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2023年“稳经济”路线图敲定 经济学家深度解读12大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30 08: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稳经济”路线图敲定 经济学家深度解读12大问题

【博览财经特稿】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怎么干?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稳经济”的路线图正式敲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明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

观察者网: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依然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和去年相比,“三重压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稳”字定调有什么不同,对2023年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三大超预期因素分别是:第一,今年2月俄乌冲突带来全球地缘政治恶化,大宗商品价格变异;第二,全球通货膨胀导致欧美宏观经济政策全面逆转,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全面抬头;第三,国内疫情大面积暴发。

其次,预期更加转弱。表现最明显的是民间投资,去年同比增长7.0%,今年1-11月仅有1.1%;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也出现新低,持续恶化。另外在供给上,全球大宗商品的变异也对我们产生了明显影响。

观察者网: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财政政策时指出要“提升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而今年改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对于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您有何观察?“加力提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财政目前有以下几个重点:首先,要保证基层的基本运转。2022年财政节奏提前,直接导致今年底和明年初,地方财政面临极度紧张的状况。可以到看,12月份就发行了特别国债7500亿元,主要用于基层。

第三,财政必须从传统的以扩投资为主体向消费领域逐步倾斜,形成投资与消费扩张政策相同步的格局。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要提振消费的重点之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从什么地方来,扩消费的支撑点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财政买单。

因此,2023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总量以及总量扩容上的举措有更深的考虑,甚至是创新。另外,在结构上要有一些重点关注:从中央向地方进一步倾斜;从投资向消费进一步倾斜;从一般项目向一些重大项目倾斜;从过去选择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方式向一种市场兼容性的工具转变。2023年在财政上的调整将会是比较大的。

观察者网: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货币政策相比,今年对货币政策描述由“灵活适度”变为了“精准有力”。如何理解“精准有力”?“精准有力”是否对应着边际收紧?

另外,总量上要求稳健,也就是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基本匹配意味着,2023年M2增速和社融增速相较2022年会进一步提升1-2个百分点。

关于“精准有力”是否对应着边际收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没有收缩的道理。首先,11月份中国的金融条件指数有所收缩;第二,目前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物价水平处于加速收缩的状态。11月的核心CPI只有0.6%,PPI已经负增长了。因此,中国与欧美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面临通缩的压力。

1672126218708540.jpg

张燕生: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实体经济(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支柱协同发展,同时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四链协同”。产业政策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实际上就是从过去40年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同时要注重安全。

我国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离岸制造”。其背景是经济全球化、IT革命造就了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造就了一种新分工模式,即国际工序分工,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工序和环节转移到中国;后来是“在岸制造”,由代工贴牌逐渐转向民营企业;然后是“全球制造”,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

拜登上台后则大搞“友岸制造”,供应链、产业链有了价值观,商品、服务、技术有了政治标签。因此全球正在形成两个平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和“中国以外的”。

观察者网: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肯定了平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未提及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您认为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行业的标准来实施对平台的反垄断管制。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本身也在发展当中,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善待平台经济。

1672126235262482.jpg

张燕生:在我看来,失业问题首先是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和信心的问题。如果央企大厂、民企大厂、外企大厂、互联网大厂,这些最能创造工作机会的机构都在大规模裁员,手持巨额现金准备过冬,那么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就很难解决。

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长期趋势没变,因此,需要政府、舆论和社会共同保护好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和信心,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为明年再创新高的1150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条新趋势线,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加快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及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这些都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因此,还是要让经济有奔头、有活力,这样才能给年轻人和大学生创造新工作机会。

1672126252445000.jpg

张军:宏观经济管理事实上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动态的经济很复杂,不像实验室里可控的东西。不过,一旦偏离均衡点太远,就需要宏观管理当局和市场之间互动沟通,引导经济回到均衡点。

所以,发改委、央行等宏观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正在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的正常状态有一个基本看法,对几个主要的指标应该在什么位置有个可以修正的预测值。当然,市场上很多金融机构、投资者、大的券商等也有自己的看法。双方的看法也许会相互影响,这当中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理解就是预期管理。

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看出来。所以我一直说,反映跟预期不一致的那些缺口的数据很重要。我们统计局每季度公布的数据好像没有特别能反应这些缺口的变化,因为我们没有公布预测值。

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宏观管理的核心就是预期管理,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锚。一旦缺少了这个锚,宏观经济政策就像漂在大海上的一条船,没有了参照系。

前几天在环球时报年会上,我大胆提议,是否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类似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那样),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上发挥更独立的角色。比如说,这个委员会可以由国务院任命一批一流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为成员,这些成员属于纯粹的学者,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能独立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咨询意见,相对于现有非常分散的各大政府智囊或智库机构,这个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意见会更独立、权威和专业,给出的意见值得政府在出台政策时特别参考。

张燕生:扩大内需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要让老百姓消费,首先要让老百姓手里有钱。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7%,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比15.7%,人均财产净收入占8.9%,人均转移净收入占18.7%。因此,如何提高人均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可以在改革上下很多功夫。

第三,要提升中等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目前,我国14亿人口中只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太少了。应当实施中等收入人群倍增战略,到2035年前达到8亿人。

今年11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7048亿元,同比增长0.1%。IMF预测,2023年全球1/3的经济体将陷入经济萎缩,也就是将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因此,明年外需将出现萎缩,稳外贸的挑战很大。

1672126272431499.jpg

张军:我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欧美60%—70%的就业都是大中型企业提供的,但是在中国,超过一百人的企业占比非常低,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百分之八九十的就业岗位。

这些企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存力,是我们经济的底盘。这些市场主体不需要国家投入,反而为国家做重要贡献,当然有理由保护这些底层的经济活力。

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我非常认同。

关于平等保护民营企业,我国《宪法》也有相关规定。《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我们经常说,一个真实的行动胜过一打口号。2017年,最高法宣布依法再审三起重大涉民企产权案件:顾雏军案、张文中案和江苏牧羊股权纠纷。这“三大案”被视为中国依法保护产权、纠正民企冤假错案的重要风向标,对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意义重大。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势单力薄,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抗衡或理论,但是这会对他们的预期和信心都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用立法来阻止地方上的这些事情发生,已刻不容缓。同时,我认为在涉及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不力的问题时,倒是应该问责地方官员。

张燕生:有三组值得关注的数据:首先,今年前11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只有1.3%。而台港澳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体,说明他们现在面临巨大的困难。第二,今年前11个月,外企进出口下降0.1%,在外贸总值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33.1%。曾经占外贸半壁江山的外资已经下降到1/3,外资的进出口可以说到了冰点。第三,2021年我国制造业引资规模比2019年减少4.6%,占比下降到19.4%。

1672126290765252.jpg

我认为,稳外资最好的方式就是中美高层增加接触和互动。比如说,今年最近中美元首会晤,中方提出,中美双方需要探讨新时期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找到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两国元首同意,两国财金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调。

中美元首的几次对话非常重要。元首通话或会晤之后,两国工作团队及时跟进和落实达成的共识也很重要。

另外,我们现在过度强调进口替代、本国优先,导致许多外资担忧,它们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因此如何对外资、台港澳资、民资,如何对央企、民企、外企、台港澳企一视同仁,实现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刘元春:于房地产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确保目前房地产头部企业的债务危机以及保交楼所产生的社会危机,不会进一步产生系统性的行业风险。因此,必须持续通过“三支箭”保持房地产流动性的相对稳定,另外要通过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使房地产头部企业的债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防止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第三,我们不能将中国宏观的稳定依托于房地产市场能够短期调整到位。因为本轮房地产调整涉及到深层次的基本参数、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以及整个市场周期信心的调整,所以调整周期和深度会比以往更长、更深。

1672126309944096.jpg

张军:“问责”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ccountability”,原意为“accountable or liable to people, do what is due”(对人负责,做该做的事),指的是一种激励制度,让官员承担起责任来。中文翻译成“问责”,实际上过度强调了“做错事会被追责和惩罚”这层意思,反而忽略了激励官员“去做正确的事”这层更为重要的意思。这样可能会造成官员的卸责、不作为、不敢作为或极少作为。

我国的地方官员由上级任命,绩效表现受到上级监督,因此他们首先会考虑怎样执行上级制定的政策。不过,目前的地方官员也很在乎地方百姓的评价,因为这通常也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所以,大多数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平衡。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考察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看GDP增长率。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简单,因为可以量化,而越定性的东西越难以评估。在定量评价当中,单变量是最简单的。如果对于一个事情的要求是“既要又要还要”,就变成了管理学上所说的“多任务的目标”,会变得复杂。

但我想这个阶段一定是要过去的。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什么都要管,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既要又要还要”的多任务目标就难以避免,而且最后还要做到精准问责下级官员。这些都很难做得到。这就引出了我们过去讲的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最近讲的太少了。(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慧 编辑:郭光昊、冯雪)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美欧矛盾加剧 中国在两者间有望获更有利的空间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近4000亿美元巨额产业补贴即将落地,留给欧洲的时间已然不多。数月以来,因担忧美国“搜刮资本”,欧洲开始了接连不断的抗议,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亲自登门“讨说法”。尽管欧洲放出了诸如向世贸组织申诉、“补贴竞赛”乃至贸易战等各种“狠话”,但至今仍未敲定任何明确措施。

“欧洲现在没有选择,只能依赖美国。”忻华表示,俄乌冲突仍在持续,而欧洲并不具有在乌克兰战场上独立抗衡俄罗斯的军事力量,这场战事拖得越久,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就越牢固。

忻华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欧洲倾向于更加靠近中国,从而凭借中国市场与其他经济机会来增加自身的力量,这也是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先后访华的原因之一。

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该法案又名“气候法案”,将于2023年生效。

正当拜登政府不断吹嘘IRA如何能削减国内通胀与政府赤字时,大洋彼岸的欧洲国家,急了。“从该法案(IRA)的基本精神来看,这其实是拜登政府产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纵向的产业政策。”忻华向观察者网表示,拜登政府通过对特定产业进行补贴,将造成一种“挤出效应”,使制造业的各种资本从欧洲或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被吸引到美国。

11月21日,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就在与欧盟行业领袖举行的一场会议上警告称,IRA对欧洲经济构成了“生死攸关的挑战”,欧盟的当务之急是扭转“正在发生的‘去工业化’进程”。

除了欧盟层面,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批评美国的扶持政策“过分”了,这等同于“从欧洲搜刮投资”。德国总理朔尔茨更是发出警告称,美方做法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

深陷“去工业化”的欧洲,雪上加霜

国际能源署(IEA)估算,今年第三季度欧洲工业用气需求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5%。分析人士指出,该情况是企业大规模停产导致的,因为单纯提高生产效率无法实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

意大利零售业组织商贸联合会主席卡洛·桑加利则表示,从今年10月到2023年上半年,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或致该国至少12万家小型企业倒闭,损失37万多个就业岗位。

1672126858292960.jpg

自今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能源价格一路飙升,使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居高不下。反观美国,则以“救急”为名向欧洲出口油气,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正在原地踏步。”德国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舍费尔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国际舞台上,德国和欧盟正在迅速失去它们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舍费尔称,由于能源价格高企,大众和其他欧洲汽车制造商有可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这场能源危机正使整个欧洲工业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也指出,IRA的歧视性巨额补贴政策,将进一步激励欧洲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企业将供应链转移到北美,加剧欧洲的“去工业化”,造成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流失,危及欧洲的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

被美国“拿捏”,欧洲没得选

从欧美自贸协定到向世贸组织(WTO)申诉,从“补贴竞赛”再到贸易战,欧洲各方确实提出了多种抗衡IRA的方法。但截至目前,距离IRA正式生效仅剩半个多月,欧洲仍未敲定任何明确统一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担忧美国“搜刮资本”,从警告到抨击接连不断;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抗议只停留在口头上,具体的对抗手段却迟迟未能落地——如此表现的欧洲,确实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12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欧盟“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IRA所造成的“竞争扭曲”。不过,她仍强调,欧洲在“做好自己功课”的同时,也要积极“与美国合作”。

美欧会爆发贸易战吗?

忻华指出,与直接进行对抗的贸易战不同的是,“补贴竞赛”更多是一种产业政策性质的间接手段,目前来说,美欧之间的贸易战恐怕还不大会打起来。贸易战一旦开始,双方就可以不断升级,最后双方都会面临极大损失。美国的产业补贴所造成的美国企业对外出口优势与欧洲资本外流情况,达到欧洲无法容忍的程度时,双方才有贸易战的可能。”

此外,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一度呼吁,欧盟应该在未来几个月就IRA向WTO提出申诉。但忻华表示,这种提议更多是在“死马当活马医”。

1672126900180852.jpg

拜登上台后,并未取消该关税政策,而是选择与欧洲达成“关税配额”的协议,允许欧盟每年免关税向美国出口330万吨钢材。作为回报,欧盟方面也将下调对美报复性关税。

1672126914896799.jpg

IRA出台之际,其中关于新能源车补贴的内容被美国《时代》杂志解读为“意图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刺激美国生产铁和磷酸盐等电池原材料,减少从中国进口镍和钴含量高的电池。

IRA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被该政策波及的“欧洲盟友”已经上门讨说法了。11月3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亲赴华盛顿,并在与美国国会议员和商界领袖会面时,指责IRA对法国商界而言过于“咄咄逼人”,可能在欧洲扼杀大量的工作岗位。

此外,美欧之间的贸易纠纷,似乎也扩大了双方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差异。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尼古拉斯·贝克林在发表于半岛新闻台的一篇文章中直言,“中国长城”正将拜登与马克龙分隔开来。

该文指出,马克龙访美期间,得到了拜登的盛情招待,从“热情洋溢的相互拍背”再到“与他们的配偶在华盛顿共进晚餐”,双方都“上演了一出好戏”。

该文表示,拜登政府将当今时代定义为“民主”与“非民主”之间的竞争,但法国对此持怀疑态度——这种非黑即白的框架显得过于意识形态化,在地缘政治上并不适用,显然是“非常自私的”。

贝克林在文中分析称,在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看来,美国对华立场“过于咄咄逼人”,他们并不想参与其中。

忻华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欧洲倾向于更加靠近中国,从而凭借中国市场与其他经济机会来增加自身的力量,这也是欧洲国家和欧盟领导人先后访华的原因之一。

12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华。他在中欧领导人会晤中表示,欧盟愿做中方可靠、可预期的合作伙伴。欧方愿意同中方办好下阶段高层交往,通过加强直接对话合作,减少误解误判,加强沟通协作,更好共同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欧方愿同中方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深化欧中各领域互利合作。

朔尔茨认为,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全球化的一个特殊阶段结束,世界上新的力量已经出现,其中就包括经济强大和政治自信的中国。他强调,不要因为中国崛起就对其孤立或减少合作,相反,德国会继续与中国一道合作,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机会。

1672127182820078.jpg

宁王要到美国建厂的传闻已经很久了,现在离靴子落地似乎仅有咫尺之遥。如果把格局再放大一点会发现,其实全世界都出现了一场供应链的动荡重组。

苹果、台积电、微软、英特尔、谷歌、沙特阿美、亚马逊、特斯拉……这些寡头分道扬镳,掀起了一场堪比大陆块漂移的史诗级迁移。

沙特阿美撕开美元霸权一道口子

但是你能想象吗,中国有一个内陆小县城凭借一己之力,对着统治世界几十年的国际秩序狠狠踢了一脚。12月6日,在“世界超市”义乌。一家跨境电商企业通过“Yiwu Pay”,收到了一笔来自沙特的首单人民币跨境货款。这笔交易看似不起眼,但如果将它与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公司沙特阿美联系起来,这单操作意义非凡。

沙特与美国深交70年之久,如今却与美国交恶,与中国越走越近。早在今年2月,沙特王储趁着来中国走一圈,在浙江、辽宁和福建撒下了1000亿元的石化大单。

这里头最关键的东西是“油”,更准确的说,是与油捆绑在一起的货币交易体系。沙特阿美疯狂向中国靠拢,帮助了中国在统治世界几十年的美元霸权身上撕开一道口子。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山东福建的项目也大概率这样。对于这些黑色黄金,中国特别希望用人民币交易,以避开对美元的依赖。在不久前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中方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将“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要知道,一种货币如果只出不进,没有循环通道,是不可能实现“惊险的跳跃”,为世界各国所接纳的。世界超市义乌,就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它是中国小商品之都,背后链接着长珠三角的庞大制造体系,集合了整个国家的中低端制造实力。以此为支点,一种关于“大宗商品-小商品”的循环体系就浮现出来了。

当然,现在义乌出口到沙特的体量每年只有几十亿人民币。对于整个系统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万里长征,我们只迈出了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全国各地的联动,给沙特提供更多丰富多样化的产品选择。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见证历史了。

全球产业链剧烈调整

蓦然回首,印度、越南正在加速全球化,迎来本世纪最重要的客人。谷歌将最新款的Pixel手机的部分生产转移至越南。微软的Xbox游戏机今年开始从越南胡志明发货。亚马逊的Fire TV设备已经在印度金奈生产。

虽然,印度和越南的供应链还很不完善,但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苹果这种全球企业,越发看重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安全与成本似乎同等重要了。

2020年,苹果又在越南牵头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产线。仅2021年一年,越南的苹果供应商就增加了23家,至今已有31家。想要在一夜之间,在印度或越南重新打造出一个苹果之城,那是绝无可能的。但后续可能会出现数个规模较小的生产据点,合起力来成为重要的角色。

摩根大通分析师表示,到2025年,苹果四分之一的iPhone生产工作可能都会在印度进行,并且预计从2022年底开始把约5%的iPhone 14产量转移到印度。

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三波所谓“别让XX跑了”的口水战:别让郭台铭跑了!别让李嘉诚跑了!别让库克跑了!

第二波的背景是,前几年中国打算“去杠杆化”,不再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房地产首当其冲。亚洲首富似乎提前嗅到了市场衰退的信号。从13年开始大规模撤退,转身投资欧洲。

全球化几乎死了

而张忠谋的态度转变也很妙。今年8月,在跟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同桌的午宴上,张忠谋还在泼冷水,说美国本土重振芯片制造的努力注定失败。然而,仅仅过去了4个月,他转身就站在一面写着“美国制造的未来”的巨大旗帜前,为台积电的第一家美国工厂庆祝。不知道,这个91岁高龄的老人,是说说场面话,还是真的改变了想法。

除此之外,台积电也在日本疯狂建仓。台积电在日本的首家芯片厂已经在九州岛开工建设。而台积电的高管近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更透露,不排除会兴建第二座工厂。

昔日WTO的成立,让全球贸易进入自由、公平的时代,各个国家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供应链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未来,这种趋势可能会划上句号。除了成本,政治也将成为一个企业布局供应链的决定性因素。

一场风暴已经来临

对于中国而言,想要抵御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加快产业升级尤为关键。毕竟,目前全球产业链中,70%以上的行业市值,仍掌握在美国手里。

过去,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构建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成为全球产能最高的国家。如今,印度、越南等国,已经靠着成本优势迅速崛起。

一个很少人留意到的消息是:今年10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最新的全球大学排名,在排名前100的大学中,美国大学的数量从2018年的43所下降至今年的34所。而中国大学的数量从两所增加到七所。

美国仍然占据了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霸主地位,排名前十的有八所是美国大学。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大学也正在崛起,缩小了美国的领先优势。

从石油到货币,从钢铁到科技,世界格局悄然改写。全球供应链大洗牌的步伐滚滚向前。在时代面前,任何人都会显得过于渺小。此刻,中国的产业又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来源:黄汉城财经(ID:zgtrendPlus)作者:巫珩、黄汉城)




人物广角




“中国最帅的CEO”出手凶狠 似让外界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博览财经特稿】“银泰系”大撤退,资本市场慌了。近日,“银泰系”的最后一个A股上市企业银泰黄金,即将被“资本大佬”沈国军以不超过130亿脱手,接盘者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山东黄金。

即便如此,资本市场似乎并不看好。12月12日,银泰黄金大幅高开9%,但随后股价急速跳水,盘中一度接近跌停,最终收盘下跌超7%。12月15日,股价继续下探,跌超5%。

银泰老板沈国军,被马云的助理称为“中国最帅的CEO”,他还一向眼光毒辣、出手凶狠,他以往的决策都颇具前瞻性,这次他套现离场,似乎让外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事实上,沈国军拥有千亿商业版图,银泰黄金只是其中一小块,商业百货才是重中之重。他以百货起家,以百货闻名。在商业百货上,有两个人为沈国军撑足了场面:一个是他年轻漂亮的娇妻,一个是大佬马云……

张婉如经常在北京自家的柏悦酒店,以银泰总裁夫人的身份,主持类似法式下午茶宴的聚会,是上流社会的红人一枚,出入的嘉宾也都是圈内有头有脸的人物。

2015年11月,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开业,银泰联手时尚潮人韩火火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会、时装大秀。李晨、朱丹做主持人,杨幂、王珞丹、马思纯、尚雯婕等众多明星名流,悉数到场助阵张婉如。

在夫妻携手努力下,银泰曾成为国际奢侈品企业在中国最大的业主,合作方包括爱马仕、LV、古驰等。一些京圈名流甚至形成了这样的默契:买奢侈品,去银泰。

正因如此,在国内初代名媛圈中,张婉如的名气很大,曾被人称为“京城最忙碌名媛”。“我几乎50%的时间都出差在外,对于我来说,工作与生活分不开……”张婉如曾这样对媒体说。

“马云说我是吴三桂。”沈国军在一次公开场合颇有深意的回应了这次合作。一时间,媒体喧嚣尘上,有评论说沈国军是零售业的“叛徒”……紧接着,2015年5月,沈国军卸任银泰商业董事长,由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接任银泰商业执行董事,此事又在零售圈引起轩然大波。

值得一提的是,在把银泰行业卖给阿里时,沈国军和张婉茹打造的高端品牌In,没有在出现在阿里投资的银泰商业里。当时In有北京银泰中心In01、杭州湖滨银泰In77、北京王府井银泰In88、成都银泰中心In99。

2013年,沈国军和马云决定在新领域“搞一笔大的”。这年5月,阿里巴巴、银泰、复星联合几家快递公司,创立了菜鸟网络。这家公司注册资本50亿人民币,沈国军投资16亿,占股32%,是阿里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有人说我们是老乡,可老乡多了,浙江现在在外面做生意的有八百多万人。也有很多人说,是不是你们两个关系好?马云也很精明呀,因为这个就投这么多钱进来。”沈国军说。在沈国军看来,两人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另外,银泰商业也有自己的优势,能吸引阿里。

沈国军在圈子里有个外号,叫“纪委书记”,马云等朋友直接称他“沈书记”。为什么有这个外号呢?

1962年,沈国军出生在宁波奉化的栖凤村。在他还只有十几岁时,父亲就希望他辍学务工,供弟弟妹妹上学。在母亲的一再坚持下,他才能留在学校继续求学。

大学期间,沈国军曾跟同学做花木生意赚了一万块,但这笔钱很快被朋友给骗走了。后来,他又跟朋友做建材的外贸生意。这一次,沈国军赚了180万。

虽然做到了高管职位,但沈国军并不安于现状。在体制内待了11年后,沈国军终于决定下海创业。1997 年,35岁的沈国军筹借了20万元,找来另外5个股东,一起成立了中国银泰投资公司,沈国军任董事长兼总裁。对于这个决定,沈国军后来回想起来还感叹:“当年胆子是真大!那个时候什么也没有,真的是白手起家。”

原来,当时有朋友告诉沈国军,杭州武林广场附近一个项目要被卖掉,问他有没有兴趣。按朋友的说法,沈国军可用原价六折的钱,拿到三栋商用楼盘,并且下家已经找好。

当时,在金融风暴肆虐之下,中国百货业正经历着“百店倒闭风潮”,即便免几年租金,都找不到人来接盘。最后,沈国军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开发,算是无奈之举。

这家商场区别于以往的百货店,将受众定位于喜欢流行与时尚的年轻人,并融入了娱乐、休闲、交友的元素。没错,这个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购物中心模式,最早是由沈国军的团队开创。

2000年,银泰入股宁波华联,宁波华联商厦更名为宁波银泰百货;2003年银泰大连店、重庆银泰云鼎百货开业……到2005 年,沈国军已近冲进了证券、银行、水电站、电缆、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而沈国军的判断基于三点:第一,当时银泰虽然只拥有四五家门店,与30多亿元的销售额,但具备了成熟的百货经营体系;第二,股权分置改革使大量法人股变成流通股,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并购机会;第三,百货业虽然利润率不高,但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

2007年,银泰百货以240倍的超额认购,登陆港交所,一举募得20多亿元的资金。在资本的杠杆作用下,银泰百货的并购式发展,让人瞠目结舌……

2008年10月,耗资60多个亿、历时10年建造、被称为“长安街第一高度”的北京银泰中心开业,高度249.9米。

这似是沈国军人生的高点,孙燕姿在那首名为《银泰》的歌曲里形容它安静而完美,并以它借喻北京。但是,沈国军没有给自己预留看风景的时间。

沈国军告诉高管们:“行业到了险滩,大家一哄而上做百货,肯定物极必反,此外,互联网的浪头已经拍过来,不掌握主动只能被动挨打。”

2012年前后,传统百货开始迎来低潮,不少百货面临关停并改。银泰百货却依然在长安街上“屹立不倒”,在全国开出5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时尚零售百货帝国之一。

事实上,沈国军之前投资了80余家公司,投资额超百亿,包括京投发展、新世界、武商集团、南都物业等上市公司,近两年却开始收缩投资,参控的上市公司先后被银泰以各种形式出让。

近日,银泰黄金又要被沈国军脱手了。12月11日晚,银泰黄金公告称,实控人沈国军、控股股东“银泰投资”拟将其合计持有的20.93%公司股份,转让给山东黄金,转让价款不高于130亿元。

在沈国军的经营下,银泰黄金也算得上一个优良资产。财报显示,2019年-2021年,银泰黄金实现营收分别为51.49亿元、79.06亿元、90.4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4亿元、12.42亿元、12.73亿元,营利均是正增长。不过,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有所下滑,当期营收64.32亿元,同比增长9.92%,归母净利润为9.3亿元,同比下滑10.39%。

经过之前20多年的发展,“银泰系”一度包括银泰商业、银泰置地集团、银泰资源集团、银泰农业集团、银泰产城集团、银泰投资等六大板块,集团总资产逾千亿元。

1672127561847239.jpg

就在不久前,几乎所有人都对“我阳了”讳莫如深。但张兰不同,第一天确诊,张兰在直播间笑着宣布,“兰姐芭比Q了”,说完又是一长串的战兰式笑声。

这场风波愈演愈烈,但再没有人关心儿子和前儿媳有什么纠葛,更多人注意到了张兰这个“中国第一代女企业家”,确实超出常人的狠。仅仅在11月,张兰便开了99场直播,从中午一直播到晚上12点,就连发高烧也要躺在床上继续播。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看了都打退堂鼓。这次,能干掉薇娅的带货女王,来了。

因为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一直战斗不停歇的张兰,今年有了新名字:“钮祜禄·战兰”。

但兰姐不愧是兰姐,张兰管黑粉叫“黑宝宝”。对待黑粉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黑宝宝你来啦,兰姐就是你的亲姐姐。”不急不恼,以德报怨的动作,让黑粉心甘情愿买上几桶酸辣粉再走。所以,我们先讲讲张兰的格局。

男人能干的活她干了,男人不能干的活她也干了。跟她一起工作的都是黑人男性,没有人帮她分担。这个餐馆每天要卸80片牛肉,两人负责卸,其中一个就是张兰。这种事难不倒从小在农村放牛插秧的兰姐,每天她都能卸下40片牛肉,一天还能切几筐薯条。

1991年,张兰真就带着2万美元回国,这些钱成了她之后开餐馆的资本。她创办了阿兰酒家、阿兰鱼翅海鲜大酒楼、阿兰烤鸭店。做餐饮赚的都是辛苦钱,阿兰酒家能火起来也是因为张兰的耐力和格局。别人最晚开到10点,张兰就敢24小时营业,后来索性春节也不打烊了。阿兰酒家业绩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有4万元流水。

张兰还亲自杀蛇做羹,愣是把自己喝成了能拉生意能赚钱的千杯不醉。生意越做越大,兰姐又在王府井开了烤鸭店,在亚运村开了海鲜酒楼。2000年,兰姐的酒楼生意终于达到了巅峰,在北京国贸开出了全国都耳熟能详的“俏江南”。

2008年,俏江南更是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唯一中餐服务商。巅峰时期,俏江南的年营业额能达到11亿,张兰以25亿身价成为了女富豪。那时候的张兰完成了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的修炼,跟“带货女王”根本搭不上边,也不需要搭边。

张兰的超强翻盘术,她靠三招赢麻了

但兰姐做直播,靠三招赢麻了。首先,你看不到任何道德包袱,只有纯粹的生意。长时间的直播中,张兰始终处于一个兴奋状态。在直播间里,她一边带货,一边真实生动地提供八卦素材。

卖卤肉饭,她一语双关,“台湾卤肉饭,只用水不费电。”还跟工作人员说“这饭有点软。”卖兔头,她又玩起谐音梗:“谐音‘秃头’!”,还坚持坐在床垫上吃。结果,热度一不小心就干掉了东方甄选。

你想吃瓜,兰姐直接“卖瓜”,你调侃她,她就调侃自己,绝对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了。真正的高潮是,大家纷纷高呼直播卖床垫之后,张兰真的搞来了网易严选的床垫,足足用了1个多小时,在床垫上又躺又蹦卖力介绍。

直播中意外状况很多,过去诞生了一个流派——卖惨流。微商女王张庭就曾经在直播时突然 “崩溃”,觉得没时间陪女儿,委屈到大哭。

新冠阳了,张兰半躺在床上,一边声音沙哑地和粉丝分享“嗓子疼,骨头就像折了,胃也剧烈短暂地疼过”。转头就卖起了维生素、美容仪、黄桃罐头和麻六记的开胃饭。粉丝们一看,一个个感动得纷纷下单。

但麻六记是张兰自己的品牌,兰姐每次在直播间谈起产品都不虚。推荐各个产品的价钱、卖点也都记得很清楚,讲解的也很专业,过去张兰直播间还没火的时候,就能看到她每天半夜吃酸辣粉。

什么丑闻什么黑粉,干就完了。被资本“家暴”的女企业家,靠什么东山再起?过去高高在上的女企业家,现在坐在直播间聊八卦,到底丢不丢人?

张兰因为轻信国外机构,也因对赌失败,失去了俏江南82%的控股权,开始渐渐被架空。当时他们对张兰说,“你已经不是俏江南的董事长了,俏江南没有你一分钱的股份,我们也冻结了你的资产。”

但张兰做出的几件事,足以见得张兰的人品:第一,俏江南退出之前,她通知所有会员来退钱,清盘之前结清了所有员工工资。第二,麻六记开业,所有俏江南的老员工都回去工作了。

当许多企业家破产跑路,或者拉不下脸直播时,张兰早就化被动为主动,笑看风云了。一夜之间身无分文,难免令人沮丧,可张兰的所想所做恰恰相反——64岁的张兰,忙着赚钱,忙着做品牌,忙着在直播上打嘴炮,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愿意做的事情”……

并不是因为企业家比带货主播更“有面儿”。而是在成为带货女王之前,张兰经历了在寒冷的加拿大每天跑四个馆子打黑工洗盘子,一人打拼出餐饮巨头,被算计了全部身家,然后走进直播间引流卖货……“你如果老站着在那,就容易听见闲言碎语,如果跑起来,耳边全是风声,根本听不见。”

别人喜不喜欢她,她已经不在意,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逻辑。真正用“战兰”的话说,“就是我有短板,不能抱怨,骨头被打碎了,我再把它粘起来。”而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面子,都是给狗吃的!”(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作者:张一弛)




社会热点




全力拼经济 经济第一大省已经走在最前列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一些热点行业和问题都有了重新定调,可以说本次会议的精神内核就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不折腾,全力搞经济。

全力拼经济,这些省市是认真的,已经走在了最前列。旧岁新年交替之际,本是务工人员返乡逐渐迎来高峰之时。然而,在广东,一场“逆向招工”的热潮,正如火如荼……

据当地媒体报道,为了确保数以万家企业生产稳定,把抢来的“订”单变“定”单,广东要“大干100天”,未来三个月里,广东省市联动,将与省外重点劳务输出省开展线下、线上、人社部门、校企等对接活动,累计达两千场以上。

分区域看,2016~2021年,吸纳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工的京津冀、江浙沪、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农民工总量从15960 万人减少到15438万人,占比也从56.65%降至52.78%。其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从2017年4722万人降至2021年4219万人,4年减少逾500万人。

广东是多年的制造业第一大省,整体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生产种类繁多,产业链条相对完整。数据显示,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万家,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

经济大省一系列神操作看懵一众省市

12月7日,绍兴即在浙江省率先出台推出“支持企业稳岗留工十条”,包括一次性发放价值800元的“新绍兴人”消费券、“留绍过年”流量、“年货邮到家”温暖礼包以及其他减免、奖励等。同时,绍兴所有国有景区、场馆、场所向留绍员工和家属免费开放。

春节期间,义乌全市所有停车场免收停车费,市内公交车免费乘坐。义乌同时倡议,房东给予在义人员减免半个月以上租金或免费延长半个月以上租期。

全球出海抢单+跨省“逆向”招工+花钱留人,经济大省的一系列神操作,是不是看懵了一众省市。真可谓,飞机上天,商机无限;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些地方为什么处处都走在前面?

可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开,他们已经在贯彻落实精神了!广东,江浙等地,当地的营商环境是极好的,营造的是开放包容的姿态,是“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良好氛围,真应了那句话“活该他们富”。

1672127753547158.jpg

房企借壳上市在2010年被实质叫停,如今再获肯定,引发市场关注。文章还说,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实施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工具,更好推进央地合作增信共同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落实好已出台的房企股权融资政策。同时,加快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板块。

回顾近段时间以来,政策面对房地产的支持简直数不胜数。暖风不断,楼市信心能恢复吗?2023年房地产会好吗?关系的其实不仅仅是地产,而是更多。

过去一年多时间,地方和金融机构在购房准入门槛、税费、首付、利率等方面,其实一直在放松。但是对楼市提振的效果不明显。原因大家都懂。

其实近期,最高层级的政策暖风不断。1)比如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外发布。第一部分“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就提到,“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变,希望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同时提到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等——房地产产业链很长,非常重要,当然,上述措辞也让部分朋友感到提振可能不够,既要又要,怎么行?

3)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4)11月以来,以“金融16条”为代表,允许房企债务展期并加大对房企融资支持力度、后续商业银行积极跟进落实资金支持、“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先后落地,一定程度改善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面。

据各机构数据,三箭齐发,房企们至少获得了3、4万亿元的授信。一些房企还发布了股权融资计划。

尽管此前也有各种救市,但11月的地产表现依旧不好。前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2%。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下降26.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4%。

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5203万平米,同比增长10.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0%。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4%。

各地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付款周期延长,增加供地轮次,找人兜底。从销售和买地角度可以感受到,市场信心尚未恢复。

现在工作做好了对明年稳增长也会起更多成效,要抓住时间窗口,狠抓政策落实。具体说:一是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补齐,确保全面落地。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项目不得停工。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更好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结合实际促进服务消费有序恢复。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楼和房企融资等16条金融政策。

特别是第三点,太重要了。现在重心回到经济上来,困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走正确的路,我们信心逐步是可以恢复很多的。

2023年楼市走势:信心捍卫年

1)2022年供地少,明年新增住房供应有小缺口。当前已供地量仅为去年全年一半左右。2022 年前11月,全国住宅用地共成交规划建筑面积9.1亿平米,占去年全年的 51.4%,与往年成交量相比,供给不足。2019-2021年全国住宅用地成交建面分别为:21.0亿平米、23.5亿平米、17.7亿平米。

当然,2022年12月还会有些供应。但2022年整体供地少,这是无法逆转的。2023年,这会反映到开盘上。

2)一线市场可能热度较高。2022年前11月,一线城市住宅用地成交建面2643万平米,占全国比例为2.9%。全年预计2800万平米。

3)二线城市处于供需平衡的临界点。国海证券预计二线城市2023年住宅供给存在 0.1亿平米左右的缺口。

如下图,预计2022年全年住宅销售2.1亿平米,2023年2.3亿平米,那么将有0.1亿平米缺口要靠存量项目供给。

二线市场当然也是要细分的,热点城市2023年的供需缺口或许更大。

综上,2023年无论房地产还是经济,非常重要,如果2023年能稳住、止跌回升,2024年及以后,我们的信心才会更足。2023年,可以定位为“信心捍卫年”。(来源:杠杆游戏(ID:ZhangYinyin0903) 作者:张银银)




形势分析




高层领导对房地产定调不一般 “涨价去库存”仍有存在土壤

【博览财经特稿】近期高层领导对房地产定调的一番话,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反响: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这段并不长的话里,包含三个关键信息:

2、正在考虑新举措,以提振信心。近几个月已经给出了很多举措,主要是针对开发商融资的三支箭:债务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很多房企获得了银行的大额授信,也可以在股市中再融资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金流和债务危机问题。但是长远来讲这个还是不治本,因为它只是针对生产端的,而不是针对需求端。只要需求不回暖,就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当有了这样的认定,未来出台回暖性政策就是顺理成章了。至此,官方对房地产调性的转变已经彻底完成,下一步就该更多的具体动作了。正如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所说:时隔20年房地产再成支柱行业。政策面都在逐步向好,而且政策面的向好的力度、广度是超出了预期和想象。

下一步的具体动作会包括什么呢?究竟要怎样从需求端来让市场回暖呢?

2015年,当时整个行业也是非常冷,可以说库存高企、寒风刺骨。库存是个什么概念呢,2015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9637万平米。比今天还要高28%。今天的商品房待售面积是54734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0月底)。

取消限制性措施,就是放开需求端限制。从2011年开始累积的几十个城市的各种限购政策,在2014年6月到9月这段时间里,陆续被取消(四个一线城市除外)。

最后再叠加货币政策方面的宽松——国开行配合地方天量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及2014~2016年多次的降准降息,涨价去库存出现了。

那这次呢?现在的商品房待售面积是54734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10月底),相比2015年10月低了不少。全国商品房非意愿库存(高善文):

所以刚刚过去的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提到去库存的问题,但提到了要支持改善性需求。

1672128037788918.jpg

这轮房地产危机的定性尤为重要

就是说,这一轮危机的性质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属于系统性的泡沫破灭,还是属于短期性的流动性危机?是城市化进程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需求趋势发生了根本性扭转?还是开发商们的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在严苛环境下受到冲击、不再适用?

始于今年四月的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静态管理,彻底卡断了经济活动和资产流动,应属最后一根稻草。这些稻草压在从2016年起就实行高周转模式的房企们身上,结果不难预料。

1672128149924212.jpg

日本央行的“谜之操作”

1672128162399040.jpg

前两次准备上调的时候,央行好歹都会用喇叭喊一喊,让市场有个准备。这次突然在临近年末资金最紧张的时候(12月20日)突然上调YCC,而且一上调就一次顶之前的两次:从正负0.25%扩大至正负0.5%。

更可怕的是,由于日本央行的上述“谜之操作”,现在市场甚至认为日本央行行长于明年换人之会投放更多炸弹——放弃YCC、负利率政策,未来的全球资金会更加紧张!

上面的影响还只是一条大家都知道的明线,另一个暗线更加值得注意:即日本收紧——欧美国债被大量抛售——欧美金融紧张动摇加息抗通胀的节奏。

此外,如果上述传递的链条突然通过金融市场引爆某些潜藏的高杠杆行业,比如疫情期间西方高涨的房地产市场,那么2023年就变成了全球衰退+金融危机的节奏了。

日本央行有收紧的动机

由于9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步子太大,导致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危机,企业和老百姓都吓的不敢借钱,才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严重通缩。

然而,由于今年俄乌冲突等逆全球化原因,能源高涨,日本通胀从3月开始一路上涨,破2%至3.8%。单从价格稳定的目标看,日本央行完全有收紧的动机。

有两个标志性事件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一,今年9月以来,日本国债多天零成交,投资者已经不跟你玩了;其二,日元大幅贬值并没有让日本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足够多的好处。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看,日本大概率会收紧:保守情况,起码会不断扩大YCC目标区域,甚至放弃YCC目标;中性情况,放弃YCC目标+负利率,货币政策开始试图正常化。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日本的这种模式可以功成身退吗?

若政府融资从事于公共福利建设,那还算厚道;如果将钱花在某些人的用度上、甚至是军费开支上,那就是赤裸裸的剥削。相反,如果日本模式退不出来,则又标志着经济调控到了死胡同。经济结构的改革推不动,调控又到了极限,人民的福祉又该怎么谋求?

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它离我们也很近!从2017年开始,我们央行就已经加大对日本模式的研究,包括前央行行长都表示:“我们只能珍惜常态化的货币政策窗口期,经济增长不断放缓也会倒逼我们进入非常规货币政策——即0(负)利率时代。”……(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社会透视




地摊生意走上“神坛” “中国餐饮界迪士尼”如今陷门可罗雀尴尬境地

【博览财经特稿】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谁能想到,要做“中国餐饮界迪士尼”的文和友,除长沙大本营外,在广、深两地竟已陷入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

这光景在去年夏天时,却是截然不同。深圳文和友开店之初,可谓盛况空前,夸张到取号前面排队70000+桌,几万人顶着烈日排队8小时,还有人为了喝上1杯“茶颜悦色”,不惜花600元高价找黄牛代买。

更早之前的2022年初,多名文和友员工爆料,文和友已于年前启动一轮大面积裁员,部门被裁人数超60%,年后新一轮裁员工作仍在继续。除此之外,爆料员工还指出文和友存在克扣工资的行为。

然而,反转来得很快。激进扩张的文和友非但没有延续昂扬之势,反倒一再折戟,隐隐透出了颓败之气,草灰蛇线,或许一切早已埋下伏笔。

餐饮江湖,“文和友”的名字如雷贯耳。文和友发家于湖南本土,创始人文宾经历坎坷,他幼年丧父,吃着百家饭长大,打小就在老长沙的坡子街混迹街头。耳濡目染之下,23岁那年,文宾在长沙热门美食街上支起了个卖炸串的小摊,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虽只是个烧烤摊,但文宾并没有盲目进场,而是进行了差异化创新,独创了一个品类“犀利排骨”,还特别研制了三种蘸酱,由于味道好,知名度迅速就打开了。到出摊的第三个月,文宾的营业额达到了30万,顺利积累了第一桶金。

2011年到2016年,文宾抓住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先后做了油炸社、龙虾馆、大香肠、臭豆腐、MāMāCHá等多个餐饮品牌,坚持“一店一品”的运营模式,大获成功。

见时机成熟,文和友对自己的定位不再是餐饮公司,而是“文化公司”。之后的文和友,通过直营和加盟模式,一边扩大规模,一边孵化出以“老长沙”为文化卖点的新品牌,并获得了唐人神集团的7000万战略投资。

除了造景,超级文和友还引入100多户主打民间小吃的商家,融入了照相馆、游戏机、理发店、婚姻登记所等类型丰富的玩乐空间,每天营业至凌晨三点,有“夜场经济”加持,很快文和友就成了网红店的聚集地,年轻人的“不夜城”。

2019年,意气风发的文宾公开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在全国乃至全球开出10家超级文和友。有了长沙超级文和友珠玉在前,各路资本纷至沓来,高瓴、天图、复兴、远洋,不是顶级的机构都不敢上门。

1672128504699398.jpg

2020年7月,广州天河区太古汇的商场旁,文宾和他的朋友们开出了长沙之外的首个超级文和友,面积达5000平米。开业之初,超级文和友的排位数一度达到2500位,平均排队市场达到4小时,人气居高不下。

广州文和友最著名的摊位“风筒辉”,也因为没生意而悄悄搬离。离开的主要原因就是客流量减少,营业额明显下降,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正比。

矛盾的点在于,老字号往往以夫妻店为主,开分店人手不足,味道难以保证,改迁到文和友风险太大,所以赚钱的老字号往往不愿搬家。因此,文宾所设想的所谓“城市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的结合”,并没有在这次实践中得到印证,高开低走的广州文和友更像是个“伪命题”。

在内部陈设上,深圳文和友也是精益求精,不仅请来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专业置景团队,甚至为了追求最佳的呈现效果,而将开业时间一再延迟。

然而,即便有茶颜悦色快闪店“壮门面”,引入了“光明乳鸽”、“沙井蚝”等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店铺,深圳文和友也没能“逆天改命”,和广州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爆火后,渐渐变得“门庭冷落”。

事与愿违,如此大刀阔斧的做法,非但没能刺激客流量回升,有不少网友在提到深圳文和友时,竟用上了“避雷”、“贵且难吃”、“没有灵魂”等字眼。

换句话说,一系列疯狂的折腾过后,文和友并没有摸索出一套适合长沙之外的模式,围绕在头顶的光环,似乎正在慢慢褪色。

热闹过后,离开了长沙的文和友不仅无人买账,还迅速暴露出成色不足。而从头回溯,所有症结并非无迹可循:

文和友之所以能在长沙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长沙当地文化的了解。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文宾对家乡饮食极其熟稔,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链接,才孵化出了超级文和友。

对于老广人来说,想要体验广州的生活,大可以去广州的老城区和城中村瞧一瞧,实在没必必要专门去文和友吃本地特色。

2、战略摇摆不定,舍本逐末忽略味道。

如果想用长沙地域文化去切入,那它就要足够有魅力,让其他地区的顾客都感受到长沙文化的有趣;如果想要做当地本土特色,就要挖掘足够多本土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复刻场景、把小吃商铺搬进去,两种策略上的摇摆不定,使得文和友愈发泥潭深陷。

大多数消费者前来还是为了消费餐饮,但文和友的菜品味道却常常被诟病。社交平台上,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和友的菜品属普通水准,徒有其名,还没有外面地摊小吃的经济和味道。

3、内部组织混乱,管理跟不上扩张速度。

1672128544247255.jpg

虽然文和友的“出走”之路并不顺利,但一味唱衰文和友倒也大可不必。在国内商业地产同质化严重、餐饮流量屡屡下滑的当下,文和友独有的场景体验式餐饮模式,未尝不是一针兴奋剂。

1672128300121673.jpg

考编的人越来越多了

1672128314698968.jpg

在这赶考的“千军万马”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清华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21年共有3669名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6.1%%,这意味着,该校将近一半的毕业生进入了编制内工作,另外还有23.8%的毕业生去往了国有企业工作。

除参加国考、省考等公务员考试,应届生进入体制的另一通道是选调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定向选调和人才引进计划出炉,资源也开始向名校生倾斜,选调成为各地争抢人才的手段。这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诞生的机制,逐步与各级公务员考试形成体制内人才选拔的两条通道。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9年北大共有429人签约了29个省市的定向选调生和人才专项引进项目。近几年来,北大选调生总数已超过两千人。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北大已和31个省份建立合作关系,2021年北京大学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较2020年增加近60%,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签约人数创下新高。

国内名校毕业生的择业趋势给予了社会一个强烈的就业信号:我要进编制。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渴望进入编制内的人越来越多。考一个稳定的编制,成为他们的首选。

考编为何成为年轻人的主流就业去向之一?一方面,这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负增长、衰退、大规模失业成为高频关键词。

中国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内大批企业因效益降低,开始调整人力成本,裁员减薪,岗位需求进一步减少。这年头,想找到一份工作都不容易了。一系列波动带来的恐慌蔓延至就业领域,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免被影响,出现职业观坐标的迁移。

另一方面,大规模招聘“清北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在招聘时一度打出“有钱有闲有尊严”的口号,在有的招聘学校,硕士生入职可拿到20多万元的年薪。而深圳教师的“高收入”也得益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提高,深圳教师和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基本相当。

被引进的“清北生”如不以事业编进入,还可以成为年薪制的政府雇员,博士学历的中级雇员约38万元、硕士约35万元,此外还有数万元的各项补贴等。即使曾有过公务员集体降薪的传闻,从平均数看,体制内的收入水平仍将体制外的收入水平甩开。

在后疫情时代下,高风险中的高淘汰率直接表现为裁员、失业与降薪,这些使青年特别是刚出象牙塔的毕业生的“体制内信仰”愈发强烈。

为了“躺平”而“内卷”

然而,这种体制内倾向也被部分学者批评为大学生和年轻人蜂拥进入公共部门的根本动机是一己之私,这不仅有悖于公职人员服务人民的基本职业宗旨,还会将大量只看重工作稳定性而无意履行公共服务的年轻人招入公职。

互联网媒体上“躺平”多使用引申含义,借以指代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现实压力面前难以抗争,于是不再渴求成功、主动降低欲望的一种心态。

但对于个人来说,想要成功上岸,难度仍然不小,要求实力与运气并存。

谷雨数据爬取并分析了在B站最火的考公培训视频合集中的19个视频下将近12万条弹幕,试图还原考公人的备考状态。“好难”、“暴躁”、“裂开”、“放弃”,是他们备考过程里最常见的心态描述。

满满当当的时间表,几乎是“月亮不下班,考公人不停歇”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看,考生们并不比996打工人更加轻松。

此外,考试培训机构作为考编热背后的一大社会推手,也将个人考编的教育资本、经济实力在内卷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出来。

编制内,也有围城

首先,公务员考试内容的特殊性需要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与其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且公务员考试技能与其进入社会私营部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不匹配。因此,年轻人在备考期间往往丢了专业知识,此外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积累,再次回到市场就业时,与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竞争者相比既不具备专业优势,也无工作经验加持。

二是在编制内辞职并非易事,尤其在基层岗位中往往设置3~5年的服务期,若不满年限便主动辞职不但面临违约金,还会对后续再考产生影响;

最后,体制内的工作氛围与企业有极大的不同。体制内重视论资排辈,很多工作都是由年轻公务员来干,很多时候刚上岸的年轻人要干各种各样的工作,白加黑是常态,一旦有紧急任务,比如上级政府下发了重要工作文件,就要通宵赶工。

不可否认,中国体制下的“编制”在我们的土壤下拥有着独特的优越性,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高性价比的属性成为大多数人的“梦中情岗位”,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动荡的就业市场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更重要的是,当人人都涌进编制的“围城”、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编制高”时,整个就业环境将因考编分量过重而失衡。一味从众考公,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多样性的枯竭,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不再,以及年轻人的创意梦想消失在一道道行测题目中。

总之,编制确实需要人去考,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考,其他行业也需要人才,各行各业的发展才是社会演变的良性方向。然而你要是真敢把这套话说给苦苦找不到工作,还在挣扎考编的年轻人时,他们有的会苦笑一声,脾气暴躁的可能会挥拳要打了。(来源:非凡油条 作者:小白菜)





1672128331936669.jpg
1672128533263279.jpg
1672128518216428.jpg
1672128472147040.jpg
1672128178318301.jpg
1672128023259081.jpg
1672128006772475.jpg
1672127850636760.jpg
1672127832806310.jpg
1672127815724949.jpg
1672127799742439.jpg
1672127784362856.jpg
1672127767803645.jpg
1672127921591007.jpg
1672127577789706.jpg
1672127361893824.jpg
1672127349157046.jpg
1672127200709686.jpg
1672126942607810.jpg
1672126928636942.jpg
1672126887275304.jpg
1672126872668771.jpg
1672126842327302.jpg
1672126827393780.jpg
1672126200574161.jpg
1672126181197344.jpg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同花顺平台ACE扫单系统 ( 晋ICP备19002725号-4 ) 晋ICP备19002725号-4

GMT+8, 2025-4-29 00:30 , Processed in 0.1026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