以较好地支持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改善性需求为主的二套房按揭贷款利率有望适当降低,非热点地区、非一二线城市的首套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交易税费等也有望适当降低,这些政策如果再能够进一步向热点一二线城市延伸、扩围,将有助于改善当前楼市销售的弱势。

第五,促进民间投资相关政策的可能选项。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敢贷的问题,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来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特别是聚焦于提高政策稳定性、促进营商环境公平性和增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力度等三个方面,避免出现经济政策运动化、产业政策行政化、政策预期外变动频繁化和极端化等情况,防止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无效、无用甚至起到反作用。

第六,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政策的可能选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事关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和稳定,事关地区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水平并不高的前提下,迫切需要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杠杆比例,加大中央政府的发债规模,为地方经济减负。

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减持国有资产,降低国有资产控制比例的案例预计将有所增加。近期对“中特估”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和持续炒作,因其政治正确和逻辑自洽,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出售资产、偿还债务的现实可能性和时间窗口。当然,其前提是需要中央给予政策上的必要支持以及节奏上的统筹安排。(来源:财经 作者:王军 编辑:王延春)




人物广角




摔倒这里真的可能躺在这里 贾跃亭或已成戴威的“天花板”

【博览财经特稿】距最后一次被动露面过去五年,戴威重回大众视野。5月中旬,戴威赴美再度创业的消息传到国内。去年刚刚成立的咖啡品牌About Time Coffee,已经在美国纽约繁华地段开出5家门店。

人们自然地将戴威比作“下一个贾跃亭”,同样的在国内公司宕机,一地鸡毛,本人成为法院被执行人,却在大洋彼岸“重开”,继续当创业者、当老板。

一月复一月,贾跃亭再也没回国,“下周回国”成为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一个梗;戴威的漂亮承诺在空中飘,就在那里,却始终不落下,碰不到摸不着。在这个晚春,俩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揭了人们的伤疤。

1686558912236954.jpg

在FF发布会前一天,戴威的新项目却传来不祥的消息。界面新闻报道称,About Time Coffee已经陷入困境,资金链遇到瓶颈,整个项目接近停运,日常运营处于停滞状态,门店扩张也已经彻底停止。

靠过往的人脉拉来第一笔资金

戴威不担任About Time Coffee的CEO,只是小股东,却是背后的攒局者。从去年2月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只获得了一笔融资,资额约1000万美元。给钱的几乎都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而且是ofo的老朋友。真格基金和唯猎资本,曾分别参加过对ofo第1轮、第3轮的融资。其中戴威和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又各自持有唯猎资本2.12%的股权,戴威师兄肖常兴也持有该机构9.77%的股份。

而“搞钱”正是“贾会计”的当家本领。从2014年开始,贾跃亭的FF没有造出一辆车,却9年融资超400亿美元。国外的印度巨无霸综合性企业塔塔集团、美国顶级投资银行斯提夫尔Stifel,国内的恒大、游戏公司第九城市、吉利汽车、格力集团、华发集团等都曾给FF送钱。

2018年,贾跃亭刚“出逃”中国不久,乐视财务危机也波及了FF,融资无比艰难。许家印当了“白衣骑士”,恒大承诺了3年20亿美元投资款,将FF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1686558925235044.jpg

两个项目都看不到戴威的“先见之明”

2017年贾跃亭赴美造车,显得有些突然。但其实造车这件事,贾跃亭的确入局很早。如今新能源汽车遍地跑,行业竞争白热化,但在10年前,这个市场还是几乎未犁的土地。2014年时,在中国,“蔚小理”中的蔚来,正在筹备阶段,雷军和刘强东等刚给了李斌投资意向。理想汽车甚至还没进入筹备阶段,李想彼时还在汽车之家当总裁。

贾跃亭到美国洛杉矶创办FF,虽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也确实起了个大早。马斯克给公司取名特斯拉,贾跃亭给公司取名法拉第。二者都来自科学家的名字,但迈克尔·法拉第比尼古拉·特斯拉早了25年。贾跃亭还一开始就给了FF高端定位,可见其中野心。

戴威不同。在ofo发展阶段,戴威没有探寻更多赛道,这意味着ofo危机爆发之后,他只能从0找起,重新挑选赛道。

充电宝租赁自不消说,和ofo有同样的共享模式,再加之在国内已经有多年的发展。About Time Coffee则是玩起了互联网思维,想将瑞幸模式复刻到美国。

中国的“成熟模式”和“便宜”在美国未必好使。在瑞幸成立的2018年,中国咖啡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0%,有很大的潜力。而美国的咖啡市场年复合增长不足10%,已经高度饱和。要“重开”,戴威需要一个像贾跃亭的造车梦那样,更带感的、能持续讲述的故事,在美国做咖啡也许不是答案。

合适的赛道还需要继续寻找。只是,留给戴威的试错机会不多了。不管是贾跃亭,还是戴威,都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信用破产之后,万众瞩目之下,要赢得资本和消费者的信任并不容易。

另一位天涯沦落人陆正耀,在瑞幸造假风波之后也走上了“重开”之路。他先尝试餐饮,做面食,“趣小面”一度备受关注,门店开了上百家,覆盖11个城市。但短短半年后,就因为融资困难陷入困境。

即便是“贾会计”融资能力了得,也必须面对这一点。在贾跃亭数次搞来热钱,救FF于危难的B面,是控制权的危机。贾跃亭想要钱,送钱来的却可能有自己的算盘。

2018年许家印带着20亿美元的许诺,当了回FF的“白衣骑士”。但这件事还有后续,双方不久之后产生冲突,甚至对簿公堂。贾跃亭对外称,双方矛盾的根本,正是FF的控制权,说“绝不可能向恒大出让控制权”。

“下一个贾跃亭”,不管戴威想不想当,目前来看还当不上。即使达到了,也要面临“终极Boss”——这次能成吗?

戴威的终点是贾跃亭,贾跃亭的终点还是赚到钱。赴美再创业的负债人,聚集了所有人的目光,摔倒在这里,就真的可能躺在这里了。(来源:字母榜 作者:毕安娣)




社会热点




造富能力趋弱再确认 互联网中产梦醒时分

【博览财经特稿】5月23日,阿里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发酵。传言阿里近期将裁员20%,阿里云裁员比例为7%。尽管网上不乏自称是阿里员工的人表示确实被裁,但25日,阿里发表声明称,相关裁员消息系“谣言”,并称今年要新招15000人。

谣言和真相,哪一个?

似曾相识,去年5月也有人爆出阿里大裁员20%至30%,裁员形式为集中裁员加闪电裁员。根据阿里财报,去年3月—6月阿里员工数减少近万人。尽管没有达到传言中的比例,但网上消息也不算空穴来风。

“每年公司会进行正常的组织岗位和人员优化。此次人员调整的时间为5月,是在4月底发放完年终奖后启动的,整体优化比例约7%,补偿标准为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现。”上述自称为内部员工的人向媒体表示。

从阿里员工数量来看,过去一段时间阿里实际一直处于缩减规模状态。2021年底阿里整体员工数量为25.93万人,2022年底该数据为23.97万人,一年时间阿里员工减少了近2万。截至今年3月,阿里员工数又减少超4500人。

裁员消息愈演愈烈之下,5月25日晚,阿里官方声明称淘宝天猫、阿里云、菜鸟等业务裁员是谣言。并表示2023年阿里六大业务集团总计要招新1.5万人,其中校招超过3000人。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革新与升级,从未停止对优秀人才的招募和培养,这是面向未来长期发展的活力之源。”阿里官方称。

阿里云独立上市前的报表增亮?

与其它部分尚需要淘天业务输血的业务不同,阿里云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不过面临营收增速放缓、市场份额下跌的风险。放在阿里整个架构中看云智能,它显然是阿里集团最重视的业务之一,不仅张勇亲自带队,国内“千模大战”的形势下,阿里推出的“通义千问”也是国内大语言模型强有力竞争者。

但回看2019年阿里内部曾提出“三年千亿”的目标,2022年阿里云的成绩显然未完成KPI。此外,2016—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增速分别是175%、121%、101%、84%、62%、50%、23%。国内市场份额也由45%跌至36%,增速下降,领先优势一再缩小。

B端进入存量竞争,政务G端领域成为阿里云想要撕开的口子,不过这也并不容易。首先瞄准政府肥肉的竞争对手林立。截至2022年7月,华为云连续5年居政务云市场份额第一,在其之后的是浪潮云、中国电信、紫光云等。

1686559045122847.jpg

2022年12月,阿里云香港机房宕机超过10个小时,是阿里云运营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这也被认为是张勇直接兼任阿里云智能CEO的导火索。

赚钱能力趋弱之下,曾经的人手富足,变成了人员冗余。目前阿里组织架构已经拆分,但阿里20多万的员工数,仍是腾讯的两倍。据媒体报道,阿里云直接开发大模型的研发人员约有数百人,仅达摩院语言实验室就有 100 多人。对比之下,研发出ChatGPT的OpenAI,2019年员工总数只有100人左右,到2023年1月才扩张到375人。

互联网为何造富失速

观察人士认为,本质上,这是全社会对互联网造富与实现阶层跨越能力减弱的再确认。背后也是互联网赚钱方式的转变——存量时代下,从规模扩张型转向降本增效型。

过去十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有技术和知识的年轻人,提供了优渥薪酬的岗位、福利和阶层上升空间。仅以媒体行业为例。在传统媒体里月薪1万元苦哈哈的写作者,转型到互联网公司做市场后,在抢人时代,跳涨到3万起不是难事。

但随着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造富的神话目前看难以持续,这就带来了连锁负面影响。首先是职场动摇。曾经的大厂工作稳定、高薪、有面儿,现在是内卷、躺平、35岁年龄焦虑。

阿里云前员工张辉说,在杭州,自己身边有一些身负高额房贷的大厂同事,开始担忧自己被裁,高额房贷如何还的问题。

当然,也不都是悲观消息,人才永远是流动的,一些新兴行业的快速增长,正成为新的人才吸纳池。根据脉脉发布的《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2022年互联网岗位减少50.4%,但碳中和、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行业职位量分别上涨297%、199%、143%,显示出增长潜力。

同样,近年AIGC行业人才招聘需求量暴增。2021年1-2月,AIGC领域岗位数量同比暴增281.88%。随着ChatGPT走红,2023年1-2月AIGC人才招聘需求数量同比上涨31.3%,创历史新高。目前看,2023复苏是趋势,但这条路在内外影响下,注定不会好走。(来源:真故研究室(zhengulab) 作者:石雨菡)




形势分析




居民负债增加来源让人多了担忧 横了两年多的杠杆率又上升了

【博览财经特稿】当前,甚至最近几年,经济复苏的最大阻力一定是居民的高负债对内需的抑制。然而,既意外又不安的是,横了两年多的居民杠杆率又上升了。

眼前有三个问题:1、明明舆论环境都在说居民不借钱不买房不消费,为什么杠杆率还能继续上涨,背后又意味着什么?2、如何破解居民负债上涨,拯救坍塌的内需?3、社会整体杠杆率又上涨,下一轮去杠杆又会怎么玩?

眼下,经济的表面问题看起来是内需不能连续释放,渐渐把生产拖缓。可实际上,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失衡所致,具体表现为杠杆率居高不下。

然而,奇怪的是,高悬了两年多的居民杠杆(负债)率,今年一季度又翘了起来,由原来的62%上升至63.3%。细看居民负债增加的来源,不禁让人又多了一份担忧。因为居民端在想尽一切办法减少负债,可整体的杠杆率却没有降下去。细看下面这张图:

此次居民负债增加主要还是消费贷和经营贷增加所致。其中经营贷增加最快,与之相反,住房贷款增速基本低位躺平。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今年一季度的经营贷利率下行比房贷利率下行更快,导致很多人办理转贷业务。

不知道是因为预期收入提高了才导致消费贷增加,还是因为暂时收入跟不上才不得不靠消费贷来维持生活必要的开支,再或者是利用利率很低的消费贷来做一些风险投资?

思来想去,很大概率是第二种情况。这意味着居民开始“吃老本”。如果不制止,不仅会让居民负债率增加的更快进一步压制消费阻碍经济复苏,甚至会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法子:直接去杠杆、暂时转移、把GDP搞大!直接去杠杆本质上就是靠市场自我出清,负债压不下去就卖资产还债。然而,各国实践中,都很害怕这么搞,因为一这么搞,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经济都会快速收缩。这几年的房地产多少就有点儿这个意思。

欧美日选择把影响经济的烂账向央行转移(本质上跟向财政转移一样,背后都是国家),等企业缓过来再赎回去,QE是就这么玩的。结果,企业活过来了,国家债务却很高,缩表迟迟缩不下去……

所以,最近学者一提政策建议都清一色的说,“财政要加大支出,要多发债。”背后的基本逻辑就是先把债务转移,先把经济搞活,让整体的杠杆率增长慢一点儿。

可是,以后呢?最近就有一种声音很具有代表性,归根结底也是西方赤字货币化的老路,把风险后移。观点说:“咱们应该借着发债一边重塑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一边实践货币和财政联动的事儿。”

相信,大多数人听完直观的感受都很排斥,认为债多了肯定会出事儿,而且钱也很难流到我们手里,所以别在扩张、印钱了……确实如此,但眼下还没有找到能迅速扭转困局的更好办法。而他们提的问题我们早晚也要面对。

拿今年4月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看,近53%是外汇,33%是贷款。这意味着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锚超一半由外汇决定,三分之一由贷款决定,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家支持的行业贷款,比如绿色贷款等,风险很大。

学者所谓重塑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本意是想让央行发行的人民币锚更加有保证、风险更小、更能自控。其他国家的货币锚基本都是国内安全资产和国债就是这个道理。

是,但也不是。关键看央行的操作(或者立场)。如果发多少国债央行接多少,那就是赤字货币化,这是有风险的,没有纪律的。但是,如果在经济逆风的时候,靠市场行为来决定持有的比例,央行适当持有一些,确实可以更方便的支持财政扩张。

总之,眼前转移居民杠杆是关键,长远还是要想办法把经济搞上去,把效率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上缓和杠杆高增的局面。至于以后怎样,看后人智慧吧!转移杠杆很容易,去杠杆却是个技术活,去好了就能降低以后的风险,倘若操之过急去不好,很可能自我制造出“明斯基时刻”。(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和卿)




社会透视




陷入全球性内卷 手机厂商仍需寻找下一个春天

【博览财经特稿】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五个季度下滑,而中国市场更糟,景气度达到十年最低。目前智能手机厂商陷入全球性内卷,不断提高手机配置。OPPO自研芯片,最终不堪重负原地解散。行情萧条下,供应商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布局AR、VR、汽车等领域。手机厂商始终缺乏颠覆式创新,仍需寻找下一个春天。

2023年即将过半,国内经济复苏已有数月的发酵,“五一”假期的火爆场面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了经济活动的繁荣。然而,“报复性消费”的场景却没有在消费电子领域上演,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历长时间的下滑,头部手机品牌陷入疯狂内卷。

从手机品牌厂商看,行业集中度明显。据Canalys数据,2023年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市场份额分别为22%、21%、11%、10%、8%,CR5达到72%。

而小米、OPPO、vivo受到国内市场衰退、消费意愿不足的影响,在高端市场和手机配置上陷入内卷。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下沉市场已开发完善的现状,促使小米、OPPO、vivo国产三巨头开始冲击高端市场。

另一方面,国产三巨头面临相似消费群体的同价位竞争,因此在手机配置上也是你追我赶,包括专用芯片、影像配置、快充散热、系统优化等。

除了手机品牌厂商之外,手机供应链厂商的数据也说明智能手机消费已明显疲软。舜宇光学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镜头,根据其今年3月的经营数据看,手机镜头出货量为8433.4万件,同比减少29.8%,环比增长4.5%;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为3638.9万件,同比减少24.1%,环比增长20.3%。

OPPO芯片团队原地解散,内卷体无完肤

2019年,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高调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500亿,用于底层技术自研。2021年12月,OPPO首个自研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正式发布,并运用在两个月前刚发布的OPPO Find X6。

另一方面,研制芯片实在是太烧钱了。OPPO自研6nm马里亚纳X芯片时的一次流片费用高达千万美元,第二颗自研马里亚纳Y芯片的流片费用更高。OPPO还从行业里整建制的挖走研发人才,为此付出高昂的费用。3000人的团队里80%是研发人员,按照芯片设计岗位50-60万的平均年薪计算,每年薪酬成本就要15-18亿元。

行业萧条+芯片烧钱+钳制风险,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自身造血能力变差了,无法负担沉重的研发成本。整机行情变差,上游供应商也受牵连。目前从高端到低端品牌都在砍单,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各大安卓手机品牌2022年出货计划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

立讯精密早已布局汽车行业,在汽车方面已形成丰富产品线,包含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智能驾舱控制等,立讯精密2022年汽车互联业务实现48.44%增长。作为果链代工龙头,立讯精密也对消费电子行业做出研判,指出除了高端产品之外,智能手机市场需求未来需求将继续缩小。

智能手机市场的衰退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但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从宏观环境看,三年疫情的强烈冲击,在需求端层面沉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且阻断了智能手机的线下销售渠道,对于依赖线下门店的手机厂商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地缘冲突、中美贸易等复杂的国际形势,又在供给端层面影响了制造业的研发、生产、运输等环节。

随着中国3G、4G的普及,智能手机乘着快速上网的春风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中,迎来蓬勃的发展。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45%,中国市场则同比提升了135%。

不管是苹果还是安卓,每一代新产品跟上一代产品并没有多大区别,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升级。产品的创新性不足,无法提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直观的是手机屏幕的创新。在手机屏幕尺寸方面,各大厂商已经卷到尽头了。在手机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还有将屏幕延展至手机边缘成为全面屏,但之后很难再有突破了。

折叠屏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屏幕视觉和另类的携带方式,然而市场想象空间较小。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达283万部,同比增长144.4%。虽然看上去增速很好,但市场空间其实很小,2022年折叠屏手机渗透率仅1.2%。

此外,拍照配置也已经能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手机上搭载的摄像头数量从一个到五个,像素从100万到1亿,还有超感光镜头、长焦镜头、超广角镜头、人像模式、夜景模式、专业模式等等,买一部手机就让你感觉买了一部低价位的相机。

寻找下一个春天,静待市场复苏

十余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智能手机的快速迭代既养育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又带动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但期望一个消费产品经久不衰是不现实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智能手机要保持市场活力,就要寻找下一个春天。

智能手机的先驱者苹果在这方面早已研究多年,苹果的MR头显或在今年的WWAC迎来首秀,有望催化XR交互革命。内部人士透露苹果MR头显将同时使用眼动追踪和手部追踪技术,并建立两者交互机制,即视线瞄准项目后,用户可采用“拇指和食指捏合”手势激活任务,无需手柄。

产品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短期内还可以关注行业的结构性机会。目前高端手机正在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国产三巨头在高端机型卖出了好成绩,而整体情况也很不错。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2年中国高端智能手机(批发价格在3500元以上)的销量占比提升至26%以上,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中国消费者对高端智能手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相比于智能手机,PC用户的换机周期更长,且性能也早已过剩。PC厂商要想保持市场份额就只有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商品。今年联想、惠普、华硕等厂商均有针对性地推出新品,均采用“高配低价”的策略,但过去三年的居家办公和线上教学已提前消耗了个人PC需求。Canalys指出,预计PC市场复苏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并在2024年获得动力。大家全都在等待下半年的市场回暖,但假如,等不到呢?





1686559309486971.jpg
1686559205857695.jpg
1686559192667619.jpg
1686559181998288.jpg
1686559171374473.jpg
1686559033777394.jpg
1686559021914416.jpg
1686558940410515.jpg
1686558900243070.jpg
1686558797794456.jpg
1686558684338433.jpg
1686558671841655.jpg
168655866091087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4-11-23 02:30 , Processed in 0.0815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